出版时间:2011-1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作者:卡尔·曼海姆 页数:310 译者:黎鸣,李书崇
Tag标签:无
前言
本书汇集了曼海姆教授的各类著述。第二至第四部分是其所著《意识形态与乌托邦》(1929);第五部分是其最初发表在阿尔弗雷德·菲尔坎特所编著的《社会学袖珍字典》(F.科恩出版社,波恩,1929,现为舒尔特-布尔姆克出版社,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1931)中的“知识社会学”词条。第一部分是他特地为英语读者所写的介绍本书的文章。第二至第四部分论述了知识社会学领域的中心问题,并举例说明了这一被应用于近代和当代社会生活的最重要方面的新兴学科,最后一部分则试图系统地对这一新科学所关注问题作一概述。读者将发现本书的前四部分与最后一部分在风格上有明显的不同,前者相当详尽地阐述了其各自的主题,而后者由于最初是为百科全书所写的一篇文章,因而仅仅是一个框架性的概论。本书最后附有分类参考书目,包括曼海姆教授在上述文章中所引的所有论著。此外,还加上了一些译者认为与本论题相关的和有启发性的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思想界的更重要的代表作。译者认为英文译文应尽可能地忠实于德文原文。虽然为了文字流畅起见,某些改动有时是必要的,但译者尽了极大的努力来精确地传达作者的原意。
内容概要
卡尔·曼海姆(1893-1947)早期曼海姆活跃于匈牙利布达佩斯的知识份子圈。年轻时受德国观念论影响,后来也接触马克思主义。但他并未赞同无产阶级革命的理念。后来因政治牵连,曼海姆前往德国,开始他的第二个时期。这时期曼海姆受到之前政治的不愉快经验,而不再直接投入政治活动,转以学术界为对象,以学者身分自居,扮演学术性的角色,发表学术研究。一九三三年,曼海姆移居英国。在英国伦敦时期,曼海姆的学术研究与社会活动开始转向。从事社会学教学研究的同时,也开始关注教育学;面向媒体与大众,在较通俗的刊物发表研究论述;关心社会秩序、社会重建等议题。
作者简介
作者:(德国)卡尔·曼海姆 译者:黎鸣 李书崇
书籍目录
前言序言第一章 问题的初步探讨 第一节 关于思想的社会学概念 第二节 当代的思想困境 第三节 现代认识论、心理学和社会学观点的起源 第四节 作为我们时代的一个问题对集体的无意识控制第二章 意识形态和乌托邦 第一节 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 用历史眼光看意识形态概念 第三节 从意识形态的特殊概念到总体概念 第四节 客观性和偏见 第五节 从意识形态理论到知识社会学的过渡 第六节 非评价性的意识形态概念 第七节 从非评价性到评价性意识形态概念的过渡 第八节 非评价性意识形态概念中暗含的本体论判断 第九节 谬误意识问题 ……第三章 科学政治学的前景——社会理论与政治实践之间的关系第四章 乌托邦思想第五章 知识社会学
章节摘录
原则上发现区分的基础。因此,例如斯达尔”这位德国政党制度的第一个理论家和分类者,把他的时代的不同政治倾向划分为两个理论原则的变种:一个是合法主义原则,一个是革命原则。他的分类不仅提供了一种观察,还提供了洞察现存的党派意识形态的能力,毫无疑问,他在把它们归结为哲学的二分法时,深化了我们的理解。这样的哲学归纳所具有的吸引力是:它不恰当地强调理论原则,这种理论原则诚然可见于19世纪的发展中,但它碰巧不是决定性的。这种类型学给人的印象是:政治思想象征了纯理论可能性的实现。第一种解释模式代表收集者的态度,第二种代表哲学上分类者的态度。在两种情况中发生的事情都是:把深思类型的人的经验形式武断地强加于政治现实。另外还有一种描述政治理论的方法是纯历史的,这种方法当然不把理论从其直接的历史背景中割裂出来,因为理论在其中的发展是为了在抽象的层次上使它们相并列;但这种方法犯了一个刚好相反的错误——过分紧密地依恋于历史。因此,理想类型的历史学家只对解释这些政治理论的独特的复杂原因感兴趣。为此,他注意的是思想史上所有的先例,并把理论与具有创造力的个人的独特个性联系在一起。结果,他变得如此专注于事件的历史独特性,以致不能作出任何关于历史和社会过程的一般结论。的确,历史学家甚至对如下论点感到骄傲:没有什么东西是能够从历史中学到的。另一方面,如果上述两种描述方法中的第一种犯了错误,因为它太远离具体事件,以致不可能从概括、类型和系统中找到返回历史的道路,那么,后面提到的历史方法,则又太与直接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以致它的结果只适用于它所处理的特殊的具体情况。与这两种极端方法相对的,有第三种可能性,即在抽象系统化和直接历史化之间选择中间道路。正是在这第三条道路上,每一个精明的政治家在生活和思考,尽管他可能不总是意识到这一点。这第三条途径是通过试图理解理论及其在与集团和典型的整体状态的紧密联系中的变化进行的,因为这些理论是从这种集团和整体状态产生的,而这些理论又是它们的解释者。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重新建立思想与社会存在的内在联系,不是“意识本身”从几种可能的选择中任意挑选,也不是单独的个人在创立一种特别的理论以适应一个既定的单一状况的需要;相反,那种具有某种结构类型的社会群体却在阐述理论,这些理论与他们在某些情况下所感觉到的自己的利益相一致。因此,对于每一种特殊的社会状况,都会发现一定的思想模式与定向的可能性。只是因为这些受结构条件限制的集体力量超越单个历史环境的存在时间而继续存在,理论和定向的可能性才持续下来,直到它们的结构状态改变并逐渐被其他结构状态所取代,才产生出对新理论和新定向的要求。
编辑推荐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世界汉译学术名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