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与萧乾

出版时间:2010-11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作者:萧乾,文洁若  页数:308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萧乾先生是世界闻名的记者,卓有成就的翻译家、作家,也是著名的中外文化交流使者。晚年多次出访欧美及东南亚国家进行文化交流活动,写出了三百多万字的回忆录、散文、特写、随笔及译作。他与世纪老人冰心有着一个世纪的友谊。两人之间也有诸多书信联络。本书从中收录了一些,编辑成册。此外,本书还收有文若洁对两人的交往回忆文。

书籍目录

上篇  一个世纪的友谊 萧乾致冰心的四十一封书信 能爱才能恨 大姐的关怀 晚年的冰心更辉煌 冰心大姐和她的饼干弟弟 冰心与萧乾下篇  跨越世纪的歌声 萧乾集 鼓声 在洋山洋水面前 一个乐观主义者的独自 在歌声申回忆 致章金树的信 透过活物看人生 我的医药哲学 序《山红谷黑》 一代的反思 从心理学角度 中国农村社会的历史长卷 丝韦的自我反左 从竹林的《女巫》谈起 梦游“永不再”乡 三姐常韦 五福堂 致《解放日报》编辑陈诏的三十三封书信 致云南女作家黄豆米的二十封书信 致丁亚平教授的十二封书信 文洁若集 狮城杂忆 新马文学研究家今富正巳 记英国汉学家年会 绿党在联邦德国方兴未艾 西方青年种种 日本人怎样看待当年的侵华战争 一位新加坡记者笔下的日本 梦之谷奇遇 我与萧乾的文学姻缘 一个走自己的路的人 近距离的观察 文学寓言《大象与大纲》 林海音探亲 澜沧江畔一对菩提树 张权的高风亮节 我的三姐 救救森林 萧乾在上海的日子 上海印象 《温家宝总理与一个四川小女孩的温隋故事》读后感 我与《解放日报》的不解之缘 《开卷》是读书人的精神家园

章节摘录

  鼓 声  在所有的乐器中,鼓同我这一生关系似乎更为密切。  倘若你闭上跟晴使劲回忆,总可以追想出自己孩提时代玩过的一两件玩具。我曾经这么试过。浮现在我眼帘里的,总是一只拨浪鼓,鼓面大约只有铜钱那么大,是杏黄色的,两边各拴着一根红丝绳,绳端是颗透明或半透明的玻璃珠子,鼓槌是比筷子还细的竹棍,攥在手心里只要轻轻那么一摇撼,两颗珠子便甩动起来,拨浪拨浪地在鼓面上敲出细碎响声。拨浪鼓给我带来过无限快乐。它那清脆的声音曾冲破我儿时的孤寂。  四、五岁上,在我开始懂事的时候,另一种鼓进入我的生括了。当时,北京有一种穿街走巷收购旧物的商贩。不同于一般的商贩,他们不是短打扮,往往身穿长褂,右肩上搭着条细长的钱口袋。那是他用以夺走穷人最后一点生活用品的资本。他一只手里握着个鼓槌,另一只拿的是比我幼时玩的那种大不了许多的小鼓,北京市民通称他们作“打鼓儿的”。  在我心坎上,“打鼓儿的”是一种文雅的强盗。每逢这种人进家门一趟,我们就少一件家具。“打鼓儿的”吆喊的是收买珍珠翡翠,玛瑙玉器,可我们那一带连见也没见过那种贵重物件。通常请“打鼓儿的”过目的,不是现由娃娃腕子上剥下的镯子,就是家里仅剩的一件木器——炕桌。“打鼓儿的”料到卖主都是些揭不开锅的,走进来脸上照例是那副不屑一顾的神情,然后撇嘴摇头说:“值不得几个大钱,还是留着使吧。”经过卖主再三央求,他才丢下几吊钱,过不大多会儿,掸瓶呀,条案呀,就随着那清脆的鼓声永远地消失了。  (一九六六年红八月至一九六九年秋天下干校的那段日子里,“打鼓儿的”好像又在生活中出现了,而且不是他来取,是卖主送上门去。一时卖主太多,又太急切了,站在委托商行柜台里的人把脸拉长,,嘴撇了起来。见什么他都说声:“不要。”有个朋友好容易借到一辆平板三轮,把上百部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珍本书拉到旧书店去了。柜台里的人说:“不要!”“可我怎么好再拉回去呢?五间房子只剩下一问啦。你随便给个价儿吧,给价儿就卖。”“你准卖?”“准卖。”“那好,我给你一毛钱。”一毛钱也卖了。因为那毕竟比再拉回去的沮丧还要好受些。)  我母亲“接三”的那个晚上,鼓声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更为可怕_的阴影。大概是为了体面吧,家里请来了一台由两三个和尚组成的“焰口”。我作为“孝子”,跪在灵旁。也不知道他们诵的是什么经,反正咚咚嚓嚓闹腾了一宵。我又哆哆嗦嗦地站在一条板凳上,扒着棺材沿儿同母亲告了别。然后,棺材上了盖,斧头就把它钉死了。  多年来,鼓声给我带来的是棺材、和尚和死亡的影子。  鼓声再度出现在生活中,是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那一天腰鼓队走过天安门时,我才体会到鼓声的雄壮,鼓声的优美。多少世纪以来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搬掉了。还有什么乐器比鼓更能表达人们的喜悦,更能表现出一个重生的民族坚定而自信的步伐呢!成千的腰鼓队员排列着,整齐得像棋盘,个个头上用毛巾扎着麻花。咚——咚——咚咚咚。声音单调吗?一点也不觉得。因为每一声咚咚都敲出对旧事物的诅咒,敲出对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美好的祝愿。  接着,一九五。年的冬天,我在湖南岳阳县筻口乡又听见鼓声了。咚咚咚,一大堆浸着世世代代农民鲜血的地契燃着了。除了鼓,还有什么乐器更能表达从奴隶变成主人的狂喜呢!  然而六十年代中期,鼓声突然变了,变成对自己人的威胁。  一九六七年吧,我住在——更确切地说,是我被赶到一条小胡同里。隔壁住了一位老寡妇,她身边只有个独子。他们仿佛也是经抄家被赶到那里一间小东屋的。听说学校的“文革小组”勒令那个独子到边远地区插队,老寡妇舍不得让他走。于是,每天中午就从居委会那边咚咚咚地敲起鼓来,越敲越近。敲到寡妇门前,鼓点更紧了,而且堵着寡妇门口一敲就是几十分钟。鼓声里充满了杀气,好像有千军万马在包围。老寡妇由于怕四邻每天都得陪着受罪,终于还是咬牙让孩子走了。  那阵子,什么单位大约都不乏一些年轻力壮的鼓手,手持双槌,嘣嘣嘣,真是耀武扬威。鼓越做越大。先是威风凛凛地站在平板三轮上敲,“九大”时就上了彩车。  那阵子,三天两头就得跟在鼓后面游行。有时是为了庆祝一些来路不明的“最高指示”,有时是为了“报喜”。那时鼓声起的是窒息大脑的作用,然而有时候脑子偏偏还喜欢动那么一下。“出版史上的奇迹:三天之内赶印出两本书来!”当整个民族文化都瘫痪时,这报的算是什么“喜”呢!  然而生活在达摩克利斯的剑刃下,脑子的闸门可得拧紧呀!生命就靠那拧紧的功夫来维系。  这三、四年,鼓声不那么频繁了。鼓还是要敲的。管弦乐队、铜管乐队都少不了它,重大庆典也还是要敲锣打鼓的。那属于鼓的正常使用。然而鼓声不再是杀气腾腾的了,它不再对自己人显示威风。这真是大好事。有时候我也暗自担心,那些年轻鼓手会不会不甘寂寞、会不会手痒呢?  今天,国家需要的不是轰轰烈烈的锣鼓喧天。一阵旷日持久的动乱之后,它需要的是埋头苦干,踏踏实实地为社会主义修篱补墙,添砖添瓦。让马达和电子的声音压倒鼓声吧!恰当地、有节制地使用,鼓声可以振奋人心;滥用,响过了头,鼓声的作用照样地可以走向反面。  一九八一年七月  (原载《人民日报》,一九八一年七月二十四日)  P65-67

编辑推荐

  你能想像,两人间的友谊可以持续一个世纪之久吗?萧乾先生与冰心大姐就是如此一对雷人。本书收录了两人间的书信往来,主要是萧乾先生写给冰心大姐的信件,以及作者文若洁对两友人交往的片断纪录。   全书作品共分上下两篇:上篇为一个世纪的友谊,下篇为跨越世纪的歌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冰心与萧乾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语言质朴简练,看着一点不累。
    内容上包含有作者前半生经历的民国、二战、解放后种种运动等等历史事件,含量丰富。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