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雷区的握手

出版时间:2010-10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作者:王成至  页数:419  
Tag标签:无  

前言

在全球冷战的整个发展过程中,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中美关系由全面冲突走向“解冻”,也许是最为重要的转折点之一。从四十年代中后期起,世界便由于冷战而分裂为对立的两大阵营;中美全面对抗,则构成了五六十年代国际关系总和的一个基本要素。中美关系解冻的实现,对冷战世界起到了“重新塑造”的作用,不仅冷战对峙双方的力量对比因之发生了重大改变,甚至连冷战的意识形态与制度对抗的基本特征,也因此而必需重新界定。从中国的角度来看,同美国关系的缓和则在实际上为中国走向“改革开放”之路打开了一扇重要的大门。由这一课题的重要性所决定,中外学界历来便对之相当重视。王成至所著《跨越雷区的握手:1969-1972年中美缓和进程研究》一书,便是这方面的最新成果。他请我为这本书写一篇序文,这是一桩我不能也无法推托的事情。他的博士论文是在我的指导下完成的,而这本书又是以他的博士论文为基础而改成的。下面的这篇文字,讲的是成至和他写这本书的故事。自我初次同成至见面起,已经有十多年了。当时,他正在华东师大历史系读硕士学位,导师是潘人杰先生。潘老师也是我三十年前在华东师大读研时的导师之一,于是,在他的介绍下,我同成至这位学弟认识了。他给我的印象是,做事认真,也很肯、很愿意思考各种问题。他硕士毕业后,到上海社会科学院工作。其时,正值我开始担任华东师大“紫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要招收冷战国际史研究方向的博士生。正好,成至也表示了继续深造的想法,并通过了华东师大的博士生入学考试。经华东师大历史系同仁们对他面试后(成至高分通过),他表示要随我学习。这样,他便成了我在华东师大带的第一位博士生。成至在课程阶段的学习相当顺利,各门课程都是轻易通过。同时,在2001年华东师大冷战史研究中心成立后,他担当起了为中心编辑通讯的工作,并参与了几次学术会议的组织,一也做得中规中矩。但到了要写博士论文的阶段,挑战出现了。我一直觉得,从事历史研究要从第一手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做起,任何宏大叙事或分析架构,都应当有扎实的资料研究作为支撑。就在这个当口,美国方面关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中美走向缓和过程的档案文献大批解密,我由于同美国国务院历史文献办公室、威尔逊中心国际冷战史项目以及位于乔治·华盛顿大学的国家安全档案馆一直有着学

内容概要

本书以1969—1972年中美两国政府在缓和进程中如何看待和处理矛盾为讨论的主轴,通过重点讨论双方在1969年中苏边界冲突、第135、136次中美大使级会谈、斯诺访华、乒乓外交、基辛格、尼克松访华等事件中的种种表现,以及各利益攸关方对于这些表现作出的种种反应,力求为深入理解这一历史事件提供些许心得。

作者简介

王成至,1970年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2007年获得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学位。目前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从事中美关系和国际战略研究。

书籍目录

导言第一章  三角关系中的中美缓和之路第二章  通向缓和的华沙渠道第三章  秘密渠道与乒乓外交第四章  “波罗一号”行动的台前幕后第五章  “七一五公告”的冲击与尼克松访华的准备工作第六章  尼克松访华及其影响结语附录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20世纪后半叶的中美关系,是战后国际格局变动的产物,这一点从根本上决定了中美关系受到一些结构性矛盾的支配。20世纪上半叶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把近代形成的以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势力范围为主要特征的西方殖民主义世界体系,推向了分崩瓦解的不归路,代之而起的是一个以“东西南北”关系为主要特征的国际格局。所谓“东西”关系,就是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超级大国美国和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超级大国苏联主导下的两大意识形态阵营之间的关系。所谓“南北”关系,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处于领先地位的发达地区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地区之间的关系,前者主要集中在欧洲、北美,亚洲国家日本也包括其中,而后者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即所谓的“第三世界”。两大意识形态阵营当中既有“北方”国家,也有“南方”国家。在殖民主义世界体系向战后格局的转变过程中,有三种世界性的运动对于国际格局的变化起着推动作用:一是自由资本主义运动,主要推动者是企图把本国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向全世界加以推广的美国政府;二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主要推动者是各国共产党人,第一个宣称自己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是该运动的中心;三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主要推动力量是广大第三世界要求摆脱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的人民。

编辑推荐

《跨越雷区的握手:1969-1972年中美缓和进程研究》是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跨越雷区的握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