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你一颗子弹

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作者:刘瑜  页数:339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这本书里记录的是作者2005—2009年左右(尤其是2006—2007年)生活里的点点滴滴。在这本书里,被“审视”的东西杂七杂八,有街上的疯老头,有同宿舍的室友,有爱情、电影和书,大到制度,小到老鼠。由于我写这些东西的时候,出发点并不是写一本书,所以不同文章往往风格迥异,长短不一,质量不均,随着社会形势、荷尔蒙周期以及我逃避生活的力度而起伏。

作者简介

  Drunk
Piano,生于1975年12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目前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系读博士。小说、随笔、政治评论散见于《芙蓉》、《希望》、《南风窗》、《外滩画刊》。曾以DrunkPiano网名在某海外网站,连载其主要小说作品。

书籍目录

论他人即地狱
渊博的人
积极的人
另一个高度
What Is He Building There?
自然
另一个博客
你比你想象的更自由
词语洁癖
红唇
厨房政治
Intimacy
有关的无关的人
他们学理工的
集体早操
煽情的艺术
诗坛风乍起
周末读物
论自己作为他人
学习焦虑
对猪头肉的乡愁
过去的理想
干一行,恨一行
谢谢收看
Alice
老张、亦文和蚊米
我爱“饭扫光”
纽约客
与崔健有关的日子
开头
1路地铁
甜蜜的恐怖
非正式疯狂
毛姆

裙子
技术问题
缺乏弹性的人
七年之后
Slow like Honey
我想乘一艘慢船去……
开学了
论人生意义之不可知
人生缩影
被搁置的生活
解决
无用功
逃避自由
请别让我消失
吞下那颗红药丸
回到巴黎
买了一堆意义
一天长一点
娜拉出国之后
老鼠与上帝
25个箱子
世相
小芳
飞越流水线
雪花点
形而下生活
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
记一次邪教活动
长达五分钟的爱意
在死亡的强光中
论爱情之不可能
园丁与花园
约会文化
Hello,Stranger
已经太晚
爱情饥渴症
你所能想到的全部理由
独身主义
求婚
这个,那个以及其他的
爱是
没有人比我更懂你
电视里的爱情
Crush
欲望都市
兔子跑什么跑

但是不要只是因为你是女人
最好的时光
论婚姻制度的演进趋势
论社会之既不可知又不可能
当他们开始用脚投票
未来世界
心型卡片
自我一代
那个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人
道德极限
超越那一天
奢侈生活
政治的尽头
They Just Give Up
送你一颗子弹
在祖国的怀抱里
没有你们就没有他们
匈牙利咖啡馆
Life after People
学术辩论
制度主义
牛校牛在哪
五个女博士
在不可能与不可能之间
后记

章节摘录

我认识一些渊博的人。他们是另一种生物。这些人一般对罗马史都很有研究,对每一种农作物的起源也如数家珍,经常探讨的问题包括“郑和下西洋的时候船只到底有多大”,以及“下一场科技革命究竟会发生在什么领域”,对三国水浒红楼梦里面的谁跟谁通奸,那搞得简直是一清二楚。这些都是我不懂的,所以跟他们在一起,我总是感到很惊恐。问题是,作为一个文科博士,我似乎有渊博的义务。人们指望我了解澳大利亚选举制度和加拿大选举制度的不同,指望我说清中亚地区在人种进化过程中起的作用,还指望我对1492年这一年的历史意义侃侃而谈。但是,我哪知道这么多啊,我只是人类而已。其实我也企图渊博来着,也时不时挑灯夜战抱着厚厚的历史地理科普书啃啊啃,指望第二天在某场对话中“不经意地”引经据典。后来发现,一般来说,当我看到100页的时候,就会忘了前50页的内容,等我回头去复习前50页的内容,又忘了第100页的内容,于是我转来转去,气喘吁吁,最后好不容易把所有100页大致都记住了,过了一个月,却连这本书的作者都忘记。渊博的人是多么神奇啊,他们的大脑像蜘蛛网,粘住所有知识的小昆虫。而我的大脑是一块西瓜皮,所有的知识一脚踩上,就滑得无影无踪。认识到这一点后,出于嫉妒,我就开始四处散布“知识智慧无关论”。我的观点是这样的:知识只是信息而已,智慧却是洞察力。一个大字不识的农村老太太可能看问题很深刻,一个读书万卷的人可能分析问题狗屁不通。我甚至发明了一个更邪恶的“知识智慧负相关论”,在目睹一些知识渊博但逻辑比较混乱的人之后,我非常以偏概全地认为:渊博的人往往不需要很讲逻辑就可以赢得一场辩论,因为他们可以不断地通过例证来论证其观点,而大多数不那么渊博的人都因为无法举出相反的例子而哑口无言,以至于渊博的人的逻辑能力得不到磨练,但事实上,例证并不是一种严密的科学论证方法。得出这个结论后我非常振奋,获得了极大的心理安慰。可问题是,由于这些都是歪理,没有博得任何人的同情。人们还是指望我.一个文科博士,了解澳大利亚选举制度和加拿大选举制度的不同,指望我说清中亚地区在人种进化过程中起的作用,以及1492年的历史意义。我于是看见有一天,自己也像那个说出“小隶”来的某校领导一样,站在讲台上,因为缺乏某种常识,遭到全世界人民的耻笑。看来只有指望芯片了。报纸上说,总有一天,人类会发明一种芯片,把大百科全书插到大脑里,你可以用脑子Google芯片,想多渊博就多渊博。对此我多么期待!我希望有一天,我可以走进文具商店,说:小姐,我买一个大脑硬盘。小姐说:您要什么样的,我们这有外挂式的,内置式的,40G的,100G的……我打断她:最大号的,外挂式!P2-4

后记

我记忆力很坏,背不出几首完整的古诗,不记得sin、cos有什么用处或者根号5等于几,常常看电影看到快结束时突然想起来看过这个电影,号称某个人是自己的偶像却想不起他的名字,回忆对于我,完全是蹩脚的侦探遇上了狡猾的罪犯。但好在我爱写。对于记录生活和世界,我有一种强迫症式的癖好。在一定程度上,文字不是我记录生活的方式,而是我体验生活的方式,因为是书写的过程拉近了我和被书写对象的距离,使最微小的事物都呈现出五官和表情。多年的书写,使“回忆”对我来说变得可能:重读以前的文字,发现自己原来还读过这本书,还认识那个人,还有过这样奇怪的想法……沉没的世界重新浮现,我像捡到满大街的钱包一样捡回无数个过去的自己。这次整理书稿时,我就有这种“捡到钱包”的惊喜。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写两类文章。一类是政论时评,这类文章一般比较冷硬,没有什么情绪和色彩,确切地说是反情绪和反色彩。另一类则是生活随笔,这类文字比较个人,捕捉一些瞬间的感受,把这些花花绿绿的感受像萤火虫一样收集到一个玻璃瓶子里去。这本书里收集的后一类文字,记录的是我2005-2009年左右(尤其是2006-2007年)生活里的点点滴滴。对于记忆力短路的我来说,如果没有这些文字,这几年的生活很可能人去楼空,查无实据。但因为这些记录,我有了一个小小的个人历史博物馆。要说历史博物馆有什么用,好像也没什么用,就是供参观者指指点点,说,哦,原来那些人在那个时候是那样生活的。当然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对我个人有纪念意义。过去这些年,我的生活非常稀薄,没有多少人物、事件或催人泪下的经历。这很可能跟我生活在国外这件事有关,也可能跟我沉闷的性格有关,如果要上纲上线的话,还可能跟我身处的时代或者阶层有关。如果说丰富的生活是红军在与敌人的激战中爬雪山过草地的话,那么我的生活更像是一只骆驼无声无息地穿越撒哈拉。这场穿越中没有敌人、没有雪山草地、没有尽头处光明的延安,只有倾听自己呼吸的耐心、把一只脚放下去之后再把另一只脚抬起来的耐心。我积攒这种耐心的方式,是用感受来弥补事件的贫瘠。在一定程度上,我相信这不是度过有意义人生的一种方式。它是度过有意义人生的唯一方式。我相信是一个人感受的丰富性、而不是发生在他生活中的事件的密度,决定他生活的质地;是一个人的眼睛、而不是他眼前的景色,决定他生活的色彩。这样说似乎很唯心,但经济学家说,一个事物的价值取决于它的效用,而效用永远是主观判断。所以我想,至少我希望,这本书能带动读者和我一起响应苏格拉底先生的号召,去实践这样的人生态度:不被审视的人生不值得度过。这句话的山寨版说法是:没有无聊的人生,只有无聊的人生态度。在这本书里,被“审视”的东西杂七杂八,有街上的疯老头,有同宿舍的室友,有爱情、电影和书,大到制度,小到老鼠。由于我写这些东西的时候,出发点并不是写一本书,所以不同文章往往风格迥异,长短不一,质量不均,随着社会形势、荷尔蒙周期以及我逃避生活的力度而起伏。这给编排此书带来一定难度,因为简直是把摇滚、民歌、歌剧编进一张cD。我一度不知道如何给它们分类,最后按照主题大致分成了“论他人即地狱”、“论自己作为他人”、“论人生意义之不可知”、“论爱情之不可能”、“论社会之既不可知又不可能”。这些标题听上去简直像是恶搞,但是阅读这些年的文字,我惊奇地发现焦虑还真是自始至终的主题——好吧,我并不惊奇。作为“当事者”,我是这种焦虑的作曲、作词、演唱者以及早就腻味了却无处退票的倒霉听众。我想我实在过分热衷于“审视”人生了,习惯于把任何事物都倒吊起来,稀里哗啦抖落其中暗藏的秩序。从这个角度来说,一切焦虑都是咎由自取。但作为一个无限悲观的人,我常常以嬉皮笑脸的语气来描述这种悲观,以掩饰自己还死皮赖脸活在这个世界上所带来的尴尬。别人往往记住了说话的语气,却忘记了这语气之下的信息。事实是我觉得人生的确充满了不可知与不可能,对此我心意难平,一气之下唠叨出这么多文字。“送你一颗子弹”,还真就是这么回事。从这个角度来说,也许读者可以把这本书看作人类学笔记而不是“心灵随笔”,或者看作一部精神疾患大全也行。有一天我在别人的博客上看到一句话:人尚未丧失自知性的几种表现——忧郁、自闭、强迫症、交流障碍、妄想、躁狂、焦虑……听听,“尚未丧失自知性”,有精神疾患的人简直应该弹冠相庆了。那么这本书,也可算是寄给所有“尚未丧失自知性”的人的一封秘密贺信。这本书里的很多内容选自我的博客“情书”,当然最后成书的时候也做了不少改动。博客里那些过于琐碎、过于私人的内容没有收入;时政内容也基本没有收入;此外这本书里加入了一些平媒上的文章。在这4年里,我生活经历了很多变化,从纽约搬到波士顿又搬到了剑桥,从学生到老师,从剩女到结婚,因此有些文字现在已经过时,不能代表我现在的观点、心情和状态,只是作为“文物”的一部分“展出”。这些年里我通过网络和纸媒积聚了一批读者,其中很多给过我鼓励、安慰或批评,更多的只是默默的关注。在此我想感谢一下我的读者们,是他们的关注,让我在表达感受的同时,虚荣心还能得到一点满足,让我知道自己的焦虑狂躁抑郁妄想悲观或更多时候仅仅是面对无边无际沙漠时的惊恐,也可以是生产力。

编辑推荐

《送你一颗子弹》作者刘瑜说自己写东西就是给那些不想被复杂的政治词汇吓到的、但是对政治又很关心的人看。所以,她把民主和市井生活、酱醋油盐联系起来。 刘瑜觉得,“没有无聊的人生,只有无聊的人生态度。”她认为自己的生活像是一只骆驼,无声无息地穿越撒哈拉,而文字则是她体验生活的方式。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送你一颗子弹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93条)

 
 

  •   这本书里,被“审视”的东西杂七杂八,有街上的疯老头,有同宿舍的室友,有爱情、电影和书,大到制度,小到老鼠。由于我写这些东西的时候,出发点并不是写一本书,所以不同文章往往风格迥异,长短不一,质量不均,随着社会形势、荷尔蒙周期以及我逃避生活的力度而起伏。
    这本书的好,我觉得实在是在作者的文字上。我对刘瑜的一些政治上的专业说法并不是那么感冒,但这本书却是在文风上让人觉得无比亲近。丰富的人生,细腻的文笔,发散的思维,恰到好处的比喻,学贯中西的深厚底蕴都让刘瑜这个70后的文字让人有着既亲切又新鲜的感觉。
    还想有机会看看她最出名的那本
  •   这本书里记录的是作者2005—2009年左右(尤其是2006—2007年)生活里的点点滴滴。在这本书里,被“审视”的东西杂七杂八,有街上的疯老头,有同宿舍的室友,有爱情、电影和书,大到制度,小到老鼠。由于我写这些东西的时候,出发点并不是写一本书,所以不同文章往往风格迥异,长短不一,质量不均,随着社会形势、荷尔蒙周期以及我逃避生活的力度而起伏。
    渊博的人
    我认识一些渊博的人。他们是另一种生物。
    这些人一般对罗马史都很有研究,对每一种农作物的起源也如数家珍,经常探讨的问题包括“郑和下西洋的时候船只到底有多大”,以及“下一场科技革命究竟会发生在什么领域”,对三国水浒红楼梦里面的谁跟谁通奸,那搞得简直是一清二楚。
    这些都是我不懂的,所以跟他们在一起,我总是感到很惊恐。
    问题是,作为一个文科博士,我似乎有渊博的义务。人们指望我了解澳大利亚选举制度和加拿大选举制度的不同,指望我说清中亚地区在人种进化过程中起的作用,还指望我对1492年这一年的历史意义侃侃而谈。但是,我哪知道这么多啊,我只是人类而已。
    其实我也企图渊博来着,也时不时挑灯夜战抱着厚厚的历史地理科普书啃啊啃,指望第二天在某场对话中“不经意地”引经据典。后来发现,一般来说,当我看到100页的时候,就会忘了前50页的内容,等我回头去复习前50页的内容,又忘了第100页的内容,于是我转来转去,气喘吁吁,最后好不容易把所有100页大致都记住了,过了一个月,却连这本书的作者都忘记。
    渊博的人是多么神奇啊,他们的大脑像蜘蛛网,粘住所有知识的小昆虫。而我的大脑是一块西瓜皮,所有的知识一脚踩上,就滑得无影无踪。
    认识到这一点后,出于嫉妒,我就开始四处散布“知识智慧无关论”。我的观点是这样的:知识只是信息而已,智慧却是洞察力。一个大字不识的农村老太太可能看问题很深刻,一个读书万卷的人可能分析问题狗屁不通。我甚至发明了一个更邪恶的“知识智慧负相关论”,在目睹一些知识渊博但逻辑比较混乱的人之后,我非常以偏概全地认为:渊博的人往往不需要很讲逻辑就可以赢得一场辩论,因为他们可以不断地通过例证来论证其观点,而大多数不那么渊博的人都因为无法举出相反的例子而哑口无言,以至于渊博的人的逻辑能力得不到磨练,但事实上,例证并不是一种严密的科学论证方法。
    得出这个结论后我非常振奋,获得了极大的心理安慰。
    可问题是,由于这些都是歪理,没有博得任何人的同情。人们还是指望我*一个文科博士,了解澳大利亚选举制度和加拿大选举制度的不同,指望我说清中亚地区在人种进化过程中起的作用,以及1492年的历史意义。
    我于是看见有一天,自己也像那个说出“小隶”来的某校领导一样,站在讲台上,因为缺乏某种常识,遭到全世界人民的耻笑。
    看来只有指望芯片了。报纸上说,总有一天,人类会发明一种芯片,把大百科全书插到大脑里,你可以用脑子Google芯片,想多渊博就多渊博。对此我多么期待!我希望有一天,我可以走进文具商店,说:小姐,我买一个大脑硬盘。
    小姐说:您要什么样的,我们这有外挂式的,内置式的,40G的,100G的……
    我打断她:最大号的,外挂式!
    P2-4
  •     这本书里记录的是作者2005—2009年左右(尤其是2006—2007年)生活里的点点滴滴。在这本书里,被“审视”的东西杂七杂八,有街上的疯老头,有同宿舍的室友,有爱情、电影和书,大到制度,小到老鼠。由于我写这些东西的时候,出发点并不是写一本书,所以不同文章往往风格迥异,长短不一,质量不均,随着社会形势、荷尔蒙周期以及我逃避生活的力度而起伏。
  •   刘瑜说自己写东西就是给那些不想被复杂的政治词汇吓到的、但是对政治又很关心的人看。所以,她把民主和市井生活、酱醋油盐联系起来。
      刘瑜觉得,“没有无聊的人生,只有无聊的人生态度。”她认为自己的生活像是一只骆驼,无声无息地穿越撒哈拉,而文字则是她体验生活的方式。
    被这几句话打动才买的书,期待以后的惊喜~
  •   头一晚没睡好,早晨折腾到十一点才算是醒过来。上周把所有的书稿都交给了出版社,难得有空闲,又没有太多工作上的压力。于是睁开眼,开始读刘瑜。她的新书,《送你一颗子弹》。 刘老师属于那种能够以自己的文字来对抗寂寞的人,而这些随着时日一点一滴敲打下来的文字的碎片,这些文字也成了能帮助别人对抗寂寞的武器。读过她上一本小说集《余欢》之后,那里边的海外留学女生们的骨子里的寂寞感,让我一直记到现在。她们大龄,高知,虽说条件不错,但却难以融入到当地的主流圈子之内,也对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和自己一样背景的男人们看不上眼。她们认为自己还有得挑选,但心中的惶恐却又一直存在。我忘了她们的最终结果是什么,刘瑜的干净利落书写寂寞的印象,却一直保持到现在。 《送你一颗子弹》,是她这些年来博客文章的集结。那晚在商务涵芬楼的时候,之所以买下这本书,是因为随便翻到的《学习焦虑》就已经让我惊喜不断,充满认同感。作为一个爱好知识又以知识为生的人,往往我们最大的毛病不是懒惰,而是太过于勤奋,生怕自己有任何应该知道能够理解但却不知道的东西的存在,作为一个文科政治学博士,她怎么能够允许自己不对中东和平进程巴以冲突伊拉克石油苏丹大选……等等一系列问题不能够充满洞见滔滔不绝的发言呢? 这个长大在石家庄,六岁时在邻居家里看电视直到深夜人家家里人都睡觉了还不走直到看见“谢谢收看”才罢休的小姑娘,在人大读书时最喜欢的就是食堂里一块六一两的猪头肉,每次都觉得跟自己的淑女形象不符合,买的时候都像地下工作者一样蒙着脸小声对师傅说,来二两——失恋伤心时复合开心时不失恋也不复合无所事事时,都可以成为她去购买猪头肉的动力。她到纽约读正在学博士,生活了7年,曾经喜欢话剧希望当个话剧导演的她,却只在临走时才去看了几场话剧。她在十天之内从石家庄到北京到纽约到剑桥换了四个地方,时光交错地理位置转换到自己根本不知道到底是在干什么适应不过来。她从一个小镇换了另外一个小镇,读书工作生活,只不过是隔了大半个地球远……她年届三十一,读完了人大的国际政治硕士哥大的政治学博士现在剑桥当老师,对爱情洞察无比却似乎又从来不曾彻底放弃的她已经结婚,刚刚嫁给了一个称呼从老张换成亦文再到蚊米的人(我猜的),彻底告别大龄剩女的命运。 但透过这些文字,我只读到了一个活生生的人,和一切符号都没关系,只作为一个女性的喜怒哀乐怒骂嗔,小心思小算盘小伎俩,以及作为一个有知识的人可能会遇到的相同的知识上的无力感,面对寂寞时候的无望感和适应能力,以及这种对于人生命运的无法把握的妥协,还有对于爱情的清醒的态度——尽管作为分析的时候是一回事,身在其中又是一回事儿。是的,她是一个身在剑桥的“女海外”,是的,通过这些文字,她把自己勾画成了一个人。 近来感情多波动。当与人现实的沟通已经无助于派遣寂寞和找到答案的时候,一个安静的冬日午后,读刘瑜,让我突然变得安静下来。她没有帮我找到答案,但她却以自己的睿智机灵和洞察力,让我获得了点似乎有用的东西。张老师说,事情没有绝对,只看方法。我最大的问题,或许就是没把李同学当成是一个人。对这本书的时候,我突然无比的安静了,我对自己说,你凭什么让人喜欢上你?问题可能在于要认识到:她也是一个人。 以下抄录,它们在那一刻打动了我: 年少的时候,我觉得孤单时很酷的一件事。长大以后,我觉得孤单时很凄凉的一件事。现在,我觉得孤单不是一件事。至少,努力不让它成为一件事。有时候,人所需要的是真正的绝望。 真正的绝望跟痛苦、悲伤没有什么关系。它让人心平气和,让你意识到你不能依靠别人,任何人,得到快乐。它让你谦卑,因为所有别人能够带给你的,都成了惊喜。它让你只能返回自己的内心。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不同的自我,他们彼此可以对话。你还可以学习观察微小事务的变化,天气、季节、超市里的蔬菜价格、街上漂亮的小孩,你知道,万事万物都有它值得探究的秘密,只要你真正——我是说真正——打量它。 绝望不是气馁,它只是“命运的归命运,自己的归自己”这样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 就是说,它是自由。 以前一个朋友写过一首诗,叫《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我想象wg中的顾准、狱中的杨小凯、在文学圈之外写作的王小波,就是这样的人。怀才不遇,逆水行舟,一个人就像一支队伍,对着自己的头脑和心灵招兵买马,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 如果你还在为自己孤单寂寞怀才不遇举世皆浊我独醒而深深叹息的话,那么让我告诉你,你买不到那个彩票的,别再把你时间的积蓄两块、两块的花出去,回到你的内心,寻找你自己,与心灵深处的他、他们一起出发去旅行。如果你又足够的好奇心,你就可以足不出户而周游世界,身份分文而腰缠万贯。人生若有知己相伴固然妙不可言,但那可与而不可求,真的,也许既不可遇又不可求,可求的只有你自己,你要俯下身去,朝着幽暗深处的自己伸出手去。 连愚蠢,也只是青年人的专利。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我不知道别人怎么理解这句话,照我不堪的理解,就是要早点出名,好男人就早点发现你,然后浪漫故事就早早地发生了。你若是35岁、45岁出名,还不幸是个女人,这名又有什么用呢。对于女人,任何东西,若不能兑换成爱情,有什么用呢。 我想我就是现在遇上一个心爱的男人又怎样呢?一个没有和我一同愚蠢过的男人,有什么意思呢,而我们就是从现在开始愚蠢,也已经太晚了。
  •   这本书是DrunkPiano的博客文集。写博客的刘瑜是个感受力极其丰富的人, 即使《民主的细节》已经让你对这旺盛的感受力有了思想准备, 你还是会为这本书的风情万种而倾倒。
      除去一些政论时评及零散的几篇书评、影评,占据较大篇幅的还是生活随笔。我好像记得她在哪里说过,写下这些文字时,她还几乎处在一种“网上裸奔”的状态中,因此有许多活色生香的生活细节——
      比如她在美国时,是如何想念在人大上学时人大食堂的猪头肉,以及面对这种想念时那一闪而过的困惑:“是要维护自己一个窈窕淑女的声誉,还是要满足自己恶俗的口福?”当然,这种困惑只是“一闪而过”。
      比如她为辣酱“饭扫光”的狂热:“在饭扫光的感召下,一个猛子扎入我的大白米饭中。等我再把头从空空如也的饭碗中抬起来,这个世界已经因为温饱问题得到解决,而变得温情脉脉。”
      又比如,她在夏天来临时,她对自己由23条裙子组成的部队的检阅,以及在选择那些黑色系、红色系、绿色系、白色系,低胸、卡腰、无袖的裙子时的艰难取舍。“我要是平时去个图书馆、咖啡馆还穿这些,人家肯定会觉得我穿得太隆重。如果坐在我对面的男生因为我的这幅打扮而心神不宁,影响了学习微积分或者拉丁文,多不好啊。如果他没有因为我的打扮而心神不宁,影响了我的虚荣心,那就更不好了。” 随处可见的调侃与顽皮与率真,让阅读成为了巨大的乐趣。
      当然,如果仅仅是调侃、顽皮与率真,那醉钢琴的文章与普通文艺女青年的“猫咪生病了”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让醉钢琴与他人产生区别的,正是她旺盛的感受力——丰富,而且富于洞察力的深刻。
      比如面对相继出现故障的电器们。面对电脑的第108次罢工而自己却无能为力时,她产生了一种“存在主义的厌世感”,想到了“现代性问题”,想到“工具囚禁人类”“手段淹没目的”“吃饭淹没精神”,想到“技术问题就是本质问题”,最终得出一个伤感的结论,“在所有的事实中,这个是最没劲的:人为了避免痛苦,总是可以创造出无穷的道理。”
      在许多不涉及生活细节,而是思考录、随想性质的文章中,刘瑜反复思考的是这样几个命题:逃避自我;逃避自由;爱自由,即使它很沉重;爱情。
      “逃避自我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结婚,比如生孩子,我最近发明的方式是看房子。”面对自己时,刘瑜总是很坦率。
      “读与延安整风相关的著作,读来读去,结论只是:一切洗脑的成功要旨,不过在于帮助人们逃避自由。当一个体系能够用逻辑自洽的方式替你回答一切问题、并且保证这些答案的光荣伟大正确的时候,的确,为什么还要去承受‘肩负自由的疲惫’呢?”面对对自由的侵占,刘瑜总是没有余地的犀利。豆瓣小组里,有人问醉钢琴,她的博士论文什么时候才能翻译成中文,她回答说:“大约还要过几年,要不就是等解放后了”。
      “如果说《兔子快跑》展示了一个关于爱情的道理的话,它就是:一个人是多么容易把对自己的鄙视误解为对爱情的需要。”这是我拿起这本书时,随手读到的第一篇文章里的一句话,而我对醉钢琴的crush也从这第一眼开始。在对爱情的渴望上,她与其他女性一致,但她“对‘真爱’这件事的信念动摇”,而书的一个章节也被她命名为“论爱情之不可能”。在这个剩男剩女横行的时代,这样的观点具有十分现实的启发意义。
      总体而言,前半本书相对浪漫、细腻、顽皮、知性,后半本相对严肃、较真、右派、文青。贯穿始终的,还是她感受力的丰富。刘瑜在异国他乡生活七年,生活“像是一只骆驼无声无息地穿越撒哈拉”。而她保持这种穿越所需的耐心的方式,是“用感受来弥补事件的贫瘠”。
      “在一定程度上,我相信这不是读过有意义人生的一种方式。它是读过有意义人生的唯一方式。我相信是一个人感受的丰富性、而不是发生在他生活中的事件的密度,决定他生活的质地;是一个人的眼睛,而不是他眼前的景色,决定他生活的色彩。”
      写到这里,我都有些厌烦我自己的罗嗦与不厌其烦。这几乎不是一篇书评,而只是一名新入狱的“罪犯”,向大家推荐这样一本好书,这样一个人。
      
      作为一名男性读者,书中最令我神迷的,还是醉钢琴写她对“饭扫光”的热爱那篇文章中,最后一段话:
      “如果你现在来我家找我,你会看到桌上有半瓶饭扫光,桌子的旁边,沙发上,一个女人幸福地倒在那,面前放着3瓶还没有开启的饭扫光。以后她要是死了,每年清明节也别烧什么纸钱送什么鲜花了,上坟的时候,别忘了捎上一瓶饭扫光,最好是要带野香菌的。”
       只要我比醉钢琴晚些死,我一定记着这样做。
  •   刘瑜的《送你一颗子弹》名符其实。

    是,全本文字不是枪,不是武器;它是子弹,帮助有枪的人们武装自己。这枪不是攻击性武器,是你躯壳里隐藏的灵魂。

    我太欣赏刘瑜的写作风格,幽默、直率、大胆、自然流露、旁征博引、没有脂粉味的文艺女青年、有点左、热爱民主和自由……。不喜欢用标签的我,每读完一篇都忍不住给她打个标记。然后惊讶的发现,原来作者是这么立体,这么丰富,这么NB的人物!

    从与舍友共用的厨房里,从饭后打扫卫生这一平常不过的小事,她看到政治的艰难——在公共领域里如何有效地维持良好的秩序,是通过制度还有强调自觉,值得探讨。并指出“责任的自觉、公德心、对制度条文的尊重、对他人的体谅、对环境的爱护,说到底是个文化问题”,而“文化是降低制度实施成本最有效的因素”。字里行间无不彰显着一个知识分子浓厚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令人钦敬!

    她探讨人生,从未读完的书里读出自己枉费的无用功,质问“有没有真正经得起推敲的人生”,文字有点戏谑,却满含哲理。看电影《革命之路》,又能一针见血的指出导演想表达的真实意图:因为不敢追求梦想,生活要么归于平淡,要么沦为悲剧。说教了吧!她才不会乖乖的领受他人的观点,“如果并不是每个躯壳里都有一个叫灵魂的东西呢?”。她习惯一个生活,也享受独处的妙处。毫不讳言“有时候,人所需要的是真正的绝望”,克服寂寞的最佳方式是“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言语间丝毫没有小女人的气质,一个现代女战士的光辉形象跃然纸上,熠熠生辉。可不是呢。作为一个第三性别的女博士,她爱阅读,爱音乐,爱电影,爱写作,爱这个世界,爱动物,爱人,把每一天的生活变成自我的醇美享受——在自己的轨迹里,用自己的思想和方式,自由的活。

    她写爱情,完全不象女人。那一章的题目就相当的不女人——《论爱情之不可能》。她说“对于女人,任何东西不能换成爱情,那又有什么意义?”其实是调侃。换做是我,要用任何东西去换取爱情,私底下肯定得掂量到暗地昏天。她谈婚姻“婚姻有什么了不起。马克思说了,私有制是万恶之源,而婚姻本质上不过是爱情的私有制而已”。这样的观点,不知道要引起多少读者的共鸣。随着时代的进步,爱情和婚姻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的点缀,而非主题。五光十色的生活,让一夫一妻、白头到老的婚姻形式不再是美丽的神话,反而引发了另一层思考:如果婚姻的质量并不高,是否还有维持的必要?在一篇散文里,她指出婚姻制度终将演进成为“自由人的联合体”,即N个男男女女由于彼此欣赏而组成的、开放性的“和谐公社”,他们不一定住在一起,也不一定一起上床或者财产共享,更不一定要永远在一起。听,多么诱人,多么自由,多么理想!——可你不得不承认,现在,我们正是这样的发展趋势。而她,不过是把“皇上没穿衣服”大声的说出来了而已。

    读一本好书,犹如与一位善人相邻而居。

    书中的观点自然的渗透到你的意识与生活里,并使你在阅读之外衍生出更多的思考与行动。不仅是简单而机械的学习与复制,而是真真切切的将自己所学到的理论与观点作用于实践,从细微处着手,改变你所能改变的点点滴滴。

    读完全书,获益良多。我时而忍俊不禁——诙谐的说法真有点象文字版的脱口秀;时而掩卷沉思——是,真是这样!就应该是这样!我怎么没想到?我为什么做不到?时而又变得激昂上进——如果有更多的人发出同样或类似的声音,何愁家国不兴!?作者学识渊博,视角广阔,从各个层面去发掘人类社会方方面面的问题,大到国家,中到个人,小到老鼠。其间很多犀利的观点真是震耳发聩!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读到这本好书,并能从她的文字里寻获到一条真正的向上之路。

    送你一颗子弹。

    2012年,我接住了这颗子弹。

    上帝赐予人类的,世界上最美好的品质: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
  •   鬼使神差地买了这本书名一般的书,《送你一颗子弹》只是巴西的一部电影,书里收录的是政治学女博士、剑桥大学讲师刘瑜的部分博客文章。因为没有耐心读长篇小说,偏爱于这种短篇式的随笔。内容忍俊不禁,几乎是躺在床上笑成一团看完它。如果可以不顾形象,就尽情地拍大腿和流眼泪吧 身处这个社会,我也迷惘了,我到底是主动学习,还是也患上了这叫做学习强迫症的玩意儿

    喜欢的条目摘抄

    1 如何消除寂寞: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

    2 马克思说了,私有制是万恶之源,而婚姻本质上不过是爱情的私有制。

    3 面对有些可能性,转过身去,是个美丽的错误,但是迎上前去,则是一个愚蠢的错误。

    4 知识只是信息而已,智慧却是洞察力。

    5 人的每一种身份都是一种自我绑架,唯有失去是通向自由之途。

    6 如果要给美好人生下一个定义,那就是惬意。如果要给惬意一个定义,那就是三五知己,谈笑风生。

    7 那些与你毫无关系的人,就是毫无关系的,永远是毫无关系的,从认识的第一天开始,其实你就知道。有些人注定是你生命力的癌症,而有些人只是一个喷嚏而已。这一切,据说都是“因了冥冥中的缘分”。

    8毛主席教导我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只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习成了一种现代生活的强迫症呢?整个社会都染上了“学习焦虑症”,估计“学习”这个词,就跟口香糖嚼在嘴里,是很酷的一件事。

    9我人生中最急中生智的时刻,可能是6岁那年夏天的一个深夜,在邻居杨丽丽家看了一晚上电视。只有我,一个人,还死皮赖脸地坐在他们家客厅的小板凳上,黑暗中看着一闪一闪的屏幕,目不转睛地看完了一个又一个节目,直到电视都困了,深夜的屏幕上淬不及防地打出四个大字:谢谢收看。

    10我真心地认为当年中学生们热烈参加红卫兵革命很可能是因为他们不想学习和考试,虽然他们愿意把自己对数理化的仇恨说成是对无产阶级的感情。

    11世上本没有深邃,“话只说一半”说得多了,也便有了深邃。

    12而我觉得,检验友谊的唯一标准,就是两个人是否能凑在一起说别人坏话。

    13这世界,贫富分化的,岂止是财富,岂止是色相,岂止是智力,还有爱情。

    14只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习成了一种现代生活的强迫症了呢,人人都赶着要去看急诊。我们和社会的关系,多么像一个没有安全感的女人和一个魅力四射的丈夫的关系。

    15每年回家,发现嚎啕的还在嚎啕,劈大山的还在劈大山,韩剧仍然是女主角在第8集打了一个喷嚏,打了第80集才抽出纸巾来。

    16年少的时候,我觉得孤单是很酷的一件事。长大以后,我觉得孤单是很凄凉的一件事。现在,我觉得孤单不是一件事。至少,努力不让它成为一件事。有时候,人所需要的是真正的绝望。
      真正的绝望跟痛苦、悲伤没有什么关系。它让人心平气和,让你意识到你不能依靠别人,任何人,得到快乐。它让你谦卑,因为所有别人能够带给你的,都成了惊喜。它让你只能返回自己的内心。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不同的自我,他们彼此可以对话。你还可以学习观察微小事务的变化,天气、季节、超市里的蔬菜价格、街上漂亮的小孩,你知道,万事万物都有它值得探究的秘密,只要你真正——我是说真正——打量它。
      绝望不是气馁,它只是“命运的归命运,自己的归自己”这样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
      就是说,它是自由。

    17仿佛一部恐怖片定格在最后一个幸存者一转身时惊恐的眼神里。

    18如此之假,仿佛海绵胸罩垫出来的高度,我看得难为情。

    19其实我平时买东西,是最不讲究牌子的,觉得牌子这种东西,一是欺负人穷,二是欺负人傻,而我平生最痛恨被欺负,所以每次路过名牌店都侧目而过,很有点井水不犯河水的气概。
      但是给亲戚朋友买东西,总还觉得应该讲究点品牌,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像我这样无聊,无聊到把什么都看透。把什么都看透之后,就觉得人的很多追求,比如巨大的房子,比如巨大的戒指,除了心虚,什么都不是。但再仔细想想,把什么都看透,追求的不过是一种智力上的虚荣,而且还伤害了自己活下去的兴致。所以附着在物质之上的很多“意义”,就像新娘头上的红头盖,还是不掀开来才好。
  •   “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刘瑜用苏格拉底的这句话践行对生活的态度。正如她自己所说,在这本书中,被“审视”的东西杂七杂八,有街上的疯老头,有同宿舍的室友,有爱情、电影和书,大到制度,小到老鼠。她说自己对记录生活和世界,有一种强迫症的癖好(这让我想到《对面的疯子》)。捕捉生活中一些瞬间的感受,花花绿绿的感受像荧火虫,她把它们像收集荧火虫一样收集到一个玻璃瓶子里去。她相信,一个人的感受的丰富性、而不是发生在他生活中的事件的密度,决定他生活的质地;是一个人的眼睛、而不是他眼前的景色,决定他生活的色彩。如果你有足够的好奇心,你可以足不出户而周游世界,身无分文而腰缠万贯。合上书本,记住了最鼓舞人心的一句话:“一个人就像一支队伍,对着自己的头脑和心灵招兵买马,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
  •   很喜欢书中的文字
    在这本书里,被“审视”的东西杂七杂八,有街上的疯老头,有同宿舍的室友,有爱情、电影和书,大到制度,小到老鼠。由于我写这些东西的时候,出发点并不是写一本书,所以不同文章往往风格迥异 包罗万象
  •   作为南方报业的专栏撰稿人,刘瑜主要写两类文章,一类是没什么情绪色彩的政论时评,还有一类是自己的生活随笔,《送你一颗子弹》就是后者的合集。

    一本生活随笔的最高境界,莫过于其人就像坐在你对面,她聪明,优雅,睿智,不罗嗦,不讨厌,娓娓道来,言笑晏晏。

    我们提起当代知性女人的代表,总会想起杨澜,阖丘露微,但她们著作的字里行间,始终有一种距离感,高高在上,拒人千里。

    身为一名女博士的刘瑜,具有高学历女性的绝大部分优点,而又真实可爱,她不掉书袋,也不卖弄学识,这是一个让人亲近的作者。如她本人所说,“一个自我忧国忧民、结构工整、情绪稳健,而另一个自我鸡毛蒜皮、七零八落、丧心病狂。后一个自己不堪忍受前一个自己的霸权主义,只好离家出走。”

    刘瑜的网名叫“drunkpiano”,意为“醉钢琴”,名如其人,知性与优雅是她的基调,但也不会终日一本正经,更无故作高深的态度,她喜欢把见闻讲与我们知晓,把喜怒哀乐同我们分享,兴到浓处,喝上两杯未尝不可。

    在阅读《送你一本子弹》时就可以感受到。

    有时她深刻,你马上严肃起来,威襟正坐;有时她轻语笑谑,你也不禁莞尔,点头称是;有时她讲到自己的糗事和小心思,乐得前仰后合,你只能在一旁苦笑,无可奈何。

    多可爱。

    这本书的最大瑕疵,在于书名,我不理解为什么用《送你一颗子弹》这个名字,这篇文章远说不上有代表性?有冲击力?拜托又不是悬疑小说。用这个书名的唯一后果,就是让我想买两本送人的时候心存忐忑,实在怕对方误会。这种细节,图书编辑不可不知。

    刘瑜的上一本书《民主的细节》被新浪评为2009十大好书,但从阅读感受来讲,《送你一颗子弹》比《民主的细节》还要好。《送你一颗子弹》不仅让你觉得读过一本好书,更让你收获一位知心好友。

    唐杨敬之诗云:“几度见君诗尽好,及观标格胜于诗,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自从读了《送你一颗子弹》后,我也是“逢人说刘瑜”了。
  •   刘瑜,生于1975年12月。本科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哈佛大学博士后。曾任英国剑桥大学担任政治系讲师,现任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政治系副教授。为《南方周末》写时评专栏、《新周刊》写书评影评专栏。《南方周末》2008年度年度专栏作者。   个人作品:《民主的细节》(美国政治观察专栏集,2009年南方周末年度图书)、《余欢》(小说)、《送你一颗子弹》(随笔)。



    我会继续关注 民主的细节。
  •   最早看她的文章是在网上看别人转载的署名“醉钢琴”的《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当时就有种跟作者相见恨晚的感觉。后来看了她写的《民主的细节》,一读之下,才惊觉原来我最讨厌的政治居然是这么有意思,才惊觉我以前最喜欢说的“我不关心政治”是多么幼稚的一句话。看了她的书就很喜欢她这个人了。
    这次她又写了《送你一颗子弹》,我毫不犹豫的买下了,真的没有让我失望。这本书和《民主的细节》风格不太一样,更加生动有趣,感性随意一些。里面的小文章虽然很短,但是读起来妙趣横生,有时我都笑出了声音,也可能她的写作风格很对我的胃口吧。我觉得这本书就是刘瑜的世界的小窗口,从里面可以看到她的内心,是一个很有思想很率真的女人,虽然是个政治学博士,其实也是一个很可爱很风趣的大女人呢。期待她下一本书!
  •   这是作者2005-2009年的文集,有政论时评,也有生活随笔。分为五个部分:“论他人即地狱”、“论自己作为他人”、“论人生意义之不可知”、“论爱情之不可能”、“论社会之既不可知又不可能”。正如作者所说的,“作为一个无限悲观的人,她常常以嬉皮笑脸的语气来描述悲观,以掩饰自己还死皮赖脸地活在这个世界上所带来的尴尬。”不管是在评论电影、书、舍友,还是爱情、婚姻,抑或政治、体制,作者都十分坦诚,毫无保留地把内心里的那份真实想法展露给我们。比如,在《猪头肉的乡愁》里,作者生动地描述了对猪头肉的那份热爱与眷念,对猪头肉的爱好竟然能让作者“觉得,一切低俗的东西,在高雅的东西面前,有它自己的奥妙。”身在纽约,“我还是那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只不达让我深深地、深深地徘徊的,是人大食堂橱窗里的那二两猪头肉。”而对婚姻,她这样说:“可我总是疑心,有多少人的婚姻是乐趣在维系,又有多少人,仅仅因为惯性。我恶毒地以为,大多数人结婚,其实仅仅是因为无所事事,于是决定用一种无聊取代另一种无聊。”在《渊博的人》里,作者自嘲道“我的大脑是一块西瓜皮,所有的知识一脚踩上,就滑得无影无踪。”毫不掩饰自己作为一个文科博士却没有那么渊博的知识。这样的事例在书中举不胜举。不做作,不装B,多坦荡,真难得!喜欢她的这种态度。
  •   听说很久了,总想见识下这样女人能写出怎样的文字?没想到地是几乎一口气读完了刘瑜这本《送你一颗子弹》,很流畅的感觉,写得都是生活的细碎,却让你不得不去细细理会文字背后隐藏的东西,如果有什么东西的话,我觉得不只是作者本身的真诚,更闪烁出点点真知!这样的说注定不是不止一遍去阅读的,因为读起来很轻松的文字,总是要等时间经过慢慢体会,就像读王小波的文字一样。
  •   时常在思考着,已毕业,又不在高校任教的我们,
    如何才能使自己那点可怜的专业知识,那点可怜的文化水平,具有可持续发展~~~
    能使我们在N年过后不会忘记自己还是个研究生,N年之后还能比身边的本科生有着些许的自我安慰的优势~
    也许,在这个政治学博士背景的,能把政治学知识说得如此通俗易懂,而且又不高高在上的刘瑜上找到答案~~

    也许是源于学科背景相似的关系,特别能产生交集,产生共鸣,特别是里面的“厨房政治”这篇小散文,
    厨房政治讲述了一个居住有10人的公寓里,每人都是单间,10人里面有4个中国男生,中国男生特别爱做饭,由于是厨房共享的,这些男生做饭后总是不收拾厨房,使得厨房变成了脏、乱、臭的地方。作者作为“居委会大妈”,为维护一个和谐、卫生的居住环境,与这些男生的恶劣行为进行斗争的过程。这个斗争的过程,如果是平常的解决方法,我倒都不是很感兴趣,但如果其中穿插有政治术语,而这些政治术语又是自己熟悉的时候,还真特别能提起我的兴趣。
    其中涉及的术语有“协商民主”“制度主义”“文化与制度的关系”“宪政”等等
    其他精彩的文章,如“Intimacy”,论述了集体与个人的悖论;
    “干一行,恨一行”,“谢谢收看”“飞越流水线”,“雪花点”,“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超越那一天”,
    在“送你一颗子弹”里,认识了“民粹主义”。
    总之,非常精彩,喜欢。强烈推荐政治学科的人士看。
  •   前几天,有缘在朋友那儿看到了刘瑜写得一本书《民主的细节》。我初步认识了刘瑜。
    更令我现在仍激动不已的是,发现了刘瑜写得的另一本书《送你一颗子弹》。不忍释手,秉烛夜读,凌晨4点掩卷唏嘘。
    TMD,世界上怎么会有这样的才女!
    如果说体制外作家、英年早逝的王小波(我最钟爱的杂文作家)愤世嫉俗,一脸坏笑地幽默,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如果说香港作家董桥(我最钟爱的essay作家)古色古香,在古色古香的书房中叼着烟斗(应该是福尔摩斯叼着的那种),把玩着前朝古董(一般不太值钱,但是不俗,有品味),振振有词地说:“文字是肉做的”;
    那么,刘瑜则是回眸一弯惊世骇俗的坏笑,百媚千红。
    记得传说中天津大姐(我对天津大姐没有一丝偏见。相反,我还因为一位天津姐姐而特别喜欢天津)在美国购物用英语问价的故事:先问店员,嘛好吃?,不懂;再问,好吃嘛?,还不懂;终于明白,应该是“好嘛吃”(how much)?
    借用这个语序夸夸刘瑜的《送你一颗子弹》。这部书真TMD好!TMD真好!真好TMD!
  •   刘瑜在书里说:我相信是一个人感受的丰富性,而不是发生在他生活中的事件的密度,决定他生活的质地;是一个人的眼睛,而不是他眼前的景色,决定他生活的色彩。
      我在想,其实有的时候,密度决定了感受的丰富程度。
      当事件以n天/件的频率发生的时候,你才可以一边品尝咖啡一边细细回味。但当事情像洪流一般把你卷入其中,你还没回神迎面便打来下一波浪涛;又或者生活变成了工厂的流水线,你只能按部就班地从一个工序走向下一个工序,马不停蹄,身不由己。这样的生活,如此的密度,你是否还有时间精力去用放大镜细辨他的细枝末节?
      我们每天都在赶一场又一场的饭局,狼吞虎咽囫囵下肚,总以为有一天可以等来一场盛宴。也许没有,也许有。更也许等到有的时候,早已没了品尝的胃口。
      当节奏缓慢的时候,我可以一整段一整段地发呆,可以蹲着在阳台观赏一只四脚朝天的甲虫时不时地抽搐一下然后终于慢慢安静。我会被画上一抹细腻的笔触感动,也可以与音乐里某个神来的音符共鸣。我变得异常敏感,眼睛耳朵鼻子都处在全面警戒的状态,像昆虫的触角感知空气里每一个微小的振动。我总告诉自己这样的敏感和细腻是快乐充实的,实际上我也的确常常被莫名的幸福感击中。但在内心深处,我知道自己又为如此挥霍时间而感到恐慌。我害怕当别人在经历着气壮山河的时候,我的生活只剩下一些不可言说的微小情绪。我画了一副中国山水,为其中的留白沾沾自喜却又惶恐不安——这样的生活,会不会太偷工减料了呢?
      于是我加足生活的马力。匆忙赶路。与无数的陌生人交谈或者擦肩。学习。吃饭。社团任务。睡觉。赶场去看一个无聊的电影,看到一半猛然意识到自己已经被浪费了一个小时,实在不堪忍受被浪费另一个小时,于是匆匆退场。吃饭。天已经暗了。好像见了很多人,做了很多事。貌似讲了几个笑话,大笑了几场。可是回到家头脑却一片空白,只剩下一身的疲惫。倒头睡去。真是又一个忙碌和充实的一天。可是心里的某个角落又跳出来提醒自己:已经多久没有看一本言之有物的书了,多久没看一个称得上电影的电影了,多久没坐下来安静地写一些东西了——总而言之,系统亟需更新升级。
      我害怕我的生活变成一部风景片。每个定格皆是美不胜收,但整个片子却令人昏昏欲睡。
      我害怕我的生活变成一部动作片。情节酣畅淋漓一片热闹,但散场时却什么也想不起来。
      真是糟糕,永远在一种生活状态里向往着另一种。就像《兔子快跑》里的哈利先生,在妻子和情人间两处奔波却又无处安身。
      为什么我总是无法跟自己和平相处呢?
      我们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到底什么样的生活才有意义?
      到底是盛宴,还是品尝的胃口?
      很遗憾的是,大多数时候,我们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精致的小菜略显寡淡,但大鱼大肉又败了胃口。
      我不知道刘瑜把生活制作成一桌用料简单但厨艺深厚的小菜的时候会不会留下很多遗憾。至少,我会。
  •   《送你一颗子弹》这类书很明显不属于“书”,它本来就是博客集。博客是个什么东西,就是晒出来的日记,肯定无法深刻。比起私密的日记,它又会浮夸一点,毕竟是要出去见人的。为什么那么多人看刘瑜觉得是知音,那是因为在这个年纪读过点书思考过点人生的人,能够通过一枝一叶来谈谈政治民主思想的人,太多了。我们生活的经历和思考的切入点可能不一样,但是能触动我们的经典也就这么一些。只是很多人不靠这个吃饭,他们有更多其他活需要干。
  •   第一次知道刘瑜这个人是在超市的一本时尚杂志上,看到了她的一篇随笔,写得非常的好,引发了我的共鸣,感觉时尚杂志上的文章怎么可能引发哲学方面的共鸣呢,随意我记下了这个人,后来《民主的细节》看了一个开头,实在看不下去了,因为我实在是不了解政治,太枯燥了,虽然知道可能后面有我想要看到的东西,可还是没忍住看不下去了,所以有了这个《送你一颗子弹》。非常喜欢这本书,无论是设计、排版都很喜欢,而且里面的东西很杂,我喜欢这种东西,读起来就是一种享受,随意我每次看的不多,我怕看完了就没了,笑话,看完了还可以重温嘛,怎么会没。。。
  •   相比刘瑜的政治随笔《民主的细节》,对于我这种非专业人士,这本《送你一颗子弹》更适合阅读。这是一本生活随笔,记录作者留洋期间的经历感受,个人很喜欢刘瑜的文字风格,犀利明白,读者很过瘾,她对生活,对人,对社会的很多看法都很独到,有些言论更是切中要害。这本书不刻意去背负时代的责任,或对社会的深刻思考,但是却是作者对生活最直接的记录,笔下没有负担,文字反而充满了活力,深入内心。总之是一本很好的随笔,推荐阅读!
  •   书刚到的第二天,一口气就读了快100页,诙谐幽默的语气描绘出了一个俏皮的刘瑜在异国他乡生活的点点滴滴。
    每一篇随笔都很短小精悍,语言没有累赘,没有死气沉沉,相反,又机敏、又活泼、又搞笑、又不乏深度。
    与大家分享一小部分我觉得认为很意味深长的地方,比如“词语洁癖”一篇中写道,其实我对banker这个职业本身一点意见也没有,只不过凡是我认识的自称banker的人,其实都只是在银行底层打工而已,却非要把自己说成banker,以至于banker这个词在我脑子里直接跟“意淫”粘在了一起,就像“三里屯酒吧街”在我脑子里跟“装蒜”粘在一起,“共和国”直接跟“炮灰”粘在一起一样。
    均衡,我喜欢这个词,它表明一切上升或者坠落或者旋转或者破碎都有一个优雅的终点。
    还有她写的关于厨房政治的一文,很生动很形象,逼真到你仿佛就粘在他们厨房外面看着那一群人在那里“糟蹋”他们的厨房——“我一走进厨房看见灶台史无前例的油腻,柜台史无前例地混乱,忍无可忍发了一次5.5级的脾气...”而那次,她的脾气就是在橱柜上贴了一首很有趣的小诗,至于诗的内容,大家自己去欣赏吧,至于结果,那就是“作为一个理性人,对我来说,更划算的做法,是少做饭、少去厨房、狂吃沙拉和中国外卖。”
    ^_^很不错的书!
  •   初读刘瑜的书,有时候感觉有点莫名其妙,发牢骚或者提出疑问结果没有下文。在书中她解释到:有时候我只是想说fuck you,但是并不想解释为什么fuck you ,怎么样fuck you,以及fuck you的历史意义。她喜欢记录,和我一样。我想我实在过分热衷于审视人生了,习惯于吧任何事情都倒吊起来,稀里哗啦的抖落其中暗藏的秩序,从这个角度来说一切焦虑都是咎由自取,刘瑜如是解释她的记录。
      
      喜欢她的坦然率真,任何事情,都好像有多一点的脑细胞来思考其中的乐趣或者秩序道理等等,然后发一通感慨加以记录,证明经历过用以回忆。
      
      书中的她形容自己的生活很稀疏,但是很喜欢她的解释:我相信是一个人感受的丰富性,而不是发生在她生活中事件的密度,决定她生活的质地。就如同是一个人的眼睛而不是她眼前的景色决定她生活的色彩。这样的说法虽然有点唯心,但是日子的确如此,质地取决于自己生活的态度和脑子里瞬息万变的想法,那神经的敏感程度。
      
      有许多个小故事或者段子言如我想,有许多的话偶尔一句也显得俏皮,小资,懂生活。
      在《我想乘一艘慢船去》里:“世界因我们脑子里少的那根弦而精彩”。
      生活中我们或者他人偶尔犯傻,犯下傻是不是为我们聪明的脑袋和算计的生活偷懒一小下,一个小小的开溜,让繁忙的日子呈现一丝最真诚和天真的颜色。
      在《兔子跑什么跑》中:“爱情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可以遮蔽一个人存在的虚空,爱情的渺小之处在于它只能遮蔽这个虚空而已,对于解决自我的渺小感,爱情是个伪币。”
      自我是个深渊,它如此庞大,爱情不可填补。爱情有时候让我们安心,让我们感觉有寄托不再寂寞孤单,但是自身的渺小感还是那么强烈。当我们依赖着了,我们原本的虚空和不自信不自我无处可躲。我想,还是要变强大,强大的爱自己,做强大的小女人,有一颗强大的心让自己依靠。自我永远是自己的归宿。
      另外,喜欢并且赞成她对女人性和爱的理解,像张爱玲一样揭露了女人软弱的劣根。女人不能和男人一样走马观花,将爱和性分开。性让女人的幽怨变得理直气壮。讨厌把性作为绑住男人的绳索。我想,下了床男人对你的留恋才是真的感情和人格魅力吧~
      在《色》中那样耍赖似年轻又美好的理想主义,让人感到一丝小惬意和温暖。
      小小的爱,或者不偏激的就不是爱了的说法。
      怎么样都好。
      我有小日子的发达又敏感的神经,记录,絮絮叨叨,将生活填的满满的。
  •   除了 民主的细节 还能有送你一颗子弹这样的随笔集很欣喜
    尤爱刘瑜的比喻 聪明的让人嫉妒
    真实不造作 读此书就如作者坐在你对面跟你聊天
    有读王小波杂文一样的爽快 却又不一样的感受
    推荐之~!
  •   刘瑜这个名字听别人念叨已经很久了,当然,我对她的熟悉也得益于一个叫“刘瑜”的女性朋友。这次买书,很没有目的的选了这本书。名字是不是过于“热兵器”+冷酷了些?!看着评价挺高的,当然更多是因为它5折的巨大诱惑,我就狠下心来把它与我“成为一个充满文学修养的人”的计划进行了绑定。事实证明,这根本无法让我成为一个修养极高的女性,白瞎了她那个政治学女博士的头衔了。可是我就是喜欢她,甚至从她的文字里面找到了我想认识的自己。她让我看到了我一直无法给一句犀利的、中肯的评价的我的人生。 在看书的时候,我的文艺病和我的“用知识武装自己”的病又犯了,我总想从她那毫无逻辑的文章名和每一部分的名字之中看到些许哲理,看到那些具有暗示意义的语言,我总想从每句话之中琢磨出一些耐人寻味的东西。事实证明或许我还是应该去看卡夫卡什么的大家,或许那种“个性”才能铸就我的成就感。或许她就是像毛姆一样,只是毫无目的的,跟个老太太似的碎碎念呢?哦,不,我更愿意相信,从她那无逻辑的逻辑中,是有人生的真理在里面的。 才看到2/5左右的部分,在轻松与反思之中我已经有了一个清晰的意识:这本书我应该还会反复地读,那样才能让自己更加认识过去22年的自己。 送我一颗子弹,正中靶心。
  •   第一次看政治类的书,被果断扳成新右派,第一次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书,接着《老生常谈》《设计诗》等等一发不可收拾,理想国系列真心很有深度,如果你喜欢这本《送你一颗子弹》那我真诚的向你推荐熊培云的作品和林达的作品,尤其是《带一本书去巴黎》,也可以告诉你刘瑜的《民主的细节》值得拥有,还有书中提到的《月亮与六便士》,看完会有一种暖流从身体里流过,对,那是梦想和希望。
  •   这是我读过的刘瑜的第二本书。热恋的时候看过她民主的细节,失恋的时候看他的这本送你一颗子弹。
    也许这并不是巧合。两本书内容不大一样,但是都延续了刘瑜诙谐幽默的特点。用最简单的语言诉说人生的深奥秘密,总觉得是一种大智慧和大胸怀。
    失恋的时候读她,总觉得像镇痛剂,每次读完,嘴角都会泛起微笑,当然,更多的是心灵的巨大满足--我发现当现实世界中找不到一个朋友能够完完全全契合我的时候,她出现了——朋友不懂的,她懂。时间解决不了的,她来解救。
    当我沉浸在“一个人就像一支队伍”的时候,给自己找了n多理由享受孤独和单身生活,告诉自己,不徐不疾的态度是人生最大的坦然——然而,最后发现她,结婚了~内心很激荡,同时,又觉得,女人,或许就该如此。像刘瑜一样,做喜欢的事儿,敢爱,敢恨,不假装清高,不假装高深,只是这样平和的做自己。
    结婚不结婚不重要,剩女和已婚者都会被她感动,感染。
    还是那句话,“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与君共勉!
  •   从一篇博客开始接触刘瑜,从民主的细节开始喜欢她。送你一颗子弹很不错,短篇,易看,内容也不错,作者的各样感受和思考,从政治时事到电影电视,交友旅游学习生活,很多生活中的小点滴,甚至都有剩女的心声,看的时候有有吐出自己心声的感觉,就像是和另一个自己在对话
  •   最近都在看刘瑜写的书,很庆幸自己可以读到她的书,了解到了不一样的美国民主、自由。而这本《送你一颗子弹》,讲述了在美国生活的一些故事、感悟等,作为随笔真的很好看。很赞。
  •   刘瑜的书有一种无言的美的张力,比起《民主的细节》,我更建议想读她书的人先从这本入手。里面古怪的老头、同宿舍的舍友,小到美国街上的事,达到国家政治,语言轻松幽默,很适合休闲娱乐时品读,读完后也会得到很多不一样的感受。
  •   刘瑜姐的书我每本都有买,一如既往的喜欢,不知该怎么表达感受,反正我一读上就欲罢不能,我很好奇,这个女人的脑袋是什么做的,当她说政治时,我觉得民主简直不是政治范围内的,而是一种生活态度,当她说感受时,她又是那么孤注一掷,你几乎可以在她的这本书里的任何一个章节中都能发现她的不怕,不屑,不吝,不顾,确实是一个可爱又可敬的作者。
  •   买这本书是因为在人物周刊上看到刘瑜的访谈。于是到当当网找她的《民主的细节》,顺便看到了《送你一颗子弹》。没想到《送你一颗子弹》比《民主的细节》还好看,主要是因为掺杂了作者的留学经历和游学感受。丰富的人生,细腻的文笔,发散的思维,恰到好处的比喻,学贯中西的深厚底蕴都让刘瑜这个70后的文字让人有着既亲切又新鲜的感觉。相比之下《民主的细节》则是她在本专业方面的政治时评。应该是学有所得。但是难得的是用大众语言犟深奥的政治哲学一一向你剖析。不错不错。两本都是好看的书。更有意思的,不仅我喜欢看,老公喜欢看,婆婆和我爸爸妈妈都争抢着轮流看。值得推荐。
  •   这是我看了书后发在微博里的感叹:“看刘瑜的《送你一颗子弹》,多为随笔,我最不喜欢的文体,写些鸡零狗碎的事情,但是……人家就有本事把每篇文章写得如此深入浅出;人家就有本事把每一句话写得让你看了后不自觉笑出声来,继后沉思;人家就是有本事把每一个比喻用得那么形象还那么幽默……看这样书,是一种思想上的历练,情感上的享受。”
    准备再买她的《民主的细节》
  •   因为看了《民主的细节》才知道了刘瑜,才买了这本《送你一颗子弹》,主要是记录了刘瑜点点滴滴的生活琐事和感悟,适合刘瑜的粉丝阅读。
  •   她说出了大龄知识非伪文艺女青年的心声!——这是句多么狗血的话,可正好表达我读完此书的感觉。
    读完刘瑜的《送你一颗子弹》,我承认自己被这颗子弹击中了。这个读了很多书想了很多事扯下了无数张“遮羞布”的女人,真的是很危险。让人看到“他人即地狱”、“爱情之不可能”、“人生之无用功”……总之她用很喜剧的语言表达了已很悲剧的人生。不过,我想把这样糟糕的人生过下去,就是人生的意义吧。
    嗯,以后我也要写这样的文章,普渡众生,阿弥陀佛……
    Ps.愿刘老师能在大学呆得久一些,虽然你六十岁以后是要去那个小镇,走在大学校园的路上与年轻人笑脸相迎的……
  •   翘首期盼的刘瑜新作到来了。

    刘瑜很谦虚,说她记忆力特差,背不出几首完整的古诗,记不起SIN COS有什么用处,经常看电影快结束时突然想起原来看过,喜欢某某偶像却死活想不起他的名字。

    刘瑜文字很清新,大事小事天下事侃侃而谈,娓娓道来。让读者感到不紧不迫,心情愉悦。喜欢她的行文风格。

    刘瑜的思想有深度,于不经意之间自然流露出自己的洞见,立场端正,不偏不倚。教人无可指摘。

    刘瑜的外表很甜美,网名Drunkpiano,不小心就中她一颗子弹!
  •   都说这世上有三种人:男人、女人、女博士。刘瑜的这本书让我见识到了“第三类人”在鸡毛蒜皮的平凡生活中萌生出的政治感悟所体现出的超凡睿智与幽默力量。我相信是一个人感受的丰富性、而不是发生在他生活中的事件的密度,决定他生活的质地;是一个人的眼睛、而不是他眼前的景色,决定他生活的色彩。因为没有无聊的人生,只有无聊的人生态度!!!
  •   读过刘瑜的民主的细节的人都赞叹
    女博士系里的文笔
    掷地有声的见地
    透彻在理的分析

    但是这本书
    确实难得的好随笔
    生活中点点滴滴的记录都体会着这个女人温柔的一面


    发货快 服务好
  •   很多年了,没有碰到一本让我这么欲罢不能的读物了。
    愈读愈深陷…
    口味对了,就会欲罢不能,大致我就这么把自己归了类。
    刘瑜,我是那么的喜欢她~这本书,怎么说呢,因为同时买了本《民主的细节》,我…额…就没那么爱不释手。
    我承认我是一个感性的人,读书看人都要分个类别。
    送你一颗子弹我居然买了两本,在这里要稍稍投诉一下当当,同期买了两本同样的书(相隔大概2天不到),卓某越比当当便宜了2块钱。收到第二本的那天,我小鄙视了一下当当,因为有些许的不平衡。大致还算了算这些年如果按照这个比例的话,我要花多少冤枉钱。不过话说回来了,我还是喜欢在当当上买,也许因为习惯,视觉习惯,购买习惯等诸多因素。犯贱是不是就是这个意思嗫~
    还是说回这本书吧,几乎每个章节都有我用荧光笔画出的让我因兴奋因认同感而拍案而起的句子段落。
    每次拍案而起完,都大呼“知己知己”…
    具体的佳句其实大家可以百度可以豆瓣,我就不一一列举了。不然这点空间不够我大段大段搬过来滴~
  •   多年来,没有哪本书会让我无时无刻不想在空暇的片刻中忍不住要拿起来读一读,刘瑜做到了。
    如果你啃惯了所谓的快餐式读物,子弹犀利的穿透力和洞察力会给你一种不似大餐却又韵味持久的惊喜;如果你不擅阳春白雪又不愿屈服过于大众化的品格,子弹清新独特的视角会给你一见如故又难以忘怀的心理冲击;如果你热爱生活又不愿被生活的琐碎和高高在上的梦想摧毁,子弹会帮你强大地以一个人一支队伍的“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套用刘瑜自己的话)的革命姿态藐视生活的平庸。
    总之,当所有生活看似平静实则蠢蠢欲动地慢慢吞噬你的时候,刘瑜在黑暗中扣动了扳机,让那颗子弹凛冽地穿越你心灵的荒地抑或是繁花似锦的城池,它不占领,只是智慧并高度结晶地带你快速审视内心的领地并明白那些你已然清楚又或者永远也将迷惑的人生的珠玑,圆的不圆的,美的不美的,落下来都是我们平凡又铿锵有力的人生。
  •   久闻刘瑜的大名,这本书也是观察了很久,终于下手,满意而归。书中记载着作者生活中的趣事,结合了她本人作为政治学博士的身份和知识背景,二者结合,凝聚成这一本并不严肃而又充满思辨的小书。书名 不过是一篇文章的题目,并不代表着这本书是一颗子弹,它就是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只不过每个人的思考不同。我就这样爱上刘瑜的文字和思想了,还会观察她未来的新书。
  •   这本书只读了一半还不到,其实像这样的散文集可以一口气读完它的,但是不舍得!打一比方,我书架里的书好比一碗牛肉面,而这本《送你一颗子弹》就是这碗面里仅有的几片牛肉。让人不舍得一下子就把它吃完。需要去慢慢品味,隔一段时间才狠下心来吃一片,毕竟吃一片就少一片。每吃一片就是生活中的一大享受!
    刘瑜老师的文笔十分精致美丽,并且不失幽默,描写十分细致生动,让人可以轻易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动态,在阅读的时候常常令人忍俊不禁。我已经习惯在或者烦闷、或者舒畅的时候翻起来读。还有准备去自习室看比较深奥难懂的书的时候,常常备带这本,在我看得头脑发胀的时候,就翻开这本《送你一颗子弹》,并且读完一篇赶快合起来,忍住!别一下子全看完啦!
    在纸质和文字排版方面本人也十分喜欢,令人爱不释手,不忍让它受到一点“伤害”。
  •   我现在才大三,少不更事,读过的书也不多。但我很幸运啊,在当当上不经意间看到了这本书,稍微看了点简介我就买下了,读了之后确实获益匪浅。
    感觉里面的文章都是刘瑜从生活中的一点小事中感悟出来的一些道理,往往都只是点到即止,只会启发你去思考这个问题,却不会给你一个明确的答案。其实我感觉我在生活中也一样啊,经常会从遇到的一些小事中思考一些不大不小的道理,然后我也经常拿个本子记下来,但我跟刘老师(据她自己在书上再三强调的,都30多了,我应该叫老师)却有本质的区别,她记下来之后能出一本热销书,而我写完之后过几天再看的时候就觉得“啊...我当时是怎么想的,这完全没有什么好记的嘛”,然后就再也不想翻开了。所以说对于我这种人,看过这本书之后确实感觉收获很多,对于生活的中的问题,我开始刻意往深处思考了,而且在本子上记下来的时候我的语言也会刻意幽默一点,有时候我也会假装会有别人看到(当然这种可能性不大),我发现这样做之后,我记感受的水平明显增长了一些。
    感谢刘老师写了这本书,也感谢当当让我遇到了这本书啊。
  •   因为《送你一颗子弹》这个个性的书名而买了这本书,又因为书中大胆率真的语言而爱上刘瑜,一个“真”女性。 书分为五大板块,即论他人,论自己,论人生,论爱情,论社会。犀利的文字,幽默的笔锋,大胆的言论,个性的想法,刘瑜用文字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女博士的世界,她让你相信,浮夸的世界里,还是有人用婴儿的眼光看你我他,与世无争;虚伪的时空里,还是有人用真善美的大道理鞭笞你我他……
  •   在朋友的车中偶然翻阅了一下这本书,便对书和作者产生了很大的兴趣。读着作者文字,像是在跟一个阅历丰富的朋友在聊天。语言轻松诙谐,处处充满着智慧。
    拿到书后,仔细看了一下封面,一些即将落地的树叶,一个人舒展的四肢,这些东西和谐宁静的铺展在素雅的墨绿渐变色的背景中,让人的心情无比的通畅。
    脱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宿舍后便迫不及待地打开书,从第一页开始看,便对这些文字深深着迷。一口气看到40页,眼前浮现的是一个豪放不羁的女子,虽然总是在谦虚的贬讽自己,却又能透出她敏睿的洞察力及对心理,政治,历史,哲学各个学科独到的见解。
    刘瑜--真是一个不平凡的女子。
    期待在后面能领悟到更多她的思想火花。
  •   读刘瑜的第一本书是《民主的细节》,先前因为不知道作者是女的,感觉文笔怪怪的,给人的印象就是一个罗罗索索的谢顶的瘦小的中年男子。后来听说此人是美女,于是买来一本《送你一颗子弹》看到扉页上的照片,瞬间失望,感叹岁月催人,也应了书里的一句话:“同学,千万不要从背后拍美女的肩膀,她会回头的,她真的会。”
  •   作为一个80后的白领,在读了这本书之后,对于当前中国现状,对于美国社会的认识,都有了很多新思考和新认知。
    原来这就是民主,原来这就是政治。
    虽然是刘瑜在美国多年的生活随笔,但我本书其视为民主思维启蒙、促进社会变革的文化工具。
    只有在广大社会中坚力量都有了民主思维,有了政治敏感性之后,这个社会才能变得更加美好。这也是中国社会多年来充满奴性的义务教育之后,国人最缺乏的思维理念。
  •   自从看了刘瑜的《送你一颗子弹》 我就立刻爱上了这个“学院派作家” 她出的三本书我全买了。 其中《送你一颗子弹》 是比较贴近生活的随笔, 较为女性化,情感细腻, 视角独特,让人耳目一新。 喜欢这本书的朋友,估计也不会没听过《民主的细节》 PS:她最近又出新书《观念的水位》。
  •   花了两个星期读完《送你一颗子弹》,轻松的随笔,却让人思考了许多不轻松的话题。不加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苏格拉底如此,刘瑜如此,希望我也能如此。
  •   忘了是在读者还是青年文摘看到刘瑜的文字,是关于哈佛书目的评论,那是还不知道有这本书,只是觉得这个作者写的很有意思。后来又看到学校BBS上有篇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的文章,喜欢的很。字里行间读到了自已的焦虑,孤独和无聊。大赞!
  •   因为看了民主的细节,喜欢上了刘瑜,才买的这本书。这本书和之前的民主的细节风格明显不同,书中处处充满了她在生活中的小智慧和思考,但是语言依旧不死板,轻快、活泼的文字和风格,却充满了对人生、爱情等方面的思考。还是挺值得一读的。
  •   之前在豆瓣看到刘瑜文章的片段就觉得很有意思,但是都不知道刘瑜是个怎么样的人,知道有天一时兴起百度了下,看到她政治学博士的头衔觉得很有意思,想看看这个女博士写的东西是怎样。结果不失所望,观点有趣,观察角度与众不同,文风是幽默智慧的,1天半的时间顺利读完。。
  •   无论是民主的细节还是这本送你一颗子弹,任何政治学和社会学的道理,在刘瑜的笔下就是这么生活、活泼而朴实,实在读者很有韵味!
  •   首先 文笔幽默
    很多东西评论一针见血 不愧是政治博士啊
    其实对于刘瑜 不能说只有崇拜
    人们所定义的思想就是 博士啊 哇 那很博学啊
    说实在的就是多读了几年书而已
    并不是说刘瑜不好
    只是很欣赏她那种率真的性格
    字里行间没有卖弄文笔
    有的只是真诚的想法和跳跃的笔调
    总之
    个人非常喜欢
    额 读完的感觉呢
    就是对很多东西有更深的一层认识
    刘瑜 很羡慕你
    希望能一直快乐下去
  •   人生,有很多种活法。常常感到无聊的人,因为他就是无聊本身。刘瑜有一个优美的英文名:drunkpiano!醉钢琴,多诗意!她自称“最具文青特色的愤青”,她像一个走私贩,巧妙地突破权力、习俗、偏见等等严防死守的壁垒,将真理以极为低廉的价格抛售给中国人民,让那些专卖思想**的垄断商们彻底破产。她说:“没有无聊的人生,只有无聊的人生态度。”
  •   我越发觉得我接受了你的那颗子弹,那颗子弹在我的脑子里不停地转,开始细腻的感受生活,感受。我如你所说的不太会交流的那种人吧,很多时候喜欢听人家说话、讲故事,我就是这么喜欢。谢谢你,刘瑜,你的书,让我快乐,亦让人思考。
  •   刘瑜是自己喜欢的作家,非青春非疼痛式。这本书像她的随笔,一些故事也能感同身受,书没有优劣,喜欢就好。读了《民主的细节》的人,会对作者有好感,而这本书是让作者走到我们平民生活的一本书。作者写了很多在生活中的思考。感觉就是隔壁的某位姐姐,呵呵!还是很不错。不过,不要期望太高,因为太生活化了!
  •   很久没读过这么有意思的书了,完全是智者的写作,睿智、善良、真诚、孤独、最重要的是她的独立思考,一个勤奋好学而又聪明的女博士,她深沉一下,让你探看一下思维的深与广——生命如果沉重;她活跃一下,展示给你乐趣横生的细节——生活充满诱惑。
    多少话,想过的,但没有表达,勤快的刘瑜不仅想了,而且老实地落笔下来,白纸黑字地拍那儿。然后是她的锦心绣口通畅无阻的表达,准确无误地描述出来世态与心境。这得用真诚而豁达的心,读过多少人间精华的书,才可以酿出的一曲醉钢琴呵!
    不管你二十还是四十,拿起这本有份量的书,完全可以愉快地沉浸在阅读过程里,从头读至尾地,聆听一个修炼得成精入魔一般的智士,展示给你,她不俗的文字功底,跟她的眼际挺掠过一番精彩但寻常人无从体验的见识与境界。
    这样扎实而有才,悲观地乐观着,真诚地活着的出色的人,不多了。
  •   刘瑜的书,一如既往的喜欢
    她的文字幽默中又有思考,让人感觉得到她的真实和坦诚。
    这本书应该是杂文集,从生活的边边角角到社会、历史、政治、民主的思考,足以看出她的阅历之丰富、思维之广阔。
    很喜欢刘瑜这样让人有启发性的作家,期待她更多的好作品!!
  •   刘瑜的文字在第一时刻吸引了我,她幽默,睿智,谦逊,又自信。写随笔的作者有很多,但刘瑜是能写出趣味性和思想的深刻的。她的思维很细腻,又有着博士的严谨论证的逻辑方式。她眼中的世界似乎比大多数人多了一个维度,总能捕捉到一闪而过的小细节。她的生活是有质感的,会思考的人是幸福的。也许我们能够透过她的眼,看到一个更加绚烂多彩的世界。
  •   早就在豆瓣上看到过关于这本书的评论,但是由于自己一向比较偏好小说,所以一直没看,前段时间老师推荐了这本,于是决定买来看看,一口气读完,很是喜欢,刘瑜犀利而幽默的文风很对我的口味。她对于生活对于爱情对于政治有着自己独特而清醒的认识,轻松的调侃间透露着的若有似无的无奈,读罢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   送你一颗子弹,刘瑜老师的书,挺好看,理性,公知,感性,独立,这本书是刘瑜老师在外学习时的随笔,谈她的生活经历,感觉到一个独立,理性,自由的个体是那么值得人追求啊。文章很好,很逗啊。
  •   喜欢刘瑜的文字。虽然很多都不够老辣,但是符合年轻读者的语言习惯。刚刚看了民主的细节,很值得读,有利于了解美国的政治文化生活。但是自己感觉有些地方,还有些太浅,似乎还能够再展开一些。
  •   也许是很久没读到看起来很过瘾的读物了,这本书的到来填充了这一段时间的空虚。
    本来是冲着《民主的细节》买刘瑜的书的,但这本随笔集,确实蛮好看的。
    学政治的女博士,讲起故事来也开起了政治玩笑,不能说这本书有多深刻,至少很真实。
    不知道下一本什么时候出,或许要等到十年八年以后了。
    就想刘瑜自己说的,那些真情实感那些小矫情在太多的眼睛的注视下再怎样真实也会被看成是一种表演,一种姿态。


  •   这几天在看刘瑜姐姐的《观念的水位》、《民主的细节》,于是就把早已收藏的《送你一颗子弹》也买来了,想看。
    就书的包装来说相对上海三联书店出的《民主的细节》,我更喜欢这本。
    内容我想一定会很精彩的,至于评论我想看完之后在评论。
  •   很喜欢刘瑜的文章,每次都订阅她的博客来读,后来不能满足,就买了这本书。我的这本书的时候处于感情不太好的时期,读了里面的一些关于恋爱的文章很有收获。由于读完已经了很久所以评论可能会不太设计具体内容。刘瑜在讲道理的时候总是能举出一些通俗易懂的例子,而且很贴近生活,不用有大量的知识储备,都能读懂,本人最近在读李零的杂文,就觉得很多很难懂,就算知道他引用的例子也不明白他用在这里的含义。。。很喜欢这本书,适合放在明显的地方,反复阅读,每次读后都有收获
  •   看了刘瑜的书,就想和一个你多年的知心死党喝下午茶一样,畅快,舒心,感慨万千。
    很多时候,你不知道自己是谁,为了什么而生活,偶尔迷茫,偶尔找不到自己,亦或者在某事某刻,因为什么人,什么事情,内心泛起涟漪,久久不能平静。这时候,刘瑜就能帮你滤去心中的浮躁与不堪,给你一个清凉的真善美的世界。里面有快乐,有惆怅,现实,也有梦想。她是个女人,但是她比很多女人都独立,比很多男人,更有责任感。我说她是个大写的人,她心中,有自己,有朋友,也有社会。内心的责任感,及对自我的认知,对社会的理解程度,都让我们这些还在懵懂的“小孩”自叹不如。
    读刘瑜,就是读书,读刘瑜的书,就是读世界。内心的世界,社会的世界,文化的世界和“人”的世界。
    她是学者,但她用最平和的语言道出了多少繁杂。阅读的同时,你发现,原来,人都是一样的,生活上都是弱者,要吃要睡要拉撒。心是不一样的,有的人不能没有别人,也没有自己;有的人不拥有别人,但拥有真我。人是独立的个体,人人是无数个体组成的集体,集体也是个体,但因为人心的不同,集体开始变得复杂,保持最初的独立纯洁,难能可贵。刘瑜,你在她身上永远可以看见那份对社会,对人的本性纯真的追求,而非一味的批评指责。她的评论理性而客观,又不失个人的情趣。你脸上笑,你内心抽一把酸。她的幽默,可以击中你的内心的柔软,这一击让你心颤栗,也让你更加坚强。
    我微笑着,我痛苦着,我坚强着,我面对着……
    我接受她的子弹,并带着它,勇往直前。
  •   看过刘瑜写的民主的细节,很受启发,也对民主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这本送你一颗子弹里面的文章还是一如既往的好看。
  •   最近总是心中忧闷,不知道做些什么,但是脑子里却总在想些什么。买了这本书,是因为看到刘瑜在网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当时只是觉得很对我的胃口。而现在收到书的我,迫不及待,一晚上就看了好多篇随笔。我喜欢随笔,那些零零碎碎的思想,犹如生活中一串串珍珠,色彩斑斓,五光十色。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有种快感,那就是仿佛遇到了知音,我们总是用共鸣,老朋友在我耳边私语,亲切而甜蜜。
  •   先看了《色》,对其中将男人长相分为为国争光、丧权辱国印象深刻,才开始读刘瑜作品,这本书不是专业说,并没有展现她博士后的雄厚背景,只是一个正常人生活的琐记,但是当一个人的知识和经历达到一定程度就连琐碎的生活杂事也带上了一种哲人气息,我也曾经对住在一起的人只使用不收拾而苦恼,但是我却没有能力由此联想到民主的实现苦难,我最多牵强的想想费孝通的乡土世界,有几个人能敏感的察觉美元与美金中的感情色彩,我为刘瑜的思想所吸引,连她为“饭扫光”痴迷也学了个七七八八。
  •   刘瑜的随笔,写的很好,很多观点另辟蹊径,给人不一样的感觉,语言阳光而又充满哲理,还有刘瑜那乐观的生活态度,是一本很好的随笔,推荐阅读。当然里面也并不是每篇都精彩,就像生活一样,虽然不是每天都是开心的,但总有美好的时刻,挺好的。
  •   刘瑜的文字写得很好,会关注她微博,博客,她把政治、哲学、民主等高深学问和日常琐事联系起来的那种类比能力,喜欢,推荐
  •   非常适合自娱,就算你读不透其中的思想。刘瑜是个有趣的人,能从生活中体味到民主政治的味道。一下子帮同学们买了十本,推荐阅读。
  •   还不错,小小的一篇文章,写着她生活中小小的事,小小的感悟。看时觉着淡淡的,却在不知不觉中看开很多东西,学者放开一些事情,是刘瑜思想的诉说。语言很口语化,像和一个直爽的人谈天。
  •   这女博士一点都不正经哇 写点小情绪 写点小故事 搞点民主意见 发表点政治观点 都不经意的耍脾气似的写出来 很好读 很有趣 喜欢刘瑜!
  •   相较《民主的细节》,写这本书的刘瑜更像是一个絮絮叨叨的女人,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幽默的笔调都让我爱不释手,非常好看!
  •   就是从真本书,我开始很喜欢刘瑜了,她能把自己想说要说的东西简单明了的表述出来,深入浅出,举重若轻,文章写的风生水起灵动无比,着实让我省省感叹。看完了还意犹未尽,特别希望书厚点再厚点,让我多看再多看些天,很是过瘾呀!
  •   老师有时会提问同学们,最喜欢看什么书,有些同学就会说,啊,我就喜欢那某某写是,获得某某奖的那本书。我觉得,一本书,只要能让你打心里头愉悦,那就是一本好书,看《送你一颗子弹》,在作者幽默风趣的言语里感受到很多的生活态度,对事对人的态度,觉得这样的生活好随意。要成长,就要去感受,去看更多的风景,喜欢这本书,《送你一颗子弹》
  •   与她的《民主的细节》不同的风格,都是好书,但适合不同的场合看。相比较,更喜欢《送你一颗子弹》,很幽默,经常是点到为止,让自己去接着想。。。期待着刘瑜的下一本。
  •   看过刘瑜的民主的细节,觉得她的文风有点特别。又是民主又是政治的,但笔调很轻松。这本子弹让人感觉就是一首轻快的乐曲,但听后感觉会余音袅袅,让你有思索的余地。
  •   刘瑜的东西我是第一次看,觉得写得很好!尖锐,又不脱离生活。比起现在的韩寒,显得内敛了许多。值得一看的!
  •   喜欢刘瑜的书,都是有关民主、政治的书,有觉得太累。这一本刚刚好,理性中,又有女人的感性,是一个亦庄亦谐的女人写的好书。
  •   挺好读的,都是博客收录的,随笔。作者说她记忆力差,我更差啊,看一页书不用1各月就忘的差不多了。几年前的事都记不清。看到作者,好像还自信一些。这样的人还能写书,而且挺好看。以后好像也应该为了忘却而记录些东西,来为了使人生不无聊。
  •   虽然刘瑜在书里说:我相信是一个人感受的丰富性,而不是发生在他生活中的事件的密度,决定他生活的质地。是一个人的眼睛,而不是他眼前的景色,决定他生活的色彩。但是我从这本书里面只看到了她一味高姿态和平淡的文笔。她似乎像一个絮叨的女性在聊自己的生活介绍她这个人。我看完书只能知道哦,她会做饭爱吃什么菜。追她男生不少。仅此而已。没了。
    有些书博客上看看就好,别为了出书赚钱而出书,毁了自己名声不值得!
  •   听一位笔友说起刘瑜。说希望以后可以做个像她一样睿智幽默的女人。昨天收到就读了一些,确实很受益。言语里一种不取悦任何人的幽默。自己独特的经历和独到的见解。我在想得问题、想不通的问题、人生、生活、人际。。。。。。总之,真的很受益。
  •   以前没觉得刘瑜笔风如此犀利,虽然算是杂文集 但是虽然是一些生活随笔 但仍能看出笔风犀利,有时深刻,有时严肃,有时让人能笑出来,有时一件小事能到处深刻含义,极其有思想,入一颗子弹,射入你脑海。
  •   喜欢刘瑜,是从《民主的细节》这本书开始的,感觉上,这个女孩睿智、幽默,再看《送你一颗子弹》,有时会忍不住笑出声来,这里展现的似乎是一个较为真实的女孩子,而不是女博士、女学者。喜欢刘瑜、支持刘瑜!
  •   作者刘瑜,一个美丽而有风韵的三十多岁的女人。很少看女作者的闲书,会觉得矫情。但这书完全不一样,也许因为作者是国际政治学博士吧?

    本书是对她博文的集结,自然有很多讽刺现实的文章,我喜欢!

    也有介绍生活小事、留学生活,但语言风趣幽默,我还是喜欢!

    唯一的遗憾就是,作者这样一个经历丰富又成功的女性,让人羡慕嫉妒恨啊!!!
  •   有了这颗子弹,你可以穿透生活的厚重,找到那个真实而自然的自己。非常非常好的书,,还只看了一半,就很想很想把它送给所有最好的朋友。谢谢刘瑜女士!
  •   曾经读孔庆东的《47楼207》。觉得孔老的文字特别犀利。读来特别酣畅淋漓。。
    今拿起刘瑜的文字。同样犀利。却比孔老的清新。更耐人寻味。。
    很多道理。你都懂。。但刘瑜一写出来。我想你的理解又加深了一步。。
    你会忽然觉得文字是一个很奇妙的东西。。读在嘴上。。直入心底。。
  •   刘瑜的书我一直很喜欢,推荐给大家这本书是她的随笔集,生活留学中的点点滴滴记录,却总有发人深省的地方
  •   第一次买刘瑜的书 只是因为她的一篇《色》 然后发现自己慢慢喜欢上了这个女子 说句文学评论家喜爱说的 贴近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喜欢上这样的文字 但是无可非议的是她能让我很快的平心静气抛却浮躁 总觉得学国际政治的人都该是满脸严肃全身紧张的 刘瑜这样的女子 会成为我的女神了吧
  •   见解很犀利,就像刘瑜自己说的,她是那种能无限感受生命的人,活的丰不丰富不在于你经历了多少,而在于你有没有一颗乐于去感悟发现生活的心。推荐她的民主的细节。
  •   我只想说,刘瑜,堪称这个时代最好的评论家,没有之一!她写的东西都是从细微处看真知,很了不起!
  •   送你一颗子弹,那就是刘瑜的随笔。
    犀利、深刻,不像是女生的文字;但是小巧而别致,只能出自刘瑜这样的女生之手。
    有有深度的女生的思想,像子弹一样击中了我。
  •   原本打算买刘瑜的民主的细节,但是在下单的时候不小心点错了,今天早上收到书的时候发现原来我买的送你一颗子弹。迫不及待的开始了我的阅读之旅。发现刘瑜是一位很耿直很坦诚的人,她毫不忌讳的表达自己的各种看法,诙谐的手法,于小处能见大道理。打算尽快把它看完。
  •   刘瑜不是个传统意义上的美女吧,但是却是个气质与才德兼备的美女。送你一颗子弹和民主的细节,都非常值得一读
  •   刘瑜在第一篇文里就提到自己记性很差,这点引发了我的共鸣。哈哈~
    很喜欢里面的一些感想,至今仍记得她说的“爱情里面,最艰巨的部分,莫过于相遇吧。”强烈共鸣啊。。。准备买她的另一本书《民主的细节》期待~~
  •   看见刘瑜的照片,就喜欢上她。有神的眼睛,和好看的笑脸。字如其人,充满智慧。送你一颗子弹,在一次旅行的路上翻完,像走在路上一样,能看得见不一样的风景,激荡起你内心里向往美好的感情,和有所改变的心思。多看这样的书,多走不一样的路,会变得很美。
  •   刘瑜的文字总有一种给人不矫揉造作的坦白感,就像是和你面对面嗑家常,是不是把你引得哈哈大笑,但笑过之后总能让你有所思有所想,她能把简单的事情讲深入,复杂的关系讲透彻,就像是直面飞来一颗子弹,让你目不暇接已然应声倒地!!!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