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04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作者:艾伦·麦克法兰 页数:260 译者:管可秾
Tag标签:无
前言
当爱丽丝进入奇境和穿越镜子的时候,她遇见了无数“奇人”,他们纷纷为她解释他们的奇特世界,设法消除她的疑惑。同样,本书也是我与友人多次谈话、采纳多方意见、依靠众人支持的结果。自从我与妻子莎拉首次访问日本以来,十六年匆匆而过,其间我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但在这里,我只能向少数几位表示感谢。认知日本绝非易事。如果没有中村健一教授和中村敏子教授——下称健一和敏子——这两位日本朋友的帮助,我的尝试只会彻底失败;如果我不得不首先花上好几年功夫学习说日语和读日语,我就不会有时间开展本书自始至终都在进行的各文明的比较研究。不会说日语,也不会读日语,我自然大力依靠当地的消息提供人士。譬如,日本好几位重要的历史学家、人类学家和政治哲学家的代表作就不曾译成英文,我只能依靠健一和敏子概括介绍的他们的思想和观点。我们曾多次与健一和敏子讨论本书涉及的主题。迄今我和妻子已经访日六次,每次都与他们会面,并且经常结伴云游日本。无论是我们访日期间,还是他们访英期间,我们总是无休止地提问,他们则尽力赐教,仿佛义不容辞。他们这样做,部分原因在于他们对英格兰文化也深感兴趣,部分原因在于他们希望表述自己观察日本的结果,表达由此而生的向英格兰学习的渴望。在日本,求知欲使我们变成了他俩的“孩子”,他们走进我们的无知世界,亲切地带领我们一步步走向理解。用英语工作需要移译,所以他们的交流负担比我们沉重。为了认识那些极其精明而且消息灵通的当代日本学者,必然需要最恰当的中间人。健一和敏子利用自己的学术关系,介绍我们认识了一批对日本问题有着深刻思考的学者,为无数次极有价值的讨论创造了条件。
内容概要
《日本镜中行》是一次长达15年的研究的结果。艾伦·麦克法兰进入“镜中日本”之前,恰如漫游镜中世界的爱丽丝一样,也曾满怀西方人的预设,不料它们一一遭到了日本文化和习俗的挑战,因此他不得不放弃定见,屡次深入日本,重新估量这片奇异的国土。 在这部富于洞见、惊奇连连、幽默风趣的著作中,麦克法兰解索了日本的各种谜题,包括天皇、宗教、礼仪、教育、种族、战争、艺术、家庭、民族性格,乃至饮食、性、犯罪,等等,不仅使我们重新认识了日本,也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自己的社会。 麦克法兰步履轻快地穿梭于古今之间,以学者的透视性目光洞察了日本的本质:一支又一支外来水系源源汇入一条奔腾长河,而它的底蕴永远是“变化的同一”一个自有其完美逻辑的整体。
作者简介
艾伦·麦克法兰,英国著名社会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剑桥大学国王学院院士、英国学术院院士、欧洲学术院院士。著述凡18种,包括《英国个人主义的起源》、《玻璃的世界》、《给莉莉的信》(以上三种均有中译本)、《都铎和斯图亚特时代英格兰的巫术《重构历史共同体》、《17世纪牧师拉尔夫.乔斯林的家庭生活》、《资本主义文化》和《现代世界的形成》等。
书籍目录
序:结伴而行1 走进镜中日本2 文化震撼3 财富4 日本人5 权力6 思想观念7 信仰8 走出镜中日本日本主要历史时代本书频繁征引的几位早期访日西方人网站、参考书目及推荐书目索引译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三,日本人论者是一群有意识的民族主义者,对任何一个他们认为可能来源于外界的、非日本的分析模式,都表现出一种从概念到程序的敌意。”毫无疑问,这种敌视外界研究的态度,一位比较人类学者是不能接受的,事实上,本书从头到尾都是对这种态度的否定。请允许我直截了当地声明,我的前提预设从一开始就不认同日本人论者的前提预设。在我看来,日本并不高人一等,并不由种族独特性或文化独特性建构而成,相反,却由各种历史力量和偶然事件建构而成。但是,在我们摈弃那些极端论点的同时,如果我们也排除一切有关日本独特性——无论是日本人还是外国人提出的——的讨论,那么,认知日本将被我们变成一桩不可能的任务。在批判过分的日本人论的同时,我们必须小心翼翼,不要用力过猛,走向相反的极端,从而点燃一股反作用力。而且,这样做也会歪曲现实。不同文化之间的确有着真实的、重大的差别,我们应当乐于接受差别的存在,而不要拼命假装差别只是幻觉,或者狂妄地陶醉于自己的优越性,以致对差别不屑一顾。如果我们将日本纳入我们的思维范畴,譬如认为日本正好属于又一个“后现代”社会,便抹煞了日本的特殊性。我们必须允许下述可能:日本或许真是一个与大部分读者所熟悉的西方文明并存的另一类文明。行文至此,我打算将我的选择保持开放,推迟定论。我希望行驶于一条中间航道——我的一侧是极端的日本人论,另一侧是极端的反日本人论;两个极端都有其危险性。我没有任何特定倾向。我不是日本人,但我也不惧怕日本。我愿意坦率评价我在日本的发现,而不担心什么政治正确或政治错误。我希望探索一组核心问题:日本人究竟独特到什么程度、可以理解到何种程度,它究竟有多么适合外国的(西方的)理论?假如日本果然具有独特性,那又是什么?日本人是怎样抗击入侵大潮而保持这 种独特性的?日本文化的连贯性有多大?1960年代以来大举改革造成了什么后果?此举对于我们认识自己的世界和普遍的人性有什么意义?
后记
“当爱丽丝进入奇境和穿越镜子的时候……”,是本书开篇第一句。爱丽丝?对,当然是《爱丽丝漫游奇境》和《爱丽丝镜中游》的那个爱丽丝!显然,她在这里变成了艾伦·麦克法兰笔下的一个文化符号。麦克法兰选择这个家喻户晓的英国童话人物,用作贯穿全书的隐喻,甚至化为书名——《日本镜中行》,无疑暗示了一种打量日本的视角,表达了邂逅日本时的惊异之情或“文化震撼”,也预告了一个乍看起来“上下颠倒、左右满拧”的世界。在一定程度上,麦克法兰确实以爱丽丝自况。他在开篇之后继续明言:“当时的我,在许多方面酷似那位漫游镜中世界的爱丽丝——一个非常自信的英国中产阶级女孩。”(第4页)那么,且让我们试着进一步分析这个隐喻。此处似乎至少透露了三个信息:第一,麦克法兰将爱丽丝划归“中产阶级”,而耐人寻味的是,他曾在一系列著作中主张:构成英国社会之“脊梁”的正是中产阶级,英国之所以发展成为一个工业化的、个人主义的、资本主义的现代社会,与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见其《英国个人主义的起源》、《资本主义的文化》等著作。
媒体关注与评论
日本是一个鲜活的“镜中世界”,它颠覆了西方一系列传统而必不可少的二元区分,包括身与心、个人与社会、人工与自然、人与神的区分。日本使麦克法兰着迷,也使他不安。他将他那人类学家的困惑转化成了一次以日本为鉴的实验,以期解答有关现代文明之形成和存续的诸般问题。实验的结果,便是这部雄辩、有趣、发人深思的著作。 ——安德鲁·巴尔沙伊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勤勉而敏锐的研究,明晰而流畅的行文。本书对一个谜样的国度进行了一次成功的解码,解释了日本为什么仍在激起外国人的陌生感、不适感、惊讶感、愉快感。艾伦·麦克法兰的镜子……绝不掩藏真相,也绝不回避镜中世界的复杂性。 ——英国《独立报》日本向我们暗示着遥远的过去,亦即一种不分界的部落生活、一段人类的幼年,也暗示着人类的未来。日本或许是一个明日世界的部分预兆,在那里,西方思想传统的主导地位已经式微,文艺复兴精神、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的美丽余音已变成一份全人类的遗赠:发源于西北欧外围地区,嗣后又输入美国的政治、哲学和社会构架已经恢复到更恰当的比例,成为百花丛中的一朵小花:在西方后现代社会和东方更古老社会的双重地基之上,新的统一体和融合体已经诞生。 ——本书第227页在读过这本书之后,我不得不思考日本的特殊性这个问题。这本书的作者、剑桥大学人类学家艾伦·麦克法兰辩称,日本与西方及其他文明之间不仅是细微的差别,“这种差别是极其巨大,以致于我们通常所采用的理解工具都显得不好使”。当我打电话到他在英格兰的家中时,他承认自己就像小泉八云一样,对日本思考了1 5年,最终却还是一样迷惘。他说:“刚到日本时,我还有一种熟悉的感觉,然后事情就变得越来越陌生。日本的独特性在于它连贯了两个不同的方面:表面上是一个现代的、理性的经济体,有政治、法律等各种东西。但在这些的后面,又有一整套迥异的社会规范和宗教信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相扑到茶道,甚至是商业上,都有一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戴维·皮林 英国《金融时报》驻东京首席记者
编辑推荐
这是一次长达十五年的研究的结果,《日本镜中行》解索了日本的各种谜题。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