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富论(上下)

出版时间:2009-3-1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作者:亚当·斯密  页数:313  译者:郭大力,王亚南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原名直译为《诸国民之富的性质及其原因之研究》。自一七七六年出版以来,全世界的学术界,都曾赫然为所惊动。甚至于各国的支配者们,都相率奉之为圭臬。世界上每个大的或小的经济学家,都曾直挡或间接受其影响。对之推崇到无可进一步推崇,甚至于自命为斯密信徒的人们,亦会从中取出几个章句来批评;反之,对之批评到无可进一步批评,甚至于公然反对斯密主义的人们,亦莫不从中采纳几种意见,作为自己的根本思想。

作者简介

亚当斯密(1723~1790),西方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之一。出生于苏格兰的柯卡尔迪,青年时就读于牛津大学。1751~1764年在格拉斯哥大学担任哲学教授,并发表了他的第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论》,由此确立了他在学术界的崇高威望。1776年,他的《国富论》在全世界引起了很大轰动,被誉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之作。他把一牛献给了心爱的学术研究,终生未娶,没有子女。

书籍目录

序论及全书设计第一篇 论劳动生产力改良的各种原因,并论劳动生产物依照来分配给人民各阶级的自然秩序 第一章 论分工 第二章 论分工的原理 第三章 论分工受限制于市场的范围 第四章 论货币的起源及其使用 第五章 论商品的真实价格与名义价格或其劳动价格与货币价格 第六章 论商品价格的构成部分 第七章 论商品的自然价格与市场价格 第八章 劳动工资论 第九章 资本利润论 第十章 论劳动与资本因用途不同工资与利润亦不均等  第一节  基因于职业本身性质的不均等  第二节 基因于欧洲政策的不均等 第十一章 土地地租论    第一节 论时常发生地租的土地生产物    第二节  论有时发生有时不发生地租的土地生产物    第三节 论常生地租的生产物与不常生地租的生产物二者价值比例之变动 旁论最近四世纪银价之变动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三期  金银价值比例的变动  怀疑银价今犹继续跌落的根据  社会治化改进及于三种原生产物之影响各异    第一类   第二类   第三类  结论银价之变动  改良的进步对于制造品真实价格的影响  本章的结论第二篇 论资财之性质,蓄积与使用  序论  第一章 论资财的划分  第二章 视货币为社会总资财之一支而论述之,并论国民资本之维持费  第三章 论资本蓄积,并论生产的和不生产的劳动  第四章 论借放利息的资财  第五章 论各种资本用途第三篇 诸国民之富的进步  第一章 论富之自然的进步  第二章 论罗马帝国崩溃后欧洲旧状态下农业的衰微  第三章 论罗马帝国崩溃后都市的勃兴与进步  第四章 都市商业对于农村改良之贡献第四篇 论政治经济学上之诸体系第五篇 论君主或国家之收入

章节摘录

第一篇 论劳动生产力改良的各种原因,并论劳动生产物依照来分配给人民各阶级的自然秩序第一章 论分工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改良,以及在任何处指导劳动或应用劳动时所用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的大部分,都是分工的结果。考察分工在某特殊制造业上如何发生作用,就更容易了解分工在社会一般业务上的结果,依照一般的设想,分工是最完全地实行在某些极不重要的制造业上,要是说不重要的制造业比其他更重要的制造业有较为周密的分工,那大概不全是事实,但这些不重要的制造业,因为只供给少数人的少量需要,所以全部工人为数,必然是很小的。被使用在工作各不同部门的人往往集合在同一施工所workhouse内,观察者可以一览无遗。反之,那些大制造业因为必须供给多数人的大量需要,所以工作各不同部门,都雇有这许多工人,要把他们全体集合在一个施工所内是不可能的。我们不容易同时看见一个部门以上的工人。这种大制造业,实际上,尽管比那些小制造业,把作业分成更多得多的部分,但工作的划分不能那样一览无遗,从而也更不为人所留意。针制造业,是一种极微小的制造业,它的分工,曾屡为世人所注意,所以就把它当作例来说罢。分工已经使针的制造,成为一种特殊的职业。一个工人,如果没有受过这种职业的训练,是不知怎样使用这职业上使用的机器,(引起这种机器的发明的,也怕是同样的分工),纵令竭力工作,也许一日也不能造成一枚,要是说二十枚,那就决然是不可能了。但按照职业现在的方法,则不但这全部作业已经成为一种特殊职业,并且它还分成若干部门,其中大多数也同样是特殊的职业。计抽线者一人,直者一人,截者一人,磋锋者一人,钻鼻者又一人。但要钻鼻,已须有二三种不同的工作。搓之使利,擦之使白,乃至以针刺于纸上的工作,都成了一种职业。这样,制针的重要作业,就分成了大约十八种操作。有些制造厂,这十八种操作是分途由不同的职工去担任,虽然在别的制造厂内同一个人有时会兼任二三门。我看见这样一个小制造厂,其内只雇用十个工人,其中有些人要做两三种不同的操作。但是尽管它们是……必要的机器设备也不完备,但他们只要勤勉努力,一日也能成针大约十二磅,每磅合中等针四千枚以上。这十个工人,每日可以成针四万八干枚以上,一人一日,可以成针四万八干枚的十分之一。那就可以说是每人每日成针四千八百枚。如果他们分别地独立地工作,其中任何人都不熟习一种特殊业务,那么,他们不论是谁,漫说一日二十枚,就连一枚也会制不成。他们不独不能造出今日由适当分工和不同操作的结合,而有可能制成的数量的二百四十分之一,四千八百分之一也不行。分工在其他各种工艺及制造业上是和在这种极微细的制造上一样;虽然其中有许多不能像这样细分,其操作亦不能像这样简单化。但分工只要在每一种工艺上能够被采用就可以按照比例,引起劳动生产力的增加。各种职业所以能各各分立,似乎就不外是这种利益的结果。在产业与改良达到最高程度的国家,各种职业的分立,通常是最为发展。早期社会状态中一个人的工作,在改良的社会状态中,大都会成为若干人的工作。在每一个进步的社会内,农民往往就只是农民,制造业者往往就只是制造业者。生产一种完全制造品所必要的劳动,亦往往分给许多人去分任。以麻布和毛织物的制造为例。在其中各个部门内从亚麻及羊毛的收割者到麻布的漂白工人,平熨工人,或毛织物的染色工人,整理工人,有多少相异的职业被使用着啊!农业的性质,固不能像制造业那样容许致密的分工,各种工作也大都不能判然分割开来。木匠的职业与铁匠的职业通常是分开的,但畜牧的业务与种麦的业务要一样完全地分开来,却是不可能的。纺者和织者几乎总是不同的人;犁者,耙者,播种者,收割者,却常常是同一个人。既然农业上这种种劳动在一年中随季节而转换,所以要一个人不断从事一种劳动,是事实上不可能的。农业上使用的劳动一切不同的部门,不能这样完全分离开来,也许就是这种技艺上劳动生产力的改良,所以总跟不上制造业上劳动生产力的改良的原因。固然,最富裕的国家,在农业上是和在制造业上一样优于一切它们的邻国,不过,它们在制造业方面的优越,比之农业方面的优越通常说是更显著的。它们的土地,大体说,也耕作得较好,投在土地内的劳动与费用,也比较多,是比例于土地面积与自然丰度的,生产出更多的物品。不过,这种优越,很少能够超过于劳动和费用追加的比例。在农业上面,富国的劳动并不比贫国的劳动是更生产得多的;无论如何决不像制造业上面的比较那样属实。所以,富国的谷物比之贫国的品质相同的谷物,并不是常常能够更便宜地走上市场。就富裕和进步说,法国是优于波兰的,但波兰的谷物,往往与同品质的法国谷物是同样低廉。与英国比较,法国富裕的进步要较逊一筹,但法国的谷物在长谷的地区是和英国的谷物一样好,并且在大多数年份内,几乎有一样的价格。但英国的谷田比法国的谷田,是耕作得更好的。法国的谷田比之波兰的备田,据说是耕作得更好得多。贫国的耕作尽管是更差的,贫国的谷物,在品质及售价上,却能在相当程度内与富国相比赛。可是,这样的竞争制造业上面是不能有的;至少,在富国的土壤气候和位置宜于这类制造业的时候,不能发生这种竞争。法国的丝,比英国的丝品质好,价格廉,因为丝制造业,至少,在今日原丝入口须抽高率关税的时候,是更与法国的气候适合,而不是同样适宜于英国的气候。英国方面的铁器和粗毛织物,却远胜于法国的;如果品质相同,它们在英国也更便宜得了。据说,波兰除了国家适当生存所需的太为粗糙的家庭制造业,几乎没有任何的制造业。相同人数为了分工而能成就的作业量的这种增加是由于三种不同的事情,第一,由于每个特殊工人的技巧的增进;第二,由于从一种工作到别一种工作,对通常会损失掉的时间的节约;第三,由于有许多机器被发明,以便利劳动,缩减劳动,使一个人能够成就许多人的作业。第一,工人技巧的改良,必然会增加他所能成就的作业量,分工既然使各个人的业务,还原为某一种单纯的操作,既然会使这种操作成为他一生的专业,所以必然会大大增进工人的技巧。惯于使用铁槌但不曾练习制钉的普通铁匠,没因特殊事由,必须尝试去制钉,我敢说,他一天至多只能成钉二三百枚,并且会逊劣不堪。即令惯于制钉,但只要他不以制钉为专业或主业,无论他怎样勉力,他一日成钉恐亦不过八百枚,至多一千枚。我曾见有几个以制钉为专业的不满二十岁的青年,从来不搞别的工作,但每人每日能成钉二三千枚以上。钉的制造,决非最简单的操作。同一个人,要在需要的时候鼓炉添炭,要烧铁,要键打钉的每一个部分;为了打造钉头,他还不能不调换工具。比较起来,制针业和制铜扣业所区分的各种操作,全部都是简单多了。以此为终生专业的人的技巧,通常会更大得多。此等制造业的某几种作业是进行得如此迅速,不曾亲眼见过的人,决不会相信人的手能够有这样大的成就。第二,从一种工作转到别一种工作时通常会损失掉的时间的节约,是一种利益,那比之我们一下子可以想象得到的利益,是更大得多的。要敏捷地由一种工作转到地点不同,工器亦不同的别种工作是不可能的。耕作小农场的乡村织工,由织机转到耕地,再由耕地转到织机,总要丧失许多时间。如果两种职业是在同一施工所内进行,时间上的损失无疑会更少得多。但在这个场合损失依然是很大的。人把他的手由一种工作转到别种工作时,总是不免暂时流于松懈。他开始新工作时,他总是不很紧张不很习惯,这就像俗语所说,不免心不在焉。在一个时间内,与其说他是为好的目的而工作,倒无宁说是在敷衍,松懈,偷懒,马马虎虎,对于每半小时要换一次用器,全生涯几乎每天必须做二十项不同工作的农村工人,是自然会养成的,甚至可以说非养成不可。这种种习惯,使他几乎一定要流于迟缓懒惰,在最吃紧的时候,也不能有活泼灵敏的活动。所以,除开技巧方面的缺陷不说,单是这个原因,已经必然会大大减少他所能成就的工作量。第三,适当机器的利用,可以大大地便利和节省劳动。这是大家一望而知,不待举例的。我在这里只要考察,一切这样便利着劳动、节省着劳动的机器的发明,原来都是由于分工。人把注意指向一个对象,比之把注意分散于多种事物,是更易于发现达到目的的更简易更便利的方法的。当作的结果,各个人的全部注意,自然会倾注在某一种极简单的对象上。只要工作的性质还有改良的余地,我们就可以希望,被使用在各个特殊劳动部门内的人,这个或者那个,很快就会发现比较容易而便利的方法,来成就他们自己的特殊工作。分工最细密的各种制造业上所使用的机器,大部分原来是普通工人的发明,他们被使用在最简单的一种作业上,自然会想到,要发现比较便易的操作方法。每一个经常考察制造厂的人都会看到,极像样的机械,那原来是普通工人,为了要便利和加速他们的担负的特殊工作,而发明出来的。最初的蒸汽机,必须不断使用一个儿童,按照活塞的升降,交替着开闭汽壶和汽筒间的通道。一个这样的儿童因为爱和朋友游玩,看到了把开闭通道舌门的把手,用一条绳,系在机器的别一部分,舌门就会自行开闭,他就可以尽性和朋友们一道去玩。可是,并非一切机器的改良全是有机会使用机器的人的发明,在制造机器成为一种特殊的职业时就有许多改良,是由于专门机械师的智巧。还有一些改良,是由那些称为哲学家玄想家的人的智能。这种人的职业,是不做任何事情,但观察每一件事情,为了这个原故,他们常能够把各种悬隔而不相类似的物力结合起来。在社会的进步中,哲学与玄想,像其他各种业务一样,成了市民中一个特殊阶级的主要的和专门的工作。又和其他的业务一样,这种工作又分成了许多不同的部门,每个部门各自成为一种或一类的特殊哲学家的职业。哲学上这种分业,像任何别一种业务上的分业一样,增进了技巧,节省了时间。各人专长于他自己的特殊工作,全体所做的工作就更多了,科学的量就大大由此增加了。

编辑推荐

温家宝总理说:“《国富论(套装上下册)》与《道德情操论》,在我心中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资本主义国家的当权者及经济学家必读的经济学“圣经”,英国最先采纳,最先走上富裕之路。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国富论(上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71条)

 
 

  •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原名直译为《诸国民之富的性质及其原因之研究》。自一七七六年出版以来,全世界的学术界,都曾赫然为所惊动。甚至于各国的支配者们,都相率奉之为圭臬。世界上每个大的或小的经济学家,都曾直挡或间接受其影响。对之推崇到无可进一步推崇,甚至于自命为斯密信徒的人们,亦会从中取出几个章句来批评;反之,对之批评到无可进一步批评,甚至于公然反对斯密主义的人们,亦莫不从中采纳几种意见,作为自己的根本思想。
  •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原名直译为《诸国民之富的性质及其原因之研究》。自一七七六年出版以来,全世界的学术界,都曾赫然为所惊动。甚至于各国的支配者们,都相率奉之为圭臬。
  •     亚当·斯密于1768年开始着手著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1773年时认为《国富论》已基本完成,但亚当·斯密多花三年时间润饰此书,初版于1776年3月,就是美国《独立宣言》发表的那一年。
      《国富论》共分五卷。它从国富的源泉――劳动,说到增进劳动生产力的手段――分工,因分工而起交换,论及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再探究商品的价格,以及价格构成的成分――工资、地租和利润。
      第1卷,共11章,主要内容是分析形成以及改善劳动力生产能力的原因,分析国民财富分配的原则;
      第2卷,共5章,主要内容是讨论资本的性质、积累方式,分析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取决于工作的性质;
      第3卷,共4章,主要内容是介绍造成当时比较普遍的重视城市工商业,轻视农业的政策的原因;
      第4卷,共9章,主要内容是列举和分析不同国家在不同阶段的各种经济理论;
      第5卷,共3章,主要内容是分析国家收入的使用方式,是为全民还是只为少数人服务,如果为全民服务有多少种开支项目,各有什么优缺点;为什么当代政府都有赤字和国债,这些赤字和国债对真实财富的影响等。
      书中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批判吸收了当时的重要经济理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动过程做了系统的描述,被誉为"第一部系统的伟大的经济学著作"。
      此书出版后引起大众广泛的讨论,影响所及除了英国本地,连欧洲大陆和美洲也为之疯狂。
      《国富论》的首次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方面,《国富论》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18世纪结束以前,《国富论》就已出了九个英文版本。人们以"一鸣惊人"来形容《国富论》的出版,并一致公认亚当·斯密是一门新学科--政治经济学的创始者。亚当·斯密因此而声名显赫,被誉为"知识渊博的苏格兰才子"。据说当时英国政府的许多要人都以当"斯密的弟子"为荣。国会进行辩论或讨论法律草案时,议员们常常征引《国富论》的文句,而且一经引证,反对者大多不再反驳。《国富论》发表之后,被译为多国文字,传到国外,一些国家制定政策时都将《国富论》的基本观点作为依据。这本书不仅流传于学术界和政界,而且一度成为不少国家社交场合的热门话题。
      《国富论》一书技巧高超,文笔清晰,拥有广泛的读者。亚当·斯密反对政府干涉商业和商业事务、赞成低关税和自由贸易的观点在整个十九世纪对政府政策都有决定性的影响。事实上他对这些政策的影响今天人们仍能感觉出来。
      该书的伟大成就之一是摒弃了许多过去的错误概念。亚当·斯密驳斥了旧的重商学说。这种学说片面强调国家贮备大量金币的重要性。他否决了重农主义者的土地是价值的主要来源的观点,提出了劳动的基本重要性。亚当·斯密(分工理论)重点强调劳动分工会引起生产的大量增长,抨击了阻碍工业发展的一整套腐朽的、武断的政治限制。
      《国富论》的中心思想是看起来似乎杂乱无章的自由市场实际上是个自行调整机制,自动倾向于生产社会最迫切需要的货品种类的数量。例如,如果某种需要的产品供应短缺,其价格自然上升,价格上升会使生产商获得较高的利润,由于利润高,其他生产商也想要生产这种产品。生产增加的结果会缓和原来的供应短缺,而且随着各个生产商之间的竞争,供应增长会使商品的价格降到“自然价格”即其生产成本。谁都不是有目的地通过消除短缺来帮助社会,但是问题却解决了。用亚当·斯密的话来说,每个人“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但是又好象“被一只无形的手牵着去实现一种他根本无意要实现的目的,……他们促进社会的利益,其效果往往比他们真正想要实现的还要好。”(《国富论》,第四卷第二章)
      斯密在《国富论》中要回答的最后问题是,感情与"公平的旁观者"之间的内在斗争,在社会的长期演进中究竟是怎样在历史本身的大舞台上发生作用的。这个问题的答案见第五编,他列举了社会发展的四个主要组织阶段,除非由资源的匮乏、战争或政府的坏政策予以阻止,否则这些阶段是会连续进行的。这四个阶段是:猎人的最初"野蛮"阶段,原始农业的第二阶段,封建或庄园"耕作"的第三阶段,商业上相互依存的第四阶段。每一阶段伴有与它的需要相适应的制度。例如,在猎人阶段中"没有任何财产……因此,也就没有任何确立的行政长官或正规的司法行政"。随着牛羊群的出现,产生了比较复杂的社会组织形式,不仅包括"可怕的"军队,而且有不可缺少的法律和秩序堡垒。斯密思想的核心是:这种制度是保护特权的工具,不能用自然法为之辩护。他说,"文官政府是为了财产的安全而设立的,实际上是为保护富人反对穷人而设立的,即为了保护有些财产的人反对根本没有财产的人而设立的。"最后,斯密将演进描述为从封建主义走向一个需要有新制度的社会阶段,这种新制度是由市场确定的而不是由同业公会确定的,是自由的而不是受政府限制的。这在后来称为放任自由的资本主义,斯密称之为完全自由的制度。这种物质生产基础的连续改变,将带来的上层建筑的必然改变,这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有明显的相似之处。可是也有一个重大的差别: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最后动力是阶级斗争,而在斯密的哲学史中,主要的推动机制是"人性",由自我改善的欲望所驱使,由理智所指导。
      在《国富论》中,斯密在一定程度上预见到了马尔萨斯人口过剩的观点。
  •     使我不由得对作者独特的见解和高深的学问敬佩不已,正是因为有了许多像斯密这样的伟人,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的进步和发展,作为新世纪的主人,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传承和发扬下去呢?  篇二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只看了第一章的论分工,身受震撼.相恨见晚.200多年前就有这思想,使我对西方国家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其思想是值得我们学习.影响人类文化100本之一果然名不虚传.原来我们现在所学的很多内容几百年前西方就有了.以前看了马克思的的价值劳动市场的一些概念,对马克思真是佩服.呵呵.原来很多的思想在里就已经提出来了.我想马克思是吸收了亚当-斯密的思想.  第一次工业革命典型的代表就是蒸汽机,才有比较现代的工具.如火车,轮船,蒸汽抽水  机等大幅度提高生产率.大批的工厂开始出现.至此世界的发展节奏明显加快,大踏步的发展.而人的思想也大踏步的进步,也才有牛顿等那个年代的很多伟大人物.  亚当-斯密提出的影响深远的思想就在这大背景下产生了,他的观点跟第一次工业革命有相当大的影响.所谓生为逢时.  自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其当时的思想水平及生产率远远高于其他各国.综合国力无人能敌.也难怪称日不落帝国.单纯的说英国的财富完全建立在掠夺殖民地人民血汗的基础之上,那是片面的.  那时候我们的中国呢?正是清朝,谈不上发明.满族是在草原靠骑射的一个民族,相对的起知识很原始.偶想那时候他们觉的马是最好的交通运输工具了,有马就够用了.虽然发明了火药也有火炮,这只单单在军事上单纯占有一些优势,但是社会的进步需要更多的是先进思想和科学技术.      亚当-斯密在1773年也就是236年前系统提出了分工这个概念.其实分工这个概念在亚当-斯密提出之前就已经无意识存在.只是没有系统的科学提出分工的概念.现在在社会的各个组织普遍存在.可以这么说,分工改变了世界.  分工有很多优点:  第一,劳动者熟练程度的增进,势必增加他所能完成的工作量,提高生产绿.  第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常要损失一些时间,因节省这种时间而得到的利益,比我们骤看到时所想象的大得多.这可以使管理方面压力大大减小,  第三,更容易发明新的机器.分工后会考虑用利用适当的机械能在什么程度上简化工作中某个环节的劳动和减少人的因素。亚当看来机械的发明,也可能起因于分工, 期,他为新的自由主义经济原则大声呐喊,也就不可避免的遭到旧势力的肆意攻击。然而,他的劳动价值论对人类思想史的发展起了不可磨灭的巨大的作用,他的经济思想成了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他的学说影响了整  《国富论》被誉为经济学中最重要的著作,作为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为专业的大学生,首先要读一读这本惊世之作,了解经济方面的有关知识,有助于以后的学习。拜读了这本书后,我有了自己的一些小心得和认识。也让我联想到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现在最需要的是一个真正根植于社会的自由和法治传统,而亚当斯密的新思想“看不见的手”开启了我们的思想,告诉我们市场体系的基础是自由和法制,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要两手抓,既要给空间市场,政府也要适当地宏观调控。纵观历史,我们出现的一个错误就是“大跃进”活动,政府全面掌控市场,无论什么东西都是政府规定的,最终压抑了人民的工作热情,使当时的经济停滞落后。我们从文中可以感受到他并没有一味地强调市场的万能,而是不经意地点出,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设计,市场也会变成“万恶之源”。没有以自由和法治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逐渐失去它的魔力了的,它对经济意  再接下来就是货币和商品的价格的探讨。价值,我觉得它表示的是物品的效用,而经济学研究最多的是物品的边际效用,因为正是这个边际效用决定了商品的价格。不少有关经济的著作都会提到“馒头是最后一个才吃饱的”,在馒头并不缺乏的情况下,就是这最后一个馒头的价值决定了它的价格。高中的政治课本上讲,价值中包含的是劳动,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它体现的就是商品的真实价格,产品一经生产,其真实价格就会一定,变化的只是我们现在的货币衡量。而下面讲到的劳动工资和资本利润就是社会分工创造的财富的分配问题。根据宏观经济学的观点,这是财富的原始分配。社会分工必然导致劳动者在从事生产过程中从最终产品的贡献的不同,也就是书上讲的劳动者的职业性质差异,最终导致劳动者工资的不均等。第十一章讲到的地租,其实就是土地的使用价格,即资本使用土地所要付出的经济代价,也即经济租  第二篇,资产的性质和积累以及使用。资产的性质就是资产的分类。其实《国富论》探讨的最终目的是增加国家财富和社会福利。增加国家财富就必须要走一条路,那就是增加实际的就业量和生产用机器设备,那个时候还没有虚拟经济这个概念,就是增加实体经济中的劳动者和劳动工具,这就需要资产投入,资产的投入和运营就是资产的积累和使用的过程。第三篇,不同国家财富增长的不同方式。这一篇翻来覆去讲的其实就是欧洲各国的经济发展史。内容也比较少,我是觉得没什么意思。第四篇,政治经济学体系。这一篇中所讲正式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宏观控制下的市场经济的一个写照,我是这么认为的。我觉得我国现在明显存在着重商主义,一切东西以金钱来衡量,钞票马上都要取代爱情的地位,成为现代都市男女结婚的条件了。”“钱不到就不能救人,挟尸要价”的丑恶,上课时老师讲到的某些“有钱钱坐牢,没钱人坐牢”的现象等等,这就是重钱重商的教育教出来的。如果我们的教育中多参杂一些“道与义”的教育,也许很多事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不过也不能否认经济的发展需要重商主义的推动。斯密认为应该对国内能生产的商品予以进口限制,这其实就是我们前几年的贸易壁垒,为保护国内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其实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哪里还有100%的国货、哪里还有100%的进口货?几乎没有了。在退税、奖金和通商条约方面,都是为国家进出口贸易提供的一些策略。我们国家也在实行出口退税。通商条约其实就是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签署的协定,当然不排除不公平的,比如鸦片战争等近代史上我们耻辱的割借租让条约。殖民地就是这些强势国家进行资源掠夺的根据地,增加自己的财富不顾别人的死活。斯密是批判重商主义的,在对它作结的时候,斯密提出了“看不见的手”。我看过有关书籍,“看不见的手”全书只提及一次,而实际上影响着全局。正是通过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看似自私自利的行为最终居然会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第五篇,君主或国家的收入。《国富论》其实是反对政府干预的。他认为政府的主要任务就在于保护国家安全、保卫人民不受欺侮、建立并维持公共事业。在此他谈论了教育的重要性,我觉得这是他非常伟大的地方,另外他还提出了著名的税赋四原则:平等、确定、便利、节省。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教材,税收的三性被定为“强制性、无偿
  •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原名直译为《诸国民之富的性质及其原因之研究》。自一七七六年出版以来,全世界的学术界,都曾赫然为所惊动。
  •   老子曾经说,“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老子理想中的政治是一种放任无为的政治,最好的政府(统治者)应是一个无为的政府,老百姓知道他的存在就可以了。好政府是很少发号施令的,但又能“功成事遂”。 今天说的并不是老子,而是有经济学之父誉称的亚当﹒斯密,他在经济学界有近乎神的地位。按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说法,至少300年内,人们都将在市场经济中生活,不会有人像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推翻牛顿力学那样推翻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亚当﹒斯密不仅是一位经济理论学家,他也为这种理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与准确的数字,确实做到了“有七分证据,不说八分话”的治学态度,而这种治学态度正是大多数中国经济学家所缺少的态度。所以,熊彼得说亚当﹒斯密注重实际,将各种不同的数字与因素一并考虑,对以后作为抽象的理论奠立了基础。 《国富论》研究的对象是人与人交换时的经济行为,认为经济行为的出发点是利己心,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这是人性的自然现象。茅于轼先生曾举《镜花园》里君子国里的故事加以说明人的利己行为,小说第十一回里描写了君子国里一名隶卒买物的情况:隶卒﹒﹒﹒手中拿着货物道:“老兄如此高货,却讨恁般低价,教小弟买去,如何能安!务求将价加增,方好遵教。若再过谦,那是有意不肯赏光交易了。” 卖货人答道:“既承照顾,敢不仰体!但适才妄讨大价,己觉厚颜,不意老兄反说货高价贱,岂不更教小弟惭愧?况货并非‘言无二价’,其中颇有虚头。俗云‘漫天要价,就地还钱’。今老兄不但不减,反要增加,如此克己,只好请到别家交易,小弟实难遵命。” 只听隶卒又说道:“老兄以高货讨贱价,反说小弟克己,岂不失了‘忠恕之道’?凡事总要彼此无欺,方为公道。试问哪个腹中无盘算,小弟又安能受人之愚哩。”谈了许久,卖货人执意不增。隶卒赌气,照数讨价,拿了一半货物。刚要举步,卖货人哪里肯依,只说“价多货少”拦住不放。路旁路过两老翁,作好作歹,从公评定,令隶卒照价拿了八折货物,这才交易而去。 茅于轼先生讲完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两点思考。第一,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矛盾,都是各方偏袒自己利益引起的。因此,我们常常地错误认为,如果关心别人的利益胜过自己的利益,争论就不会发生。而君子国里发生的事情,恰恰说明了把关心别人利益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同样会有争论。我们同样得不到一个和谐的社会。 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在现实的商业交换中,买方和卖方通过讨价还价,最终会达成协议。而在君子国这个人人为他的社会里,讨价还价根本不可能存在。小说不得不借助两个过路老翁来调解矛盾。这里包含着一个极为重要的道理:以自利为目的谈判双方同意的均衡点,而以利他为目的的谈判则不存在能使双方同意的均衡点。所以利己是可以达到一个和谐的社会,而利他则是一个纠纷不断的社会。从动态的变化来看,它最终必定转变为“小人国”。因为君子国是最适合于专门利己﹑毫不顾人的“小人”们生长繁殖的环境。当君子们吵得不可开交时,“小人”跑来用使君子吃亏自己得利的办法解决了矛盾。长此以往,君子国将消失,被“小人”国替代。从这一点看,人是利己的生物实在是人类社会的大幸。 第二,只要是交换都是为了改善自己的处境,使自己活得更舒服体面,如果没有这点动机我们为何要交换?我们有过交换经验的人都知道,交换的双方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才产生了交换,而君子国有了市场,而通过市场的交换却是“利他”行为,这种动机显然是矛盾的。 借用茅于轼先生有趣的例子,我们明白了亚当﹒斯密的理论为何是建立在人性自利的基础之上了,只有人人自利,交易双方才能有均衡点,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国富论》全书共分为五篇,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篇1﹑2章,讲合作分工优点。斯密举了个制针工厂的例子,把制针这个职业分成大约18种不同工序,每一道工序都由专门人才从事。因此,一个10人的小工厂每天能制造48000枚针。如果他们独立工作,不专门从事一种工序,他们谁都不会每天制造20枚针,也许连一枚都知道不出来。所以,凡是能采用分工的工艺,一经采用分工便能相应地增加劳动生产力。(《国富论》第八页) 第一篇5章,讲的是的劳动价值论。斯密说,劳动是商品的真实价格,货币只是商品的名义价格。因为金和银像其它商品一样,价值是变动的。任何金银所能购买或支配的劳动数量,或所交换到的其它商品数量。取决于已知金银矿藏的丰富程度或稀缺程度﹒﹒﹒﹒作为衡量尺度,自身价值不断变化的商品,决不能成为其它商品价值的精确尺度。而同等数量的劳动,在所有时间和地点,可以说和劳动者具有同等价值。按照劳动者的身体健康情况和技能熟练程度,他必然总是牺牲相同份额的安逸﹑自由和幸福。无论他得到回报物品的数量如何,他所支付的价格必然是相同的。诚然,这种劳动所买到的物品的数量有时多些,有时少些;然而,变动的是这些物品的价值,而不是用来购买它们的老动价值。在任何地方,稀缺或是耗费许多劳动的物品价格就昂贵,反之则低廉。因此,只有本身价值绝对不变的劳动,才是最终而真实的标准,一切商品的价值在任何时候和地方都可以用劳动来衡量和比较。(《国富》26页) 第二篇1章,讲的是资产的性质。斯密认为一个人的资产足够维持他生活几个月或几年,他自然希望用这笔资产中的大部分来获得收入。保留适当的部分维持生活外,可以将资产划分为两部分:他所希望用来创造收入的部分被称为资本;另一部分被用来消费。 资本又有两种:第一,资本可被用来生产﹑制造或购买产品,然后将产品销售出去,取得利润﹒﹒﹒﹒﹒﹒此种资本被称为流动资本;第二,资本可以被用来改良土地,购买生产用的机器或工具,也就是来购买不需要改变所有者,或不需要再次流通,就可以创造利润的东西。这种资本被称为固定资本。(《国富》205页) 第二篇3章,主要是论资本的积累。斯密说,有一种劳动投入到劳动对象上,能增加此物品的价值;另一种劳动却不能。前者因为可以生产价值,所以称为生产性劳动。后者称为非生产性劳动。但有些非生产性劳动者又非常必要,例如:军队﹑律师﹑医生﹑牧师,等等。如果要缺少这些非生产性人士,社会将不稳定﹒﹒﹒﹒与穷国比较,富国雇佣生产性劳动的基金当然要大的多﹒﹒﹒(《国富》242-246页) 斯密认为资本增加的直接原因是节俭,而不是勤劳。诚然,没有节俭以前必须先有勤劳,节俭所需的东西都是由勤劳得来。但只有勤劳,而没有节俭,有所得而无所留,资本则不能增加。 中国经历了计划经济的失败,已经回归了市场经济。但是中国的市场经济并不充分,在诸多领域内还存在着垄断﹑不平等﹑欺骗﹑霸权,等现象,这些现象造成了社会的诸多不和谐。但这并不是市场经济的错,而是我们的市场经济还不够充分,当中还存在着过多的政府行为。斯密告诉我们一个好的政府所应该做的是1﹒保护国家不受其它国家侵犯。2﹒维护司法的正义。3﹒建立和维护特定的社会工程和公共制度。即使政府在履行这些职责时,政府也要考虑引入竞争机制;在目前社会转轨其间,老百姓们切不要对市场经济失去信心,如果我们抛弃市场经济,我们将回到更坏的计划经济。
  •   如果不是专业研究者,建议普通读者选择人民日报出版社09年4月出的版本,胡长明翻译,是全译典藏图文本。需要学术研究的话,还是读英文原著的好。 国富论目前比较多见的有8种译本。 一是较早的商务印书馆版本,1930年由郭大力、王亚南译(王亚南曾任厦门大学校长),1972年再版。去年因为总理说自己喜欢《道德情操论》,引得出版界热捧亚当斯密的著作,上海三联书店于今年初乘势将这个版本再版推出。 二是陕西人民出...... (86回应)2009-07-05 05:44 507/519有用 来自 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版  如果不是专业研究者,建议普通读者选择人民日报出版社09年4月出的版本,胡长明翻译,是全译典藏图文本。需要学术研究的话,还是读英文原著的好。    国富论目前比较多见的有8种译本。    一是较早的商务印书馆版本,1930年由郭大力、王亚南译(王亚南曾任厦门大学校长),1972年再版。去年因为总理说自己喜欢《道德情操论》,引得出版界热捧亚当斯密的著作,上海三联书店于今年初乘势将这个版本再版推出。    二是陕西人民出版社,杨敬年译本。译者是百岁高龄的南开大学教授,书中引用了熊彼特的注释和导读,内容比较丰富,受到不少读者追捧    三是新世界出版社,谢祖钧 译,译者似乎对经济学的专业词汇知之甚少,翻译也比较拗口。    四是华夏出版社,唐日松 译,作者是北大经济学院的,此译本总体来说乏善可陈。    五是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陈星 译,图文删节版。资料是丰富了,原文的翻译却打了折扣。    六是北京出版社,张兴,田要武,龚双红 编译,删减版。编译和翻译,专业水准显然不一样的。    七是万卷出版公司,孙善春,李春长 译。明显是拼凑版。    八是人民日报出版社,胡长明 译,语言精炼生动,通俗易懂,最符合现代人阅读习惯的版本。    前两个版本的译者在学术界都属于泰斗级人物,对原意的把握较为精准。可惜因为时代的原因,语言带有文言味,一些词汇的翻译也稍显老套。中间的几个版本,要么缺乏经济学理论基础,一些专业语汇使用不恰当,要么语言拖沓冗长、艰难晦涩,不知所云。只有人民日报的版本翻译得稍微精准一点,使用短句较多,读来也顺畅一些。
  •   亚当·斯密于1768年开始着手著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1773年时认为《国富论》已基本完成,但亚当·斯密多花三年时间润饰此书,初版于1776年3月此书出版后引起大众广泛的讨论,影响所及除了英国本地,连欧洲大陆和美洲也为之疯狂,因此世人尊称亚当·斯密为“现代经济学之父”和“自由企业的守护神”[1]。
    《国富论》初版于1776年3月,就是美国《独立宣言》发表的那一年。《国富论》共分五卷。它从国富的源泉――劳动,说到增进劳动生产力的手段――分工,因分工而起交换,论及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再探究商品的价格,以及价格构成的成分――工资、地租和利润。
    第1卷,共11章,主要内容是分析形成以及改善劳动力生产能力的原因,分析国民财富分配的原则;
    第2卷,共5章,主要内容是讨论资本的性质、积累方式,分析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取决于工作的性质;
    第3卷,共4章,主要内容是介绍造成当时比较普遍的重视城市工商业,轻视农业的政策的原因;
    第4卷,共9章,主要内容是列举和分析不同国家在不同阶段的各种经济理论;
    第5卷,共3章,主要内容是分析国家收入的使用方式,是为全民还是只为少数人服务,如果为全民服务有多少种开支项目,各有什么优缺点;为什么当代政府都有赤字和国债,这些赤字和国债对真实财富的影响等。
    书中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批判吸收了当时的重要经济理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过程做了系统的描述,被誉为"第一部系统的伟大的经济学著作"。
    此书出版后引起大众广泛的讨论,影响所及除了英国本地,连欧洲大陆和美洲也为之疯狂。
    《国富论》的首次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方面,《国富论》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18世纪结束以前,《国富论》就已出了九个英文版本。人们以"一鸣惊人"来形容《国富论》的出版,并一致公认亚当·斯密是一门新学科--政治经济学的创始者。亚当·斯密因此而声名显赫,被誉为"知识渊博的苏格兰才子"。据说当时英国政府的许多要人都以当"斯密的弟子"为荣。国会进行辩论或讨论法律草案时,议员们常常征引《国富论》的文句,而且一经引证,反对者大多不再反驳。《国富论》发表之后,被译为多国文字,传到国外,一些国家制定政策时都将《国富论》的基本观点作为依据。这本书不仅流传于学术界和政界,而且一度成为不少国家社交场合的热门话题。
  •   本来以为和《经济学原理》类似,结果发现完全不一样。我感觉《经济学原理》讲的是现代经济学的分析,主要通过图表等讲述经济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做为教科书简直讲得非常好了,但是缺少其他的延伸,比如政治经济学。而在《国富论》中是通过历史资料来总结基本概念,这让它变得有些枯燥,但是也让它的描述很令人信服。读了这本就觉得资本主义实在是再自然不过的制度了,而共产注意却显得很反自然:资本的所有者当然是想从已有资本来赚钱,这根本无可厚非,没有了集中的资本,劳动力根本就集中不起来,也便无法形成规模效应,降低成本,提高大众生活水平。在都比较穷时实施共产注意就是找死,除非政府拥有大量资本,这样才可以集中起来推动生产,但是就像《国富论》中所说的,最有效的调控手段还是“看不见的手”,只是因为中国可以模仿他国的发展过程来模拟这只“看不见的手”而已。
      
      一般都会认为《国富论》是经济学著作,但是里面的内容远远超过了纯粹的经济学,还包括政治经济学等方面,如下面的摘抄:
      “司法权如不脱离行政权而独立,要想公道不为世俗所谓政治势力所牺牲,那就千难万难了。肩负国家重任的人,纵无何等腐败观念,有时也会认为,为了国家的重大利害关系,必须牺牲个人的权利。但是,各个人的自由,各个人对于自己所抱的安全感,全赖有公平的司法行政。为使各个人感到自己一切应有的权利,全有保障,司法权不但有与行政权分离的必要,且有完全脱离行政权而独立的必要。审判官不应由行政当局任意罢免,审判管的报酬也不应随行政当局的意向或经济政策而变更。”
      所以我现在倒觉得这书对管理者也十分有用。
      
      下面摘抄一些我觉得受益匪浅的几句:
      “凡是能采用分工制的工艺,一经采用分工制,便相应地增加劳动的生产力。”
      “人们壮年时在不同职业上表现出来的极不相同的才能,在多数场合,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倒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
      “分工起因于交换能力,分工的程度,因此总要受交换能力大小的限制,换言之,要受市场广狭的限制。市场要是过小,那就不能鼓励人们终身转务一业。因为在这种状态下,他们不能用自己消费不了的自己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随意换得自己需要的别人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
      “一国尽管非常富有,如若长久陷于停滞状态,我们就不能希望在那里找到极高的工资。指定用来支付工资的资金,换言之,居民的收入和资本,也许达到极大的数额。但这数额如果世纪不变,或几乎不变,那么每年雇佣的劳动者人数就很容易供应下一年所需劳动者人数,甚至还有剩余。这样,劳动者既不缺少,雇主也不会为要获得劳动者而相互竞争。在另一方面,劳动者的增加却自然会超过需要雇佣的人数。就业机会常感不足,于是劳动者为要获得工作,不得不相互竞争。假如,该国劳动者的工资,本来足够养活他们各自的身家而且还有剩余,那么劳动者间的竞争和雇主们的利害关系,不久就会使工资减低到合乎一般人道标准的最低工资。”
      “所以劳动报酬优厚,是国民财富增进的必然结果,同时又是国民财富增加的自然征候。反之,贫穷劳动者生活维持费不足,是社会停滞不进的征候,而劳动者处于饥饿状态,乃是社会急速退步的征候。”
      “资本的增加,提高了工资,因而倾向于减低利润。在同一行业中,如有许多富商投下了资本,他们的相互竞争,自然倾向于减低这一行业的利润。”
      “一国土地和劳动的全部年产物,或者说,年产物的全部加个,自然分解为土地地租、劳动工资和资本利润三部分。这三部分,构成三个阶级人们的收入,即以地租为生,以工资为生和以利润为生这三种人的收入。此三阶段,构成文明社会的三大主要和基本阶级。一切其他阶级的收入,归根结底,都来自这三大阶级的收入。”
      “第二阶级即靠工资过活的阶级的利益,也同样于社会利益密切相关。如前所述,劳动工资最高的时候,就是对劳动的需求不断增加、所属劳动量逐年增加的时候。当社会的真实财富处于不増不减的状态时,劳动者的工资马上就会低落,只够他们赡养家庭,维持种类。当社会衰退时,其工资甚至会降低到这一限度下。劳动者在繁荣社会中不能享得地主阶级那样大的利益,在衰退的社会中却要蒙受任何阶级所体验不到的痛苦。”
      “按照事物的本性,资财的蓄积,必须在分工以前。预蓄的资财越丰裕,分工就能按比例地越细密,而分工越细密,同一数量工人所能加工的材料,就能按更大的比例增加。每个工人所担任的操作,既渐趋简单,变有各种新机械发明是操作更为简单迅速。所以,当分工进步了的时候,雇佣工人数目不变,所必须预先储有的食物供应,要和在分工没有这样进步时相同;而必须预先储备的材料和工具,却要比分工没这么进步时所需要的来得多。况且,一种行业分工越是细密,它的工人人数往往越是增加;更确切地说,使他们分工能越来越细密的,就是他们人数的增加。”
      “司法上的职权,如是君主或酋长自己行使,无论如何滥用,亦无法矫正,因为他是最后权势的,任何人都不够资格责问他。可是,这职权如由代理者行使,那就有矫正的余地。代理者如犯了某种不正当行为,而且有单是为了他自己的利益,君主未必总是不愿意惩罚他,货强制矫正错误。但代理者所行的不正,如是为了君主的利益,换言之,如是为了献媚于任命他重用的人,那在大多数场合,就严如君主自行不正一样,无法得到补救。”
  •   拿到书,甚是喜欢。这本书呢,研究的对象是人与人交换时的经济行为,认为经济行为的出发点是利己心,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这是人性的自然现象!亚当斯密在格拉斯哥大学担任哲学教授期间,发表了他的第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论》,确立了他在知识界的威望。这虽然是一本经济学书,但里边所涉及的理论不仅仅局限于经济,还有哲学等等,也难怪被誉为西方经济学的“圣经”!值得一看!
  •   经济史理论的奠基之作---《国富论》上读后感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国富论》出版的背景。亚当・斯密所著的《国富论》,全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此书初版于1776年,这一年在全球通史上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年。
    这一年,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引爆了后来的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同年7月4日,美国发表《独立宣言》,主张人人平等,美国由此而诞生;而同年4月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看不见的手” 的理论为整个西方200年的发展提供思想理论之源;同时,地球最强大的东方即清乾隆四十一年,“十全老人”乾隆统治下的中国虽然GDP占据全球第一位,这一年还收复了大小金川,文治武功胜于一时,天下赞颂,实际上却是思想禁锢、死气沉沉,无一点活力。这年11月16日乾隆发布的销毁图书谕示,使得70万卷图书毁之一矩,仅浙江一省就毁掉图书538种。从西方和中国的思想、政治等方面对比,我们不得不反思,这也许就是中国从一个滔滔大国蛮目自大、不思进取之后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根缘了,这也许也是在18世纪末后英国长期居为世界强国的原因,它有工业革命的基础,有高度的经济理论基础,怎能不强国呢。
    《国富论》的编者马克斯・勒纳评论说:"这是一本将经济学、哲学、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计划奇怪地混合在一起的书,一本由有着高深学问和明敏见识的人所写的书。说起国富论真的是经济学当中的开山之作,至今200余年仍有很实际的经济指导思想与教育意义。当我第一次捧起这本大作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一位睿智的老人用犀利的眼光扫视着我们经济生活的一切,他告诉我劳功分工、告诉我们本质的利已,告诉我们看不见的手,价值规律与市场调节的重要性等等。
    他的书里有太多的养份,有现代经济史理论的基础,有些理念即使200年后也不时为过。说真的,我依然不能完全汲取老人家的精华,但我多少能抓住一些他的视角与观点。

  •   资本主义国家的当权者及经济学家必读的经济学“圣经”,英国最先采纳,最先走上富裕之路。
  •   学习历史,总是希望能够从表象下探讨更深层的政治和经济原因,亚当斯密和他所处的时代已经远去,但是《国富论》的精髓在今天依然有价值。不喜欢目前经济学家铺天盖地的评论,只是希望能在源头体会一下经济对我们生活的影响1
  •   之前买了道德情操论,有一股冲动想买国富论,因为道德和经济是想矛盾的,经济是冷血的,收到书之后翻开看,明白所以然,我想这本书之所以没有淘汰,是因为现今世界的经济还是然着书里表达的理论在发展,给我印象当中最深刻的当时外贸保护主义,它是自由经济发展的障碍,保护越大破坏也就越大,这从根本行上说出了世界经济的本源,从最原始的无物交换到现在的复杂的世界贸易交易体系,他的前提都是在人自愿自由的基础上进行交换,才能发展成现在的经济现状,要发展就要减少必要的条条框框,第一本主要讲基础的经济学,第二本讲世界性的贸易准则,当然第一本也可以把它看成是高中课本的政治经济学,两本书的价值不是这里几个字就能描述的,这需要读者细细去思考
  •   我对经济学的认识向来笼统而宽泛,我们说《国富论》是西方经济学的圣经,不如说他是西方政治经济学的圣经来的准确。通读《国富论》,斯密大致想告诉读者的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大致历史及其中的规律,并且告诉我们要如何才能使得一个国家健康得走向富强。对于现在我们国家存在的国富民弱现象还是能够提供一些借鉴的。翻译的水准还是很高的,读起来也挺畅快的,目前还在读,具体个人的思考就不在这里献丑了。
  •   国富论是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成名作品,是学习经济学的必备数目。
  •   作为曾经经济学的学生,亚当斯密一直是我崇敬的人,这次逛逛无意中发现了国富论,是我心底里很久想拥有的,如愿.才翻了翻,好
  •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写于资本主义时期,但其中涉及的问题仍然存在于我们国家,正如封面提到的,国家的权利拥有者都该好好读读
  •   亚当斯密无疑是一个伟大的经济科学家,他将资本主义的经济中看不见的手描述的形象,是每一个看过国富论的人都对市场经济有了更深的理解。
  •   读这本书你不得不赞叹斯密的思维,即使是现今经济世界的快速发展,斯密的国富论仍然是经济学体系的基础,是学经济的人必修内功
  •   通过网上各种版本的对比,决定买这个版本了。毕竟《国富论》被誉为西方经济学的“圣经”。影响世界历史的十大著作之一。无论各个行业,各个专业,读读都会受益的。
  •   国富论是亚当斯密成名之作,也是西方经济的圣经。不指望学习什么,只希望通过他了解些东西。推荐大家阅读
  •   这是一本超级超级好的书,要学习近现代的经济,就必须先读国富论,温总理也说了,在他心里,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一样重要,书的质量也很好
  •   春节期间,有了闲空,看了看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上,有人问我读后的体会,感觉就像喝了一杯浓茶,苦涩难懂。我以前说过,书要读三遍才行,现在看来,这本书要读十遍了,也许到了那时才能体会到这杯茶的浓香吧。因为只看了一遍,而且又很难懂,译者是直译过来的,虽然保持了作品的原貌,但却对我们理解西方人的思维是个挑战。目前来说,心得就是明白了一个定义,亚当·斯密认为货币不是财富,金银也不是财富,财富是你可以用货币计量的可以买到的劳动。晚些时候看到新闻说:今年春节全国36个大中城市销售额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6.20%,可见市场销售形势是多么好。不知道记者在写这篇新闻时是否算过去年春节时100元钱能买到的劳动在今年春节需要多少钱可以买到呢?大家的钱是越来越多了,就是不知道财富是否也跟着增长了?
    上班后去中行,和时主任讨论起教育孩子的话题,想多从别人身上取取经,起码对教育妞妞是个帮助吧。感觉现在的人在读书方面最大的问题是20岁之前只读书,没有实践,而20岁之后只有实践,从来不读书。希望大家能闲时读一本书,哪怕是婴儿画报,我觉得和女儿一起看也是一种乐趣,而且能够看到以前没有看到过的世界。
  •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并在批判吸收了当时有关重要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就整个国民经济运动过程作了较系统、较明白的描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出版以后,不但对于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直接产生了重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来说,恐怕也没有过任何其他一部资产阶级的经济学著作,曾产生那么广泛的影响。无怪当时有些资产阶级学者把它奉为至宝。可是,历史很快就把它的局限性和缺点错误显示出来了。
  •   中国从初中到大学学的政治以及政治经济学已经包含了国富论中很多内容,因此读起来理解上不会有太大问题。
    译者为民国时期的经济学家,语言翻译有些晦涩,耐心读还是可以读下去的。
  •   国富论不必多说亚当斯密的经典书籍,就是没有目录。
  •   读大学时,书生意气读过<国富论>*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十几年后,在MBA课堂上,再次来分析目前社会现状和企业的管理哲学*又决定重读这本<国富论>:论生产力的改良;论资财的性质--蓄积与使用;论国民之富的进步等。。。。。。,建议企业家们尽可能安排时间来读一下这本书。
  •   从开始上政治开始就了解到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这本书的的确确改变了我们的世界。
  •   《国富论》远远不是一部通常所认为的学术论文。虽然斯密也劝说放任自由,但他的论证却更多地是反对政府干预和反对垄断;虽然他赞扬贪欲的结果,却又几乎总是鄙视商人的行为和策略。他也不认为商业制度本身是完全值得赞美的。这本书值得深究!
  •   这是一本很赞的书籍,毕竟都过去好几个世纪,还能被称赞的书,绝对是经典。亚当斯密的代表作之一,里面的内容对我们现在很多的经济行为及现象都进行了解说,商品交换、货币、劳动价值、土地租金、外贸出口、国家的税金等等,是一本能够让你豁然开朗的书籍,也能够让你对你身边发生的很多经济现象进行解释,他是资本主义经济学说的垫基本,因为里面有很多的内容,需要反复研究几次才能够读出里面的真正内涵,若你吸收了他的思想,绝对能够让你得到提高!好书!经典!
  •   国富论是学习经济学必读的书,根据具体的国民情况来阐述国家的运转和经济的联系
  •   国富论让我爱不释手 我好喜欢亚当斯密哈 我爱他
  •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真是现代经济的良药!
  •   书挺好的,包装也很不错。《国富论》一书是亚当斯密前辈留给后人的财富,希望大家都看看。
  •   蒸汽机发明的第四天,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顶
  •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是论述自由经济的经典之作,当当上的这本《国富论》价格相对便宜,还可以
  •   本以为不会喜欢这种理论性极强的书,可工作中发现,很多理论,包括宏观的看法都来自于亚当斯密的这本国富论,索性买下,死啃这本经典!
  •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很早就想买了,这次折上折当然要下单了。推荐此书!
  •   1776年乾隆41年 中国GDP全世界第一,我们的祖先在山呼万岁。而此时,英、美却凭借《国富论》的理论知识,建立起先进的现代政治经济制度,由此改写人类发展历史。我们曾经是世界的中心,一直领导着全人类,但毕竟已经是过去。现在的我们,是因为曾经的地位而不屑于学习了,还是我们的思维创造力被阉割了,再也没有什么强大的理念来建立可以领导世界的体系?木有答案!
  •   国富论是世界经典经济学著作,以前没看完,打算接着看,想明白一些经济活动中的基本规律,这本书当然是很好的选择。
  •   看《国富论》应该配合着《道德情操论》。
  •   资本主义国家的当权者及经济学家必读的经济学“圣经”
  •   国富论经济学好书,私密的经典著作,值得一看
  •   都说想要懂经济学必看《国富论》,终于买回来了,慢慢看看吧,希望可以坚持看下去
  •   西方实现的是民本,民富才会有国富。在斯密看来,劳动分工是国民经济增加的重要因素。看过卓别林大师《摩登时代》的同学都会发现,在机器大生产的年代,实行规范的劳动分工和生产流水操作,给劳动生产率带来了的极大提高,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对现在的经济来说,劳动分工更是显而易见。亚当斯密能够在当时那个特殊年代发现这一秘密,可见他超强的洞察力!
  •   中国的崛起历程,和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会有很多相似之处,国富论虽然讲的是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但是对我们来讲,也是有借鉴意义的。
  •   不错,一个学经济学的没有一套正经书局出版的国富论不是很没面子,买了这套,相当不错。
  •   近来对经济学产生浓厚兴趣,收录一本《国富论》,慢慢研究,书很厚,纸张质量一般,印刷效果一般,上下册书皮颜色有差别,对经济学的讲解透彻深入,需慢慢体会。
  •   第一篇 论劳动生产力改良的各种原因,并论劳动生产物依照来分配给人民各阶级的自然秩序 第一章 论分工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改良,以及在任何处指导劳动或应用劳动时所用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的大部分,都是分工的结果。考察分工在某特殊制造业上如何发生作用,就更容易了解分工在社会一般业务上的结果,依照一般的设想,分工是最完全地实行在某些极不重要的制造业上,要是说不重要的制造业比其他更重要的制造业有较为周密的分工,那大概不全是事实,但这些不重要的制造业,因为只供给少数人的少量需要,所以全部工人为数,必然是很小的。被使用在工作各不同部门的人往往集合在同一施工所workhouse内,观察者可以一览无遗。反之,那些大制造业因为必须供给多数人的大量需要,所以工作各不同部门,都雇有这许多工人,要把他们全体集合在一个施工所内是不可能的。我们不容易同时看见一个部门以上的工人。这种大制造业,实际上,尽管比那些小制造业,把作业分成更多得多的部分,但工作的划分不能那样一览无遗,从而也更不为人所留意。针制造业,是一种极微小的制造业,它的分工,曾屡为世人所注意,所以就把它当作例来说罢。分工已经使针的制造,成为一种特殊的职业。一个工人,如果没有受过这种职业的训练,是不知怎样使用这职业上使用的机器,(引起这种机器的发明的,也怕是同样的分工),纵令竭力工作,也许一日也不能造成一枚,要是说二十枚,那就决然是不可能了。但按照职业现在的方法,则不但这全部作业已经成为一种特殊职业,并且它还分成若干部门,其中大多数也同样是特殊的职业。计抽线者一人,直者一人,截者一人,磋锋者一人,钻鼻者又一人。但要钻鼻,已须有二三种不同的工作。搓之使利,擦之使白,乃至以针刺于纸上的工作,都成了一种职业。这样,制针的重要作业,就分成了大约十八种操作。有些制造厂,这十八种操作是分途由不同的职工去担任,虽然在别的制造厂内同一个人有时会兼任二三门。我看见这样一个小制造厂,其内只雇用十个工人,其中有些人要做两三种不同的操作。但是尽管它们是……必要的机器设备也不完备,但他们只要勤勉努力,一日也能成针大约十二磅,每磅合中等针四千枚以上。这十个工人,每日可以成针四万八干枚以上,一人一日,可以成针四万八干枚的十分之一。那就可以说是每人每日成针四千八百枚。如果他们分别地独立地工作,其中任何人都不熟习一种特殊业务,那么,他们不论是谁,漫说一日二十枚,就连一枚也会制不成。他们不独不能造出今日由适当分工和不同操作的结合,而有可能制成的数量的二百四十分之一,四千八百分之一也不行。分工在其他各种工艺及制造业上是和在这种极微细的制造上一样;虽然其中有许多不能像这样细分,其操作亦不能像这样简单化。但分工只要在每一种工艺上能够被采用就可以按照比例,引起劳动生产力的增加。各种职业所以能各各分立,似乎就不外是这种利益的结果。在产业与改良达到最高程度的国家,各种职业的分立,通常是最为发展。早期社会状态中一个人的工作,在改良的社会状态中,大都会成为若干人的工作
  •   国富论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观察经济的视角,虽然斯密是站在资产阶级角度审视市场和国民财富,但是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   国富论是我们老师重点推荐的斯密的书,这个版本的书很好,我也很喜欢~~
  •   国富论。。学经济学的都要看
  •   经济学经典:十年练成.看了国富论在看资本论,会觉得资本论在胡扯,建议看君主论,从政治家的角度看社会
  •   国富论是一本经济学巨著,值得一看
  •   国富论,经济学的经典,书不错,正在研读中。。。。
  •   了解经济学,就从国富论开始,《国富论》乃经济学的开山之作,喜欢!
  •   国富论这本书很好,不过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看完,这本书要想看透彻,需要政治经济学的基础哦
  •   了解经济学,先看国富论。这本书对于我们建立一个正确的财富观有莫大的意义。
  •   虽然这本书被说成是经济学的著作,但经济永远是和政治密不可分的。作者写这本书的时候,正处于美国独立战争爆发之前的紧张时刻,作者提出的方法如果能够得以实现,也许今日世界的版图会大不相同,而英国政府恰恰选择了目光短浅的作法,致使美国独立。亚当斯密认为:英国作为一个国家,完全没有必要把国都局限于英格兰本土,而应该对帝国版图内一切地区平等看待,哪里交的税多,哪里的议员数量就应该多,最后整个国家的首都都可以迁到交税最多的地区,如果这一理想实现,恐怕现在的美国就会是一个大的英国。
  •    首次提出“无形的手”的概念,但英国剑桥大学历史与经济中心主任 艾玛·乔治娜·罗斯柴尔德(一位罗斯柴尔德家族成员) 曾公开否定“看不见的手”,说“’看不见的手‘不是亚当·斯密的经济学重要概念,而是在开一个反讽的玩笑“。
  •   国富论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相当大,对经济有兴趣的人应该去看看
  •   香港喜欢读《国富论》,大陆喜欢读《资本论》。国富论是对大政府的一种诠释,而资本论大陆只把它看成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   看了郎咸平的《资本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改革》,感觉应该读一下《资本论》还有《国富论》,更好的理解书中的内容!支持郎咸平!
  •   亚当斯密的最富盛名的伟大著作~经济学必读书~强烈推荐~
  •   《国富论》的必读性就不多说啦。书中用词有些晦涩的地方,不过不影响阅读啦。
  •   《国富论》作者对世界经济的深入思考,对世界经济的巨大贡献不容小觑。如果说不读《资本论》,就不会知道社会主义,那么不读《国富论》,就不知道什么是市场经济。
  •   书的质量很好。据说国富论是一部温总理常读的书。无论是本书的译作质量及印刷方面都很好
  •   第一次在网上购书,无论货品还是快递都很给力,谢谢了!买的这本书,据说是温总理的枕边书,推荐大家都要读一读,《国富论》可以说是经济理论第一书呀!确实不可错过!
  •   国富论(上下)(全二册)孩子读难度太高了
  •   国富论(上下)(全二册)
  •   《国富论》作为经典读物,它的基本版本已经定型了,翻译的水平很好,印刷非常美观精致。作为经典的匹配,没有什么可值得挑的了,如果想进一步了解《国富论》的深刻内涵,就只能建议读外文原著了。
  •   资本论,国富论,西方的经济著作啊!
  •   国富论,不仅为富国,更是富裕我们的脑袋
  •   想了解经济运行规律的读者必读的一本书,全书写的很详细透彻,亚当斯密不愧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人!
  •   上中学时就听说过亚当斯密以及他的国富论,但一直没机会阅读,这不,现在终于买了本,他的许多观点确实是觉有开创性的,他不仅影响了他那个时代的人,也在影响着现在的人们,这本书可谓是经济学界必读的一本书,也是一个经纪人必须有的一本书!!!!!!
  •   国富论奠定了几百年英国经济的发展基调,也对欧美等国的经济形成极大影响。虽然是译本,但是不减本书的分量,翻译家郭大力、王亚男更是我国近代顶级翻译家集大成者。推荐本书,望读者能从本书开始,追根溯源,了解欧美经济体系。
  •   亚当斯密,西方经济学的教父,经典毋庸置疑,领略大师的智慧。
  •   毫无疑问 国富论是经典中的经典。举一个读书心得:贸易的作用在于互通有无,所以英国当年海上霸主时拼命抢香港。眼光啊!
  •   作为亚当斯密的著名著作,好好研读呀。我的经济学启蒙读物。
  •   亚当斯密先生的著作,推荐大家看看,不管是不是经济学专业的人都可以一看!
  •   值得看的一本经济学著作,亚当斯密的巨著。
  •   富何来?贫又如何,富又如何?从哪来要到哪去?看看国富论吧
  •   所有正在学习或想自学经济学的读者,这绝对是一本没有任何理由不读的书!从最微观的方面把社会生活中各种现象进行了阐述,并且其中含有很多哲理!其中书中的一些例子,在现今一些经济学著作中还都在被引用或只是斯密先生例子的另一种表述而已!同时,我还想赞扬一下两位译者:郭大力、王亚南,虽然两位先生都已仙逝,但他们却在几十年前给我们翻译呈现了这么伟大的著作,翻译的准确真实,基本上把原著的精华都高质量的翻译出来,真是对民族的一大贡献,在此,向二老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   想了解经济发展,国富论 是必读的经典。。。
  •   《国富论(上下)》 学生必读之书
  •   国富论是学习经济的人必读的一本书。其中很多内容能让我们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不仅应该读,更值得收藏。
  •   斯密的著作,经济学的圣经,不看不可
  •   亚当斯密通过自己对市场经济的洞察,为后来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后期许多民族国家发展市场经济一共了理论指导。
  •   国富论西方经济模式的基础
  •   上下两册的国富论。物有所值!是个不错的选择!
  •   国富论是必读书目。内容不必多说,价格合理
  •   古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我个人认为《国富论》与《论语》是异曲同工吧。
  •   国富论对于中国人都应该看看,书的内容就不说了,肯定是好的,质量那也是没得说的
  •   虽然是几百年前亚当斯密写的,但其中的经济学原理还是应用到了现在,内容对于我来说有点难懂,但很有意思,揭示了社会经济中的背后的一些道理,挺好的一本书!
  •   读经济学不知道亚当斯密,就相当于搞共产主义不知道马克思!
  •   相当不错,把人生里面重要的情感和一些东西都娓娓道来,让我们对自己和人性有更清楚的认识,国富论暂时还没看。
  •   应该还不错 还没看 亚当斯密的巨著 学过经济学的都知道
  •   国富论是经典之作了,主要还是要看翻译如何,买到了,可还没空看,先收藏吧!
  •   大学四年,我学经济,后来转行。填志愿的时候我以为我会喜欢这样的专业,慢慢地我知道我并不喜欢,所以 大学几年,基本是荒废了,甚至连这样的经典书籍,也没有细细品味,只在朋友让我推荐经济学书籍的时候,毫不犹豫就选择了这一本。初高中几年的政治学习,不可避免的接触到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到后来才知道,亚当。斯密才是政治经济学最早的大师。随着阅历的增长,我也开始用经济学的观点去思考问题,即使我已经不再学经济学,也从事了和财务以及经济无关的专业,但这样的思维,在四年的潜移默化中已成为自己的一部分,于是我开始重读经典,重新去思考那些在年轻的时候觉得完全建立在假设之上,唯一一个拥有完全对立的观点也都能获得诺贝尔奖的学科,才明白,年少轻狂。无论社会如何变迁,作者所处的年代早已不在,但劳动分工和劳动创造价值以及“看不见的手”的这些理论,在现在仍旧具有很深的意义,经典仍旧是经典。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