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沦陷时期文学期刊研究

出版时间:2009-4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作者:李相银  页数:258  
Tag标签:无  

前言

10多年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与文学期刊和文学出版相关的研究并不多,除了少数几篇论文之外,并没有多少人意识到这一研究的重要价值。1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现代文学期刊和文学出版研究已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最为活跃的方面,论文、论著增长速度惊人,涉及的材料和提供的新问题也极为丰富。通过这些研究的努力,一些原来文学史研究中遭忽略的人物、事件、现象和问题,被凸显出来。像积极介入现代文学期刊筹办活动和活跃于文学出版界的李小峰、邵洵美、陶亢德、赵景深、周黎庵等文学人物,在文学史上的活动开始受到关注。因为这些人以及与这些人相关的文学活动、文学期刊、文学出版细节的披露,逐渐改变了人们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进程的既定理解,开始重绘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历史图景。人们除了以思想、趣味、社团、流派等参照标准来划分作家作品之外,也尝试以期刊类型和出版机构的选择标准来分类作家作品,形成了商务印书馆作家作品类型和泰东书局作家群体创作等分类。这样的文学史理解,对于我们认识和把握文学史发展进程中,出版、传媒等现代因素对作家作品的塑造作用是有帮助的。与此相关的,是原来在文学史研究中被忽略的问题,也受到重视。如稿费制度和职业写作等影响现代文学发展的社会制度建构问题,随着文学期刊和文学出版研究的深入,也被提出来了。

内容概要

  《上海沦陷时期文学期刊研究》运用布迪厄“文学场”的理论,拓展了文学期刊研究的视野。将亲汪文人、左翼文人、通俗文人以及其他文人在此时的文学活动放在同一文学层面予以论述,突破了以往单一的政治视角与新文学视角,从而完整地呈现出了上海沦陷时期文学生动而丰富的面貌。在翔实的资料、细致的梳理、深入的论析中,论文拓展与推进了对于上海沦陷区文学的研究,显示了它独特的学术价值。

作者简介

李相银,男,文学博士。1973年生,江苏涟水人。1995年至今在淮阴师范学院中文系任教,现为副教授。目前主持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社项目1项,参与江苏省哲社基金项目1项。2007年被确定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

书籍目录

序导言第一章 禁锢与自由:在汪伪文艺统制下第一节 汪伪对上海文艺界的控制与利用第二节 “带着镣铐跳舞”:沦陷时期的文学生产第二章 依附与遣愁:亲汪文人的文化姿态——《古今》研究第一节 避俗趋雅:编辑理念与文化取向第二节 同气相求:《古今》文人的聚合第三节 自怜自辩:尴尬暖昧的政治心结第三章 引导与培植:左翼文人的文化使命——《杂志》研究第一节 生存策略:“中立”姿态与使命传达第二节 现实关注:文艺批评与报告文学第三节 最美的收获:《杂志》上的张爱玲第四章 趣味与意义:通俗文学期刊的旧调新声——《万象》研究第一节 前后期编辑方针的变与不变第二节 通俗文学合法性的寻求第三节 新文学作家言说空间的重建附录一 汪伪文艺统制与上海沦陷时期文艺报刊出版事略附录二 《古今》目录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为了要证实自己的存在,抓住一点真实的、最基本的东西,不能不求助于古老的记忆”,因为“这比嘹望将来更明晰、亲切”。①现实是晦暗残缺的,未来是渺茫飘忽的,似乎只有安详静穆的过去才是真切实在的。优渥的现实生活周然令张爱玲衣食无忧,但在战争废墟之上的写作又怎会不沾染时代的凄惶无奈?沦陷时期的上海文学对正在进行的中日战争基本处于失语状态,张爱玲虽无意成为战争的描摹者,但亲历了香港之战的她对战争显然有着特别的体验:“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②“时代是仓促的,已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0鲁迅曾言:“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思痛之后的。”张爱玲在不能畅言战争的时刻更能领悟战争所带来的毁灭,积淀的战争痛苦转换为文明的忧虑。尽管张爱玲无意于写“时代纪念碑”式的作品,但她以参差对照的手法勾勒出的“苍凉”人生无疑是这个急遽慌乱的时代写真。上海沦陷为张爱玲的出现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而新文学家撤离留下的巨大的文学空间,也在促使着沦陷时期的上海文学话语的转变,它显然无法接纳新文学的启蒙话语以及1930年代的革命与救亡话语。逸出了启蒙、革命、救亡话语框架的张爱玲不再将臼流苏等人刻画为现代知识女性或革命女性,在张爱玲的“传奇”里,有的只是凡夫俗子,都是负荷着时代的“软弱的凡人”,他们虽“不及英雄有力”,却“比英雄更能代表这时代的总量”。通俗文学从边缘走向中心也是这个时期颇受瞩目的文学现象之一。

编辑推荐

《上海沦陷时期文学期刊研究》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上海沦陷时期文学期刊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