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4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作者:利奥·博萨尼 页数:159 字数:90000 译者:潘源
Tag标签:无
前言
这套译丛所涉及的领域是性与性别研究。所选作者的基本理论倾向是社会建构论。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性与性别研究领域展开了一场生理决定论(本质主义)与社会建构论的论争,至今已经持续了近半个世纪。在过去的近半个世纪中,生理决定论渐渐失去了影响力,社会建构论占了上风。而本书系的作者巴特勒等人正是这场论争当中的主要人物。从1960年代起出现的性别新概念认为:将某些行为归属于男性或女性只是一种社会习惯(就像在英文中将船称为“她”,而在其他文化中却不会如此)。社会建构论最初的观点是:每个人的成长都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人类的许多差异都不是源于一个基因,而是许多基因的相互作用。性别是以生理性别为基础的社会建构,个人生而为男为女,并没有天生的性别认同,他们是在成长过程中获得性别认同的,在经过社会的建构之后才成长为男人和女人。虽然生理性别是天生的,但是社会性别既非内在的,也非固定的,而是与社会交互影响的产物。它会随着时间和文化的不同而改变。社会性别是由社会建构的。社会性别是社会和符号的创造物。极端本质主义认为:一切都是生理决定的;而极端社会建构论则认为:一切都是社会建构的,不存在先天的自然事实。论争双方各自坚持生理决定论与社会建构论的立场,与此相应的是“自然”与“文化”的两分法。前者强调天生的自然基础;后者强调养育的作用,社会条件,社会权力关系,或者个人选择。社会建构论又可以细分为以下多种理论:第一,性别的文化建构论:性别建构的差异存在于文化与文化之间,以及某一文化之内。性别的文化建构是指,在不同摩的文化和社会中,性别的概念和行为规范会按照当时当地的习俗被建构起来。
内容概要
博萨尼从心理学和文艺学的角度,通过解构弗洛伊德文本的推论过程,重新阐释了性欲及其与艺术创作的关系,指出艺术创作并非压抑性的“欲望的升华”,而是开放性的“欲望的重复和延展”。博萨尼提出“词义的滑动”这一解构主义的新视角和分析方法,详细读解了亚述浮雕、贝克特的戏剧、马拉美的诗、亨利?詹姆斯的小说和帕索里尼的电影。本书对于文学阅读和艺术分析来说,都将是一个具有启示性的读本。
作者简介
利奥·博萨尼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法语教授,文学批评家。学术兴趣主要集中在19—20世纪文学、精神分析与文学、文学与视觉艺术和文化批评领域.著有《暴力的形式》、《马拉美之死》、《波德莱尔与弗洛伊德》、《从巴尔扎克到贝克特》、《赎罪的文化》、《同性恋者》以及《阿斯蒂纳克斯的未来》等学术专著。潘源文学博士。曾在北京科技大学英语系任教近十年,现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从事学术研究工作。曾出版学术著作《电影话语新论》、《尼基塔?米哈尔科夫》两部,译著《梦锁危情》、《冷山》、《八百万种死法》等十余部.电影剧本翻译《通天塔》、《两杆大烟枪》两部。在国家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书籍目录
导言第一章 理论与暴力第二章 性欲与美学第三章 重复的快感第四章 弗洛伊德的新世界结论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理论与暴力贝克特《莫洛伊》第二部的“主人公”莫兰告诉我们,在寻找莫洛伊未果后爬着回家的漫长旅途中,他总是奇怪地被这样的神学问题困扰着:“玛利亚真的像奥古斯丁和阿多伯德坚称的那样,是用耳朵思考的吗?”“意大利工匠洛瓦特割掉自己的睾丸,将自己钉死在十字架上,人们会赞成他的做法吗?”以及“创世之前,上帝在做些什么?”于是,在贝克特的小说临近结尾时,我们将面临艺术作品为玄思腾出空间,甚或作出某种理论陈述的危险,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前景。我称这一前景“令人担忧”,或认为它是一种“危险”,那是因为在莫兰列出他的迷乱玄思之前,贝克特已训练我们将思考视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行为,这行为既令人厌恶、又不可思议。贝克特作品中对思维活动无休止地反复屠戮,对此我致以朦胧敬意,在这致意中,我想把他当作理论崩溃的序幕,我情愿认为,这一崩溃是弗洛伊德理论和美学实践的基本事实。谁在思考?什么在思考?在贝克特作品中,“谁”,或也许“什么”的问题可能将使理论公式在本体论意义上永远优先于这类公式的本质。理论主体在关于人类主体的古怪可笑的理论中消散。莫洛伊提供给我们的关于他自己爬行流浪过程的陈述清晰、诙谐,甚至博学,在这陈述中,那个失语的他在哪里?此外,莫洛伊和莫兰都写作,在贝克特作品中,那意味着他们听到了声音——我们最初或许要把这声音当作是小说家的声音,但是,由于其中一些或许是口授而成,它们只能是写作行为的若干插曲之一,而不是写作的主要来源。
编辑推荐
《弗洛伊德式的身体:精神分析与艺术》所涉及的领域是性与性别研究。所选作者的基本理论倾向是社会建构论。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性与性别研究领域展开了一场生理决定论(本质主义)与社会建构论的论争,至今已经持续了近半个世纪。在过去的近半个世纪中,生理决定论渐渐失去了影响力,社会建构论占了上风。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