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的细节

出版时间:2009-6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作者:刘瑜  页数:29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作者过去几年给一些期刊报纸写的专栏文章结集,其中主要是给《南方人物周刊》的文章。全书中以讲故事的形式,把“美国的民主”这样一个概念性的东西拆解成点点滴滴的事件、政策和人物去描述。可供各大专院校学生及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阅读使用。

作者简介

刘瑜,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哈佛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讲师。

书籍目录

托克维尔的那场旅行权力制衡篇  选谁都差不多  哪怕只增百分之一的税  比道德制高点更高的  所谓秘诀  动什么,不能动宪法  君让臣下,臣可以不下  耳朵上的记号  咱们美国工人有力量  金融危机里的左中右公民社会篇  至少还有记忆  就这样被你笑话  怎样保护弱势群体  对你骂骂骂不完  从问题到议题  他人瓦上霜  哗众取宠主义  大学向左,草根向右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当美国要建柏林墙  控制石油的什么  敌人的权利  民主现实主义  美国大选贵不贵福利—平等篇  他人眼中的刺  美国的“社会主义”  民主请客谁买单?  建设世界一流中小学  怎样悼念死者  有病的政治与治病的政治  有钱人该交多少税?  越民主,越低效?  病了你得管  美国的“四项基本原则”  谁有特权上大学法治-自由篇  不告白不告  你有什么科学依据  你管得着吗  先天下之急而急  自由社会就是责任社会人物篇  人民公敌在裸奔  你好死,我赖活  “愤青”的下场  敢飞  新保守主义的“哲学王”  “美奸”克拉克  为什么是他  奥巴马的言与麦凯恩的行  奥巴马会成为罗斯福第二吗?  告别布什:新保守主义的兴衰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选谁都差不多如果我是美国人,很可能不会去给大大小小的选举投票。这倒不是说我这人政治冷漠,没有公民责任心,而是我觉得,在美国现在这种政治体制下,其实选谁都差不多。比如眼下我一直在跟踪观察的马萨诸塞州的州长选举。每年的11月7日是美国的选举日。今年(2006年)没有总统选举,但是有许多州要选州长,我所居住的麻省就是其中一个。如果我是一个麻省公民,我选谁呢?最有力的竞争者有两个。一个是民主党的候选人德沃·帕崔克,黑人,曾在克林顿政府手下任助理司法部长。一个是共和党的候选人凯丽·赫利,女性,是麻省现任副州长。如果我是一个麻省公民,当然有理由关心这场选举。对于一个普通美国人来说,州级选举对他们衣食住行的影响,其实比总统选举要大。因为美国是个联邦制国家,对于一个普通公民来说,消费税的税率是多少、高速公路上的时速多少、中小学教育质量如何、有多少警察在你家附近巡逻、能否申请有政府补助的医疗保险,这些与日常生活最休戚相关的事情,主要都是由州政府与州议会决定的,不关白宫和参众两院什么事。在很大意义上,对于老百姓而言,“国计民生”的真正含义,其实是“州计民生”。抱着关心“州计民生”的热切心情,我大量地读报、看电视、上网,努力发掘两个候选人的“本质”差异,最终得出的结论却还是:其实选谁都差不多。听来听去,我发现他俩在政见上,主要差异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要不要削减收入税;另一个是如何对待非法移民。赫利坚决主张要削减收入税。每次电视辩论,她都把这个问题拿出来,气势汹汹地追问帕崔克同不同意减税。她说:“减了税,老百姓口袋里有了钱,经济发展才有动力。”我想,减税是好事啊。我一共收入就那么点,还老是被挖去一大块税,我当然支持减税了。可是后来我上网一查,发现赫利所说的减税,无非是从5.3 %减到5%,顿时觉得很没劲。才减个0.3 %,却嗓门大到大西洋对岸都能听到。而且,帕崔克说的也有道理,他说:“不错,老百姓的钱是老百姓的钱,但是公路、公立学校,也都是老百姓的公路、公立学校,如果少交税的代价是公共服务的退步,老百姓欢不欢迎呢?”好像也有道理。再看另一个分歧。帕崔克主张让在麻省公立大学上学的非法移民交相对低的“州内学费”,赫利反对。帕崔克说“要给那些学习合格的非法移民一个机会”,而赫利则说他是在“用合法居民的钱去奖励非法行为”。帕崔克主张给通过驾考的非法移民发驾照,说是出于“安全考虑”,赫利则坚决反对,说这让“控制非法移民更加困难”。双方似乎都有道理,但是说实话,这对我来说,实在是个可以“高高挂起”的问题。当然,两个人还有一些其他分歧,比如同性恋结婚可不可以合法化、要不要支持干细胞实验……分析来分析去,我觉得所有这些“差异”都显得鸡毛蒜皮。0.3 %的税收、给不给非法移民发驾照、同性恋能不能合法结婚,对我的生活几乎没有任何影响,所以对我来说,选谁都差不多。“选谁都差不多”可以被理解为一件坏事,也可以被理解为一件好事。很多人把它理解成一件坏事。每天,我都可以从报纸上读到无数这样的哀叹:民主党也好,共和党也好,其实大同小异,一样堕落,既然“天下乌鸦一般黑”,我为什么要去投票?事实上,很多人把美国的投票率不高这个问题,归咎于美国政党“没有给选民提供一个真正的选择”。专制者更可以声称:既然在民主选举中“选谁都差不多”,那还要选举做什么?所谓选举,不过就是一群戏子做戏而已。但是我不这么看。“选谁都差不多”这个现象的发生,其实恰恰是两党激烈竞争的结果。正是因为两个政党在竞争中都要争取大量的“中间选民”,所以它们的政见日渐“趋中”,最后,两党的政见往,庄稳定在最大多数选民比较赞同的位置上。而一个上台的政党,代表多数人的利益,这恰恰是民主的含义。早在1957年,政治学家AnthonyDowns就总结出了两党制下“政党趋中化”的规律。许多后来的经验研究都证明了这个简洁然而意义重大的结论。从这个角度来说,“选谁都差不多”又是好事,因为它说明不同的政党都在使劲谄媚“多数老百姓”。好比如果我喜欢吃面条,不喜欢吃三明治,那么一个党请我吃拉面,一个党请我吃刀削面,我当然“选谁都差不多”了——反正没人逼我吃三明治。投票率低,至少对于某些人来说,恰恰说明他们对政治体制的信任:既然我就算不投票,也要么能吃到拉面,要么吃到刀削面,那我投不投票也无所谓了。选举议题的“鸡毛蒜皮”化,在一定程度上,恰恰是美国社会在重大基本问题上达成了共识的表现。这个社会已经完成了对工人能不能组织工会、如何控制公司垄断、公立中小学如何运营、妇女该不该投票、黑人能不能坐公车的前排、言论自由是不是好事、人权是不是一个贬义词等等这些“重大”问题的辩论了,剩下的,至少就国内事务来说,基本都是小修小补的“鸡毛蒜皮”了。如果一个国家连这些最基本的共识都还没有形成,“右派”坚持工人不能成立独立工会,“左派”坚持反对市场经济,而我是那个国家的公民,那我当然会举着选票跑到投票箱前了。毕竟,在那种政治环境下,选谁会非常不一样,我可不想被人按着脖子,吃下自己不爱吃的三明治。哪怕只增百分之一的税以前只听说过商店因为财务困难歇业关门,在美国,竟然见识了政府因为财政问题而暂时歇业关门。2006年7月1号,美国新泽西州州长科赞(JonCorzine)签署了一个17号行政令,下令新泽西州州政府所有“非基本的”办公机构都暂时关门。这些“非基本的”部门包括:机动车辆管理处、公园、彩票部门、教育局、部分司法机构,等等。虽然“基本的”政府部门,比如警察、消防队、监狱等等,还保持运转状态,但这个小小的行政令,也让4万5千人临时下了岗,占新泽西公务人员的一半以上。城池失火,殃及池鱼,便是新泽西州大西洋城那些个举世闻名的大赌场,也跟着被迫歇业。虽然它们不是政府运营的,但是它们必须在政府人员的监控下运营,而那些监控人员歇了业,这些赌场也只好跟着关了门。读者可能要问,美国州长权力这么大?大笔一挥,就可以让几万人暂时下岗?当然不是这样。美国作为一个法治社会,一切必须按照法律的规定来办事。美国又是一个联邦国家,每个州有每个州的法律。根据新泽西州的州法,在每年新的预算被州议会批准通过之前,政府不应当有新的花销。今年的州预算批准截止日期是7月1日,新泽西州议会没能在7月1日之前通过新的年度预算。于是州长科赞依法下令冻结那些“非基本政府部门”的运行。那么,州议会为什么没能通过州政府的预算提案呢?原因是,新泽西州政府面临45亿美元的赤字,为了填补这个赤字。州长科赞提出了一系列开源节流的做法。其中最重大的建议,就是要求将新泽西州的消费税从6%提高到7%,期望以此每年获得11亿美元的进账,而这个提议遭到由民主党控制的州议会的反对。一方坚决反对提高这1%的消费税,一方坚持这是填补赤字最有效的方法。双方僵持不下,最后错过了预算批准的截止日期。州长这才一怒之下签署了17号令,虽然是“依法”办事,但同时也是以冻结政府的方式来要挟州议会。当然,无论是州长,还是州议会,都得罪不起选民。固然,增加税收会得罪选民,然而,一部分公共服务长期被关闭,以及大量公共雇员的“临时下岗”,同样会惹恼选民。于是,从7月1日科赞签署17号令起,州政府和州议会开始了马不停蹄的谈判,连美国国庆日的假日都不休息了。州长本人据说也“睡在了办公室”。7月6日,州议会里的民主党内部就达成了妥协,表示愿意接受消费税从6%增加到7%(意味着每个家庭平均一年多开支275美元左右),但是作为条件,由增税所得收人,其中有一半必须用于缓解由于高不动产税对老年人口造成的压力(新泽西的不动产税全美最高)。换句话说,这边拔了羊毛,那边至少得部分地补回羊身上。7月8日,这一提案在新泽西州议会的上下两院通过。很快,州长科赞签署了19号行政令,下令解除17号令。从8日开始,各个“非基本的政府部门”重新开张,到7月10日,基本上所有的政府部门都恢复正常工作。新泽西这场“预算战役”这才算平息下来。

后记

这本书是我过去几年给一些期刊报纸写的专栏文章结集,其中主要是给《南方人物周刊》的文章。在此感谢《南方人物周刊》给我提供的机会,尤其感谢施雨华编辑的耐心与支持。还要感谢罗永浩先生,把我介绍给上海三联,让这本书有机会集结成册。当然也要谢谢上海三联书店和彭毅文为这本书付出的努力。我写这些文章的“主导思想”,与其说是某种政治理念,不如说是对一种缺乏精确性的议政方式的反感。多年来我们花了如此之多的时间去判断“西方制度”的好坏,以至于我们都没有时间去了解它到底是什么。比如我们喜欢笼而统之地谈论“美式自由主义”并且以这个概念为分界线来站队,但是这个概念到底所指是什么呢?指美国缺乏福利制度?指美国没有劳工保护?指政府对企业缺乏管制?如果这个宏大的帽子底下其实空无一人呢?批判一个概念很容易,你只需要把它定义得邪恶一点就行,就象像要骂一个人丑很容易,把他画丑一点就行。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一直喜欢读刘瑜的文字,她的生动是智慧的生动。在洞察力和解析能力的背后,是一个充满灵气和悟性的独立恩想者。我总是读完一篇就在等着她的下一篇文章出来。  ——林达  南方周末·自由谈》上的刘瑜专栏,我常常先睹为快。刘瑜擅长通过讲故事来讲道理。诚然,今天的时评界不能没有“辣笔”,而多几支像刘瑜那样的“妙笔”,不亦相得益彰?她写的这本《民主的细节》,就颇具妙笔之妙——既让你阅读轻松,又令你获益匪浅。  ——江艺平  今日中国的公共讨沦常见一种病理化的倾向,总是困在“民主”、“自由”之类的名词面前,大而无当地浮游表层,夹缠不清,难以寸进。所以刘瑜来得正是时候,因为她替这些苍白的名词补回了该有的细节和血肉,有专业学养的根基,又有平近亲和的故事。她的评论正是这时代最需要的营养剂。  ——梁文道  我喜欢刘瑜的评论,她讲求事实与论据,不轻易选择左中右的某一方立场,对群众和权力,少数与多数都保持警惕和观察,避免简单的是非判断,避免振臂一呼的冲动,避免智力上的懒惰。有这样的理性,才有负责任的时评。  ——柴静  这本书是尝试从日常生活的细节当中,告诉大家民主到底是什麽。一个本可以用专业术语来展现高深的人,却选择了使用生活化的语言,这才是我心目中的知识分子。  ——闾丘露薇

名人推荐

我一直喜欢读刘瑜的文字,她的生动是智慧的生动。在洞察力和解析能力的背后,是一个充满灵气和悟性的独立恩想者。我总是读完一篇就在等着她的下一篇文章出来。——林达《南方周末·自由谈》上的刘瑜专栏,我常常先睹为快。刘瑜擅长通过讲故事来讲道理。诚然,今天的时评界不能没有“辣笔”,而多几支像刘瑜那样的“妙笔”,不亦相得益彰?她写的这本《民主的细节》,就颇具妙笔之妙——既让你阅读轻松,又令你获益匪浅。——江艺平今日中国的公共讨沦常见一种病理化的倾向,总是困在“民主”、“自由”之类的名词面前,大而无当地浮游表层,夹缠不清,难以寸进。所以刘瑜来得正是时候,因为她替这些苍白的名词补回了该有的细节和血肉,有专业学养的根基,又有平近亲和的故事。她的评论正是这时代最需要的营养剂。——梁文道我喜欢刘瑜的评论,她讲求事实与论据,不轻易选择左中右的某一方立场,对群众和权力,少数与多数都保持警惕和观察,避免简单的是非判断,避免振臂一呼的冲动,避免智力上的懒惰。有这样的理性,才有负责任的时评。——柴静这本书是尝试从日常生活的细节当中,告诉大家民主到底是什麽。一个本可以用专业术语来展现高深的人,却选择了使用生活化的语言,这才是我心目中的知识分子。——闾丘露薇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民主的细节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64条)

 
 

  •   最近一年读的书并不是很多,但是读了不少好书,想在这里写书的读后感,就要选一本感觉最好的。想了半天,还是写这本《民主的细节》,作者是刘瑜。这也可以算是一本杂文集子,里面包括了刘瑜在过去几年给一些期刊报纸写的专栏文章结集,其中主要是给《南方人物周刊》的文章。
      说实话,我无知了,以前并不知道刘瑜是何许人也,如今读完了她的书,对她也不是十分的了解。这本书还是大概一年前一位同学推介的,说是很好,可以来看看,我却一直没看。然后大概半年前买了,买过后,又很长时间没看,前面这个寒假,可以说是几天之内一口气读完,真的好久没读到这么好的书了。好书的魅力就在于,像一位恋人一样,让你什么都不想,天天想着他(她)。同样,这本书也是让人天天想着她,大概几天之内就看完了,奇怪的是这本书既不是故事情节扣人心弦的小说,为何有这样的魔力。
      怎么来定义这样一本书,我还不好说,感觉算是本政治学方面的书,这也是我一己之见。因为副标题是美国当代政治观察随笔。整本书都在写关于美国这个国家的民主,权利,制衡等方面作出的观察和探讨,当然是作者亲身经历在美国留下的记录,当然更是作者观察过后留下的思考。作为一名法学院的学生,以前也许关注的法律更为多一点,其实,随着年岁的慢慢增长,才会发现政治学哲学关系一个国家的命运的意义也许更大,因为对一些本质性问题的正确把握,才能对其他方面有一个正确的导向。
      如今自是一个开明的时代,我们可以大谈美国的民主,那到底美国的民主是个什么样子,到底美国的民主给我们什么启示,作为我们绝大多数无法出国,和有些出国仅仅是走马观花,乐山乐水的人来说,刘瑜的这本书不可不谓是一个很好的透视镜。这本书不在身边,留在家了,看完了想留给父母看,但很明显,他们根本不感兴趣。
      图书馆的这本书显示的是预约人数已经有三个人了,可见此书的火热程度,所以想借出来参考着写这篇文章,看样子也无法实现,还好也说明很多人已经注意到这本书了,已然有如此多的人预约,我还是建议大家买下来,这本书很值得拥有。我在这里也是选取几段和大家一起品读下。
      有一篇的名字是《君让臣下,臣可以不下》。讲的是事情是这样的:2006年12月,美国司法部在白宫的批准下,突然以"工作表现不佳"为由,解雇了8名联邦律师(更确切地说是联邦检察官)。这些律师在震惊愤慨之余,将这事捅到了媒体。从2007年1月份开始,各大媒体开始积极报道这件事,讨论这次解雇是否合理。3月份,国会司法委员会开始调查此事,传唤司法部的相关当事人。在媒体和国会越来越气势汹汹的声讨下,司法部策划此次解雇事件的司法部长助理桑普森被迫辞职,同时,要求司法部长冈泽尔辞职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目前,虽然此事仍然在调查当中,但是"律师门"的说法已经遍及媒体了。
      事情就是这样的一个事情,其中自还有些复杂的内幕,在此也无须多说。 看完这段文字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和我一样心怀感慨。在我们周围“唯上是从”似乎是一个人人尽知,尽人皆知的社会潜规则,而在美国竟然会出现,“君让臣下,臣可以不下”这种“大逆不道”的事,实在令人瞠目结舌。而这几位气势汹汹的联邦检察官却可以反客为主最后不但罢免了司法部长助理,最后还罢免了司法部长。以至于“部长”在大学做演讲的时候,都有不少示威者示威,以抗议其擅自罢免员工的肆意行为。其实,说“擅自”也是不准确的,此时是经过了白宫的批准的,意思是上面已经“点头”了的,但最后白宫反道被将了一军。看完此事件,我思考辞退这件事可是白宫都批准都通过了,你们这些被辞之人还有什么办法,如果是事情出来之前,我会认为他们定是会乖乖收拾了走人,没有想到会是这样的结果。这也许跟我多年是教育和思维有关,凡事听从老师的教导,凡事听从上级的安排,其他也许就没有任何反驳的机会和余地,很多情况下,如果是有一点的异议,怕是就吃不了兜着走。而在美国,怕是你堂堂司法部长也不是一言九鼎,说一不二的。如果你肆意滥用权力,任意无缘由的开除下属,最后的结果不但是下属不会被开除,反而自己会倒台。其中的权力的制约可见一斑,而这样,享有权力的主体也不会为官不洁,擅自妄为。看到这样的文章和文字,我们为什么会心生慨叹,因为我们长期生活在祖国大陆的群众们会对比啊,我们是不是生活在这样的生活之中。刘瑜是仅仅提及美国的民主细节如何如何,而她写文章的目的怕不是仅仅让我们这些看官仅仅看看美国怎么样吧。更深层次的目的怕是你也知道。什么时候,我们也可以“君让臣下,臣可以不下呢”?
      还有一篇叫《敌人的权利 》是写有关关塔那摩的被虐战俘的。其实如果说我们普通中国老百姓的观点也许就是胜者为败者为寇吧,你堂堂战俘还有什么权利可言,你就好好受着吧。可别人美国人不这么认为,即使是战败者,作为基本的人类,你享有的权利还是应当享有,并不能肆意剥夺,而战败者失去人权沦为胜者的奴仆怕是野蛮人秉持的作风吧。我们学法的人更应该好好铭记这一点,虽然这也许是美国平民尽人皆知的。
      还有篇文章是写墨西哥非法移民上街游行示威,要求美国政府要对待他们以更好的待遇,且不能过分的限制非法入境的墨西哥移民,你说可笑不,非法移民还理直气壮的游行示威来要求权利,这样的情况哪里去找哇!
      更多的内容不在此一一列举,此书好到篇篇都是精粹啊。最后来几句官样话:所以说,这是本很有趣的政治民主方面的书,而且生动有趣,发人深省,令人不忍离手,短时间内读完。也许不像其他这方面的书会令人感觉内容枯燥,专业费解。因此,本书见微知著,值得一读,特此推荐。
      
  •   刘瑜真的很会写这种政治小品文。如果有谁能把政治问题变成老少咸宜的八卦贴,除了北京的哥,就数可爱的刘瑜。这个长在红旗下,求学美利坚,混迹大论坛,热爱猪头肉的女博士,凭借大众的视角和精英的头脑将民主社会大卸八块、煎炒烹炸,制作出了一道道适合中国人的胃又滋润中国人的心的时政佳品。
  •   每星期拿到《南方周末》时,我总会不自觉地翻到评论版,并在自由谈中寻找是否有刘瑜的踪影。至于原因,就像南周给予这个剑桥大学政治系讲师的年度致敬评语一样,“在专栏精英化的时代,深刻并不稀缺,深刻且好看才更为难得,刘瑜润物无声的写作无疑已达到此境界。”一个可以在象牙塔中用高深指点天下的人,却舍弃了大开大阖的直陈利弊,转而乐此不疲于唠叨柴米油盐、市井生活,这不仅是一种写作的风格,更是一种观察的角度;不仅是一种新鲜的角度,更是一种以小见大的视野;不仅是一种既斤斤计较、又不乏高屋建瓴的视野,更是时代所翘首以盼的真正民主精神。



    民主的确需要细节,因为民主本就是细节的体现。我穷困潦倒不得志的时候,政府能助我暂度难关,这是民主;在选举中,我坚信我的选票有着物尽其用的价值,这也是民主;当我有意见时,政府与社会能一丝不苟地倾听我的想法,这更是民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评判一个国家的民主与自由并不需要太多的标榜与宣扬,因为民主的影子就藏在一针一线的平凡生活之中。刘瑜有这个慧眼,我们这个时代也需要更多这样的慧眼,民主需要的不是唯唯诺诺的愚民,让空洞的“民主”与“自由”化作柴米油盐酱醋茶中若隐若现,替这些苍白的名词补回该有的血肉,这正是知识分子未做而需做的。



    “民主”一词对于中国来说,着实是个新鲜的词汇。与其说这六十年的建设暂得的是一个不成熟的民主体制,窃以为不如将其比之于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其实是一种新老交替、民主与专制混合的过渡体制;由于两千余年封建制度的影响,高度集权的思想无不反映在中国当下的政治体制之中,而这种摇摆于政府集权与公民社会的现实催生的是一种近乎于不伦不类的半吊子政治体制。毕竟我们在激赏于美国成熟的民主时,也难以逾越中国固有的困境;如果说美国自由精神的发展是初生的婴儿成长为成熟壮年的历程的话,那么中国的民主之路便是背负着沉重的包袱邯郸学步的过程,而至少到现在来说,这步子学的连我们自己看着都惨不忍睹。说这话并非只想表明中国的民主建设不尽人意,更想说明的是中国民主的发展是一个特立独行而又长期缓慢的过程,一味地抱怨其不完善之处既不合情,更不合理。中国社会的特殊之处与步履维艰,是我们应该注意到的,如若一看别人的成熟便对自身的残疾埋怨不已,则是有失偏颇。



    一个完善的民主国家有着众多的不同凡响之处,而这本书给予我最大的感悟,就在于一个成熟公民社会“自我调节、拯救与净化”的能力。在刘瑜给我们展示的诸多“细节”之中,会心一笑总是这“管中窥豹”后的主旋律;譬如对于布什政府窃听“恐怖分子嫌疑人”的极大民愤,对于司法部无端解雇联邦律师及哈佛大学解雇一名清洁工的声讨,民众对于全球变暖问题的自发抗议,对千里之外的达尔富尔问题异乎寻常的关心,对恶俗的“秀”采取自由放任以让其自生自灭,在关塔那摩的问题上铺天盖地的痛骂,对于各类问题一丝不苟的进行听证论证会……无数微小的细节,让人有一种欲罢不能的激赏之感。确实,一个成熟的民主体制之所以能在摆脱专制的高度集权,而能在权力的复杂制衡中延续下来,公民社会的自我调节能力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正是这种自发的群体净化,才使得美国社会每次面临危机与错误时,都能及时启动强大的保证机制以挽回或纠正过错,从而使得民主社会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假如缺少这种及时刹车的预警机制,那么在精心策划的权力制衡下的民主社会,与其让“民主”在对于各类问题的处理上显得繁冗拖沓、一错再错,还不如采取政府集权下的大包大揽。在伊拉克等国度民主制度的不尽人意,恐怕多多少少缺少的就是这种公民社会的自我净化能力。



    中国的半吊子民主缺乏的也是这味调料。虽然从中学教科书上我们就开始批判的“美式自由主义”也的确存在着漏洞与缺陷,也逐渐呈衰败的迹象,但不能否认的,是这种“权力互相扯皮”“利益集团横行”等笼统批判下的美国社会,在两百多年来的确表现出了良好的发展能力与旺盛的生命力。一味的褒扬与一味的贬斥都非理性的行为,加之中国复杂的国情,如何让我们这种特立独行的民主制向健康稳定发展,是一件庞大的课题。至少从刘瑜的细节中,我们可以略窥其冰山一角:民主需要一个成熟的公民社会做基础,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政府在必要时的重拳出击,我们更需要的是一位位渺小公民组成的大小组织都能有足够的喊的权利,而中国显然不能满足公民的这方面需求。当政府的公权力在公民前成为“弱势群体”时,民主才会有足够丰沃的发展土壤。



    在我们这个上访都要被强力和谐的国度,真正的民主的确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如何过渡当下的半吊子混合体制,以及进一步建立适合国情的体制,不仅需要卢梭、罗尔斯和柏拉图来指点江山,更期盼刘瑜们的絮絮叨叨,因为只有黔首们都明白什么是民主,民主才能有一个起码的根基。另外,刘瑜理性生动而又不失深刻的观察角度,也是一种时代需要的表述。“100个男人里面可能有99个政治的狂热爱好者,但这99个人里面至少有90个看不懂《哈维尔文集》。那看什么?看《民主的细节》!”
  •   “民主”一词在当今中国的上镜率绝对不算低,主流媒体说“民主集中制”,草根大众则热议西方民主,各大论坛上“民主制度是否优越”、“中国是否需要民主”之类的帖子满天飞,讨论也可谓热火朝天。似乎大家都对“民主”知根知底,有说不完的意见。然而细观这类发言辩论,却发现其对民主的看法往往两分。赞成者视民主为解决所有现实困境的万灵丹药,其理由就是:“西方国家正是依靠民主实现了强国,中国要强大就要引进民主”;反对者则视民主为包藏祸害的洪水猛兽,并列举民主在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水土不服以及美国在阿富汗伊拉克等地“输出民主”造成的鸡飞狗跳,得出“民主是美帝的幌子”的结论。双方各执一词,往往吵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甚至上升到对彼此的人身攻击。然而吵来吵去,却少有人解释一个基本的问题:什么是民主?

    全民普选就是民主吗?三权分立就是民主吗?公民自由就是民主吗?可惜对于这些基本问题的解答,不是模棱两可,夹缠不清,就是大而无当,流于表面。让观者看了半天仍不知民主之于自身的切实影响与意义。在这种背景下,刘瑜的这本《民主的细节》以一种不同于前两种审视民主方式的角度切入,用一种公正、客观、发展和细腻的视角,为我们诠释了“民主”这一词汇在美国所具备的真正涵义,令人耳目一新。

    说她“公正”,是因为她不是带着有偏的态度去审视,既不把民主捧成放诸四海皆准的普世真理,救世圣杯,也不会将其贬成包藏祸心的阴谋诡计,避之不及的洪水猛兽。而是以一种平和的态度去虚心审视和考察民主,给出公允的评判。

    说她“客观”,是因为她并不会只看事物的一面而忽略另一面。民主制度好吗?应该是好的,在其制度下人民享有更多自由,政治弊端相对较少。但是民主也一样有自己的缺陷:效率低下、易演变为暴民政治和威权政治、对团体内民主,外延则不民主……更何况美国打着输出民主的幌子四处煽风点火,实是为自己的国家利益服务,早已失去了民主的本意。这些都是应该予以讨论的,但也不能因此就认为民主本身是错误的。

    说她“发展”,是因为在她的叙述里有历史的演进。美国的民主自由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天建成的。它也有过对少数民族的歧视和压迫,曾经也对奴隶制问题悬而不决,种族问题至今仍困扰美国社会。可它毕竟是在一步步前进,这其中可有“民主”的功劳?

    说她“细腻”,是因为她不是仅仅浮于理论表面去大谈民主,而是以自己居美数年的所见所闻着眼,从细节入手,去给民主这一词汇赋予血肉。让我们从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去感受民主的力量。

    有了这样的视点,这本书已经看点足够。何况刘瑜还是一个将政治洞察力与文字表述力结合得相得益彰的作者。书中以“讲故事”的方式谈政治问题,将原本枯燥高深的政治诠释得生动有趣,平易近人。时而还有些许的调侃诙谐,令人莞尔。无论对于民主的追捧者还是质疑者,亦或是半信半疑的旁观者,相信这本书都是很有裨益的。

    当然,作者虽然保持了公允的态度,但大体上还是偏向赞誉民主的,对其中的一些观点看法我们也未必全盘接受,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质疑。比如“幕后利益集团”真的如她所说已经被法律条文缚住了手脚,无法操纵选举?在环境问题上,民主“顾及多数人利益”的模式会不会导致短视和不可挽回的错误?民主是各国适用的普世价值吗?中国的国情能否实行美国式的民主?对这些问题我们一样可以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而未必与书中看法一致。其实也正如作者自己所说,重要的是有独立客观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人云亦云。当你看完本书,开始自己思考这些问题时,相信作者的目的就已经达到了吧~
  •   也许这本书应该取名为《闲聊美国热点话题》或者《民主社会之优越》更合适些。
      
      因为从来没有看过刘瑜的专栏,也或者偶尔看过她的专栏而没有留意,对于这本书,失望。
      
      文笔是不错的,也有一些睿智掩藏其中。作为一个自由主义的传播者,并不很偏激,甚至有些八面玲珑,也许是言论环境使然。
      
      不过,这不是我想要的书,或者说,压根文不对题。
      
      期望的这本书,是对一个民主相对成熟国家有多角度的思考,对美国民主思想与实践有细致的观察,对中国当前的民主政治实践,有一定的指导,至少有些借鉴的意义。
      
      找不到!读过此书,除了崇洋主义者、自由主义的幻想者可能得到部分意淫的快感之外,你找不到任何真正关心的细节。
      
      这些文字,坐在太平洋东岸的家里看看电视、读读网文,就可以写得很多,只不过作者在那里呆了七年,说出来就似乎更有底气,因此叫观察,这个观察,只大概相当于中国官僚的考察团,名为考察,只不过是旅游而已。
      
      作者既没有任何深入到美国人民主生活的观察、也没有任何参与到中国人的民主生活,既不知道人家民主的细节,也不知道中国人需要哪些民主的细节,谈什么观察,说什么细节?
      
      我对这本书的全部正面评价在于它激起一部分人对于美好的民主生活向往,与琼瑶的爱情小说价值相当。
      
      其实,我们非常需要民主,需要民主的细节。
      
      一个社区,成立业主委员会是政策鼓励的,绝大多数成立不起来,成立起来的,又有相当一部分内部闹矛盾,运作不下去。美国的社区组织是如何建立?如何设立规则?如何规范规则的执行?哪些方面需要更需要法律支持、政府支持?
      
      村村有村官,全是海选的,却还是有很多土皇帝,财务失去监督,重大问题不召开村民大会。美国受教育层次低的乡村组织,他们是如何运作的?
      
      国企工会党委副书记兼任,私企自由成立,也是受鼓励的,可是,基本成立不起来,成立起来的,有的反倒成了资方或者政府的助理,美国基层工会组织如何运作?
      
      等等等等
      
      我们的乡村选举、私企工会、基层居委会、基层人大代表乃至大学学生会组织,固然仍有专政体制的严重制约,但一方面他们至少表面上受到政策鼓励,另一方面实践中也绝非无可作为。
      
      一个政府放任的业主委员会和一个私企工会都是一片混乱的时候,我们太需要民主的细节了。
      
      期待真正的细节。
  •   看过刘瑜写的《民主的细节》一书之后,一心想写点什么,但一直没有时间。许多细节一直在脑海里闪现,许多感触一直在心里沉淀。

    感触一:感恩的心。

    刚刚看过此书的一天下午,坐公交车经过一工行网点,看到其门前挂一红色横幅,上书感谢共产党和山东人民对绵阳灾区的援建等等的话语。其实,自从5.12大地震以后,对这些话语简直是烂熟于心,甚至到麻木不仁的地步。但从那天起,我怎么对这些口号有些小小的反感,为什么要感谢,难道这不是一个国家和国家的执政党应该做的吗?作为一个自由、民主、法制的国家,一个拥军爱民的执政党,不应该让她的公民享有幸福的生活?更不要说在大灾以后给他们基本的保障和援助。不是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吗?当然应该重视人民的生存和生活啊!况且,我们还是纳税人喔,我们每天通过各种方式都在为国家缴纳各种各样的税收喔。

    当然,培养有感恩的心的公民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有感恩心的人会比那种处处觉得理所应当,处处较真的人,快乐得多。

    感触二:我要我儿子去美国

    作者从不同角度给我们展现了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极具代表性,也时时不忘发人深省。我边看边告诉自己,不要乱花钱,要多留点钱给儿子去美国留学,呵呵。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也许美国人看我们就像我们看朝鲜人一样。我们看朝鲜人多么的可怜啊,生活在一个如此自闭、专制的环境,物质匮乏,精神生活单一......但作为朝鲜的普通公民,他们也许是自得其乐的,甚至是为自己生活在如此强势的国家而自豪的。通过今年世界杯朝鲜队的战术来看就略知一二。其实,看朝鲜队打巴西就可知道,朝鲜队长于守,在朝鲜队的顽强防守下,比赛保持了55分钟的平局,要不是麦孔那个可遇而不可求的零度角进球,这种胶着状态还不知要延续多久。就在全世界被这支虽败犹荣的队深深折服,叫好声一片之时,因朝鲜当局同意实况转播对葡萄牙的比赛,为了让朝鲜人民看到他们的队是如何英勇善战、积极进取,他们选择了与葡萄牙队进行对攻。结果不言而喻,最终没有踢完,直播被终止。

    纵观当今中国的发展,我们的确进步很大很多,但我还是偷偷的想,是不是可以去美国生活生活,腐败腐败,回来也写一篇文章批驳批驳。不过,目前看来,我是不行了,只有寄希望于我的宝贝。当然,这只是我一厢情愿的想法,他愿意去吗?他有能力去吗?

    也许,像本山大叔所说,美国向我们借钱了。不知哪天,等我们牛了,可以自由出入美国了,人民币成硬通货了,我自己去!

    感触三:自由的尺度。

    书中几个章节从不同角度呈现了美国社会的自由度,与其相比,我们当然是与人家有很大的距离。看,对超女、对非诚勿扰的干涉,搞得我这个非诚勿扰的铁杆粉丝现在几乎都忘了其播出时间了,那些人哪有马诺、马伊咪们可爱,敢于表达自己的求爱、求才、求财感言啊!我们这个时代对于金钱的渴望是从未有过的狂热,可居然不准人说出来,太没有天理了!说实话又怎样了?不说人们就不那样做了吗?

    不过,现在还是我们这个民族所享有的前所未有民主和自由的时刻,否则,刘瑜是没法出版这本书,我也没法写出以上的屁话,说不定被我这个大嘴巴给漏出一两句,坐牢是逃不掉的,能不能免去割喉的下场还不得而知。



    诸如此类的感触很多,这归功于作者写作目的明确、意思表达明晰,最重要的是作者肯定是有一颗爱人类、爱祖国的心。真的,我相信她肯定是希望我们的国家更加的强大与强盛,这一点毋庸置疑。我想正是因为有她的这份心,让我看到了一本中肯、有思想、激发人思考的书,这在剖析美国社会类书籍中算是深入浅出的,尤其,她结合中国的国情和实际来讨论问题,这很有现实意义。
  •   刘瑜以一个学者的睿智思考,以一个女性的细腻文笔,为我们展示了美国民主的诸多细节,细细咀嚼,既可以感悟美国民主的成功之处,又可以为我们找到一面镜子,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需要制衡的权力。美国政治的“制衡机器”有五个路径:国会、政府、法院三权分立;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市政府之间互不干预;活跃的公民组织;媒体和文化产业;投票选举。我们的制衡机器呢?人大、政协“橡皮图章”和举手通过式的监督与制衡;地方服从中央的权力架构;公民社会的缺失;对媒体和文化的管制;官员的任命制等。从“子民、刁民”到公民。《至少还有记忆》中美国民众对政治丑闻、政治过失的“不忘记、不原谅”。《就这样被你笑话》中对领导人的调侃和嘲笑。《怎样保护弱势群体》中为哈佛清洁工讨回公道。《从问题到议题》中公民的参与意识。《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超越国界的消费者责任。以及对移民政策的不同声音、对敌人权利的尊重和对国际人道主义的关注等等。而我们似乎总是在“‘子民’角色和‘刁民’角色之间的摇摆,却少有日积月累、点滴改良、沟通协调式的‘公民式参与’”。权力封锁了记忆,对灾难与伤痕的集体性失语,对领导的神话与崇拜,对弱势群体的冷漠与坐视不管,对不同声音的屏蔽,民众对政治参与的冷漠等等。福利背后事关平等。美国高标准的贫困线与中国低标准的贫困线区别。在福利制度方面,美国的“社会主义”与中国的“资本主义”。美国忙着建世界一流的中小学与中国忙着建世界一流的大学。对“事故”中遇难者的不同态度与后续措施。美国上大学的特权及“平权行动”与中国存在的教育不公平。民主与低效、集权与高效之间的悖论。真正的自由。美国到处是“轻浮诉讼”,中国到处是“轻浮审判”。言论审查中美国遵循的最小化原则与中国遵循的最大化原则。自由世界中的不自由,美国政府对企业的严格约束与中国对企业放任自流等等。通过这种对比,并不是为了说明美国的政治制度、美式民主是世界上最完美的,正如丘吉尔的那句名言:民主是最差的一种政治制度,除了所有那些其他被实验过的政治政治制度之外。也不是为了说明中式民主一无是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尚处于探索与试验之中。只是想在这样一种对照中,从细微处见证民主的真谛,找寻民主前行的方向。
  •   当今社会人心之浮躁,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爱抬杠。比如摄影论坛里佳能和尼康的粉丝经常互相诋毁;汽车论坛里争论德系车的硬派安全性和日系车变形吸能式的安全性谁高谁低也经常导致破口大骂。但要说最火爆的抬杠题目还得算有关于“西方式民主自由”、“普世价值”的有关争论。大概是男人争强好胜的天性使然,虽然我很不屑于参与这些既无意义又浪费时间的口水战,但总是克制不住对此类话题的好奇心。这不,这本《民主的细节》就是好奇心的最新成果。正如作者所言“我们喜欢笼统地谈论美式自由主义并且以这个概念为分界线来站队,但这个概念到底所指的是什麽呢?”而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象它的名字揭示的那样,没有停留在空洞的概念上,而是将其“拆解成点点滴滴的事件、政策和人物去描述”。基本上和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是一个路数。但作者显然更具有专业视野。只要不是那些以反美反西方为专业的人应该能接受这样的判断:这并不是一本“为西方式的民主自由”和美国政策歌功颂德涂脂抹粉的书(真是那样的书怕是也不可能出版,能停留在网络上已经实属不易)比如对布什政府的新保守主义政策也进行了深层的批判。“新保守主义者所犯的错误,正好和刚刚被他们击败的意识形态对手一样:高估了政治对于改造社会、改造人性的功效....”“新保守主义者一声炮响给落后国家送去普世价值的事时候.....”作者不仅从生动的故事入手、观点新颖独特,而且文笔相当幽默,竟把枯燥的政治话题写得极富可读性。比如谈到这次金融危机时她写道:“左翼埋下了种子(让买不起房子的穷人去买房)而右翼积极施肥浇水(发明了众多金融衍生品促进次级贷市场),军功章里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在描写小布什被恶搞的程度时她这样写道“在美国的脱口秀界混,不讲布什笑话就跟去竞选世界小姐却不肯穿比基尼一样”聪明的作者在推销自己的新作时也相当会炒作---她在博客中总结了十余条阅读此书的必要性,其中一条是“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中国不高兴》卖得那么火而无所作为”。我在给一位左派朋友推荐这本书时还真的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他说:“你为什么不看《不高兴》?这不是先入为主吗?”我回答:“一块蛋糕和一坨狗屎,难道非要我分别亲口品尝后才有资格告诉你哪个可以吃吗?”一本书是(至少是试图)摆事实讲道理,另一本是毫不避讳地排泄负面情绪,究竟哪个更接近真理,相信心智健康的人自有判断。
  •   本书是作者过去几年给一些期刊报纸写的专栏文章结集,其中主要是给《南方人物周刊》的文章。全书中以讲故事的形式,把“美国的民主”这样一个概念性的东西拆解成点点滴滴的事件、政策和人物去描述。可供各大专院校学生及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阅读使用。
  •   没有在美国长期生活过,也没有广泛深入的了解过美国的历史政治,我很难判断刘瑜笔下的美国是不是真如她描绘的那样,是个现代现实版的乌托邦,虽然也有些瑕疵,在我看来瑕不掩瑜,已经很乌托邦了,我要求很低的,不仅是对于社会。基于这些事实,刘瑜的分析也合情合理,恰到好处,加上她的文笔很诙谐幽默,轻松自如,我在豆瓣上选择推荐那就是一定的了。但是我还是选择了力荐,就是因为闾丘的那句话吧。初读这本书时是在工作的间隙中,却很容易让我一下子沉浸在书中,抛开刚才的工作,即使读书的过程被工作打断,还是很容易就回到书中。读这本书的感觉完全和其他不一样。我书架的书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必须要静下心来,毫无杂念,仔细的投入所有去读才能读懂读进去的;还有一类是一口气不读完,就无法做其他事情的。这本书是个例外了,很容易从别的事情跳回到书中,读着也不会太过于纠结的一本书。刘瑜诙谐幽默的笔法当然对此贡献不小。但我觉得更多的还是她那种深入浅出的说理方法。女朋友来我家里的时候,我给她推荐了很多书,甚至包括《洞穴奇案》,鉴于她搞法律的,我觉得这本书她一定能看得津津有味的,然而这本书除了助她入眠,我没看出有啥别的贡献,她自己拿起《民主的细节》却一口气的读完了,还要我把电子版的在传给她回去在读一遍。很多公共知识分子每天宣传普世价值,抱怨人民的麻木和不理解,却用最复杂的方式演绎普世价值,这种所谓的普世价值,普的又是哪一个世呢?知识分子不是用来解读精英的一个标签,而是将知识和价值分享给普通大众的一分子。而如今,精英太多,他们犹如生活在天上的神仙,我们老百姓看去羡慕不已,却实在不知他们成天再做什么。更可悲的是,他们还要抱怨,人间的众生们,你们怎么不听我的话呢?
  •   算了,我还是来搞点正当营生。刘瑜,《民主的细节》。朴实无华,真材实料,五星推荐,假一赔十。这本书是我从先生那里勒索过来的。我说,过两天有几本书从广州发过来,请货到付款。他不明白。我只能表达得更直爽些:就是我最近老想看书了,让你买单,你买是不买?后来我在来郑的火车上读完此书。我一直以为在美国人心里,人是不可靠的,可靠的只有制度。当年美国的国父们尤其深知这一点。但现在我觉得美国人其实挺可靠,至少挺靠谱,在他们面对自己的法、税、权、利的时候,马上犹如祖先附体——一个个精得跟猴似的。这本书,我原本是准备写一个洋洋洒洒的推荐的,然后动员大家都去买一本,网购六五折,经济实惠。不过看到刘瑜自己卖瓜卖得比我更好,我也就省事了。附,刘瑜本人的关于购买《民主的细节》的N个理由:1.使您对美帝的批判更加有的放矢。2.在公共场合手持此书会吸引大量有理想有文化异性的目光3.送给孩子有助于他们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4.送给老人有助于他们培养更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5.反正也买不起钻戒送女朋友6.光读《环球时报》已经不能满足您日益增长的吹牛需求7.在参加高考、考研、公务员、托福、GRE考试之后紧急阅读,可将大脑受灾面积缩到最小8.如果有人请您喝茶,您就请他读书9.放在书架或茶几上装饰效果不错10.您要是太幼稚了,它帮助您变得成熟11.您要是太成熟了,它帮助您变得幼稚12.买不起飞机票直接去美国看看13.到了美国也懒得动脑筋观察思考14.封背上有江艺平老师、林达老师、梁文道老师、柴静老师、闾丘露薇老师的推荐,作为以上五位老师任何一位的粉丝,您有粉丝不容推卸的义务。如果您同时是五位老师的粉丝,根据法律规定,您有买5本的义务。15.书中有大量不堪入目的低俗内容,满足您的低俗趣味16.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中国不高兴》卖得那么火而无所作为最后,我喜欢这种拿起来就能去厕所看的书。
  •   很多人都知道美军在关塔那摩监狱犯下的虐俘恶行,也如我一般只知谴责美国在人权问题上的两面性:对自己国民讲人权,对他国的人民特别是所谓的“敌人”根本毫无人权可言。可是在这件事情的背后还应该有着更深的思考:

    “无论是阿布监狱的照片,还是关塔那摩的记录,都表明‘敌人’落入美国手里之后,人权受到了严重侵害,但是,是不是就可以得出结论,说美国的‘人权’概念根本经不起推敲,不过是一个用来敲打他国的大棒呢?如果得出这个结论,只能说观察者只关注了‘美军虐俘’这个现象,却没有关注在虐俘现象曝光之后,美国社会及政界对这个现象的反应。

    我们都知道,对于一辆长期在路上的车来说,遇上或大或小的交通险况,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交通险况是否最终会酿成人命关天的悲剧,还要取决于车里的很多危机应对设置,比如,刹车是否灵敏,车内乘客是否系安全带,车内的充气口袋会否及时弹开,等等等等。阿布监狱和关塔那摩的虐俘行为,可以说是美国这辆‘自由号街车’遇到的‘险情’,这个‘险情’的出现,说明美国的人权状况还存在严重的缺陷。但是,从美国社会各界的反应和行动来看,这辆汽车的刹车、安全带、充气口袋系统又是非常可靠,在汽车从“自由线路”滑向“野蛮线路”之前来了个紧急刹车,及时避免了更大的危险。

    媒体、民间社团的力量,可以说是‘刹车’系统,立法系统的制约,可以说安全带装置,而独立的司法力量,则是充气装置。所有这些避险机制及时启动,最后的结果是,虽然布什政府这个‘司机’开错路线几乎翻车,车里的美国人民受到惊吓,最后还是有惊无险。”

    ——刘瑜《民主的细节—敌人的权利》

    同一件事情,我是为什么看不到这些?我想是由于知识的缺乏,以至于看问题流于表面,不能触及到问题的实质,也就是所谓的外行只是看个热闹。随着年纪的增长,我越来越感受到看热闹其实是一种悲哀,因为你没有思考,就没有得到。看了也就看了,白白浪费了时间与精力。活到老,学到老果然是有道理的,成为一本百科全书自然是一种奢望,可是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多看不同类别的书籍,多思考多比较,于看热闹中品出些许门道或许能得到更大的人生乐趣吧!
  •   政治评论原本往往是枯燥无味的,而刘瑜姐姐则通过散文式的语言把枯燥的理论分析生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而且丝毫不损逻辑的严谨性。
    抛开所谓的意识形态,从细节去解读一个国家。正如作者试图提醒人们的那样:别忘了细节!美国是一个细节的美国,政治也是细节的政治,我们从个人的细节往往能更好地解读一个人,对于国家同样也是一个道理,我想“民主的细节”正寓意于此。
    当然,任何一种政治都有它的两面性,也许对于很多人来说,所谓的“美国梦”仅仅是美丽的泡影与真实的谎言。然而正如《民主的细节》获评为新京报2009年度社科书之后,刘瑜的答谢辞里说到的那样:不要让“最好”成为“更好”的敌人。就是说,这个世界上也许没有完美的人性、完美的制度,完美的政治,但是完美的不存在,不应该是我们放弃追求“稍微美好一些”社会的理由。
    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美国梦”,并为这个梦想而努力!
  •   想买的时候是缺货,等到有了赶紧买,卖完了发现又缺货了~~虽然并不是所有人都拿看哈六的钱来买这本书,但我仍然要说,如果你拿看哈六的钱来看这本书,确实是值得的~~关于购买《民主的细节》的n个理由,刘瑜自己说得很好,:1.使您对美帝的批判更加有的放矢。2.在公共场合手持此书会吸引大量有理想有文化异性的目光3.送给孩子有助于他们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4.送给老人有助于他们培养更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5.反正也买不起钻戒送女朋友6.光读《环球时报》已经不能满足您日益增长的吹牛需求7.在参加高考、考研、公务员、托福、GRE考试之后紧急阅读,可将大脑受灾面积缩到最小8.如果有人请您喝茶,您就请他读书9.放在书架或茶几上装饰效果不错10.您要是太幼稚了,它帮助您变得成熟11.您要是太成熟了,它帮助您变得幼稚12.买不起飞机票直接去美国看看13.到了美国也懒得动脑筋观察思考14.封背上有江艺平老师、林达老师、梁文道老师、柴静老师、闾丘露薇老师的推荐,作为以上五位老师任何一位的粉丝,您有粉丝不容推卸的义务。如果您同时是五位老师的粉丝,根据法律规定,您有买5本的义务。15.书中有大量不堪入目的低俗内容,满足您的低俗趣味16.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中国不高兴》卖得那么火而无所作为这广告打得盖了帽了~~~简直令人拍案叫绝~~我是看到她的话之后下订的~~书收到了,厚厚的一本,空白不多,读着很舒服,很划得来环顾四周,能以明白晓畅文笔将“民主”这一尤须讲求逻辑、数据、细节、推理、智力的科学说得头头是道者,有吗?没有,还真没有。
  •   我喜欢刘瑜的评论,喜欢她谨慎的立场。当人们总是停留在谈论一大堆所谓“民主”“自由”的名词之时,可曾想过,我们自己是否理地清什么是“民主”什么是“自由”?如果我们对民主的理解不能触到其本质,而仅仅是追求形式,最后只会扼杀民主,这是不能不让人感到遗憾,从台湾到泰国,从南斯拉夫到伊朗,一个个国家和地区因实现民主发生的动乱、战争与对立,这让我反思:为什么美国、欧洲这些民主的发源国没问题,而到了其他国家就乱象了?错在民主吗?如果是,为什么?如果不是,又为什么?本书作者以润物无声的功力,告诉大家,民主来自日常生活的细节当中。她说:民主不仅仅是有钱人、正常人的权利受到保护,还在于少部分特殊人、贫穷人是也同样受到保护;她还说::民主是非常脚踏实地、非常柴米油盐的一件事。作者讲求事实与论据,不做简单的是非判断,避免振臂一呼的冲动,避免智力上的懒惰。这样有理性、负责任的文字来得正是时候。
  •   在美国求学、生活了七年,并且是政治学这一领域的研究者,因此,作者对美国的政治生活有着较为全面、深入的领会。本书通过一个个事件、政策和人物,为我们描述了在美国这个社会里,民主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包括政治权力(三权分立)是如何互相制衡的,公民的言论自由是如何体现的,社会保障是如何建立和完善的,等等。正如作者所说的,这是一种“写生”,“给那些显而易见却又常常被忽略不计的事情写生”。写生注重全面、客观,必须真实反映全貌。为了准确反映全貌就必须抓住细节,因为一个又一个的细节才构成了全景,从这个意义上说,细节更有助于我们了解事情的真谛。我们大部分人对美国那种民主、自由、平等的国家印象,最主要的基本都是来源于好莱坞片子,当然也还有各种新闻报道。但对真正的美国政治生活是如何运作的却知之甚少,特别是此前长期困惑我的,台湾也在搞民主,为什么就觉得和美国的民主相去甚远呢?美国的民主为什么不会象许多地方那样造成动乱或者给人乱哄哄的感觉呢?美国的总统选举是否就是有钱人的游戏呢?美国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是如何维系之间的关系呢?诸如此类的许许多多问题。本书刚好可以填补这一空白,透过作者这些故事,让我们对美国的政治体制、政治生活、公民社会等都有了更为直观、更为生动的了解。引用作者说的一句话:“不了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拒绝了解,并为这种拒绝而洋洋得意。”“虚伪的资产阶级民主”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除了以前学校教科书告诉我们的,我觉得,还有必要去更多了解一下其他人的说法和看法,尤其是曾经身处其中的人,他们才更有体现,更有说话的权利。
  •   刘瑜以一个学者的睿智思考,以一个女性的细腻文笔,为我们展示了美国民主的诸多细节,细细咀嚼,既可以感悟美国民主的成功之处,又可以为我们找到一面镜子,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需要制衡的权力。美国政治的“制衡机器”有五个路径:国会、政府、法院三权分立;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市政府之间互不干预;活跃的公民组织;媒体和文化产业;投票选举。我们的制衡机器呢?人大、政协“橡皮图章”和举手通过式的监督与制衡;地方服从中央的权力架构;公民社会的缺失;对媒体和文化的管制;官员的任命制等。 从“子民、刁民”到公民。
  •   我从《南方周末》中了解刘瑜,她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位专栏作家。她用丰富的、点点滴滴的社会事件、政策和人物,详尽地描述了美国的民主,使我们有可能比较正确的了解美国的民主,并认识一个真实的美国。
  •   书,电影,音乐,都是看过听过才有发言权,要真正体会过才知道这是杰作还是**。
    刘瑜的评论向来很好,感觉平时只是知觉的东西在她的例子和解释下变得清晰明朗。都说比较才能看得出差距,但这样的比较没有一点崇洋媚外的意思,而是能让我们更清醒,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不只是与某个光明的点隔海相望。
    刘瑜通过美国民主的很多细节还剖析里面的制度和全力抗衡等层面的东西,作为一个政治经济学者来说这点是游刃有余。简单的例子不是浅俗,而是厚积薄发的魄力。
    值得阅读
  •   刘老师对美国的民主事件的解读可谓是细致,对于一个在国外受到长期高等教育,从事大量社会政治研究的自由人士,由此引发对美国民主的推崇,也是可以理解的。现在刘老师回国了,三不动会发表一下对国内民主细节的影射,比如用不挨打的曼德拉对比国内的“躲猫猫”。这些中国民主的细节比之美国的民主细节,好比不成熟的绿桃子类比熟透的绿西瓜,那个更绿?为什么绿西瓜甜入心脾,而绿桃子食之干涩?品种不同吧。天下不是什么时候都会大同的。我是很期待刘瑜老师什么时候能够再出一本中国民主的细节,到时候一定拜读。
  •   刘瑜不亏是南方周末的专栏作者,用日常生活的琐碎故事来透视美国民主的细节,剖析全面,立论精彩,发人深省。西方民主赤裸裸的暴露在我们面前,通过对照,皇帝的新装不攻而破。徐贲在《通往尊严的公共生活》一书中将公民文化分成三个层次,依次是:法权身份、积极参与和公民人格。这怕就是我们民主化的过程,仔细按照参照点来顾影自怜一下,我们都会黯然神伤。
  •   看了刘瑜的《送你一颗子弹》,便又买下了这本。个人觉得很好。用简单易懂的语言,描述一个个美国故事,给我们讲述美国的民主,让对政治也不太感兴趣的我也觉得,我们这么多年确实被忽悠了,而美国也有美丽的地方。
  •   作者是旅居美国的女性华人作家。她的关于美国民主的文章短小精悍,大量的数据佐证,睿智的评论,一点一滴让我们了解美国的民主制度建立在怎样的民众基础、法律基础上,如何做到不停打补丁来完善社会制度中的漏洞。如果只是空泛地谈民主,我们其实说不出什么来,但一个一个细节,让我们了解到中国要走到真正的公民社会、法制社会,还需要漫漫的长路。那么有可资借鉴的样本,或经验,或教训,终究不是坏事。非常感谢林达夫妇、刘瑜这样的中国人,为推动社会进步尽绵薄之力,他们,才是真正的知识分子。
  •   这是一本好书,一本写细节的书,除了序言和最后的人物篇,我几乎一口气读完。写这细节有一个好处,就是你可以对民主理论完全不懂,对其发展历程也一无所知,但是你却可以饶有兴趣的读完本书,毫不枯燥。因为这本书所写的完全是家长里短,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人和事,但这些人和事恰恰是明主的结果、目的和影响。不用替民主叫好,因为你从这点滴的字里行间中就能体会到民主的作用。因为历史背景和文化的千差万别,中国与西方世界似乎总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很多时候看同一个问题总需要用我们和他们的视角来分析。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能把美国人笑到肚子疼的笑话,可能中国人却毫无感觉;在美国人眼里非常严肃正常的行为,却可能把中国人笑到抽筋。在这本书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美国人眼里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而我们对此的反应和理解却可能是幽默、惊愕、轻蔑、无法想像等等。像美国州议员涨工资、哈佛大学解雇临时工、讨论全球变暖问题等等这些琐碎的小事,就经常有很多不铭甄像的群众上街游行,到处抗议。在我们这里会被认为是假装正经、没事找事、吃饱了撑的,你有那闲工夫还不如出去挣点钱干点正事来的实惠。但如果美国普通民众就是饭吃得、房住得、学上得、病看得、车开得,在闲暇时关心法律是否侵犯自己的权利、官员是否遵守自己的诺言、国家是否乱用自己上缴的税金等等,而不是忙着赚钱或搞关系,那么你认为人家“吃饱了没事干”也没错,这和饱暖思淫欲是一个道理。人家基本生活都不用操心了,闲着可不就得研究点形而上学吗?我读到书中的例子经常暗暗发笑,因为这些事情在我们看来就是热闹,而且根本不会在我们这发生,就算发生也不会以这种形式发生。我会不断的翻看本书。我真希望有一天,我发现书中所叙述的已不新鲜、毫无乐趣、满篇废话,以至于我顺手把书撕烂扔掉并破口大骂“这种书也能出版骗钱?”。我期待这一天的到来。“民主并不是什么好东西,但它是我们迄今为止所能找到的最好的一种制度。”
  •   内容如书名,作者通过美国生活中的细节为大家讲述美国的民主,这些细节往往是美国人都要经历的,但却是很少有人注意到的点。文章写的深入透彻,又不失幽默风趣,这也是我喜欢刘瑜的一个原因。
  •   刘瑜的这本《民主的细节》是和另外一本《送你一颗子弹》一起买的。一开始,只是看了《民主的细节》,但是一开始看,就没再舍得放下了。因为,民主对于法律人来说是一声的追求。我相信,这本对美国很多民主细节的介绍,对我来说的确是开阔了思维。值得一读的~
  •   喜欢刘瑜从 送你一颗子弹 开始。本以为像这本这类讲政治的书该是没什么大意思
    可是作者用幽默的语言和大量有趣美国实例来描述就有趣多了
    不是枯燥的讲述民主道理和事实 很好
  •   看刘瑜的这本书是老师推荐的送你一颗子弹开始的,,她的书真的很不错,易懂也能体会到其中的幽默与讽刺批论,,民主的细节让我更加了解美国民主的更多,并不是国外的就比本国好,但确实每个国家制度都有其利弊
  •   这本书的妙处在于作者刘瑜她不跟你讲理论,而是把政治当作故事来说。

    于是乎,原本枯燥乏味的政治评论,经过她散文式的语言分析,生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而且丝毫不损逻辑的严谨性。

    作者试图用故事的方式讲述民主与美国,讲述民主的细节,美国的细节。
  •   读罢了民主的细节,借用南方周末的年终评价:在专栏精英化的时代里,深刻并不稀缺,深刻而好看才更为难得。虽然字里行间感觉作者是在为自己的观点寻找论据,就像我们绕来绕去总能得到马克思正确一样,美国式的民主形式也总是好的,但这并不影响我对这本书的欣赏。赋民主于细节,而不是空洞的概念,这是我喜欢的方式。站在一个普通人的角度,观察社会,剥离那些意识形态的干扰,我们才能看得真切(并非正确)。说说内容,作者通过实例,反复描写了美国的三权分立,权力制衡,好吧,我喜欢制衡,但我还是对作者的观点有那么点点的怀疑,却又说不出是什么。总觉得三权分立不是最完美的,而最完美的是什么呢?根本不存在吧。就当是我这长在红旗下的孩子太和谐了吧。人被灌输的多了,偶尔碰到不同的观点,或许不经过脑子,就会莫名的反感、反对。好歹,我还过过脑子。很庆幸这本书一直没在当当上出现“政策性缺货”,如果你觉得这本书在一个向民主自由文明社会进化的中国里出现不那么和谐的话,那就做内部批判使用吧。突然想起某讲座某老师调侃朝鲜为君主制社会主义国家。去年胡紫薇大闹中央台,引用了一个法国人(貌似某外交官,没心情去考证了)在中国奥运前说的一句话:一个不能输出价值观的国家,不可能成为世界大国。其实,我们国家,离输出价值观还差的很远。当然,不排除我们站在国际主义的立场上,不屑于输出。
  •   刘瑜的这本书让我耳目一新。她努力地给那些抽象的概念赋予平实的内容,让它们血肉丰满起来。比如说选举这个行为,一般人看到这个词里,脑海里闪过的往往是“投下了神圣而庄严的一票”这种带政治性的文学语言。但刘瑜给出了非常精彩的见解:
      “选举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给民众一次机会将他们不满的政治家赶下台,同样重要的是选举动员过程所激活的公共生活:它带动公众对公共政策的讨论。比如08年美国总统竞选过程,奥巴马、希拉里等人的一言一行带动媒体、公众讨论合理的贸易政策是什么样的、合理的环保政策应以什么为重、美军从伊拉克何时撤军合适、资本收入该不该加税……等等重大公共政策;它向政治家传达民间的声音,迫使他们根据民意的风吹草动来调整自己的议程;它给民众提供一个参政的渠道,每次美国大选都有无数普通人通过捐款、志愿者行动等方式卷入选举进程;它促进公民的公共意识,训练公众的组织能力:选举带动了政党的产生,政党带动了草根民间组织的产生,草根民间组织将普通人卷入公共事务……总之,‘真正的民主不仅仅选举’,但是真正的选举也不仅仅是投票,而是一个无数公民向公共生活凝聚的动态过程。”
  •   喜欢刘瑜的文字,幽默又深刻,通俗易懂又发人深思。这本书是作者专栏文章的集合,作者从一个个的小故事着手,阐述了美国的政治制度和民主。很好的一本书。
  •   这是一本启蒙、醒脑、拨乱反正的书,主要以美国为例,包括四个方面:权利制衡、公民社会、平等和福利、自由,以及几个人物的介绍和最后一篇民主与效率,通过丰富的例子,详实准确的资料,娓娓叙述民主在现实生活中到底是怎样一个形式。对于没有民主生活经验的人确实开了眼界,对我来说是深化了民主的概念,对于那些思想混沌的人,是一剂强有力的醒脑剂。
    没有宏大的叙述,没有夸张的颂扬,就是生活的点点滴滴,民主生活面对的问题不回避,一个中国人在美国生活多年,而专业又是政治,现在剑桥当讲师,即懂得国人的心理,又有丰富的实践和理论基础,不奇怪写的如此容易让人接受。
    公民社会应该有不同的声音,不同的声音有相应的组织代表。个人的力量毕竟渺小,每个个体都单枪匹马很容易混乱,也难以坚持,这些代表某个群体的组织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美国这样的团体非常多,社会存在这么多的声音,就像人体细胞,每个都生机勃勃,整个国家才会健康,何时我们的社会也能像组建公司一样可以组建团体?在这一点上我们与美国国情有些不同,不能操之过急,原因是美国社会在大的方面已经形成了共识,例如保证个人自由、权利制衡、把统治者关在笼子里等,而我们没有这样的基础。五四运动就是一个例子,是走西方的道路还是苏联的道路,如果走西方的道路,是走英国的、美国的,还是德国的、日本的?因为没有基本的共识,最终社会被最能煽情的共产主义所鼓动,绕了这么大一个弯路。现在也是一样,部分知识分子已经接受了西方的民主制度,但老一辈掌权者仍然顽固的相信自己的信仰,既得利益者为了私人利益故意歪曲事实,广大老百姓还深受长期洗脑的毒害,一旦社会全面放开,很可能导致混乱,也许又会被一个善于煽动、作秀的野心家独揽了权力。但现在毕竟与当年的五四时代不同了,全世界已经基本形成了政治制度的共识,对普世价值的尊重,中国社会的放开受国际大环境的影响以及内部越来越多的清醒的人的努力,可能会混乱一时,但长期来看走向正轨的希望还是很大的。
  •   刘瑜的这本民主的细节正是从细节出发,将体现美国民主的碎片运用女性的细腻的思路平凑起来,深入浅出,能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公众政治文化生活中,推进更自由,更民主的社会制度所需要的文化认知水平的形成。
  •   1、从感情上来说,我当然深爱自己的祖国。但是从理智上来看,美国的确是一个更好的国家。2、刘瑜的文笔非常棒,我几乎一晚上一口气就读了2的书。但是,从叙事的功力来说,较之林达,还是有差距的。3、非常敬佩《南方人物周刊》的编辑与三联出版社的编辑。4、刘瑜的文章,往往流于感性,而且急于下结论。相比正文的一篇篇文章,最值得一读的,是本书的前言,理论深刻、严谨、条例清晰又充满说服力与感染力。5、忍不住要跳出来说美国如何如何好的冲动,其实是一个大毛病,因为,真正的美国人,不会这么干。他们会很纠缠于自己的生活小事,然后拿来批评自己的政府。相比之,刘瑜对于医疗体系的分析,更加有价值,因为她有了切身的体会了。6、再举一个例子,说到美国的矿难,刘瑜讲述了美国在百多年来的进步,将采矿业变成了一个“本质安全的行业”。但是,文章缺乏横向的对比,也就是说,中国在这一百年里,采矿业的死亡率,同样也大大下降了。通过美国的进步,暗指中国没有进步,这样的假设是不成立的。7、还有一些自相矛盾的地方,比如前面还在夸美国人民的参政议政的热情如何如何高涨。后来在《选谁都一样》中,说到投票率下降,却有解释为:“这其实是说明他们对于政治体制的信任。”对于这种“反正就是好呀,就是好”的逻辑,我是不认同的。
  •   先看了《送你一颗子弹》,算是第一次结识了刘瑜的书,甚是喜欢,推荐朋友一起来看,被其生动,且坦诚的话语感动。看《民主的细节》,有点慕名的意思了,没想到这样严肃的题材,被写得这么有意思,真是难得的专栏作家,会继续关注她的书。
  •   刘瑜确实是一个不错的学者,将深奥的理论通过具体的生活细节讲解,通俗易懂。通过这本书,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美国的民主,认识到中国社会的不足,找到前进的方向。当然,要了解民主,最好的办法就是实践,给别人说话的机会,让他们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纵使你不同意他们。
  •   同类书籍并不少,不过刘瑜这本《民主的细节》能够在去年广获好评,必有其原因。分析深入浅出,兼顾了思想的深刻性与文章的可读性,对于广大读者了解美国大有裨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于关心社会民生的你,本书定不会令你失望。
  •   因为太喜欢刘瑜的风格了,从女性的角度看问题,自然随意,理性诙谐.所以赶紧定了这本<民主的细节>,本来我对政治不感兴趣,但是了解一下美国也无妨.
  •   在读《民主的细节》之前,我正在读薛涌的书《右翼帝国的生成》,刘瑜的叙述更贴近我这种刚刚对美国政治感兴趣的菜鸟级读者,真的是爱不释手,睡觉前读,中午饭也不吃,在办公室里读,连我自己都佩服竟然发挥出看小说的热情!
  •   这本书写得很中肯,不浮夸,刘瑜的文字生动,不会让人有枯燥之感。书中写了美国社会中的民主细节,有优越的一面,也有缺陷的一面,是本值得一读的书。
  •   读书是一件会上瘾的事,但上瘾快去瘾也不慢。所以对一个长年习惯只在马桶上看书的“半文盲”而言,一定要抓住机会,在自己有兴趣读书,能够轻易吃下每个字的状态下,有效率地读个几本,因为一年这种状态能有个两次就万幸了。

    虽然我从来不觉得读书和一个人的智慧有什么关系,也不似我的很多大学同学对于读书有一种浪漫化的令人感动的颂扬与迷恋──甚至有人真心地说自己三日不读书觉得自己面目可憎,而事实上平时我觉得他那张脸也不咋滴。但我相信读书还是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即使不是在阅读的当下──这是经过生理上的验证的──就像李安说如果读到剧本不能令他感到胃痛他便不会拍一样,如果我不是在某一刻清晰地在脑海中掠过一句话说“幸好我愿意读书”,我不会这么肯定地说人还是要读书的。

    OK,扯到这本书吧,我觉得其实,我还是回头看一下柴静的书评再强化一下好了。

    我想说这本书最复杂的,恐怕就是序文了,因为是提纲挈领式的。后面的小故事真的还挺好读的,但我想一个政zhenzhi治素养不够的,或者平时这方面思考欠缺的人,还是可以再三揣摩两下。

    相对于我大学时对“minzhu”能够理解到的程度,这本书带给我思考和认识上的一个进步就是:一个好的制度并非它一出生便是个“漂亮的孩子”,能够方便的解决各种问题,事实上也不存在这样一种制度。相对而言,好的制度体制应该是──它能够在各种制衡中,在各种协商和磨合中,做到自我纠错,从而相互纠缠着达到一个比较好的结果,是一种动态的活跃的过程,而非任由某股势力一发而不可收拾。

    读到那些我不知道的小故事,看到美国人能够为与自己不相关的人,甚至是自己的“敌人的权利”那么的上心尽力,我想我还是有一点点震撼的。因为在中国,稍微有点“自由zhuyi”的,稍微有点“常changshi识”的,都自认自己非常了“民minzhu主”、了“自ziyou由”了。而事实上在这个国家,我们能够为自己的人性鼓掌的那个标准还是比较低的。有时候一个精英大概还不如美国的一个普通百姓。偶尔一激动还是会犯个错的,所以民主的意识也不全然是人的本能意识,有时也是要给自己提个醒的。

    比方前阵子韩寒论“69圣战”,似乎令到很多韩粉转成黑,那么我想大家应该反省一下自己为自己鼓掌的标准是否有点低了?平时自觉是“常changshi识战士”,是不是身上那个“爱国”的开关一触动,那么人就变白痴了?

    事实上,韩寒之后有感而发,向赵丽华道歉,我还是很理解的,就是当初忘记给自己提个醒了呗。虽然我觉得人也不一定非要自己随时随地那么的“正确”,文化本来就是主观的么,对自己不喜欢的不能说两句么,而况有些人真的挺讨厌。当然带动一些粉丝形成一股巨大的反对势力那就不是一回事了。

    扯远了。

    我对政zhenzhi治其实并没有太大热情,所以这本书还是很对我胃口,因为我可以藉由“八卦”对美国政zhizhi治入个小门儿。但我还是个“无所谓主义者”,我觉得一个国家的年轻人,愿不愿意谈政zhenzhi治,都无所谓。我不仅讨厌政zhenzhi治上的“极ji权”,我也讨厌文化和舆论上的极ji权,任何情况,只要“不要逼我”就好了。
  •   刘瑜老师的成名之作,大手笔。细腻的手法带我们去了解美国的民主,并为我们自己的民主与自由提供无限的思路。为什么美国人可以我们不行? 是权力制衡?是公民意识?还是多党制带来的活力?或是民间草根的闹腾? 民主的细节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我们了解了民主可爱又实际的一面。
  •   在《拆解历史的弈局》中看到了困局,在《民主的细节》中找到了答案。喜欢刘瑜深入生活的细节,讲述柴米油盐中的民主和自由。摈弃了笼而统之的XX主意的大帽子,摈弃了煽情的振臂高呼。用理性公正的思考还原了真实的自由民主。正如丘吉尔所说:若不包括那些已被尝试过的政体,民主政治便是最糟的政体。
  •   美国政治的伟大之处并不在于它的历史多么清白无辜,而在于作为一个“制衡机器”,它具有相当的自我纠错能力,从而能够实现点滴改良,而不是陷于暴政的死循环。 刘瑜在地铁票价、水表、药品广告里寻找“屋子里的大象”,再把它带到卢梭罗尔斯柏拉图那里去“解卦”。通过对事实的掌握,去寻找民主的真正含义。 她的书我一定本本买,本本读。 写的忒好!!!
  •   从细节处看民主。刘瑜的书总是很有道理的同时很有意思!它不仅告诉我们一个民主的美国是怎么样的,还提供给我们看待问题的方式方法。一件事的错与对不要急着下结论,要有自己的分析,硬币有正面也有反面,推到多米诺骨牌第一张会造成一连串牌倒下。学会全面看问题、深入看问题。
  •   本来想买《送你一颗子弹》来着,不过这书太畅销了,还要预定,所以就选了刘瑜的这本《民主的细节》,真的很佩服她,对政治看得如此通透,用通俗易懂风趣幽默的笔触描摹出一幅幅政治和社会面貌。
  •   刚刚读完这一本书。刘瑜从美国社会中的一些片段给读者解读了一个十分宏大的在主题——美国的政治制度,社会,自由民主,人民的公民意识,法制精神等等。从她的解读中我们如同渐渐的剥开了挡在自己面前的一阵迷雾,让我们能近距离的、具体的去了解美国这样一个国家。
  •   刘瑜写的三本书全买了, 写的都很棒, 《民主的细节》相对于《送你一颗子弹》 会更专业一点。
  •   在刚开始的时候,还以为作者刘瑜是一个男性,后来一查才知道是一个女性,感叹。女性的视角比较细腻,所以此书在介绍美国民主时也是观察毫末,不放过小角落。充满思考,当然里面也有作者的一些观点。我大体也都认同。
  •   刘瑜的经典之作,书很好!细节中真实展现美国的民主现状
  •   刘瑜的书文字有趣而生动,这本也是别人推荐的经典之一,讲民主讲美国讲政治深入浅出,看完还是收获很多。
  •   无需多说,只要冲着刘瑜,看过南方周末,这本书就不容错过,给你一个真实的美国民主,有缺憾也有辉煌
  •   这本书里,我们可以了解真正的民主是什么样的。
    和梁文道、连岳相比,刘瑜的专栏更专业,她执笔的是国际政治专栏。但她的专栏,也许有些“婆婆妈妈”,不怎么谈天下大势,更多的却是日常生活的琐碎故事,这些零零碎碎的故事,正藏着她想表达的东西,民主的细节。在她看来,政治就是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的“基础设施”。
  •   因为一直在南方周末看刘瑜的专栏,对这个在美国学习政治学的女子很是敬佩。她的《送你一颗子弹》里运用政治哲学的角度来分析她在美国遇到的形形色色之事,对她更加喜欢。便继续买她的书来拜读
  •   一直喜欢刘瑜的书,无论是观念的水位、送你一颗子弹 还是这本民主的细节。把很多复杂的东西变得很有趣,思考很好而且文笔幽默
  •   关注刘瑜的博客已经很久了,很早就看到了她自己为《民主的细节》做的广告,一直拖到现在才买。拿到手一看,居然已经第五次印刷了。就像阅读刘瑜所有的文字那样,这本书给了我很畅快的阅读体验。喜欢她对所有细节一丝不苟的条分缕析,喜欢她耐心细致说故事的方式,喜欢她在故事中提炼出的稳妥谨慎的结论。在看完国庆阅兵之后,在准备公务员考试的间隙中,我读刘瑜的书。也许这会让我因为认真思考而在内心有更多挣扎,但是我更愿意具备的,是冷静的观察方式和健全的理性。这是我们多年的教育不曾教给我们的素质。要达到这个目的,我认为看刘瑜的书是个不错的选择。
  •   第一次读她的书是,送你一颗子弹,刚买了民主的细节,读了两页还是喜欢刘瑜的说话风格。
  •   每晚没事的时候翻一翻,不断地与自己的价值观作比较,略有收获。 似乎我们总是高举旗帜喊着要民主,要自由,习惯了热血的呐喊,却没有静下心来仔细问问,究竟什么是民主。我喜欢看韩寒的书,偶尔看看大眼的文章,他们的文章读起来诙谐风趣,玩弄着文字游戏极力讥讽一切不合理现象,博得观众叫好声连连,但似乎并没有告诉我们民主具体是什么样的。这本书的每一篇随笔,从生活的点点滴滴记录了民主在美国的样子,是如何渗透入民众的生活,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同时对于民主的弊端也略有叙述,比如在《谁有特权上大学》中,对于美国的做法不置可否,在《咱们美国工人有力量》中揭示工会过于强势影响到些行业的发展,在《美国的“四项基本原则”》中让我们了解到美国也有一些不能冒犯的地方。(当然社会还是需要韩寒大眼之流发声的) 美国之所以先进,是因为它三权分立的制度,相互制约权力,保证社会不会被特权绑架。三权分立这个概念,大部分人高中的时候应该有学习过了,但很多人都不会感受到它的魅力,包括我。人和制度都有靠不住的时候,制度有很多人修改更正,而人犯错误,有可能是扁鹊见蔡桓公,只能任其病重而旋走。这也许是国运一词存在的意义吧,若一个国家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成熟的制度中,又何惧国君如何作为。
  •   在11年的夏天,杭州到昆明的火车上,拜读了刘瑜的此本大作。关于民主是什么样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好的民主该有什么特质,这个是可以描述的。笔者就给我们讲了一些细节,正所谓细节处见真章,女性独有的细腻文笔展现了一些小处,但是读完后似乎摸到了民主模样。这个喜欢猪头肉的姑娘,我喜欢!
  •   看过了《送你一颗子弹》,很喜欢刘瑜的书,把《民主的细节》也买了。
  •   一直还挺喜欢刘瑜的,她的文字很生动,一点也不晦涩。包括这本民主的细节也是一样。对于我这种女孩子来说,对于这种偏政治一点的书籍其实是不感冒的,但是刘瑜写的却轻松易懂,所以还挺不错的。
  •   看完这本书,对于美式的民主有了一定的了解,刘瑜并没有用很艰深难懂的政治语言来具体描述美式民主是个啥样(说了可能我也不懂),但是通过一件件有代表性的小事,让我们明白民主并不是口号喊喊,而是切切实实发生在身边的事,通过与国内对比,我们就可以发现自己的很多未解决的问题。
    作者理性中带感性的文笔,深入浅出的为我们带来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并悄悄的指出当下身边社会存在的不足,个人很喜欢这样的作家,不张扬,不鼓噪,有思考,易理解,综上,好书!
  •   喜欢刘瑜的文字风格,总是能够用平近亲和的故事讲述着身边的生活与民主;最主要的是,她的那种严谨的思维逻辑,让人能够很有感觉很易懂得了解到美国的民主以及中国所欠缺的~~果真受益匪浅!!!
  •   买这书还是因为刘瑜的几篇随笔在BBS上引起了不小的争论。如果问我,我会说这是本好书,这倒不代表书的内容都完全客观、逻辑严密,可是作者还原细节的努力是可贵的,何况还写的好看。读这本书,至少不会在谈论民主神马的时候避免“所谈论的对象之下空无一物”,或是“角落里的蟑螂看的一清二楚,房间里的大象没有看到”
  •   这本书很好,刘瑜一语道破美国的民主政治到底是什么样的
  •   之前不了解她,借了朋友的《借你一颗子弹》,开始了解喜欢她。《民主的细节》应该是刘瑜较有影响力的一本了,很早就出版了。这次物流很快,赞一个
  •   收了两本民主的细节和送你一颗子弹,很喜欢刘瑜
  •   初读刘瑜,是在南方周末上面,幽默、犀利而且那么冷静。《民主的细节》,太棒了!可惜她的《余欢》没货了。
  •   这本书是在北京上新东方时老师推荐的。刘瑜用很客观的角度来评析了美国民主的基础和事例,并且和中国做了对比。文字很平和。引导人全面、客观的看待事物。
  •   老师推荐的 通过这本书认识了刘瑜 在她生动的文字里也更深刻的认识了美国 认识了民主 很不错的一本书 易读 易懂 开阔了眼界 增进知识
  •   看过刘瑜的《送你一颗子弹》后,喜欢她的文字,所以才下手《民主的细节》。不错~~~
  •   同《送你一颗子弹》一样,《民主的细节》也是刘瑜的一部力作,非常值得一读
  •   刘瑜的书及人我都很欣赏。最初常看她在一些杂志上发的文章,之后开始关注她的博客,继而想看看她写的书。
    虽然我只是她万千读者中的一个,对于这位才学个性都很丰富的学者,在我的映像之中更像一位亲切的学姐,虽然我和她博士后的学历还有不少差距,不过读她的作品却觉得很轻松惬意。
    由于教授英美文化课的关系, 我比较喜欢了解关于英美国家的相关内容,通过一些粗浅的阅读开始喜欢逐渐上了政治。
    这本书比较适合对美国文化有一些了解的读者。
    个人觉得这本书之后可以写成一个系列,因为政治的鲜活可以让人不断读到人性。
    再次支持刘瑜,支持她政治专业方面的作品!
  •   本以为是很深奥的政治学著作,没想打开书本看到的多是家长里短的身边事,不过是作者用政治的眼光来分析和评论,让我们这样的普通作者也能受益良多。喜欢刘瑜,喜欢《民主的细节》。
  •   这本书给我的震撼相当之大,尽管曾经学过美国的三权分立,听说过美国的民主人权。然而这本书让我全方面审视并体会到了美国民主到底是什么,是我改变了从小灌输的偏见,开始全方面的阅读此类书籍,这本书通过一件件小事细节,晓之以理,文字很有感染力,并结合中国的相关现象进行讨论,很有说服力,美国人民生活的种种画面跃然纸上,让人感触颇深。
  •   去年读完送你一颗子弹,就把刘瑜另外两部都买来了。非常非常的喜欢,把民主这样抽象的字眼,用平实幽默易懂的语言描述出来,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   刘瑜女士在国外生活多年,学习研究政治学专业,这本书全面系统客观的介绍了西方的民主细节,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   民主的细节 不错 刘瑜写的文章还是很好的
  •   一口气买了刘瑜好几本书,挺好的,这本书带你看看美国的民主是什么样的,很开拓视野
  •   班级集体学习买的书,包括以下这些: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
    《中国共产党历史大事记》
    《解放战争 上下册》
    《国情备忘录》
    《党的知识200题》
    《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图文全本套装系列)》
    《居安思危(苏共亡党二十年的思考)》
    《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
    《做最好的党员》
    《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知识竞赛500题》
    《入党培训教材(2011版)》
    《我们台湾这些年》
    《民主的细节:美国当代政治观察随笔》
    …………
  •   喜欢南方周末,喜欢里面的刘瑜,喜欢她的民主的细节,刘瑜的民主是随风潜入夜般的,读起来很好理解,她的文风也是温软的,很受感染。
  •   此书是刘瑜早年写的一些杂感,风趣幽默,没有《民主的细节》那样正式与严谨。包装和质量都很好,值得推荐,五星。
  •   刘瑜的用流畅细腻的文字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个民主社会真实的细节,赞一个!
  •   喜欢刘瑜的文字,给读者一个窗口去了解美国的民主。
  •   刘瑜!精品!了解美国社会和美国的民主根基!
  •   全书中以讲故事的形式,把“美国的民主”这样一个概念性的东西拆解成点点滴滴的事件、政策和人物去描述。
  •   一直很喜欢刘瑜的书,看了她的《子弹》,然后才知道还有一本《民主》,终于拿到了,不过另外一本似乎买不到……推荐大家看她的书
  •   选择这本书的初衷,是出于看过作者先前的文字,曾拜读过其撰写的小说《余欢》和常更常新的BLOG。。。

    喜欢作者的文字,深入简出的观点,别具一格的构思,个性使然的文采。。。

    买书前,有过挣扎,一直认为,政治对自己来说,是那么遥不可及。也审视过自己,购此书是否有盲目冲动的崇拜感情作祟。。。

    Anyway, 买了,读了,仍要呐喊“赞”!

    作者以专业的认知,身居美国的经历,以“娓娓道来”叙事的方式客观地阐述其政治观点。从柴,米,油,盐等多处细节入笔,拉近像我一样对政治有“恐惧”的读者和政治的距离。。。

    政治不会令我们窒息,而会成为最平实的话题,涌入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期待有一天能等到作者有写到民主的细节,是关于我们国家的。。。
  •   翻了几页,已知是本好书。民主的魅力无可抵抗,然而坏民主有如摇头丸很HIGH却也毒。如何知晓好环——知而后学,关键还在细节。针砭时弊易,从容改之难。譬如说“选谁都差不多”一文:选州长关系民生不大,原因可能有二:一是制度已相当完善,新任州长水平再高,也只是小修小补;二是政府过小,决定民生的力量都是非政府的。选州长的重要性还不如关心微软或者苹果的CEO选谁?又如“哪怕只增1%的税”一文:新泽西州政府与州议会关于增加1%消费税的对抗,说明人民微小利益都有保障。这一体制可能因制衡而低效,但人民也会在低效中保持高幸福。刘瑜可贵之处在于冷静。民主缺的不是斗士,而是讲师。
  •   虽然还没有看完,却每天都期望能重新埋头阅读这本书民主的细节,看似解构了美国日常运作中的大事小事,可是,却深深植入中国的情势中。有一天,民众有自由舆论的权利,如果国家机器不对此进行严格的控制,那么民众的意见有一天会自动散去...所以现在我有点点知道我们的舆论满天飞的原因了...
  •   因为一本书中推荐了《民主的细节》,作者刘瑜也相当有才。书中配有黑白的新闻小图片或小漫画,装帧感觉不错。
  •   刚开始是老师向我们推荐了刘瑜这一号人物 很有思想和才华 呵呵 然后看了她的代表作——民主的细节 的确不错
  •   之前因为听说刘瑜写的“子弹”很不错,于是两本书都买回来了,反倒先看了这本,很客观的反映了美国的社会状况,包括中国国情。值得推荐。
  •   刘瑜的这本书写的很好,她谈的不只是民主她从谈民主还谈的是合理。细节上都都能捍卫民主的国家才是民主成熟的国家,就像柴静对这本书的说法,刘瑜躲避了思想上的懒惰,她是一直带你去思考,从中去找到更合理的解决方法
  •   所谓民主,不只是在嘴上说说而已,而是能真正渗透到社会中生活中去的,才是真正的民主。刘瑜的文字不偏不倚,以一种很客观的角度去写民主去评民主,简单易懂,反倒更容易理解民主的精髓。最喜欢书中的一句话,什么样的民众造就什么样的政府,什么样的文化维系什么样的制度。不错,的确是一本好书。
  •   看了朋友的推荐才来看的这本书。非常的好。从很细小的地方能发掘不一样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和看问题的角度,我觉得这就是阅历带给人的不同吧。有着丰富国外生活经验的一个学者更是能够给我们带来更多震撼的体验。加上刘瑜教授的文笔确实幽默中带着睿智,流畅中表达了感情,非常的振奋了我的精神,我也想去美国看看,走走,听听。不仅因为那是一个发达的美国,更因为我想知道那个世界。
  •   民主这个区域对于我来说是个陌生的范围,此书原本是因为刘瑜的《送你一颗子弹》而来,刚看了看,此书需要静心细细琢磨,多多增加只是吧
  •   民主的细节,刘瑜力作,值得推荐!
  •   《民主的细节》刘瑜的代表作!推荐!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