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7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作者:周子学 页数:347
内容概要
本书是在作者的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全书分为比较篇和探索篇两篇,共七章,主要介绍了英国工业革命与同期中国封建经济,日本明治维新与清朝变法新政,美国罗斯福新政与中国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与国家竞争力的提升,前苏联的激进改革与中国的渐进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内容。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制度与国家竞争力的基本理论 1.1 制度与国家竞争力内涵的界定 1.2 影响制度与国家竞争力的因素 1.3 透视制度与国家竞争力关系的重要视角:经济制度变迁史 1.4 中国近代以来经济制度变迁 本章小结上篇 比较篇 第二章 英国工业革命与同期中国封建经济(1765—1840) 2.1 经济制度创新文化背景 2.2 经济制度变迁 2.3 英国成“世界工厂”与中国康雍乾盛世转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日本明治维新与清朝变法新政(1840—1911) 3.1 制度变迁的历史背景 3.2 制度变迁基础环境 3.3 变革的领导者和制度变革内容 3.4 日本的兴起与中国的衰落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美国罗斯福新政与中国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探索(1911—1949) 4.1 制度变迁的经济基础和环境 4.2 制度变迁内容及性质 4.3 美国大国的崛起与中国对资本主义探索的失败 本章小结下篇 探索篇 第五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与国家竞争力的提升(1949—1978) 5.1 新中国成立之际的经济背景 5.2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确立与国民经济迅速恢复期 5.3 工业化战略目标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5.4 僵化的经济体制与缓慢的国民经济发展 5.5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对我国国家竞争力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前苏联的激进改革与中国的渐进改革(1978—1992) 6.1 改革的经济政治背景与目标 6.2 改革模式比较及评价 6.3 前苏联的解体与中国的和平崛起 6.4 启示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992—2049) 7.1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临的环境 7.2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 7.3 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制度变革探索 本章小结 余论 文化何以重要 1.文化对制度变迁的影响 2.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3.传统文化对中国近代以来制度创新和经济发展的制 4.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积极效J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2.中国封建社会脆弱的金融体系,不可能有效支持中国走向工业化道路 在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虽然占比较小的比重,但是一直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手工业就达到了相当的规模,还出现了一些经营盐铁等业的大商人,商品交换也具备了一定的规模。秦汉时期,中国的商品通过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输出到中亚和欧洲,商品生产和对外贸易都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唐宋时期,随着商品交换和货币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专门的信用工具。唐代出现了“飞钱”(类似于汇票),北宋时期则出现了“交子”(类似于纸币)。宋明清时期的手工业和商业发展以后,工商业税收也达到了相当的规模。 生产发展和市场扩大,使得商业资本也有了长足发展,出现了一批在地区或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大商人。就地域而言,有徽商、山西商、陕西商、浙商、洞庭商、京师商等;就行业而言,有布商、丝商、茶商、盐商、米商、典当商、票号商等。 交换的繁荣和交易额的不断扩大,使需要的货币量也相应增大,促进了金融业的发展。明清时期以白银和制钱为流通手段,因金属货币的局限较大,为了便利和安全,经营银钱汇兑业务的金融机构应运而生。山西票号、江浙钱庄、银号在这个时期都有了一定的规模。清嘉庆二年(1797),山西的“日昌升颜料行”改组为“日昌升票号”,专门办理汇兑,之后山西设立了多家以经营汇兑业务为主的票号,业务遍及全国。钱庄的前身是金银店和钱铺,以兑换银钱和鉴别银钱质量为主要业务,到乾隆年间已经发展成为具备一定规模的独立行业。钱庄收取存款,并给顾客发放存款收据,这种收据在市面上可以当作货币流通,于是发展成为钱票。银号的业务与钱庄类似,发行银票,经营存放款业务。但这种自发的、零散的、脆弱的金融体系,很难胜任大规模工业生产的要求,因而也就不可能为中国在近代前期走向工业化提供有效、得力的金融体系支持。 22.5法律制度 法律体系结构最能反映一国产权保护制度所达到的水平。在英国,随着以工业资产阶级为最早代表的中间层的崛起,产权保护需求迅速扩大,与此相对应,法律体系也就应运而生。结果,产权结构与法律制度一道共同奠定了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而在中国封建社会,几乎不存在旨在保护产权与调整经济生活的法律结构,使“民间企业资本主义”很难产生与生存。 ……
编辑推荐
《经济制度与国家竞争力:基于中国经济制度变迁视角》是在作者的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