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五大问题

出版时间:2008-11  出版社:上海三联  作者:莫洛亚//弗洛姆|译者:亚伯拉  页数:228  译者:亚伯拉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人生五大问题》是法国著名犹太作家莫洛亚的一部代表作,不仅精选了莫洛亚先生最精彩的话语,还精选了弗洛姆、维特根斯坦、卡夫卡等多位犹太大师的精彩格言,以最睿智、最幽默、最深邃的话语解读每个人不得不面对的人生五大问题。

书籍目录

  Ⅰ.婚姻和家庭  与其欲火攻心,倒不如结婚为妙  孤独的人是不幸的  婚姻和生育都是大事  哲学家结婚是可笑的  自由的婚姻并不自由  对于婚姻期望值太高,往往失望  婚姻产生人生,爱情只产生快乐  吹熄了灯,哪个女人都一样  结婚,闭上你的嘴巴  爱情是不能持久的  一个纯粹的男人需要一个纯粹的女人  男人忠于思想,女人忠于家庭  女人只有生活于感情世界中才会有幸福  女人的真正创造是孩子  真正的女性爱慕男性的力量  没有两性的合作,就没有真正的文明  女人的天性是性爱与母爱  男人的真正归宿是事业  女人一旦想支配丈夫,就会变得非常可怕  婚姻的悲剧与重塑  美满的婚姻要使友谊代替爱情  没有冲突的婚姻不可想象  真正的婚姻是复杂的  婚姻的首要条件是合作与奉献  不愉快的婚姻会影响儿童的发展  父母不要提前对孩子搞性教育  父母本身不会合作,孩子也很难合作  脚踏两只船其实就是一无所有  爱情不能解决一切问题  婚姻是一种非常高的理想  告别  线条像活生生的头发  催眠曲  爱就是学习如何被爱  爱是一门艺术  性狂欢背后的孤独  爱是给予,而不是接受  给予是爱的最高表达  爱包含着关心和宽恕  爱不仅仅是欲望  爱的行为包含着一种判断和决定  自私的爱和无私的爱  家庭是何等的幸福  母爱对孩子非常重要  家庭的友爱与温暖  家庭的闭关自守是件不健康的事  平等的家庭会产生甘美的乐趣  家庭建立在互相认清对方的自由之上  经验是痛苦的结果  家庭让每个人都回复成人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  爱自己的骨肉不足为道  母爱的本质  卡夫卡成长信条  父亲庞大身影背后的卡夫卡  恐吓教育的结果  幸福地哭泣  母亲在家庭游戏中的作用  威权教育造成的逆反心理    Ⅱ.友谊和幸福  占有灵魂的友谊只能有一个  多疑的人永远不能成为好朋友  青年女子的友谊往往是激情  真诚的朋友远胜过黄金  老年是最适合缔结男女友谊的时期  感情奥妙的男女之间的友谊,会损害人格的完美  幸福是德性自身  什么是真正的快乐  快乐和幸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  幸福是一种成就,是完美的标准  向往幸福的人需要品格高尚的挚友  幸福是一种精神状态  野心与贪心使我们和别人冲突  幻想与不幸  幸福的练习  爱的不幸与磨难  幸福的秘密  幸福是人类的最终目的    Ⅲ.生命和死亡  爱因斯坦论生命  关于人类的箴言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生命的三项任务  对他人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  奉献与合作  学会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人的需要与他人相关  精神健康的特点  社会对人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对恶魔不能分期付款  有些问题无法回避  信仰的疯狂力量  世界的诱惑手段  生命的主人  面对死亡  受难是这个世界的积极因素  自由意志三点式  死亡的残忍之处  难道您要向上帝抗议  活着就是永恒  死亡是怎么一回事    Ⅳ.道德和艺术  先知的呼唤  思想的革命性  什么是人道主义  上帝死了,还是人死了  让人压倒一切  作家提供理解人的钥匙  艺术教育我们去认识真理  绘画是一种和平的武器  绘画比我强大  最重要的是深思熟虑  作画是为了丰富自己的头脑  要想前进,就得把拦路墙推倒  马蒂斯论雕塑。  马蒂斯论马约尔  每一幅素描都跟句子一样  用光来表现自己  音乐的力量  摄影改变了人类  音乐既是一切也是虚无  艺术,作为现实的形式  艺术的商业化并不是什么新东西  艺术与现实分道扬镳  对艺术形式本身的反抗  超越现存的劳动分工    Ⅴ.经济和政治  大部分的奢侈品,没什么必要  入的灵魂必需的东西,是不需要花钱的  政府逐渐成为做生意的地方  政治家和君主的区别  政治的四种形式  职业政治家的素质  伦理与政治  革命之后岁月平淡  富兰克林的资本主义哲学  资本主义左右了经济生活  教会的传统与商人的勤奋  改造社会非常艰难  制度的冲突  自由和集权之间  什么是完美的宪法

章节摘录

  Ⅰ.婚姻和家庭  与其欲火攻心,倒不如结婚为妙  若论到你们信上所提的事,我说:一个男人,如不接触女人,是件好事。  但要避免淫乱的事,男人当各有自己的妻子,女子也当各有自己的丈夫。  丈夫当用合宜之份待妻子,妻子待丈夫也要如此。  妻子没有支配自己身体的权力,权力在丈夫;丈夫也没有支配自己身体的权力,权力在妻子。  夫妻不可彼此亏负,除非两相情愿才能暂时分居,理由必须是为了专心祷告;以后仍要同房,免得撒旦趁着你们情不自禁,引诱你们。  我说这话,原是得了你们允许说的,不是命令你们的。  因为我愿意众人像我一样。但是各人领受上帝的恩赐,一个人以这种方式,另一个以那种方式。  我对未结婚的和寡妇说:若你们像我一样,就好了。  但倘若自己守持不住,就可以让他们结婚。与其欲火攻心,倒不如结婚为妙。  ——《新约全书.哥林多前书》  孤独的人是不幸的  拜伦有言:“可怕的是:既不能和女人一起过生活,也不能过没有女人的生活。”从这一句话里他已适当地提出了夫妇问题。男子既不能没有女人而生活,那么什么制度才使他和女人一起生活得很好呢?是一夫一妻制吗?有史以来3000年中,人类对于结婚问题不断的提出或拥护或反对的论据。法国名作家拉伯雷曾把这些意见汇集起来,在巴奴越向邦太葛吕哀征询关于结婚的意见的一章中,邦太葛吕哀答道:  “既然你掷了骰子,你已经下了命令,下了坚固的决心,那么,再也不要多说,只去实行便是。”  “是啊,”巴奴越说,“但没有获得你的忠告和同意之前,我不愿实行。”  “我表示同意,”邦太葛吕哀答道,“而且我劝你这样做。”  “可是,”巴奴越说,“如果你知道最好还是保留我的现状,不要翻什么新花样,我更爱不要结婚。”  “那么,你便不要结婚。”邦太葛吕哀答道。  “是啊,但是,”巴奴越说,“这样你要我终生孤独没有伴侣吗?你知道所罗门经典上说:孤独的入是不幸的。单身的男子永远没有像结婚的人所享到的那种幸福。”  “那么天啊!你结婚便是。”邦太葛吕哀答道。  “但,”巴奴越说,“如果病了,不能履行婚姻的义务时,我的妻,不耐烦我的憔悴,看上了别人,不但不来救我的急难,反而嘲笑我遭遇灾难,(那不是更糟!)窃盗我的东西,好似我常常看到的那样,岂不使我完了吗?”  “那么你不要结婚便是。”邦太葛吕哀回答。  “是啊,”巴奴越说,“但我将永没有嫡亲的儿女,为我希望要永远承继我的姓氏和爵位的,为我希望要传给他们遗产和利益的。”  “那么天啊,你结婚便是。”邦太葛吕哀回答。在雪莱的时代,犹如拉伯雷的时代一样,男子极难把愿欲、自不羁的情操,和那永久的结合——婚姻——融合在一起。雪莱曾过:“法律自命能统御情欲的不规则的动作:它以为能令我们的志抑制我们天性中不由自主的感情。然而,爱情必然跟踪着魅惑美貌的感觉;它受到阻抑时便要死灭;爱情真正的元素只是自。它与服从、嫉妒、恐惧,都是势不两立的。它是最精纯和最完的。沉浸在爱情中的人,是在互相信赖的而且毫无保留的平等中活着的。”  ——莫洛亚《论婚姻》  婚姻和生育都是大事  新娘与新郎应该清楚地意识到:他们应尽其所能为国家生养最优秀最漂亮的孩子。任何人在做一件事时,当他们小心在意、倾其全力去做,总会成功的;但是,当他们粗心大意或者根本无心时,他们总要失败。因此,请新郎认真地考虑他的新娘以及生养子女的事,请新娘同样也认真考虑新郎吧,尤其在他们的孩子还未出世以前。  ——柏拉图《法律》  哲学家结婚是可笑的  伦理家们不是多次表示,再没有比一个哲学家结婚更可笑的事吗?就是说使他能摆脱情欲,但是又不能摆脱配偶。伦理家们进一步表示,一对配偶间女子占有较高的灵智价值,上面那种推理也还是对的,反对结婚的人说:“一对夫妇总是随着两人中较为庸碌的一个人的水准而生活的。”  ——莫洛亚《论婚姻》  自由的婚姻并不自由  拜伦在世界上要寻觅到一个理想的典型:温柔的女人,有羚羊般的眼睛,又善解人意又羞怯含蓄,天真的,贤淑的,肉感的而又贞洁的;是他所说的“聪明到能够钦佩我,但还没有聪明到希望自己受人钦佩的”的女子。当一个女人使他欢喜时,他诚心想让她成为他的爱人,成为小说中的女主人、女神。等他认识较深时,他发现她和其他的人类一样,受着兽性的支配,她的性情也会随着健康而转移,她也饮食(他最憎恶看一个女人饮食),她的羚羊般的眼睛,有时会因为嫉妒而变得十分狂野,于是如唐璜般,拜伦逃避了。  但逃避并不能解决问题。使婚姻变得难以忍受的许多难题(争执、嫉妒、趣味的歧异),在每个结合中总是存在。自由的婚姻并不自由。你们知道李斯特和亚果夫人的故事吗?你们也可以重读一次《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和渥伦斯基私奔的记述。渥伦斯基觉得比在蜜月中的丈夫更受束缚,因为他的情人怕会失去他。回很多言语行动举止,在一对夫妻间是毫无关系的,但在他们之间却骚乱不堪。因为这两个人没有婚姻关系,而且两个人都想着这可怕的念头:“是不是完了?”渥伦斯基或拜伦,唯有极端忍受才能解脱。他应当逃走。他为逃避他的情人而又不使她伤心,不得不勉强出征土耳其。拜伦因为深知婚姻的痛苦,甚至希望恢复他久已断绝的社会关系,与社会讲和。当然,在一个不能离婚的国家中,一个男人和一个女子很可能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和社会断绝关系,他们没有因此而不感到痛苦的。  ——莫洛亚《论婚姻》  对于婚姻期望值太高,往往失望  可是人们怎样去选择他终生相伴的对手呢?先要问人们选择不选择呢?在原始社会中,婚姻往往由俘虏或购买来定。强有力的或富裕的男人有选择的权利,女子只能被选择。在19世纪时的法国,大多数的婚姻是被安排好的,安排的人有时是教士们,有时是职业的媒人,有时是书吏,最多的是双方的家庭。这些婚姻,其中许多是幸福的。现代美国哲学家桑塔亚那说:“爱情并不如它本身所想象的那么苛求,十分之九的爱情是由爱人自己造成的,十分之一才靠那被爱的对象。”如果因为种种偶然,一个求爱者所认为独一无二的对象从未出现,那么,差不多近似的爱情也会在另一个对象身上发现。热烈的爱情往往会改变人物的真面目。过于狂热的爱人对于婚姻期望太高,以致往往失望。美国是恋爱婚姻最多的国家,可也是离婚最多的国家。  ——莫洛亚《论婚姻》  婚姻产生人生,爱情只产生快乐  巴尔扎克在《两个少妇的回忆录》中描写了两种婚姻的典型,这描写只要把它所用的词汇与风格略微改换一下,那么在当今还是很正确的。两个女主人公中的一个,勒南代表理智,她在给女友的信中写道:“婚姻产生人生,爱情只产生快乐。快乐消失了,婚姻依旧存在;而且更诞生了比男女结合更为宝贵的价值。如果想要获得美满的婚姻,只要拥有那种对于人类的缺点加以宽恕的友谊便够了。”勒南,虽然嫁了一个年纪比她大而她并不爱的丈夫,但最终生活得很幸福。反之,她的女友露易斯虽然是由恋爱而结婚的,却因过度的嫉妒,把她的婚姻生活弄得十分不幸,并用嫉妒置丈夫于死地,随后自己也落得十分凄惨。巴尔扎克的观点是:如果你拥有健康、聪明、类似的家世、趣味、环境,那么只要这一对夫妇是年轻健康的,爱情便会诞生。“这样,”曼斐都番尔说:“你可在每个女人身上看到海伦。”  ——奠洛亚《论婚姻》  吹熄了灯,哪个女人都一样  当菲利浦试图强逼一个妇女就范时,那个妇女对他说:“让我走。吹熄了灯,哪个女人都一样。”这句话对奸夫和淫荡的男人是绝妙的回答;但一个结了婚的妇女在熄灯后,却不应该像任何露水女人一样。正是在见不到她肉体的暗夜中,她的美德、她的献身和她对丈夫的柔情蜜意,才是清晰可辨的。  ——普鲁塔克《婚姻忠告》  结婚,闭上你的嘴巴  她三次睡在一张宽大的床上,  的确为了欢乐成功。  结婚,闭上你的嘴巴;  沉默无语的回报是珍宝!  在这一切之后,你觉得  我们的性结合会受到有罪的裁决吗?  那就像请求原谅的乌鸦,  将所有罪责安到鸽子头上。  爱情是不能持久的  ——玉外纳《讽刺集》  “你们女人只爱那些小伙子,爱他们皮肤白嫩,胡髭黑亮,身子笔挺,又会跳舞,又会比武;其实一个中年男人哪一样不如他们?而他还懂得许多小伙子不知道的事情。你们总以为小伙子骑起马来劲头大,一天可以比中年的男人多赶几里路。我也承认,小伙子在绣榻上跳起舞来横冲直撞,确实有劲。可是中年的男人经验丰富,能够搔着痒处。好比那香甜精致的食品,哪怕少些,也比那一大堆不入味的食品实惠些。再说横冲直撞会把你(即使你怎样年轻)弄得精疲力尽;稳扎稳打虽然行动缓慢些,但是把你舒舒服服地送到了目的地。  “你们这些没头脑、好像家畜般的女人呀,你们光知道外表漂亮,那美貌底下的污点你们就看不见了。一个小伙子是不肯占有了一个女人就满足的,总是见一个爱一个,还自以为有这样的权利。所以他们的爱情是不能持久的,你凭着切身的经验,就是一个现成的证人。那些小伙子自认为理应受到女人的宠爱和崇拜;他们洋洋得意,在别人面前夸耀自己有多少多少情妇。难怪有许多女人宁可和教士私通,正因为他们守口如瓶呀。你或许要说,你的私情只有我和你的贴身使女两个人知道,如果你这样想,那么你就错了。不管在他的周围还是在你的周围,大家都议论纷纷,谈着你们俩的事,不过你自己听不见罢了,因为最有关系的当事人,往往总是最后一个听见。再说,那些小白脸无非是看中你的钱;而中年人却情愿送钱给你们用。”  ——卜伽丘《十日谈》  一个纯粹的男人需要一个纯粹的女人  一个纯粹的男子,最需要一个纯粹的女子去补充他,不论这女子是他的妻子,是他的情妇,抑或是他的女友。因为她,他才能和种族这一深切的观念保持恒久的接触。男人的思想是飞翔的。它会发现无涯的天际,但是空无实质。它把“辞句的草秆当做事实的谷子”。女人的思想老是脚踏实地的:它每天早上都是走同样的路,即使女人有时答应和丈夫一起到空中去遛个弯,她也要带一本小说,方便时可以在高处找到人类、情操和些许温情。  ——莫洛亚《论婚姻》  男人忠于思想。女人忠于家庭  最优秀的男子忠于思想;最优秀的女人忠于家庭。如果为了政党的过失而导致家庭矛盾激化,男人将护卫他的党派,女人将保障和平与家庭,即使因此而改弦易帜也在所不惜。  ——莫洛亚《论婚姻》  女人只有生活于感情世界中才会有幸福  我们已经不是写下面这些句子的世纪了:“人家把一个博学的女子看做一件美丽的古董,是书房里的陈设,是毫无用处的。”当一个住院女医生和她的丈夫——也是医生——谈话时,还有什么精神上的不同?只是一个是男性一个是女性罢了!一个少女,充其量,只能分享一个青年男子的灵智生活。当然,处女们是爱研究斗争的。恋爱之前的华尔姬丽是百折不挠的。然而和西葛弗烈特相爱以后的华尔姬丽怎样呢?她是无抵抗的了,变了的啦。一个现代的华尔姬丽,医科大学的一个女大学生,和我说:“我的男同学们,即使心中怀着爱情方面的悲苦,仍能去诊治病人,和往常一样。但是我,如果我很不幸的时候,却只能躺在床上哭。”女人只有生活于感情世界中才会有幸福。  ——莫洛亚《论婚姻》  女人的真正创造是孩子  女子能够主持大企业,其中有好些主持得很好。但这并不是使女子感到幸福的任务。有一个在这种事业上获得极大成功的女子对人说:“你知道我一直在寻觅什么?是一个能承担我全部事业的男人,而我,只要当他的助手就可以了。啊!对于一个我所爱的领袖,我将是一个何等的好助手啊!……”的确,我应当承认她们是助手而不是开辟天地的创造者。人家可以举出乔治桑、勃兰特姊妹、哀里奥、诺阿叶夫人、曼殊斐儿……以及生存在世的若干个天才女作家。这样固然不错,但是你得想想女子的总数。千万不要认为我是想降低她们的价值。我只是想把她们安放在应该安放的位置上。她们和现实的接触,比男人更直接,但要和顽强的素材对抗,奋争,——除了少数例外——却并非她们的特长。艺术与技巧,是男性过剩精力的自然宣泄。女人的真正创造却是孩子。  ——奠洛亚《论婚姻》  真正的女性爱慕男性的力量  真正的女性爱慕男性的力量,因为她们熟知强有力的男子的弱点。她们爱护男人的程度,和她所受爱护的程度相等。我们都知道,有些女人,对于她所选择和改造的男子,用一种带着妒意的温柔去制服他们。那些不得不充作男人角色的女子,其实还是保持着女性的立场。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并非一个伟大的君王,而是一个化了妆的伟大王后。迪斯累利和洛斯贝利固然是她的大臣,但一部分是她的崇拜者,一部分是她的孩子。她想着国事犹如想着家事,想着欧洲的冲突犹如想着家庭的口角。“你知道吗?”她对洛斯贝利说,“因为是一个军人的女儿,我对于军队永远怀有某种情结。”又对自己的外孙德皇威廉二世说:“一个孙儿写给祖母的信,应当用这种口气吗?”  ——莫洛亚《论婚姻》  没有两性的合作,就没有真正的文明  纯粹男性的文明,如希腊文明,终于在政治、玄学、虚荣等方面崩溃了。唯有女子才能把爱谈主义的黄蜂——男子,引回到蜂房里,那是简单而实在的世界。

编辑推荐

  《人生五大问题》是一部风靡全世界的经黄名著,曾改变过许多人的命运。婚姻和家庭,友谊和幸福,生命和死亡,道德和艺术,经济和政治。以最睿智、最幽默、最精彩的话语解读,每个人不得不面对的人生五大问题。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人生五大问题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1条)

 
 

  •     安德烈•莫罗阿(Andre Maurois, 1885—1967,又译“莫洛亚”)是法国著名作家,擅长传记创作,其作品如《雪莱传》、《拜伦传》、《服尔德传》等,流传甚广。本书原名《情操与习尚》(Sentiments et Coutumes),包括五个演讲,涉及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五个方面:婚姻、父母与子女、友谊、政治经济制度,以及人生终极目的——幸福。
      莫罗阿出生于工厂主家庭,早年曾在舅舅的工厂里出任经理。“一战”时应征入伍,担任英军与法国炮队之间的翻译联络官。后来,他将自己在军队中的生活体验写成《布朗勃尔上校的沉默》一书(1918),岂料甫一上市便销售一空。此后写作逐渐成为他的主业。莫氏笔耕不辍,创造了大量的小说与传记,并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一印再印。1939年莫罗阿入选法兰西学院,成为四十名“不朽者”之一,1965年被戴高乐总统授予荣誉团一等勋章,以表彰他在文化艺术方面的贡献。
      本书是莫氏为数不多的随笔之一,20世纪30年代被翻译家傅雷译成中文,定名为“人生五大问题”,交由商务印书馆于1936年12月出版,1986年三联书店将其收入“文化生活译丛”出版,此后多次重印。本次新版,即以“文化生活译丛”版为底本,对其中的一些人名、地名根据现行用法做了适当的修订,凡修订之处均另行注明,以保留傅雷先生译文原貌。
      傅雷先生曾把这本小书,与莫氏的《恋爱与牺牲》一起,推荐给儿子傅聪阅读,它能告诉我们这些在人生旅途中行走的人:“何处能找到一个与我同样残缺的人,能以共同的志愿,在宇宙间在变幻中创造一个托庇之所?什么才是难能而必须的德性,能使国家在残缺的制度下生存?我的精力与时间可以奉献给何种事业?我能造就的是何种幸福,用何种爱去造成这幸福?”
      莫罗阿博闻广记,有“小说家之丰富的经验”和“传记家之深沉的观察”,字里行间跳跃着睿智和通透,充满着对人生的精妙见解和建议。如:“婚姻产生人生,爱情只产生快乐”,“如果要婚姻成为夫妇的安乐窝,必得要使友谊慢慢代替爱情”,“任何人都得去经历人生的一切阶段,思想与年龄必得同时演化。有些德性和智慧是与肉体的衰老关联着的”,“政府的职责,在于补救目前的灾患,准备最近的将来,它的工作从来就不是为辽远的前程”……他甚至还还提供了一些消除“不幸福”方法,比如,去旅行,让大自然“把我们和社会之间所有的关联割断一下”;去听音乐,在节奏与旋律中渐归平静;以及进行“幸福的练习”,忘掉深长的沉思而专注于行动。
      本书兼具“理论上的明智”与“实际的明智”,希望读罢本书,读者可以对“人类之于配偶于家庭于国家应该如何生活”,有所领悟。
      
  •     傅聪曾言我若生在文革后,更或是五十年代,就没有今日的我,他一生坚守傅聪所给予他的临别赠言,先为人,再为艺术家,后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其实傅雷岂止独希冀傅聪一人,这是五四一代伟人所独具的爱憎,所特有的崇高的情怀。为颓丧之士萌若干希望,令战斗英雄添些许勇气,纵然光阴流转,当如贝多芬般长存。
  •      其实关于友谊这个问题一直相当困惑,不明白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怎样的距离最优,怎样的朋友才能算的上是挚友。近日这些问题在我心中更加激荡起来,以致在网上搜索信息希望可以看到一些作家哲学家的文章已得到启发,这就是看到这本书的缘由。
       其实我也只看了一遍,对于其中的理论也没能完全理解乃至深入思考,但攫取了能够解决我的冲突的片段。我终于不得已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人都只能是泛泛之交,具有一种相互帮助的关系,而不可奢求灵魂的契合。书中说,如果人生中能得一灵魂相契的挚友,可能用soulmate这个词更能说明,即使等待二十年也已属幸运之事了。现象确实如此,伯牙和子期的故事,早就告诉我们知音难觅了,我还傻头傻脑得到现在才明白,或者说到现在才愿意承认这个事实。
       实事上人总是孤独的,即使连个面对面说话的人之间他们交流的效率有多少大概也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我猜大概有一个临界值,超过了这个临界值,人们就会产生灵魂一体,觅到知音的感觉了吧。然而大多数情况下人们的对话都是心不在焉的自说自话。若是一个总是喜欢认真思考认真对话的“傻逼”总是一天到晚面对这么一群人,他大概总会伤心,抑或“再也不弹琴了”。但我一瞬间明白这个道理的时候,觉得自己就像身在一个几近真空的宇宙中,凭借着这巨大真空中稀薄的空气,以期表达自己,顿觉十分孤独。
       但也正如书中所说,如果一个人还抱有一点找到知音的想法,他就不会失去希望,这种等待也是一种幸福。
      
      
      
  •     这本书是从古文化街花3元淘的,稍微有点儿脏,当时是看着傅雷的名字买的这本书,现在市场上已经没有这本书卖了。我用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看完,确实很不错,莫罗阿从理论上去分析经济、国家、家庭、婚姻、男女、子女等关系,并给出一部分问题的解决方案。值得一读!
  •     男人和女人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女人天性倾向于爱情,母性;男人的天性倾向于开拓外在的世界。
      
      女人身上这种天性,即使是性格极强的女性,也必定存在。我认识的女朋友,工作学习再好,而缺乏爱情,终究还是会感叹:只想要一段美满的爱情和婚姻;似乎性格越强的男人,在自己事业上的野心也会越大,性格相对软弱的,对爱情婚姻的依赖性也更强。
      
      两性之间的吸引力并不是永远的,可能只能持续很短一段时间。在一段长时间的关系中,各种各样的变化都会改变性情。两个人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思想,趣味,所以需要宽容和沟通。
      
      婚姻是一场赌博么?我同意书上说的,婚姻不是一件定局的事,而是待你去做的事。
      
      过来人的经验是无法传授的,很多事情必须自己有了体会,走过了人生才能总结出来,让孩子离开家庭,自己学习人生也许是一个好办法?
  •     反对结婚的人说:“一对夫妇总以这两人中较为庸碌的一人的水准而生活的。”
      
      婚姻产生人生,爱情只产生快乐。
      
      过分深刻的互相分析,会引致无穷尽的争论。
      
      ----
      
      经验差不多是不能传授的。任何人都得去经历人生的一切阶段;思想与年龄必得同时演化。有些德行和智慧是与肉体的衰老关连着的,没有一种说辞能够把它教给青年。
      
      经验的唯一的价值,因为它是痛苦的结果,为了痛苦,经验在肉体上留下了痕迹,由此,把思想也转变了。
      
      ----
      
      男女友谊这错杂的问题至少可有两种解决。第一种是友谊与爱情的混合,即男女间的关系是灵肉双方的。第二种是各有均衡的性生活的男女友谊。
      
      一个智慧之士,若欲达到宁静的境界,首先应将使他思想变形的激情与回忆,回复成客观的,可以与人交换向人倾吐的思想。
      
      哭泣之中,总有多少夸耀的成分……
      
      以上摘自《人生五大问题》
      
      ————————————————————————
      
      婚姻中经历磨合变得和谐的双方,或许最低水准是各自的庸碌,但也将各自的不庸碌组合到一起,使两种不庸碌组合成一个更加丰富的不庸碌?
      
      ----
      
      也有些人,或许经验和经历与年龄不成比例,那只能说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某些德行和智慧的差异?这种差异带来的优越是个门槛,使得人以群分,物以类聚。
      
      还想到阶层,以及门当户对……
      
      ----
      
      友谊与爱情的混合如果适用于幸福的婚姻关系,一旦爱情没有了,只剩下友谊,婚姻也就难以维系了吧?这样的话,友谊还能继续吗?就像常说的分手后能不能做朋友。也许可以,但有暧昧。除非双方重新拥有各自的幸福,才会形成超越以往“友谊加爱情”模式的、全新的、甚至更加升华的友谊?
      
      学会将思想变成可以准确表达的东西,确实是个好主意。
      
      哭泣,不论何种原因和形式的哭泣,或许都应了那句话:可怜人必有可气之处?
      
      
  •     我知道这本书,是因为〈傅雷家书〉中傅雷的推荐给正在恋爱的儿子。
      很幸运的在一个旧书摊淘到了86年版。
      
      摘一段有关爱情和婚姻的文字。
      
      爱情只产生快乐,婚姻则产生人生。
      
      在幸福的婚姻中,每个人都应尊重对方的趣味和爱好,以为两个人可有同样的思想,同样的判断,同样的欲愿,是最荒唐的念头。
      
      婚姻绝非如罗曼蒂克的人们所想象的那样;而是建筑于一种本能之上的制度,且其成功的条件不独要有肉体上的吸引力,也得要有意志、耐心、相互的接受及容忍。由此才能形成美妙的坚固的情感,爱情、友谊、性感、尊敬等等的融和,惟有这样,方为真正的婚姻。
      
      
      
  •     正好前一阵读过,简单说,虽然是本老书,但感觉与现在的问题好像啊,尤其是讲经济危机那段,呵呵……准确说,莫罗阿讨论的五大问题是人在现代社会所遇到的基本问题,这个现代社会是相对于以农业、手工业为主的传统社会而言,自然的本能、情感和价值认同被抽空为单一追求的资本化运作,人生活在其中,当然就觉得很不舒服了,但虽然感觉什么地方不对,可总觉得也不单纯是自己的原因,却又在不知不觉中与他人形成一股合力,让历史往更糟的方向发展。
      
      朋友介绍,莫罗阿属于法国传统文人,跟蒙田、卢梭、夏多布里昂一路,是老派法国高等师范文人圈里的作家。
      
      傅雷的译笔真好,记得他在前言里说,之所以翻译这本书,是因为他觉得书中论说与中国伦理暗合,亦适合当时中国的情况……莫罗阿写这本书是20世纪初,傅雷译这本书是1935,而我读这本书时已经是21世纪了,读起来仍然很入心。
  •        收拾书架,翻出80年代出版的《人生五大问题》,法国莫罗阿著,傅雷翻译。书分五部分,分别为:论婚姻与爱情、论子女与家庭、论友谊与朋友、论经济和政治以及论幸福。以前粗略读过,仿佛非常久远的事情。也许是因为当时涉世不深,未能理解,因而印象不深。重温过后,好象是从杂物堆发现个古董,拭去封尘,满目是晶莹夺目的宝石。文章是上世纪30年代初写就,很多观点今天看来也不过时,甚至是经典。
         “论幸福”一章是全书的总结,触及人生最核心的价值问题。关于什么是幸福,先哲们有高见,百姓们有感受。无论怎么理解,有一点是公认的:幸福是一种感受或体验,是心理的,没有客观标准的。莫罗阿引用Fontenelle在《幸福论》中的定义:“幸福是人们希望永久不变的一种境界。”这种境界应该是一种理想的境界,是“理想国”,是“大同”,是“极乐世界”,是“天堂”,这种境界的幸福,与其说是心理感受,不如说是人类梦想或信仰的最终极的境界,非现实所能体验。
         不过,fontenelle的这个定义,让我联想到了经济学的一个概念:“帕累托最优”。它是微观经济学研究一般均衡的一种经济模型,通俗地讲,帕累托最优是这样一种状态:任何一个人福利的增进都会引起至少另一个人的福利的减少。如果存在一种状态,一个人的福利增进不会引起别人福利的减少,那这种状态就非最优集,存在“帕累托改进”的余地。
         由此,引申到幸福的概念,可以将幸福理解为一种“帕累托最优境界”,既在这种状态下,任何一点改变都会减少幸福的感觉。这种改变,不是相对于他人的空间概念,而是相对于自己的时间概念。人们总希望美好的瞬间永远停滞,就是不希望改变这种最优状态。
         但是,时间是不可能停滞的,如同空间不可能不变。不变的是空和无,是抽象的哲学。经济学在研究“帕累托最优”的时候,需要设定很多前提和假设。“幸福的帕累托最优”同样需要前提和假设,其中一个重要的假设应该是人的需求不变,无论是精神还是肉体。如果人的欲壑难填,则永远没有“幸福的帕累托最优集”。也许因为如此,一切追求“幸福的帕累托最优集”的信仰,都引导人们“存天理,灭人性”、“禁欲”、“斋戒”。那么在信仰缺失的社会,必定是欲望的无限膨胀,是对“幸福的帕累托改进”的无限追求,则人们会远离“幸福的帕累托最优”状态,甚至总觉得处于“幸福的帕累托恶化”状态,如何有幸福而言?
         想起成语“刻舟求剑”:舟已行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人的欲望在不断膨胀,但地球的资源是不会膨胀的,如此追求幸福,不亦惑乎?
      
      
  •     傅雷翻译的文采当然没的说,但是由于老一代翻译和现在通用一些翻译名词的确有很大差别,诸如:苏罗门 Solomon(所罗门) , 邓 璜DonJuan(唐璜),《安娜小史》(安娜・卡列尼娜),看的还是比较晕。
      
      另外个人更加喜欢《论婚姻》,《论父母与子女》,《论友谊》这三篇伦理学的文章,也许离个人比较近,里面的有多看法和观点的确让人有所启迪。
      
      
      ----------------------------------------------------------------------------------------------------------------------------------------------------------------------------------------------
      
      《论婚姻》
      拜 仑 有 言 : “ 可 怕 的 是 : 既 不 能 和 女 人 一 起 过 生 活 , 也 不
      能 过 没 有 女 人 的 生 活 ”
      
      ....
      
      
      
      “既然你掷了骰子,你已经下了命令,下了坚固的决心,那么,再也不要多说,只去实行便是。”
      “是啊,”巴奴越说,“但没有获得你的忠告和同意之前,我不愿实行。”
      “我表示同意,”邦太葛吕哀答道,“而且我劝你这样做。”
      “可是,”巴奴越说,“如果你知道最好还是保留我的现状,不要翻什么新花样,我更爱不要结婚。”
      “那么,你便不要结婚,”邦太葛吕哀答道。
      “是啊,但是,”巴奴越说,“这样你要我终生孤独没有伴侣么?你知道苏罗门(Solomon)经典上说:孤独的人是不幸的。单身的男子永远没有象结婚的人所享到的那种幸福。”
      “那么天啊!你结婚便是,”邦太葛吕哀答道。
      “但,”巴奴越说,“如果病了,不能履行婚姻的义务时,我的妻,不耐烦我的憔悴,看上了别人,不但不来救我的急难,反而嘲笑我遭遇灾祸,(那不是更糟!)窃盗我的东西,好似我常常看到的那样,岂不使我完了么?”
      “那么你不要结婚便是,”邦太葛吕哀回答。
      “是啊,”巴奴越说,“但我将永没有嫡亲的儿女,为我希望要永远承继我的姓氏和爵位的,为我希望要传给他们遗产和利益的。”
      “那么天啊,你结婚便是。”邦太葛吕哀回答。
      
      P 4
      
      
      
      邓·璜并非一个不知廉耻的人,而是失望的感伤主义者。“邓·璜自幼受着诗人画家音乐家的教养,故他心目中的女子亦是艺术家们所感应他的那一种,他在世界上访寻他们所描写的女人,轻盈美妙的身体,晶莹纯洁的皮肤,温柔绮丽,任何举止都是魅人的,任何言辞都是可爱的,任何思想都是细腻入微的。”换一种说法,则假若邓·璜(或说是太爱女人的男子)对于女子不忠实③,那也并非他不希望忠实,而是因为他在此间找不到一个和他心目中的女子相等的女子之故。
      
      P8
      
      ----------------------------------------------------------------------------------------------------------------------------------------------------------------------------------------------
      
      《论友谊》
      在家庭里,因为我们和它的关系是肉体的,非精神的,人们爱我们也太轻易了;在爱情中,则除了那些懂得从爱情过渡到友谊的人之外,两个相爱的人只是互相扮演着喜剧,各人所扮的角色也太美满了,不容真理的倾吐。这样,儿童、父母、丈夫、妻子、爱人、情妇,都在他们的心灵深处隐藏着多少不说出来的事情;尤其蕴藏着对于家庭,对于婚姻,对于父母,对于儿女的怨艾。
      
      .....
      
      而凡是不说出来的东西,都能毒害太深藏的心灵,有如包藏在伤口下面的外物能毒害肉体的组织一般。
      
      P53
      爱情不靠道德的价值,不靠智慧,甚至也不靠所爱者的美貌。爱情是盲目的,这句平凡的老话毕竟是真理。我们总觉别人的爱情是不可解的。
      
      .....
      
      友谊的诞生却迟缓得多。初时,它很易被爱情窒息,有如一颗柔弱的植物容易被旁边的丛树压倒一样。
      P54
      
      ----------------------------------------------------------------------------------------------------------------------------------------------------------------------------------------------
      
      《论政治机构与经济机构》
      一切封度,随着自然的节奏,在自由与集权之间轮流嬗变。没有一种民主政治可以不需威权,也没有一种独裁不得大多数被统治者的同意而能久存。泰勒朗(Tal-leyrand)①曾言:“有了刀剑你什么都可以做,但你不能坐在刀剑上面。”没有一个领袖,单靠着卫队,不得大多数国民的同意或至少是不干涉态度,而
      能创造一种持久的政体的。
      
      P85
      
      健全的宪法,其定义可以归结如下:如果宪法能使政府人员之奉公守法,不但是因富有热忱,德性、理智之故,且为他们的本能与利益所促使,那么,这宪法便是
      良好的宪法。
      
      ...
      
      有人常把人类比做一个失眠的人,因为右侧睡不熟,故翻向左侧,几分钟后,重复转向右侧。这境象可说形容毕肖。人们对于使其受苦的弊病加以反抗;他们试用一种全然相反的方法;应用到矫枉过正的地步,到荒谬绝伦的地步,以致又促成了新的弊害;于是,百年前称为解放的,现在称为苛暴,往昔的弊病重新成为热烈愿望的一种改革。
      p90
      
      但这内在的秩序与和谐是难以维持的,因为我们的思想,其实在的根源多数和我们所想象的有异。我们自以为是理智的推敲,其实是我们用了错误的判断与并不坚实的论辩,以满足我们的怨恨或情欲。
      P102
      
      
  •     我第一次读这本书是在1995年,当时我正开始恋爱,读这本书对我以后看待情感/幸福与婚姻的态度有很大的影响。我想我今天还算幸福的婚姻家庭,还得得益于这本书的帮助。
  •   读书人
  •   好像很有道理的样子
  •   没错,婚姻是种制度。
  •   美妙的坚固的情感——说得比唱的好听。
  •   确实,这本书关于友谊、婚姻的部分写的很精辟。作者确实洞察了世事,并非空谈。
  •   很入心
  •   帕累托可以解释很多东西嘛
  •   错了。。。。太高尚了。。。。。不现实。。。。
  •   新版中,括号标注了译名。读这书还是颇多启发哇!
  •   关于婚姻的论述确实经典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