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痛和疾病的社会根源

出版时间:2008年3月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作者:[美]凯博文  页数:235  字数:200000  译者:郭金华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作为1949年以来第一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精神医学研究的美国学者,凯博文在多层面上探讨了神经衰弱、抑郁症以及躯体症状之间的关系。本书为我们理解中国人在与家庭和国家的关系上的体验开启了一个窗口,同时也对中国人和美国人各自如何解释自身的疼痛与绝望处境进行了一个跨文化的比较。     本书囊括了作者在湖南的所见所闻。它为我们打开了一个不同寻常并且具有启发性的窗口,我们得以了解生活在中国的许多个体的活生生的生活经历。这个窗口以一种不起眼的但却可能是特别的方式增加了我们关于中国社会的理解。不过,这本书还有另一个主题,那就是情感和情感障碍。

作者简介

凯博文教授是世界一流的医疗人类学家,在文化精神病学、全球健康、社会医学等方面也享有重要地位。凯博文教授任教于哈佛大学文理学院人类学系,任该系Esther andSidney Rabb人类学讲座教授,并在2004年至2007年间担任该系系主任;1999年至2000年间担任哈佛医学院社会医学系系主任;1993年至2002年间担任哈佛医学院 Maude andLillian Presley讲座教授。目前他是哈佛大学亚洲研究中心Victor and William Fung荣誉主任。
凯博文教授著有六本专著,主持或合作主持过28个专栏及期刊,进行了200多项研究。他的主要著作有:《文化语境下的病人与医生》、《苦痛和疾病的社会根源:现代中国的抑郁、神经衰弱和病痛》、《探病说痛:人类的受苦经验和痊愈之道》、《对精神病学的再思考》、《文化和忧郁》(合著)、《社会苦难》(合著)。他的近作《道德的重量:不安年代中的希望与救赎》(牛津大学出版社,2006)讲述了社会生活中的种种危险与不确定性,因而道德体验、宗教及伦理观对个人和社会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该书已被翻译成中文,在上海和台北发行。
凯博文教授还是美国国家科学院医学院院士、美国国家文理学院院士。他担任世界卫生组织顾问,是精神卫生项目咨询委员会主任。曾获皇家人类学学院颁发的维康信托奖(Wellcome Prize),也被加拿大约克大学授予荣誉理学博士学位。2001年,他获美国人类学协会颁发的最高奖项 Franz Boas Award。他还是美国精神病学协会的荣誉终身会员。凯博文教授是哈佛大学亚洲中心及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指导委员会委员,哈佛燕京学社咨询委员会委员,及哈佛新近创立的中国基金会指导委员会委员,院长咨询委员会社会科学组委员。他还是哈佛全球健康学院指导委员会委员,并任该委员会精神卫生部联合主席、文理学院常务委员会联合主席。
2006年,凯博文获美国医学人类学协会终身成就奖,2008年获该协会颁发的乔治福斯特奖(George Foster Award)。 2004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为表彰其在医学人文领域的贡献,授予他道布尔戴奖(Doubleday Medal)。2007年获伦敦帝国理工大学颁发的医学人文奖。他被美国政府任命为美国国立卫生院Fogarty国际中心咨询委员会委员。2003年,他任国立卫生院新先锋奖(New Pioneer Awards)筛选委员会主席。 2007年任美国全国卫生研究院(NIH)咨询委员会委员。
凯博文教授在斯坦福大学完成本科学业,获哈佛大学社会人类学硕士,斯坦福大学医学博士。他荣获50多个研究奖项,参加多项中国的研究项目,涉及抑郁症、歧视、自杀、城乡移民对健康影响等领域。

书籍目录

中文版序言前言序言第一章  神经衰弱第二章  抑郁症第三章  躯体化第四章  临床研究:中国,1980第五章  临床研究:中国,1983第六章  案例第七章  中国社会中的痛苦和疾病尾声附表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在西方的历史背景  中西方在精神障碍的流行病学上的一个显著差异就是神经衰弱的发病率在中国很高而在西方比较低。在湖南医科大学精神科门诊中,神经衰弱是针对神经症性病人的最常见的诊断;而在我曾经执教的哈佛大学和华盛顿大学的门诊部门,我从未见过医生给出这种诊断。神经衰弱在整个中国的精神科和一般临床中都很普遍,而在美国和英国的类似诊所中都很少见。即使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与中国大陆有着显著差异的其他华人文化圈中,比如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神经衰弱也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诊断。而在神经衰弱的发源地西方,尤其是美国,尽管在早期(约为1880-1930年)神经衰弱曾经在老百姓和职业医生圈子里同样流行,但是现在已经是苟延残喘,人们一般倾向于认为神经衰弱已经落伍过时的。  在美国、英国、其他西方社会以及日本,几代人之前的前辈医生可能会使用神经衰弱这个诊断,但是现在的医生使用的是抑郁、焦虑状态、癔症以及与压力有关的心理一生理反应这样一些诊断。事实显示,目前华人文化圈中对神经衰弱的使用与早些时候西方对神经衰弱的使用如出一辙:那就是把它当作一个幌子来遮蔽精神疾病、心理以及社会问题,把后者转化为一种躯体疾病,否则就会产生令人尴尬的有关道德过错和社会污名的问题。(Kleinman l980:119-78)显然,神经衰弱这个术语是在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早期被西方医生、传教士医生和日本医生介绍到中国来的,但是这个引人人胜的文化传播案例从未成为历史探究的主题。

编辑推荐

  《苦痛和疾病的社会根源》对疾病症状与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分析十分具有穿透力。这本强有力的著作不仅属于人类学与精神医学的先锋之作,而且也展示了作者对消除人类不幸与苦难的深切关注和担当。所有致力于改善健康照顾系统的人都应该阅读《苦痛和疾病的社会根源》。   Joan M.Anderson, Current Anthropology  此书堪称医学人类学界长期以来所期盼的最重要的一本著作。  Richard Shweder, Culture, Medicine and Psychiary  一本视野宽广、发人深省的医学人类著作。  Roy Porter,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对跨文化精神医学具有重要的贡献。  Pual Chodoff, M.D.,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苦痛和疾病的社会根源》的田野研究写作精美,以至于历史学家都不断被其描述的中国共产主义政治实践中的那些重要时刻所吸引。作者以丰富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中国人的社会关系,童年以及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那些问题。  Jonathan Spence, 耶鲁大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苦痛和疾病的社会根源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9条)

 
 

  •   暑假在家看了吴飞老师的《浮生取义》,真是酣畅淋漓啊。才知道他在哈佛的老师就是凯博文,所以就买了凯博文的这本代表作来看,果然很好,只是我对人类学所知甚少,有好多地方还不能很好的理解,以后有机会一定重读。
  •   对于文化和疾病的研究新颖
  •   作者蛮负责的
  •   外人看中国,很好
  •   方便 帮老师买的
  •   祖师爷的书很好。
  •   很好的书,内容非常好
  •   此类书籍很罕见,外国人对中国人精神状况的研究。
  •   不如说社会是痛苦和疾病的根源算了……在这样的国家……随着时代变迁,疾病也在变,但万变不离其宗。没法不郁闷。没法不痛苦。丢!
  •   自己不是学医的,所以看起来会有些费劲,但是总体讲还是比较能理解的。在此自己也查阅了不少资料。收获颇多!
  •   这书还不错,内容丰满,关键是人要思考。喜欢。
  •   书写得很好。但是中文版没有参考文献,不知道三联出版社怎么搞的!
  •   应该还好,现在脑子有点乱,这本可能挺沉重的书过一段时间再看
  •   专业书,比较枯燥。有一些一手的资料,但是对资料的开发利用程度不够,没有用它们来整理理论体系,感觉内容没有深度,对于想直接获取结论的读者来说没什么用。
  •   之所以订购这本书,是书的名字吸引了我
  •   苦痛和疾病的社会根源
  •   外国人写,中国抑郁。神经衰弱的书。
  •   很好的一本书,读来受益。
  •   很好很满意一切OK很好很满意一切OK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