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7-8 出版社:上海三联出版社 作者:罗素·L.艾柯夫 页数:364 译者:刘宝成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中所收录的文章成文于西方对系统,尤其是社会系统有大量发现的年代。这些文章涉及了在各类组织中应用系统思考的方方面面。它们的共同之处就在于都是在企业、非营利组织以及政府部门中运用系统思考而总结出来的。其中有一些运用是在美国以外的国家完成的,但是所有的运用都是在西方。
作者简介
作者:(美)罗素·L.艾柯夫 译者:刘宝成罗素·L.艾柯夫 沃顿商学院终身荣誉教授,与德鲁克和戴明等管理学界泰斗齐名。已出版著作27部,包括《艾柯夫寓言集》、《重新设计社会》及《重建公司》等,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并为数百家公司和多国政府部门提供咨询。他主持宾州大学著名的3S系和布希中心多年,曾担任互动式管理研究所董事长,美国运筹学学会和一般系统论学会会长。在中国,其主要思想及具体操作方法“互动式规划”目前由稳泰管理咨询公司着力推广。
书籍目录
译序国家崛起的前提是人民智慧的解放/胡继旋中文版说明前言引子论活过80岁第一部分系统第1章不断变化的世界观第2章反思系统与系统模型第3章增长与发展第4章系统概念辨析第5章与系统斗智第二部分规划第6章规划的本质第7章另类的规划类型第8章处理难题第9章管理混乱第10章目的规划第11章使命陈述第12章创造力与制约因素第三部分应用第13章消费者的设计第14章教育第15章不要让上学干扰你的教育第16章犯罪第17章销售广告的效果:对关系的研究第18章配对与成三:最小的社会系统第19章人们为何饮酒:寻求对消费目的的理解第20章公司重组:内部市场经济体制第21章管理系统设计第四部分科学第22章科学的本质和方法论第23章客观性第24章合理性第25章运筹学结束篇民主社会中企业的角色附录1艾柯夫简介附录2艾柯夫主要著作译后记
媒体关注与评论
导语本书作者是与得鲁克和戴明等管理学界泰斗齐名得沃顿商学院终生荣誉教授。对于今天的中国读者而言,这本书中有许多重点值得借鉴学习,不同领域的读者会发现不同的重点。例如,艾柯夫对“增长”与“发展”的区分,对我们正在进行的向“绿色GDP”及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转换努力会大有帮助。而对于“管理应该是什么”这样一个核心问题,他提出的“互动式规划”方案和“循环组织”的结果是综合了市场机制与计划机制的一座思想与实践的高峰…… 虽然这本书的内容比较浓缩,其中每个重点都能在艾柯夫的其他著作中找到更为详尽的阐述,但本书却是中文读者接触学习艾柯夫的第一步!前言威利出版社(wiley)请我把我过去的一些论管理的文章整理成精华文集,当时我首先想到的就是“由谁来确定文章是否精华”以及“以什么标准来确定”?由“谁”来确定肯定是没有选择的,我责无旁贷。但是以什么标准来选择却有很大的自由度。自然,我挑选了那些我自以为对别人影响最大的文章与段落。用这种标准来挑选文章要求编者具备大把的记忆,而我在威利出版第一本书的时间是1957年,距今已经有40多年了,所以这对我并不是很容易。经过竭尽全力地对读者反响的回想,我挑选出一批文章,并试着将它们编辑得更具有内在的逻辑条理,从而形成前后呼应的一个整体而不显得散乱。为了使这个过程更容易些,我删除了一些重复的段落,但是没有在原文上添加任何观点。文章的来源及完成日期列在每篇文章的第一页,最后是参考文献目录。原文的格式繁多,我也尽量整理,以求行文的规范统一。在编辑本书的过程中,我得到了Tina Fellenbaum的极大帮助。而在撰写原来的文章时,我从很多朋友、同事及对手那里得到过各种各样的帮助。我最要感谢的人,一如我以往的书一样,是我的老师辛格(E.A. Singer)、丘奇曼(Jr.C.West Churchman)及科文(Thomas A.Cowan)。遗憾的是,后两位老师已经不在人世了,但是我会常常想起他们,感觉到他们的存在。我从沃顿商学院“退休”后,和学生的联系就少了。学生曾是我最主要的激励。和以前的学生与同事见面在我而言仍然是一件快乐无比的事,即使最近有个听我课的年轻人在课后对我说,他祖父也曾经上过我的课。我对我所有的学生及他们的后代心存感激,因为是他们让我成为跨越代沟的人,而没有将我禁锢在某个年龄段内。尽管我的生理年龄确实咳属于某个年龄段,但我的内心感觉却并非如此。当然,我还要感谢Pat Brandt。她把我的工作安排得效率非凡,所以我可以放心地把事情交给她。罗素·L·艾柯夫 1998年12月于宾州后记翻译缘起 首先要感谢的是本书策划人徐志跃先生和本书责任编辑邱红女士,能够慧眼引进这本重量级的精品。有朋友说,现在是“动漫时代”,说话要用简单句,否则别人听不懂。艾柯夫的文章显然不是简单的,是需要读者静下心来思考的。这就意味着,这本书也许不会成为所谓的畅销书,也就意味着,出版社和责任编辑也许无法将他们的经济利益最大化。但是,他们为中国的严肃读者做了一件好事。在介绍对艾柯夫的印象之前,先要说说作为本书译者之一和全书审校者的胡继旋博士,因为,我认识艾柯夫就是通过他。还是在旅居美国的时候,朋友圈子里,胡继旋被称为“胡大侠”。这个称谓虽然有很多的意思,但绝对不是指他的武功。这里和大家分享的只是其中的一点——他的传奇经历。胡继旋是一位遇到过很多位好导师的奇人,这之中大家耳熟能详的有四位,分别是钱学森、南怀瑾、索罗斯和创立了阿波罗教育集团的斯柏林。他曾经与这几位导师近距离地学习或者工作过,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到底精髓何在,也学习西方的科学方法与理性思维,受益匪浅。但是对他产生影响的人其实远不止这几位名气太大的导师。另外的一些导师,从艾柯夫开始,尤其是与艾柯夫的管理思想互相联系的研究事理学(控制论)、系统思维、大脑认知机制的导师,还包括冯·福尔斯特 (Heinz Von Foerster,建构主义事理学/二阶事理学)、安斯图(Stuart Unlpleby,大规模社会变革研究和系统理论)和帕斯克(Gordon Pask,对话理论——导致了达理学的产生)。只是这些人精彩在何处,国人还有所不知。这次翻译艾柯夫的作品,总算是开了一个头。而且,艾柯夫还是我们稳泰公司的高级顾问。胡继旋在1992年曾经写过一本英文的《事理学导论》教科书,其中在建构主义应用部分收录了三个极为重要的应用工具:ToPR参与建导技术、艾柯夫的互动式规划和帕斯克的对话理论。现在,ToPR参与建导技术已经由稳泰二次开发成为一个系列的建导技能培训课程,可广泛应用于各种类型的组织之中,旨在提高组织的智商和开发组织中的原创力;对艾柯夫的介绍包括这次的翻译工作以及稳泰的课程“组织优化与企业文化创新”;帕斯克的贡献也写入了稳泰的“达理学运用与双赢解决方案”培训课程中。2005年10月底,我和胡继旋一起去美国华盛顿特区,参加美国事理学年会。这次会议的组织者为稳泰的合伙人——乔治·华盛顿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安斯图。在这次会议上,艾柯夫应邀作了主题发言。这是我第一次面对面接触这位管理学大家。老人家当时已经八十有六了,腿脚不太方便,拄着两个拐杖,一个人从宾州坐火车到华盛顿,也没有见到有助手追随左右。他后来告诉我们,包括所有的通信往来等事,他也都是亲自回复,并不请助手帮忙。发言结束后,胡继旋博士单独和艾柯夫交谈了两个多小时,探讨在中国引进他的互动式规划管理的思路,作为我们的顾问,艾柯夫专门为稳泰带来一批用于课件开发的资料。谈话结束后,老人需要到最近的地铁站和他太太会合,一起回家。他太太是在他先离开家来开会之后才开车到华盛顿来的,说好了他发言结束后,到地铁站接他一起走。我和胡继旋博士在这个地区住过十几年,对周边的道路也比较熟悉,所以就由我们送他,一路上再多谈谈。当时已是深秋初冬,天气比较冷。我们送他到了Wtlite Flint地铁站,门前路边有一小片停车场。他太太还没有到。老人下车后,坚决不肯让我们陪伴他一起等候,一定要让我们回去接着开会,并一再说他一个人在那里等,绝对没有问题。虽然从晚辈的角度出发,我们觉得让年纪已经这么大的长辈一个人在冷风中站着等人既不礼貌,也很令人担心。但是为了尊重他的意愿,我们还是开车离开了。为了我们自己心中的不放心,我们将车停在了路的斜对面远远地看着,确定老人安全上车了以后,我们才走。第一次见面,就是这样小的一件事,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样一位重量级的学界泰斗,又在这样的年纪,这样的身体状况,却仍然坚持自己作为一个人的独立,坚持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时间,完全将自己和别人处于平等的地位来交流。参与互动的精神——独立、尊重、平等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翻译心得 翻译艾柯夫的文章是一件快乐的事,不仅因为其中有很多的例子可以对我们当今的现实情况有重要的参考作用,而且因为他提出的互动式规划与稳泰公司在中国推行的建导管理技能在原理上一脉相承,在实际运用中互为补充。从建构主义学派的观点来说,并不存在所谓客观性的现实,现实是群体中每个人自己所看到的一小部分的总和,所以群体的有效互动可以帮助我们更完整地认识到现实,而互动的方式方法对于组织效率也就至关重要了。正如艾柯夫所说的,系统优化的关键不在于系统中的各个部分,而在于系统中各个部分之间的互动。建导方法的服务对象正是群体,它所起到的作用就是促进群体中的有效互动。尤其是在“循环组织”模型中,艾柯夫指出建导技能对于实施这种组织中的上下级及员工的互动非常重要,这和稳泰致力于在组织中推广管理人员的基本建导技能是一致的。外请的专业建导师固然能够帮助到组织的发展,但真正的组织智能还是来自于组织中成员之间的日常互动,这需要持之以恒,而不是靠一两次的培训活动就可以完成的。翻译艾柯夫的文章又是充满挑战的。翻译讲求的是信、达、雅。原来以为,在国内、国外都居住过多年,过去也翻译过其他作品,这个项目不应该太困难的。哪晓得动手做起来才知道要把这样一位思想家的英文表达的严密的语言思维逻辑用中文讲顺,其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英文的逻辑完整清晰,主、谓、宾都有明确的界定,一路读来,容易理解,却有些生硬;而中文却带有所谓“朦胧美”,一个词往往可以代表很多种意思,具有不确定性。艾柯夫的哲学与科学功底深厚,在概念定义上毫不含糊。结果,这次翻译对于我们而言,不仅是一项工作、学习,更是一次挑战:怎么才能把英文词汇中的大量丰富内涵用中文准确地表达出来? 这里举几个例子。英文中的GoaI、Objective、Purpose等,在中文中都曾被笼统地翻译成为目标或者目的。但艾柯夫在书中却把这些词有区别地用在一起,使人不得不认真思考这些概念到底应该如何区分与界定。经过仔细的推敲,我们采用了以下的译法:End—目的;Purpose—意图;Goal—短期目标; Objective长期目的;Task 任务;Outcome—结果;Intention—意向。还有关于Problerm与Question,本来按中文习惯都翻译为“问题”。但是艾柯夫在本书的第22章“科学的本质和方法论”中,特意将这两个概念作了区分,所以我们把Question仍然翻译为要回答的“问题”,而把 Problem翻译为要解决的“难题”。还有Postulation—假定;Assumption—假说;Hypothesis假设。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虽然给翻译带来了更多的挑战,但也增加了很多探询的乐趣,从而也对语言间的不同有了小小的心得。比如,用英文来表述理性的逻辑关系较为容易,而中文也许更适合表达一些感性的、写意的图景。这也许从一个非常独特的角度解释了为什么现代科学是在西方首先发展起来的。看起来,在对概念内涵的精密定义方面,英语比中文有着更高的分辨率?这是一个有待研究的课题。本书的大部分翻译工作由杜文君、应建庆完成,其间也得到了稳泰的实习生赵锦贤的许多帮助。高难度的一些章节由胡继旋翻译。全书由胡继旋审核校对。由于我们的水平有限,翻译中的错误与疏漏肯定是有的,欢迎大家提出批评指正,也欢迎大家一起探讨艾柯夫的精华。对艾柯夫的管理模型或建导方法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发送电子邮件到Wintop@wintopgroup.com与我们联系。杜文君 2007年1月
编辑推荐
本书中所收录的文章成文于西方对系统,尤其是社会系统有大量发现的年代。这些文章涉及了在各类组织中应用系统思考的方方面面。它们的共同之处就在于都是在企业、非营利组织以及政府部门中运用系统思考而总结出来的。其中有一些运用是在美国以外的国家完成的,但是所有的运用都是在西方。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