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作者和作者电影

出版时间:2006-10-01  出版社:上海三联  作者:王方  页数:467  字数:17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尽情思想着。思想是它的追求。这种思想不是高深莫测的理性体系,而是思想的灵动与跳跃,有时是思想火花的一闪一闪,但是散点成线,就构成全书的思想航标。比如,关于作者电影的个人风格,王方是这样概述的:这些十分个人化的影片,总是提出问题一向作者自己提问,也向观众提问,可是几乎所有的问题都是无法回答的,只会引入更复杂,更矛盾的问题来。事实上,这也是电影作者们的乐趣所在。这个概述是精到的。电影作者与作者电影,他们共同的思想逻辑与艺术表达,从来不相信人性与人生是有标准答案的。所以他们只是顽强地向人性隧道深处开掘着,不想给人们种种貌似真理的谬误。其实,个人的人性常常蕴涵着人类的人性。个人就是世界。本书尽情描述着。王方愿意思想,但是不愿冥思苦想。她常常把理性思想的成果给予形象的命名后,就转到自己所喜欢的感性描述中去了。理性是收敛式的概括,需要性情的严肃和严谨。描述是挥洒性的抒写,可以让思想与个性飞且翔着。王方喜欢自由思想着与思想着并自由表述。这就形成了本书的写作风格或个性。她几乎把所有的兴趣放在“个人”和“个案”上面,不刻意把个别概括成一般,把个人概括成群体,把感性概括成理性。描述是片段式,用近可能的节俭笔墨描述每个导演的艺术个性与生活细节;描述是有意义的,在描述背后,她总是捎带出他们或她们的种种追求和这种种追求给予人们的启迪。描述是富有情感的。你可以感受到作者是熟悉和喜爱着笔下的这些导演与影片的,并在字里行间表现出真诚敬意。对于那些探索者,无论是屡战屡胜或屡败屡战的,人们都应该保持这般敬意。随意甚至信口开河地评价艺术的成败和成败的艺术家,已经成为时下的时尚,成为批评者保持居高临下虚拟优越的扭曲心理。可以说,这是一本有意味的书。它把大量在“作者电影”群落中活跃的导演和他们的代表作,以及由此蕴涵的精神价值,逐一亮相在读者面前,让读者逐一检阅,构成了了解并理解他们或她们的思想与艺术的地图。同时,它也保存着作者自身丰富的思想见解与生动的个性书写。好的写作,应该成为作者思想与个性的亮相。这就成为本书的亮点,也成为好看好读的理由。     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电影运动,都革新了电影的视听语言、叙事方式及其电影与观众的相互关系,也带出了一批电影历史上始终耀眼的名字:雷诺阿、戈达尔、路易·马勒、阿仑·雷乃、安东尼奥尼、布努艾尔、大岛渚,这些人只是他们中的一部分,他们都是电影运动潮流中的航标,他们以镜头为自来水笔书写着个人的深度思考、生活感悟以及对电影本体的革命,他们是电影的“作者”。

书籍目录

个人风格和世界意义当天使还在人间——去世的电影作者女性的方法作者电影往哪里走主要参考文献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电影作者和作者电影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9条)

 
 

  •   喜欢作者电影的朋友和研究作者电影的人士值得收藏本书。本书涉及的导演和影片可以带你进入作者电影的大门,从别样的角度来观看作者电影,来了解电影作者。
  •   不错,很多导演和电影都是很少有人知道的。
  •     不知道是不是年纪大了的缘故,现在看书看完就完了,过得了几天,脑海里已经难见蛛丝马迹。那天上卓越,又勾了一堆的书名,正打算结算的时候,回头看看那书架上满满的似熟非熟的电影专业书,叹口气关了购物窗口。里面就有一本,是朱天文的《最好的时光》。
      
      上上个周末,跑到图书馆,因为今年离不开这个城市了,所以把借书费续缴了一下。没有看书的心情,草草转了半天,兜了三本书走,朱天文《画眉记》,王方《电影作者和作者电影》,黄裳《榆下说书》。
      
      同惯例,最早翻完了电影书。《电影作者和作者电影》,作者是女性,分四个部分,个人风格和世界意义,当天使还在人间—去世的电影作者,女性的方法,作者电影往哪里去。后面列的参考文献居然好几本我自己都有,像《法国电影新浪潮》、《电影是什么?》这样的电影馆系列。所以感觉这更像是一篇博士论文,恩,说不定真是。电影的书写在如今已成滥觞,真正鞭辟入里,自成一家的我绝少见到。但女性作者写的电影,往往温婉细微,透着许多生活情趣,所以我一直比较爱看,比如苏七七的影评。
      
      王方也是在自己选择的模式当中进行架构,总体并没有大的意外。在我阅读起来,主要“知新”间或“温故”,当年在学校电影修为只钻习到日本文艺片的境界,欧洲电影只能够到基耶斯洛夫斯基以远,真正的功力指标欧洲新浪潮,大都只闻其名,未见其光影。电影没看过,那就看看写电影的书过过干瘾好了。其实手中握有大量的欧洲电影DVD,已经攒下两三年了都。可是观影的心绪和环境都已荡然无存,悲矣。连《安妮 霍尔》这样的电影我都需要中断两次才能坚持看完,真是连电影爱好者都不敢自称了快。
      
      前两个部分比较好,起码八卦比较多一些。那些名导,几个老婆,什么癖好什么的都有。我迷恋过的那些人呦,基老,吕克贝松,岩井俊二,阿尔莫多瓦,杨德昌,和他们一一打过招呼,然后遗忘。感动的在多年前,贾木许的《鬼狗杀手》的诡异恬静,萨布的《盗信情缘》的绝望中的温暖。
      
      后两部分稍弱,女性的方法部分,明显感到真正有分量的女性导演真的是很少,可以当得上电影作者这个称呼的就更少,徐静蕾不知道可以不可以算?呵呵,自从她大骂李静之后,在我心目中的印象分大减。玛格丽特 杜拉斯似乎更以文名见长,提到的一个日本女导演几乎没听说过,而且也几年不出片的那种。倒是香港这种精悍之地经常出些让人眼前一亮的彪悍的女性电影工作者,许鞍华以远,黄真真以近。
      
      最弱的是作者电影何处去,这一部分,呵呵,结论是,作者也根本不知道作者电影该往何处去。
  •     这原本是对极复杂的词语,电影和作者的两种组合几乎让所有人都弄昏了头脑,特别是这对光荣的名称离开了法国之后,情况变得有点不可遏止。这样的势头足以让人欣喜不已,但是事情本身利弊并存,我们理解下的电影地图变得扑朔迷离起来,让热爱电影的难度徒然陡增。
      很轻易地,人们会常识性地认为这是本电影发烧手册,书中举例和引用的电影是很多人理想中的完美电影模型。出人意料的是书里并没有将影片索引作为附录,但是电影本身却让人爱不释手。
      作者观注的电影细节让人吃惊。导演和导演眼中的电影不再是单向度的,它们往往结合了导演周遭的细枝末节,许多细致的差别概括了这个人一生的电影奋斗。或许电影史研究的方式不外乎按图索骥式的整理和检索,但是这样新鲜的视角让我们重新挖掘了一个导演的潜能。所以作者提出的导演带来了极度个人化的倾向,很多熟悉的身影被作者有效地节制住了,却增添了很多我们忽视的人物。如果你看过其中的某部电影,那么你可能会信服于作者的观点,我们看待电影的方式不再是紧崩思维的苦想,而完全是一种视觉快乐。
      电影理解的意义是多重的,人们在观看电影的时候,从来不排斥在电影中寻找答案和需求。我们需要的是解释的方式,但是这种解释本身往往充满了险境。其实作者提供了一条预设的通道,在书中叙述的导演被作者经过了一系列整理后,显现出了作者的观看习惯。或许我们应该承认作者接受了电影的影响,因为书本本身就像电影一样充满了空间的指引性。当代电影的脉络和过去接受人们膜礼的电影大师们组成了作者最为认可的作者电影世界。未来和女性曾是电影的一种自救方式,现在看来这样的形式和思维角度仍是一种最有效地尝试。
      当我们接受电影给予我们影响的时候,我们身体中最容易共鸣的是记忆。电影呼唤出很多人身体里的记忆,那么电影作者们不啻是一大群召唤灵魂的巫师。他们本身接受的招引成为了许多电影学者极易冷漠的方面,所谓无趣大概被人快速地运用殆尽。可是我们常常没有想过,正是这所有的缺失让我们很少能读懂电影里最核心的部分,作者电影成为了一种离群寡欢的游戏。作者提供的材料是一种简便的通过方式,借助这样的整理和繁复的分类,解释成为了一种索然无味。因为解释本身代替不了记忆,呼唤起的记忆热情已经成为了理解的一部分。
      这样看来,电影史和电影发烧手册的区别根本不是区分一个职业电影人的方式,阅读的结果在于你如何获取自己最重要的那块部分。即使这样的区别存在,作者也有效地区分了这种尴尬。作者的目的是激起你观看电影的热情,让书中或是书中导演的影片成为你的下一个观看目标。当然这样的阅读可以细分为很多种更有趣的方式,电影笔记式的阅读或是电影的词语解释可能是我们在本书中所没有设想的要求。
      比如:电影作者和作者电影。
      
  •   谢谢你的捧场。写书远远没有看那些电影本身令人悸动啊。
  •   有些问题应该要解释,有一些,却总是被人们强迫着去解释。
    你可以说这是多样性,但不可否认,这样的解释毫无建设性,不应该被解释,便是这些问题最应有的解释。
  •   太有哲理了
  •   。。。这书远远没有说的那么好……
  •   内容很好,但是一看作者就没用心编书,感觉完全是毕业生在拼凑论文的样子,复制粘贴~现在明白为什么导师们会看出我们的拙劣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