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遗风

出版时间:2008-9  出版社:甘肃教育出版社  作者:谭蝉雪  页数:138  
Tag标签:无  

前言

“羡林按”我一向有一个习惯,我从不把别人用我的口气写成的文章,拿过来,签上自己的名字,据为已有。我认为这不是有道德的行为。但现在我想破一次例。我读了大概是出于柴剑虹、荣新江等学友笔下写出的“走近敦煌丛书”序,我读了几遍,觉得即使我自己动手写也不一定达到这个水平。因此我就把文章拿过来据为已有,同时又昭告天下,说这不是我写的文章。我觉得这样做,是很有道德的行为。五年前,我曾经为甘肃教育出版社的“敦煌学研究丛书”写了一篇序言,表达了对新世纪之初我国敦煌学研究蓬勃发展的欣喜之情,也表示愿意继续为敦煌学研究奉献微薄之力。现在,甘肃教育出版社即将推出一套“走近敦煌丛书”,仍征序于我。我这个老拉拉队员当然是应该再鼓吹几句的。先说这套丛书之名。名曰“走近”,颇有讲究。“走近”乃是“走进”的必要过程与前提条件。自1987年敦煌莫高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来,敦煌声名日隆,前往那里旅游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怀着“朝圣巡礼”之心者有了更多瞻仰敦煌的机会。但是,对于并不专门从事敦煌学与敦煌历史文化研究的人来说,走马观花式的游览还是免不了有隔雾看花的感觉,要看懂并在心灵上真正亲近敦煌实属不易。

内容概要

  敦煌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自汉武帝凿通西域开始,这里逐步形成了一座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重镇和都会,承载起捍卫边疆和沟通中西的重任,扼中西交通,纳东西文化。中原传统文化从这里输出,影响着西方世界,而西方文化又从这里传人,与中原传统文化交汇融合。印度佛教从这里传人而东渐,佛教的兴盛使这里获得了佛都的美誉。而少数民族政权的更迭及多民族的杂居又在这里留下了显明的民族生活习俗。东西交通发达,中外文化交汇,各民族风俗熔融,从而使这里商贸发展,百业兴旺,并形成了特有的地方文化和浓郁的民俗风情,成为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鸣沙山、月牙泉、三危山、渥洼池诉说着敦煌数千年的历史,而古代壁画和塑像的艺术宝库莫高窟及藏经洞的数万件文献珍迹又准确而具体的记载着当时敦煌人的真实生活和民俗民风。《盛世遗风:敦煌的民俗》图文并茂地介绍了敦煌的民俗。

书籍目录

引言沙漠绿洲百业兴从放牧到农耕牛肥马壮畜牧旺商客稠繁丝路忙手工制造业兴盛家居生活总是情从建房到住房清洁卫生及医疗出行习俗骞马与马技多种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岁时节日乐无穷正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古今服饰收眼底从袴褶到袍服飞襳垂髾与上襦下裙袒胸与女着男装美不胜收的发式与化妆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服饰 谈婚论嫁多奇趣两种婚俗并存多妻制与妻妾制和亲婚与收继婚敦煌婚俗趣谈奇怪的鬼婚儒释交融生净土火葬与窟葬老人入墓少数民族的举哀丧葬礼俗的程序葬后的斋忌逆修斋结束语图版目录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插图:沙漠绿洲百业兴从放牧到农耕敦煌地处戈壁沙漠,干旱少雨,但由于南有祁连山脉,其雪山融水为敦煌弥补了自然条件的缺憾。敦煌境内有源自祁连山西脉的河流三条:甘泉水(今名党河)、苦水(今名芦草沟)、独利河(今名疏勒河)。另外这里还分布着多处泉泽,这些泉泽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淡水泉、湖,可供人畜饮用及农田灌溉,如分流泉、沙井(今名月牙泉)、宕泉、悬泉、玉女泉及兴胡泊等;另一类是盐碱池泽,除生成盐和芒硝外,仅可供野生耐碱植物如芦苇、白刺、芨芨草、胡桐、沙枣和红柳等生长,有东盐池、西盐池、北盐池、东泉泽、大井泽等。正是有了这些水源的补给,敦煌才成为沙漠绿洲,而且水草肥美,是比较理想的天然牧场。正所谓“马思边草拳毛动”,“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敦煌建郡以前是游牧民族放牧的场地,早期有乌孙、月氏和羌,后来匈奴崛起而占据了敦煌,便有了“匈奴草黄马正肥”的说法。直到西汉时期,这一状况才发生了变化。汉武帝即位后,对匈奴展开大规模讨伐,大破匈奴,并于元鼎六年(前111)在敦煌正式建郡。自此,敦煌正式被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敦煌的经济形态也逐渐从游牧经济转向了农耕经济。如效谷县的得名就反映了这一历史变化:敦煌城东北的效谷县本是渔泽障,元封六年(前105),济南人崔不意为渔泽都尉,给当地不会农耕的百姓教授耕田技能,以勤效得谷,故取名效谷县。又如嘉平三年(251),皇甫隆任敦煌太守,他亲自教农民制作耧犁,并推行衍灌法,合理用水,提高了耕作效率,粮食产量因此增加了五成,此由岑参诗句“太守到来山出泉,黄砂碛里人种田”(《敦煌太守后庭歌》《全唐诗》卷199)可以佐证。

编辑推荐

《盛世遗风:敦煌的民俗》是谭蝉雪编著的,由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盛世遗风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