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2 出版社: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科技出版社 作者:许再富 编 页数:154
内容概要
《西双版纳傣族热带雨林生态文化》中热带雨林的生态系统多样性、生态景观独特性和物种多样性等与傣族的日常生活、医药卫生、生产活动、文学艺术和宗教信仰等关系十分密切,是“雨林文化”形成的根基。包括原始多神教和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宗教信仰使傣族传统文化得到升华,是其核心。而地区内外的文化交流则使“雨林文化”得到发展与不断完善。
作者简介
许再富,广东省潮洲人,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研究50年,尤其把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结合起来进行民族植物文化和森林文化的研究。主编出版了11部学术著作,发表了200多篇论文。曾任中国科学院云南热带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研究所和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3个独立研究机构的副所长、所长(园长)长达33年,尤为后者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科学研究、科普教育、科技管理和人才培养等获中国科学院、省部级和国家级等的奖励:自然科学和科技进步奖18项、优秀科普奖8项,以及被授予的荣誉称号12项。
书籍目录
第1章概论:傣族的雨林生态文化1.1 傣族传统文化的评述1.1.1 贝叶文化1.1.2 水的文化1.1.3 森林—水文化1.1.4 热带雨林文化1.2 热带雨林——傣族传统文化的根基1.2.1 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1.2.2 傣族聚居的生态环境1.2.3 傣族的植物利用知识1.3 宗教信仰——傣族雨林文化的核心1.3.1 热带雨林与原始宗教1.3.2 南传佛教与贝叶文化1.3.3 融合的宗教森林文化1.4 文化交流——傣族传统文化的发展1.4.1 中华文化:傣族传统文化的渊源1.4.2 南传文化:傣族传统文化的发展1.4.3 区内交流:傣族传统文化的完善第2章日常生活的雨林生态文化2.1 源自热带雨林的饮食2.1.1 野生的食用动、植物资源2.1.2 野生饮料植物2.1.3 傣家嗜好植物2.2 源自热带雨林的衣饰2.2.1 箭毒木与树皮衣2.2.2 攀枝花与桐布2.2.3 适应雨林环境的衣着2.3 热带雨林的居住环境2.3.1 依山傍水的傣寨2.3.2 凤凰展翅的竹楼2.3.3 来自雨林的建材2.4 热带雨林中的交通运输2.4.1 水运的独特“独木舟”2.4.2 陆运的人背马驼和牛车2.4.3 驰名的“乘象国”第3章农业生产的雨林生态文化3.1 野生动、植物的家养3.1.1 野生植物的家栽3.1.2 野生禽类的家养3.1.3 野生兽类的驯化3.2“咪纳”与稻作文化3.2.1“谷魂奶奶”与稻作3.2.2 来自雨林的“跑马水”3.2.3 独特的稻作文化3.3“波亥”与生态林农3.3.1 刀耕火种:“森林—作物”轮作3.3.2 林内种植:“森林+作物”套作3.3.3 立体农业:“林木+作物”间作第4章医药卫生的雨林生态文化4.1 多样化的药用植物4.1.1 来自雨林的药用植物知识4.1.2“药膳同源”的植物4.1.3 药用植物的采集利用4.2 傣医药的理念与传承4.2.1“人与自然”和谐的医药理念4.2.2 适应环境的疾病治疗4.2.3 多种途径的医药传承4.3 雨林中的保健与卫生4.3.1 人体的卫生与保健4.3.2 家居及环境的卫生4.3.3 生活用水及其管理第5章文学艺术的雨林生态文化5.1 雨林仿生的歌舞创作5.1.1 来自雨林的韵律5.1.2 仿自动物的舞蹈5.1.3 见物生情的诗歌5.2 文字的创制及其载体5.2.1 折篾片数字文5.2.2 吹火筒与字母5.2.3 虫蛀叶与文字5.2.4 树叶与贝叶经5.3 源自雨林的艺术形象5.3.1 吉祥动物的雕塑形象5.3.2 傣族织锦的图画形象5.3.3 展示艺术的佛教寺庙第6章宗教信仰的雨林生态文化6.1 林神与原始宗教崇拜6.1.1 竜林——神祗的家园6.1.2 森林——傣族的父亲6.1.3 树神——灵魂的附着6.2 图腾与雨林生态文化6.2.1 九隆神话与拜龙6.2.2 多样的图腾崇敬6.2.3 文身避蛟龙之害6.3 佛教及其植物文化园6.3.1 佛祖的成道植物6.3.2 佛寺的五树六花6.3.3 佛事活动的植物第7章雨林生态文化的保护传承7.1 雨林生态文化与资源管理7.1.1 森林资源管理与持续利用7.1.2 动物、植物资源的引种驯化7.1.3 水资源的管理与农业发展7.2 面临威肋、的雨林生态文化7.2.1 正在消失的雨林生物资源7.2.2 正在变化的村社生态环境7.2.3 正在淡化的雨林生态文化7.3 雨林生态文化的保护传承7.3.1 森林保护与雨林文化传承7.3.2 绿色产业与雨林文化传承7.3.3 雨林生态文化知识的传承参考文献植物种类索引动物种类索引编后语
章节摘录
由于西双版纳傣族聚居地区的特殊地理位置及生态环境,以及他们有独特的历史发展过程,他们在植物资源的利用上,不仅具有多样性,而且具有独特性。以食用植物而言,由于他们居住在湿热的热带地区,菜肴有香、酸、冷、辣的特点;而我国古籍则多载他们“喜吃异物”,如河流中的青苔、多种昆虫;制作方法以烤、蒸、腌为丰,蔬菜多生吃,喜吃一些具有一定保健作用的植物;“药膳同源”,如苦凉菜、刺五加、鱼腥草、蕨菜等。在傣族风味食品中有糯米香竹筒饭、青苔包糯米饭、毫咯索、香茅草烤鱼、烤甜笋、苦凉菜煮鸡蛋、臭菜炒鸡蛋、油炸青苔片、油炸芭蕉、蒸芭蕉花、酸笋煮鸡等。在佐料上喜欢各种植物舂成浆的“喃迷”,如鸡棕喃迷、酸笋喃迷、槟榔青喃迷等,形成了傣族的独特饮食文化。以药用植物而言,傣族不仅利用了上千种的植物治疗疾病,而且在继承自己传统医药的基础上,吸取了印度医药学、中原医药学,以及东南亚各国医药学等,充实并发展了自己的传统医药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相传至今的“四塔”、“五蕴”理论。“四塔”是指“风、火、水、土”,认为自然界存在着人生活不可缺少的4种物质,用以对疾病的分类和立方;“五蕴”是指“色、识、受、思、行”,概括了人体的各种形态和生理功能。
编辑推荐
《西双版纳傣族热带雨林生态文化》根据傣族在历史上所形成的“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粮,有粮才有人”的朴素生态观,经比较与分析,作者认为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文化的属性应是热带雨林生态文化,简称为“雨林文化”。此外,《西双版纳傣族热带雨林生态文化》对西双版纳傣族传统雨林生态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也进行了讨论。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