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精要·神秀

出版时间:2011-1  出版社:云南教育出版社  作者:曾晓红  页数:154  

内容概要

神秀(605~706),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唐代高僧,北宗禅创始人。他少年与佛结缘,青年游方参学,中年隐遁修行,老年开法两京,被尊为“两京法主、三帝门师”,与惠能共创了南能北秀、南顿北渐的盛况。神秀学养丰赡、兼通内外,他对戒定慧的深厚修行,对心性、禅修、戒律的独到见解和会通禅教的包容特质,是北宗与唐朝盛世相始终,与佛教诸宗交相辉映的重要因素,其一代宗师的人格魅力,足为后世禅宗的典范。
《神秀》(作者曾晓红)是《大家精要》系列中的一本,介绍了神秀的生平事迹以及其主要的学术成就和思想。
《神秀》分为慕法多曲折;声名动两京;一宗分南北等五章内容。

作者简介

曾晓红,1978年生,福建省明溪县人。2001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历史系,2005~2008年,师从著名敦煌学家郝春文先生和佛教学专家方广铝先生,专业方向为中国古代史和敦煌佛教文献,历史学硕士。现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古籍出版社编辑。

书籍目录

第1章 慕法多曲折
 一、年少结佛缘
 二、游方参禅学
 三、求法东山门
第2章 声名动两京
 一、十年隐居玉泉开法
 二、两京法主三帝国师
 三、百岁入灭示寂天宫
 四、法脉传衍禅法东渐
第3章 一宗分南北
 一、法统之争
 二、南北分宗
 三、南北调和
 四、是非余论
第4章 创教北宗禅
 一、禅法渊源
 二、禅法著述
第5章 禅法之要旨
 一、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心性论
 二、摄心修定观心看净——修行观
 三、离念息心戒禅合一——菩萨戒
 四、藉教悟宗方便通经——五方便

 年谱
 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在经年游历名山大川、访师慕道的过程中,神秀在佛学义理上的修为日渐深厚,然而,他在佛学理论及实践方面获得突飞猛进的长足进步,则在拜蕲州双峰山(一名破头山,今湖北黄梅地区)东山寺弘忍为师之后。在了解神秀这段经历前,不妨对其所处时代韵佛教发展背景及禅宗的发展概况作一次巡礼。  源于印度的佛教,自两汉时期传入中国,便开始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这一进程中,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不断进行矛盾斗争,,继而融摄协调、相互影响、相互适应,直至深深扎根于中国人的思维深处,被包容、改造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地地道道的中国式佛教。而这一过程,自两汉至唐武宗“会昌废佛”,大约经历了初传时期、迅猛发展时期和宗派分立三个时期。  佛教的初传期,大体始于两汉之际,终于4世纪末。这一时期的佛教在强大的中国传统文化面前尚处稚嫩,处在附庸地位,还需要通过依附黄老之学或攀缘玄学以求立足。随着大量佛教典籍源源不断地被译为中文,上至达官贵人,下至民间知识分子,从京都到长江中下游各地,佛教的信徒层面大大扩展,传播地域日益扩大。  以东晋时期鸠摩罗什抵达长安并开创关河学派为契机,佛教在中国进入迅猛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印度佛教的各种学说源源不断地传入中国,为中国人所学习、理解,从而形成了各种学派,同时印度佛教的各种教团仪轨也开始被普遍接受。中国传统文化在极力将佛教纳入自己的体系的同时,也开始出现了各种排佛论调。为调和两者间的矛盾,佛教理论的创新也逐步展开。至南北朝末期,流行于中国南北两地的各家师说逐渐调和,佛教义理大大深化,佛教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开始酝酿成学派的结构。随着提倡某一学说的人定居一地,设立门庭,传授学徒,佛教宗派俨然成立,南方有慧远及其庐山教团,北方则出现了研习鸠摩罗什《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的“三论学派”,研习《成实论》的“成实学派”,研习《大般涅粲经》的“涅粱学派”,此外还有“毗县学派”“地论学派”“摄论学派”“俱舍学派”等。诸学派理论的争鸣、学风的差异,使佛教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佛典的传译与讲习蔚然成风,佛教成为中国社会中与儒、道两家鼎足而三的独立的力量,开始在更高的层次上与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融合。  自南北朝晚期始,南北佛教已经出现了融合的趋势,这种趋势随着隋朝的统一得到进一步加强,隋、唐王朝的统治者自觉且成熟地推行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政策,使佛教在数百年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摩擦、濡化和融合中,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融合各家学说的佛教思潮开始崭露头角,中国式佛教宗派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一时期至唐武宗“会昌废佛”,被称为佛教宗派分立时期。中国人自己创宗立说,如最早在南北朝晚期由智颉创立的天台宗,隋朝产生的三论宗、三阶教,唐代出现的法相宗、律宗、华严宗、禅宗、密宗、净土宗等,以一定的佛教学说为理论,以一定的寺院经济为依托,以较为严格且相对稳定的佛教僧团为组织,成为佛教中国化的重要标志之一。神秀到双峰山谒见弘忍、拜师求法之时,正处于这一阶段宗派大兴、高僧辈出的初唐时期。  初唐的佛教,延续隋朝以来的发展,宗派林立,繁荣兴盛,各派高僧人才辈出,灿若明星。三论宗嘉祥吉藏(549~623),天台宗章安灌顶(561~631)、天宫慧威(634~713)、左溪玄朗(673~754),法相宗玄奘大师(600?~664),华严宗杜顺(557~640)、智俨(602~668)、法藏贤首(643—712),律宗南山道宣(596~667),净土宗道绰(562~645)、善导(623~681)等人都名动一时。禅宗在初唐时更是蔚为大观。  禅宗又称佛心宗、达摩宗、无门宗,号称“教外别传”,其传承以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拈花、迦叶破颜微笑为其滥觞。该宗偏重于修心,以心传心,直传佛祖的心印,故有“佛心宗”之名。此宗以禅那为示,为思维真理、静息念虑之法,原为三学六度之一,又有如来禅、祖师禅之说。据经论所说,六度所摄之禅为如来禅,达摩所传之心印为祖师禅。该宗在中土指以菩提达摩为初祖,探究心性本原,以期“见性成佛”的大乘宗派。本宗在西方二十八传,至菩提达摩,为东土初祖。相传菩提达摩于六朝齐、梁间从印度渡海东来,梁普通(520~526)前后到洛阳弘扬禅法。因其禅法不为当时佛教界所重,乃入嵩山少林寺安心壁观,人称壁观婆罗门,以“二入四行”禅法教导弟子慧可、道育等。慧可立雪断臂,志求佛法,从达摩六年,终得达摩所传心印,达摩授以《楞伽经》4卷。僧璨受法后隐居于舒州皖公山(今安徽潜山东北),萧然静坐,不出文记,秘不传法。道信(580~651)14岁前往侍奉僧璨,前后九年,得其衣法,成为禅宗四祖。道信先至吉州(今江西吉安)传法,曾劝道俗依《文殊说般若经》修一行三昧,后转入庐山住了十余年,又前往蕲州双峰山三十多年,正式创立禅宗僧团,主张“坐禅守一”,并传法给弘忍。  弘忍(60l~674,一说602~675),禅宗第五代祖师。据《景德传灯录》,弘忍俗姓周,蕲州(今湖北)黄梅人,又有说为浔阳(今江西九江)人。据说其七岁时,某日四祖道信前往黄梅县,途中遇见一小孩,长得聪明伶俐,聪慧清秀,大异于一般儿童。四祖见了很是喜欢,、便问:“你姓什么?”小孩回答:“姓是有,但不是普通的姓。”四祖再问:“是什么姓?”回答说:“是佛性。”四祖又问:“你没姓吗?”,答道:“因为性空所以我无姓。”遭信听了大喜,知其有善根,将来必成大器,乃收入门下。这个孩子就是弘忍。弘忍年十三,即正式剃度为僧。他在道信门下,日间从事劳动,夜间静坐习禅。道信常以禅宗顿渐宗旨考验他,他触事解悟,尽得道信的禅法。永徽二年(651),四祖道信圆寂,付法传衣给弘忍。弘忍得法后即至双峰山东冯茂山(一作冯墓山)另建道场,名东山寺,时称他的禅学为“东山法门”。因来学者甚众,二十余年间徒众达七百人,“东山法门”也名噪一时,成为禅门中心。  从达摩到弘忍,中土禅宗的发展经历了两个时期。从初祖菩提达摩到三祖僧璨,其门徒都行头陀行,一衣一钵,随缘而住,并不聚徒定居于一处。到了道信、弘忍时代,禅风一变。道信于唐武德元年(618)初入黄梅双峰山,,一住三十余年,会众多至五百余人,这一时期,禅宗僧团正式创立。弘忍继之大弘“东山法门”,二十余年间徒众达七百人。这两代禅徒都定居一处,过着集体生活。他们实行生产自给,把运水、搬柴等一切劳动都当做禅的修行;弘忍即认为学道应该山居,远离嚣尘。这也是后来马祖、百丈等于深山幽谷建立丛林,实行农禅生活的指导思想。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大家精要·神秀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北禅宗创始人,提倡渐悟。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