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

出版时间:2008-12  出版社:云南教育出版社  作者:方李莉,彭兆荣  页数:238  
Tag标签:无  

前言

遗产是人类从前辈那里继承来的财产。遗产的获得与失去每每只在念想之间。人类曾经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财富,人类也曾经用自己的双手毁灭了无法再生的遗产。我们为我们的创造而骄傲,我们也为我们的破坏而懊悔。然而,人类总是在创造和破坏,骄傲和懊悔中前行的,在这样的时代,获得遗产的天经地义与保护遗产的责无旁贷同时赋予了人类。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在于我们今天是否能够保护好遗产。此番道理并不深奥,却时常为我们所忘却。忘却也是一种背叛,背叛有待于救赎。今天的保护正是对昨天背叛的赎罪、惩罚和拯救。笼统地说“人类遗产”显然不够周全,需要加注。有些遗产并没有包含人类的创造和劳动,自然遗产就是这样。任何一位到过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的游客事先都接受了相同的训导,其中有一段这样的话:大峡谷是自然的奇迹,人类并没有参与创造,因而不为人类所专美。今天,可以分享这份大自然的礼物是我们的幸运。人类没有任何理由破坏它,甚至人为地改变它。1903年,老罗斯福总统面对大峡谷说了这样的话: “任何人的干预只会破坏大峡谷,这里既然是上帝的杰作,那么也等上帝来改变它吧。”对于自然遗产,人类干预得是否多了点,包括我们今天的保护行动。我们有限度地认可“保护”原则,不仅因为人类的自大横贯其中,更是由于它来自人类对自己曾经行为痛定思痛的深切反思。反思的必要与反思的代价往往是相互的。

内容概要

本书强调田野工作,所侧重的是本土化的经验与社会事实。因此,中国经验是本书的特色与切人点。书中许多论述都是来自田野的第一手资料,所使用的材料大部分是作者十几年来所做的一些具体个案研究,其中主要是作者所承担的两个大型国家重点课题——“西北人文资源环境基础数据库”和“西部人文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里的一些个案研究。通过这些研究,我们能感受到中国政府及不同地域的民间社会,包括不同专业领域的学者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中对遗产保护所持的各种不同态度及认识,这一切形成了种种“权威”与“力”,它们在合力重新建构一个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新的中国民间文化和民间社会。从某种程度来说本书就是在剖析和展示这种重新建构的过程。

作者简介

丛书主编简介:彭兆荣,属猴,五行家据生辰八字判为火猴缺木,故字中有木喜交学友,不擅辞令,心诚可鉴遵循学海无涯、学问无界原则,谨慎穿梭于诸学科之间身为教授、博导、主任,却不在意帽子头衔,更热衷学者之道、生性好奇:学习古典,不顾久远;探讨新学,不忌时岁、年轻时斗胆研究希腊罗马之经典,半百后却叩起旅游人类学的门学问人生,借追名逐利之虚,行快乐过程之实欣赏一句话:“人活着要多为别人着想,多为后代着想”。

书籍目录

引言 一、研究的缘起 二、主要关注点与研究方法 三、由时间尺度形成的“异文化”经验第1章 不同语境中遗产的概念 一、有关遗产的概念 二、中国语境中遗产的概念  三、欧美语境中遗产的概念  四、日本、韩国语境中遗产的概念 五、不同语境中遗产概念理解的偏差第2章 欧洲经验在中国的实践  一、生态博物馆模式的建立  二、谁能拥有文化解释的权利 三、警惕潜藏的文化殖民第3章 全球一体化与文化边缘人 一、文化遗产传承主体的集体出走  二、面对外来文化的长角苗人  三、寨子里出外打工的群体 四、传统文化的边缘化 五、年轻人的向往  六、自主权与生存权孰重孰轻第4章 文化变迁的两种不同模式 一、关于建立文化生态区的思考 二、不断变革中的长角苗文化 三、文化地图的断裂与重构 四、文化变迁的不同模式 五、西方理论与具体实践之间的距离第5章 遗产语境中的民族艺术 一、将民族艺术还原到其所属的文化系统中 二、长角苗的艺术与文化符号  三、长角苗艺术的表达方式与文化类型 四、长角苗的图像艺术与装饰主体 五、长角苗服饰纹样的象征意义 六、长角苗的声音艺术与政治权利 七、长角苗人声音艺术的表达场所 八、长角苗人的艺术与历史记忆 九、长角苗人艺术形式的文化表达第6章 民间艺术与民间原生文化之间的断裂 一、陕北的民间艺术  二、洛川的面花与刺绣 三、安塞的农民剪纸  四、农民艺术家的审美困境 五、农民画的创作训练  六、农民画的创作危机 第7章 边缘化了的乡村手艺与手艺人  一、关注乡村手艺及手艺人 二、过时的农家器具  三、村子里工匠的命运 四、陕北窑洞与箍窑人 五、已经萧条的陈炉镇窑火 ……第8章 人文资源与民间文化的再生产第9章 遗产保护与道德文化的重建第10章 遗产保护中的生态压力结束语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第1章不同语境中遗产的概念一、有关遗产的概念什么是遗产?在本书的概念中,遗产应该有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大自然馈赠给我们的,需要我们去保护的自然环境、自然生态和自然资源。这是未经人为加工的天赋物产,但在当今高度发达的文明中,这种未经过人工染指的自然遗产越来越少。还有一个部分就是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努力的产物,是人类文化活动的结果,没有作为时间纬度的人类的文化活动就不会有文化遗产。另外,我们还要关注的是,不存在人的活动的自然遗产是很少的,大多数时间是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共同组成了一种互动的空间,在这种空间里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融为有机的一体,为某一社会的群体提供了活动的舞台,并由此凝集为一种传统的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人类学家乌格朋认为,孩子们一出世,便生在一个自然环境里,也就是所谓的自然遗产里。各种动物都是这样。但人类却还生在一个社会的遗产(即文化的遗产)里。这种遗产并不像财产一般仅留给某某指定的人。它是属于社会的,凡是社会里的孩子都可以享用。因为它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又是人类自始至今经营社会的结果。

后记

本书中的所有案例几乎都来自中国的民间社会,这是构成中国文化的基石。书中所关注的人也基本是中国不同民间社会的农民和手艺人,他们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正传承者。千百年来我们关注的文化都是精英的文化,我们关注的历史,都是帝王将相的政治史。包括我们的历史博物馆,我们的故宫博物院,里面收藏的大多是皇宫贵族的奢侈品和玩物,如象牙雕、漆器、金银器、景泰蓝、陈设瓷等。那些反映民众生活和生产方式的生活器具与生产器具,里面包含有大量的民众智慧、传统知识。但由于平实朴素,竟然被认为不美,不能登大雅之堂。这不仅仅是对遗产价值观的判断问题,也是我们对文化的认识问题。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纠正了这种偏见,让我们开始正视了普通民众的生活,开始以一种更加开阔和更加包容的眼光去注视、去阐述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地域空间、不同社会阶层的文化,这是人类学的观点。持有这样的观点,对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非常重要。我是从1993年开始关注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研究的,最早是从景德镇民间陶瓷手工艺开始,花了几乎九年的时间,完成了三本专著,共九十多万字。从2001年开始,牵头承担了两个国家重点课题——“西北人文资源环境基础数据库”和“西部人文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这是两个大型的集体课题,有众多的学者参加,课题收集了一千多万字的文字资料,还有大量的音频和视频资料。并采用田野考察的方式,撰写了七十多份有关西部不同地区人文资源的个案研究报告,完成了《从文化遗产到人文资源——西部人文资源研究报告》的总报告书。

编辑推荐

《遗产实践与经验》:遗产保护不是一门专业学科,也不是一门专业知识,而是一种新的视野、新的方法论,新的价值观及新的道德观,是每个公民都应该具有的普适性知识。如果人类做到了文化启蒙运动就会开始,一个伟大的社会就会诞生,它的影响将犹如当年欧洲的文艺复兴,带来的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这个转折必须出现,不然人类将不再有前途和希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遗产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书页比较毛,虽有特色,但容易损耗;印刷质量好。内容浅了些,还有些重复唠叨的东东。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