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我的家

出版时间:2012-3  出版社:四川出版集团 四川文艺出版社  作者:加拿大老照片项目小组 编  页数:316  字数:400000  

内容概要

张飙编著的《成都,我的家(大洋彼岸的中国情怀)》是一本特殊的百年故事,图片的内容见证了100多年的老成都历史演变,记录了从100前的红十字医院的建立到至今服务于成都人的华西协和医院的历史沧桑……为本书提供照片的加拿大老人们,现在都已年届八旬甚至九旬。他们都出生在四川并在四川长大,幼年时曾就读于成都的加拿大学校。在离开中国半个多世纪以后,他们一直执著地做着一件事:每年的10月中旬,散居在加拿大各地的他们就会如期赶赴多伦多,在一家并不太好的酒店聚会。这场由他们父辈发起的、开始于1936年的聚会,已经坚持了75年。每一次聚会,他们都会拿出自己珍藏的有关四川的老照片、老幻灯片以及各种藏品和资料进行交流与回味;每一次聚会,都有一个纪念他们在四川生活的不同主题,但大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他们家族与中国、与四川的情缘。本书的图片编辑是一群志愿者,历时8年,几赴加拿大,从1000多名加拿大志愿者的后代手中抢救出上千张图片,精选编辑成册。

书籍目录

我们出生在四川
一件有历史意义的幸事
我的中国情结萌发出新的生命
我们出生在四川
幸福童年
我选择了留在中国
远涉重洋
途中见闻
来到成都
家在成都
一门三代服务于中国的启尔德家族
世界和平的使者——文幼章
中国人民永远的朋友——云从龙夫妇
一门五代中国情
用镜头记录历史的陆德
CS的孩子们
传播西学
西学兴起
华西协合大学
友好使者——大熊猫潘多拉
见证百年
老成都的城墙、街道、桥梁
老成都市井百态
老成都郊县农事
成都早年的邮政飞机、造币厂和军校
缘分与承诺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我选择了留在中国 1867年加拿大自治联邦政府成立,加拿大民众心中萌发了一种民族感。19世纪后期,加拿大这个大体信仰基督教的国家掀起了传播福音的运动。很多有理想的年轻基督徒决定出国去“做好事”。为他们提供经费的教会认为,要让传播基督精神更有效果,就得为人们提供实际的服务。他们能提供的就是教育和医疗的服务。顶峰时期,加拿大传教士在四川的人数达到数千人。 当时,加拿大在中国没有派出机构,加拿大也不是帝国主义列强之一,但因为是英国的领地,受英国“保护”。因此,加拿大传教士常常坐着挂有英国米字旗的船往返于扬子江上。在许多人眼里将其和英帝国主义联系在一起。加拿大教会本身没有政治立场,但是支持反文盲、反卖淫、反吸毒和反裹脚运动。 在19世纪80年代,加拿大的教育和医学传教士来到中国(主要是四川和河南)。我的父母在清王朝被推翻后来到中国,他们和许多同时代的加拿大传教士一样理解和支持中国由专制王朝向共和体制的转变。我父亲大多数时间是在成都华西协合大学工作,曾担任过教育系主任。我母亲创建了中围第一所蒙特梭利幼儿园,并兼任过成都盲聋哑学校和弟维学校的校董。他们为中国西部的教育事业贡献出全副心身。 我于1915年出生在中国四川成都,幼年时在成都cs学校接受初等教育。1938年,我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毕业并获得社会人类学硕士学位后回到成都。在理县嘉绒藏族地区、汉源彝族地区和璧山县大兴镇(现属重庆市)进行社会调查。其间,我邂逅了后来的丈夫——英国共产党员戴维·柯鲁克(David Crook)。受他的影响,我也加入了英国共产党。 新中国成立前夕(1948年夏),我和丈夫应中共之邀来到石家庄西部一个名叫南海山的村子,那里有一所由叶剑英、王炳南直接领导的外事学校(即北京外国语大学前身),从此我有了一段全新的人生道路,开始了在新中国英语教学园地六十多年的开拓和耕耘。最后,我们选择了留在新中国。 如今,我已经是96岁(2011)的耄耋老人,如果从我的祖母算起、我的家族至今已有五代人在中国生活和工作。虽然经历了许多艰难和不幸,但我从来没有想过要离开这个国家,我的三个儿子如今也服务于中国,他们的孩子也同样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出力。

编辑推荐

《成都 我的家:大洋彼岸的中国情怀》的图片编辑是一群志愿者,历时8年,几赴加拿大,从1000多名加拿大志愿者的后代手中抢救出上千张图片,精选编辑成册。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成都我的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不错,回顾历史,展望未来~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