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大战

出版时间:2012-8  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  作者:(英) H. G. 威尔斯  译者:范锐,吴天娇,李飞  

前言

赫伯特·乔治·威尔斯(Herbert George Wells,1866-1946),英国科幻作家、新闻记者和现实主义小说家,与另两位作家约翰·高尔斯华绥和阿诺德·贝内特并称为20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三杰。他的科幻小说对该领域影响深远,创造了如“时间旅行”、“外星人”、“反乌托邦”等20世纪科幻小说中的主流话题,因此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科幻小说界的莎士比亚”、“英国的儒勒·凡尔纳。    在威尔斯的时代,人们同时受到现代文明的鼓舞和战争的威胁,各种思潮层出不穷,几乎每一个人都在思考人类应有的现在和未来。作为这个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威尔斯除了作家的身份外,还是政治家、思想家、社会学家、未来预言家和历史学家。他“从学生时代起就一直是个社会主义者”,但强调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他曾是费边社的重要成员,认为“通过有计划的社会教育方式,可以逐步改革现在的资本主义制度”,并因为关于性自由的主张和与萧伯纳等人对领导权的争夺而震惊了费边社的知识分子们,这些经历被他写入了《安·维罗尼卡》和《新马基雅弗利》。他曾在1920年和1934年两度访问苏联,受到了列宁和斯大林的接见——据说列宁的“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加电气化”这一著名的论断就是在接受威尔斯采访时提出的,在《黑暗中的俄罗斯》(这个书名说明了十月革命后的苏联给他留下的印象)一书中威尔斯用充满怀疑的语气描述列宁所谈论的这个话题当时给他的感受:“我听的时候几乎认为这是可能的。”威尔斯也曾访问美国,与罗斯福总统晤谈——显然他想从当时两个最为不同的国家中去探寻他所认为的理想化的人类社会模式。目前我们所知最早被译成中文的威尔斯的作品不是科幻小说,而是1921年他采访华盛顿会议后撰写的有关中国问题的长篇报道,译者是周恩来。    在53年的创作生涯中,威尔斯先后写下了超过110部作品,平均每年两部,其中包括50部长篇小说,这使他成为现代最多产的作家之一。这些作品的内容涉及科学、文学、历史、社会、政治等各个领域,既有科幻小说,也有纯学术作品和严肃小说以及大量报刊文章,而这些作品的影响也和它们所涉及的内容一样广泛。    1866年9月21日,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出生于英国肯特郡的小城布朗姆利(现在位于伦敦西郊的一个小镇)的一个市民家庭。他家境贫寒,父亲约瑟夫曾当过职业棒球手,后来经营一家五金店铺;母亲尼尔早年当过佣人,后来为一个乡绅当管家,这使得威尔斯童年的许多时光在这户人家位于地下室的厨房里度过。威尔斯在回顾这段生活时说,当他从地下室狭小的气窗望出去时,他所看到的是各色各样的鞋子与靴子,仿佛世界就是由那些代表各种社会身份的鞋子和靴子组成的。    14岁时,由于父亲破产,威尔斯不得不辍学自谋生路。他先后当过布店学徒、信差、小学教师、药剂师助手以及文法学校的助教。他对学徒之类的生活难以忍受,他的雇主们对他可能也有类似的感受,所以他的这些职业生涯都很短暂。1884年他得到每星期一个基尼的助学金,进入英国皇家科学院的前身南肯辛顿理科9币范学校学习物理学、化学、地质学、天文学和生物学。他的生物学老师是达尔文学说的支持者、著名科学家托马斯·赫胥黎,这位老师的进化论思想大大地影响了威尔斯后来的写作。1890年威尔斯以动物学的优异成绩获得了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的理学学士学位,毕业后的一段时间他在伦敦大学函授学院教授生物学。    1891年威尔斯开始为一些报刊撰写文章,偶尔也从事新闻写作。1893年因病休养期间他开始写作短篇小说、散文和评论,同时也开始了科普创作。1895年出版的《时间机器》使威尔斯作为“可以看到未来的人”而一举成名,这部中篇小说的末章还被伊顿公学等贵族学校列为必读篇目,以使本国精英能够充分吸收威尔斯至高无上的语言精华。此后,《莫罗博士的岛》、《隐身人》、《星球大战》、《登月第一人》等陆续发表,这些“科学传奇”,即现在所称的科学幻想小说,构成了威尔斯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辉煌的第一阶段。在20世纪初期,威尔斯的作品主要属于社会讽刺小说一类。此后他转向政论性小说创作,撰写了《基普斯》、《波利先生的故事》、《勃列林先生看穿了他》、《恩惠》、《预测》、《世界史纲》等大量关注现实、思考未来的作品,其中1908年的《托诺·邦盖》可以说是他最有影响和代表性的杰作之一。威尔斯这一时期的不少作品被称为“阐述思想的小说”,实际上已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作品,整体上被认为缺乏艺术特色。他后期的作品更多地关注灵魂、宗教、道德等方面,说明这位赫胥黎的得意门生也曾遭遇过某种精神上的危机。    和威尔斯的创作生涯同样辉煌的是他的情史。他的情人中包括女作家丽贝卡·韦斯特和曾做过马克西姆·高尔基的情人的莫拉·包伯格。在总结自己的情史时威尔斯说“虽然我曾深深爱恋一些人,但我从来不是一个好情人”,然而他却是一个好作家,他的恋人们的影子常常出现在他的作品中。这可以作为一个有趣的例证——虽然威尔斯以科幻小说而闻名,但他的作品从来都和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1938年,奥逊·维尔斯根据《星球大战》的情节在电台做了一期广播节目,结果引起了一场民众大恐慌。这一后果大大出乎维尔斯本人的预料,他不得不保证以后再也不做类似的事,以免引起新的恐慌。    评论界将威尔斯与儒勒·凡尔纳相提并论,认为他们是科幻小说两大流派的鼻祖。但威尔斯自己并不同意别人称他为“第二个凡尔纳”。他说:“我与法国那位未来的预言家之间并没有任何非要扯到一块的东西。他的作品里所写的往往是那些完全可以实现的发现和发明,并且有些地方已经高明地预见了它们的可行性。他的小说将唤起一种实践的兴趣……而我的故事所指的绝不是实现科学假设的可行性,这完全是另一种幻想的体验。”他认为自己的“科学传奇”是想象的产物,其目的不在于预见科学发展的可能性。凡尔纳赞扬科学技术方面的重大发现与发明,用瑰丽的色彩描绘了科学发明的巨大威力与贡献;威尔斯则在肯定科学技术发明积极意义的同时,还关心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影响,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威尔斯的科幻小说也是一种“哲理小说”,他的作品总是通过幻想中的社会来影射当时的社会和政治,整体上充满了对人类社会未来命运的关照。这切中了科幻小说的核心精神:“科学到底给人类带来了什么?”以及“人类要追求的是怎样的未来?”这种严肃的思想主题使得科幻小说真正成为一种可以“登堂入室”的文学形式,而非止于追求冒险猎奇的低俗读物——尽管在形式上难以区别。因此,也有评论家将1895年(《时间机器》的出版年份)认定为“科幻小说诞生元年”。    威尔斯被认为是未来预言家和社会活动家,但现在看来他主要还是有创造性的艺术家。他曾幻想通过建立一个世界性的政府而达到人类大同的境界,并为此奔波呼吁,当然徒劳无功。他曾认为社会的领导权应该转移到科学家和技术家手里,但这个柏拉图式的理想当然也无法实现。威尔斯后期的作品被认为对未来保持着勉强的乐观态度,但这与他世界观中根本性的悲观主义是矛盾的。作为科幻小说作家,威尔斯关注着科学发展与人性社会的相互关系——如果没有人性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只能是人类的灾难。在用他卓越的作品表现科学进步给人类带来希望的同时,他也卓有成效地提醒人类这种进步所带来的危险。在不列颠之战。中,在那些被他大声谴责过的纳粹的最先进的飞机扔下的最有破坏力的炸弹的爆炸声中,威尔斯坚持不离开几乎已是一片瓦砾的伦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第二年,威尔斯在离80岁只有两个月时离开了人世。而在这场世界大战开始的那一年,他曾为自己写下一句短小的墓志铭:“上帝将要毁灭人类——我警告过你们。”

内容概要

《星球大战》的背景设置在英国伦敦,描绘的是“火星人”入侵地球、毁灭人类时触目惊心的景象。奇形怪状的火星人侵犯地球。他们凭借一种巨大的机器,横行无阻,用热射线、毒气和火箭杀害地球上的人类。村庄和城镇被毁灭,伦敦也难逃厄运。他们靠趿食其他动物和人的鲜血为生,不知疲劳困倦,而且无性别之分。他们征服了人类,成为世界的主人,迫使人类像动物一样生存。但是,由于他们缺乏对病菌的免疫力,最终一下子全死了;而人类因为能够适应地球的环境,继续生存下来。
乔治·威尔斯关于社会问题的描写,突出地体现在他的《星球大战》之中。

作者简介

作者:(英)乔治·威尔斯 编者:李阳梅 译者:范锐、吴天娇、李飞乔治·威尔斯(1866~1946),又译作赫伯特·乔治·韦尔斯,英国著名小说家,尤以科幻小说创作闻名于世。1895年出版《时间机器》一举成名,随后又发表了《莫罗博士的岛》、《隐身人》、《星球大战》、《登月第一人》等多部科幻小说。他还是一位社会改革家和预言家,曾是费边社的重要成员,会晤过罗斯福和斯大林,撰写了《基普斯》、《世界史纲》等大量关注现实、思考未来的作品。威尔斯一生创作了一百多部作品,内容涉及科学、文学、历史、社会、政治等各个领域,是现代最多产的作家之一。

书籍目录

第一部  火星人来了  第一章  战争前夜  第二章  陨落的流星  第三章  在霍塞尔工地上  第四章  圆筒打开了  第五章  初识“热射线”  第六章  乔布汉姆路上的“热射线”  第七章  逃回家  第八章  星期五之夜  第九章  战斗伊始  第十章  在暴风雨中逃命  第十一章  窗下偷窥  第十二章  韦布里奇和谢泼顿的毁灭  第十三章  遭遇牧师  第十四章  伦敦大恐慌  第十五章  血溅萨里  第十六章  出伦敦记  第十七章  “雷电之子”号第二部  火星人统治地球  第十八章  被火星人蹂躏  第十九章  火星人大揭秘  第二十章  被困的日子  第二十一章  牧师之死  第二十二章  劫后死寂  第二十三章  十五日之惨变  第二十四章  普特尼山上的空想家  第二十五章  死城伦敦  第二十六章  满城废墟  第二十七章  尾声

章节摘录

在19世纪末期,没有人会相倍,比人更聪明,跟人一样会死的物种一直敏锐、密切地观察:研究着地球;跟人忙于他们所关注、所研究的各种东西一样,这个物种研究人类的精密程度可能跟人类透过显微镜仔细观察一滴水珠上密密麻麻挤成一堆、活不了多久的微生物差不多。带着自鸣得意的心情,人类在地球上忙忙碌碌,为蝇头小利而奔波劳累,他们确信自己的王国高于一切物种。其实,那些在显微镜下的纤毛虫也可能跟人持有同样的想法。没有人想过太空中比地球更古老的星球会是人类危险的源头。就算想到这些星球时,人们也只会认为上面不可能或不大有可能存在生命。回想起那些流逝岁月中人们的一些思维习惯,真的不可思议。因为地球上的人最多可能想到火星上也许有人,但都是些劣等物种,并且随时欢迎人类的传教事业。然而,越过茫茫太空的悬隔,这个物种无比嫉妒地窥探着地球。他们拥有比人类更聪明的头脑和冷静、无情的智商。比起那些灭绝的四足动物,人类可谓聪明无比,可在这个物种面前,人类只不过是那些四足动物。他们逐步地、稳健地制订出攻击我们的计划。终于,在二十世纪初期,人类翻然觉醒了。    毋庸我多言,读者都知道火星距离太阳平均—亿四千万英里,它吸收的太阳光和热量只有地球的一半。如果星云假设理论是真的,那它就一定比地球古老。并且早在地球变得不再炙热前,火星表面的生命已开始其演变进程。火星的体积只有地球的七分之一,这一事实使火星冷却的速度加快,温度下降到适宜生命开始;火星上有空气和水,这一切是支持生命存活的必要条件。    然而人类是如此的虚妄,在虚妄之心的蒙蔽下,又是如此的盲目,以至于一直到19世纪末期还未曾有人提出,火星上可能存在智能生命,或者的确比地球上的生命要发达得多。人们也普遍没有认识到:既然火星比我们地球更老,表面积只有地球的四分之一,离太阳也更远,那它就一定远离生命的发端,也更接近生命的终止。    火星上的长时期降温一定超过了地球经历的冰川纪时代,对我们的邻居来说,气候实在太寒冷了。尽管火星上的物理条件还是一个谜,但现在我们知道,即使在赤道地区,正午的温度也仅仅达到我们最冷的冬季的气温。跟地球相比,火星上的空气变得越来越稀薄,海洋面积缩小到只覆盖表面的三分之一,并且由于季节更替缓慢,巨大的雪冠在北极和南极地区聚集、融化,周期性地淹没气候温和的区域。对我们来说,最后阶段的能源枯竭是难以置信的遥远,可对火星上的居民来说,已经是迫在眉睫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急迫性使得他们更聪明,力量更强大,心肠更坚硬。我们这种智商的人从没有想到,他们透过仪器,越过太空,发现在向着太阳,离他们最近距离只有三千五百万英里的地方,一颗希望的星辰在运动、旋转,那就是我们更温暖的地球。绿色,是繁茂的植被,灰色,是大片的水域和云雾茫茫的大气层,明白无误地表明了生命的繁衍。透过缕缕飘浮的白云,他们看到疆土连绵不断的国家人口众多,狭窄的海域上挤满了船只。    对他们而言,我们这些居住在地球上的人类不过是人们眼中的猴子、魑魅一样都是外星球的低等级物种。人类的智力已发展到能够认识到生命就是为了生存而不断斗争。同样地,火星人好像也坚持这一信仰。他们的世界在冷却的过程中走得太远了,而地球上却处处都有生命,只不过在他们眼中,这些生命是低级动物罢了。为了逃脱世世代代都威胁着他们的灭顶之灾,向着太阳的方向发动一场战争,的确成了他们的唯一希望。    在我们对他们作出严厉的审判前,我们得想想人所做过的彻底灭绝其他物种的残忍事情。我们不仅灭掉了诸如欧洲野牛和渡渡鸟这样的动物,还灭掉了欠发达的同类。五十年前,欧洲移民向自己的同类——塔斯马尼亚人发起一场灭绝战。尽管同样是人,塔斯马尼亚人还是被欧洲移民彻底杀绝。如果火星人发动同样的战争,我们会要他们讲慈悲而停止屠杀吗?    火星人已经精准地计算出他们的降落地点——他们的数学知识很显然比我们精深得多,并且几乎是全体火星人都同意实施他们的作战部署。要是我们的仪器够先进,我们可能早在十九世纪就已经发现这个越来越严重的问题。斯奇阿帕雷利人一直观察研究这颗红色的行星——真奇妙,无数个世纪以来,他们一直把火星看成是战争之星——但却未能解释他们在地图上标示清楚的起伏不定的记号。在那个时候,火星人一定已经做好了准备。    在1894年的冲期间,一道巨大的光线划破黑夜,亮光下,现出一个圆盘。利柯天文台首先发现这道光,接着尼斯的帕拉丁看到了,其他地方的天文观察家也看到了。英国读者第一次在八月二日的那期《自然》上了解到此事。我认为这道光可能是巨型炮的枪管,枪管深陷在火星的一个大坑里,从里面射出的炮弹直接打到地球上。在以后的两次冲中,爆发地附近出现了一些奇特的、无法解释的记号。    六年前袭击人类的暴风又刮起来了。接近半夜十二点时,火星靠近相反面时,由于预测到地球上将出现大团炙热的气体,爪洼岛上的天文学家拉维尔的天文交换仪的线缆突突地附动起来。拉维尔立刻去观察分光镜。分光镜表明那团燃烧的气体主要由氢气组成,它正以巨大的速度向地球飞驰而来。在十二点十五分时,肉眼已看得见这团火焰了。他说,这团火焰就像突然从火星上迅猛地喷射出来,就像从枪中射出喷火的气体一样。    后来发生的一切,证明他的描述非常准确。然而,第二天的报纸却没有一点相关的报道。除了《每日电报》轻描淡写地提了一下这团火焰,整个世界还不知道,一场前所未有的灾难正威胁着人类。要是在阿特尔索没有碰到著名天文学家欧吉尔维,我可能也完全不知道一场灾难已悄然而至。他对这则新闻感到非常兴奋,在欣喜若狂的情绪渲染下,他竟邀请我晚上和他一起轮流观察那颗红色的行星。P3-7

编辑推荐

《星球大战》是一部恐怖小说的杰作,但除了恐怖,我们还可以在里面找到很多元素,为它贴上很多标签——它是一部委婉影射英国殖民主义的寓言小说,一篇讨论自然本性与虚伪狡诈的专著,一篇讥讽虚伪宗教信仰的讽刺作品,等等。我们说乔治·威尔斯领先于我们的时代,不是说他超越了那些让太空遨游成为现实或发现基因组奥秘的科学家们,而是说他超越了斯蒂芬·艾德温·金和M.奈特·沙马兰——也就是说,他走在那些让我们深感恐怖、毫无获救希望的艺术家们的前面。    这本书就是这么令人毛骨悚然。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星球大战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封面党,标题党,看清再买。封面上虽然是《星球大战》中的克隆人部队,但是介绍的内容却是1898年,H·G·威尔斯创作的第一部描写外星生物进攻地球的科幻小说。是汤姆克鲁斯2005年主演的《世界大战》的原著小说。请各位买家看好再下手。该出版社有够坑爹的啊。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