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 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 作者:胡度
前言
川剧艺术有鲜明的人民性和深厚的现实主义传统,其表现形式是多样性和独创性的统一,具有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还有一套完整的技术结构和表现生活的艺术手段。内容和形式的高度谐调,是文学艺术的规律之一,川剧舞台艺术也是这样。其中如虚与实,繁与简,神与形,刚与柔,巧与拙,动与静,以及塑型、平衡、对称等等,都是根据对立统一的原则,不断演变发展,包含着丰富的美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历代不少著名的表演艺术家和艺人,为了艺术技艺的提高,从生活体验和演出实践首发,以表演为巾心,对川剧艺术各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并善于利用民间文学样式——艺诀的形式,记录下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悟、所得,继承了前人的创造成果,也总结了自己的艺术经验。因而,流传下来的这些艺诀,都具有言简意赅的特点,极简单的一两句话或几个字,表达了丰富而复杂的内容,它和民族文化现实主义传统有一脉相承的关系。由于这些艺诀是从实践中得出的经验,对演员来说,能起到“指门道”、“点卯窍”的作用,所以世代相传,并在流传中不断补充,日臻完善,在川剧艺术的发展中,实际上是起到了理论的指导作用。更可贵的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光辉照耀下,由于川剧艺人政治思想和艺术认识的提高,他们在继承和运用这些经验的时候,赋予了新的观点,注入了新的内容,不断推陈出新,发扬光大,继续指导着艺术的实践。这些流传在艺人口头上的艺诀,是“活”的戏曲艺术理论。单从一两则所反映的内容看也许不那么突出,但是我们将若干则汇集到一起来加以研究,便可以从中发现戏曲舞台艺术某些重要的规律。
内容概要
川剧艺诀释义、周慕莲谈艺录、川剧艺闻录、迁想妙得、以及艺海听涛、述往观今、闻道品艺、艺事留言、名家述戏、俗文学谈、故事新编、和琴音蜀戏、竹琴三国志选、清音曲词选、川剧四叶集等。
书籍目录
上卷 迁想妙得 川剧艺诀释义 周慕莲谈艺录 川剧艺闻录 迁想妙得中卷 艺海听涛 述往观今 闻道品艺 艺事留言 名家述戏 俗文学谈 故事新编下卷 琴音蜀戏 竹琴三国志选 清音曲词选 川剧四叶集
章节摘录
勤学苦练有志竟成周慕莲再回成都,已是1914年的春天。正逢青羊宫赶花会,几拨班子唱大戏,许多名角都登台。他白天看戏,晚上看戏,看了回来就学,又说又唱又做,简直成了戏迷。杨妈见他如此爱戏,想起有个叔伯兄弟正在川北名旦马素秋的班子上打杂,便有心托人情,送薄礼,希望这个叔伯兄弟帮点忙,引荐他拜在马素秋的门下,正南齐北地参师学戏。杨妈是个热心肠的人,嘴皮磨破了,脚底跑穿了,好容易才有了一点门路,马素秋同意把人带去看看。消息传来,杨妈很高兴,赶忙给周慕莲新缝了一件土蓝布的长衫子,拜托她的叔伯兄弟当介绍人,带去拜会马素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是摧残艺术人才的陷阱,正当壮年的马素秋,已染上吸毒的嗜好。他靠在鸦片灯前,斜眼看了看面前站着的这个身材瘦小的少年,便向介绍人问道:“多大啦?”“回马师傅的话,他今年刚满14岁。”“这娃娃眼小无光塌鼻梁,站起莫得桌子高,放倒莫得扁担长,生目|净末丑,他怕都不归行。算哕,这碗饭不是他娃娃吃的,带回去吧,快别想学戏啦。”马素秋说完后,端起烟枪,对着炯灯,呼呼地吸起大炯来。杨妈的叔伯兄弟还想上前申辩几句,讨点人情,但回身一看,周慕莲已经走出门外,他便没有开口,也跟着出来了。马素秋的当头一棒,在“宁赠十吊钱,不教一句戏”的旧社会的戏班子中不足为奇,但并没有打掉周慕莲学戏的信心。他回到杨妈家里,经过苦思苦想之后,相反地受到了启发。他想:“马素秋说的话,有些也是实情,我是身材瘦小嘛。难道身材瘦小就不能学戏?我肯信会唱戏的都是天生的材料?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马素秋不收,就把我难倒啦?不,难不倒人!”。
编辑推荐
《胡度文丛(套装共3卷)》是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