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终结

出版时间:2009-1-1  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  作者:邓贤  页数:236  字数:282000  
Tag标签:无  

前言

这是2008年暮秋的下午,我的家乡成都平原灰蒙蒙的一片,没有风,也没有太阳,四周都很安静。放眼望去,窗户外面那些高楼都隐隐约约,感觉有些不真实,犹如海市蜃楼一般。我遵嘱为即将出版的《邓贤文集》(八卷本)写一篇文字,也算留下一点心情吧。将近半年前,我也坐在这个座位上,也是一个灰蒙蒙的下午,没有风,也没有太阳,四周很静,窗户外面的城市和更远处的乡村像一幅若隐若现的水墨画。但是一只黑色的厄运之手猝然撕碎了画卷,一场千年不遇的特大地震发生了!顷刻之间山崩地裂江河改道,数百万幢房屋轰然倒塌,数以万计的生命灰飞烟灭,数十万人肢体伤残血流成河,一千多万人被迫离家……这一天我的父亲,一个参加过抗战的八十二岁的中国驻印军老兵,他说什么也不肯离开自家屋子去躲避地震,尽管余震不断楼房还在颤抖。入夜,城市里到处警笛拉响,救护车彻夜穿梭,从电视新闻中得知,全川乃至全国人民已经紧急动员起来抗震救灾。父亲关注灾情,当他看到部队官兵跑步进入灾区的画面时竟然老泪纵横。他对我说,民国三十年(1941年)重庆大轰炸,光是几座隧道内就死了上万人,重庆一片火海,你爷爷断了一条腿……我忽然感悟到一种穿越时空的生命力量绵延不断地渗透到心中。古人云:多难兴邦。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对一个民族来说,苦难既是不幸,又是财富。一百年来,中国人民经历了无数艰难曲折和战乱毁灭,仅以抗战八年(如果从“九一八”算起则十四年)为例,中国死了三千万人,半壁河山沦陷,几乎所有后方城市都被炸成废墟,但是大多数中国人并没有屈服,支撑一个古老民族永远挺直坚强脊梁的就是信念。敌人可以烧毁我们的房屋,炸毁我们的城市,甚至屠杀我们的亲人和同胞,但是一个民族的信念不可以被摧毁,战斗意志不可以被泯灭,这就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之根!我的父亲正是因为经历了重庆大轰炸和较场口隧道惨案,两年后他满怀对敌人的仇恨,与许多跟他一样年纪的中学生毅然决然地走上了抗日前线,从此开始了一代知识分子漫长而曲折的人生跋涉。父亲与儿子,苦难与现实,战争与和平,死亡与新生,历史以一种往复循环的方式进行着关于生命创造和人文精神传承的永恒话题。父亲的大半生都是在战争、跑警报、动乱和天灾人祸中度过的,直到晚年才迎来改革开放。他是不幸的,同时也是幸运的,因为他毕竟把人生的接力棒传给了儿子。作为父亲的儿子,我用笔记录下了有关父亲的传奇人生和中国远征军浴火重生的故事,于是有了《大国之魂》,我还写下了关于淞沪抗战和南京大屠杀的《日落东方》,关于豫东抗战和黄河大决口的《黄河殇》,关于中国军队征战印缅战场的《同一面战旗下——中国二战老兵回忆录》,关于国民党残军及其华人部落在金三角漂泊的《流浪金三角》,关于一代人大起大落知青生活的《中国知青梦》《天堂之门》《中国知青终结》,关于警示社会人生的《饥饿杀人狂》等等,这些作品如今大都将结集在《邓贤文集》(八卷本)中出版。

内容概要

这是一段被人们渐渐淡忘的历史:当1989年最后一个知青怀着壮志未酬的心境,带着被战火创伤的肢体回到国内,这场历时20年、国家耗资300个亿的中国知青运动到此就终结了。鲜为人知的是,在知青中曾有这样一批精英,他们怀着解放全人类的伟大理想,奔赴金三角战场,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个震撼人心的故事,谱写了一段悲壮的历史。

作者简介

邓贤,1953年生于四川,1971年到云南边疆当知青7年。1982年开始文学创作,现已出版作品五百余万字,多次获国家及地方政府文学奖,并有作品被翻译成日文,英文在国外出版。现在四川某学院任教。

书籍目录

第一章 高山下的花环第二章 知青壮歌第三章 谁主沉浮第四章 天地英雄第五章 青春似血第六章 天上有个太阳第七章 历史黑洞第八章 昨夜星辰第九章 灯火阑珊第十章 峥嵘岁月第十一章 铁马金戈第十二章 地狱晚钟第十三章 苍山如海第十四章 灵魂如风第十五章 同船过渡第十六章 桃花带血开第十七章 同船过渡第十八章 返城风暴第十九章 天涯萍踪第二十章 天堂花园第二十一章 大地之子第二十二章 魂归何处第二十三章 安魂曲第二十四章 走不出的金三角第二十五章 尾声后记

章节摘录

搜山的枪声渐渐远去。十八颗高悬的心脏一同落地,那种惊天动地的感觉不亚于落下一阵陨石雨。卫生员江海把握得发疼的手指头从冲锋枪扳机上松开,这才发现后背衣服全被汗水打湿了。挡在洞口的伪装物被拖开,温暖的亮晶晶的阳光一直射进山洞里,当卫生员回过头来,他看见十七双战友的眼睛像婴儿那样安静地望着自己,这时候他的心情忽然湿润一片。他明白自己是这群伤员的母亲,他们是他的孩子,他的血液将同他们一起流动。无论生死他们都将命运相连。部队撤离前留下的全部药品是一点点少得可怜的消炎药、止痛药、麻醉剂和棉纱布。对于一大群失去行动能力并且生命垂危的重伤员来说,这点药品等于杯水车薪。在战场上,重伤员特指那些断胳臂断腿、腹部中弹、胸部中弹、头部伤、贯通伤、气胸、失血过多等等的人,这些伤员就是送进野战医院也不能保证全部救活,何况他们被留在敌后,全部保障只有一个卫生员。他不仅要独自对付他们的伤口,照顾他们的生活,而且还要提防敌人突然袭击。他们的另一个敌人是饥饿。深山老林没有人家,因此也没有粮食,寨子远在山下,那里是敌占区。部队留下一笔经费,还有一匹驮马,这是十八个人生存下来的全部条件。卫生员必须每周一次或者两次,趁夜晚偷偷去到山下寨子里向老百姓购买粮食,然后赶在天亮之前把粮食驮回山洞来。不难想见,这是一段多么艰难困苦和危机四伏的日子。山洞阴暗潮湿,空气中弥漫着伤口腐烂的恶臭味,时间像一潭死水,淤积、发霉,几乎一动不动。这些中国知青,他们来自遥远的中国城市,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没有经受苦难磨砺,他们与其说伤口疼痛不如说心灵疼痛,因为山洞的黑暗日子对他们来说无比漫长,看不见任何希望。开始伤员天天听广播消磨时间,很快电池用光了,人们的耐心也随之被死寂的潮水淹没。渐渐有人开始吵闹,发脾气,动不动就大声骂娘,发火摔东西,像一群喜怒无常不讲道理的坏孩子。伤口一时好不了,药品很快用光了,对付伤口发炎只有洗食盐水和晒太阳。

后记

二000年夏天,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兼《当代》主编高贤均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主持我的《流浪金三角》出版首发仪式,不料秋天传来消息,贤均兄患上不治之症住进医院,据说最多可维持两年生命。贤均兄是我的良师益友,自一九八九年我写作第一部长篇纪实文学《大国之魂》起,贤均多次不辞辛劳专程来到成都看稿子,与我彻夜长谈。此后我的《中国知青梦》《流浪金三角》等等,无一不浸透贤均兄的关注和心血。二ooo年深秋我开始着手《中国知青终结》书稿的采访写作,贤均兄病中托人带口信来,嘱咐我务必争取超越自己,他一定要坚持到再读我的新作。贤均兄的话令我非常感动,这是我与贤均兄的最后约定,我暗暗下决心,一定不能让贤均兄失望。等到我从东南亚和金三角采访归来已是次年春天,此后几次到京,贤均兄每每都要问起写作进展情况。然而我的写作遭遇到从未有过的困难,几次推翻重来,十易其稿,数次外出补充采访,比新手写作还要艰难。贤均兄终于等不及了,二00二年夏天,北京传来贤兄均猝然离去的消息,我面对满桌碎稿,一夜无眠。今年八月是贤均兄一周年忌日,我终于如约捧出这部姗姗来迟的作品,但是贤均兄再也看不到了。贤均兄的离去使得我的文学生命现出一道缺口,我相信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就是这样走向残缺终至消失的。愿贤均兄永远与文学同在。

编辑推荐

《中国知青终结》中的人物们是切·格瓦拉的狂热追随者,他们的传奇经历和悲怆命运是一代知青的缩影。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知青终结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8条)

 
 

  •   此书在《当代》摘登时,便一口气读完了,受到的震动比读邓贤其它的作品(如《中国知青梦》、《流浪金三角》等)要强烈得多。上千万当年的知青应当感谢邓贤,因为他把那段真实而荒唐的历史以艺术的方式流传了下来。现在的年轻人恐怕很难想象他们的父辈——当年的知青——是怎样一种精神状态,做了哪些现在看起来如此荒唐,而在当时却被认为是如此壮烈的事情。人民文学出版社刚出版时,我就买了两本,一本存在家里,另一本借给别人;可几年下来,非但借给别人的那本书找不到,连存在家里的那本也不知被谁借走后不再归还了。待发现后心疼不已。本想再买一本,可人民文学出版社已经不印了(真傻)。在网上找了好长时间,最近才发现别的出版社印了此书。赶紧买了一本回来。此书绝不再外借了。
  •   多年前读邓贤的《中国知青梦》就喜欢得不得了,仿佛自己触到了那个与我相隔甚远的年代。《终结》一书也同样,讲的是那些流落海外的知青命运,境内尚且如此,境外又能如何?!青春只一次,怎样才叫无悔!如果你已过青春,如果你正在青春,如果你行之于青春的尾巴,建议一读,或许你会庆幸并珍惜自己的青春。至于从那段青春岁月走过的人来说,还是略过吧,已逝的青春就永远告别吧。
  •   读过邓贤的《大国之魂》,那里面就提到了中国知青参加金三角游击队的事情,就记下了,有这个机会就更深入地了解了那段历史和那些人物。
  •   买了邓贤已出的五本,看了三本,知青梦、知青终结、黄河殇。先看的知青梦,后看知青终结,先惊喜,后失望。发现知青梦远不如知青终结吸引人,打动人。再次印证老师所说,任何一个人一次出一系书,都会有优有劣,一定不能全买下来。
  •   买《中国知青梦》,读完后,一定要买《中国知青终结》,因为这两本书合在一起才是关于知青的完整故事。
  •   以我们这代人的眼光看,那些真正用枪杆子来输出革命的知青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但我相信,用他们的信仰来选择,这是最革命的做法。历史不可重复,但错误不可重来,狂热的代价太沉重了,回顾那段历史,引以为鉴吧!
  •   喜欢看纪实文学,知青的那段历史值得让每一个人铭记,深思。
  •   邓贤的书是我的最爱。因为他说真话。这本书让我了解了那段历史的可悲,
  •   不错,了解历史。
  •   认真学习了,建议八零后也看看你
  •   想买很久,好书
  •   甘南纪事
  •   货收到了不错
  •   写的很真实,好书
  •   书的质量不错,送货也比较快!
  •   怎么又让评价一次。我没看,怎么说啊!
  •   云南知青出境打仗的故事,看起来惊心动魄。不应该忘记这一批悲壮的人们。
  •   平装,314页,书的质量可以。邓贤 著,看了此书,感觉沉重。知青是个特定时代下的怪胎,我们感觉到知青的惨痛经历,那种绝望,迷茫。也有人说:知青吃了一点苦,所以被人记住,而农民吃了一辈子苦,反而没人留意。我们无从去判别其中的对错,没资格去说三道四。
  •   因为太沉重太沉重,看完后虽然励志,但心情也要沉闷好几天.
    不过,仍然要向有为的知青们致敬,他们创造了一个时代,让那段可怕的历史有了向上激昂的色调.
  •   能汝我眼里的书是不多的,特别是这个图书市场泛滥的年代。邓贤的出现,画下了一道印记。还记得是在阳光卫视里看到他的介绍后才慢慢读他的书。这些书并不会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到欢迎。原因很简单:不是每一个人、大学生,会对那个沉重的年代产生兴趣。但他的纪实文学和传奇的描写以及对金三角的人文关怀,经深深的烙印在每一个真正的读者心中。我将供奉他的书一辈子。
  •   一段谁也不愿意说的历史。
  •   这是一段模糊的历史,30年过去了很少有人在提及。通过这本书又复原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   感动人的总是人类的命运
  •   我一直相信宿命的,人是不能选择自己所处的时代。在那样的时代浪潮里,每个人都是一片树叶,左右不了自己的方向。好在有青春,就没有遗憾。
  •   装订出问题,从160页一下到177页,少了16页!
  •   看过这本书,又多了解一段中国的历史,原来中国的知青除了上山下乡,还有这样的一段历史。
  •   书的质量不错,内容不喜欢
  •   书从头看到尾,才敢来这里说话。看完心里很不舒服,真心为金三角知青惋惜,惋惜他们的命运,惋惜他们错过的一切改变命运的机会,想想他们在泰国的生活,也许他们很多人都还没见过祖国现在的繁荣。本来想接着看邓贤的流浪金三角,书已经买了,但是看完这本书,心里很不是滋味,只能放置一段时间了。感叹,什么命运的人都有。珍惜现在的生活吧。
  •   历史可以告诉我们很多,明心智。
  •   人的命运,总是那样无理!所以我总是以为,珍惜现在所拥有的!而我们当今的许多人,因为对过去的无知和受到估惑,总是一种对现实的不满!对于他们,我们已经拥有的太多!
  •   电视上播的电视剧,老爸说想看书,就在亚马逊定了,他说好看的... ...
  •   好书啊,现在没有人再谈论知青了,我们也就只能从这些文学作品里来了解那个时代和那个时代的人了。
  •   这书不错,能让你了解一段不为人所知的历史!
  •   这本书不是小说,也不是历史书,套用索尔仁尼琴的题目,文艺性调查初探,但又比古拉格群岛少了一份全面性和客观性。... 阅读更多
  •   那段历史很少有正史记载,作者填补了这一空白。作者的文笔也很好,能把支离破脆的田野调查记录写成一本有故事、有情节、有感情的书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卓越的送货速度很快,我拿到书便读了起来,这本书使我为知青一代感到悲哀,如果没有上山下乡就不会有知青的金三角参战,许多无辜的亡魂就不会葬在异国他乡,那么年轻的生命消失了,可悲可叹!在现在看来年轻的他们真的太冲动太幼稚,现在的90后还会有那一代的热情和斗志么?那一代和现在的年轻一代真是天地之别。现在的年轻人不知道什么叫幸福。我想活着的境外知青也难以回到祖国了,因为... 阅读更多
  •   这书装订质量太差,字大且字之间的空隙大,有凑页数的嫌疑。但内容不错!是高质量作品。但是书对不起这个价钱。看了不后悔,但是买了绝对后悔。印刷上下点工夫完全可以把书压缩到现在的一半。
  •   向在金三角奉献青春和流血牺牲的知青致敬。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