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1 出版社:四川文艺 作者:初晓 改编 页数:248 字数:186000
内容概要
“三十六计”是中华民族智慧之花结出的硕果,集中历代“韬略”、
“诡道”,从统军作战到治国兴邦,从兴办企业到商业经营,从人际交往到体育竞技,无不蕴涵三十六计的谋略,书中不少计名、语汇妇孺皆知,吟诵如流。从古至今,无论帝王将相,还是凡夫俗子,无不倚重智谋计策去达到预定的目的。
本书按照“三十六计”的顺序,对其进行阐释,并以清新的文笔,动人的情节,讲几则故事,介绍一种计谋,议论一点道理,便于读者理解其中深邃的思想,并从中获得教益。
书籍目录
总说
第一套 胜战计
第一计 瞒天过海
第二计 围魏救赵
第三计 借刀杀人
第四计 以逸待劳
第五计 趁火打劫
第六计 声东击西
第二套 敌战计
第七计 无中生有
第八计 暗度陈仓
第九计 隔岸观火
第十计 笑里藏刀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第三套 攻战计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第四套 混战计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第二十计 混水摸鱼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第二十四计 假逢伐虢
第五套 并战计
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
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
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癫
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
第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
第三十计 反客为主
第六套 败战计
第三十一计 美人计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
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
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
章节摘录
第一计 瞒天过海 译文 防备得极周全时,更容易麻痹大意;习以为常的事,也常常会失去警戒。秘密常常潜藏在公开的事物里,并非存在于公开暴露的事物之外。公开暴露的事物发展到极端,就形成最隐秘的潜藏状态了。 战例 “瞒天过海”这一典故出自薛仁贵巧渡唐太宗的故事。 唐朝初年,太宗李世民率领大军讨伐高丽,在两辽大破高丽大将盖苏文,盖苏文从海路狼狈逃回朝鲜半岛。太宗兵进辰州(今辽宁省盖县),准备渡海进攻高丽。 来到海边,太宗驻马向前望去,只见海天相接,无边无际,巨浪滔天,惊涛拍岸。太宗不由得头晕目眩,摇摇晃晃,险些栽下马来。 大军将要登船渡海时,太宗却无论如何也不肯上船了。众将苦苦相劝,全都无效。只好暂时在海边安营扎寨。 行军总管张士贵回到大帐,一筹莫展。数十万大军困在这里,进也不是,退也不是,不但贻误战机,而且粮草耗费巨大。张士贵冥思苦想,也想不出妥善的办法。 这时,副将薛仁贵走进大帐,对张士贵说道:“大人是不是在为皇上不肯渡海而忧愁?” “正是。” “小将倒是有个办法。” “薛将军,有何妙计,快快道来。” 薛仁贵走上前去,耳语一番,张士贵不住点头,连称“妙计”。 几天后的夜里,张士贵来到太宗的大帐,奏道:“本地有几位豪绅为皇上修建了一处行宫,今晚备下酒宴,请皇上前去宴饮。” 太宗欣然同意。 夜色中,太宗被众人引入一所豪华的大厅,大厅里的桌子上摆满了珍肴美味,太宗与众将尽情畅饮,直到醉卧席前。 张士贵见太宗醉倒,便命人将太宗扶到后面休息。走过一座小桥时,太宗虽然大醉,仍然感到脚下摇晃得十分厉害,便醉醺醺地问道:“怎么这么摇晃?” 张士贵答道:“皇上不胜酒力,所以感觉到摇晃。” 太宗便不再怀疑,被扶进一问精美的小屋中睡去了。 第二天,太宗醒来时,酒意未退,他看了看屋子,修饰得美轮美奂,连窗户都用绸缎挡住了。 这时,张士贵带着人进来了,又摆上了美酒佳肴,陪着太宗吃喝一番。然后,太宗又蒙咙睡去。 第三天,太宗醒来后,觉得很气闷,便走出屋子,一出屋,太宗目瞪口呆,映人眼帘的是一片无边无际的茫茫大海。原来自己正站在一艘硕大无比的楼船之上。楼船正鼓满风帆向前行驶。 太宗看了一眼跪在旁边的张士贵,惨然一笑:“爱卿骗得朕好苦。” “启奏皇上,再过_天,我军就能到达高丽,请皇上好好休息,此番我军定要扫平高丽。” 就这样,不肯登船的唐太宗被薛仁贵和张士贵巧妙地渡过大海。 顾名思义,“瞒天过海”就是有意制造一种假象,让人在毫无感觉中渡过大海的意思。它用在军事上,并不是专指瞒着人过大海,而是一种利用假象,掩盖真实意图的计谋。它主要用于战役伪装,以隐蔽兵力的集结、发动进攻的时间等,达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克敌制胜的目的。 公元589年,隋朝将大举攻打陈国。这陈国乃是公元557年陈霸先称帝新建,定国号为陈,建都城于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战前,隋朝将领贺若弼因奉命统领江防,经常组织沿江守备部队调防。每次调防都命令部队于历阳(也就是今天安徽省和县一带地方)集合。还特令三军集合时,必须大列旗帜,遍支营帐,张扬声势,以迷惑陈国。果真,陈国难辨虚实,起初以为大兵将至,尽发国中士卒兵马,准备迎敌而战。可是不久,又发现是隋军守备人马调防,并非出击,陈国便撤回集结的迎战部队。如此五次三番,隋军调防频繁,陈国也竟然司空见惯,战备松懈。直到隋将贺若弼大军渡江而来,陈国居然没有觉察。隋军如同天兵压顶,令陈兵猝不及防,并一举拔取陈国的南徐州(今天的江苏省镇江市一带)。 三国时,吴将吕蒙白衣渡江,袭取荆州,可以说是运用“瞒天过海”的又一典型战例。孙刘联盟抗曹时,刘备向东吴借用荆州,长期赖着不还,又派大将关羽镇守荆州。讨回荆州一直是东吴君臣一块心病,孙权便任命吕蒙为水军都督,要他设法夺取荆州。 关羽深知吕蒙善于用兵,严阵以待。吕蒙见无机可乘,突然称病辞职,回京治病,接替他担任统帅的竟是一个无名小辈陆逊,关羽得知便松了一口气。陆逊上任后马上派人到荆州送礼,问候关羽,态度非常谦恭,关羽就更不把他放在心上了。吕蒙暗中回到军中,以战船改扮商船,将士皆穿白衣扮成商人,渡过长江,一举占领了蜀军报警的烽火台。吴军长驱直入,关羽败走麦城。吕蒙设计进行政治伪装、外交伪装、军事伪装,三管齐下,终于夺回了荆州。 第二计 围巍救赵 译文 进攻兵力集中、实力强大的敌军,不如使这样的敌军分散减弱了再攻击。攻击敌军的强盛部位,不如攻击敌军的薄弱部分最有效。 战例 “围魏救赵”原是我国战史一个成功的战例。源出于孙膑指挥的一场战争。 公元前354年,魏国由庞涓做统帅起兵攻打赵国,一直打到国都邯郸城下,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领军队前往援助。 田忌准备直趋赵都邯郸解围,孙膑劝阻他,认为这样做不是最佳作战方案。他说:“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加进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现在魏国与赵国几乎打了一年的仗,双方都疲惫不堪。魏国的精兵都集中到邯郸了,国内只剩下些老弱病残,兵力空虚,不如引兵直奔魏国国都大梁,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魏军一见此情一定会放弃邯郸,带军队回来援救。我军可在半途桂陵设伏兵截击。这样,我们不但解了赵国之围,还可一举打败魏军。”田忌采纳了孙膑的作战计划。结果齐军大获全胜。此一计,使庞涓损失了两万人马,自己也险些当了俘虏。后来,这一作战之法就成为“孙膑兵法”的一绝。 “围魏救赵”作为兵法,孙膑用时,已是灵活机动了。虽有大体之模型,但运用此计时,也常变化形式。诱敌、诈敌,我方才可取胜。 后人也常用此计,太平天国时,曾用此计攻杭州,救南京。 一八五八年,在太平军发生内讧的时候,清军重整江南、江北的两座大营,以此围困太平天国的都城南京。 为了打破清军包围,忠王李秀成向洪秀全献上“围魏救赵”之策,让天国的太平军先进攻清军的粮饷重地杭州,迫使清军分兵自救,而我太平军乘清兵江南大营空虚,返手攻击江南大营,以解救南京之围。洪秀全同意了这一计划。 一八六0年二月,李秀成分兵五路奇袭浙江,攻占杭州。清军江南大营统帅和春得知杭州失守,急忙分拨五分之二的大营兵力,派总兵张良玉率领援助浙江。 李秀成一见和春中计,便在杭州城头,树起许多面太平军旗帜,虚设疑兵。暗中却“金蝉脱壳”,率军退出杭州。而张良玉疑心城中有伏兵,不敢进城。 李秀成撤出杭州后,日夜兼程奔赴南京。清军还没有弄清李秀成的去向时,太平军各路兵马已云集南京外围,向江南大营发起总攻。南京城内的太平军从内响应,内外夹击,大获全胜。 和春见势不好,率兵溃逃。太平军乘胜追击,攻占了常州、无锡、苏州等地,歼、俘敌人五六万。和春兵败自杀。 这一战例,成功地运用了“围魏救赵”之计,使清军苦心经营达三年之久的江南大营完全毁灭。
编辑推荐
风起云涌战事起,龙虎将帅逞英豪,犹待谋士得计策,声东击西暗度陈仓,反问、美人、走为上,添你智慧,满你锦囊。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