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光

出版时间:2007-11  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  作者:向荣  页数:337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该书以“尊重大传统,冒犯小常识”的人文精神为核心理念,对历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进行梳理归纳,以独特的人文意识和审美视角,全面分析和阐释了从1948到2007近60年的59部最佳外语片,内容翔实,资讯丰富,反映了奥斯卡多年以来不懈建构的人文精神在最佳外语片中的传承与弘扬。     《风光:在奥斯卡的另一边--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全解码》:本书作者以独特的视角,通过生动的语言介绍、评论历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是华语世界首部评介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著作。

作者简介

向荣,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成都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中国当代小说批评和影视文化研究,代表性论著有《边缘化与多维空间》《日常化写作:分享世俗盛宴的文学神话》等。

书籍目录

第20届 〔1948〕《擦鞋童》第21届 〔1949〕《文森特先生》第22届 〔1950〕《偷自行车的人》第23届 〔1951〕《玛拉帕佳之墙》第24届 〔1952〕《罗生门》第25届 〔1953〕《禁忌的游戏》第27届 〔1955〕《地狱门》第28届 〔1956〕《宫本武藏》第29届 〔1957〕《大路》第30届 〔1958〕《卡比利亚之夜×第31届 〔1959〕《我的舅舅》第32届 〔1960〕《黑人奧菲斯》第33届 〔1961〕《处女泉》第34届 〔1962〕《犹在镜中》第35届 〔1963〕《花落莺啼春》第36届 〔1964〕《八部半》第37届 〔1965〕《昨日、今日和明日》第38届 〔1966〕《大街上的商店》第39届 〔1957〕《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第40届 〔1968〕《严密监视的火车》第41届 〔1969〕《战争与和平》第42届 〔1970〕《大风暴Z》第43届 〔1971〕《调查可疑者》第44届 〔1972〕《悲惨的青春》第45届 〔1973〕《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第46届 〔1974〕《日以继夜》第47届 〔1975〕《我记得,想当年》第48届 〔1976〕《德苏·乌扎拉》第49届 〔1977〕《黑与白》第50届 〔1978〕《罗莎夫人》第51届 〔1979〕《拋开你的手帕》第52届 〔1980〕《铁皮鼓》第53届 〔1981〕《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第54届 〔1982〕《梅菲斯特》第55届 〔1983〕《重新开始》第56届 〔1984〕《芬妮与亚历山大》第57届 〔1985〕《危险行动》第58届 〔1986〕《官方说法》第59届 〔1987〕《攻击》第60届 〔1988〕《芭比的盛宴》第61届 〔1989〕《征服者佩尔》第62届 〔1990〕《天堂电影院》第63届 〔1991〕《希望之旅》第64届 〔1992〕《地中海》第65届 〔1993〕《印度支那》第66届 〔1994〕《四千金的情人》第67届 〔1995〕《毒太阳》第68届 〔1996〕《安东尼亚家族》第69届 〔1997〕《给我一个爸》第70届 〔1998〕《角色》第71届 〔1999〕《美丽人生》第72届 〔2000〕《关于我母亲的一切》第73届 〔2001〕《卧虎藏龙》第74届 〔2002〕《无主之地》第75届 〔2003〕《无处为家》第76届 〔2004〕《野蛮入侵》第77届 〔2005〕《深海长眠》第78届 〔2006〕《黑帮暴徒》第79届 〔2007〕《窃听风暴》十大经典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风光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9条)

 
 

  •   在奥斯卡的另一边 好
  •   第60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芭比的盛宴》讲的是法国大厨芭比由于政治避难而被丹麦一对因信封宗教而终身未嫁的姐倆收留。15年后芭比获得一笔1万法郎的彩票大奖,她没有选择离开,而是用这笔钱安排了一个法国大餐用以纪念姐妹老父的100周年诞辰。读了这本《风光:在奥斯卡的另一边》简直就是一顿大餐,对历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解读的很精辟,是电影爱好者一本不可多得的《芭比的盛宴》。
  •   奥斯卡最佳影片是平衡的结果,但最佳外语片却是艺术选择的产物.所以,每年一届的奥斯卡盛宴,真正具有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的是最佳外语片,可以说,真正的经典就在外语片.真正的影迷都深谙此道.这本书就把全部外语片做了充分的阐释,是华语世界第一部也是唯一的分析解读最佳外语片的好书.
  •     这年头出书也太容易了,把那些影片的简介在网上找到,然后找到电影的海报,最后就是弄个评论上去,也就是所谓的专家评点,这年头专家真多啊,这些东西嘛其实完全可以在网上找到,何必要花个三十块钱买本书呢?所谓的专家点评,还不如看DOUBAN的好。
  •     电影从来就不缺乏各式各样的标杆,戛纳、威尼斯、柏林、蒙特利尔、圣丹斯,一个个电影节每年都作为电影的饕餮大餐和视觉盛宴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有人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而奥斯卡电影节则以“世界的就是民族的”的姿态让全球化时代的观众津津乐道。好莱坞巨鳄气势和电影大工业按部就班的体系建构,将其隐约柔软的意识形态内核裹得严严实实。毫无疑问,美国电影如同长势繁盛的参天大树遮天蔽日,而奥斯卡电影节作为美国电影的首席标杆愈来愈与全球票房、高科技、大导、明星等关键词紧密关联,成为豪富大亨、明星权贵们的资本盛宴,四溢着活色生香的物质欲望。
      可是,在好莱坞电影大工业一片歌舞升平中,奥斯卡的审美标杆却在震荡中悄然下滑,特别是奥斯卡多年以来不懈建构的人文精神,在近十年的各类大奖的评选中,不知不觉地就有了一种被解构的危机,人文精神即便是在场,那也不过是一种破碎的存在——后现代主义无疑也渗透到了奥斯卡的结构中心,所以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评选和最终结果,你总会在期待中注定要失望。
      幸好还有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如果说奥斯卡是座大房子,最佳外语片不过是一扇窗户,通风透气,往来东西,将英语之外的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优秀电影收拢来为奥斯卡盛会镶嵌一道特殊的全球化风景,一道盛宴中的辅菜。或许就是因其最佳外语片与生俱来的边缘性,好莱坞的资本大亨不屑暇顾,就让它无意中获得了放任的自由,由30人组成的最佳外语片评委会的评选原则也就得以坚持人文主义立场和电影艺术的审美品质,从而不受电影工业资本霸权的影响;也正是由于最佳外语片的严谨评选和独立存在,才使得越来越向商业和技术倾斜的奥斯卡、摇摇摆摆地保持着人文价值和艺术向度的平衡性,这也就是说,正是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坚定不移地捍卫了奥斯卡的人文精神。向荣先生主编的电影专著《风光:在奥斯卡的另一边》也正是基于最佳外语片这种精神逻辑和核心价值,将历届最佳外语片进行分析和解读,并对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在奥斯卡评奖体系,乃至世界电影评选体系的独一无二的审美价值和思想价值做了全方位的阐释。作者独具慧心,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捍卫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提炼成“尊重大传统,冒犯小常识”的十字诀,以简约凝练的笔触,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独魅力展示给读者。书中概括的“大传统”,就是西方国家从文艺复兴以来,在历史实践和文化传承中逐渐形成和建构起来的人文主义大传统。它们是《处女泉》对人间正义的期盼和对罪恶的道义惩罚;是《铁皮鼓》对战争异化人性的讽刺性批判;是《大路》中对爱的寻求和爱的缺失的悲恸;是《窃听游戏》对专制的反抗和对自由的渴望;是《美丽人生》中人性和亲情对残暴与死亡的反抗与博弈……这些具有普世价值的“大传统”在现今社会,仍与我们每个人水乳交融,成为共识,常常在不经意的地方感动着我们的内心,使我们因为看了这些杰出的影片而变得高尚起来。
      与这些众所周知的“大传统”相比,此书对“小常识”的解读更是独到精辟。所谓“小常识”,是指“主导人们日常生活的传统知识和意识形态,它们往往是关于性别与性爱、种族与阶级、信仰与生命、国家与个人、政治与权利、身份与尊严、服从与反抗、道德与婚姻、爱情与伦理等场域内的成规惯例。”这些看似理所应当的“公共规则”在大师们的演绎里成为一组组无法破解的人性悖论。于是我们看到了《罗生门》中一个简单的凶杀案成为三棱镜般无法确定的迷团;《官方说法》中所谓历史真实不过是当权者粉饰太平的工具;《严密监视的列车》中为人类的解放、人性的救赎舍身取义的英雄消失不见了,而在英雄消解的背后,一个平庸懵懂的青年在生命的偶然里却实现了无所畏惧的伟大牺牲……
      《风光》一书是华语世界第一部对奥斯卡历届最佳外语片进行深度解析的佳作,这部书全面且不乏深刻地阐释了最佳外语片的审美品质和人文本理念,时有洞见闪烁于文字之中,凸显了思想表达在电影中重要性,使思想性再度成为电影艺术的内在品质,成为解读一部优秀电影的审美视角和必要通道。
      《风光》一书还可以给中国内地电影的“奥斯卡情结”提个醒,也为中国电影“冲奥”的历程的提供一个富于启发意义的参照系。
      近10多年来,以张艺谋为代表的功成名就的第五代导演们不约而同地高举起商业大片的大旗,向着奥斯卡发动了一轮又一轮的冲锋进军。一部又一部的古装武侠大片,飘洋过海、前赴后继、屡试不爽地征战小金人。那些身着长袖古装的英雄、侠士、剑客以及王公贵族们,在刀光剑影中厮杀呐喊,在血雨腥风里逞勇斗智,玩遍了权谋也耗尽了勇气,但偏偏就拿不下那个诱人的小金人。为何遭遇如此挫折?若要认真盘查其经验教训,回顾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近60年的历史,发现最佳外语片的互文性和相通性及其评奖的主导原则就很有必要,正所谓知彼才能知已。而《风光》一书就提供了这样的参照系,读过此书后,我们就不难发现一个其实也很简单的道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评选细则可能较多,但如果说它有一个堪当底线的绝对尺度,那应当就是人文精神和批判理性的绝对尺度。所以,空洞浅表的程式化剧情、故弄玄虚的历史故事、眼花缭乱的特技制作和血腥惊艳的杀戮场景统统都跟最佳外语片扯不上任何关系。而把商业大片硬拽出去逐角小金人,那就完全是南辕北辙,张冠李戴了。纵观最佳外语片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还从来就没有一部商业电影获过最佳外语片金像奖;这是一个与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评奖相关的游戏规则和基本常识,如此常识恐怕只能遵守,试若不信,淘汰和出局自然也是免不掉的。
      古人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风光》一书娓娓道来的59个影像故事的解读中,我们感受到岁月的喧嚣背后,浮华渐渐散去,惟有质朴的思想和不朽的艺术穿越了时空,薪火相传,世代不息。所以,奥斯卡评委中有人就很真诚地说:“如果想看年度最佳电影,就去看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吧”。
      
  •   这本书除了介绍获奖影片 提名影片的介绍有吗?
  •   你好, lim 。我是华商报读书周刊的编辑。那天加你为好友没见到你的回应。贵文我已经编发见报了。请将您的联系方式和电话发给我,我们多联系,也便于奉寄稿酬。
  •   哦,是吗,那谢谢您了~
  •   请快些将姓名、联系方式发给我。我今天就要发出去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