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7-12 出版社:四川美术出版社 作者:谭平 编 页数:28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第十工作室自成立以来有计划地同绕文化、艺术、社会、责任、环保等主题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的教学课程,希望学生在学习专业的同时站在一个新的高度理解和认识我们今天设计,今天的艺术和时代。 此类教学课程每个学期开设一门,贯穿整个学期,课程结束以后组织工作室同学将课程编辑成书,也就形成了今天大家看到的这套教学丛书,这里既有版式设计、封面设计和书籍整体设计与专业密切相关的作业要求,还有梳理书籍的结构,设计文字体力和文图关系,了解印刷规范等书籍的编辑过程。更重要的部分是探讨书籍所要表达关于设计教育的核心思想,在这一艰苦与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相互了解,相互学习,密切合作,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水平,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也留下了很多难以忘怀的记忆……
作者简介
谭平,1960年生于中国承德,198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获学士学位;1984—1989年为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讲师;1989—1994年获得德国文化艺术交流奖学金,就读于柏林艺术大学自由绘画系,获硕上学位和Meisterschule学位;2002—2003年,任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教授;2003年至今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书籍目录
序设计学院工作室简介第十工作室工作室教学案例—课程分析《艺众—设计:以访谈的名义》《越位—设计:以承传的名义》《角色—设计:以教育的名义》《显影—设计:以戏剧的名义》《同行—设计:以考察的名义》
章节摘录
插图:《艺众—设计:以访谈的名义》我来自韩国,是韩国弘益大学教授。于2002年荣幸地被中国北京中央美术学院聘请,担任平面设计课程的讲授工作。时间是五周,学生是该院本科生、研究生、进修生,共50多人。我在讲授之后,为学生设计了一个新颖的课程考试方式——即让每位学生分别采访当代中国艺术家及相关领域的专家。这些专家都是活跃在各自领域的,卓有成就的、思想开放的人士。虽然工作性质不同,专攻方向不同,但是对艺术都有不同凡响的领悟。古人有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众多专家对我们的启迪,大致有两个方面:其一,专家们观察、品评艺术的角度与我们圈内专业设计人员有所不同,常有发聋振聩之语。其二,不同学科,专业的思想碰撞,会产生格外耀眼的火花。学生在采访各位专家的同时,均自己设计访谈提纲,自己进行摄影创作,自己记录整理对话,自己完成一个完整的采访和设计方案。通过这些作业,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当代艺术,文化潮流的奔腾、跳跃:可以欣赏到平面艺术创作中的新创新、新意识、新方法、新概念。这本书汇集的不仅仅是平面设计专业学生的心血结晶,而且更是当代艺术界、学术界、文化界众多宿将新锐的艺术观的一次集中展示,是他们美学意识的自然流露。这50多位学生的设计作品尽管还不成熟,但他们是新生力量,是未来设计界的中坚。他们正因为年轻,所以就充满热情,充满浪漫。所谓艺众,就是众人之艺术,大众之艺术。艺术不仅仅是创作者本人的艺术体验,更应反映民众与社会之心声,艺术的本质是属于大众的。我着手把这些作品汇集起来,试图在平面设计教学中展现一个新概念,新途径。因此留下这本真实的记录。我认为,在创作过程中,“相逢”是重要的——人与人的“相逢”,艺术观念的“相逢”,设计思路的“相逢”。也许,天才的思想火花就在“相逢”中产生,别具一格的设计方案就从“相逢”开始。我们还要开放心灵,开放视野,去追求更多层面的“相逢”。比如:人和动物的“相逢”,人和花,人和石,人和大干世界,乃至人和宇宙群星的“相逢”创作者与其他对象的“相逢”,从而开始双方的相知,理解,感应,想象力和激活,艺术创作的冲动由此展开,新创新的种子于是萌芽,开花。平面艺术的真谛,是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彼此交流,理解,关怀。由此,创作者与受众之间就有了某种因缘。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