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7-10 出版社:四川民族 作者:李朝贵 页数:324 字数:32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从一千多年前的吐蕃时代到21世纪的现代社会,茶一直是藏族人民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从青衣江畔的魅力雅安到千里之遥的青藏高原,茶一直是藏汉之间经济和文化紧密联系的纽带,是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见证。这种茶,就是作者悉心研究和首次著述的藏茶。藏茶的悠久历史和生动故事,体现了藏汉两种文化交流和融合的真实过程。正如作者独特的见解:藏区民众的生存需求和汉区茶农的不断努力,共同创造了藏茶。愿藏茶以其深厚的历史积淀,继续造福于藏区人民,造福于国内各族人民,造福于世界各国人民。2007年8月于成都
内容概要
作者在研究“茶与西藏”的实践活动中,用实地实物考察结合文献历史研究的方法,采集了大量的第一手素材,以独特的视角,发现了鲜为人知的“藏茶现象”。本书是一部全面、系统、客观而真实反映藏茶及其神奇曲折、波澜壮阔的发展史。 通过过本书,我们可以看到世界上最高地域、佛教圣地的藏族对“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体验过程,了解到藏茶的历史及地处天府之国的雅安茶厂所产砖茶的经历。雅安以其不可替代的产地环境、优良的茶树品种、独到的加工工艺、生产出具有独特风格和强劲保健功能的藏茶……
书籍目录
序(一)序(二)序(三)藏茶的起源和进化 藏茶的提出 藏茶定义的过程 藏茶的定义 藏茶的起源 藏茶的进化蕃茶:唐代的藏茶 藏茶从吐蕃开始 贞观十五年(641) 吐蕃赞普迎亲鄂陵湖 藏栩禄东赞 茶叶换得青海骢 煮茶青海湖 日月山汉藏和好碑 藏王寻茶 年轻的松赞干布统一吐蕃 金佛入藏 巧镇魔女的大昭寺 煮茶小昭寺 茶乳交融的酥油茶 乳酪之腻非茶不消 吐蕃国王与唐朝大臣熬茶 藏茶与盐 佛教盛行,举国熬茶 雅州“火蕃饼”远销吐蕃 蕃茶:唐朝的藏茶 雅州大路:藏茶入藏通道藏茶产于川:宋朝的财源 蜀茶总入番 吐蕃最喜蜀茶 造反的茶商和茶农 茶叶引发的战乱 宋朝的“政治茶”、“军事茶”和“财政茶” 西北枭雄 西夏崛起控制熙河 缺茶的西夏与宋议和 吐蕃最需要的是茶 王韶建议王安石恢复茶马互市 李杞入川办茶场 雅州茶专用于藏区买马 官府垄断藏茶经营 藏茶换得战马归 年年超额完成的茶税 富甲天下茶马司 藏茶产于川 茶引:从官茶专卖到茶商专卖西番茶:元朝的藏茶 藏茶随藏传佛数传入蒙古 蒙古大军入川控制藏茶产地和通路 西番茶提举司:元朝易茶不易马 忽思慧《饮膳正要》记录的西番茶 两番茶遭受重税摧残 藏茶是最好的礼物 藏茶盛行民间从乌茶到边茶:明朝的藏茶 41面金牌分配藏茶 以藏茶治藏的朱元璋 乌茶入藏 燕制乌茶:碉门茶司经营的藏茶品种 50万斤藏茶和1万多匹战马 垄断乌茶专用于易马 朱元璋放宽对乌茶的限制 藏人不可一日无茶 藏茶的巨额利润 兰县河桥的藏茶检查站 皇帝的女婿走私藏茶 朱元璋无奈斩驸马 失败的碉门易马 贡道上熙熙攘攘皆为茶来 四大茶仓皆在川 川藏茶路:五千里藏茶通道 南边大路:绕行邛崃 六百年小路:藏茶入藏的捷径 将军庙会:茶商的盛宴 义兴隆:雅州的陕帮茶号 边茶源于“边引” 边茶:销往藏区的藏茶 川茶九成是藏茶 秋季采制“刀子茶” 藏茶的燕暖和篾包装二百茶号聚雅州:藏茶盛于清 册封五世达赖喇嘛 赐给这赖和班禅的藏茶 马终茶不散 藏茶的“部引招商” 藏商五集,“引”不封顶 雍正八年:藏茶产量的巅峰 二百茶号聚雅州 清朝的雅州茶号和商标 兴顺茶号老板自建武装押运藏茶 砖茶 炉茶:从打箭炉出关的藏茶 藏商与48家锅庄 果亲王惊叹打箭炉茶市 康定锅庄的名号和分布 松潘藏茶口岸 康北道、康南道和滇藏道、滇康道 背运藏茶的“脚夫” 清朝时藏茶的其他名称 南路边茶 西路边茶 来自中国的神奇“药草” 印茶人藏 川督丁葆祯扩大藏茶生产 张荫棠抵制印茶入藏 英图武力支持东印度公司 十三世达赖喇嘛反对印茶入藏 英国枪炮为印茶入藏开路 英国传教士挖不走藏茶技师 赵尔丰想办藏茶公司对抗印茶 官督商办的边茶公司 藏茶:“腥内之物非茶不消” 藏茶文化根深蒂固康藏茶相连:民国时期的藏茶 雅安茶商与北平政府的合作:川藏茶业公司 给部长煮雅安藏茶 垄断藏茶的“边引” 中央和地方的较量 “国防茶”:沟通藏汉的唯一媒介 康藏茶叶公司先声夺人 中国茶叶公司争夺市场 康藏茶叶公司的没落 藏茶与印茶的较量:从四川雅安到印度大吉岭 印茶仿制藏茶 路断茶不绝 茶商与官府的较量 闯关打箭炉 陕帮茶商:爱国行善的“天增公”老板 从陕西泾阳到四川雅安:陕帮茶号的学徒 翻越二郎山:背茶工赵德川 多营镇的“茶背子” 邦达昌的后人 “甲绒色”:木家锅庄从民族团结茶到营养保健茶:现代藏茶 共和国元年:藏茶的“生死轮回” 刘文辉:“你要掌握好茶叶” 邓小平:“解放西藏,多带茶叶” 廖志高:“藏族要吃(喝)茶” 18军进藏:收购10万茶包 从“孚和茶号”到“中孚茶厂”:川帮茶号的隐退 五加一成“五一”:“义兴”等陕帮茶号的聚合 雅安茶厂正式亮相:国营力量的整合 从“五一”到“中康”;私营“资本主义的尾巴”被割掉了 国营和合营:两个“雅安茶厂” 九九归一:“雅安茶厂”一统藏茶生产 西藏就认雅安茶厂:老厂长感慨忆当年 中央代表团:送给西藏人民40万份藏茶伍精华:“西藏人民感谢你们” 民族团结茶 十一世班弹视察雅安茶厂 平措汪杰谈藏茶 在莫斯科熬藏茶 本山茶:藏茶的标志性成分 32道工序:独特的藏茶制作 一日不饮茶则难熬营养保健:防治现代病让藏茶走红 走出藏区:藏茶走向世界 上里古镇的中国藏茶博物馆藏茶文史资料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藏茶的起源和进化藏茶的提出自唐以来,藏汉贸易中有一个特别的现象,就是以茶为贸易主体。但是,除了民间有“藏茶”的说法外,从来没有人正式提出过“藏茶”的概念,更没有人定义过“藏茶”。茶文化是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一个大文化,但一直是以汉文化为主要的背景,茶文化研究鲜有涉及藏区的。藏文化是中国文化之一,藏区有堪比汉区广泛的饮茶历史和民众基础,但藏文化研究中却很少涉及茶。我们在关注和研究“茶与西藏”的实践中,于2000年提出了“藏茶”的概念,并将雅安茶厂生产的销往藏区的茶命名为“藏茶”。其后,逐渐有媒体报道“藏茶”。2003年,我们在雅安创建了首家藏茶文化主题酒店——西康大酒店,并在酒店中创建了用藏茶砖装饰的“藏茶屋”。2005年,我们又在雅安上里古镇创建了首家“中国藏茶博物馆”,“藏茶”逐渐为人所知。“藏茶”概念的提出,应该说是发现了本来就存在的“藏茶现象”。明确提出“藏茶”这一概念,填补了汉藏关系史研究以及茶文化研究中的空白。
后记
《藏茶》出版得到了许多热心人士的支持和参与。国家茶叶质检中心骆少君主任多次指导并审阅书稿,丰富和修正了许多内容,并应邀为《藏茶》作序二;西南大学刘勤进教授也对书稿给予了指导并联络茶界知名人士座谈;《中国青年报》副总编潘平、摄影部主任晋永权热心帮助联系出版界资深人士讨论书稿,从选题论证到写作内容都提出了创造性的建议;平阳先生、玉兴活佛为我们提供了大量藏区素材;余栋刚、周蓓不辞辛苦,和我们一起深入藏区,参与采访和调查;雅安茶厂的李洪祺等新老领导和员工为我们提供了一切便利,不仅费力翻查了茶厂几十麻袋尘封多年的档案资料,还积极帮助联系茶号老人和背茶工接受采访;西康大酒店胡运总经理热情接待和安排采访行程;中国藏茶博物馆为我们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有关藏茶的老照片;德高望重的著名藏族学者平措汪杰接见我们并深刻阐述了藏茶对西藏的重要性;著名藏商邦达•多吉的女儿邦达•贡觉旺姆和康定自家锅庄后人帕珠·益西巴桑,以及康定“甲绒色”(木家锅庄)后人白马泽汪向我们讲述了感人的藏茶往事;康定的玉兴活佛讲述了他所知道的藏茶故事,并亲笔撰写了《藏茶》短文;大朗巴村的一家藏民还打出地道的酥油茶款待我们……在此,我们要深深地表示感谢。另外,我们还要感谢藏茶历史的见证人:92岁的背茶工赵德川、80多岁的背茶工牟文严、89岁的编包工兰文富、83岁的编包工李光凡、陕帮茶号老人吕日蒸、茶厂老领导米燮章。正是因为以上所有人的热心帮助和无私奉献才成就了《藏茶》付梓。为尊重历史和便于叙述,《藏茶》历史时期涉及的计量单位用旧式计量单位表述。如:寸、尺、丈、里、斤、两、钱等。《藏茶》作者为医疗和药物专业人士,对史料的把握如有不足之处,恳请读者谅解,并予于指正!《藏茶》所称“雅安茶厂”即为四川省雅安茶厂有限公司。《藏茶》所采用的历史照片和资料均为四川省雅安茶厂有限公司提供。《藏茶》所采用的现场照片为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系2003班李鑫同学拍摄。《藏茶》手绘插图为四川省雅安茶厂有限公司根据古代制茶场景所绘。作者2006年7月于成都
编辑推荐
《藏茶》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