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的历史瞬间

出版时间:2005-1  出版社:四川民族  作者:马鼐辉,王昭武,庄文骏  页数:231  字数:9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这是一本展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西部少数民族文化的摄影集,无论是眉目俊朗的康巴青年,还是纯真无邪的嘉绒少女,无论是神思深邃的班禅大师,还是西北黄沙退却、展露欢颜的蒙古、撒拉、土族一张张生动的脸庞,抑或大小凉山烟瘴迷雾中彝、摩梭人雄窿般矫健的身影,他们都超越时空的疆界,透过照片的边际,骄傲地与我们目光交汇,情感相通……

书籍目录

序言:漂泊的瞬间 庄学本年表:漂泊的历程 缘起:十年西行记 第一章 初涉羌地 第二章 探访嘉绒 第三章 阿坝草地 第四章 岷江峡谷 第五章 环游果洛 第六章 青海土人 第七章 塔尔大寺 第八章 青海蒙族 第九章 拉卜楞寺 第十章 撒拉十二工 第十一章 夜宿海南 第十二章 班禅圆寂 第十三章 康北道上 第十四章 凉山彝人 第十五章 木里与摩梭 第十六章 康南之行 编后记:零落成泥香如故 附录:1941年庄学本西康影展来宾题词

章节摘录

书摘蒙人的装束    初到青海的人,对于蒙"番"两族人的装束迷离莫辨,时常会误指蒙人为"番"人,指"番"人为蒙人,这是因为他们服装的差别很少,但是你留意了也能发觉他们身上有若干显著的不同。至于他们服装相仿的理由,据传说近来青海的"番"族势力强盛,蒙族势力渐次式微,故服饰遂染"番"化,甚至语言文字也多有倾向"番"人的趋势。    此间妇人的装束,常穿的为圆领老羊皮袄无面,边缘棍二寸宽的红边,地裾长及地,富有者用紫蓝黑色的缎子或布褂面,腰间柬一条红带,左方挂一根四寸长的奶钩(挤牛奶用的铜钩)和一块鸡心形的银牌,上面多刻花嵌宝石,帽子分两种形式,一为皮耳帽,帽的左右两片护耳在冷天能折下,另一种为尖顶羔皮帽。男子的外衣为老羊皮袄,穿裤,着硬底靴,帽子通行尖顶帽,富者戴狐皮帽,男子皮袄多提至膝下,便于骑乘,多数的蒙人头顶还留长发一方,梳成一根半尺长的细辫,盘在帽中。    蒙人的生活    这里蒙人的生活还是滞留在游牧社会,居无定处,逐水草而迁移。女子的工作往往比男子为勤苦,男子除了对外的交际,或从事战争以外,他们就留在帐篷闲逸,妇女们早晚须挤奶、熬茶、煮肉,余下的时间料理家务。    他们的饮食以牛羊肉、酥油、糌粑、茶为主要食料,每日饮食通常三次,而饮多于食,每食必饮砖茶所熬之浓汁数碗,茶中和鲜牛奶数勺,置酥油、糌粑各一撮,茶饮毕,乃取糌粑一碗和茶及酥油,捏成拳大的形状,即为正式的饭食,他们吃的牛羊肉数量也很多,但是肉都煮成半熟的血水肉,外人以为不可食,而他们非此不算味美。    他们的居室非黑帐房即蒙古包,因为拆卸容易,迁移方便,而这一带黑帐房比蒙古包为多,这也是深染"番"化的关系,蒙古包用羊毛毡子盖成,里面用木条做骨干,围成圆锥形的幕屋,门口挂一块毛毡作门帘,冬天内部很温暖,黑帐房用牦牛长毛织的毛毡盖成,牦牛的毛不渗水,所以虽在淋漓的大雨中,也不会漏水,黑帐房为四方形,中间用二根木杆顶着,一条棍子作为大梁,四面用四根柱子把它撑起,外面再用十数根毛绳把它拴紧,帐幕的中间用泥土砌成长形的炉槽,日夜不熄地在煨烧牛羊粪干。    他们的座位以炉灶为区分。男左女右,鲜有紊乱,如果一个新来的男客人,误踏进右边的女主人座位,很会引起他们的笑话,他们晚上睡觉的床位也是同样的男左女右,虽然是夫妇,表面上也应当这样分开,他们睡觉多和衣而睡,以衣作被,晚上不用灯亮,借着灶中的火光就能光照全幕,他们起身和睡觉都很早,大有日出而起,日入而息的生活状态。    摘自庄学本《旅行日记簿》 P114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尘封的历史瞬间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条)

 
 

  •   这是一本庄学本大师的1934-1939年的西部人文探访。印刷很好,照片很多,质量也很好。
  •   去过书中的藏区,所以特别想看庄老拍的70年前当地的人和景,时过境迁,但美丽和纯真依旧。
  •   图片资料丰富,注释以及文字充分尊重了作者的原创性
  •   八十多年前的川西风貌,人情,如实记录,图片和文字都精彩。
  •   值得购买.阅读.珍藏.透过尘封多年的精美照片,不仅可以触摸到祖国各地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而且可以洞悉作者不畏艰难.热爱祖国.欣赏不同族群不同文化的赤子之心.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