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1999-3 出版社:四川民族 作者:加哲无著菩萨(藏) 页数:116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佛子行诠释》首次将藏文版图书《〈佛子行〉诠释》以通俗的语言译为汉文,全书共分五个章节,分门别类地散述了佛教的基础哲理、佛教的内涵、佛教文化、佛教的产生,准确地表达了佛教的深刻含义。
作者简介
佛子陀美,又称杰赛陀美桑布,1295年生于西藏萨迦地区。父名贡觉白,母名蚌准。少时取名贡觉桑布,9岁趁放牧逃至桑林寺拜顿巴仁钦扎西为师习文。14岁由白巴活佛、勘布·仁钦白桑和经师仁钦多吉受戒,并赐法名桑布白。15岁至伊巴寺师从贡嘎坚赞活佛学习《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慈氏五论》、《入行论》和《中观理聚》。其后至萨迦寺师从勋努坚赞活佛学习《因明七论》等诸经典。23岁时起云游后藏各寺进行辩经,名声大震。30岁时由勘布·强森仁钦、朗卡桑杰活佛和贡嘎坚赞活佛受于比丘戒。32岁出任达热寺主持历时7年。佛子陀美先后共师从40位高僧大德,精通佛法及诸明。75岁(1369年)示寂。佛子陀美乃第七十三代菩提道次第传承师,弟子众多,仁达瓦·勋努罗追最著名。佛子陀美共有著作115部(篇),其中有《修心七论》、《佛子行》、《注释》、《行菩提心》、《大乘传承师注》、《注释》等等。
书籍目录
一 礼赞与誓愿(一)礼赞 (二)誓愿二 详解(一)皈依佛门1、暇满人生的意义2、舍弃故里3、置身幽静4、舍弃此生5、抛弃恶友6、投拜善师友(1)从思想上投拜老师(2)从物质上投拜老师7、皈依(二)三士之道1、下士之道2、中士之道3、上士之道(1)发菩提心 (2)实践菩提二心(一)修行实践世俗谛菩提心1、修行等引自他相换2、勇于接受后得的不幸和灾难a、勇于接受四个不愿意 (1)接受求而不得之苦(2)勇于接受苦难 (3)承受毁誉(4)承受贬损 b、忍受两个难以忍受的遭遇(1)忍受恩将仇报的行为(2)忍受欺凌c、贫富都能忍受(1)忍受贫困(2)能够承受富贵d、爱和恨都能承受(1)能够承受恨(2)能够承受爱.(二)修行实践胜义谛菩提心1、修行平等住离戏思想2、修行克服对后得的爱恨之物的爱憎思想(1)修行克服对爱物的爱恋思想(2)修行克服对可恨之人和事物的憎恶思想3、学习发菩提心的教导A 学习并实践六波罗蜜多 (六度) (1)学习并实践彻底的布施(2)学习并实践彻底的守戒(3)学习并实践彻底的能忍(4)学习并实践彻底的精进努力(5)学习并实践彻底的禅定(6)学习并实践彻底的上智B 学习四法(1)自行鉴别并克服自迷(2)放弃指摘菩提心者的过错(3)克服对施主家的依恋之心(4)决不说恶语粗言C 学习克服烦恼D 学习清醒而自觉地为他人谋利E 善果利于圆满成佛三、结束语(一)写作的目的(二)正确的行为准则(三)自谦地请求他人见谅(四)撰写本论所获得的善果用于成就菩提心(五)四完美的署名跋语佛子行佛子陀美生平简介土登曲吉扎巴生平简介
章节摘录
(1)接受求而不得之苦 “即令他人因贪欲,夺我财或令人夺,我将身家三时福,一并与他佛子行。”这段话的意思是,不论哪一个众生由于贪欲所驱使亲自或者指使他人夺走我的一切财产时,对此我不仅不生气、不以牙还牙,相反怀着利他的心愿将自己珍爱的身躯、财产以及三时中我所具有的一切善果统统都送给那个人。这就是佛予菩萨们勇敢地接受求而不得之苦的具体作法。《入行论》指出:“把我所拥有的一切名利都给予他人,世间的一切罪孽都留给我。”“我心惟求解脱果,勿叫功利来锁住……怎会为之愤不已?”钱财和他人对你的供奉是一切罪过的根源。因此,得到名利时不应该感到高兴。妨碍你得到名利或者夺走你的财产,等等,实际上等于解除了你的思想负担,从而阻止你堕入恶趣。因此,应该以你的人身、财产和功德来报答他,而不应该生气发怒。《入行论》又指出:“我在前生肯定也是像他伤害我一样伤害了他。”这就是说,今生我之所以遭到他人的作梗,不让我得到钱财,不让我受到供奉,财产和利益都被他人抢走,这都是由于我在前生肯定阻碍了他人发财,夺走了他人财产的缘故。今生之所以遭到如此这般的伤害正是前生的报复。认识到这一点以后就不应该生气。同样,遭受苦难时也要以上述的态度来对待它。阿底峡指出:“对于加害你的人不应该生气。如果你对加害你的人动怒的话,那么忍耐一词就成了一句空话。”“应该舍弃财产和名利,应该时刻克服骄傲自满情绪。”“财产和名利是魔鬼加给你的枷锁,应该像对待巷口的石头一样把它抛弃。”卡热巴也指出:“名利是你的枷锁,是福运和善业的障碍。”格西波多瓦说:“只要我们一无所有,就没人来仇视你。这样也就用不着嗔怪任何人。自然而然地能作到忍。没有财产就不会招来盗贼;没有行李就不会招来劫路强盗。你之所以遭到劫匪正是由于你有财产的缘故,这是对拥有财产的报应,不能对盗贼生气。”格西坚俄瓦指出:“不树靶子就不会被射击。遭到射击是因为你立了靶子的缘故。如同这个例子一样,如果你前世没有树立造孽的靶子的话,此生就不会遭到他人的伤害。因此,不应该生他人的气。”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给你吃苦的人。佛子陀美指出:“他人因贪财或憎恨你而抢走你的一切财产,使得你连一日的饮食都不继时,你就应该想一想你自己所立的誓言。”这誓言就是以德报怨的誓言。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