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4 出版社:四川教育出版社 作者:马赛尔•达内西(Marcel Danesi) 页数:123 译者:孟登迎 王行坤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焦躁、冷漠、忧郁而笨拙的青少年形象——他们在不打电话的时候,会听着喧哗刺耳的音乐;他们会执意梳扮他们的发型,在行动上完全模仿那些与他们整天粘在一块的朋友——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场景的普遍存在的固定要素了。
在青少年阶段,语言、服饰、音乐偏好以及其他符号体系都成了同龄人之间互相认同的具体手段。马塞尔·达内西将这一阶段称为青少年期:一个可以把青春期出现的心理和情感变化引向由社会因素构成的时间框架的符号行为形态。这些行为形态随后被媒体所强化。本书《酷:青春期的符号和意义》既展现了马塞尔·达内西关于现代青春期符号学研究的综合成果,同时也展现了他本人对青少年文化的意义的解释。他创立了一种对青少年以及那些促成了青少年人格和文化构成的因素的符号学描绘的方法。
马塞尔·达内西是符号学和意大利研究的教授,执教于多伦多大学维多利亚学院。
《酷:青春期的符号和意义》是当代符号学译丛之一。
作者简介
马塞尔·达内西是符号学和意大利研究的教授,执教于多伦多大学维多利亚学院。
书籍目录
中文版序言
前言
第一章 青少年期的历史
青春期与青少年期
杰罗梅·戴维·赛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
50年代
60年代
70年代和80年代
后现代的青少年
第二章 酷态的出现
意指渗透
身体意象
社会认知
结群现象
聚会
第三章 对酷态的剖析
相貌与表达
服饰代码
音乐偏好
吸烟
闲逛
第四章 青春期用语:青少年期的语言
青春期用语与俚语
各种特征
情境关注
言辞对决
跨文化比较
第五章 青少年期的未来
青少年和传媒
高中
关于童年期的神话
关于青少年期的新神话
后现代青少年的世界:《麦田里的守望者》或《发条橙》?
参考书目
译后小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酷态包含一系列特殊的行为特征,尽管这些特征在细节上会随着一代代人、一个个小圈子而改变,但依然保留着一种共通的本质。它稳固地扎根于一种符号表征体系——一套有识别效果的肢体动作、姿势、面部表情和声音变调等等。在同龄人环境内部,这种符号表征是必需的,且具有重要的社交价值。最重要的一点,酷态必然包含一种故意显得舒缓而懒洋洋的肢体动作,并伴随着一种漠不关心的、镇定的面部表情。我们从酷者身上永远看不出匆忙、困窘或羞怯的情状。他们走起路来懒懒散散,像是在闲逛或散步的样子。他们通常都歪斜着头,并以一种有意放慢的、半圆形的方式转动。他们的表情显得平静、镇静而沉着。酷的青少年不会表现出任何激烈的情感。扮酷就含有对那些因情绪引起的身体状态的控制。不惜一切代价来防止失去酷(losing one's cool)——这种表述本身传达的意味即包含着酷。酷态包含一种对情绪失控的谨慎的、有目的的防范,也包含一种伪装或掩饰那些被认为笨拙、别扭、愚蠢的行为以及一切令人难堪的行为举止的能力。 酷态的要旨是在全部行为上保持一种自觉的泰然自若。没有什么事情可以让一位酷少年不安。他或她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以慢动作来展现自我肯定和自信。在20世纪50年代,酷猫这一用语经常被用来形容在社交方面有魅力的男性青少年。猫是一个恰当的隐喻。猫的慵懒、柔滑、缓慢的动作包含着酷态。行为举止上有意的放松包含着音调变化和说话语速的减慢。50年代男性青少年进行的酷谈,模仿的就是猫王埃尔维斯的美国南方人说话的腔调。到了60年代,这种谈话由于模仿甲壳虫乐队,变得更具利物浦口音。而在今天,这种谈话则包含了从喜剧二人组Cheechb—Chong的那种“在吸毒幻觉”中懒洋洋说话的腔调,到电影和电视节目中使用的那种冲浪用语(surfer language)的变化。前一种腔调是一种口语的表达形式,留给人的印象是说话者有点处在吸过大麻或喝过酒的“迷醉”或“飘飘欲仙”的状态,模仿演员Cheech&Chong于70年代和80年代所演的吸毒电影中所用的话语模式。
编辑推荐
《酷:青春期的符号和意义》以“酷态”二字开题,顿感青春气息扑鼻而来。《酷:青春期的符号和意义》围绕青少年期酷态的表现形态、形成以及其形成的背后原因展开,从社会学和心理学角度分析了青年文化形成的本质原因——群体认同与性。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