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可的慢慢时光

出版时间:2013-3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作者:吴丙年  
Tag标签:无  

前言

都市海边的柔软时光    王  扉    看过台湾文艺片《海角七号》的人,一定忘不了台湾最南端恒春半岛上的那个垦丁。电影里的台词说,“这里有希腊的浪漫,也有夏威夷的热情”。    去过福建厦门鼓浪屿的人,也一定忘不了那里的古旧洋房,各种各样的民宿客栈。    而在繁华都市深圳绵长的海岸线上,也有这么一处美丽的地方,它既有台湾垦丁的清新迷人,又有厦门鼓浪屿的怀旧浪漫。它就是大鹏半岛的校场尾。    接到丙年老弟的电话,拜托我给他的新书《木可的慢慢时光》写篇小序的那天,我正在校场尾——这个坐落在都市海边的小村庄,其间的一家音乐客栈,听一位流浪歌手的小现场。“是谁在敲打我窗,是谁在叩动心弦……”蓦然地有种别年依稀,岁月走远的感伤。    还记得在江南水乡的古城小镇里,往往有一种风情独特的“半边街”——一侧是河岸、一侧是民居。而在这大鹏湾的校场尾,则是另一番风情——一边是海岸线,一边是民宿客栈。但无论是身在故土的江畔,还是在客居他乡的海边,有一种心事是和丙年的文字一样的,就是那慢慢的,柔柔的,软软的……时光。    绵延的沙滩、无界的海面,当一个人坐在校场尾海边民宿的楼顶上看风景时,就会发现心变得很静,好像海风能把所有属于都市的烦恼吹散,大海能把所有属于城市的喧嚣带走。和心爱的人去海边吹吹风,打个电话给远方的好友,和他(她)分享大海的声音,听浪花的歌唱……    在夜色来临之际,约两三好友,喝一两杯小酒,走上一段海滨小道,累了就结伴坐在海岸边,听听潮涨潮落的声响,聊聊难得吐露的心事,吼吼罗大佑的《青春舞曲》或者任贤齐的《沧海一声笑》:    “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浮沉随浪只记今朝。苍天笑,纷纷世上潮,谁负谁胜出天知晓。江山笑,烟雨遥,涛浪淘尽红尘俗世几多娇。清风笑,竟惹寂寥,豪情还剩了一襟晚照。苍生笑,不再寂寥,豪情仍在痴痴笑笑……”    当醉意或是睡意慢慢爬上来时,也许你会想起被暂时遗忘的人潮人海,或是多时未亲近的回家的门。    (王扉,青年学者,“幸福国学”创始人,《破玄:老子的密码》的作者)

内容概要

这是作者十年文字的集结,也是作者十年时光的凝落。时光阑珊之处,文字情思所及。或慢思,或慢行,或慢读,或执子之手,慢慢相随。每时每刻,每条路上每个人,都写着作者对生活,对时光的理解,与渴望。书分“慢思”、“慢行”、“慢随”、“慢读”、“慢品”数辑,文字触及生活多个层面,藏着作者“文字融入生活,也将生活悄悄改变”的小小“野心”。

作者简介

吴丙年,生于70年代,笔名木可。湖南株洲人,现居深圳。毕业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教师。书评人。曾有文字散见于《散文百家》、《光明日报》、《南方人物周刊》、《晶报》等媒体,曾获得深圳读书月“最佳书评人奖”。

书籍目录

慢思辑:坐在时光最深处 对一只小虫的描述 坐在时光最深处 散步 慢慢五叠 生命的切口 微笑的词语 大师的离去 一夜风声入梦来 窗外的微光 春分 脆叶·绿鸣 走过一路灯火 纸片·羽毛 城市的冬天 一声问候 小写意 想念一只蝴蝶 停下脚来,听他们歌唱 朝思暮想 对联课 慢行辑:迟到,是什么 迟到,是什么 向晚桃花 索溪小坐 散落大地的星辰 一朵花里的春天 我们一起等乌云 凤凰门外 浪漫的事 空山人语 山中一日 花开花落间 慢随辑:爸爸,你要去哪里 孩子,我不是你爸爸 儿子的召集令 爸爸,你要去哪里 爸爸,孩子的玩具 长颈鹿才是高级动物 没谱的歌 花生宝宝会疼的 那沙滩上 爸爸,你是爸爸 孩子的爱 大海,我来了 没关系,你还可以看到晚霞 我知道奥特曼的电话 生命的最初 美丽的目光 那陪着孩子玩 为人父母,诚惶诚恐 接机 慢读辑:藏在日子里的秘密 书事 读书:读书的“读”,读书的“书” 抚摸汉字 青年有梦想,社会有温暖 楚楚“衣冠” 谁是谁的“后” 人性的“写照” 当时光交错,生命重叠 好天气谁与共享 记忆,是一座金库 让教育成长 情深“范儿” 远去的山林 化蝶,你也可以 一抹旧时月色 你我的小旅行 念想已久的生活 让生活贴身自然 守着一湖时光 饮食男女 从此,“理性”做父母 慢品辑:人间烟火最入味 厨房随想 又见苦瓜 我的外婆绿 父亲的汤 宅男笔记 别辑:慢慢地自我 莲花澈,清水香 罗丹的触摸 一瞬 与阳光邂逅 燃烧的歌声 对面女子 四月阑珊 人间四月天 临街,看自己 收拾自己 一直疼痛 就这样,走到一棵树下 故乡 飞鸟 静默 七夕 后记:适可的生活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寒夜中,与一只狗相视而坐。 乡村的冬夜似乎特别漫长,天黑下来很久了,你会发现才不过七八点,是城市里霓虹刚刚闪烁的时间。妻儿父母早早入睡了,唯有我守着火塘,看着火苗儿舞蹈。陪着我的,是一只狗。 它和我保持着一个手臂的距离,一双黑黑的眼睛,警惕又好奇地看着我。相比前天我踏入家门时对我一阵狂吠而言,现在它算是勉强接受了我。 我看着它,久久地看着它。它也看着我,不过没多久,它便扭过头去,看着火塘里的火苗发呆。于是,我也看着火塘里……夜静静的,可以听到屋外夜雨滴滴答答的声音。我想,它一定也听到了,我眼角的余光感觉到,它正在侧耳倾听…… 很久,很久,它张大嘴巴,“嗷呜”一声伸了大懒腰,而后扭过头来看着我,我也看着它,它开始转动身体,头尾相顾,把自己摆成一个c形,安安静静地,在火塘边睡着了。 一时间,我也有了倦意。 6 听听夜雨,守着火塘,更感到火的温暖,更觉得雨的轻柔。 乡间生活最大的特点,我以为是时间的从容。乡间的大地,几乎是静止的,偶尔穿村而过的高速列车,就像是飞过时空的一只小虫,瞬间便消隐于长长的沉寂。 每天和鸡一同起床,每日和狗一起睡觉。这是父母一辈子过的日子,他们从不担忧什么,也没有什么好担忧的。火塘上挂着一条条鱼,那是父母自己池塘里养的;火塘上挂着一块块肉,那是父母自己猪圈里喂的。他们很自豪,也很满足。 在火塘边坐着,听听夜雨,我有着久违的踏实。 7 他已经比我高出一个头来。他坐在桌前,一边吃饭,一边招呼我那五岁的儿子:“弟弟,你想吃什么,就去拿什么,哥哥的店里有一千多种食品。不过睡觉前,刷完牙就不许再吃任何东西哈,小心保护那那白白的小乳牙……” 他唤我舅舅。因为离家的缘故,我对他的记忆大多数停留在他读小学的时候。那时我还很年轻。如今,他正处在我那般年纪。他招呼弟弟的神态和口吻,让我想起自己的从前。时光似乎从未消逝,她从这里离开,又会在那里出现。 姐姐在镇里经营着一家批发部。在我看来,批发部就是乡间日常生活物资的集散地。所以,他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开着一辆面包车,载着满满一车的生活物资,穿梭于乡间广阔大地的各个村落。那些乡村小卖店的主人,无论妇孺老幼,都对这个年轻人以礼相待。他对我说:“舅舅,你忙,我比你更忙,我管着这些乡镇十几万人的日常生活。”他的确很忙,从黎明破晓一直忙到夜深宁静。

后记

适可的生活    终于决定,要将日常写就的散淡文字,整理成书。    这,离我立意开始编织文学梦想的那年那月,已是近二十年的时光。这样说来,我算不上一个执著的寻梦者。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都不写一个字,在生活的繁复琐碎中,渐渐觉得梦想是奢侈。就这样,我以为我忘记了,也许我真的忘记了:曾经年少的我,有过一个关于文学的梦想。    直到有一天,我又拿起了笔。只是此时,我已经淡然,文字只为日常的记录,自我的修行。文字,可以在梦想之外存在吗?可以。可以慢慢地写,可以随心地写,想写什么便写什么,想什么时候写便什么时候写。写得好不好,可不可以发表,会不会有人喜欢……这些,似乎都不再那么重要的。渐渐地,文字便融入了我的日常生活,成我为生活的一部分。我写我做过的饭菜,也写我走过的地方;我写我读过的书,也写孩子的成长;当然,我也写自己的身体和内心。当我渐渐喜欢这种状态,这种日常的写作便成为了一件很享受的事情。    文字融入生活,也将生活悄悄改变。    当时光走得越来越慢,日子变得越来越长,我的心思也就和先前变得很不一样。我发现我慢了下来,整个人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妻子常会这样说我:“哎呀,瞧你这人,死不急的。”我会花一整天的时间窝在家里读一本书,也会没来由的突然间背个包包就进山去了;我愿意陪着儿子傻傻地看蜗牛,也期待在下班的路上与一只小虫相遇;我还曾在武陵源的金鞭溪里拾起大小不一的石头,带回家养在鱼缸里,到今日石头们已经穿上了绿茸茸的苔衣。    若问:“你怎么会这样得闲?”这正是我也想弄明白了。于是,我想把这些年随性写下的文字梳理成书,或许答案就此出现了。但是,当“慢慢”这个主题在我脑海里沉静下来,我自己都被“吓”着了——生活在以“时间就是金钱”为理念的城市,我竟然是如此的“不合时宜”。不过我很快就释怀了,而且还有着一份小小的骄傲。为什么就不可以呢?生活的有情有义,就体现在这里了:这一生,虽然有许多许多,都像“爹”一样无从选择,但我却可以选择,选择我适可的生活。    所以,这本书,她不是文学梦想的结晶,而只是这些年来我所拥有的,那些慢慢悠悠的时光。我想,对我来说,文学早已不再是梦想。我的梦想是活着——像自己理解的,想象的那样活着。因而,最后我要打心底里感谢一些人,感谢他们对我“形”我“素”的理解和包容:    谢谢妻子,她是这个世界上最理解我的人,这本书的存在就是很好的见证。    谢谢儿子,他让我重新探索什么是“人”,什么是“生命”。这本书里的许多文字,他才是真正的作者。    谢谢蔡姐,对这部书稿的关心和支持。    谢谢《鹏基物业》的丁海燕女士,谢谢她为我开辟了一块可以自由耕种的小小园地。    谢谢所有值得谢谢的人。    谢谢时光,一直未曾将我丢弃。    写在2012玛雅预言后,深圳寓所

媒体关注与评论

读到山花满头,不问木可归处。    我们的焦虑,有时来自经验传递的中断和彼此的隔绝,木可却让我们看到,我们对生活之美有着相同的追求和相近的感悟,我们被时空分割,却仍在同一个经验现场,阅读,成为我们遥远的心电感应。    人们往往将自己对美的感受力,寄托于大面积的美和大规模的美,木可却将生活渴望,分散在每时每刻、每条路、每个抬头的瞬间。    ——韩松落,作家,《为了报仇看电影》作者        这些慢慢的,用心写出来的文字,是一个男人真诚的心绪,是他人生里的一段美好的时光——他写读书的读,读书的书;他写成长的儿子,远去的村庄;他写一个个熟识又陌生的汉字,写留在心间的故乡的食物;他写历经秋风霜冻的苦瓜,写一小包一小包外婆做的绿茶。文字背后,是无尽的深情,悠悠的思念,以及远去的凝望。    ——周华诚,媒体编辑,作家,《一饭一世界》作者        《木可的慢慢时光》“随行”一辑文字,让我看到,木可做父亲简直到了惴惴不安的地步。看得出,他对父亲这个角色极度重视与珍视,这恰恰是这个社会稀缺的态度。自鲁迅、胡适以来,如何做父亲一直是一个未完成的课题,因为时代巨变,中国的父子关系必然面临重建,这个过程是多么需要木可这样的思虑者。    ——关军,作家,媒体人,《无后为大》作者        吴丙年的这本《木可的慢慢时光》一个最为关键的词是:慢。在什么都讲究加速的年代里,慢下来似乎成了一种奢侈的生活。吴丙年写下的这些文字提醒我们如何享受一种慢时光,体验一种慢生活,欣赏一种慢态度,品味一种慢阅读——从那种细致入微的铺陈,熨帖暖心的文字背后,可以看出作者的慢慢写作姿态。在这个年代,这样的写作值得我们阅读。    ——思郁,书评人

编辑推荐

《木可的慢慢时光》编辑推荐:时空渺茫悠远,人生百年,不过弹指一挥。生活告诉我们,不是每个人都有机缘成为“大人物”。但即令我们这些“小人物”,也完全可以生活着,思考着。吴丙年的《木可的慢慢时光》就给人以这样的启示。读《木可的慢慢时光》,你不要奢望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气概,也欣赏不到“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出长安到日边”的超逸,但能体会到,平民生活并不必然是平庸的。思考,能改变这一切。

名人推荐

读到山花满头,不问木可归处。我们的焦虑,有时来自经验传递的中断和彼此的隔绝,木可却让我们看到,我们对生活之美有着相同的追求和相近的感悟,我们被时空分割,却仍在同一个经验现场,阅读,成为我们遥远的心电感应。人们往往将自己对美的感受力,寄托于大面积的美和大规模的美,木可却将生活渴望,分散在每时每刻、每条路、每个抬头的瞬间。——韩松落,作家,《为了报仇看电影》作者这些慢慢的,用心写出来的文字,是一个男人真诚的心绪,是他人生里的一段美好的时光——他写读书的读,读书的书;他写成长的儿子,远去的村庄;他写一个个熟识又陌生的汉字,写留在心间的故乡的食物;他写历经秋风霜冻的苦瓜,写一小包一小包外婆做的绿茶。文字背后,是无尽的深情,悠悠的思念,以及远去的凝望。——周华诚,媒体编辑,作家,《一饭一世界》作者《木可的慢慢时光》“随行”一辑文字,让我看到,木可做父亲简直到了惴惴不安的地步。看得出,他对父亲这个角色极度重视与珍视,这恰恰是这个社会稀缺的态度。自鲁迅、胡适以来,如何做父亲一直是一个未完成的课题,因为时代巨变,中国的父子关系必然面临重建,这个过程是多么需要木可这样的思虑者。——关军,作家,媒体人,《无后为大》作者吴丙年的这本《木可的慢慢时光》一个最为关键的词是:慢。在什么都讲究加速的年代里,慢下来似乎成了一种奢侈的生活。吴丙年写下的这些文字提醒我们如何享受一种慢时光,体验一种慢生活,欣赏一种慢态度,品味一种慢阅读——从那种细致入微的铺陈,熨帖暖心的文字背后,可以看出作者的慢慢写作姿态。在这个年代,这样的写作值得我们阅读。——思郁,书评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木可的慢慢时光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