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0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作者:杨庆中,廖娟 页数:36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疑古、出土文献与古史重建》编者秉持客观公正的立场,精心选取了20世纪最具影响的疑古与走出疑古思潮的部分有代表性的文字,收录了近30篇文章,既有学术论文,又有名家访谈。分为疑古论说、走出疑古、观点争鸣、出土文献与古史重构等四大部分。这些文字都将出土资料与文献资料相结合,在扎实的考证基础上,细致梳理出这两股学术思潮的来龙去脉以及学术界的不同声音,可视为一部浓缩版的疑古思潮与走出疑古思潮的备忘录,也是研究20世纪思潮史、学术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作者简介
杨庆中,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二十世纪中国易学史》(人民出版社,2000年)、《周易经传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周易解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周易与人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等。廖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硕士研究生。
书籍目录
疑古论说 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 《古史辨》第四册序(《顾序》)节选 答顾颉刚先生书 答刘胡两先生书 古史讨论的读后感 评近人对于中国古史之讨论 中国近年研究史学之新趋势 走出疑古 走出“疑古时代” 中国古代研究一百年 论六经并称的时代兼及疑古说的方法论问题 试论冯友兰的“释古” 从“疑古”走向“正古”——试论中国古典学的发展方向 古史的证据及其证明力——以顾颉刚先生的大禹研究为例 观点争鸣 关于“走出疑古时代”问题 去向堪忧的中国古典学——“走出疑古时代”述评 “古史辨”派的兴起及其评价问题 如何理解“释古” “古史辨”派、“二重证据法”及其相关问题 ——裘锡圭先生访谈录 裘锡圭 论古史辨的评价及其相关问题——林甘泉先生访问记 对信古、疑古、释古说的重新认识 出土文献与古史重构 《古史新证》(节选) 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和古史新证论 对中国先秦史新结构的一个建议 新出土先秦文献与古史传说 论古史重构 疑古、考古与古史重建 疑古、释古与重写思想史 出土文献可以改写思想史吗? 出土简帛与经学诠释的范式问题
章节摘录
版权页: 伯祥兄说禹或是龙,此可备一说。先生据《说文》云“从禸”,而想到“禸”训“兽足蹂地”,以为大约是蜥蜴之类,窃谓不然。《说文》中从“禸”的字,甲文金文中均不从“禸”(如“禽”、“萬”、“罾”、“默”诸字)。那“象形,几声”而义为“兽足蹂地”之“禸”字,殆汉人据讹文而杜撰的字。 我很喜欢研究所谓“经”也者,但我是很“惑经”的。我存十二年前看了康有为的《伪经考》和崔觯甫师的《史记探源》,知道所谓“古文经”是刘歆这班人伪造的。后来看了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知道经中所记的事实,十有八九是儒家的“托古”,没有信史的价值。近来看叶适的《习学记言》,万斯同的《群书疑辨》,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和《礼记通论》(在杭世骏的《续礼记集说》中》,崔述的《考信录》等书,和其他书籍中关于“惑经”的种种议论,乃恍然大悟:知道“六经”固非姬旦的政典,亦非孔丘的“托古”的著作(但其中有后来的儒者“托古”的部分;《论语》中道及尧、舜、文王、周公,这才是孔丘的“托古”),“六经”的大部分固无信史的价值,亦无哲理和政论的价值。我现在以为—— (1)孔丘无删述或制作“六经”之事。 (2)《诗》、《书》、《礼》、《易》、《春秋》本是各不相干的五部书。(《乐经》本无此书) (3)把各不相干的五部书配成一部而名为“六经”的缘故,我以为是这样的:因为《论语》有“子所雅言,诗,书,执礼”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两节,于是生出“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史记•孔子世家》)之说,又因此而造出“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礼记•王制》)之说。这一来,便把《诗经》、《尚书》、《仪礼》三部书配在一起了。因为“乐之原在《诗》三百篇之中,乐之用在《礼》十七篇之中”(邵懿辰《礼经通论》说),故实虽三部,名则四部。又因为孟轲有“孔子作《春秋》”之说,于是又把《春秋》配上。唯何以配入《易经》,我现在还没有明白。先生如其知道,请告诉我。 (4)“六经”的配成,当在战国之末。“六经”之名,最初见于《庄子•天运篇》。又《庄子•天下篇》先说“诗,书,礼,乐,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下又胪举“诗”、“书”、“礼”、“乐”、“易”、“春秋”六个名目而不云“六经”。按,《庄子》中可信为庄周自作者,唯“内篇”七篇而已。《大运》在“外篇”,《天下》在“杂篇”,皆非庄周自作,当出于战国之末。
编辑推荐
《疑古、出土文献与古史重建》的编者秉持客观公正的立场,精心选取了20世纪最具影响的疑古与走出疑古思潮的部分有代表性的文字,收录了近30篇文章,既有学术论文,又有名家访谈。分为疑古论说、走出疑古、观点争鸣、出土文献与古史重构等四大部分。这些文字都将出土资料与文献资料相结合,在扎实的考证基础上,细致梳理出这两股学术思潮的来龙去脉以及学术界的不同声音,可视为一部浓缩版的疑古思潮与走出疑古思潮的备忘录,也是研究20世纪思潮史、学术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