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9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作者:黄永武 页数:161 字数:51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刘心武、星云大师、痖弦推荐,台湾最高文艺奖获奖作品。多篇作品入选台湾高中语文课本,台湾多所中小学推荐学生阅读的百本好书之一。《页间风景:百本名著导读》(台湾远流出版)特别推荐!
黄永武先生是现今不可多得的有真学问、有好文笔的知识人。他曾两获台湾最高文艺奖,一次凭其学术巨著《中国诗学》,一次便凭这四册《爱庐小品》。“爱庐”是黄永武先生退休山居之后书屋的名字,取陶渊明“吾亦爱吾庐”之意。据黄先生在《爱庐小品?励志》序里说,“爱庐有花树簇拥袁有海山环抱,幽深静寂,四顾无人,有时万壑疏风,一天凉月,人一到爱庐,心境虚灵,文思潮涌,任你提起笔墨镂花吸露,任你放开心胸驾海摩云,沉思生命的意义,探讨生活的趣味,抉发人生的目标。”这种意趣,恐怕也是《爱庐小品?励志》文字的风格所在。
中小学生,读读黄永武先生的这些文字,可以领悟文中的人生道理,可以学习写文章的方法,锻炼自己的文笔,无论对人生、对考试都不无益处;而对于忙碌生活中的读者来说,偶闲片刻,读读这些隽永深刻的文字,或一篇或数篇,时有所感,也确为难得的精神快事。
作者简介
黄永武(1936——),浙江人。文学博士、教授、兼作家,曾历任台湾高雄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长、台湾中兴大学、台湾成功大学文学院院长、台湾古典文学研究会创会会长等职。所著《中国诗学》四册,曾荣获第五届台湾“文艺奖”。后以散文驰名,所著《爱庐小品》四册,再获第十八届台湾“文艺奖”。作者学识渊博,除一般经籍史传以外,又观平常人不观之书,浸淫日久,发明遂多,出为小品文章,隽永深刻,哲思浑成,余味无穷。
书籍目录
王者之师
独处时分
向水学习
谈见识
谈骨气
磨
成功的秘诀
糊涂脸水聪明枕
惜阴者
卓然自立
勤加上痴
再谈勤
识人
再谈识人
一切靠自己
物因人而重
扉与镜
谈同情
好名
名场祸比战场多
面对横逆十诀
怒
太和之气
长处与短处
进与退
话多
谈性急
千里井不反唾
慈悲无敌
天人合一
天理循环
占卜不如修身
命相不可信
感与应
长寿之道
生死关头
悔
诸恶的根源
什么货色
偏激者
求放心
谈节俭
交友之道
八行书死了
消除无力威
谈器量
在错误中学习
令日的侠客
朱子家训
知足之乐
章节摘录
王者之师大将左宗棠最喜欢听诸葛亮的故事,还以武侯自命,给友人的书札,常常自署“今亮”为别号;诗人杜甫,也最崇敬诸葛亮,也以武侯自期,称赞孔明是“万古云霄一羽毛”,好像中国人不分文武,都奉诸葛亮为心中的偶像。在诸葛亮之前有张良,其后有刘基,这三个人扮演了同样的历史角色,尽管诸葛亮近申韩法家;张良近黄石公道家;刘基精于天文兵法近乎阴阳家,思想道术各不相近,但都成了中国知识分子衷心向往的人物,因为他们三位都是王者之师。古今历史中,人品、节操、才干有如此相似的,真是少见。三位都有光明俊伟、倜傥磊落的器宇;三位都有超然神逸、不让富贵系住心志的见识;三位都有从草莽中崛起,争夺中原,辅佐英主成就帝业的才略;三位都从隐退的平民地位,凭智慧的“三寸舌”,运筹帷幄,安定江山,成为王者之师。如果说文臣是“股肱”,武将是“爪牙”,这三位王者之师,都是帝者的“腹心”。这三位又都经过史实与传说的渲染,张良除正史记述外,更有黄石老人《素书》及赤松子的仙人事迹,诸葛亮是《三国志》的核心人物,经《三国演义》的夸饰,成了呼风唤雨料事如神的半仙,刘伯温也在正史及著述之外,经《烧饼歌》的传诵,成了中国命运的预言家,他们三位从历史舞台进入戏剧舞台以后,都出现了神化的色彩,在民间极受崇拜。探讨这三位英杰,为什么受到后世最高的崇拜?这就触及了“中国心灵”的特殊处,原来“中国心灵”一向是崇拜“王者之师”胜于崇拜居帝位的权威者。孔子崇拜周公,以梦不见周公为憾,并没有去崇拜周成王,这就树立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抱负。后人崇拜孔子,并不崇拜鲁侯周帝。数千年来,后人敬重张良,胜于汉高祖;敬重孔明,胜于刘备与阿斗;敬重刘伯温,也胜于明太祖。中国知识分子都想做王者之师,居辅佐的地位,而不是自己做皇帝。然而在无数的“王者之师”中,为什么又以这三位最为杰出呢?这便更深入地触及“中国心灵”,因为中国人品论人物,是以“身死不辞”的受难者与“功成不居”的隐士,两者合铸而成的人品,最受到礼敬。张良为韩报仇,椎击暴秦,可说是受难者;待到功成,辟谷自苦,愿从赤松子游,便是隐士。孔明高卧隆中,不求闻达,真是隐士,一朝许身国家,鞠躬尽瘁,便是受难者。刘基也是出身布衣,以讨贼为己任,待到天下盛平,不肯就任相位,死后焚尸扬灰,连个葬所都不贪。他们受难时宁静从容,隐退时淡泊潇洒,受难者是“提得起”,隐士是“放得下”,两者合铸而成的豪杰品格,就成为“中国心灵”中最受崇拜的人物。独处时分我听到一位在文艺界聚会活动中极活跃的朋友在叹苦:“我像一个水泡,整个社会活动像个漩涡,我只能顺着漩涡打转!”我又听到一位活跃于政界的先生在叹息:“今天在台北,应酬活动多,才能表现出男人在事业上优越的成就感,这种‘应酬文化’已经成为社会压力,谁不这样做,就得去抵抗这种强大的压力!”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是‘都市文化’必有的一部分?但我知道如此随着潮流打转,天天出没在热闹应酬中的人,一定无法思考。节目表排得满满的,甚至吃一顿饭要赶三个饭局的人,只不过陶醉在“生活充实”的假象里,旁观者看他像个空壳子的没头苍蝇,究察其内容是极为苍白空虚的。所谓“精神愈外驰,脚跟愈散漫”,日子一久,天天必须依赖虚幻的热闹过活,一冷清就失魂落魄了。这种忙碌热闹的浮浅生活,必然丧失“独处时分”的灵慧特质, 古人重视独处,认为独处就可以“神不浊”,默坐就可以“心不浊”,独坐之时,才体会忙碌的耗神昏聩,心神一味外驰,多一事增一事的累,识一人费一人的心,只有独处才可以省事,省事就可以心清,心清才可以神旺,所以独处可以收摄精神,凝聚生命的全力。独处静坐之中,有一股清明之气,从孤独处生出来,心光一片,照见了自己,也照见了万物,照彻了事物的所以然,于是有“静一分,慧一分”的效果。独处就是在求这一分清明,所谓“清明在躬,志气如神”,有这分清明,求道则易悟,为事则易成,从事艺文创作则神思奇逸,所以独处可以养精、养气、养神、养德,对德业与艺术生活都是有益的。古人就是从“是否爱热闹”、“能否慎独”上去分辨君子与小人的,君子将独处作为凝聚精神的好方法,独处不单是眼瞪天花板而已,而是要“扶起此心”,使心气宁静,精神竦立,只有凝聚精神不昏散的人,内在趣味世界才会呈现,这种人,心才不会被形役,理才不会因势移,在众昧时不昧,在群疑时不疑,任他举世滔滔,他不随波逐流,不惊眩附和,还能保持一个完整不破的自我。再则君子能体会独处时廓然清闲的“中”的境界,不堕于空,不滞于有,独处时性情是最“和”的,一切从安分慎独做起,必无妄念,空净洒脱,这才体会出独处的乐趣。难怪连西方哲人也说:“利用机会独处的人,通常都有深度。”小人则最害怕独处,因为无事孤独时感到一切落空,宁可时刻都有事,心需要不歇地“逐物”,逐物才觉得身心落实,连酒色财气、交际应酬也觉得是生活地位的凭借,不虚此生。所以清代的汤斌要说:“小人只是不认得独字。”朋友们,抵挡习俗,才是豪杰之士,抗拒热闹的“应酬文化”压力吧,珍惜独处时分,珍惜生活中内在的趣味世界,“闭门皆乐地,高枕即安居”,不是吗?……
媒体关注与评论
晚上临睡前,顺手拿起《爱庐小品》阅读,在《交友之道》一篇中,把朋友分为如下种类,甚有新意:以道义相勉,有过失相劝的叫“畏友”;有急难相助,逢生死可托的叫“审友”;知面不知心的叫“面友”;只知甜言蜜语、酒肉游戏的叫“昵友”;遇到有利就相夺,有害就相轧的叫“贼友”;因地位盛衰而友情冷暖的叫“华友”;依利益多寡而辨厚薄的叫“秤友”。“要做好人,须寻好友”,围绕在我们身边的是哪种朋友呢?—— 星云大师《交友之道》黄永武的现代散文有着极为特殊的学者风格,在传统认知框架与新鲜体验的交会之下,悠游于异国山水与浩瀚知识中,沉淀出更为深层的人生智慧。——台湾师范大学 陈室如教授黄永武真正成为始于学问却不囿于学问,展现自我风格的台湾当代散文名家之一。——台湾逢甲大学 张瑞芬教授黄永武是知名学者,享誉台湾文坛者,厥以散文成就最着,创造出迥异创作型作家的典范。——台湾中兴大学 林淑贞教授黄永武将学者“考据”的工夫,运用在散文中,形成他的特色,在现代散文作家中,可谓绝无仅有。——台湾成功大学 王伟勇教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