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社会教育观

出版时间:2012-7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作者:李镇西  页数:270  字数:20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文学与教育齐飞  李镇西  那天和女儿聊天,我说:“爸爸小时候的梦想是当作家,后来当了教师,我便把文学这种业余爱好融进我的专业,于是我有了一点成功的感觉和许多职业的幸福。”的确如此,现在的我既是四川作家协会的会员,又是中学语文教师,呵呵,感觉真不错。  我曾想,如果我单纯搞写作,很难成为优秀的作家;如果我单纯搞教育,也未必成为优秀的教师。现在我当然也不能说我是“优秀的作家”或“优秀的教师”,但是,会点儿写作同时又懂点教育,我就成了作家中会教书的,也是教师中会写作的。  十五年前,我曾应某语文教学杂志之邀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把文学梦托付给教育》。其中有这样的话——  1977年恢复高考时,我在知青农场填报的志愿虽然全是“师范学院中文系”,但我看重的并非“师范”而是“中文”。从小学起便在学校大批判专栏上“发表”过大量“东风万里红旗飘”之类“诗歌”的我,自以为是“文学爱好者”,理应进“中文系”深造。但是,当时我很少会想到,那“动机不纯”的“师范”二字将决定我后来的人生走向,而“中文”则似乎永远不过是一个“文学梦”而已。1982年2月我已经分配到了中学,心里却还惦记着如何把我“创作”的一篇反映实习生活的“中篇小说”变成铅字,以期引起哪位“文坛伯乐”的注目,然后把我这颗“文学新星”调到文联或作协。但是,充满蓬勃生机的校园生活,使我身不由己地融进了学生之中,并真诚地爱上了他们。我当然仍有点不甘心放弃“文学梦”,但是,对学生的钟爱不能容忍我因对“文学”的追求而对每一堂课有哪怕是一丝一毫的敷衍塞责!更何况,在学生的身上我渐渐发现教育其实有着不亚于文学的魅力!我应该也可以把“文学”与“教育”融为一体。  是的,“教育其实有着至少不亚于文学的魅力”!  现在,我从教快三十年了,我对此依然深信不疑,而且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岂止是“不亚于”,文学与教育简直就是相通的——  文学如教育一样,着眼于人的灵魂,追求心灵的感动与激荡;教育如文学一样,充满激情、浪漫、意趣。  文学如教育一样,力求把人引向真善美,引向伟大、深刻与崇高;教育如文学一样,震撼人心,催人泪下,荡气回肠,余韵悠长。  如玉一般的赤子之心,如水一般的纯净灵魂,如山一般的英雄梦想,如海一般的浩渺胸襟……文学都具备。  诗歌一般的激情燃烧,戏剧一般的跌宕起伏,小说一般的惊心动魄,散文一般的从容优雅……教育均拥有。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似乎可以说,一个优秀的作家,一定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反之亦然。  我还可以非常肯定地说,作家与教师是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生命的理解,并影响着生命的质量——  作家以自己的作品影响无数的读者,让自己的思想与情感通过文字进入读者的精神世界;教师将每一个孩子当做自己的作品,在每个孩子身上倾注热情,挥洒生命,帮助他们把人生变成一首隽永的诗或一篇厚重的小说。  纯真,激情,妙趣,敏锐,深刻,浪漫,智慧,责任……这是教育的要义,也是文学的元素。“浓妆淡抹总相宜”“道是无晴却有晴”“为有源头活水来”“润物细无声”“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是文学的表达,也是教育的境界。  2010年2月我在新加坡讲学,新加坡同行问我:“为什么您的教育经历中有那么多的感人故事?”我说:“任何一个教师,只要他用心做教育,他的职业生涯一定会充满许多传奇!”比如,面对一个后进生,无论多聪明的教育者,也无法预料明天他会给自己惹什么祸事。教育的悬念由此埋伏,这增加了教育的难度,同时也增加了教育的某种乐趣。我们期待着每一天的“悬念”,进而研究、解决不期而遇的“悬念”,享受解开“悬念”后的喜悦,并将一个个小事件小细节小感悟等等及时记录下来,然后又期待着下一个“悬念”……这是一个跌宕起伏,有时候甚至是惊心动魄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我们和学生一起在创作教育故事和生命传奇。这是文学的韵味,也是教育的魅力!  我的许多著作,比如《爱心与教育》《心灵写诗》等等就是这样创作出来的。这是文学呢,还是教育?  有些东西真的是说不清楚。当我梦寐以求想当“浩然”(我少年时代唯一存在的作家,当时中国很多作家都被打倒了)时,命运让我当了教师。当我放弃当作家的念头,专心致志地上课带班时,波澜壮阔的教育生活却让我情不自禁地拿起了笔,我写下一首首献给可爱孩子们的抒情诗,写下一篇篇表达我火热情怀的散文,甚至出版了一本本记录我教育故事的著作:不仅仅是我的《爱心与教育》《做最好的老师》《走进心灵》《风中芦苇在思索》《怦然心动》《心灵写诗》等三十多本引起同行共鸣的著作,还包括没有正式出版但真实记录我和学生共同生活和青春风采的《未来》《花季》《恰同学少年》《花开的声音》……这些作品对我和我的学生而言,是一段生活的定格,一页历史的缩影,一种精神的凝固,一份情感的珍藏,一簇创新的火花,一道理想的光芒,一串记忆的珠宝,一束青春的花朵。它们既是教育的,也是文学的。  更何况,无论是作家还是教师,共同的身份为“知识分子”,共同的责任叫“使命”,共同的理想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让文学与教育携手共进,越来越成为我坚定的信念。  于是,近三十年来,我左手文学,右手教育,除此之外,再无其他!就这样,理想共初衷一色,文学与教育齐飞,青春和童心为伴,生命携使命同行。我把一部部撼人心魄的文学作品连同一位位可歌可泣的人类英雄精神巨人铸进孩子们的心灵,用文学的激情点亮教育的理想,照亮孩子们未来的公民人生;同时,我用手中的笔书写自己的校园故事,让文学丰盈我的教育岁月,更让我微弱而执著的声音通过文学汇入改革时代的轰鸣潮声。  这一套《李镇西文集》算是我教育生活的文学见证,也是我文学表达的教育结晶。作为教育著述,也许它们谈不上“深刻”,但在我心里,每一句话都如文学般纯真而洁净;作为文学作品,也许它们算不上“优美”,但在我眼里,每一个字都如教育般严肃而神圣。总之,无论是把这套著作看做“教育”还是“文学”,其中的每一页都写着两个字:真诚。巴金说:“把心掏出来。”我当然不敢和巴金相提并论,但我也的确是把心给了亲爱的读者。  我愿意重复我以前写过的两段话,作为这篇序言的结束——  我不止一次地庆幸我是一个教师,因为与青春同行使我的心永远年轻;而且我特别庆幸我是语文教师,因为这使我能用一双“文学的耳朵”随时倾听“花开的声音”,并把这种世界上最美的声音用文字表达出来。  挽留青春,珍藏童心;挥洒情感,燃烧思想;从职业到事业,从幻想到理想;手足舞蹈于校园,心灵飞翔于社会——这就是我的生活!  2011年2月17日

内容概要

 
《我的社会教育观:李镇西30年社会评论集萃》是李镇西30年的社会评论精选。作为一个具有历史责任和独立思考精神的教育家,李镇西不满足于把自己的视野、思考和实践局限在教育与教学的层面,而是站在人生与社会的高度看待教育,从事教育。他关注窗外、评论时政,付诸热忱的行动,不仅是在行使自己的思想权利,同时也是在身体力行地给师生们示范什么叫人文视野、公民意识和批判精神。
 
他带领师生们站在校园的芳草地上仰望广袤无垠的星空,他和老师们在用全部的生命回答着一个对共和国至关重要的问题:把怎样的小公民奉献给未来更加民主的现代化中国。
  本书为教师培训、进修、提升自我修养的首选!

作者简介

 
李镇西,一位深受孩子喜爱也深深爱着孩子的老师。1982年3月参加教育工作以来,先后供职于四川省乐山一中、成都玉林中学、成都石室中学、成都盐道街外语学校、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和成都武侯实验中学。长期担任班主任和语文教师,曾短暂担任成都市教科所教育发展研究室主任。他在语文素质教育、青春期教育、班级民主管理、后进生转化等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实践。他的教育理念是:“朴素最美关注人性做真教育,幸福至上享受童心当好老师。”

书籍目录

第一辑 有一种无畏叫巴金
读胡耀邦同志的一封信
有一种无畏叫巴金
“冰心”的含义
面对张志新同志的遗像
永远的斯霞
为什么不能为霍懋征老师举行国葬?
傅雷是如何“病逝”的?
想起了时传祥
祝史铁生先生生日快乐
也说浩然
为韩寒喝彩
第二辑 致敬温总理
教育在线网友致敬温家宝总理
“你要努力工作啊!”
不可夸大的“感谢”和“感动”
从温总理的一个口误说起
“风雨无阻,至死方休”
第三辑 在路上
我和杞县的一段缘
“我是乐山人!”
我们终于生气了
北京,五月的记忆
E网情深
我的一次反腐败经历
投案自首小记
“我也希望过有尊严的生活!”
第四辑 灾难背后
5?12,一篇永远写不完的日记
北川行
再赴灾区
我看“范美忠先跑事件”
请尊重被批评者的人格
一个催人泪下的疑似谎言
第五辑 我为什么要评论“非教育问题”
我为什么要评论“非教育问题”
祖国才60岁?
他们就是“人民”
有多少“奖”可以胡来?
我被“优秀共产党人”了
看你无耻到几时
第六辑 杂评一
我看“5万元以下不予追究”
“当选”词义之推敲
对不起,我不是名人
代某歌星致歌迷信
表彰会的遗憾
两个小伙子
服务不能“缺斤短两”
第七辑 杂评二
“看客”与“说客”
大事、小事与实事
假如田永亮是小学生……
感动之余的疑问
先教育谁?
如果没有暗中摄像……
如此“保险” 
我烦“信”骚扰
第八辑 追求与感动
我的感动观
我的政治追求
民主的真义
我再次被崔永元点燃“《红岩》情结”
从黑纽扣到青天白日
诚实对待历史 
“儒学”能够“救中国”?
第九辑 另眼看世界
我看克林顿绯闻
关于叶利钦的漫想
“政治文明”的两个注脚

章节摘录

  我为什么要评论“非教育问题”  昨天,有一位叫“小若子”的朋友在我博客上留言——  李老师:我觉得您有点变了,变得我认不得了,还是管好自己的这一盘子吧!高度不够,乱发评论不好。因为您的一言一行有一定的影响力。自己名誉损失是小事,如果误人,您将会悔恨终身。  说实话,因为忙,我一般是不回复跟帖的,但这次我回复了——  谢谢真诚小若子老师!真正的朋友才这样直言呢!  不过,请允许我也把你当朋友直言几句:最近我对时局的评论多一些,这恰恰证明我没有变——一颗知识分子的心永远都不会变,我还会继续评论时政。“这一盘子”当然要管好,但“这一盘子”离不开整个中国这个“大盘子”。我只是一个公民,而不是外交部发言人,当然不可能有“高度”,但这不妨碍我行使一个公民的权利。只要不违反宪法,任何一个人都有权利评论天下大事。说到“影响力”,我不认为我有多大影响力,但如果客观上有的话,那我正希望我能够用自己的行为告诉所有教育者,我们首先是公民,其次是知识分子,最后才是教师。当然,我不会离开了本职工作去做空头的评论家的,我会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以不辜负包括你在内的所有关心我期待我的人的希望!再次感谢你!  这里再补充几句——  尽管现在不少人认为我已经是一名优秀的教师了,但实际上,我从来都不是纯粹的教育者。  对我来说,教育,只是我实现自己社会理想的途径。我有着公民的自觉意识和知识分子的尊严。我经常对老师们说:“要站在人生与社会的高度看教育。”我爱我祖祖辈辈生活的这片土地,关心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也关心和这片土地息息相通的世界。因此,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在我是非常自然的。我很难设想,一个对社会对世界漠不关心的人,会把学生的精神引向思想的星空。而且,在我这里,关注窗外,评论时政,不是业余爱好,更不是不务正业,而是教育本身。我是在行使自己的思想权利,同时也是在身体力行地给学生示范什么叫人文视野、公民意识和批判精神。  包括平时我看的书,大多都不是教育的书——比起其他名师,我读的教育著作其实很少的,读得更多的是文史书籍、名人传记等等(比如最近我正在读《中苏关系史纲》《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但在我的眼中,我读的所有书,没有一本不是写满了“教育”。我关注的网站也主要不是教育类的(这从我博客上的“友情链接”可以看出),我的关注面很广很广,包括“毛泽东旗帜网”、“乌有之乡”,还有许多时政网站,都在我的视野之内。多看一些,总有好处,而且只有尽可能充分地占有信息,我才可能在比较中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但是我不争论,因为没有时间。  也有一位朋友对我说:“李老师,你的博客中的非教育文章太多了。”是的,有的评论敏感问题的文章让一些人不理解,甚至有时候也给我带来一些小小的麻烦。但我则认为,我没有一篇博文不和教育有关。这当然涉及对“教育”的理解。中国这只航船正在艰难地前行,各种思潮暗流汹涌。贫富悬殊、腐败猖獗……于是,有人怀念过去,企图将中国拉回历史已经证明走不通的路上去;有人则希望深化改革,特别是政治体制改革,走向民主,走向宪政。我不可能无视现实问题,而孤立地“纯粹”地搞教育。只有心中装着中国与世界,我们的教育才有深度和厚度。“新教育实验”的六大行动之一,是“聆听窗外声音”,自外于当代中国与当今世界的教育是没有灵魂的教育。我经常问自己:你把怎样的公民奉献给未来更加民主的现代化中国?我将用余下的生命回答这个问题。这就是我的教育理想。  当然,理想不是空想,而是每一天的行动,这个行动既包括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发出自己作为一个公民虽然并不深刻但绝对真诚的声音,也包括应对每一天琐碎的校园事务,比如昨天上午,我还在和一位老师探讨课堂改革,中午我还在和一个后进生谈心。  我深知我身上承载了无数老师太多的厚爱和期待(很多老师是从《爱心与教育》中认识我的,他们多么希望我只讲催人泪下的教育故事,而不要怒目金刚地去评论什么时事),但我提醒自己,千万不要因此而束缚自己的精神,或为了迎合大家便掩饰自己,更不要因此而戴上“专家”或“校长”的面具故作“稳重”“成熟”。不会的,我将继续做一个真实的自己,一个透明的自己,一个坦荡的自己,一个情不自禁想说就说的自己,一个乐则开怀大笑、怒则拍案而起的自己!  请允许我把这视作奉献给大家的真诚,好吗?    读胡耀邦同志的一封信  不久前,我在湖南浏阳市中和乡苍坊村参观耀邦同志故居时,读到了耀邦同志60年代初写给家乡的党总支书记龚光繁同志的一封信,感慨万千。  关于这封信的背景,龚光繁同志这样回忆道——  1961年,正值我国三年困难时期。当时我在耀邦同志老家所在地文家市公社金星大队(辖今中和乡苍坊村等四个村)任党总支书记。1958年该大队修建了一座小型水库,一来可以蓄水灌田,二来可以解决发电、生产和生活用电。全大队老百姓无不称好。但那时候,浏阳等地都买不到发电机,偶然有货也要由计委分配。经大队党总支委员会研究,请耀邦同志的胞兄胡耀福和耀邦故居所在的生产队长、耀邦的堂弟胡耀简两人一同去北京,求助耀邦同志购买发电机。两人的路费当然由公家解决。去北京,总不好让他俩空着手进耀邦的家门,何况耀邦的母亲已经在耀邦家住了十多年了,于是便捎上一些耀邦母亲爱吃的而又十多年未能吃到的家乡土特产:冬笋和芋头。这样也算是按家乡农民的习俗表达家乡人的一点心意。1960年12月间,耀福、耀简去了耀邦家,直截了当地讲了家乡大队领导的要求。耀邦认为修水库发电是件造福于百姓的大好事,同意帮忙买发电机。但对大队为耀福和耀简解决路费及大队送来冬笋和芋头,却很生气。在此之前的1960年7月间,文家市公社社长杨庆湘上北京参加全国复员军人代表大会,顺便代表家乡人民看望一下胡耀邦同志。出于常情,公社党委也买了些家乡的土特产茶油、豆子、油饼、火焙鱼顺便送给耀邦同志。岂料耀邦同志对此事也很不高兴,一直想找机会向文家市公社退回物款。而这时,又碰上我们给他送去冬笋、芋头。两件事联系在一起,耀邦同志想到这是一种不正之风,发展下去势必影响党群关系和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值得给基层干部敲敲警钟。于是,便趁耀福、耀简先后回家的机会给我们写了一封长信和一张便条,并按市价退回了两次送的土产品价款。  这是一封什么样的信呢?  耀邦同志在信中批评家乡的党组织没有劝阻亲属来京:“不久前,我曾经给公社党委详细地写了一封信,请求公社和你们一定要坚决劝止我哥哥、姊姊和一切亲属来我这里。……但是,你们却没有帮我这么办。这件事我不高兴,我再次请求你们,今后一定不允许他们来。”为什么耀邦不许他的哥哥、姊姊等亲属到北京找他呢?他在信中坦率地说了自己的担心:“第一,要妨碍生产和工作;第二,要浪费路费;第三,我也负担不起。”  耀邦的哥哥到北京显然不是私事,而是出公差,这路费当然得由公家出。耀邦同志仍然不高兴:“这次他们来的路费,听说又是大队出的,这更不对。”耀邦毫不客气地批评家乡人:“你们怎么可以用公共积累给某些干部和社员外出做路费呢?这是违反中央的政策的啊!如果社员要追查这些事,你们是负不起这种责任的啊!”耀邦甚至将此事提高到原则高度,告诫他的乡亲们:“一切违反财政开支的事,万万做不得。做了,就是犯了政治错误。”  耀邦的哥哥去见耀邦,给他带去了一些冬笋、芋头,无论从哪方面看,都算不上是“送礼”,但耀邦仍然不能接受:“送来的冬笋和芋头,这又是社员用劳力生产出来的东西。特别是在现在的困难时期,大家要拿来顶粮食,你们送给我也做得不对。”耀邦同志再次恳切地写道:“在这里,我一万次请求你们,今后再不许送什么东西来了。”好像还不放心,耀邦竟然在信中这样“威胁”道:“如再送,我得向你们县委写信,说你们犯了法。”  耀邦的哥哥带来了他的儿子德滋,想将儿子留在北京耀邦家里读书。可耀邦明确表示了拒绝:“我哥哥带来的德滋,我这里也不能留。因为一切城市都在压缩人口回农村,这也是中央的政策。我们这些人,更应该以身作则遵守这个政策。”  耀邦对来自亲属的要求几乎是一一拒绝,但他对家乡其实是很有感情的,在信中他特别关心家乡的生产情况:“务请你们根据中央政策认真吸取教训,兢兢业业地领导社员把今年的生产搞好。你们的生产搞不好,不但社员生活不能扭转,连我们这些在外工作的干部,脸上也感到不光彩。”他还说:“我希望你们今年分三次把你们的实际情况写信告诉我一下。”但他特别提醒家乡人,一定要实事求是地反映情况,“要写实在的情况,不许虚夸,有什么意见和不懂的东西也可以写,可以问,绝对不要隐瞒。来信说,我对家乡有无微不至的关怀,这不合乎事实。一切不合事实的东西,都叫虚夸。不要那么写。”  在信的结尾,耀邦再次表示了对家乡亲属生活困难的无能为力:“我叔叔的儿子耀焘哥较贫困,我没有能力作多的帮助,只送了两件旧衣服给他……至于其他的亲属,我实在无力接济,如有人来找我,也请你们劝阻。”  这封信的后面还附了一张退款清单,耀邦将家乡人送给他的诸如油茶、豆子之类的“礼品”一一折价,要求哥哥将这笔钱带回,“偿还生产这些东西的社员”。  将近四十年过去了,现在,这封信的原件静静地陈列在耀邦故居纪念馆的玻璃柜中。语言朴实,字迹清秀,展示着一位真正的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和磊落胸襟。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这封信应该说是一份极为生动的廉政教材。但是,对于当今某些号称“人民公仆”却大搞权钱交易的腐败者,读了这封信后,他们会不会感到无地自容呢?  我想恐怕不会。相反,他们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胡耀邦作为一名共产党的高级干部,面对亲属的生活困难竟然“实在无力接济”!这不可能吧?你胡耀邦“无力接济”,可以给有关部门打个“招呼”呀!如果怕自己出面打“招呼”“影响不好”,可以通过秘书嘛!如果秘书“机灵”点,不用胡耀邦吩咐就代劳了,这事不就“解决”了吗?也许他们还会认为胡耀邦太“小题大做”了——为公事进京的路费当然该公家出,送点冬笋、芋头也是人之常情,可胡耀邦竟然“上纲上线”:什么“违反中央的政策”呀,什么“犯了政治错误”呀,什么“犯了法”呀,等等。  是的,如果让那些信奉“当官不发财,请我都不来”的“另类党员”来评价胡耀邦,说轻点是“迂腐”得可笑,说重点简直就是“无情无义”!然而,正是这所谓的“迂腐”与“无情无义”,使我们不但看到了耀邦同志的崇高人格和浩然正气,也看到了真正的共产党员的本色。耀邦同志由此不但最终赢得了家乡人民由衷的爱戴和景仰,而且也赢得了一切有良知的中国人发自内心的尊敬与永远的怀念。  我曾不止一次地想:如果我们的每一位领导干部都像胡耀邦同志一样廉洁自律该有多好啊!我相信这也是无数善良的老百姓对我们现在许多干部的期盼。但是,历史发展的无数经验和教训已经证明,把所有美好的希望寄托在领导者个人品质上,是远远不够的,甚至是很危险的。我们可以信任胡耀邦这样的领导,因为他有着非常卓越的人格;但是,谁能保证其他的各级领导呢?因此,要防止人民的“公仆”蜕化为人民的“老爷”,最关键的还是要靠真正的民主制度,这种制度应该对权力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使每一个身居其位的人不仅仅是“不会”搞腐败,而且首先是“不敢”腐败!  耀邦同志的这封信,的确给了我们许多感动;但作为一笔精神财富,它给我们的还不应仅仅是感动。   ……

媒体关注与评论

  他走的乡村平民教育之路是正确的,他和同事们通过“提升教师、关爱孩子和影响家长”三件事,让孩子们享受优质教育,富有创意,符合实际,抓住了素质教育的关键问题。他们所从事的事业是高尚的,我向他们表示敬意。  ——温家宝(国务院总理)    李镇西是一位真正的教育思想者,在他追求自己教育理想的同时,也为全国广大班主任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作为一名优秀班主任,他以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引领了全国一大批优秀的班主任的成长;他亲手打造了武侯实验学校一支优秀的班主任团队,这些优秀的班主任将李镇西的教育思想与自己的教育实际和教育个性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用言行感染并影响着更多的年轻班主任。  ——朱永新(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新教育实验的创始人)    据说,在一些语文老师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听课要听李镇西。” 我没有听过镇西的课,是一大憾事;但是从这些教学实录中,我仍然不难感受到镇西在课堂上那份挥洒自如的从容,那些灵光一闪的机智和幽默。听这样的课,确实是一种享受。  ——钱梦龙(著名语文教育家)    李镇西的课与李镇西的文字都有一种独特的魅力。我似乎很难用几个形容词来概括,我的直感是,李镇西的课是他自己的课,是他的心灵、他的思想、他的情感、他对课文的理解、他对生活的认识与学生碰撞之后而生成的课,他的课带着他鲜明的个性特色。  ——程红兵(上海建平中学校长、华东师大特聘研究生导师、著名教育专家)

编辑推荐

  站在校园,仰望星空,培养独立思考精神。作品畅销近百万册。  中国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乌克兰教育科学院院士苏霍姆林斯卡娅赞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我的社会教育观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1条)

 
 

  •   内容和我想象的有点不符,但是还算本不错的教育类书籍
  •      按说人不在教育行业,关注李镇西及其教育思想和著作,似乎有些跨界不搭,但当一名老师是我小时候的梦想,虽然梦想早已抛至脑后,但到底意难平,看到这些令人尊敬的教育者,总想着也许有一天。。。
        
        李镇西那些倍受人赞誉的事迹其实不必多说,光是他在课堂之余,大量阅读勤写笔记读后感,异常勤快地整理自己的课堂实录并坦然反思----这些便已超越一般的老师。虽然他的文字与文坛名家相比,自然稍逊一畴,也因为教育者的身份,文字间也常带着一些教育者的感悟感思,时刻记挂着如何育人,这也与其他文人作品大不相同。
        
        手中有李镇西文集四卷:《我的社会教育观 : 李镇西30年社会评论集萃》、《亲·友·我 : 李镇西亲情杂忆精选》、《我的教育行走 : 李镇西30年文化行走散文集》、《我的教育心路:李镇西成长足迹述略》,让人全方位感受这位优秀教师的魄力。
        
        《亲·友·我 : 李镇西亲情杂忆精选》是李镇西对亲人、故友、知交的回忆。这种回忆并不拘于亲朋好友之间,而是触目所及,无论是父母、前辈、同行、网友、还是学生、保姆等人事皆可进入他的视线成为他文中的主角。对生活细节的观察、细致感受,并仔细挖掘相遇之人身上的优秀品德,真正做到了“三人行必有我师”“向善若水”。
        
        《我的社会教育观 : 李镇西30年社会评论集萃》如附标题,是李镇西30年社会评论的精选。小时候的李镇西梦想成为一名作家,后来成为教师之后,左手文学,右手教育,这样“理想与初衷一致,文学与教育齐飞,青春和童心相伴,生命携使命同行”---相信也正是这些执着追求造就了这位教育者的独一无二。从这些社会评论里,看得到这位文学教育者的正直。直言不讳,敢说敢言更敢行。
        
        《我的教育行走 : 李镇西30年文化行走散文集》则可算是旅行文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行走中抒怀解意,美丽景色的熏陶,文化背景的沉淀给读者也带来许多启发。
        
        《我的教育心路:李镇西成长足迹述略》这一册则是个人的成长回忆,从他的自述中了解作者对教育的实践与思考。李镇西老师很自谦,从不认为自己是个“教育家”,自认只是践行着老一辈教育家和名家们的教育理念。他自认为自己不具备教育理论家的独创,只是在一些细枝未节上有一些创新。读他的成长之路,感受他的朴实文字,也为他这些平凡踏实的努力而感动,中国需要更多这样的好老师。
        
  •     公民李镇西的态度
      
      这是一本李镇西的社会观点的评论集。坦率的说,这本书所在的文集数量共八本,是多了点。且李镇西更多的价值应该在教育方面。但看看一个著名教师的社会观点,当然更立体更全面,教师也不能宅于书斋,况且李镇西这个人,是爱好行万里路,视野开阔的。
      
      本书中可以看到,李镇西是个关心社会,关心时事的人。对身边之事有态度,不平事能鸣。只要不是过分,不是想在官场得意,睁眼看世界的现代老师,更多的能体现人性。李镇西野有一些现代的法制社会的观点,所以主张不可夸大对政府的职责的感谢和感动,这样的李镇西比那些山区教师模范一味奉献的苦,更有价值。
      
      李镇西是个与时俱进的人,他在网上的生活有滋有味。据他说,他最常去的网站是青年话题,后来是K12教育论坛,最后是教育在线(http://bbs.eduol.cn/)。这三个网站都去过,当然都比李镇西去的晚。李镇西在那里找到了气味相投的朋友,我们更多的只是浏览而已。现在的教育在线,应该算是办的最好的教育网站了吧。我很推崇那里的氛围,那是一个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地方,无论是提升儿童的阅读的新教育儿童阅读,还是提升教师水平的网络师范学院,甚至是民间教育改革——新教育共同体,都是很有意义的。李镇西有一部分文字是记录和这些网友的交往的,有的得以在生活中见面,走在了不少网友前面。
      
      在一些虚假的荣誉面前,李镇西是拒绝的。比如,一些非法或者打着擦边球的刊物、出版社,会广撒网,给您一些荣誉称号,让您交钱。类似事件比如脊梁奖。我可以这样讲,很多人为了评职称的原因,做过这样的交易。实际上是一种丑恶现象。
      
      一个有公民意识的人。现代社会不是需要这样的公民吗?
      
  •     这本书是我阅读这套别集的最后一本,看的很舒服,至少是一种畅快淋漓之感。从书中所崇敬的文人名家和李镇西老师所表达的深情厚谊,都让我心有戚戚焉,共鸣感十足。
      
      第一辑特别用“有一种无畏叫巴金”命名,足以显示李镇西老师对巴金的敬仰之情。看到李镇西的文字,我深刻地感受到他是理解巴金的。纵然巴金曾多次说过自己不是作家,但我依旧认为他是作家,而且是我心中最伟大的中国作家。诚如李镇西老师在文中所说,巴金有一个明显的弱点——“软弱”,他在文革中逆来顺受,苟活了下来,但是他又是“无畏”的。这种“无畏”是反思的勇气,是忏悔的声音,是拷问的锋芒……巴金的无畏更多的是表现于自身,他没有站在一个很高的角度批判历史,而是从自己出发,从一个很低的角度批评自身。这看起来很容易,其实很难。批评他人,总比自我批评要容易的多,更别提是检讨灾难中的自己,而非灾难中的中国。
      
      对于韩寒的评价,我就不置喙了。韩寒对巴金的评价,我现在还记忆深刻。韩寒郭敬明之流,我看的不多,也不想多说。新概念作文比赛,现今看来,也不知道是一个成名的快速通道,还是仅仅就是一个噱头,反正红了就那么几个,想红的还有无数。
      
      政治方面,在书中你想寻找到批判领导的文字,那是有的,那批判的领导没有指名道姓,说的也不过就是一封匿名举报信的事;想看到大力赞扬的文字,那也是有的,对温总理的极力肯定与敬佩,仅从“致敬”二字就能看出;想找些挖掘隐私的文字,那也是有的,我被“优秀共产党员”了透露出些许无奈深情;甚至你想看到国际风云人物,那也是有的,第九辑另眼看世界便稍稍提了一二。
      
      这本书似乎很满足你的多种需要,对于逝去作家的怀念与追忆,对于新生代作者的喝彩与肯定,对于政治人物的敬仰与评点,对于现实生活的无奈与被迫,对于灾难的反思与警醒,对于杂评的犀利与点拨。然而,内容或许有些过杂,不大衬 “我的社会教育观” 这样一个题目。也许,出版社想以教育为中心,来展开一个教育家的别集吧。
      
  •     关注教育,不仅仅是教师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一位家长们必须担当的责任。林林总总的教育书籍看过不少,留下深刻感触的不在少数,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自身的特点,也有自己的长处,每每读来都获益颇多,但是在众多的教育专家里,我想说,如果你没有读过李镇西,那就太遗憾了。
      李镇西,既是教师,也是文学爱好者,他的每一本书的前面的总序都是这样写的:梦想是作家,后来当了教师,于是便把文学融进专业,有了一点成功的感觉和许多职业的幸福。因为既在搞教育,又爱好写作,于是成就了今天这个独一无二的李镇西。就如一直脚踏实地地大树,绝不靠喧哗与色彩取悦于人,而是把真实的清凉洒给大地。
      我以为,这个社会不说真话的人太多了,教师们也一样,可是李镇西是一个勇敢的人,他不仅敢于思索,更可贵的是,他敢于直面与说出。教师是文人,有时文人难免会让人想到软弱,可是李镇西让人想到的只是勇敢。
      在《我的社会教育观》中,真真切切地看到了李镇西血液中的正直,脊梁中的钢铁,
      他的爱憎分明,他不光是孤立地投入到教育事业,更重要的是,他有着一颗公民的心,他不把自己与社会撕裂开来,只是蜗居在自己的小世界,而是用眼睛观察着,用文字记录着,用思想实践着,着实让人敬佩。
      不光是思索教育,而是从全面着眼,思索社会,思索历史,思索人性,这些都是造就一个国家的链条,如果单单地搞教育,空口教育孩子这样那样,那么这不是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是,教师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自己首先要有一颗正直的心,他才能够做真正的教育者,很难想像一个没有独立人格的人,能够教育出中国的未来。
      在书中我们读到了李镇西对于时代的反思,巴多是一个颇多争议的人,李镇西表现出了宽容与谅解,对于许多被时代掩盖的人,例如张志新,他表现出了愤慨与伤痛。对于默默无闻却做出巨大成绩的工作者,例如斯霞,他认为社会应该给予肯定。而对于浩然与韩寒,他都表现出了真实的爱憎。
      生活处处有教育,社会现象背后体现的就是教育里暴露出来的弊端,例如范美忠现象,例如服务的“缺斤短两”,许许多多的小事上,李镇西都有着独立的思索,并敢于在现实中执言,仗言,而不是选择沉默,我认为他是一个勇敢的人。说实在的,一些教师平日带给我们的恶劣印象,在李镇西这里都被颠覆了。
      我们的社会需要李镇西这样的公民,我们的孩子也需要这样的校长,这样的教师。读李镇西的书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是一次心灵上的升华。我为教师队伍中还有着这样的人才而欣慰。
      
  •     小时候,在家里看姥姥纳鞋底子,印象最深的是锥子,尖尖的锥尖,一下子穿透数不清层数的布底,那叫一个痛快。但如果锥子的头钝了,要想达到这种效果,就不可能了。令我回忆起这个情景的是这本《我的社会教育观:李镇西30年社会评论集萃》
      
      本打算从这本书中见到一些一针见血、针砭时弊的评论,看到作为一个教育者工作者的独到见解,但令人遗憾的是,书中虽然不乏一些有针对性的评论,但其深度和广度却有所欠缺,所以让人的感觉整体上存在着一种尖锐与圆融的矛盾,就仿佛是一枚钝了的锥子。
      
      钝锥子固然可以用来扎破一些比较薄的东西,但却总不能显露其锋芒了。
      
      这本书中的一些篇章的内容,虽然表达了他的个人观点与感受,但其中却多了一些世故,少了一些尖锐。举例来说,在第一辑中对前辈的敬仰也罢对同行的哀悼也罢,所涉及的深度却是不够的——只是涉及学习而并未涉及超越。再举一例,在第四辑中对“范美忠先跑事件”的描述中,可以看到他的避重就轻,而不是直接的表态,他说“范美忠是我给推荐到都江堰光亚学校教书的,没想到我‘成全’他成了名人。”“我对范美忠先跑这件事的基本判断是:这首先不是一个什么道德问题,而是一个责任的问题”,这里面我既没有看到像养的识人不明的歉意,也看不到自己我的剖析,而只是一笔带过,仅是说“让我感到寒心的,远不仅仅是范美忠,还有为他辩护的他的朋友——这些朋友也曾经是我这说可能现在也是我的朋友”,后面虽然也表达了自己观点,但这种表达让我觉得更多的是有些“绕”了。然而在紧跟着的一篇文章中,笔锋一转,大谈《请尊重被批评者的人格》时,却对因范美忠事件而产生一些过激言辞的网友持有很大的否定态度,甚至很犀利不留情面,这样的不同标准,未免让人有亲疏远近方面的联想了。
      
      另外,这本书的主题本应是“我的社会教育观”,但却没有一篇文章提出了作者的社会教育观的具体内容,充其量不过是一些杂文随感式的评论,也许是因为我个人的水平有限,弄不懂这种跨度既大内容又比较散漫的编辑风格吧。
      
      本书开篇即以把巴金先生的说真话为头炮,作为读者当然欢迎读到更多的真话,衷心希望能够看到这把已经略有钝意的锥子变得更锋利一些。
  •     严格地说,李镇西老师的这套别集(不清楚文集和别集区别的人情自行度娘)我个人感觉还是五月份出的前四本更好一些。不知道是不是出版社结集有凑四的倍数的习惯,从篇数上和结构上来看,出六本其实要比出八本更合适一些。依照我个人浅见,像《教育行走》和《教育心路》可以合成一本,再加上一些内容上有重合的,六本是足够了。因为这本和《教育行走》我读的时间最长,中间又被别的事打断了好几次,按照现在的模糊印象,《社会教育观》是不能被合并的一本书,因为不论从内容独立性还是思想价值来说,这都是整套别集中最值得读的一本。
      李镇西老师在这本书中最令我感佩的就是他坚定的提出:老师恰恰应该关心政治。很多熟悉我的人了可能感到不解,我是最为痛恨官场与学术相勾结的了,怎么今个会说这话呢?事实上我和李镇西老师在政治观点上存在很多龃龉,但作为同行,我很能理解李老师的感情,百无一用是书生,愈是在不民主的落后的社会中,作为语文老师,作为构建其他学科的背景与领域,我们即便自己神深恶痛绝,也一定要让学生积极的看待政治,这里的积极指的是参与的态度,而不是违心的说好话唱赞歌。对于这样的积极我四脚朝天的表示赞同。
      很多时候,当我读一本同行的书写评论时感到词穷并非因为理屈,我觉得自己简直有一千万个理由去批评作者,但是当我发现自己跟作者根本就不是一路人的时候,我就会问自己:这还有什么好发表异见的?李镇西老师这本书传达的百姓参政议政我一万个赞成,但在具体的问题上,我却与李老师看法南辕北辙,例如对于方舟子,李老师赞成他这种科学打假的精神,并且质问那些反对方舟子的人,肖传国如今锒铛入狱了你们感觉打脸不?我只想反问一句,李老师,在我们这个国家,你觉得入狱能证明是坏人么?这种意见上的饿分歧几乎遍布书中,那篇对三陪女的采访后的感想,对某地免予对受贿五万元以下官员的处罚的看法,对于书生气和正义感两者之间的关系,我都觉得李老师倘在我面前,我一定会跟李老师争执起来,但这些,并不妨碍我对李老师“教师更应关注政治”的赞同。
      托马斯 潘恩曾说:当一个人已经堕落到了宣扬他所不信奉的东西,那么,他已做好了干一切坏事的准备。尽管我自知很絮叨很自不量力,但我仍然表示,希望李老师在这本书中对具体事件的观点都是发自肺腑的,否则基于他的影响力,实在是太可怕。我还要说,我并不认为,所说即所想就万事大吉了,纳粹军官戈林和希姆莱在个人道德品质上近于完人,但他们坚定的信奉民族有优等与劣等的差异且忠诚于希特勒,然后发生的事,就不用我多说了。
      向真理投降是高尚的品质,但糟糕的是:一千个人有一千个真理。
  •     何为教育?这是一个很深刻的话题。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不同的回答者都会有着不同的反馈。那么,当教育和社会的紧密而形成的社会教育观又将会是何等的解答呢?我们不妨来看一看专出自于专家呢级教育者李镇西的社会教育观吧!
      《我的社会教育观——李镇西30年社会评论集萃》一书脱离了以往某些作品的空口说辞,更多地集结了相关的教育基调,以真正的实战教学为依托,以切实的独立思考精神为准绳,以社会评论精选集锦的新式一一呈现在我们读者的面前。
      尽管我不是一名教育从业者,但是我却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受益匪浅。不为别的,只因为本书给予我的教育思想意义相当得深刻。剔除了以往的为学而学,为教而教的之乎者也,今日的教育理论早已经需要提升到某个更高的层次。本书中,我们便可以感受到那份真真实实的超脱感。今日的教育不应该只是停留于缘由的应试教育基础之上,相反的,身为教育者的团队更需要考虑和深思的是把教育作为一种工具,引导孩子们成为更适应未来民主的现代化中国。通过此书的阅读,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关于社会问题的深思,也由这些社会问题引发的全新的社会教育观。里面涉及到的有无畏的精神,有尊重的理念,有诚实的内涵,有尊严的阐述,有善良的培养,有社会公德的竖立。里面更有众多曾经发生过的出自于教育界的话题,引人深思,发人深醒。
      读这样一本书,却让我这个原本远离教育的读者深深地震撼于出自于教育界的心声。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的是更多新时期的教师们的职业路线设计和职业操守准则。不逃避,不躲避,正面直击,深入探究,由浅入深,逐一探讨。既然是问题,就选择不回避。正是因为今日的教育孕育的是明日的希望,所以今日的教育更不应该脱离的是来自于社会现实的基础源泉。透过这本书,我感知到的更多的是教育的真正用意。我们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培养和提升孩子们的知识层面,更多的我们还需要关注的是孩子们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正是如此的教育目标更是催促着一个教育格局的重新孕育和改良。建立于社会基石上的教育观尤其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也正是因为如此,社会角度的教育培养尤其值得教育从业人员和一切社会人士们引起高度的关注。因为这是我们的未来,这更是我们未来的希望。
      
  •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真理。
  •   你说是不是讲“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真理”更好
  •   这本书还是不错的,不过后四本确实不如前四本。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