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7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作者:李镇西 页数:277 字数:20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文学与教育齐飞 李镇西 那天和女儿聊天,我说:“爸爸小时候的梦想是当作家,后来当了教师,我便把文学这种业余爱好融进我的专业,于是我有了一点成功的感觉和许多职业的幸福。”的确如此,现在的我既是四川作家协会的会员,又是中学语文教师,呵呵,感觉真不错。 我曾想,如果我单纯搞写作,很难成为优秀的作家;如果我单纯搞教育,也未必成为优秀的教师。现在我当然也不能说我是“优秀的作家”或“优秀的教师”,但是,会点儿写作同时又懂点教育,我就成了作家中会教书的,也是教师中会写作的。 十五年前,我曾应某语文教学杂志之邀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把文学梦托付给教育》。其中有这样的话—— 1977年恢复高考时,我在知青农场填报的志愿虽然全是“师范学院中文系”,但我看重的并非“师范”而是“中文”。从小学起便在学校大批判专栏上“发表”过大量“东风万里红旗飘”之类“诗歌”的我,自以为是“文学爱好者”,理应进“中文系”深造。但是,当时我很少会想到,那“动机不纯”的“师范”二字将决定我后来的人生走向,而“中文”则似乎永远不过是一个“文学梦”而已。1982年2月我已经分配到了中学,心里却还惦记着如何把我“创作”的一篇反映实习生活的“中篇小说”变成铅字,以期引起哪位“文坛伯乐”的注目,然后把我这颗“文学新星”调到文联或作协。但是,充满蓬勃生机的校园生活,使我身不由己地融进了学生之中,并真诚地爱上了他们。我当然仍有点不甘心放弃“文学梦”,但是,对学生的钟爱不能容忍我因对“文学”的追求而对每一堂课有哪怕是一丝一毫的敷衍塞责!更何况,在学生的身上我渐渐发现教育其实有着不亚于文学的魅力!我应该也可以把“文学”与“教育”融为一体。 是的,“教育其实有着至少不亚于文学的魅力”! 现在,我从教快三十年了,我对此依然深信不疑,而且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岂止是“不亚于”,文学与教育简直就是相通的—— 文学如教育一样,着眼于人的灵魂,追求心灵的感动与激荡;教育如文学一样,充满激情、浪漫、意趣。 文学如教育一样,力求把人引向真善美,引向伟大、深刻与崇高;教育如文学一样,震撼人心,催人泪下,荡气回肠,余韵悠长。 如玉一般的赤子之心,如水一般的纯净灵魂,如山一般的英雄梦想,如海一般的浩渺胸襟……文学都具备。 诗歌一般的激情燃烧,戏剧一般的跌宕起伏,小说一般的惊心动魄,散文一般的从容优雅……教育均拥有。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似乎可以说,一个优秀的作家,一定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反之亦然。 我还可以非常肯定地说,作家与教师是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生命的理解,并影响着生命的质量—— 作家以自己的作品影响无数的读者,让自己的思想与情感通过文字进入读者的精神世界;教师将每一个孩子当做自己的作品,在每个孩子身上倾注热情,挥洒生命,帮助他们把人生变成一首隽永的诗或一篇厚重的小说。 纯真,激情,妙趣,敏锐,深刻,浪漫,智慧,责任……这是教育的要义,也是文学的元素。“浓妆淡抹总相宜”“道是无晴却有晴”“为有源头活水来”“润物细无声”“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是文学的表达,也是教育的境界。 2010年2月我在新加坡讲学,新加坡同行问我:“为什么您的教育经历中有那么多的感人故事?”我说:“任何一个教师,只要他用心做教育,他的职业生涯一定会充满许多传奇!”比如,面对一个后进生,无论多聪明的教育者,也无法预料明天他会给自己惹什么祸事。教育的悬念由此埋伏,这增加了教育的难度,同时也增加了教育的某种乐趣。我们期待着每一天的“悬念”,进而研究、解决不期而遇的“悬念”,享受解开“悬念”后的喜悦,并将一个个小事件小细节小感悟等等及时记录下来,然后又期待着下一个“悬念”……这是一个跌宕起伏,有时候甚至是惊心动魄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我们和学生一起在创作教育故事和生命传奇。这是文学的韵味,也是教育的魅力! 我的许多著作,比如《爱心与教育》《心灵写诗》等等就是这样创作出来的。这是文学呢,还是教育? 有些东西真的是说不清楚。当我梦寐以求想当“浩然”(我少年时代唯一存在的作家,当时中国很多作家都被打倒了)时,命运让我当了教师。当我放弃当作家的念头,专心致志地上课带班时,波澜壮阔的教育生活却让我情不自禁地拿起了笔,我写下一首首献给可爱孩子们的抒情诗,写下一篇篇表达我火热情怀的散文,甚至出版了一本本记录我教育故事的著作:不仅仅是我的《爱心与教育》《做最好的老师》《走进心灵》《风中芦苇在思索》《怦然心动》《心灵写诗》等三十多本引起同行共鸣的著作,还包括没有正式出版但真实记录我和学生共同生活和青春风采的《未来》《花季》《恰同学少年》《花开的声音》……这些作品对我和我的学生而言,是一段生活的定格,一页历史的缩影,一种精神的凝固,一份情感的珍藏,一簇创新的火花,一道理想的光芒,一串记忆的珠宝,一束青春的花朵。它们既是教育的,也是文学的。 更何况,无论是作家还是教师,共同的身份为“知识分子”,共同的责任叫“使命”,共同的理想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让文学与教育携手共进,越来越成为我坚定的信念。 于是,近三十年来,我左手文学,右手教育,除此之外,再无其他!就这样,理想共初衷一色,文学与教育齐飞,青春和童心为伴,生命携使命同行。我把一部部撼人心魄的文学作品连同一位位可歌可泣的人类英雄精神巨人铸进孩子们的心灵,用文学的激情点亮教育的理想,照亮孩子们未来的公民人生;同时,我用手中的笔书写自己的校园故事,让文学丰盈我的教育岁月,更让我微弱而执著的声音通过文学汇入改革时代的轰鸣潮声。 这一套《李镇西文集》算是我教育生活的文学见证,也是我文学表达的教育结晶。作为教育著述,也许它们谈不上“深刻”,但在我心里,每一句话都如文学般纯真而洁净;作为文学作品,也许它们算不上“优美”,但在我眼里,每一个字都如教育般严肃而神圣。总之,无论是把这套著作看做“教育”还是“文学”,其中的每一页都写着两个字:真诚。巴金说:“把心掏出来。”我当然不敢和巴金相提并论,但我也的确是把心给了亲爱的读者。 我愿意重复我以前写过的两段话,作为这篇序言的结束—— 我不止一次地庆幸我是一个教师,因为与青春同行使我的心永远年轻;而且我特别庆幸我是语文教师,因为这使我能用一双“文学的耳朵”随时倾听“花开的声音”,并把这种世界上最美的声音用文字表达出来。 挽留青春,珍藏童心;挥洒情感,燃烧思想;从职业到事业,从幻想到理想;手足舞蹈于校园,心灵飞翔于社会——这就是我的生活! 2011年2月17日
内容概要
《亲·友·我:李镇西亲情杂忆精选》是李镇西对亲人、故交的回忆录。作者选取记忆深处三十九个人生片段中的二十余位亲人挚友,以朴素的平常心和深切的人文关怀,或缅怀他们的音容笑貌,或追忆与他们的思想碰撞,或思慕对他们的美好印象。一个个平凡却感人的故事,一个个平常却令人回味的细节……作者把他们视为享用不尽的、最大的人生财富,在濡沫、探寻他们精神世界的同时,也在不断塑造着自己的性格,营养着自己的成长。温暖的亲情,饱满的友情,甚至对陌路人闪光点的捕捉与欣赏、赞美之情都使作者顿起见贤思齐之意,与之相互砥砺和激荡,使一个具有独立思考精神的知识分子的人生
作者简介
李镇西,一位深受孩子喜爱也深深爱着孩子的老师。1982年4月参加教育工作以来,先后供职于四川省乐山一中、成都玉林中学、成都石室中学、成都盐道街外语学校、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和成都武侯实验中学。长期担任班主任和语文教师,曾短暂担任成都市教科所教育发展研究室主任。他在语文素质教育、青春期教育、班级民主管理、后进生转化等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实践。他的教育理念是:“朴素最美关注人性做真教育,幸福至上享受童心当好老师。”
书籍目录
第一辑 大家风范
听于光远先生谈"童道主义"
陪流沙河先生喝茶
拜访邵燕祥
又见谷建芬
谢泳二三事
第二辑 名家风度
在于漪老师家里
"慢生活"中的钱梦龙
享受陈钟樑
我和魏书生
怀念孙维刚
第三辑 同道风采
我的挚友程红兵
我的朋友程红兵
吴非:思想依然在飞翔
"书虫"高万祥
走进程翔
王老师和吴老师
建新
第四辑 相识有缘
难兄难弟难妹
我的朋友姚嗣芳
小易
林依
朱海军
第五辑 人海撷英
通用5469
周姐
胥师傅
第六辑 亲人(一)
母亲的故事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母亲的文革岁月
生命不息,快乐不止
今夜,母亲离我而去
写给天堂的爸爸
父亲,一路走好
姨妈
第七辑 亲人(二)
女儿要远行
感谢暴雨
女儿得了第一名
我为我是李晴雁的父亲而自豪
和女儿心贴心
关于岳父
有尊严地告别
章节摘录
听于光远先生谈“童道主义”1999年8月23日,我应苏州市分管教育的副市长朱永新博士(他同时 又是苏州大学教育哲学博士生导师)的邀请,前去为苏州市“名师名校长 培训班”作题为“教育:从爱心走向民主”的报告。开始我并不知道朱市 长还请了哪些人,便不知天高地厚糊里糊涂地去了。到了苏州我才知道,应邀前来讲学的还有两位真正的专家.一位是华东师大教育学原理的博导 叶澜教授,一位是听名字便让我如雷贯耳的于光远先生——原中共中央顾 问委员会委员,著名经济学家.延安时期中共中央图书馆主任。离开苏州 时,朱市长向我表示感谢,我却真诚地对朱市长说:“应该感谢您,因为 您给了我这样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我说的是心里话。无论从哪方面讲,我都是没资格去对“名师名校长 培训班”作什么“报告”的,但我却不后悔这次苏州之行。因为在苏州三 天,我亲耳聆听了朱永新教授(从某种意义上说,我更愿意称他为“教 授”而不是“市长”)、叶澜教授和于光远先生的教诲,的确受益匪浅。其中最难忘的教诲之一,便是我在饭桌上听于光远先生谈“童道主义”。于光远先生并没有听我的所谓“报告”,因为他是在24日才到达苏州 的。我和他的第一次见面,是在朱教授安排的午宴上。大概是朱教授对他 说了我的报告如何如何,所以,在共进午餐前,他一见我就说:“你很年 轻嘛!听说你的报告反映不错,祝贺你!是啊,教育就是离不开爱心和民 主嘛!”“谢谢于老的鼓励!”我说,同时拿出《爱心与教育》双手递给他,“请于老指正!”他接过书,一看书名就说:“《爱心与教育》,很好,这个书名取得 好!”接着,他便饶有兴趣地翻看了起来…… 开始进餐了。我坐在于老身边,边吃边聊。于老看见我女儿在满座的大人中间有些拘束,便笑眯眯地说:“小姑 娘别客气啊!”他又问我女儿:“你叫什么名字啊?”我女儿小声答道:“李晴雁。”“什么?”于老没有听清楚。我女儿便提高了声音说:“李 晴雁。‘晴天’的‘晴’,‘大雁’的‘雁’。”于老听后笑了起来:“嗬!不是小燕子,是大雁,而且是晴天的大雁。这个名字好啊——志存 高远!”满座的人都笑了起来。于老的秘书胡冀燕老师解释说:“于老特别喜 欢孩子!”我说:“于老,长期以来,我一直很喜欢读您的文章。您说真话的勇 气令人敬佩!”他谦虚地摇摇头:“没什么值得‘敬佩’的。人本来就应该说真话 嘛!”他的思路好像一直还在教育上,他接着又说:“你在书的一开头说 教育要充满人道主义,这很好;但我要说,现在的教育,不但要讲人道主 义,而且要讲‘tóng道主义’!”“‘tóng道主义’?哪个‘tóng’?”我不解地问于老。“‘tóng’就是‘儿童’的‘童’啊——‘童道主义’!”他对我解 释道,“现在一些教师根本没有你书中所提倡的‘童心’,不把儿童当做 儿童.怎么搞得好教育呢?”于老接着讲了这么一件事:“有一个还没上幼儿园的孩子.有一天偶 然经过一个幼儿园,他好奇地往教室里面探头探脑地看。结果,阿姨走过 来严厉地叫他走开,还说如果在这儿捣蛋就要打他。孩子吓得扭头便跑,从此他一听爸爸妈妈说‘幼儿园’就很害怕,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他说 什么也不去幼儿园了。”说到这里,于老叹了口气,“唉,你们看,像 这样的阿姨,这样的教师,能让孩子爱吗?这样搞教育,怎么行呢?”他又说:“现在,大家都很关心教育,这是好事啊。但还要研究教 育,研究现在的教育存在哪些问题。我看,目前教育中最大的问题.就是 缺乏对孩子的尊重,缺乏‘童道主义’!”我感慨万千地说:“想不到于老这么关心教育啊!我们当教师的。就 更应该把教育搞好!”于老接过我的话说:“我最近多次在各种场合说过,过去别人都叫我 ‘经济学家’,现在,我更乐意别人叫我‘教育学家’。我真是想在有生 之年,多思考思考教育,多为教育呼吁呼吁!”从于老的一席肺腑之言中,我感受到了他对教育深深的关注之情,也 感受到了他对孩子的爱心和童心。吃饭结束时,于老请秘书把他写的一份自我介绍分送给在座的每一个 人,他特别指着我女儿对秘书吩咐道:“别忘了小晴雁啊!也要送一份 给她!”他还特意拉着我女儿的手说:“与爷爷一起合个影,好吗?”于是,我拿出相机,把镜头对准了用手亲切扶着我女儿肩膀的慈祥的于 老……P10-12
媒体关注与评论
他走的乡村平民教育之路是正确的,他和同事们通过“提升教师、关爱孩子和影响家长”三件事,让孩子们享受优质教育,富有创意,符合实际,抓住了素质教育的关键问题。他们所从事的事业是高尚的,我向他们表示敬意。 ——温家宝(国务院总理) 李镇西是一位真正的教育思想者,在他追求自己教育理想的同时,也为全国广大班主任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作为一名优秀班主任,他以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引领了全国一大批优秀的班主任的成长;他亲手打造了武侯实验学校一支优秀的班主任团队,这些优秀的班主任将李镇西的教育思想与自己的教育实际和教育个性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用言行感染并影响着更多的年轻班主任。 ——朱永新(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新教育实验的创始人) 据说,在一些语文老师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听课要听李镇西。”我没有听过镇西的课,是一大憾事;但是从这些教学实录中,我仍然不难感受到镇西在课堂上那份挥洒自如的从容,那些灵光一闪的机智和幽默。听这样的课,确实是一种享受。 ——钱梦龙(著名语文教育家) 李镇西的课与李镇西的文字都有一种独特的魅力。我似乎很难用几个形容词来概括,我的直感是,李镇西的课是他自己的课,是他的心灵、他的思想、他的情感、他对课文的理解、他对生活的认识与学生碰撞之后而生成的课,他的课带着他鲜明的个性特色。 ——程红兵(上海建平中学校长、华东师大特聘研究生导师、著名教育专家)
编辑推荐
一个知识分子人生路上的光亮与温暖,作品畅销近百万册。 中国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乌克兰教育科学院院士苏霍姆林斯卡娅赞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