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育心路

出版时间:2012-7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作者:李镇西  页数:267  字数:200000  

前言

   总序   文学与教育齐飞   李镇西   那天和女儿聊天,我说:“爸爸小时候的梦想是当作家,后来当了教师,我便把文学这种业余爱好融进我的专业,于是我有了一点成功的感觉和许多职业的幸福。”的确如此,现在的我既是四川作家协会的会员,又是中学语文教师,呵呵,感觉真不错。   我曾想,如果我单纯搞写作,很难成为优秀的作家;如果我单纯搞教育,也未必成为优秀的教师。现在我当然也不能说我是“优秀的作家”或“优秀的教师”,但是,会点儿写作同时又懂点教育,我就成了作家中会教书的,也是教师中会写作的。   十五年前,我曾应某语文教学杂志之邀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把文学梦托付给教育》。其中有这样的话——   1977年恢复高考时,我在知青农场填报的志愿虽然全是“师范学院中文系”,但我看重的并非“师范”而是“中文”。从小学起便在学校大批判专栏上“发表”过大量“东风万里红旗飘”之类“诗歌”的我,自以为是“文学爱好者”,理应进“中文系”深造。但是,当时我很少会想到,那“动机不纯”的“师范”二字将决定我后来的人生走向,而“中文”则似乎永远不过是一个“文学梦”而已。1982年2月我已经分配到了中学,心里却还惦记着如何把我“创作”的一篇反映实习生活的“中篇小说”变成铅字,以期引起哪位“文坛伯乐”的注目,然后把我这颗“文学新星”调到文联或作协。但是,充满蓬勃生机的校园生活,使我身不由己地融进了学生之中,并真诚地爱上了他们。我当然仍有点不甘心放弃“文学梦”,但是,对学生的钟爱不能容忍我因对“文学”的追求而对每一堂课有哪怕是一丝一毫的敷衍塞责!更何况,在学生的身上我渐渐发现教育其实有着不亚于文学的魅力!我应该也可以把“文学”与“教育”融为一体。   是的,“教育其实有着至少不亚于文学的魅力”!   现在,我从教快三十年了,我对此依然深信不疑,而且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岂止是“不亚于”,文学与教育简直就是相通的——   文学如教育一样,着眼于人的灵魂,追求心灵的感动与激荡;教育如文学一样,充满激情、浪漫、意趣。   文学如教育一样,力求把人引向真善美,引向伟大、深刻与崇高;教育如文学一样,震撼人心,催人泪下,荡气回肠,余韵悠长。   如玉一般的赤子之心,如水一般的纯净灵魂,如山一般的英雄梦想,如海一般的浩渺胸襟……文学都具备。   诗歌一般的激情燃烧,戏剧一般的跌宕起伏,小说一般的惊心动魄,散文一般的从容优雅……教育均拥有。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似乎可以说,一个优秀的作家,一定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反之亦然。   我还可以非常肯定地说,作家与教师是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生命的理解,并影响着生命的质量——   作家以自己的作品影响无数的读者,让自己的思想与情感通过文字进入读者的精神世界;教师将每一个孩子当做自己的作品,在每个孩子身上倾注热情,挥洒生命,帮助他们把人生变成一首隽永的诗或一篇厚重的小说。   纯真,激情,妙趣,敏锐,深刻,浪漫,智慧,责任……这是教育的要义,也是文学的元素。“浓妆淡抹总相宜”“道是无晴却有晴”“为有源头活水来”“润物细无声”“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是文学的表达,也是教育的境界。   2010年2月我在新加坡讲学,新加坡同行问我:“为什么您的教育经历中有那么多的感人故事?”我说:“任何一个教师,只要他用心做教育,他的职业生涯一定会充满许多传奇!”比如,面对一个后进生,无论多聪明的教育者,也无法预料明天他会给自己惹什么祸事。教育的悬念由此埋伏,这增加了教育的难度,同时也增加了教育的某种乐趣。我们期待着每一天的“悬念”,进而研究、解决不期而遇的“悬念”,享受解开“悬念”后的喜悦,并将一个个小事件小细节小感悟等等及时记录下来,然后又期待着下一个“悬念”……这是一个跌宕起伏,有时候甚至是惊心动魄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我们和学生一起在创作教育故事和生命传奇。这是文学的韵味,也是教育的魅力!   我的许多著作,比如《爱心与教育》《心灵写诗》等等就是这样创作出来的。这是文学呢,还是教育?   有些东西真的是说不清楚。当我梦寐以求想当“浩然”(我少年时代唯一存在的作家,当时中国很多作家都被打倒了)时,命运让我当了教师。当我放弃当作家的念头,专心致志地上课带班时,波澜壮阔的教育生活却让我情不自禁地拿起了笔,我写下一首首献给可爱孩子们的抒情诗,写下一篇篇表达我火热情怀的散文,甚至出版了一本本记录我教育故事的著作:不仅仅是我的《爱心与教育》《做最好的老师》《走进心灵》《风中芦苇在思索》《怦然心动》《心灵写诗》等三十多本引起同行共鸣的著作,还包括没有正式出版但真实记录我和学生共同生活和青春风采的《未来》《花季》《恰同学少年》《花开的声音》……这些作品对我和我的学生而言,是一段生活的定格,一页历史的缩影,一种精神的凝固,一份情感的珍藏,一簇创新的火花,一道理想的光芒,一串记忆的珠宝,一束青春的花朵。它们既是教育的,也是文学的。   更何况,无论是作家还是教师,共同的身份为“知识分子”,共同的责任叫“使命”,共同的理想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让文学与教育携手共进,越来越成为我坚定的信念。   于是,近三十年来,我左手文学,右手教育,除此之外,再无其他!就这样,理想共初衷一色,文学与教育齐飞,青春和童心为伴,生命携使命同行。我把一部部撼人心魄的文学作品连同一位位可歌可泣的人类英雄精神巨人铸进孩子们的心灵,用文学的激情点亮教育的理想,照亮孩子们未来的公民人生;同时,我用手中的笔书写自己的校园故事,让文学丰盈我的教育岁月,更让我微弱而执著的声音通过文学汇入改革时代的轰鸣潮声。   这一套《李镇西文集》算是我教育生活的文学见证,也是我文学表达的教育结晶。作为教育著述,也许它们谈不上“深刻”,但在我心里,每一句话都如文学般纯真而洁净;作为文学作品,也许它们算不上“优美”,但在我眼里,每一个字都如教育般严肃而神圣。总之,无论是把这套著作看做“教育”还是“文学”,其中的每一页都写着两个字:真诚。巴金说:“把心掏出来。”我当然不敢和巴金相提并论,但我也的确是把心给了亲爱的读者。   我愿意重复我以前写过的两段话,作为这篇序言的结束——   我不止一次地庆幸我是一个教师,因为与青春同行使我的心永远年轻;而且我特别庆幸我是语文教师,因为这使我能用一双“文学的耳朵”随时倾听“花开的声音”,并把这种世界上最美的声音用文字表达出来。   挽留青春,珍藏童心;挥洒情感,燃烧思想;从职业到事业,从幻想到理想;手足舞蹈于校园,心灵飞翔于社会——这就是我的生活!   2011年2月17日

内容概要

 
本书是李镇西从教30年个人成长的回忆录。从中学到“插队”当知青;从成为恢复高考后的首届大学生到投身教坛;从读博深造到新教育、平民教育的实践与思考……回忆截取最具典型意义的历史片段,真诚地记录和再现了作者从“教育浪漫主义”到“教育现实主义”,再到“教育理想主义”的探索与快乐。同时,我们看到的是在云谲波诡的时代变革下,作为具有独立思考精神、高尚的人文追求与独特的人格魅力的知识分子成长的心路历程。
 
读书、实践、思考、求索……作者的人文关怀与其精神状态和生命的原创力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沸沸扬扬的生命热源中彰显着精神的个性与深度。
  本书为教师培训、进修、提升自我修养的首选!

作者简介

 
李镇西,一位深受孩子喜爱也深深爱着孩子的老师。1982年2月参加教育工作以来,先后供职于四川省乐山一中、成都玉林中学、成都石室中学、成都盐道街外语学校、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和成都武侯实验中学。长期担任班主任和语文教师,曾短暂担任成都市教科所教育发展研究室主任。他在语文素质教育、青春期教育、班级民主管理、后进生转化等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实践。他的教育理念是:“朴素最美关注人性做真教育,幸福至上享受童心当好老师。”

书籍目录

第一辑 往事如烟
似梦非梦的往事
清澈透明的旋律
我的1976
第二辑 求学之路
农场记忆
再忆农场
高考追忆
狂欢之夜
第三辑 投身教育
心灵写诗
从教育浪漫主义到教育理想主义
我争取入党的经历
第四辑 做一个教育理想主义者
一路有你
我的退稿经历
培训班纪事
我的阅读史
第五辑 做最好的教师
我不是教育家
不做英雄,做老师就很好了!
做最好的教师
学生教我当老师
感谢成都
我做过的后悔的事
我做过的自豪的事
我还能够走多远

章节摘录

   做最好的教师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曾经风光一时的澳柯玛空调在做广告宣传时这样说。   “做最好的自己!”我多次对学生这样说。   “做最好的教师!”现在,我这样对自己说。   几个说法矛盾吗?我认为不矛盾。   “最好”是相对的,因为这是永远没有止境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最好”其实就是“更好”;但是,理直气壮地提出“做最好的自己”,则表明了一种更高的人生和事业的标杆,虽然这个“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比一个的“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   我所谓的“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这里的“自己”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具体的张三李四;而具体的张三李四都是有具体职业的,因此,“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职业中达到自己能力所能达到的最好程度。   20多年前,我在给一位高三学生的信中曾这些写道——   谁都渴望成为英雄豪杰、伟人巨匠,但受自身条件、社会环境等制约,真正成为艺术家、文学家、企业家的,只是少数。“人比人,气死人”,因为你比的人,处于人类文明的金字塔尖,当然越比越觉得自己无能。但是,请别忘了,虽然也许你永远成不了“家”,但通过努力,你却完全可以成为最好的“我”。   有人说:“每个人都是一棵树。”的确,我们生活的世界像一片森林,其中有的人是乔木,有的人是灌木;有的人是参天的白杨,有的人是婆娑的杨柳。你即将毕业,可能升入大学,可能参加工作,但志愿与职业的选择现在还不能取决于你自己。你以前的理想都是很好的,但现实并非可以随心所欲。因此,问题不在于你做什么,而在于你要成为最好的——   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因此,你若是工人,就要当技术最出色的工人;你若是营业员,就要当服务质量最佳的营业员;你若是医生,就要当医术最高明的医生;你若是教师,就要当最负责的教师;甚至你哪怕只是一名“个体户”,也要当最受顾客赞道的劳动者!你也许不能成名成家,不能名垂青史,但你可以成为同行业中千千万万普通人里最好的那一个!   这话是写给这位学生的,其实也是写给我自己的。   我小时候的梦想是当作家,但后来却当了教师。实话实说,参加工作最初几年我是想过离开学校去报社去电台电视台的,之所以没有走,学生的依恋当然是一个重要原因,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我“没门路”。直到参加工作三年后的1985年,我还偷偷地去报考过电视台呢,只是因为没有被录取,我才死了这条心。   既然只能当教师,那么悲悲戚戚也是当,高高兴兴也是当,我当然选择后者!怎么才能高高兴兴呢?我就多想孩子们可爱的地方,尽量把课上好,尽量和他们一起玩儿,这样孩子们也越来越爱我了。每天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环境中,能不高兴吗?也许有人会问:“难道就没有让你头疼的学生吗?”有呀!怎么可能没有呢?但我换一种眼光去看这些让人头疼的孩子,我便不再头疼了。换一种什么眼光呢?那就是“科研”的眼光。我把教育上遇到的每一个难题(班集体建设呀、“后进生”转化呀、早恋呀、作弊呀,等等等等),都当做科研课题来对待,把每一个“难教儿童”(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对“后进生”的称谓)都当做研究对象,心态就平静了,教育也从容了。每天都有新的发现,每天都有新的领悟,每天都有新的收获,因而每天都有新的快乐。   那时候,我真的没有想过会有今天这么多的“头衔”,不过就是想做一个“最好的教师”而已:踏踏实实上好每一堂课,仔仔细细批改每一本作业,认认真真对待每一次谈心,开开心心组织每一次活动(郊游、野炊),我高兴,学生也快乐。做这样的教师,多么有意思!不是没有过挫折,不是没有产生过烦恼,但有一个信念支撑着我:只要我的心和学生的心紧紧地贴在一起,只要我人格的丰碑深深地铸进学生的心灵,我就无往而不胜!我也曾遭到非议和误解,因而也有过灰心丧气的时候,但每当这时,我就问自己,我是为谁而工作?为同事的好评吗?为校长的表扬吗?为奖金吗?为职称吗?这些对我来说,当然也重要(可见我也并未“脱俗”),但如果这些与学生的评价产生了冲突,我心灵的天平指针首先倾向于学生一边!在我看来,一个教师是否“最好”,第一(或者说“首先”)应该看学生的评价。教师因学生而存在,我当然也是因我的学生而存在。   所谓“最好的教师”,不是与我敬仰的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老师相比——他们的人格、学识、能力乃至天赋,我是永远无法企及的,比也白比;但我可以和自己比呀!也就是用今天的“李镇西”与昨天的“李镇西”相比——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学生谈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耐心?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机智?今天我组织班集体活动是不是比昨天更有趣?我今天帮助“后进生”是不是比昨天更细心?我今天所积累的教育智慧是不是比昨天更丰富?我今天所进行的教育反思是不是比昨天更深刻?今天我面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建议或意见是不是比昨天更虚心?我今天所听到各种“不理解”后是不是比昨天更冷静?……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我便不断地向“最好教师”的境界靠近。或者干脆“骄傲”一点说,同样是教师,今天的李镇西和25年前的李镇西相比,可以说是“最好的教师”了。当然,和明天相比,和未来相比,今天的李镇西又不能算是“最好的教师”,不过不要紧,我还会继续自己和自己比,反正“做最好的教师”是我永远的追求,直到我教育生涯的终点。   很多人问过我:“你参加工作之初,想过今天会成为教育名人吗?”我真不认为我今天就成了什么“教育名人”了,但一晃25年过去,在旁人眼里,我的确也算“硕果累累”了:“头衔”一大堆,著作十多本。但要问我25年前我想过这些没有,我真还说不清楚。仿佛是刻意追求(我一直把学生的满意当我工作的目标),又仿佛是无意之间(的确没有想过要去和谁争名夺利),也许是“有意栽花”,也许是“无意插柳”,总之,和参加工作第一天相比,现在的我的确有一些当初想都不敢想的成绩。最近给学生讲庄子,谈到“无为”“超然”,我引用了中国先哲所说的一句我最喜欢的话:“用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讲苏东坡的《赤壁赋》,我自然谈到如何对待人生的进退得失利害荣辱,于是便扯了一些“题外话”,给学生讲了讲苏东坡的禅心。我告诉学生:“在苏东坡看来,自心不动,万物过眼而内心常保持寂静,不执著于‘空’,虽然心常寂静,但万物仍在心中自由活泼地来往。别人说什么,‘我’全不放在心上,无论是毁是誉,都如耳边风。能做这件事,就去做而且做好,外界条件不允许了,我也不在意。自在地生活着,凡是随机而动。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热诚的奉献来自对外界名利的淡然,淡然基础上的热诚则成就人生的充实与幸福。”我还引用刚刚去世的张中行先生的话:“一切都无所谓,这是外貌;骨子里却是有着坚实的壁垒,因而任何外力才攻不破,这是心境的彻底安然,所以可以算作最高的禅悦。”我这些话是说给学生听的,其实也是说给我听的。我知道,真正超然于世俗的人,是不会把“淡于名利”之类的话挂在嘴边的,但我不是那样的人,我知道我还是一个很世俗的人,但我愿意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所以我需要经常不停地提醒自己:时时刻刻汲汲于名利,即使暂时得逞,终将也只会被生活惩罚,这叫“多情总被无情恼”;而“只管攀登不问高”“埋头耕耘不问收获”,尽可能做好每一天自己能做好的事,哪怕暂时遭遇挫折乃至不幸,最后也必将赢得人生的快乐,这叫“道是无情却有情”!   “做最好的教师!”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也是一种激情的行动;是对某种欲望的放弃,也是对某种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细节,也是辉煌的人生,是“竹杖芒鞋轻胜马”的闲适从容,也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荡气回肠……   一位普通老师说过:“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我非常欣赏这句朴实的话,因为其中蕴含着极不普通的教师人生哲理:生活在学生中,就是幸福,就是“最好”!   似梦非梦的往事   这事发生在1963年还是1964年,我已经记不清了,反正当时我只有五六岁,还在读幼儿园。   确定无疑的是,那是一个春雨潇潇的下午。幼儿园已经放学,其他小朋友都被爸爸妈妈接走了,可我的妈妈却没有像往常一样来接我。虽然有非常温和的阿姨陪着我,给我讲故事,但我还是着急。具体细节记不清了——也许是阿姨同意我回家,也许是我趁阿姨不注意偷偷溜出了幼儿园大门,总之,后来我就一个人跑到了大街上。   尽管下着小雨,但我还是凭记忆朝家走去——我一边走一边想:平时妈妈送我上幼儿园走的是哪条街哪条巷。这么走着走着,可老也到不了家。每一条街都很熟悉,可每一条街又都是那么陌生。   我终于迷路了。在越来越大的雨中大哭起来……   突然,我感到头上的雨停了,可眼前的雨仍然下个不停。怎么回事啊?抬起头,哟,原来来了三五个(也许是五六个)少先队员,其中一位漂亮的姐姐正用她手中的伞帮我遮雨呢!   写到这里,我眼前是一幅非常温馨的画面:斜织的细雨中,一群小学生站在我的面前,雨水顺着他们的脸往下流,风不时吹起他们的衣襟和他们胸前鲜艳的红领巾;他们的眼睛那么明亮而清澈,此刻这每一双眼睛都含着笑关切地看着我。   我永远都忘不了这一双双美丽的眼睛!   “小朋友,你哭什么呀?”   “小弟弟,你是迷路了吗?”   …………   他们俯下身围着我,并亲切而焦急地问我。   “我找不到回家的路了!我要妈妈……”我想我当时一定是这样说的。   他们便又问我:“你住什么地方呀?”   我说:“半边街小学。”当时,我妈妈在半边街小学教书。   “那好办!你别哭了。我们带你回家!”于是,哥哥姐姐们便领着我往半边街小学走。   以30多年以后的今天看,我当年就读的乐山市机关幼儿园离乐山市半边街小学(现在是乐山五中的校址)也是很远的——步行至少要花30分钟吧!而当年,那些哥哥姐姐硬是在雨中牵着我朝我的家走去。   哥哥姐姐们一边走一边与我聊天。他们问我爸爸是做什么工作的,我说爸爸在乐山教育局工作,但现在因病在乐山行政干部学校休养。   “为什么不在医院休养,要到行政干校去呢?”哥哥姐姐们又问我。   我说:“听妈妈说,城外空气好。”   这么说着说着,便到了半边街小学,可我的家却没人,房门也是锁上的。   我又哭了起来——现在想来我那时真是没出息!于是,哥哥姐姐们又开始哄我:“别哭,别哭,有我们呢!”   我清楚地记得,当时哥哥姐姐们争论起来,而且争论得还很厉害。大概是一部分人认为应该和我一起等到我妈妈回来,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应该把我带到我爸爸那儿去——而从半边街小学到行政干校则相当远,步行至少还要走一个小时。   争吵不下,双方便派出代表猜拳决定:“石头、剪刀、布!”   这种传统的游戏结束了纷争:他们决定带我朝城外的行政干校走,去找我爸爸。   天色渐渐模糊起来,雨越下越大。那是一段漫长的路程,可这些戴红领巾的哥哥姐姐嘻嘻哈哈、叽叽喳喳地带着我出发了!自始至终,一位小姐姐一直用她温暖柔软的手牵着我的手——三十七八年过去了,那份温暖还留在我的手上。   在路上,他们指着店铺招牌教我认字:“这是粮,粮店的粮;这是店,粮店的店。”我也认真地跟着读。他们又教我算术,教简单的加减法,并不住地夸我:“真聪明!”   后来,他们又叫我唱歌给他们听,我便唱:“戴花要戴大红花,骑马要骑千里马,唱歌要唱跃进歌,听话要听党的话!”   他们鼓掌,然后说要教我新歌,是《学习雷锋好榜样》: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   对一个幼儿园的孩子来说,根本就不懂这些歌词是什么意思,但我唱得非常开心,因为我看到哥哥姐姐唱得非常开心。雨已经停了,但风还在不停地吹,把这歌声送到很远很远——远到今天!   终于,哥哥姐姐们把我送到了行政干校。我一见到爸爸,便哭着扑进了他的怀里。爸爸说:“妈妈去幼儿园接我时,阿姨说我刚才都还在,怎么一下就不见了。于是,到现在妈妈都还在到处找我……”   哥哥姐姐要回去了,爸爸不停地向他们说谢谢,并摇着我的手臂教我向他们说再见。哥哥姐姐们一一俯下身子亲我的脸蛋,说:“小弟弟再见!”   此刻,天已经完全黑了。   ……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见到过他们当中任何一个。后来读小学,我希望能在学校偶然见到他们,结果没有。再后来“文革”开始了,乐山经常举行全城中小学生的各种集会,我也希望能碰巧见到他们,结果没有。再后来,我读中学,我下乡,然后考上大学又分到乐山一中工作,应该说是有几率见到他们的,结果仍然没有——当然,也许是见到过的,只是大家都不认识,或者说他们早已把这事给忘记了!   但是,我永远都不会忘记他们,不会忘记在我小时候经历的那个春天的傍晚,那个春雨中的一次特别的“旅行”。我不止一次给我的学生讲述这个很普通的故事,并在心里一次次呼唤他们——   亲爱的哥哥姐姐们,你们在哪里呢?   ……

媒体关注与评论

   他走的乡村平民教育之路是正确的,他和同事们通过“提升教师、关爱孩子和影响家长”三件事,让孩子们享受优质教育,富有创意,符合实际,抓住了素质教育的关键问题。他们所从事的事业是高尚的,我向他们表示敬意。   ——国务院总理 温家宝   李镇西是一位真正的教育思想者,在他追求自己教育理想的同时,也为全国广大班主任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作为一名优秀班主任,他以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引领了全国一大批优秀的班主任的成长;他亲手打造了武侯实验学校一支优秀的班主任团队,这些优秀的班主任将李镇西的教育思想与自己的教育实际和教育个性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用言行感染并影响着更多的年轻班主任。   ——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新教育实验的创始人 朱永新   据说,在一些语文老师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听课要听李镇西。” 我没有听过镇西的课,是一大憾事;但是从这些教学实录中,我仍然不难感受到镇西在课堂上那份挥洒自如的从容,那些灵光一闪的机智和幽默。听这样的课,确实是一种享受。   ——著名语文教育家 钱梦龙   李镇西的课与李镇西的文字都有一种独特的魅力。我似乎很难用几个形容词来概括,我的直感是,李镇西的课是他自己的课,是他的心灵、他的思想、他的情感、他对课文的理解、他对生活的认识与学生碰撞之后而生成的课,他的课带着他鲜明的个性特色。   ——上海建平中学校长、华东师大特聘研究生导师、著名教育专家  程红兵

编辑推荐

   从教30年心路历程及成长足迹首度公开   作品畅销近百万册   中国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乌克兰教育科学院院士苏霍姆林斯卡娅赞誉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我的教育心路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1条)

 
 

  •   李镇西着实了得,我看过他写的多部书,都是反映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而这本书换了一个视角,写他的成长经历,看完之后感觉他其实很普通,他经历的的许多事别人也同样经历了,和许多同龄人没有大的差异,不过是人家有心,人家聪颖,人家执着,再加上他原来的文学底子不错,所以就成功了。
  •   李镇西大名鼎鼎啊,拜读中,讲的都是日常教育的小事,看看大师们是怎样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     按说人不在教育行业,关注李镇西及其教育思想和著作,似乎有些跨界不搭,但当一名老师是我小时候的梦想,虽然梦想早已抛至脑后,但到底意难平,看到这些令人尊敬的教育者,总想着也许有一天。。。
      
      李镇西那些倍受人赞誉的事迹其实不必多说,光是他在课堂之余,大量阅读勤写笔记读后感,异常勤快地整理自己的课堂实录并坦然反思----这些便已超越一般的老师。虽然他的文字与文坛名家相比,自然稍逊一畴,也因为教育者的身份,文字间也常带着一些教育者的感悟感思,时刻记挂着如何育人,这也与其他文人作品大不相同。
      
      手中有李镇西文集四卷:《我的社会教育观 : 李镇西30年社会评论集萃》、《亲·友·我 : 李镇西亲情杂忆精选》、《我的教育行走 : 李镇西30年文化行走散文集》、《我的教育心路:李镇西成长足迹述略》,让人全方位感受这位优秀教师的魄力。
      
      《亲·友·我 : 李镇西亲情杂忆精选》是李镇西对亲人、故友、知交的回忆。这种回忆并不拘于亲朋好友之间,而是触目所及,无论是父母、前辈、同行、网友、还是学生、保姆等人事皆可进入他的视线成为他文中的主角。对生活细节的观察、细致感受,并仔细挖掘相遇之人身上的优秀品德,真正做到了“三人行必有我师”“向善若水”。
      
      《我的社会教育观 : 李镇西30年社会评论集萃》如附标题,是李镇西30年社会评论的精选。小时候的李镇西梦想成为一名作家,后来成为教师之后,左手文学,右手教育,这样“理想与初衷一致,文学与教育齐飞,青春和童心相伴,生命携使命同行”---相信也正是这些执着追求造就了这位教育者的独一无二。从这些社会评论里,看得到这位文学教育者的正直。直言不讳,敢说敢言更敢行。
      
      《我的教育行走 : 李镇西30年文化行走散文集》则可算是旅行文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行走中抒怀解意,美丽景色的熏陶,文化背景的沉淀给读者也带来许多启发。
      
      《我的教育心路:李镇西成长足迹述略》这一册则是个人的成长回忆,从他的自述中了解作者对教育的实践与思考。李镇西老师很自谦,从不认为自己是个“教育家”,自认只是践行着老一辈教育家和名家们的教育理念。他自认为自己不具备教育理论家的独创,只是在一些细枝未节上有一些创新。读他的成长之路,感受他的朴实文字,也为他这些平凡踏实的努力而感动,中国需要更多这样的好老师。
      
      
  •     这是我阅读的第三本李镇西先生的著述,在本书中,作者忆述了他的成长历程并对此进行了反思,最后,又阐述了他现在的工作理念,并就此展望了未来的发展。
      
      本书的重头戏是约占全书篇幅近20%的《我的阅读史》一文。
      
      对于爱书的人来说,阅读史的确是了解引领人成长的因素的重要途径,并且也能由此界定成长的不同阶段。我比作者小10岁,恰好也是一个很喜欢读书的人,幼年还未上学时,曾与父母同居,父母为双职工,工作日时常把我反锁在家里去上班,属猴的我便常在那唯一的房间里大闹天宫,直到有一次把一条毛巾被剪成了一条条的,父亲忽然开窍,从单位图书馆里借了本《桐柏英雄》放在家里,从此再无烦恼——基本上他上班走的时候我什么姿势,下班回来我还是什么姿势,一味只顾着读书(那本《桐柏英雄》我完整地读过三遍)。我去别人家也从不痴迷糖果玩具,只喜欢坐在人家书柜下看书……
      
      以今天的观点来看,作者在1978年20岁时成为大学生之前所读的书基本上可以说都是浪费时间和精力的粪土,在这一点上我可能比李镇西先生要幸运一点点,但是人在没有受到正确引导的时候总是会以各种方式浪费自己的青春,我承认因为那时家庭与社会对于性的禁锢使得我一生耗费了很多时间与精力在黄色小说上,尽管与王小波一样,我们都喜欢阅读那些有品味的黄色小说。我相信在这方面浪费的青春并没有使我落后于别人很多,因为从前的琼瑶等人的言情小说、金庸等人的武侠小说以至于今天的网络游戏、漫画等等没什么营养的东西总是会浪费大部份人的大部份青春的。
      
      以我的理解,对作者形成世界观、人生观起过重要作用的书当属《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而对作者的青年时期起过深刻影响的人应该是张志新。而我一直认为,对我形成世界观、人生观起重要作用的书是《约翰•克利斯朵夫》,对我一生影响至深的人则是王小波。似乎在这方面我又比作者幸运了一点点,但是上个世纪的国人基本上一直在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虚度着光阴虚掷着青春浪费着时间与精力,如同作者所言:“共和国的80年代是在悲壮中轰然落幕的,‘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学术黄金时代也一去不复返了。在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和反对‘和平演变’的主旋律中,中国迎来了90年代。”这段时间对于作者只是“一时竟然无书可读”而已,于我却是经历了幻灭与极其痛苦的浴火重生——此前我一心为国奉献,“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此后却花费几年的时间才说服自己“国家与祖国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不过,也正是由于这极其痛苦的浴火重生,令我与作者有了不同的认识。
      
      作者没有注明这篇《我的阅读史》写于何时,从内文来看,当写于作者2006年成为武侯实验中学校长之后。不知何故(猜测大约是一些民族思潮的影响吧),作者用了大约5%的篇幅特意鞭挞了一番张爱玲之流的“顺民文学”的无耻,我对此颇有异见。
      
      对于张爱玲,我一点也不了解,唯一相关的《色•戒》,我也只是喜欢李安演绎的电影版本,并没有读过原著,我也并没有兴趣去了解张爱玲。但是我看到作者批驳张爱玲的路子,却恰恰说明尽管作者声称读了很多自由主义者的著作,但是受限于其成长路径,骨子里仍然是个集体主义者的事实。我所谓的作者批驳张爱玲的路子,无非“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一套而已,当然作者拔高了一截,所谓“国难当头,你可以不发出激越的呐喊,你可以沉默,但你不可以公开歌颂侵略者!……但我认为,人可以不高尚,但不要太无耻;或者再退一步,人可以无耻——那是你的‘自由’,但请不要宣扬无耻,而且用精美的语言宣扬龌龊的无耻!”多么慷慨激昂,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二战胜利时曾经发生在荷兰与法国的肆意凌辱甚至杀死那些曾与德军有染的女人或者妓女的事情来……一个国平时没有让民富强、战时无法保护它的民安全,有什么资格谴责民没有为它死节?或者再退一步,难道妓女可以跟敌人睡觉,但是在爽了的时候却不可以叫?喔是啊,如果是被逼无奈,又怎么可以觉得爽呢?!
      
      为免招致无理删帖,这个话题点到即止,不予多言。我只是觉得我们常常自以为有了常识,实际上常识却还往往在千山之外。先有民还是先有国,并非鸡生蛋还是蛋生鸡那样讲不清,民与国哪个是主体?早在一千多年前,大儒孟子就说过“民为贵,社禝次之,君为轻”这样的话了。国之腐败无能导致民忍辱偷生,不谴责统治者却向一个小女子发难,实在有点儿本末倒置了。作者如此谴责张爱玲之流时,是否想过我这样的底层人士草根阶层是怎么看待作者在所谓的承平时期歌功颂德的一些文字的呢?
      
      其实看了作者三本书,总体感觉上作者还是个相当真诚的人(虽然时有迂处),也因为他的真诚而赢得了我的尊重,但我一向以为坚持己见、不为尊者讳才是真正的尊重,所以在此不揣冒昧直言指出作者的荒谬之处。对此我想强调两点:第一,逻辑始终如一非常重要,很多人都会前后使用不同的逻辑,这种“实用主义”的做法常常导致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结果;第二,人谁无过?所以要时常提醒自己“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才是。
      
      我要承认我看过的书远不如作者多,交游也没有作者广阔,自从经过了血与火的洗礼之后,为系统所弃用,人生坎坷、命途多舛,如今赋闲在家,最痛心的是浪费了自己的一点天赋,甚至,我也没有作者的勇气与实干精神……
      
      本书中另外两篇非常值得一读的文章是《我争取入党的经历》与书末的《我还能够走多远》。
      
      毫不夸张地说,《我争取入党的经历》里的所有想法,当初我面临抉择的时候我都曾想过,基本上如出一辙,但是因为我目睹当时我父亲在中央部委里业务极其出色却因不是党员而始终没有一官半职,只是个小小科员,因此反而令我起了逆反心理而放弃了。我得说我非常尊重作者的勇气。此文可以与《我做过的后悔的事》与《我做过的自豪的事》对照着看,以了解作者这个人。
      
      而《我还能够走多远》则消除了我在上本书《我的教育行走》里读到作者尊崇陶行知、晏阳初、苏霍姆林斯基时“叶公好龙”的疑惑。看到作者主动到城郊践行平民教育与民主教育,而且这样的人与事受到积极的弘扬,我觉得特别欣慰。祝愿我们的民族,一定要有希望啊!
  •     李镇西是怎样炼成的
      
      李镇西究竟是怎样炼成的?虽然,我们未必要成为李镇西,也不可能成为第二个李镇西。但是,李镇西的成长经历对普通老师的成长经历有没有可借鉴之处?应该是有的。《我的教育新路——李镇西成长足迹述略》就有了阅读的意义。
      因为出生年代不同,环境不同,在李镇西笔下,童年、求学、进入教室队伍逐渐成长起来,成为一名负有盛名的教育专家吧。好吧,坦率的将,童年就是他个人的一些记忆,包括文革,对他本人而言,是他生命中的一部分,真实的影响了他家的生活,但对70后80后以及更后的教师来说,谈不上有什么太多可借鉴的地方。
      而李镇西头投身教育之后的成长轨迹倒是值得重点关注的。从庞大的教师队伍中脱颖而出,李镇西一定有着过人之处。这本书,不是谈具体的教学艺术,不是谈班级管理经验,就是记录了李镇西的教育想法,一些经历。我们可以真切的感受到李镇西对教育的执着,对教育理想的追求。李镇西的成长中,我们还可以借鉴的就是大量的阅读,虽然他早年没有太多东西可读,但后来的觉醒,导致了大量的“进补”。与他是有益的。有些文字可能比较私人化,但李镇西的不装,自知等等,都成为他成长足迹中闪光的地方。
      
  •     关注教育,不仅仅是教师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一位家长们必须担当的责任。林林总总的教育书籍看过不少,留下深刻感触的不在少数,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自身的特点,也有自己的长处,每每读来都获益颇多,但是在众多的教育专家里,我想说,如果你没有读过李镇西,那就太遗憾了。
      李镇西,既是教师,也是文学爱好者,他的每一本书的前面的总序都是这样写的:梦想是作家,后来当了教师,于是便把文学融进专业,有了一点成功的感觉和许多职业的幸福。因为既在搞教育,又爱好写作,于是成就了今天这个独一无二的李镇西。就如一直脚踏实地地大树,绝不靠喧哗与色彩取悦于人,而是把真实的清凉洒给大地。
      这本〈我的教育心路〉是李镇西对于自己一路走来的教育历程的一个回顾。单纯的红色童年,恰似我自己的童年记忆,因为历史原因,读到的文学书籍几近于无,文学修养根本就谈不上,但是文学这种有魔力的东西,或者是一个人的天赋,它以简单的样子种在了心田。在李镇西已经对1976年有记忆的时间,我才刚刚来到世间,他的年龄他的记忆,或者是那个时代很多人的记忆。但是很多人善于遗忘,而李镇西真实地记下了当年的自己,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人与人细微处的不同,他始终是一个热爱文学的青年,记日记,平凡地劳动,都是他的“另类”。而人与人细微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已经决定了未来。做知青,考大学,当上教师,看起来似乎颇有些一帆风顺的样子,但是每个人的路都是由内心决定的,因为平时的李镇西就是一个与别人不一样的人。而投身教育后的李镇西才真正开始了他的人生精彩之处,本着内心深处对于学生的爱,对于教育的真诚,他在教育的岗位上思索与耕耘,收获了累累的硕果。在书中我们不仅可以读到他对于文学的痴迷,更能读到他对于教育的专注,大量的阅读与思考,教育与研究,都成就了今天这个非凡的李镇西。之所以会喜欢他,是因为成名的了他并没有飘飘然,他依然说,不做英雄,做最好的教师就可以了。李镇西敢说真心话,对于入党的那一章就非常精彩,我觉得对于一个置身于教育岗位上的人来说,这太难得。而李镇西还很可爱,他做过的后悔的事,让人觉得他很平凡。他做过的最自豪的事,又让我们看到一个有着人格魅力的教育家的本色。
      李镇西的教育之路是成功的路,幸亏有了当初的阴差阳错,我们中国的教育事业上才有了一个不同的李镇西。也希望在当今一片置疑的中国教育之路上,可以走出更多的李镇西。
      
      
  •     不只一次阅读李镇西老师的作品,李镇西老师朴实的文字里,透露出深刻的思想和执着的追求。这本书有些偏自传性质,从儿时到读书时期,再到教书时期,用文字记录了历史,用文字记录了情感。
      
      第一辑往事如烟讲述儿时的事情,很纯真的情感,少先队员送他回家。儿时的歌曲,合唱的美感,以及属于他的1976。事情不复杂,没有什么特别多的琐事,没有太繁杂的故事,只是一种单纯的心,热烈的情感。第二辑求学之路倒是有了些叛逆的故事,和不同老师之间的关系,和同学之间的友情,还有那出众的文字表达能力。第三到五辑则是有关教育的事情,有的质朴,有的深刻,有的还带着些许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
      
      一个人的成长之路,很难让其他人评价,总有隔着一层,无从置喙的味道。我一直有些期待能看到更多关于教育方面的描述,因为在我看来,从刚毕业到做一名好老师这之间有很长一段路,需要慢慢的摸索,或许还带着一丝“摸着石头过河”的尝试意味。而书中介绍的不能说不多,而是有些“剑走偏锋”了。李镇西老师的文字一直在告诉我,他想怎样培养学生,创办未来班,创作班徽班歌,指导学生阅读课外名著,带着学生游历大好河山。可是却总是少了那么一点什么。我在思考中,猛然发现少了学生的主体性(抱歉用了一个教育术语,此术语原句表达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我看到了作为一名老师,他是如何朝着优秀教师奋斗的。然而我却没看到学生的配合,我不了解是因为那个年代的学生比较听话,还是因为李老师有亲和力或感染力,但我想如果现在有老师要这样做,家长大多是会反对的,学生也大多是叛逆的。家长注重的是孩子的成绩,而不是所谓的班集体和班级荣誉感。学生只是想轻松一些的学习,课外书或许会看,但不是《红岩》《青春万岁》这类书籍。而学校和老师只想好好教书,把成绩升学率提高上去,而不会让老师带着孩子旅游。因此,我无法得知李老师在创办未来班的时候,遇到了什么困难,又顶住了什么压力。
      
      也许,读者始终是一个局外人,看着一个与他毫无联系的故事。默默思考,淡淡飘过。
      
      ps 写到后面,言语又有些激烈了 ╮(╯▽╰)╭
      不能控制自己啊 %>_<%
      
  •     每个人长大之后的思想,抉择,方向也许有一大部分的因素是受到自己从小的成长经历等等诸多方面的影响。那么,一名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教育家的李镇西的过去又是如何呢?今日的他早已经成为了无数孩子们所敬仰的老师,那么曾经的他又是如何成长中潜移默化地积淀想想要成为老师的梦想呢?
      这里我们不妨可以读一下这本《我的教育心路——李镇西成长足迹述》一书。读一读他的成长足迹,看一看他的相关教育心路是如何逐步形成。
      通篇的阅读,我看到了一个属于那一年代的知识分子的有关形象。说实话,他的求学之路并不轻松。原本读书的黄金时间却遭遇了文化大革命,插队做知青,待到高考恢复后又重新参加高考,投身入心仪的教育队伍。于他而言,往事如烟,却难忘那段印象深刻的求学之路。插队落户于农村,远离了学校却不放弃学习的执着引领着他可以在高考中脱颖而出地重新进入了血糖。对于知识的尊崇和热爱让他更是投身于教育,用他的心写诗,用他的心教人。义无反顾地在教育的大舞台上,他开始揭开了属于自己人生的全新篇章。尽管一路走来磕磕碰碰,但是却也在此中总结心得,强大自我。从最初的教育理想主义者到逐步磨砺而成志当最好的教师。很是感慨他的那一句:“不做英雄,做最好的教师。”其实这句简单的话语之下包含着一名人民教师最为诚挚的教育誓词。纵观现在的教坛之中,良莠不齐。然而有如此的豪情壮志,又怎么能不成为一位好老师呢?事实上,这也是他身为一名教师的心声。也是他漫长教学路上的成长轨迹所在。
      很是喜欢这本《我的教育心路——李镇西成长足迹述》作品。因为这是一本非常有别于以往的教育者的心得总结。在这里,我们不仅仅读到的是关于他的成长经历,我们读到的更多的是他的经历对他今后每一步人生之路上迈出脚步的缘由。通过这段难忘的教育学者的成长回放录,我们书外的读者也在潜移默化地更深入地了解身为教育者的李镇西的人生信念。
      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觉得对于教育从业者而言具有相当大的教育意义。他们可以从中学习到一名成功的教育者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原则和准则。作为一名成功的教育者李镇西通过自己的这部书作再次回放自我的一生,也是以文字的形式感染着诸多有志于成为教育界的一员。每个人的成长也许有着众多的不同,但是真正的对于真知和教育的热爱让这群人们紧密地连结到了一起。
      
  •     这本书的主标题是“我的教育心路”从这个标题上看,应该是以李镇西的教育生活为主,因为从“心路”上讲,应该是关于教育方面的精神历程,但从内容上却是他的成长经历,这样一来似乎有些离题了,但副标题却是“李镇西成长足迹述略”,似乎又可以弥补主标题的宽泛。这样的内容和题目的结合,虽然不能说有“标题党”的嫌疑,但为免有些“玩太极”的味道——说句题外话,目前笔者所见的很多语文教研的论文也是如此,题目深刻,内容却只是擦边而已。
      
      这本书中的文章分为了五辑:“往事如烟”、“求学之路”、“投身教育”、“做一个教育理想主义者”、“做最好的教师”。相对而言,我更关心后两个专辑的内容。
      
      作为一为语文教师出身的校长,而且现在是教育界的知名人物,更是朱永新倡导下的“新教育”的领军人物。他的文笔还是比较平实与真实的,这一点在《我做过的后悔的事》和《我做过的自豪的事》中可以体现。在《我的阅读史》中,可以看出作为一名教育家他的视野还是比较广阔的,但这些书目所反映的内容,略显驳杂,而且大多是文学类书籍,虽然后面还有一些他读博士时接触的理论书籍,但这些书籍尚不足以证明其成为“教育专家”的证据。
      
      在有些文章中,他的叙述之中,有一些“不平”之气,尤其是以《我争取入党的经历》和《我的退稿经历》两篇为主,前一篇中对一些不正常现象的批评,后一篇中则是在豁达的表面之下,字里行间对某些杂志和编辑却颇有微词。这也是他率真的表现。这份“不平”与“率真”也许就是成就他的众多因素之一吧。
      
      在《我不是教育家》一篇中,他表现了自己对教育的追求,在别人看来可能这是一种谦逊的表现,但在我看来这些文字也透露了一些真实的信息,因为从他对“杜郎口”的支持却又不能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对之进行阐释上可以看出其作为教育工作者的不足之处,要知道要想搞好教育,光有支持创新的热情是不够的,作为一名教育家,应当具备足够的分辨力和批判力。尤其是在他认识到“当成百上千的‘教育家’在人民大会堂‘济济一堂’的时候,整个民族在丢脸”后,如果缺少了对一些虚假教育行为的理性分析和较真行动,那么他很可能会沦为一位教育界的“太极专家”。
      
  •     我的XX心路之类的文章很容易被归类为工作总结或向祖国多少岁献礼之类的“杂文”,我有幸在街道党办工作的时候听过一堆这种东西,几乎想一头擂死自己,不是我夸张,那种东西听一篇对于不擅长也不喜欢说假话的人来说不亚于拶手指之类的酷刑。于是我不免哆嗦着打开了这本书,读完后常常的感叹一句差强人意(请好好学习一下差强人意的意思,不要想当然)
      李镇西先生的文集算上这一册我已经读了六本,应当说这本是我读的第二最不舒服的,第一本我是不会告诉你的,但可以讲原因总结为语言上的饿磕磕巴巴让我不舒服,这种磕磕巴巴不是因专业水平造成的(既不是李老师的错也不是我的),而这本让我不舒服的原因是观点上的分歧,错也不在作者也不在我这读者的身上,分歧是难免的,好在愿意读这本书的人多少都还不会认为他人即地狱
      此书的副标题为——李镇西成长足迹述略。不错,在这本书中,李老师通过他的亲友同事,几乎所有能在他的生命中留下印记的人的讲述与他自己的回忆写就了里面的文章,尽管有些唠叨,略有重复,但总体上,我认为这里面的文章除了必要的修改外,是以最干净的面孔对着我们的,没有涂抹油彩。对于一个教育行业的名人来说,这很难得。其中对于年少时光,不可避免的提到文革始末,读来符合人性,因而真实可信,作者没有因为主角是自己,而拒绝描述自己年少时的轻狂幼稚,做过的一些不对的事,经由那么多年后,他仍然能反复的,并描述自己当年做过的事的细节,让我很是感动,这不仅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风骨,在教育行业中,没名气的人也未必能做到这一点。在分歧方面,主要还是关于谈起心路就同样不可避免的涉及到社会政治,李老师如我父亲一样对某种政治格局或者说模式充满了坚定的信仰,但我的心中却充满了怀疑。我无权反对别人说我的境界低下而李老师令人高山仰止,天赋人权,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李老师与我分别站在体制内外,同样看到体制内的很多酒囊饭袋脑满肠肥沽名钓誉之徒,而体制外的人纵有才有心也贫无立锥之地,但李老师据此愈加坚定政治信仰,而我愈发怀疑。旁人的指手画脚其实永远都只能是说三道四。总的来说,心路很真实,没变成刻意标新立异,这本书就令人很满意了。
  •   村长大人嘛。。。。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