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与沫

出版时间:2012-5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作者:王桂林  页数:162  字数:13800  
Tag标签:无  

前言

   自序:从自发到自觉   这个集子其实可以叫做《短歌集》,因为收在这个集子里的,除了51节新写的《沙与沫》,还有1998年写的19节《五莲》和2004年写的13节《开满绝句的旅途》。这三组诗虽然在三个不同的时期分别在不同的地点集中完成,但都是以短句写成,每一组的各节之间也都有相同的气质和呼吸。其中《沙与沫》和《开满绝句的旅途》每节4行,《五莲》每节5行。   《沙与沫》和《开满绝句的旅途》我称之为“新绝句”。关于“新绝句”的称谓和想法我在文后有短文专门叙述,读者可以从这篇短文中窥见我如此写作的初衷和目的,在这里不再多说。   我自己认为,我是一个感性多于理性的写作者。我的其他所有诗歌基本上也都是感性和激情的产物。但这三组诗,却是由感性发起而最终靠理性完成的。而且每一组诗从第一节开始,我就给自己的本次写作确定了一个基本的形式基调,直到最后完成这组诗,都遵循最初确定的这个形式基调。   毋庸讳言,这是一个从自发写作到自觉写作的过程。   从激情写作到理性写作,并在某一个时期达到一种自觉,对诗而言,未必是一种幸运,但对我而言,却觉得是一个进步。   因为我一直认为,诗是激情的产物。所有诗歌都源于激情,源于灵感。没有激情和灵感,便没有诗歌。很少有人能够幸运地遭逢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激情汹涌而至而又灵感源源不断。而现实的人生又哪里有那么多的激情和灵感呢?   如果照此推想,一个以诗歌为主要写作对象的诗人在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里便肯定无所作为。事实上我在最初写作诗歌的许多年月里,也确实曾经为此而深深地苦恼过。但是,我通过写作上述形式的诗歌,我知道我的这个想法错了。并认识到,诗歌写作也是一种艰苦的劳动,只要辛勤耕耘老天也会眷顾。这正如我的一个朋友所说,激情和灵感虽然构成诗歌写作的一种支撑,但不能仅限于此或依赖于此。持续练习的作用更大。而在这个持续的过程中,激情与灵感的火花可以在练习和锻造的过程中擦出来。这个“擦”字很有意思,也很准确,它在我最近的《沙与沫》写作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落实和印证。   众所周知,诗歌是一门伟大的艺术。她不但是一门关乎灵魂的学问,更是一门高超的手艺。一个诗人,除了在道德和情操上对自己要有更高的要求和修为,更重要的,还要刻苦地学习和持续地自我训练,不断掌握这门伟大艺术的新的技术和手段。使自己不但能够凭借神赐的灵感之光完成激情的诗篇,而且还能够——或者必须能够——凭借技术进入自觉的诗歌写作。   我认为,这是一个优秀诗人必须具备的品质。同时我也知道,我距离这种品质还很远。但我愿通过持续的练习不断地去接近它。   是为序。   作者  2012年4月7日   后记:关于“新绝句”的一点想法   今年我写出的51节《沙与沫》,每节四行,单节成篇,我称之为“新绝句”。   “新格律诗”的提法早已有之,但“新绝句”这种叫法近几年才有人这样用。早在八年前,我坐在从济南去往西部的火车上,随着火车有节奏的行进声,就开始尝试这种形式的写作。当时我一路写出了13首,并曾单独作为一辑印在了我的一本小册子里,题目就叫做《开满绝句的旅途》。   “绝句”又叫“绝诗”,或者“截句”“断句”,其实都是短截的意思。但我国的绝句自两汉发轫,至唐鼎盛,却有着严格的格律和形式。即使是那些平仄较为自由,押韵也不太讲究的绝句,每行字数和个别重要字的平仄、押韵也有着严格的约束,所以才有绝律、古绝、五言、七言之说。   但是我所写的这些四行体,除了行数上与律绝、古绝相同外,连每行的字数都不一样,韵脚也随性为之,更谈不上平仄和粘对,作为新诗,自然和古时的绝句没有太大关系。   我之所以称其为“新绝句”,除了行数上的限制和适当对仗与用韵外,其实我是还有另外的意思的。   新诗从20世纪20年代自胡适、康白情发起实验,到郭沫若、冰心、徐志摩初步成型,经过艾青、冯至,朦胧派、第三代、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发展至今,已经走过了90多年的路程。90多年,中国新诗从古典诗词中凤凰涅槃,脱胎换骨,经过了无数的破坏与重塑,朦胧与晴朗,传统与先锋,打倒与PASS,新格律与口语,甚至下半身与垃圾派,其中有对传统的承继、捍卫与发扬,也有对传统的彻底抛弃。对此,我丝毫也不感到难过,因为这是历史的必然。况且在这期间,在新诗发展的每一个重要阶段,都产生了那么多光辉闪耀的优秀诗人,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留下了那么多既有思想深度,又有文本价值的优秀诗篇。   在新诗发展的旅途中,尤其是最近这些年,中华民族伟大的诗歌传统中的许多优秀品质被一些诗人丢失了,特别是语词的意味和结体上的品质。且不说那些恶搞和戏谑诗歌的伪诗人,因为他们本来和诗歌没有什么关系。就是那些有一定成就且有望进入优秀诗人之列的诗歌写作者,也有不少人加入到胡写、起哄和不负责任的队伍中去,这就不能不令人愤懑甚至感到悲哀了。   无论就诗的内容,还是形式,我并不反对任何有意识的实验。任何一门艺术样式,和科学一样,都是经过无数次的探索和实验,才获得有价值的成果。无论这中间多少次被否定,产生过多少没有任何意义的垃圾,这实验都值得尊敬。或者换一种说法,正是那些没有价值和意义的实验,我们才获得了真正的价值和意义。但是,诗歌归根到底是一门严肃的艺术。英国艺术评论家克莱夫·贝尔早在20世纪初就早已提出,“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那么,即使是实验性诗歌写作,也要有所依凭,有所约束,遵循艺术规律,所实验所创造的也应该而且必须应该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我不能说我现在拿出的“新绝句”就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我也知道就诗而言,其意味还远远不够;或者换言之,我在有意识地追求这种有意味的形式,或者有意识地使这种形式具有意味;我也不能说我现在拿出的这种形式就是一种有价值的形式,我也知道这种形式产生了很多限制,谁局限于一种形式谁就会困死在这个形式的牢笼里。因为诗歌的形式多种多样,形式必须也永远必须服务和服从于内容。   我只是想说,诗歌,既然是一门艺术,除了精神上的追求和担当外,表现上也一定要有所要求,有所限制。人生活在限制之中,诗歌也一样。   作  者 2012年4月8日

内容概要

王桂林编著的《新绝句(沙与沫)》“绝句”又叫“绝诗”,或者“截句”“断句”,其实都是短截的意思。但我国的绝句自两汉发轫,至唐鼎盛,却有着严格的格律和形式。即使是那些平仄较为自由,押韵也不太讲究的绝句,每行字数和个别重要字的平仄、押韵也有着严格的约束,所以才有绝律、古绝、五言、七言之说。本书收录作者自己写的新绝句。本书一共分四辑:第一辑沙与沫;第二辑开满绝句的旅途;第三辑五莲;第四辑不断追问的旅程。

作者简介

王桂林,当代诗人。作品散见《人民文学》、《诗刊》、《诗神》、《北方文学》、《山东文学》等刊物。主要著作有诗集《草叶上的海》、《变幻的河水》、《黑暗中的花瓣》、《内省与远骛》、《以一棵接小的松树的方式》、《序曲:被语词攥紧的风雪》、《不断追问的旅程》和随笔集《自己的池塘》等。

书籍目录

自序:从自发到自觉
第一辑 沙与沫
1.那里阴影
2.作证
3.分号
4.你在石头内
5.眼窝里的沙
6.黑暗中的花瓣
7.飞沫
8.钟
9.渴
10.灰
11.留白
12.祭坛
13.诗句
14.和自己相遇
15.负担
16.冰
17.大河
18.疼痛的收获
19.此在
20.失去
21.醒着
22.在刺上
23.捧出
24.海的磨坊
25.肖像
26.永恒之物
27.茱萸
28.星光
29.阳光
30.葡萄藤
31.蚯蚓
32.词语的祭坛
33.疼痛
34.焚烧
35.女祭司
36.王国
37.飞翔
38.摆渡
39.退潮
40.给纪伯伦
41.葬
42.三月
43.转蓬
44.够了
45.深谷
46.变白的头发
47.灰烬之歌
48.家园
49.黄昏
50.摇篮
51.琥珀
祭坛与摇篮
第二辑 开满绝句的旅途
在火车上留影
擦肩而过的火车
尖锐的早晨
黑色的天空
黄昏后的山峦
我写的和想说的
拥挤的公墓
被拒绝的鱼
田园即景
湿地上的水鸟
海堤左边的水洼
四月的槐花
一张脸
第三辑 五莲
春天
石头
早晨
一个人
凝神
距离
镜子
大海
激情
海星星
涛声

赤裸
死后
相会


杜鹃
莲花
第四辑 不断追问的旅程
激流不能为倒影造像
不断追问的旅程(1962—2012)
它们仍将会留在镜中
后记:关于“新绝句”的一点想法

媒体关注与评论

   王桂林善于在物我如一的心灵独白中透露出人与自然的和谐,袒示出生命的纯净和从容。不论是展示静态的美,或是捕捉感觉的一瞬,都能将真情乃至生命用诗化的语言融入苍茫自然。   ——李小雨   作为黄河的儿子,作为一个诗人,他的灵魂没有停滞在这片盐碱滩上,他心中有一只飞翔的鹰。这凄婉的灵魂的歌唱升起在这片土地上,并飞翔着寻找灵魂中最真挚的声音。   ——林莽   王桂林的诗,则以一种清新的抒情风格见长,晶莹,透明,它不仅属于作者个人,也唤起了人们对这片土地的痴情和爱。   ——王家新   我认定王桂林的诗更多的是属于感觉的,情绪的。阅读他的诗,我们同样会随着经历一次生命的体验过程。那一个个生命意象,犹如缓缓转动的三棱镜,在不同的角度下闪动着不同的光彩,幻象,照耀你生命的每一个隐秘之处。   ——孙基林   读王桂林的诗歌,最大的感受就是他在写作内容上的取舍异乎于一般的诗人。他的语言和表达方式,简单,直接。他抓住生活中平凡的事物,并借此企及了生活的核心。他的诗歌在不动声色之间既总结了生活的点滴经验又开启了生活的新经验。   ——普珉  岩鹰   作者在诗中所透露出的去照亮生活的渴望,和他所展示出来的被照亮的生活,那种沉静地躲在暗处的火焰,哀感婉艳,新人耳目。在这些诗中,从头至尾都跳动着微温的火苗,而且其语境的妥帖完美已足以使人只看到火苗,而不再看到柴薪与灰烬。那种灵魂的隐痛和喜悦标志出了作者诗意性格的纯粹和成熟。   ——韦锦   他的诗像眼睛一样明亮、清澈、灵活、敏感,他目击的事物与心灵息息相关,他谦卑、羞怯,外界的微小响动都可能成为他内心的雷暴。正是由于他把来自诗歌的低语所唤起的深刻的恐惧和不安收藏在内心,而在“世界的大事”面前他才能够保持无动于衷甚至视而不见,他无所畏惧地成为生活的强者——“微小”的诗歌给了他饱经风霜的心灵,而他用智力和身体去征服了那些“大事”。   ——《万松浦诗旅——中国当代诗展》评委

编辑推荐

 《新绝句:沙与沫》由两部分组成,“沙与沫” “开满绝句的旅途” “五莲”是作者自创的“新绝句”诗歌,“不断追问的旅程”是作者的诗体自传。王桂林的诗,明亮、清澈、灵活、敏感,诗味浓郁,余味悠久。读此书,就是读一个人内心里的月光和流水,就是读一个男人充满危险与曲折的征途。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沙与沫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