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一级台阶

出版时间:2012-6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作者:贺雄飞  页数:220  字数:139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犹太民族为什么盛产思想大师、科学巨人、艺术大师、政坛名人以及巨富大亨?
  著名犹太文化学者贺雄飞集20年研究,发现犹太民族的家庭教育有很多独到之处,如:
  将蜂蜜滴在书上,让孩子边读边舔;
  每天必向孩子提问题,或接受孩子的提问;
  告诉孩子智慧就是财富,1+1大于2;
  ……
  本书分为“犹太人的成功教育”“犹太人的生命教育”“犹太人的金钱教育”“犹太人的美德教育”“犹太人的处世教育”等9章,41节,以生动鲜活的案例和故事,深入浅出的分析,总结归纳了犹太人家庭教育的方法和经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是一本适合广大父母和教师的读本。

作者简介

贺雄飞,著名出版家、犹太文化研究专家,南开大学文学院客座教授、清华大学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及特约研究员。笔名:苍狼、牧歌、赛妮亚、田野、亚伯拉等。曾主编“草原部落”黑马文丛、“草原部落”名报名刊精品书系、知识分子文存、文化热点争鸣书系、九十年代思想散文精品书系、蓝色书坊小说书系、蓦然回首文存、犹太智慧文存、“大学生读本”书系,出版过余杰、摩罗、孔庆东、谢泳、笑蜀、朱学勤、秦晖、徐友渔、钱理群、黎鸣、李建军、杨显惠等一大批国内知名学者和作家的著作。曾先后在全国近60所大学演讲,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启蒙和传播犹太文化。有人誉之为“中国思想第一推手”和犹太文化推广传播专家。主要著作有:《儒商时代》《犹太家教智慧》《犹太文化精神》《犹太人之谜》《犹太人为什么聪明》《犹太箴言录》《思危:犹太人的赚钱哲学》《货币战争中的犹太人》《羊市思维:犹太人百年股市操作的智慧与策略》和犹太人的第二本圣经《塔木德》(编译)等。
目前,在北京成立了中国第一家民间研犹机构——贺雄飞犹太文化工作室,拥有全球最大的中文研犹资料库,将陆续推出学术思想专著和翻译引进国内外的研犹经典作品。在本书和《经济学的香槟:22位诺奖得主对经济危机的预测与反思》《犹太式管理:千年不衰的智慧与实践》《学习是一种信仰——犹太人教育和创造力的奇迹》《知识是甜蜜的——千年不衰的犹太家教智慧》出版后,还将推出《笑出智慧——犹太式幽默的深层解读》《犹太人的精英教育》《犹太人的财富哲学》等专著。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犹太人的成功教育
一 智慧和知识的“甜蜜”
二 “优化组合”效应
三 母爱的力量
四 兴趣是第一老师
五 与魔鬼下棋
第二章 犹太人的生命教育
六 生命的珍贵和归宿
七 旧外套的寓言
八 死亡的方式
九 书是犹太人生命的一部分
第三章 犹太人的美德教育
十 今后再不要干这种蠢事了
十一 天空从你脚下开始
十二 品格的力量
第四章 犹太人的健康教育
十三 身体的洁净是一种宗教义务
十四 身体的洁净是一种宗教义务
十五 饮食有度有时
十六 可食与不可食之物
十七 有益健康的食物
第五章 犹太人的处世教育
十八 寓言同真理
十九 相助的必要性
二十 手足情深,家庭和睦。
二十一 跟狗玩,就会有跳蚤上身
二十二 尊重别人,不以貌取人
第六章 犹太人的享乐教育
二十三 人生的目的是什么
二十四 给每日以生命
二十五 奇迹是如何发生的
二十六 适度享乐,适度工作
第七章 犹太人的婚姻教育
二十七 幸福婚姻的基础
二十八 夫妻相互的责任
二十九 婚姻的灾难:夫妻生活不和谐
三十 从牵手到分手,上帝也会流泪
第八章 犹太人的金钱教育
三十一 金钱、钻石和犹太人
三十二 犹太笑话中蕴含的成功法则
三十三 永恒的加法
三十四 慈善与施舍
三十五 现代犹太家庭理财法
三十六 让孩子们懂得钱的价值
三十七 让孩子明白:钱为劳动所得
第九章 犹太人的公民教育
三十八 为何哭泣
三十九 “爸爸你敢打我,我就叫警察”
四十 爱因斯坦如是说
四十一 《塔木德》中的教育格言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犹太人的成功教育母牛哺乳的欲望比小牛吃奶的愿望更强烈。别想一下子就造出大海,必须先由小河川开始。没有学生的城镇终将毁灭。人妒忌任何一个人——但不妒忌他的儿子和他的学生。父亲的行动对儿子来说是指路人。——《 塔木德 》一 智慧和知识的“甜蜜”犹太人认为,智慧和知识是最甜蜜的。在犹太教中,勤奋好学是敬神的一个组成部分。没有其他任何一种宗教能对学习如此重视。《 塔木德 》写道:“无论谁为钻研《 托拉 》而钻研《 托拉 》,均会受到种种褒奖;不仅如此,整个世界都受惠于他;他被称为一个朋友、一个可爱的人、一个爱神的人;他将变得公正、虔诚、正直,富有信仰;他将会远离罪恶,接近美德;通过学习,他会享有全面认识世界的聪慧和智性的力量。”12世纪时,犹太大哲学家迈蒙尼德还宣布:“每个犹太人,不管年轻还是年老,强健还是羸弱,都必须钻研《 托拉 》。甚至一个乞丐也必须日夜钻研。”犹太人认为,没有人是贫穷的,除非他没有知识。拥有知识的人拥有一切。《 塔木德 》里有这样一句格言:“一个人要是没有知识,还能有什么呢?一个人一旦拥有知识,那他还能缺什么呢?”正因如此,犹太人养成了全民好学、全民信仰知识的悠久文化历史传统,这自然是犹太人成功的第一黄金律。当然,从遗传学的角度来说,犹太人天生头脑聪慧,天才层出不穷。典型的犹太人家庭有个风俗就是,在孩子识字始,把蜂蜜滴在《 圣经 》上,让他们尝到知识的“甜蜜”。后来,这成为犹太小学生的入学第一课。孩子上学的第一天,穿戴整齐,被父母或有学问的人领到教室。在那里,每位孩子都可以得到一块干净的石板,石板上有用蜂蜜写成的希伯来字母和简单的《 圣经 》文句,孩子们一边朗读,一边舔掉石板上的蜂蜜。随后,拉比们会分给孩子们蜜糕、苹果和核桃——让孩子们一开始就感受到学习的神圣和知识的“甜蜜”。几乎每个犹太家庭都会在孩子很小时就向他们灌输具有理性思辨色彩的学习精神。父母一般会这样问孩子:“假如有一天咱们的房子被烧毁,你将带什么东西逃跑呢?”如果孩子回答是金钱或钻石,母亲会进一步问:“有一件宝贝比金钱和钻石更重要,而且更容易携带,那是什么呢?”要是孩子仍然答不上来,母亲就会说:“孩子,这件宝贝就是你聪明的大脑。这件宝贝不仅最容易携带,而且会终身陪伴你。”正因如此,犹太人从小就懂得智慧的重要性,再加上学校教育和对《 圣经 》及《 塔木德 》的自觉学习,全方位的人生观、世界观、处世观、金钱观早早就形成了,有头脑的人自然容易成才。一个人学完一卷《 塔木德 》,便被认为是生命中的一件大事,往往要请亲朋好友前来庆贺一番。《 塔木德 》中的许多格言,常常让人一生都记忆犹新:教育是人人都必须接受的,愚蠢的人受教育,可以去掉他们本性中的愚蠢。聪明的人更需要接受教育,因为聪明人如锋利的刀,不接受教育,砍到不该砍的地方,其破坏力更大。其活泼的心性,不去忙碌有益的事情,就会干出有害的事情。正如肥沃的田地,不种上庄稼,就会长出茂密的野草一样。富人和穷人都要接受教育。富有的人没有智慧,岂不像吃饱了糠麸的猪或者驴子一样无知之极。贫穷的人不懂得学习,宛如一头负重的驴,只知道用自己愚昧浅薄的观点来挑战世界,结果只能是头破血流或弄出许多笑话。美貌的人没有智慧,就仿佛开屏的孔雀或一把藏着钝刀的金鞘,中看不中用。有权力的人更要学习,正如向导必须有眼睛,喇叭一定要出声,宝剑有锋刃一样。地位低的人更要努力学习,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智力低能到无法教化的人,世上绝无仅有。仿佛一把筛子,如果你连续不断向它泼水,虽然留不住一滴水,但它会愈来愈干净。笨拙和思考力贫乏的人,虽然不可能有独创,但在某种程度上会改变气质,脱离蒙昧和庸俗。人的智力如同身体,有的人从小身强力壮,长大后反而体弱多病。总之,多锻炼一定有益健康。在教育的园圃里,有早结果实的树,也有晚结果实的树。学习的目的,就是开启智慧和思想。二 “优化组合”效应诺伯特•维纳是美国最著名的学者之一,曾受教于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罗素和希尔伯特的门下,被称为“控制论之父”,享誉世界。维纳从小就是一个神童,3岁时就能熟练地阅读和写作,7岁时就开始阅读达尔文的《 进化论 》、金斯利的《 自然史 》和夏尔科的《 催眠术 》等著作,9岁时直接进中学,接连跳级,14岁大学毕业,18岁就获得了美国哈佛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被称为“神童中的神童”。细究其成功奥秘,发现和遗传与家庭熏陶有关。维纳的先祖是700年前一位著名的犹太哲学家、犹太法典的编纂者。维纳的父亲身材矮小,但充满活力,感情深沉、思维敏捷,是一位德国大学者,大约懂得40种外语,精通十几种。维纳的母亲出生于一个商人家庭,非常美丽而有教养,并深深地崇拜着自己博学的丈夫,而且是一位理家和理财能手。考察犹太人的婚姻史,大多有较大的相似性,一般是博学聪明的男性,找一位经商殷实家庭的小姐为妻。因此,“学”娶“商”成为犹太人最理想的家庭组合模式。这种“优化组合”的效应表现在:女方出生于富庶家庭,对上流社会颇多了解,可以在世俗生活上给男人以最大的帮助;男人在精神上独立和先进,物质和精神相辅相成,既容易出成果,又可以光大门楣。父亲的博学、乐观和母亲的温柔活泼,对维纳的成功大有影响。尤其是维纳怀有强烈的好奇心,父亲又对他进行了严格的训练和引导。父亲成为他心中的楷模,父亲高度的智力以及极强的意志力让他终生铭记。他亲眼看到,父亲在两年的时间里完成了翻译托尔斯泰24卷作品的艰巨工作,因此搞垮了身体。父亲自己能做到的,也要求儿子一定做到。如果维纳不具有父亲的基因,那他就不会成为训练的对象;而如果没有系统而严格的训练,那他的潜能就可能成为散漫的才华,无法升华。父亲不仅是个语言学家,而且是个文化史家和实践家,他既不满足于仅仅对语言作形式上的克隆,也不满足于数学家不懂物理学的浅薄。后来,维纳在回忆录中写道:父亲,你的独立自持能力好强啊,才13岁,就以自己的早熟和勤奋,充当了同学们的私人教师,从而维持自己的生活。父亲,你是那样的热情好学,德语是家庭用语,俄语是国语,法语是学术用语,意大利语是贵族用语,世界语、波兰语、塞尔维亚语和希腊语,你一共精通十几门语言,真是太了不起了。同时,你不但学了文学,还学医学,深谙数学、生理学,还有农学。父亲,你深受托尔斯泰的影响,后半生戒除了烟酒和肉食,成为一名素食者和人道主义者,并流浪世界,到美国开辟未来——南方公路、堪萨斯农场、塞拉斯山峰,到处都有你的身影……父亲,你做过工厂的学徒,你当过真正的农民,你曾在一个商店里做过清洁工,你创造机遇、抓住机会,经过艰苦努力,成了一名中学教师,最后做了闻名全美的哈佛大学教授。父亲,你是人生的一本大书。犹太大哲学家波普尔也是在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他的父亲是一名大律师、高级演说家,甚至可以说是一位学者,是维也纳市长的朋友和合作者,开办了独立的律师事务所。波普尔的两个弟弟后来也都是维也纳大学的法学博士。在波普尔家里有一间很大的藏书室,他的父亲不仅喜爱弗洛伊德的著作,而且还藏有柏拉图、培根、笛卡尔、斯宾诺莎、康德、叔本华等人的哲学著作。波普尔家里除餐厅外,到处都堆着书,但餐厅里却摆放着一架大钢琴以及巴赫、海顿、贝多芬、舒伯特和勃拉姆斯的大量作品。据波普尔回忆说,在他还未能阅读这些著作前,它们就已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对波普尔童年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就是他母亲读给他和两个姐姐听的瑞典作家塞尔玛写的《 尼尔斯骑鹅历险记 》。在许多年里,波普尔每年至少重读一遍这本书,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止一遍地读了这位作家的全部作品。在这样的气氛中,不成为一名大学者是不正常的。众所周知,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是公认的三位最伟大的犹太人,维特根斯坦则被誉为第四位犹太伟人。虽然维特根斯坦的父亲不是一位大学者,同样对他的影响很大。他说:“我父亲是个生意人,我也是一个生意人!”他使他的哲学工作像做生意一样,每一笔账都结算清楚。正是这种明晰、彻底的精神,使他在哲学领域不断地自我超越。他的母亲热爱音乐,著名作曲家勃拉姆斯是他家的常客和密友之一,这使家中的子女都具有艺术爱好和才能。维特根斯坦一生都保持着对艺术和音乐的浓厚兴趣,吹奏口笛和单簧管以及雕刻是他的拿手好戏。他曾花了两年时间为一个姐姐建造过一幢住宅,该建筑免除一切装潢,以精确的测量和严格的比例为特色,常常使人联想到他在专著《 逻辑哲学论 》中的文句所具有的那种朴素文静的美。也许由于这种毕生对艺术的浓厚兴趣,使维特根斯坦在研究哲学问题时总是带出美学问题,而美学与哲学又是如此的关系紧密,要解决美学的重大问题,必须上升到哲学高度,这使得他在解开重大的哲学之谜的同时,也解开了美学之谜,成为当代最伟大的美学家之一。著名美学家阿多尔诺受益于家庭的熏陶就更不必说,他父亲是个商人,母亲是个歌唱家,家庭经济富裕、文化生活丰富,阿多尔诺从小就迷上了音乐。博士毕业后,他去了音乐之都维也纳,向勋伯格等大师学习作曲,后来又转向音乐理论,这对他成为一名音乐美学专家有决定性的影响。犹太大哲学家弗洛姆受家庭影响就更大了,他祖辈好几代都是犹太法学博士,他的曾祖父是一位皓首穷经的犹太法典编纂者。正是这一家庭背景,使弗洛姆从小就博览群书,对《 圣经 》颇有研究,那富有神秘色彩的远古传说,打开了他充满天真幻想的心灵世界。尼尔斯•玻尔是两次改变了世界的大物理学家,与爱因斯坦齐名。尼尔斯•玻尔出生于一个学者世家,是玻尔家族的第三位教授。用丹麦人的话说,玻尔家族“有天花板那么高”。这是什么意思呢?丹麦人在形容一个家庭善良而充满智慧时,用的就是这句话。玻尔的祖父是一位教授,玻尔的父亲也是一位教授。玻尔的母亲是一位银行家的女儿,温柔善良,被学术界公认为是一位“举世无双的女人”。由于玻尔夫妇热情好客,玻尔家一下子成了世界名流会晤的中心。其时,玻尔的父亲经常在家里召开思想沙龙,玻尔和弟弟从小就深受这种文化熏陶。玻尔的父亲不仅深具哲学家气质,而且深谙教子之道。他对两个儿子,可以说既是父亲,又是朋友;他关心儿子的健康成长,又颇费心思地引导、启发儿子的智慧迅速发展。他从不摆父亲的架子,从不以父亲的权威压儿子。甚至可以这样说,他是儿子们的良师益友,他带儿子们远足、旅行,投奔大自然的怀抱,借以激发孩子们对大自然的爱,并启发孩子们对大自然的思考。玻尔3岁时,就能向爸爸提出许多有趣的问题,甚至在父亲的鼓励下,还修理过出了毛病的自行车。当时,他三下五除二把自行车拆了,却装不上去了,一下子慌了手脚。家里其他人都急了,只有玻尔的父亲心中有底,他坚持让玻尔自己修。玻尔于是静下心来,仔细把零件又研究了一遍,最后终于把车子重新装配好。在后来进行科学研究时,不管遇到多大挫折,他都会坚持下来,从未半途而废过,他终身铭记父亲告诉他的“忠诚科学,保持气节”的谆谆教诲。1943年10月,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占领丹麦的德国盖世太保准备将诺贝尔奖得主玻尔抓走。玻尔事先得知了此事,整理行装准备逃走。当他从箱子中翻出诺贝尔奖章时,他犹豫了。把它带走吧,路上不方便,而且容易丢失。留下吧,他又不甘心落入法西斯的魔爪。最后他不慌不忙,将奖章扔到一瓶王水之中,闪闪发光的金质奖章很快就溶解消失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回到丹麦家中,发现那瓶王水仍然放在原处,于是,他让人把黄金从王水中提取出来,重新复原了奖章。马克思•玻恩,1954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他生长在一个科学气氛十分浓厚的犹太知识分子家庭中,父亲是大学著名的解剖学教授,父亲的思想、学识、研究方法等都对玻恩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是,父亲并没有狭隘地仅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儿子,而是鼓励儿子向更有名望的学者学习。在中学时,父亲就鼓励儿子和一位很有成就的兼职教师合作搞实验,终于成功地把电讯符号传递到了隔壁房间。玻恩后来在回忆录中以十分感激的心情写道:“我父亲建议我在固定某种专业之前去听听各种课程的课。”一次,玻恩从一位同学那里听说,哥廷根是德国数学的圣地,那里群星灿烂、名家荟萃,玻恩希望到那里拜师求学。父亲毫不犹豫地坚决支持儿子的请求,并鼓励儿子要博采众长。玻恩在繁茂的“哥廷根花园”( 当时的世界数学中心 )拜大学者克莱因•希尔伯特和闵可夫斯基为师,并很快成为希尔伯特的助手。三 母爱的力量1960年的美国《 哈伯斯 》杂志上,讲了一件有趣的事:在一个大学教授参加的聚会上,有人要求客人们写下他们认为在近代史上起了特殊作用的人,要求是所选人物必须在他那个时代起了任何人都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得票的多少选出的前五个人依次是:林肯、甘地、希特勒、丘吉尔和西拉德。那么,这位西拉德是何许人也?他是事实上的“原子弹之父”,其对原子弹的了解与贡献不亚于奥本海默;他同时也是“核和平之父”,正是他和爱因斯坦的共同努力,才使美国政府下决心成立铀委员会,正是他和爱因斯坦的努力,才使战后美国拉开了反对核军备竞赛的序幕。对于他的成功,西拉德曾说过:“许多人并不了解自己的一套价值观来自何处,而我的价值观的来源却很清楚,这就是我母亲小时候给我讲的那些故事。我对真理的爱全部来源于这些故事,我乐于为‘拯救世界’做些事全部受这些哲理故事的启发。”其实,由于母亲的启发和引导而成功的犹太人远不只西拉德一个人。小提琴大师梅纽因还没有满两周岁父母就抱着他去听交响音乐会。在开演前婴儿总是在乖乖地睡觉,可是听到音乐一响他就醒过来了,对乐队的表演很有兴趣。乐队的演奏员全部认识并且非常宠爱这个不同寻常的小听众。梅纽因的母亲酷爱音乐,既会弹钢琴又会拉大提琴,梅纽因年满5岁时,就开始了小提琴生涯。由于他的两只小手天生短粗,因此提琴生涯非常艰难。每每气馁时,母亲都会给他巨大鼓励,最后在严格的训练和多位名师的指导下,终于成功。大物理学家赫兹,年幼时并不聪明,相反显得有点笨拙。母亲出生于北欧名门,深谙教子之道,她考虑再三,认为光靠自己的教育不足以使孩子获得更大进步。于是,她决定把赫兹送到孩子的叔父——19世纪一位著名的电磁学家那里,由叔父培养他。叔父非常负责,除了坚持自己繁忙的研究工作外,还特地每天抽出半个多小时对赫兹进行启蒙教育。他做实验时,也把赫兹带在身边,这对赫兹后来的研究兴趣起了决定性作用。不幸的是,在赫兹8岁那年,年仅37岁的叔父就去世了,当时赫兹年岁虽小,可也悲痛欲绝。在出殡那天,赫兹看到世界上许许多多著名学者不远千里前来吊唁,甚至连皇帝、皇后也亲自赶来送殡。母亲拉着赫兹的手,指着长长的送殡队伍说:“你叔叔献身科学事业,受到人们的无限敬仰,你要好好地向叔父学习呀!”赫兹把母亲的话铭刻在心间。后来,他一有空暇就阅读叔父遗留下来的书籍和日记,每遇挫折时就信心倍增。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最后终于成功了。而这一切和母亲的鞭策、明智的选择以及叔叔的启蒙是分不开的。普鲁斯特是著名的犹太文学大师,以一部《 追忆似水年华 》闻名于世。母亲生前,他须臾也离不开母亲,始终依傍着母亲生活。因此,在他成年之后撰写的小说中,我们还可以发现那个敏感得近似病态的小男孩的身影,尽管他已过而立之年,但对童年往事的回忆却非常清晰。母亲的去世,对他的打击不啻晴天霹雳,他在给孟德斯鸠的信中这样写道:母亲知道,离开她,我根本无法独立生存,她知道我没有生活能力。假如临终前她预感到将要永远离开我( 想到这一点,我现在仍感到万分恐惧 ),肯定会焦虑不安的。一想到这儿,我内心就会受到可怕的折磨……从此,我的生活丧失了它唯一的目标,失去了唯一的一点乐趣,一点恋情和仅存的一丝慰藉。母亲生前始终温柔安详地照料着我,使我的生活如蜜般甜美,如今我失去了一切,在一片宁静中,我不时怀着惶恐的心情缅怀那甜蜜的岁月,母亲生前曾使我生活在宁静的气氛中,尤其在我休息的时候,她使家里的仆人养成了安静的习惯。她去世后,这种习惯还一直沿袭下来。当时,我内心充满了悲哀,我失去了她,并且亲眼目睹了她遭受的痛苦,我相信当时母亲已经知道自己就要离开我了,但又不能把心中的焦虑告诉我。我能体会到,由于我的身体孱弱,母亲一直忧心忡忡,为我操尽了心……然而,她意识到自己就要和我永别了,并且深知我缺乏在生活中拼搏的能力,这些使她痛苦万分。她一定理解那些临终前将自己幼小孩子弄死的父母的心理状态……可见,母爱的力量有多么巨大。著名的犹太科学大师李普曼小时候曾生活在卢森堡,父亲是一位贵族官府里的家庭教师。李普曼3岁时,父母感到儿子理应在祖国法国的文化气氛中长大,推辞重金挽留,执意回国。李普曼果然不负厚望,不仅顺利考上大学,而且很年轻就成为法国科学院院士,并发明了毛细管电位计。其时,不少朋友都劝他向法国政府或别国政府申请专利,这样,李普曼一下子就可以成为百万富翁。李普曼有点心动,因为他家里并不宽裕。他向母亲请示,结果遭到一阵数落:“儿呀,科学是神圣的,有什么比献身于科学事业更光荣的呢?当初,我们要是留恋荣华富贵,就不辞掉卢森堡贵族官府的教职了。”在母亲的启发下,李普曼高高兴兴地把这项发明献给了法国物理学会,自己仍旧过着清贫的生活。果然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李普曼的艰苦努力下,他先后又发明了电毛细管发动机、毛细管电动机、电阻箱、电流计、水银电动测力计等,并创立了著名的电守恒定律,还发明了彩色照相干涉法,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李普曼终生铭记母亲的教诲,并竭力将这种精神传之后人。晚年,他在给儿子的信中写道:“荣华往往诱人,但转瞬即逝。我爱我儿子,但我儿习惯于荣华,恐怕我儿往后未必能得到世人之爱。”犹太大师弗洛伊德对母亲很孝顺,他在事业上的自信和乐观态度,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母亲的影响。他曾说过:“母亲在同儿子的关系中,总是给予无限满足;这是最完全、最彻底地摆脱了人类的既爱又恨的矛盾心理的一种关系。”由于对母亲的热爱,在弗洛伊德的一生中,他甚至没有指责过其他妇女。弗洛伊德常常以他的母亲为自豪,并认为她给了他无法估量的奇妙的自信和力量。直至成年以后很多年,弗洛伊德还对母亲在他6岁时对他说的一句话记忆犹新,母亲说:“人是由泥土做成的,所以,人必须回到泥土之中。”弗洛伊德不相信这件事。为了证明这件事,母亲在他面前用双手搓来搓去,并指着搓下的皮屑说:“这就是和泥土一样的东西。”弗洛伊德不禁吃了一惊,从此,在脑海中牢牢记下这样一句话:“你必定会死。”正是这句话,成了他终生的座右铭,让他对时间的流逝无比珍惜。苏联著名政治家捷尔任斯基,因积极投入波兰和俄国革命运动,屡遭逮捕和流放。1901年11月,在狱中给他的大姐阿莉多娜写了这样一封信:亲爱的格迪明和阿莉多娜:你们的信和孩子们的照片我都收到了,你们的诚意使我非常感动。现在我想稍微写一点关于你们孩子们的事。他们和所有的孩子一样,都是非常可爱的,如果他们做了什么坏事或好事,他们是无意的,他们表里一致,随心所欲,无所顾忌,毫不作假。鞭打、过分的严厉以及盲目的管教,这对孩子们来说是最坏的教育方法,只能教孩子们伪善、说假话。他们由于害怕,往往言不由衷,表里不一。鞭打只能使人疼痛,如果他们的心灵娇弱,这种疼痛将迫使他们违心地行事;鞭打将又使他们成为自身的奴隶,像一块压在他们身上的沉重的石头,永远压着他们,使他们成为没有灵魂、出卖良心、脆弱无能的人。而他们未来的生活——比鞭打更为疼痛、更加难忍的痛楚的生活将不可避免地处于良心与痛苦的经常斗争之中,并且良心将会让步。你们不妨看看自己本身,看看你们周围的人们,看看他们的生活;生活是在良心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经常搏斗中度过的,现实生活使人们违背良心,良心总是首先让步。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父母和教养人员在孩子们的良心发育成熟的时候,在教会他们应该怎样生活,指出什么是好,什么是坏的时候,没有同时教育他们,在他们身上培养正义的事业所需要的精神力量,却抽打他们,大声斥责他们,用各种方法处罚他们,父母和教养人员正是用这些办法削弱了这些未来的人的力量,妨碍了自己孩子们的良心健康地发育成熟。抽打、过分的严厉以及体罚永远也不可能成为触动孩子的心灵、感动他们天良的理想方法,因为在孩子的意识中留下的永远只是来自更强有力一方的暴力,或者使他养成一种执拗脾气,甚至当他自己意识到他做了坏事以后,他还是固执;或者使他养成一种致命的胆怯及虚伪……只有用这种办法来纠正:那就是迫使犯错误者承认他做了坏事,认识到要换一种方式来生活和行动,那时他就会努力不再做坏事。鞭打也只不过短时间内起作用。孩子们一旦长大,就不再怕挨打,随之也就丧失良心,开始堕落、撒谎,一旦遇到坏人,就会走上犯罪的道路,因为他们不再害怕鞭打和体罚,而他们的良心将会沉默。对孩子们来说,鞭打和体罚是世界上最坏的事情。恫吓只能使孩子变得卑鄙、堕落、伪善、胆怯……恐吓不会教会孩子们区别善恶…………亲爱的,这下你可看见了,爱与罚对孩子起了什么作用。爱温暖人心,使他有力量、善良、富有同情心,而恐惧、疼痛与羞愧只能使灵魂变丑恶。爱是一切善良、崇高、坚强、温暖和光明事物的创造者。要教会孩子们辨别好坏,因为他们是一无所知的。孩子们还没有自制力,因此要原谅他们的顽皮,不要生他们的气,要少说:“你要这样做,这个你不要做。”孩子一不听话就处罚,那时只有疼痛和恐惧才是他的良心,这样他也就不会在生活中辨别善与恶。孩子喜欢爱他的人……也只有爱才能培养他。当孩子看到并感觉到父母对自己的爱的时候,他会努力听话,不惹父母生气。如果孩子由于生性好动、天真活泼而做了顽皮的事,他自己会后悔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意志力也日益增强,当他善于控制自己的时候,他会自己支配自己的良心,不会让那种坏的伙伴和外界的生活条件等等来支配自己,而那是经常会导致道德败坏的。孩子会理解他所喜欢的人的痛苦。最小的事,哪怕是一点琐事都会对他幼小的心灵发生影响,所以切忌当着孩子的面发脾气,吵架,骂人,挑拨是非,尤其不能言行不一。孩子会发现这一点,即使不记得,也会留下痕迹,而这种由童年留下的印象会形成他灵魂、良心和精神力量的基础。意志力也是要培养的。父母溺爱和娇惯孩子,满足他们的任性要求,他们长大就会堕落,成为意志薄弱、自私自利的人。因此,父母的爱不应该是盲目的……我举个例子:一个病孩要黑面包,或者一个健康的孩子要过多的糖果,他不愿听妈妈对他说的话,又哭又闹,直到拿到他所要的东西才罢休,你们说,哪一个妈妈的爱更多一些:是给固执的孩子以满足的那个妈妈,还是不给孩子以满足的那个妈妈呢?还是要抚慰孩子,如果这不管用,那也不要处罚他,还是要把他放下,让他去哭,等到他累了,稍微平静一些时,就可以用他能理解的语言给他解释,告诉他为什么他不应该得到他所想要的东西,告诉他,他的哭声让爸爸妈妈生气了……你们面前有一个很重大的任务:培养你们孩子们的心灵。你们要注意!孩子们的功过,很大程度上责任在父母。关于孩子们的事,我还想多写一些,但我不知道你们将怎样对待我的劝告,你们会不会感到我不恰当地干涉了你们的事情。请你们相信,请代我衷心地亲吻他们……愿他们健康、愉快地成长,爱自己的父母,爱其他人;愿他们成为勇敢的、身心健康的人;愿他们永远不要拿自己的良心做交易;愿他们比我们更幸福……我要结束我的信了,因为我累了……至少我的精神力量,我确信,是相当大的,但并不像你所想象的那么大了,亲爱的阿莉多娜!在信里,在牢房里,我似乎是片面的,但我是很坚强的……不过,我也有自己的缺点,那是无法从信中知道的。为了使你不致认为我是一个比我本身更好的人,我以后不再写这些,因为我仇恨任何的虚假和伪善。吻你们六个人。你的费利克斯四 兴趣是第一老师美国大导演斯皮尔伯格是一名犹太人。他12岁生日时,做电器工程师的父亲送了他一件非常贵重的礼物——8毫米的摄影机,以便使他能够用“电影记录往事”。斯皮尔伯格一下子被这神奇的玩意儿迷住了,并成为家庭摄影师。从此,拍电影成了他最大的乐趣。费曼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最天才的理论物理学家,他所创造的“费曼国”,被人们拿来和电子元件中的“硅片”相提并论,二者都大大提高了计算机的工作速度,在效果上千百倍地延长了科技人员的寿命。诺贝尔奖得主汉斯•贝特说,天才有两种:普通的天才完成了伟大的工作,但窗外的人们觉得那工作别人也能完成,只要下了足够的功夫就行了;特殊的天才,他做的工作别人谁也不能做,而且完全无法设想。贝特认为费曼属于后一种天才。那么,费曼的这种天才是怎样产生的呢?据说,当费曼很小的时候,父亲就买了五颜六色的“马赛克”给他玩,让他摆出各种花样。稍大后父亲又经常带他散步和做游戏,和他讨论为什么小鸟会不断地啄自己的羽毛之类的问题,借以激发他认识事物的兴趣和习惯。稍大一点,父亲不仅帮他在家中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而且还培养他成为修理收音机的能手。24岁,费曼获得博士学位,28岁担任康奈尔大学教授,47岁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兴趣是成功的第一老师。尼尔斯•玻尔的父亲为了使玻尔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常常故意编织出种种科学研究的课题来,让孩子思考和作答。孩子往往是好胜的,他们在父母面前不甘示弱,因此,他经常和父亲发生争执和讨论。有一次,父子之间辩论关于水的张力问题。这对父亲来说,当然不是什么难题,可玻尔却有许多个“为什么”。最后,父子达成协议,由孩子到父亲的实验室做实验,至于那些仪器,由玻尔自己制作,父亲只担任制作仪器和实验的“顾问”。孩子兴致勃勃,最后实验成功。后来,玻尔在学校如法炮制,获得了学校发给的金质奖章。据玻尔自己说,他后来之所以能在实验过程中灵巧地自制各种各样的仪器,并在这方面比一般的科学家占优势,完全得益于少年时代父亲对他的引导和培训。又比如,他很小的时候对自行车的那次维修,虽然费了很大劲,但终于成功了。为此,父亲还专门摆了一桌庆功酒宴呢。爱因斯坦从小不是一个特别聪明的孩子,直到四五岁时,还不大会说话,以至于父母怀疑他是一个低能儿,请来医生诊断。但是,他从小就受到音乐的熏陶,他喜欢坐在钢琴旁,听妈妈弹琴。当优美的旋律像潺潺流水从妈妈手指下流出时,他那双棕色的大眼睛就放出快乐的光芒。此外,为了激发他的求知欲,父亲还给他买了一件特殊玩具:指南针。他在玩这个玩具时,非常好奇,究竟有什么力量在起作用?据说,这个“奇迹”激发他以孩子最天真的方式去提出问题,30年后,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导致宇宙结构观上的革命。当他12岁时,又发生了一件重要的事情,父亲送给他一本欧几里得的《 几何学原理 》,书本证题的清晰可靠以及几何图形的鲜明夺目,深深地打动了他。他一口气把这本书读到最后一页。关于这本书,爱因斯坦后来说:“谁要是在青年时代没有被这部著作所吸引,那他就不会成为一个理论研究家。”第三件事发生在爱因斯坦13岁那年,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他遇到了一位波兰籍犹太大学生,这位大学生引导求知欲旺盛的爱因斯坦注意阅读《 自然科学通俗读本 》。爱因斯坦回忆说:“我屏息入神地阅读了这本具有丰富多彩的材料和生动活泼的叙述风格的书。”通过这三件事,爱因斯坦的求知欲被激活了,这是何等高明的教育手段啊!值得一提的是,爱因斯坦从小就对呆板单调的学校教育极为反感,他不仅极不用功,而且在中学时多门功课不及格,他后来是靠自学上了大学。当他成名后,他的一位大学老师认为这位“经常不去听课的学生”能发表相对论,简直是不可思议。可是,这一切,却得到了爱因斯坦父母强有力的保护和支持。他们不在乎考试的分数和老师的评语,鼓励儿子走自己有兴趣的道路,这使爱因斯坦对父母终生感激。以色列的第一任女总理梅厄夫人,从小就对政治活动感兴趣。小学毕业后,她为了逃脱父母给她订下的婚约,离家出走,到丹佛市姐姐家借住。而她姐姐家是犹太复国主义的大本营,常常有许多犹太复国主义者讨论至深夜,这深深吸引了小小年纪的果尔达•梅厄,并对她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她成为一名优秀的女政治家。梅厄最早的政治活动恐怕要追溯到小学四年级的一次募捐。他们上学的学费是免交的,但要付一笔为数不小的教科书书费,班里的许多孩子付不起,果尔达决定募捐一笔基金。她同小伙伴丽贾纳召集了一群小姑娘画广告,宣布美国青年姊妹协会——果尔达杜撰的组织——将召开公众集会讨论教科书问题。果尔达自任协会主席,租了一个大厅,并向全区发出请柬。大会在一个星期六晚上举行,来了几十人,果尔达发表了即席演讲,终于募捐到一笔可观的钱。当地的报纸为此发了文章,还配了一张果尔达的照片。几十名小女孩把她们的玩耍时间和几个零花钱捐献给慈善事业,这慈善事业还是她们自己发起组织的——值得提出的是,这个慈善事业本身是对小孩上公立学校时可能没有足够的教科书这件事的批评,想想这意味着什么呢?另外还有一次,小果尔达特别想去教堂演讲,因为每当犹太新年、赎罪日等犹太节日时,那里的人特别多。但习俗不允许女人在教堂里向集会人群讲话。一怒之下,果尔达和小伙伴找了一个大肥皂箱子,准备站在箱子上,在教堂门口发表讲演。事情被父亲知道,他严厉地对果尔达说:“我的女儿跑到大街上,站在肥皂箱子上,这太丢人了,是耻辱的。”并警告说:“如果你非要去,我就跟着去,当众揪你的辫子,把你拖回家去。”果尔达还真的有点怕,因为父亲总是说到做到。但她还是去了,不过告诉了一大帮好朋友,一定要保护她。结果演讲一帆风顺,等她晚上回到家里,父亲早已睡了。据母亲说,父亲也去了演讲现场,只是当场被她精彩的演说吸引住了,忘了事先的威胁计划。回家后还不解地问她母亲:“她这是从哪里学到的呢?”正是神圣的民族责任感和狂热的政治热情,使梅厄和姐姐放弃了在美国舒适的生活,返回了故土巴勒斯坦,并成为以色列出色的女外长和优秀的女总理。也正是她从小对募捐和演讲的天赋,使她在后来的中东战争中临危受命,一举在美国募捐了5000万美元,比原计划超出了一倍。正如“以色列之父”本•古里安所言:“有一天要写历史,将写上一位犹太妇女,她弄到了使这个国家能生存的钱。”犹太大画家毕加索的成功就更有趣了。1884年12月,年仅3岁的毕加索对一件事情非常好奇,那就是,母亲的肚子一天比一天大。他好奇地问母亲:“妈妈,里面装了些什么?”“一个弟弟或一个妹妹。”母亲摸着肚子,骄傲地回答。“谁把他们装进去的?”毕加索继续追问。“父亲,你的父亲。”妈妈再一次回答。“怎么装进去的?”毕加索问。几个大人发出尖利的笑声,两个姨妈捂着脸跑开了。母亲拍拍儿子的头说:“孩子,长大后你就会知道的。”但是,毕加索非要马上就知道。母亲越不肯说,他就越想知道。虽然他没有能够得到满意的答案,但这个神秘的问题却一直困扰着他,让他终生对女人有浓厚的兴趣。此后,他父亲的朋友大画家安东尼奥抵达马拉加市,连国王都出动了,为画家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作为市立博物馆馆长的父亲自然出席了欢迎仪式,并带上了小毕加索。从此,画家的神圣地位在这个小孩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毕加索开始喜爱绘画。父亲也决心让儿子继承自己的事业,然后对妻子发出了一个重要指令:“给他笔和纸,让他画。”4岁时,小毕加索还迷上了剪纸,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用一双灵巧的小手,剪出了各种各样的花卉和小动物。当然,他父亲画画时,身旁也多了名小崇拜者。可惜的是,当他被送进学校后,人们发现这个能灵巧地画毛驴和狗的“小神童”却是一名白痴,而且非常厌学,以致逃学和旷课成为家常便饭。此外,捣蛋也成了他的习惯,除了美术课以外,任何课上他都画个不停,只要有空白,课本也好,练习簿也好,他都画满各种各样的人和动物,甚至课间在黑板上画了两只正在交配的毛驴,还写了一首关于毛驴交配的“淫诗”,老师和同学们对此非常震惊,这个10岁男孩的脑子里究竟装了些什么?于是,这一次他受到了严厉的惩罚,被单独关进了专门惩罚“坏学生”的禁闭室,希望他能够认真自我反省,懂得捣蛋的可耻。有趣的是,他竟在这间空无一人的禁闭室里作起画来,画了一张又一张,简直到了“忘我”的境界,等后来老师来放他出去时,他竟有一点恋恋不舍。从此,他常常故意惹是生非,热切盼望再度被关进去。“这真是一个白痴!”老师和同学们都这样嘲笑他。在毕加索的心目中,世界上最难受的事就是在枯燥无味的学校上课。他开始慢慢学会了装病。父亲一旦发现他很早就回来了,总是皱着眉头问道:“病了吗?哪里不舒服?”“从头到脚,”小毕加索说,“全不舒服。”“那好,咱们到学校去,到了学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我正是因为不想去学校,才病了。”父亲大笑起来,不由分说地把他送去学校。但是,毕加索最讨厌的就是老师那套烦人的东西。他的眼睛老盯着那只挂钟,盼望那该死的指针能走得快一点。“先生,我得上厕所。”毕加索要请一会儿假。“不是刚上课吗?”被打断了的老师非常恼怒,“去吧去吧。”毕加索很快溜出教室,东逛一会儿西逛一会儿,实在无处可去了,才回到教室,但是要不了多久,他又坐不住了。“先生,我能为您画像吗?”他脱口而出。“什么?你给我画像!”老师简直气坏了,瞪着他说道,“去吧,去吧,上厕所去吧!”知子莫过于父,毕加索的父亲最终理解了儿子的心思。“既然他不喜欢文法数学和不相干的课程,那就让他去干自己喜欢的事吧。”不久,他把毕加索送到当地最有名的美术学校,并亲自担任儿子的老师,对他进行严格的训练。对于美术,毕加索表现出了惊人的耐力,他可以一连几小时不放下炭笔,这与以前的行为判若两人。1893年秋天,12岁的毕加索为一家周刊画了一幅画,画面上是一场风暴掠过故乡,街道上的行人步履踉跄,人们在大风中试图保持身体的平衡。女人的裙子被大风掀了起来,非常引人注目……五 与魔鬼下棋有人类就有苦难。犹太历史就是一部苦难史。生活的磨难,身体的疾病,生存的险恶,到处被排挤,流离失所,人格歧视……无不折磨着犹太人。在迦太基的一家著名博物馆,有一幅画,题名为《 将军 》,画面上是一个人正在和魔鬼下棋,而且危在旦夕,魔鬼正在将军。这一盘棋正是人类命运的象征,苦难就是那个正在将军的魔鬼。那么,人类还有希望赢吗?每一个犹太人从小受到的就是“磨难教育”,磨难转化为生命的财富。人类正是在同魔鬼的战斗中,锻炼了自己。有这样一则关于犹太人“磨难教育”的小故事:一个研究《 塔木德 》的犹太学者,刚刚结束他的学习生涯,到艾黎扎拉比那里,请求给他写封推荐信。艾黎扎拉比非常热情地接待了他。“我的孩子,”拉比对他说,“你必须面对严酷的现实。如果你想写作充满知识的书,你就必须像小贩那样,带着坛坛罐罐,挨门挨户地兜售,忍饥挨饿直到40岁。”“那我到40岁以后会怎样?”年轻的学者满怀希望地问。艾黎扎拉比鼓励地笑了:“到了40岁以后,你就会习惯这一切了。”逾越节就是犹太人关于“磨难教育”的最重要的节日。逾越节是专门纪念摩西带领犹太人逃出埃及而设立的,通过讲祖先的艰难历程和吃特殊的食品,来进行忆苦思甜和认识生命的艰难。逾越节家宴桌上的食品主要有:三块无酵饼、烤羊腿、烤鸡蛋、一碟哈罗塞斯、一碟苦菜、一碟盐渍芹菜、四杯酒。当年犹太人逃离埃及时,来不及准备路上的干粮,只能吃不发酵的饼,“三块无酵饼”是为了纪念犹太人的三位祖先;烤羊腿是逾越节的祭品,犹太人失去圣殿后,无处献祭,在宴席上用烤羊腿( 或烤肉 )代替;烤鸡蛋,犹太人习惯在正餐前吃鸡蛋,逾越节的鸡蛋是烤的,烤的蛋很坚韧,很难咬碎,犹太民族就像烤的蛋,受苦难的时间越长越坚强,犹如蛋烤的时间越长越坚硬一样;哈罗塞斯,这是一种水果、香料和酒混合的食品,呈泥状。以色列人在出埃及前,法老为难他们,命他们做砖,又不给草料,从而责打他们,这一碟泥状的哈罗塞斯,使人想起做砖用的泥;一碟苦菜,是纪念犹太人在埃及受的苦。一碟盐渍芹菜,犹太人出埃及时,喝过红海带苦涩味的海水,吃盐渍芹菜,意思是要犹太人永远记住出埃及之苦难;四杯酒,逾越节家宴的程序,由四杯酒串联:第一杯酒,一家之长举杯祝福,家宴开始。第二、第三杯酒在家宴中间,在讲“哈伽达”前后喝。第四杯酒,感谢上帝的保佑,宴会结束。所谓“哈伽达”的希伯来文原意为:神话、故事,逾越节的“哈伽达”是家宴的主要活动,是一本有关犹太人出埃及的故事集。它不仅说明了逾越节所有食品的含义,还讲述了犹太人在埃及所受的主要苦难和出埃及的艰辛旅程。著名哲学家斯宾诺莎从小家中宗教气氛特别浓厚,每逢重大节日,父亲总要给全家人讲述犹太人苦难的历史,这在斯宾诺莎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童年的斯宾诺莎常常一个人站在犹太怀疑论先驱阿古斯塔的坟墓前凝神冥想,一种为真理而献身的热望在他心底萌生。这种热望伴随了他一生。几乎每个犹太伟人的成功都是和苦难分不开的。1933年4月,在德国纳粹党徒蓄意制造了国会纵火案之后两个月,希特勒发出了第一道排犹命令:凡是担任警察、军官、法官、政府公职和教师职务的犹太人,一律开除。两年后,又把犹太人宣布为“次等公民”,禁止德国人和犹太人通婚;又过了两三年,毁掉所有犹太教堂,还陆续将犹太人关进集中营,并掠夺和没收了犹太人的资产。在那些黑暗而恐怖的岁月中,基辛格的父亲被开除公职,基辛格和弟弟被赶出中学,最后被迫移居美国。弗洛伊德在回忆文章中写道:大约是在我10岁或12岁的时候,我爸爸开始带我去散步,并在闲谈中对我表示他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在这样的场合中,他对我讲了一件事情,借此表明现在比他曾经经历过的那个时代好多了。他说:“当我年轻的时候,有一个星期六,我在你的出生地的大街上散步;我穿得很讲究,头上还戴一顶新的皮帽。一位基督徒走到我跟前,并打了我一顿,把我的帽子打在地上。他喊道:‘犹太鬼!滚出人行道!’”我听后,问道:“你当时怎么办?”他静静地回答说:“我走到马路上,捡起了我的帽子。”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我没想到这位高大而健壮的、牵着小孩子的男人竟做出这样毫无骨气的行为。我把这种状况同很合我口味的另一件事加以对照——那就是汉尼拔的父亲在祭坛前让他的儿子发誓要对罗马人复仇的动人场面。自那以后,汉尼拔……在我的幻想中占据了一个应有的位置。(《 西格蒙特•弗洛伊德心理学著作全集 》)正是这种奋发图强的心理,使磨难转化为动力,不止一个犹太人在苦难中飞翔。俄罗斯美学家什克洛夫斯基、美国报业大王纽豪斯以及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夫卡等都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最后在搏斗中战胜了魔鬼。《 塔木德 》说:假如一个人看到痛苦的折磨已经降临,让他首先检讨自己过去的行为……假如没有发现任何过错,让他反思一下,他是否藐视过律法书……假如他没有发现自己的罪过,那么他就可以确认:他所遭受的是爱之折磨。《 圣经 》上写道:“上帝爱谁,上帝便改正他。”与幸福相比,人在苦难时更应该欢欣。因为,如果一个人终生幸福,这说明他也许犯过的罪尚未被宽恕,但是通过受难所犯了的罪便被宽恕了。灾难是好事……面对苦难不光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精神和心态,只有这样才能战胜苦难,并使苦难升华为人类的礼物。一天,一位犹太富翁带着小儿子到乡下踏青,想让他见识一下穷人是怎样生活的,并在最穷的人家里待了一天一夜。返回途中,父亲问儿子:“踏青怎么样?”“好极了!”“这回你知道穷人是怎么过日子的了?”“是的!”“有何感想?”儿子回答:“咱家有一条狗,穷人家有四条;咱家仅有一个水池通向花坛中央,穷人家旁边竟有一条清澈的小河;我们的花园里只有几盏灯,而他们却有满天的星星……”第二章 犹太人的生命教育理想的人应如哲人们所看到的,是永远超越自己,而竭尽全力去帮助别人的人。——犹太格言美丽、力量、财富、荣誉、智慧、年老、成熟和孩子气都是正当的,而且就是世界。——犹太格言肉越多,蛆越多;财产越多,忧虑越多;妻子越多,麻烦越多;婢女越多,不贞洁越多;男仆越多,抢劫越多。——犹太格言生活中的成功者,都是那些能够控制自我感情和行为的人。先哲教诲我们:要尊重自我,但不要傲慢;尽情享受生活的赐予,但不成为财富的奴隶;为成功而努力进取,但不要过分夸耀自己的显赫;要适度;要培养自己的能力又不要十分沉溺于自我。——《 塔木德 》六 生命的珍贵和归宿在旧俄时代,一次军队到一个犹太人学校征兵,全体学生都被征去了。在军营里,学生们苦练枪法,一旦战争爆发,大家都要上前线。不久,他们作为先遣部队被派往战区。突然,远远地出现了敌人的先头部队。这时,长官发出了命令:“准备……瞄准……开火!”但是,没有枪声。“开火!”长官大喊,“你们没有听见吗?前面有敌人,开火!”依然很安静,没有枪声。长官已经怒不可遏,再一次问道:“你们为什么不开枪?”一个年轻人怯生生地回答:“报告长官,路上有人,开枪他们会受伤的!”在战争贩子的眼中,人就是敌人,该出手时就出手;而在年轻人心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生命是珍贵的,开枪就要有人受伤。所以,他们下不了手。当初,上帝为什么只造了一个亚当而不多造几个呢?他就是为了表明一个人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宇宙。他还想让人明白,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没有人比别人更优越。任何一个人,如果他毁灭了一个生命,那么他就是毁灭了整个人类;如果他保护了一个生命,那他就是保护了整个世界。除此之外,上帝还想表明:一个铸造钱币的人干活时用的只是同一个模子,铸出的钱币都是一个样子。但是,上帝则不同,他用亚当之模造出了整个人类,并且各不相同、各具神态,这说明人的生命是多么的宝贵。这就是犹太生命观的核心。然而,生命又是多么的脆弱和不完美啊。老年人常说:“年纪一大,记忆力越来越差,牙齿也不中用了。”这正是上帝的旨意,目的就是让老年人安度晚年。因此,《 塔木德 》说:上帝创造的人类具有四种天使的品质,同时又具有四种低等动物的特点。所谓动物的特点,指人要吃、喝、生育和死亡;所谓天使的品质,指人能直立行走,会说话,思考和认识事物的正反两面。上帝说:“人是被宠爱的,因为他是按我的形象创造的,因此,不能轻贱每一个生命。”(《 创世记 》)人类的苦难,始于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偷吃禁果,苦难是上帝对人类反叛的惩罚,同时也是人类生命的现实写照。上帝早已封闭了伊甸园之门,人类再也不能重返乐园,生命的意义是人类永恒的难题。( 上帝 )又对女人说:“我必多多增加你怀胎的苦楚,你生产儿女必多受苦楚。你必恋慕你丈夫,你丈夫必管辖你。”又对亚当说:“你既听从妻子的话,吃了我所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树上的果子,土地必为你的缘故受诅咒;你必终身劳苦,才能从土地里得到吃的。土地必给你长出荆棘和蒺藜来,你也要吃田间的菜蔬。你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直到你归了土,因为你是从土而出的。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 创世记 》)你使人归于尘土,说:“你们世人要归回。”在你看来,千年如已过的昨日,又如夜间的一更。你叫他们如水冲去,他们如睡一觉,早晨他们如生长的草。早晨发芽生长,晚上割下枯干。我们因你的怒气而消灭,因你的愤怒而惊慌。你将我们的罪孽摆在你面前,将我们的隐恶摆在你的目光之中。我们经过的日子都在你的震怒之下,我们度尽的年岁仿佛一声叹息。我们一生的年日是七十岁,若是强壮可到八十岁;但其中所矜夸的劳苦愁烦,转眼成空,我们便如飞而去。(《 诗篇 》)通过这两段描述,我们可以意识到生命的艰辛、生命的短暂以及生命的虚无。人来自于尘土,仍要归于尘土,唯有汗流满面,才得糊口。从前,有一个异教徒农夫,养了一只猪、一头母驴和一头小驴。每天,他都给猪喂一大堆东西,而给母驴和它的孩子,却只喂很少的一点吃的。“我们的主人多蠢哪!”小驴对它妈妈说,“你不觉得太不公平了吗,妈妈?我们整天为他干活,拉这么重的车,他凭什么只给我们这么可怜的一点点东西吃?猪整天懒洋洋的,什么都不做,为什么还能想吃多少就有多少?”“耐心等一会儿,我的孩子,”驴妈妈安慰它,“你肯定会看见猪的不幸下场的。要知道,农夫给它这么多好吃的,并不是爱它,而是加速了它的灾难。”下一个节日来到的时候,异教徒宰了猪。从此以后,每次吃东西时,小驴总是小心翼翼的,因为它总记着猪的悲惨命运。看到这些,它的妈妈纠正了它的想法:“猪的死并不是因为吃得太多才造成的,我的孩子。要是像猪那样,什么也不做,一定活不长的。”对于犹太人来说,死亡并不可怕,因为他们不渴望肉体的永生。最可怕的,是人的懒惰和不劳而获,最终只能获得猪一样的下场。具有浓重哲学家气质的美国犹太作家索尔•贝娄在其代表作《 赫索格 》中对生命的终极归宿做了深入的探索,这种探索代表了新一代犹太人对生命的非宗教性思考。犹太人赫索格是一名大学教授,是《 赫索格 》的主人公。他每日为人生的存在问题而苦恼,在对生命的反复思考中,有一天他终于顿悟——他认为“上帝已经死亡”才是这一代人的终极归宿。他认为,任何信仰在死亡面前都将无能为力:“死亡等待它们,就像水泥地面等待一只掉下来的玻璃灯泡。”于是,他开始追逐死亡,设想着跨入棺材时的快感,那仿佛是跨入人生一辆新赛车!于是,人类的生命便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悖论:人们苦恼于生命的短暂,却又在短暂的生命里得不到应有的充实;人们企望获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并进而以生命的提升来达到对生命的超越和实现某种永生,但又蓦然发现唯有死亡才是永恒,死亡就是永生……其实,人类的文明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部生命史,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将永远困惑着人类。七 旧外套的寓言上帝制造了驴子,对它说:“你是头驴子,从早到晚要不停地干活,在你的背上还需要驮着重物,你吃的是草,而且你缺乏智慧,你的生命将有50年。”驴子回答说:“像我这样生活50年太长了。求求您上帝,不要超过20年吧。”上帝答应了。上帝制造了狗,对它说:“你呀,需要随时保持警惕性,守护你最好的伙伴——人类和他们的住所。你吃的是他们桌上的残食,你的生命为25年。”狗回答说:“我的主啊!像狗这样的生活25年太长了,请您改变我的生命不要超过10年。”上帝答应了它的要求。上帝制造了猴子,对它说:“猴子,你被悬挂在树上,像个白痴一样令人发笑。你将生活在世上20年。”猴子眨眨眼睛回答说:“我的主啊!活20年如同小丑般的生活,太长了,请您不要让时间超过10年吧!”上帝也答应了猴子的请求。最后,上帝制造了人,告诉他:“人,要有理性地活在这个世上,用你的智慧掌握一切、支配一切,而人的生命为20年。”人听完是这样回答的:“主啊!人活着只有20年太短了,您将驴子拒绝的30年、狗拒绝的15年和猴子拒绝的10年赐予我好吗?”上帝同样答应了。正如上帝所安排的那样,人好好地活了开始的20年;接着立业成家如同驴子般背着沉重的包袱拼命地工作;然后犹如狗一样认真守护着他的孩子,吃光他们碗里剩下的食物;当人老的时候,他活着又像猴子一样,扮演小丑逗乐他的孙子们。生命其实不过如此简单。不妨再看另一则犹太笑话:一个人背着一捆沉重的木柴。他觉得很累,就把木柴放下,痛苦地说:“死神啊,请把我带走吧!”死神立刻出现在他面前,问道:“你叫我干吗?”这个人很害怕,赶紧回答说:“请帮我把这捆柴放到肩上。”生命是如此痛苦,但人们还会坚持到底。犹太人认为,和疾病搏斗的最有效办法,是努力使自己健康。同理,生命的天平常在希望和绝望之间摇摆,要想获胜,必须勇敢地同绝望搏斗。《 塔木德 》说:“我们连今天发生的事都不知道,何必为明天而烦恼呢?”因此,犹太人的心中有三道门,分别通往过去、现在和未来。他们不关闭任何一扇门,并凭着过去的经验,把握现在,创造未来。生命的旅程中,有晴朗的日子,也有阴暗的日子,事情既然已经过去,谁也无可奈何。只要不丧失希望,就一定拥有未来。正如《 塔木德 》所言:岁月为一切而存在,为世间的每一种经历而存在。有生之时,有死之时。有播种之时,有收割之时。有杀戮之时,有救助之时。有毁坏之时,有建设之时。有哭泣之时,有欢笑之时。有哀号之时,有舞蹈之时。有往外扔石之时,有收集石头之时。有拥抱之时,有分离之时。有寻获之时,有失落之时。有保存之时,有丢弃之时。有撕裂之时,有缝合之时。有沉默之时,有言笑之时。有爱恋之时,有憎恨之时。有战争之时,有和平之时。神学与哲学巨大的区别之一,神学是一元论,而哲学是二元论。这就是理性的力量。不妨看看另几则犹太寓言,我们可以从中体会生命的滋味。旧外套的寓言一块亚麻布放在桌子上,非常漂亮,质地很好。“我将会被做成一件多漂亮的外套啊!”它自负地说。突然,这块亚麻布注意到一件被人扔在角落的布满油污的破烂外套。亚麻布就嘲弄地对外套说:“真替你悲哀,你这块可怕的烂布!多么单调的样子!”几天过去了,亚麻布被主人缝成了一件上衣,但是主人出去的时候还是披上了那件旧外套。当新上衣认出旧外套时,它充满了不满。“你怎么突然变得如此重要,要在我的外面?”它质问道。旧外套回答道:“一开始他们把我带到洗衣房。用棒槌重重击打我,把灰尘、沙子和泥土都打了出来。当这一切结束时,我对自己说:‘这都是值得的,因为我又变干净了!瞧瞧我!难道不是比以前干净漂亮多了吗?’我正这样想着时,他们又朝我泼来一壶热水,然后是一壶温水。突然,我看到自己成了一件漂亮的外套!这时我才意识到一开始受的苦是有价值的。”总是两种可能性战争迫在眉睫。两个犹太高等学校的学生在讨论形势。“我不希望被征集,”一个说,“我不适合战争。尽管我有勇气,不会后退。”“但是你有什么好担心的呢?”另一个说,“让我们分析一下,毕竟有两种可能性:战争要么爆发,要么不爆发。如果不爆发,就没有理由参加。如果爆发,又有两种可能性:他们让你去或者不让你去。如果不让你去,是不用担心的了。即使让你去,也有两种可能性:参战或者不参战。如果不参战,你还担心什么呢?如果参战,还有两种可能性:你受伤了,或者没受伤。现在如果你没受伤,你就不用害怕了。如果受伤了,又有两种可能性:你的伤很重,或者你的伤很轻。如果你的伤很轻,你的恐惧是没有道理的。如果你的伤很重,那有两种可能性:你牺牲了,死掉,或者你没牺牲,活着。如果你没死,那事情很好,不用害怕;即使你死了,也有两种可能性:你会按照犹太教的仪式被埋葬,或者不会。现在,如果你被按照犹太教的仪式埋葬,那就没什么可担心的,即使你没有按照……但你害怕什么?这儿根本没有战争!”它总是变得更糟有一个犹太人快活不下去了,因此跑来找拉比寻求建议。“神圣的拉比!”他叫道,“事情对我来说太糟糕了,而且无时无刻不在变得更糟糕!我们很穷,我和我的妻子、六个孩子、儿媳、女婿生活在一间木屋里。我们随时都见面,争吵,神经都快受不了了,因为我们有太多的矛盾。相信我——我的家是个地狱,再这样过下去,我迟早会死!”拉比很认真地思考了这件事。“我的孩子,”他说,“答应按照我说的去做,你的情况会变好。”“我答应,拉比,”这个陷入愁苦的人回答,“我一定会做你说的任何事。”“告诉我,你有什么家畜?”“有一头奶牛、一只山羊和一群鸡。”“很好!那就回家去,把这些家畜带到你屋里,和它们一起生活。”这个可怜人很吃惊,但他已经答应了拉比,他只好回家把动物们都带到他屋里去。接下来的一天这个人跑到拉比那里,哭喊道:“拉比,你给我带来了怎样的不幸!我按你说的去做,把动物带到我屋里。但现在我得到了什么?事情比以前更糟!我的生活真成了十足的地狱——我的家成了一个畜棚!救救我,拉比——帮帮我!”“我的孩子,”拉比平静地说,“回家把那些鸡赶出房间。神会保佑你!”于是这个可怜人回了家,把鸡赶了出去。但不久他又跑到拉比这里来了。“神圣的拉比!”他哀叹道,“帮帮我,救我吧!那只山羊撕碎了我房间里的一切东西——它让我的生活如同噩梦。”“回家,”拉比温和地说,“把那只山羊牵出房去。神会保佑你!”这位可怜人回家把羊牵了出去。但不久他又跑到拉比这儿来了,并且哀伤地说:“你给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拉比!那头牛把我的房子变成了牛棚!你怎么可以想象人和动物生活在一起呢?”“你是对的——一百二十分的对!”拉比说,“直接回家,把牛牵出房去!”这个不幸的人赶快回家把牛牵了出去。不到一天,他又来找拉比,“拉比!”他的脸上放着光,“你又把甜蜜的生活给了我。现在所有的动物都出去了,房子显得那么安静,那么宽敞,那么干净!多开心啊!”八 死亡的方式有一次,两个犹太学派长时间争论一个问题:人类被创造出来到底是不是一件好事。夏迈派的人认为,人要是不被创造出来更好;而希勒尔派则坚持人类的诞生是一件大好事。最后,两派达成妥协:如果人类没有被创造出来,事情可能会更好。但是,既然人类已经被创造了,就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点,引导人类过上正常的生活。因此,《 塔木德 》这样看待生活:去吧,高高兴兴地吃面包,快快乐乐地喝酒;你的行为早已得到了上帝的恩准。把你的衣服洗得干干净净,头上永远不要缺了香油。和你钟情的女人共浴爱河吧,一生中飞驰而过的岁月都是在阳光下赋予你的——你所有飞驰而过的岁月。仅仅为此,凭着你在阳光下所获得的权利,你可以尽力发掘生活。不管什么,只要在你权利许可的范围内,你就用最大的力量去做。因为在你即将进入的未来世界里,没有行动,没有思想,没有学问,没有智慧……即使一个人已经活了很久,也要让他尽情享受,要记得将来黑暗的日子会多么漫长。那唯一的将来是一片虚空!世间没有快乐,只有罪恶跟在后面。例如,当一个人习惯了高高兴兴地吃喝,一旦吃不上,喝不上,他就会感到失望,他就会卷入最辛苦的事务为了钱财奔波,只为了有他已经用惯了的餐桌。这引发了狡诈和贪婪,随之而出的是伪誓和其他一切由之而来的罪恶……然而,如果他不受到快乐的引诱,他就不会堕入这些罪恶的深渊。晚上,一个男人走到华沙的小酒馆,他听到音乐和跳舞的声音从隔壁的房子里传来。“他们一定是在庆祝婚礼。”他自己这样想着。但是第二天晚上,他又听到了这样的声音,第三天晚上还是这样。“一户人家怎么能有这么多的婚礼呢?”这个人问酒馆主人。“那个房子是一个结婚礼堂,”酒馆主人说,“今天有人在那里举行婚礼,明天还会有人。”人们离世时,往往连一半的愿望都没有实现。有100块钱的人,想把它变成200块;有200块钱的人,想把它变成400块。强迫时间的人,被时间赶回来;向时间屈服的人会发现时间一直站在他的身边。从前有一只狮子,又老又病。它腰上有病,所以感到很痛苦。它的未来一片茫然,不知是死是活。所有的野兽都来看这只病痛中的狮子。有的出于看望病人的爱心,有的为了看到它的痛苦,有的为了继承它的统治权,有的想知道它死后谁来统治。它病得厉害极了

编辑推荐

《四十一级台阶:犹太人的家教智慧》编辑推荐:犹太人家教制胜之道——成功教育、生命教育;处世教育、金钱教育;健康教育、婚姻教育。犹太人曾饱受世界上最深重的灾难,很长时间没有自己的国家,却在经济、科学和艺术等方面为世界贡献了一大批杰出的天才:马克思、达尔文、 弗洛伊德、爱因斯坦…… 几十年来。诺贝尔奖的得主,犹太人所占的比例远比其他民族高。犹太人在智力取向活动中的优势与他们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他们的成功教育、生命教育、处世教育、金钱教育、健康教育、婚姻教育等都有很多独到之处,他们重视知识的同时,注重启发智慧,把蜂蜜涂在书本上,鼓励孩子每天提问,并向孩子提出问题。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四十一级台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2条)

 
 

  •   犹太人认为,智慧和知识是最甜蜜的。父母将蜂蜜滴在书上让孩子边读边舔。犹太人认为,人应该居住在清洁的环境中,并且禁止任何人去做任何会对城镇卫生有害的事。“人生的目的就在于热情地享受生活。”这就是犹太人的人生观。——很赞赏犹太人的这些观点,难怪他们能培养出那么优秀的人。
  •   学学犹太人的教育方法,学学他们的理财。生活。学习。处事。借鉴一下是非常好的。家长们看看非常有帮助。当初买这本书我也是听学生家长介绍的。非常好、、
  •   这本书我很喜欢。收到后认真仔细地读了一遍,作者结合《塔木德》以及犹太人的格言、谚语等,将人生的方方面面的问题进行阐述,读后觉得自己受益匪浅,向家人、朋友、学生们强烈推荐。
  •   犹太人是很成功的民族,希望有所借鉴
  •   犹太教育是最先进的教育
  •   喜欢贺雄飞的书和其传播的教育理念!
  •   书中不光介绍父母应该怎么样教育孩子,还介绍了怎么样培养孩子的优秀品格。一个个小故事很生动。较一般的教子书籍此书更加易读不枯燥。值得认真读一读。
  •   比较笼统,介绍了一些名人的家庭教育,而不是直接告诉你该怎么做的方法
  •   很有帮助,利干教育孩子
  •   是一本教育的好书
  •   很好的家教书
  •   看后让人更明确人生的台阶如何走
  •   送书速度奇快。
  •   经验是好的 好像不太实用
  •   刚刚收到货,还没细看,每一小篇都有一个相应的小故事说明,看起来应该不会很枯燥。
  •   很好的一本书!!!!!!
  •   随便看看还行,但不够深入,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好
  •   帮朋友买的,他说很好,老师推荐的
  •   东西不错,质量上乘,强力支持。
  •   朋友介绍买的,还没看呢,感觉应该不错!
  •   刚看,感觉瞒好
  •   此书是经过我精心挑选的,好书! 服务好,送货快!我同时给家人也购买了三份!
  •   好书内容好
  •   有些内容不是太适合中国的小孩教育
  •   多读书尤其是好书总是好的,充实自己增长智慧。
  •   没有塔木德内容好,
  •   应该是很不错的,可能我孩子大了,这类书看多了,才没感到太多惊喜。推荐年轻父母看看,很有帮助。
  •   都是些小短文,有幽默感,消遣性强。
  •   值得学习。。。。。。
  •   不错,有意义,挺好看的。
  •   还没看完呢?是别人推荐的,应该不错
  •   还可以吧,多吸收一些西方的教育方法,结合我们的传统,还是很有帮助的!
  •   有点乱,丰富知识面吧。
  •   一直很感兴趣,准备和孩子一起读
  •   此书质量一般,因为是赠品,也不做太多要求了
  •   这本应该是寄给了弟弟看的,不清楚内容。
  •   很喜欢这本书,适合全家读,特别是父母,注意是“父母”,能给家长很多启发。值得推荐,印刷和纸张都不错,适合珍藏。
  •   这是一面家庭教育的镜子,我们好好对照,对当下的父母有益,更对孩子的未来有用。
  •   自己是高中生,想看看外国怎么教孩子,自己可以学里面的孩子。。。不过买来后发现还真是教小孩子的。。。对我现在没啥用。。。
  •   自己喜欢,比较满意,喜欢的就是最好的。
  •   有些东西真的要想犹太人学习
  •   很多东西值得人们好好思考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