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5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作者:李镇西 页数:270 字数:20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文学与教育齐飞 李镇西 那天和女儿聊天,我说:“爸爸小时候的梦想是当作家,后来当了教师,我便把文学这种业余爱好融进我的专业,于是我有了一点成功的感觉和许多职业的幸福。”的确如此,现在的我既是四川作家协会的会员,又是中学语文教师,呵呵,感觉真不错。 我曾想,如果我单纯搞写作,很难成为优秀的作家;如果我单纯搞教育,也未必成为优秀的教师。现在我当然也不能说我是“优秀的作家”或“优秀的教师”,但是,会点儿写作同时又懂点教育,我就成了作家中会教书的,也是教师中会写作的。 十五年前,我曾应某语文教学杂志之邀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把文学梦托付给教育》。其中有这样的话—— 1977年恢复高考时,我在知青农场填报的志愿虽然全是“师范学院中文系”,但我看重的并非“师范”而是“中文”。从小学起便在学校大批判专栏上“发表”过大量“东风万里红旗飘”之类“诗歌”的我,自以为是“文学爱好者”,理应进“中文系”深造。但是,当时我很少会想到,那“动机不纯”的“师范”二字将决定我后来的人生走向,而“中文”则似乎永远不过是一个“文学梦”而已。1982年2月我已经分配到了中学,心里却还惦记着如何把我“创作”的一篇反映实习生活的“中篇小说”变成铅字,以期引起哪位“文坛伯乐”的注目,然后把我这颗“文学新星”调到文联或作协。但是,充满蓬勃生机的校园生活,使我身不由己地融进了学生之中,并真诚地爱上了他们。我当然仍有点不甘心放弃“文学梦”,但是,对学生的钟爱不能容忍我因对“文学”的追求而对每一堂课有哪怕是一丝一毫的敷衍塞责!更何况,在学生的身上我渐渐发现教育其实有着不亚于文学的魅力!我应该也可以把“文学”与“教育”融为一体。 是的,“教育其实有着至少不亚于文学的魅力”! 现在,我从教快三十年了,我对此依然深信不疑,而且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岂止是“不亚于”,文学与教育简直就是相通的—— 文学如教育一样,着眼于人的灵魂,追求心灵的感动与激荡;教育如文学一样,充满激情、浪漫、意趣。 文学如教育一样,力求把人引向真善美,引向伟大、深刻与崇高;教育如文学一样,震撼人心,催人泪下,荡气回肠,余韵悠长。 如玉一般的赤子之心,如水一般的纯净灵魂,如山一般的英雄梦想,如海一般的浩渺胸襟……文学都具备。 诗歌一般的激情燃烧,戏剧一般的跌宕起伏,小说一般的惊心动魄,散文一般的从容优雅……教育均拥有。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似乎可以说,一个优秀的作家,一定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反之亦然。 我还可以非常肯定地说,作家与教师是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生命的理解,并影响着生命的质量—— 作家以自己的作品影响无数的读者,让自己的思想与情感通过文字进入读者的精神世界;教师将每一个孩子当做自己的作品,在每个孩子身上倾注热情,挥洒生命,帮助他们把人生变成一首隽永的诗或一篇厚重的小说。 纯真,激情,妙趣,敏锐,深刻,浪漫,智慧,责任……这是教育的要义,也是文学的元素。“浓妆淡抹总相宜”“道是无晴却有晴”“为有源头活水来”“润物细无声”“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是文学的表达,也是教育的境界。 2010年2月我在新加坡讲学,新加坡同行问我:“为什么您的教育经历中有那么多的感人故事?”我说:“任何一个教师,只要他用心做教育,他的职业生涯一定会充满许多传奇!”比如,面对一个后进生,无论多聪明的教育者,也无法预料明天他会给自己惹什么祸事。教育的悬念由此埋伏,这增加了教育的难度,同时也增加了教育的某种乐趣。我们期待着每一天的“悬念”,进而研究、解决不期而遇的“悬念”,享受解开“悬念”后的喜悦,并将一个个小事件小细节小感悟等等及时记录下来,然后又期待着下一个“悬念”……这是一个跌宕起伏,有时候甚至是惊心动魄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我们和学生一起在创作教育故事和生命传奇。这是文学的韵味,也是教育的魅力! 我的许多著作,比如《爱心与教育》《心灵写诗》等等就是这样创作出来的。这是文学呢,还是教育? 有些东西真的是说不清楚。当我梦寐以求想当“浩然”(我少年时代唯一存在的作家,当时中国很多作家都被打倒了)时,命运让我当了教师。当我放弃当作家的念头,专心致志地上课带班时,波澜壮阔的教育生活却让我情不自禁地拿起了笔,我写下一首首献给可爱孩子们的抒情诗,写下一篇篇表达我火热情怀的散文,甚至出版了一本本记录我教育故事的著作:不仅仅是我的《爱心与教育》《做最好的老师》《走进心灵》《风中芦苇在思索》《怦然心动》《心灵写诗》等三十多本引起同行共鸣的著作,还包括没有正式出版但真实记录我和学生共同生活和青春风采的《未来》《花季》《恰同学少年》《花开的声音》……这些作品对我和我的学生而言,是一段生活的定格,一页历史的缩影,一种精神的凝固,一份情感的珍藏,一簇创新的火花,一道理想的光芒,一串记忆的珠宝,一束青春的花朵。它们既是教育的,也是文学的。 更何况,无论是作家还是教师,共同的身份为“知识分子”,共同的责任叫“使命”,共同的理想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让文学与教育携手共进,越来越成为我坚定的信念。 于是,近三十年来,我左手文学,右手教育,除此之外,再无其他!就这样,理想共初衷一色,文学与教育齐飞,青春和童心为伴,生命携使命同行。我把一部部撼人心魄的文学作品连同一位位可歌可泣的人类英雄精神巨人铸进孩子们的心灵,用文学的激情点亮教育的理想,照亮孩子们未来的公民人生;同时,我用手中的笔书写自己的校园故事,让文学丰盈我的教育岁月,更让我微弱而执著的声音通过文学汇入改革时代的轰鸣潮声。 这一套《李镇西文集》算是我教育生活的文学见证,也是我文学表达的教育结晶。作为教育著述,也许它们谈不上“深刻”,但在我心里,每一句话都如文学般纯真而洁净;作为文学作品,也许它们算不上“优美”,但在我眼里,每一个字都如教育般严肃而神圣。总之,无论是把这套著作看做“教育”还是“文学”,其中的每一页都写着两个字:真诚。巴金说:“把心掏出来。”我当然不敢和巴金相提并论,但我也的确是把心给了亲爱的读者。 我愿意重复我以前写过的两段话,作为这篇序言的结束—— 我不止一次地庆幸我是一个教师,因为与青春同行使我的心永远年轻;而且我特别庆幸我是语文教师,因为这使我能用一双“文学的耳朵”随时倾听“花开的声音”,并把这种世界上最美的声音用文字表达出来。 挽留青春,珍藏童心;挥洒情感,燃烧思想;从职业到事业,从幻想到理想;手足舞蹈于校园,心灵飞翔于社会——这就是我的生活! 2011年2月17日
内容概要
阅读为课堂教育和教学带来广度、厚度和深度,阅读让老师和学生的心灵走向纯净与崇高……我们的教育需要阅读。
《我的书影漫谈:李镇西30年教育阅读札记精选》是著名教育家李镇西30年教育阅读札记的精选。收录他围绕教育活动,阅览各类图书及影视的观感,为他人作品撰写的序跋、书评等。作者以社会及历史的纵深,向与教育互为表里的周遭世界祭出热忱的批判,其深厚的民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历史责任感使每篇札记不仅充满了莹润透彻的理性思考,而且闪耀着人性的光辉,集中体现了作者的人文关怀和教育理想。
本书为教师培训、进修、提升自我修养的首选!
作者简介
李镇西,著名教育家,获苏州大学教育哲学博士学位。先后任四川乐山一中、成都玉林中学、成都石室中学班主任和语文教师,成都市教科所教育发展研究室主任。现任成都武侯实验中学校长、语文教师、班主任。他在语文素质教育、青春期教育、班级民主管理、后进生转化方面成绩卓著,提出了一系列在全国产生轰动效应的理念,其教育思想和实践模式在广大教师中有巨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教育事迹震动了中国教育界。
所获荣誉
自1981年从教以来曾获“四川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
“成都市十大优秀青年”、“成都??育一样,着眼于人的灵魂,追求心灵的感动与激荡;教育如文学一样,充满激情、浪漫、意趣。
文学如教育一样,力求把人引向真善美,引向伟大、深刻与崇高;教育如文学一样,震撼人心,催人泪下,荡气回肠,余韵悠长。
如玉一般的赤子之心,如水一般的纯净灵魂,如山一般的英雄梦想,如海一般的浩渺胸襟……文学都具备。
诗歌一般的激情燃烧,戏剧。
书籍目录
总序
第一辑 我的心灵追求
让每一个孩子都感到快乐
追随苏霍姆林斯基
吴非的良知
在香港读龙应台
第二辑 坚守教育的灵魂
教育,可以这样表达
教育,是一种悲壮的坚守
平凡不普通
与青春同行
家长也是教育者
以朴素的语言讲述自己
接过陶行知民主教育的火炬
苏霍姆林斯基的魅力
第三辑 好教师与好教育
积蓄已久的思想喷发
思想不老永年轻
程红兵的意义
“语文的诗意”即“人生的诗意”
一颗纯正的童心
别样的风景
由衷的敬意
第四辑 用行动追寻教育理想
教育即理想
让思想行动起来
走出书斋的教育学
这就是真正的教育科研
投向专制教育的一把匕首
从“文体突围”到“思想突围”
呼唤中国的卢安克
把童心还给孩子!
假如我是刘亦婷的老师
倾听年轻的心灵
第五辑 阅读提升生命的品格
向邵燕祥同志致敬
惋惜王蒙:“费厄泼赖”又当“缓行”?
也在钱钟书边上写几句
我对这本书说“不”!
……
第六辑 触动心灵的书
第七辑 品味荧幕中的人生百态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让每一个孩子都感到快乐 如果从理论上阐述"教育"的意义,我们可以从"促进社会进步""促进儿童个性的全面发展"等方面洋洋洒洒地说出一大堆毋庸置疑的道理;但是,对于一个具体的孩子来说,"教育"意味着什么呢?我认为,首先意味着让他成为一个现在就感到快乐的人。需要解释一下:这个"快乐"显然主要不是指吃得好穿得好,甚至也不仅仅是指成才以后将来谋得一份好职业以便过上好日子,而是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不仅充分体验到求知的快乐,思考的快乐,创造的快乐,成功的快乐,而且还充分体验到纯真友谊的快乐,来自温暖集体的快乐,来自野外嬉戏的快乐,来自少年天性被纵情释放、青春的激情被随意挥洒的快乐…… 还孩子以快乐,这应该是充满真正人道主义的素质教育献给孩子的一份"礼物"! 我的《花开的声音》,便是我送给我每一位学生的"礼物"。 我不敢说这是一本如何如何了不起的书,但我自信这是一本非常有个性特色的书。我曾经为《青春万岁》而怦然心动,为《花季•雨季》而感慨万千,为《十七岁不哭》而心潮激荡……如果从纯文学的角度看,比起这些作品,《花开的声音》还稚嫩了一些,但它同样有着扑面而来的校园生活气息和来自年轻心灵所特有的纯真的理想、浪漫的憧憬,甚至偶尔闪过的忧郁和肆无忌惮的调皮。 不,严格地说,简单地拿《花季•雨季》等作品来同眼前这本《花开的声音》作比较是不太合适的。因为前者是小说或电影文学剧本,而后者是纯纪实的"班级风采录"——它没有一般文学作品中所常见的戏剧性情节,也没有人为塑造的富有典型性的人物形象;它当然也有故事,但这些故事不仅是真实的,而且还是有趣的(倒不一定有什么所谓的"意义");它当然也有人物,但书中的60来个"人物"其实都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初中生——单个地把他们一一分开来看,他们显然算不上什么"人物",但当他们组成了一个班集体后,便显示出了自己的个性和生机,并且使所在的班也充满了个性和生机!因此,《花开的声音》不过是原汁原味地向读者展示了一群初中生的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喜怒哀乐,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普通的初中班集体三年所走过的足迹。 这是一串串怎样的"足迹"呢?其中当然有学生们在三年学习过程中奋力攀登科学文化知识高峰的足迹,也有着他们在铺满金色油菜花的乡间小道上追逐的足迹,有他们在公园竹林里捉迷藏时欢快的足迹,有他们在幽幽山谷间摸鱼捉虾后留在小河边鹅卵石上湿漉漉的足迹……每一个"足迹"后面都闪烁着本来就应该属于少年的欢乐。 然而,我的学生所感到的快乐,绝不仅仅是玩耍的快乐,更有感受爱、献出爱的快乐和思想的快乐。"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学生时送给他们的一句话,这句话后来成了我班的班训。我们可以从这句话中读到许多凝聚着师生情、同学情的故事。
媒体关注与评论
他走的乡村平民教育之路是正确的,他和同事们通过“提升教师、关爱孩子和影响家长”三件事,让孩子们享受优质教育,富有创意,符合实际,抓住了素质教育的关键问题。他们所从事的事业是高尚的,我向他们表示敬意。 ——国务院总理 温家宝 李镇西是一位真正的教育思想者,在他追求自己教育理想的同时,也为全国广大班主任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作为一名优秀班主任,他以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引领了全国一大批优秀的班主任的成长;他亲手打造了武侯实验学校一支优秀的班主任团队,这些优秀的班主任将李镇西的教育思想与自己的教育实际和教育个性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用言行感染并影响着更多的年轻班主任。 ——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新教育实验的创始人 朱永新 据说,在一些语文老师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听课要听李镇西。” 我没有听过镇西的课,是一大憾事;但是从这些教学实录中,我仍然不难感受到镇西在课堂上那份挥洒自如的从容,那些灵光一闪的机智和幽默。听这样的课,确实是一种享受。 ——著名语文教育家 钱梦龙 李镇西的课与李镇西的文字都有一种独特的魅力。我似乎很难用几个形容词来概括,我的直感是,李镇西的课是他自己的课,是他的心灵、他的思想、他的情感、他对课文的理解、他对生活的认识与学生碰撞之后而生成的课,他的课带着他鲜明的个性特色。 ——上海建平中学校长、华东师大特聘研究生导师、 著名教育专家 程红兵
编辑推荐
《我的书影漫谈:李镇西30年教育阅读札记精选》编辑推荐:阅读为课堂教育和教学带来广度、厚度和深度,阅读让老师和学生的心灵走向纯净与崇高……我们的教育需要阅读。《我的书影漫谈:李镇西30年教育阅读札记精选》为教师培训、进修、提升自我修养的首选!30年真教育深层思考,数千万师生验证受益,作品畅销近百万册。
名人推荐
他走的乡村平民教育之路是正确的,他和同事们通过“提升教师、关爱孩子和影响家长”三件事,让孩子们享受优质教育,富有创意,符合实际,抓住了素质教育的关键问题。他们所从事的事业是高尚的,我向他们表示敬意。——国务院总理 温家宝李镇西是一位真正的教育思想者,在他追求自己教育理想的同时,也为全国广大班主任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作为一名优秀班主任,他以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引领了全国一大批优秀的班主任的成长;他亲手打造了武侯实验学校一支优秀的班主任团队,这些优秀的班主任将李镇西的教育思想与自己的教育实际和教育个性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用言行感染并影响着更多的年轻班主任。——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新教育实验的创始人 朱永新据说,在一些语文老师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听课要听李镇西。”我没有听过镇西的课,是一大憾事;但是从这些教学实录中,我仍然不难感受到镇西在课堂上那份挥洒自如的从容,那些灵光一闪的机智和幽默。听这样的课,确实是一种享受。——著名语文教育家 钱梦龙李镇西的课与李镇西的文字都有一种独特的魅力。我似乎很难用几个形容词来概括,我的直感是,李镇西的课是他自己的课,是他的心灵、他的思想、他的情感、他对课文的理解、他对生活的认识与学生碰撞之后而生成的课,他的课带着他鲜明的个性特色。——上海建平中学校长、华东师大特聘研究生导师、著名教育专家 程红兵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