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

出版时间:2012-8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作者:[俄] 列夫•托尔斯泰  页数:395  字数:490000  译者:乔振绪  
Tag标签:无  

前言

托尔斯泰用了十年时间(1889—1899年)写完了他的第三部长篇小说《复活》,这部小说是他晚年创作的高峰。他创作这部小说的过程俄国正处于一九零五年革命前社会发生急剧转变的过程中。这一时期,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产业工人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农民则陷入极端贫困,他们再不能按老样子生活下去了;这一时期,各种政治力量出现,他们在探索和寻求消除沙皇黑暗统治、消除贫困、消除社会不平等、不公正的途径。《复活》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写成的,它集中体现了托尔斯泰晚年的思想。这部小说是为旧社会的灭亡和新社会的诞生而呐喊的。    小说所描写的故事很简单,它说的是一个叫聂赫留道夫的贵族地主作为陪审员,参加了玛斯洛娃案件的审理。玛斯洛娃年轻时的名字叫卡秋莎,在一个地主家当侍女,聂赫留道夫年轻时诱奸了这个姑娘,后来把她抛弃了,卡秋莎后来被生活和社会逼迫为娼。玛斯洛娃现在坐在被告席上,她被诬陷用砒霜毒死富商斯梅利科夫。而诱奸过卡秋莎的聂赫留道夫却坐在陪审席上。《复活》中讲述的故事一开始就告诉我们,这个社会是颠倒的,无罪的变成有罪,有罪的变成无罪,也就是有罪的人审判无罪的人。    后来,玛斯洛娃被法庭判处到西伯利亚服苦役。这时,聂赫留道夫良心发现,他认为玛斯洛娃的沉沦和自己有关,他为了赎罪,决定追随玛斯洛娃到西伯利亚去,并和玛斯洛娃结婚。    聂赫留道夫利用自己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利用他和很多上层人士的关系,为了为玛斯洛娃申冤,接触了不少司法部门的官吏,了解了很多监狱的内幕。托尔斯泰通过聂赫留道夫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彻底揭露了沙俄司法制度的虚伪,司法部门和执法人员的腐败。    《复活》给读者造成的印象是,整个俄国就是一座压迫人民、迫害人民、镇压人民的大监狱。在这座大监狱里,玛斯洛娃处在最低层。所以整部《复活》就是玛斯洛娃对这座大监狱的控诉书,也是对沙皇专制制度的控诉书。    玛斯洛娃的命运和遭遇在读者心中引起的绝不仅仅是怜悯和同情,玛斯洛娃的命运和遭遇太悲惨了,太不幸了,以致使读者在情感上达到难以承受的地步,它们会唤起读者对沙皇专制政体的嫉恶如仇,对扼杀了玛斯洛娃青春年华的人们的深恶痛绝。这正是托尔斯泰创作这部小说的初衷。    一个社会,如果司法不健全,这个社会就不是一个健全的社会,如果司法不公正,这个社会就不是一个公正的社会,如果司法腐败,这个社会必然是一个腐败的社会。    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就是这样的一个社会,托尔斯泰把司法作为解剖和鞭笞这个社会的切入点,可以说是抓住了这个社会反动的要害。托尔斯泰在小说中告诉我们,沙皇俄国的司法是支撑现行制度的一种手段,它是极其虚伪的,它是为有钱阶级服务的。    司法腐败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就是,无论什么官司,有钱的人只要花钱买通官府,官司就能打赢。    小说详细描写了庄稼汉梅尼绍夫的遭遇。梅尼绍夫是一个“老实巴交、纯朴善良的农民”,他结婚后不久,妻子就被一个酒店老板所霸占,梅尼绍夫到处去告状,可是他告到哪里也没有用,他无论告到哪里,酒店老板都能花钱买通那里的官府,所以所有的官府都袒护酒店老板。最后,酒店老板施以手段,把梅尼绍夫送进监牢。不该坐牢的坐了牢,该坐牢的却逍遥法外,在那样的社会里,哪里还有什么公理可言。当然,梅尼绍夫也可以用钱去疏通官府,可是他到哪里弄钱呢,所以在那种社会,吃亏的、倒霉的、受害的都是穷人。    托尔斯泰在小说中无情地揭露了在沙皇卵翼下形成的一帮贪官污吏。他们执掌着国家大大小小的权力,他们有的是总督,有的是将军,有的是省长,有的是法官,有的是检察长,有的是参政员,有的是律师。在托尔斯泰的笔下,这些官僚们有几个共同的特点。    首先,他们为了实现自己升官发财的美梦,想尽办法讨好上司,尤其是讨好皇亲国戚,在上司和皇亲国戚面前表现得奴性十足。关于这个特点,托尔斯泰有一段绝妙的、形象的描写。托尔斯泰说,他们“比如一只温顺的狗,主人爱抚地拍一拍它,在耳根处挠挠它,它就欣喜若狂起来,它又是摇尾巴,又是缩身子,又是抿耳朵,发疯似的转起圈儿来。”在沙皇统治的社会里,这就是所有当官的往上爬所采用的有效伎俩。    其次,他们都是沙皇所豢养的打手,他们个个心狠手毒,残忍无比,只要主子一声令下,他们就向“猎物”猛扑过去。他们不折不扣地执行上面的指示和命令,他们把这看做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本钱。比如那个彼得堡罗要塞的司令,“他曾经率领驻高加索的军队打死了一千多捍卫自由和家园的抵抗者”,他曾经指挥驻波兰军队镇压那里的人民。他现在虽然老朽昏聩了,仍然担任着彼得堡罗要塞的司令。彼得堡罗要塞是一座关押政治犯的监狱,在他任职期间,大批政治犯被迫害死。他由于功勋卓著,得到沙皇的赏识,获得许多奖章和绶带。但是正如托尔斯泰在小说中说的:“富豪们夸耀他们的财富,也就是暴取豪夺,将领们夸耀他们的胜利,也就是屠杀无辜,统治者夸耀他们的权势,也就是蹂躏百姓。”    再其次,在沙皇的统治下,大大小小的官员都把他们的职务当做捞地位、捞钱财、捞荣誉的手段。他们贪赃枉法,营私舞弊。托尔斯泰揭露说,一些政府的高级官员侵吞捐款,可是他们不仅没有被关进监牢,至今仍然坐在各机关的第一把交椅上。    他们都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比如那位朝廷大臣伊万伯爵就颐指气使地说,他从青年时代就相信,他生来就是要吃名厨烹调的山珍海味,他生来就是要穿舒适、名贵的衣服,他生来就是要坐舒适、快捷的马车。    《复活》严厉地鞭挞了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大大小小的官吏,撕下了他们的假面具,把他们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使读者认清了他们的丑恶嘴脸和罪恶,使读者认识到,他们是旧制度顽固的维护者,是消灭旧制度道路上的最大障碍。    托尔斯泰在《复活》中反复强调一个道理,在沙皇统治下的封建社会,真正的罪犯是这些大大小小的官吏,应该审判的是他们,应该被关进监狱的是他们。    托尔斯泰在《复活》中一方面无情地揭露了由科尔恰金们构成的“游手好闲、穷奢极欲、渺小鄙俗”的丑恶世界;另一方面,又向读者展现了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由二十多个挖泥炭的工人构成的。他们在泥炭沼泽田里,在没漆的水中,干着艰苦的活儿,从早干到晚,只有吃饭时才能休息两个钟头。产业工人的成长,始终伴随着资本对他们的残酷剥削。他们一个个骨瘦如柴,身上穿的是家造土布衣,拖着疲惫的身躯,列车员叫他们是“一群脏鬼”,老爷太太们骂他们是“臭乡巴佬”,可是托尔斯泰却说,他们是“全新的人”,“他们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他们过着真正的劳动生活”。    在俄国十九世纪的文学中,这是第一次出现产业工人的形象。十九世纪末的托尔斯泰已经认识到了,这些工人虽然人数尚少,虽然被人瞧不起,但是他们代表着社会的未来,他们是未来新社会的创造者。    托尔斯泰从创作《战争与和平》的那天起就渴望社会能够进步,农民能够得到解放。但是谁来推动社会的进步,谁来解放农民,托尔斯泰始终没有找到这种力量。过去他只是把社会的进步,农民的解放,寄托在一些开明的贵族身上。托尔斯泰求他们发发善心,求他们牺牲自己一定的利益,求他们把土地还给农民。这样的开明贵族有没有?有!如《战争与和平》中的安德烈,《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列文,《复活》中的聂赫留道夫。但是事实说明,单单靠这些贵族的施舍,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社会照样一片黑暗,统治阶级照样巧取豪夺,农民照样受苦受难。    托尔斯泰写《复活》时,不一定已经认识到这些工人就是未来解放社会的力量。但是从托尔斯泰描写这些工人的字里行间,使人感觉到,这些工人都是些道德高尚的人,他们互相之间都很团结,任何困难都吓不倒他们。所以托尔斯泰说,这些工人是“全新的人”,他们构成的世界是“全新的、美丽的世界”。    托尔斯泰在《复活》中用浓墨重彩描绘了一群政治犯,也就是一群革命者。在托尔斯泰的笔下,他们是当时的先进分子,代表社会的进步力量。他们献身革命,不怕吃苦,不怕牺牲,不怕坐牢,不怕流放,和沙皇专制政体做坚决的斗争。如小说中所描写的纳巴托夫就是这样的革命者。他曾多次被捕,多次坐牢,多次被流放,他成年后的一半岁月都是在监狱和流放地度过的,但他无犯无悔,从不气馁,他的斗志反而更旺盛了。“总是那么精力充沛,总是那么乐观,总是那么精神饱满”。他从不猜测遥远的未来,他总是牢牢地把握住现在,脚踏实地从事实际工作。    他们背叛了剥削阶级的家庭,抛弃了优越的生活条件,甘愿和老百姓打成一片,过着清贫的生活。如玛丽亚·帕夫洛夫娜,她的父亲是个将军,但她从小就厌恶贵族生活,喜欢普通人的生活。她说,她跟厨娘们在一起,跟车夫们在一起,觉得很愉快,而跟她家的那些老爷太太们在一起,就觉得乏味,觉得无聊。后来她懂事了,她才知道她家过得是寄生生活,于是她就离开家,进了工厂,当了工人。    当玛斯洛娃正在待徨,正在犹豫不决,正在人生的道路上面临着重大选择的时候,她遇到了这群革命者,这是她的幸运。    玛斯洛娃一接触到这些革命者,就觉得他们都是极好的人,他们从不考虑自己,总是考虑如何帮助别人。他们有的人虽然也是老爷,可是他们放弃了自己的特权,放弃了优越的生活,他们都是为老百姓着想。他们对她特别友好,从来没有看不起她。    玛斯洛娃感动了,她的心和他们的心贴在一起了,她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了他们的观点,不由自主地在各方面效仿他们。    聂赫留道夫曾赌神发誓说,他要跟着玛斯洛娃到西伯利亚去,他要和玛斯洛娃结婚,因为他曾对玛斯洛娃犯下了罪,他要赎罪。但是他的思想只停留在对玛斯洛娃的怜悯和同情上,他的宽宏和大度并没有在玛斯洛娃的心中点燃新生的火花。她一想到他过去对她的凌辱,她怎么能再投入他的怀抱呢!    只有这些革命者才真正把她从苦海中救出来,使她彻底摆脱了过去那段生活笼罩在她头上的阴影,她现在可以昂着头,挺起胸,迈开大步向前走了,她前边的路还长着呢。    《复活》一出版就受到高尔基、契诃夫、科罗连科、斯塔索夫、列宾等人的热烈欢迎,但是却引起了沙皇当局的仇恨。沙皇书报检查机关对《复活》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删除,当时只有国外才能看到完整的版本。    警察局加强了对托尔斯泰的监视。沙皇的高官们面对《复活》怕得要命。他们有的说,把托尔斯泰关进彼得堡罗要塞吧;有的说,把他流放到西伯利亚吧;有的说,就说他疯了,把他关进疯人院算了。但是他们谁也不敢动托尔斯泰的一根毫毛,因为他们害怕人民。人民,包括全世界人民,都支持托尔斯泰。    一份官方刊物在谈到当局为什么不敢伤害托尔斯泰时写道:“我们有两个沙皇,一个是尼古拉二世,一个是托尔斯泰。他们两个谁厉害?尼古拉二世对托尔斯泰无奈他何,不可能动摇他的‘宝座’,可是托尔斯泰却毫无疑问地动摇着尼古拉二世的宝座。”    从当局的这些反映中可看出,《复活》在沙皇统治的一潭死水中掀起的可不是涟漪,而是怒涛。    于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

内容概要

  《复活》是托尔斯泰历时十年创作的著名长篇。情节的基础是真实的案件。贵族青年聂赫留道夫诱奸姑母家中的养女、农家姑娘玛斯洛娃(小名卡秋莎),致使她沦为妓女;而多年后当她被诬谋财害命时,他却以陪审员身份出席法庭对她进行审判。这看似巧合的事件,在当时俄国社会却有典型意义。这部小说不但揭示了作者晚年精神上的觉醒,也借小说主人公聂赫留道夫的经历和见闻,展示了农奴制改革后俄罗斯从城市到农村的社会阴暗面,对政府、法庭、监狱、教会、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因此,这部小说被誉为“19世纪俄国生活的百科全书”。

作者简介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著名作家、思想家,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他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其作品反映了十九世纪俄罗斯社会的真实生活,描写了俄罗斯形形色色的人物,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典型。托尔斯泰的文学传统不仅为后世的俄苏作家所继承、发展,而且在整个世界文学中具有极其巨大的影响。
  乔振绪,当代著名翻译家。1930年生,原籍山西太原,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学习,1955年进入研究生班,在苏联专家亲自指导下学习。在俄罗斯古典文学名著的翻译上成果显著,先后翻译了《复活》、《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死魂灵》、《乡村夜话》等。

书籍目录

第一卷
第二卷
第三卷

章节摘录

三十九祈祷仪式开始了。神甫穿着一种式样奇特的锦缎做成的很不方便的法衣,把碟中的面包切成若干块儿,然后把一块块面包放入一杯葡萄酒中,同时嘴里念着不同的名字和祈祷词。与此同时,诵经士先是念祷词,后是唱祷词,然后是和犯人组成的唱诗班交替唱祷词。由于祷词是斯拉夫语,所以无论是诵经士,还是犯人,都不懂祷词的意思,再加上他们念得快,唱得也快,他们就更不懂了。祷词的内容多半是祝愿皇帝陛下和皇室成员福泰安康。这种内容的祷词,大家跪着念了好多遍,有时和其他祷词一起念,有时单独念。此外,诵经士还读了《使徒行传》中的几行诗,他读得怪声怪调的,根本听不懂。神甫念了《马可福音》中的一段,念得非常清楚,这段的内容是,耶稣复活以后,在他升天和坐到圣父右边之前,他先向抹大拉的玛利亚显灵,从她身上驱除了七个魔鬼;然后又向十一个门徒显灵,让他们向普天下众生传布福音,并告诉大家,凡不信者必然毁灭,凡信者必然受到洗礼,必然得救。此外,他还要驱邪,还要为众生医治百病,还要传布新的语言,还要捉蛇;如果服了毒,他也不会死,他还会健康如初。据说,神甫把切成小块的面包放进葡萄酒里,经过一定的法术,经过祈祷,这些小块面包就变成了上帝的肉和血,这就是祈祷的实质。至于法术是怎么回事呢,这就是神甫不疾不徐地把两臂向上举起(虽然他穿着又肥又大的锦缎法衣,做出这种姿势很不方便),就这样举着,然后跪下,吻圣桌,吻圣桌上的东西。然而最重要的举动是神甫用双手拿起餐巾在碟子和金碗上方慢慢晃动,据说就是在这时候,面包和酒就变成了上帝的肉和血,所以仪式进行到这里,就格外地隆重。“颂扬至圣、至洁、至福的圣母的功德吧!”神甫做完了这些举动之后,在隔断后面大声说道;这时,唱诗班庄严地唱起了颂歌,他们唱道,光荣归于少女玛利亚,她生下耶稣,却没有失去贞操,她应该比司智慧天使获得更大的光荣,她应该比六翼天使获得更大的光荣。唱诗班唱完颂歌以后,这时面包和酒变成肉和血的过程就完成了,神甫揭开碟子上的餐巾,把放在碟子中间的一小块面包切成四块,然后拿起一小块面包先到酒里蘸一下,再放到嘴里。他就是吃了一块上帝的肉,喝了一口上帝的血。之后,神甫拉开帷幔,打开中间的门,手里拿着金碗走出来,请自愿者来吃上帝的肉和喝上帝的血。自愿者是几个孩子。神甫先问了孩子们的姓名,然后用小勺从碗中小心翼翼地取出一块浸过酒的面包,放进一个孩子的嘴里,等喂完了所有孩子以后,神甫立刻给孩子们擦了嘴,然后愉快地唱了一首歌,歌词的内容说的是孩子们吃了上帝的肉,喝了上帝的血。这之后,神甫端着碗,到了隔断后面,他在那里喝完碗里上帝的血,吃完碗里上帝的肉,然后咂吧着嘴把小胡子舔干净,把嘴和碗也舔干净,然后乐呵呵地从隔断后面迈着矫健的步子走出来,他那小牛皮靴的薄后跟不停地发出嘎吱嘎吱的响声。耶稣教的祈祷仪式到此结束。但是神甫为了安慰这些不幸的犯人,就在通常的祈祷仪式之外,又加了一种特殊的仪式。这种特殊的仪式就是,神甫站在被他吃掉的上帝的包金圣像面前(圣像的脸和胳膊是黑的,圣像两边点着十支蜡烛,把圣像照得通亮),用一种奇特的假嗓门儿,用一种似唱非唱、似说非说的调子,念了下面的一段话:“我主耶稣,千千万万圣徒颂扬你,我主耶稣,千千万万受苦受难者颂扬你;万能的主啊,救救我吧,我的至圣至贤的耶稣啊,救救皈依你的人吧;我主耶稣,宽恕我吧,我们都领受到你的恩德,我主耶稣,我们都是你的弟子,你代表了神的意志;我们的耶稣啊,恩赐给我们天堂的欢乐吧!”神甫念到这里,停顿了一下,松了一口气,画了一个十字,磕了一个头。大家也都跟着这样做,典狱长、看守、犯人都磕了头,敞廊上丁丁当当的镣铐声响得更频繁了。“无所不能的耶稣啊,”神甫继续念道,“你是天使的创造者,你是力量的主宰,天使们敬服你;万能的耶稣啊,你拯救了世世代代的众生;无所不在的耶稣啊,万千教徒颂扬你;无所不在的耶稣啊,你给历代沙皇的江山构筑了铜墙铁壁;大慈大悲的耶稣啊,你执行了神的意志,你保护着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的人;善良的耶稣啊,你给僧侣们带来愉快;慈悲的耶稣啊,你给众神甫带来幸福;仁慈的耶稣啊,你给了守斋者力量,使他们能坚持守斋;造福于人的耶稣啊,你给圣徒们带来万千喜事;圣洁的耶稣啊,你使贞洁者永葆贞洁;永恒的耶稣啊,你拯救了犯罪者的灵魂;耶稣啊,上帝的儿子,饶恕我吧!”神甫念到这里,终于停住了。不过仍然重复着“耶稣”这个词,而且声音越来越大。他用手撩起绸里子僧袍,一条腿跪下去,叩了一个头,唱诗班唱起了神甫祷词中的最后一句话:“耶稣啊,上帝的儿子,饶恕我吧!”犯人们都跟着神甫跪下,起来,起来,又跪下,所以他们阴阳头上的半边头发也跟着摆来摆去,他们那干瘦的腿上戴着的脚镣也不停地丁当作响。这种神甫另加的特殊仪式持续了很长时间。这种仪式总是从颂扬耶稣开始,到“饶恕我吧”结束,然后再从颂扬耶稣开始,再到“饶恕我吧”结束,因此犯人们有画不完的十字,鞠不完的躬,下不完的跪。开始时,神甫每停顿一次,犯人们就下一次跪,后来改成停顿两次下一次跪,再后来改成停顿三次下一次跪了。当全部颂词结束后,神甫松了一口气,合上《圣经》,走到隔断后面去了,这时大家都喜形于色。还剩下最后一项程序。只见神甫拿起放在圣桌上的四端镶有珐琅饰物的包金十字架,走到教堂的中央。先是典狱长,后是副典狱长,再后是看守,最后是犯人,大家依次走到神甫跟前吻十字架,轮到犯人们去吻十字架时,他们互相挤呀,推呀,嘴里还骂骂咧咧的。神甫一边和典狱长交谈,一边把十字架和自己的手擩到走到跟前来的犯人的嘴边,有时擩到他们的鼻子上。犯人们尽可能又吻十字架,又吻神甫的手。为了安慰和教育迷途的弟兄举行的耶稣教祈祷仪式就到此结束了。四十不过,在教堂里参加仪式的人,从神甫、典狱长到犯人玛斯洛娃,绝对不会想到,神甫尖声尖气地无数次呼唤过和用一切稀奇古怪的字眼颂扬过的耶稣恰恰反对此时此刻人们在这里所做的一切举动。耶稣不仅反对这种毫无意义的连篇累牍的祷词,不仅反对喜欢为人师表的神甫利用面包和葡萄酒所做的亵渎神明的所谓法术,而且绝对反对把一部分人当做另一部分人的导师,反对在教堂里祷告,圣意是让每个人单独祈祷,反对修筑教堂,他来就是为了拆毁教堂的,他说,不应该在教堂里祈祷,应该在心灵中祈祷,应该向真理祈祷;更主要的是耶稣不仅反对审判人、囚禁人、虐待人、侮辱人、残暴地惩罚人(就像这里做的),而且反对对任何人进行人身伤害,他说,他来就是为了释放囚犯的,就是为了还囚犯以自由的。在场的人谁也没有想到,这里的一切举动都是以耶稣的名义进行的,实际上这些举动是对耶稣的亵渎,是对耶稣的戏弄。在场的人谁也没有想到,神甫手中举着让人们亲吻的四端镶着珐琅饰物的包金十字架,不是别的,正是钉死耶稣的行刑架的模型,耶稣所以被钉死,正是因为他反对现在在这里以他的名义进行的这一切仪式。在场的人谁也没有想到,那些假想吃面包、喝酒就是吃耶稣肉、喝耶稣血的神甫确实在吃耶稣肉和喝耶稣血,不过不是面包和酒所体现的耶稣的肉和血,而是以下事实所体现出来的耶稣的肉和血:那就是他们不仅诱骗那些耶稣认为同自己一样的“小人物”,而且还剥夺了这些小人物享有幸福的权利,使他们遭受最残酷的折磨,他们把耶稣赐给这些小人物的福利掩盖起来,隐藏起来。神甫心安理得地做着他所做的一切,因为他小的时候就有人教育他说,这个教是唯一正确的教,以前那些虔诚的人都信这个教,现在那些上层人物,不管是宗教的还是非宗教的,也都信这个教。他相信,面包不会变成肉,他也不会真的吃了一块上帝的肉;他也相信,没完没了的祈祷对灵魂并不一定有好处。但是他认为,必须信这个教,为什么一定要信这个教呢,这是因为十八年来他由于主持了这个教的各种圣礼,获得了可观的收入,他就是靠这个收入养家糊口的,他就是靠这个收入供儿子上中学的,他就是靠这个收入供女儿上教会学校的。至于诵经士,他信这个教就信得更坚定了,比神甫还要坚定。他根本不管这个教的教义是什么,他早就把它们忘得一干二净了。他只知道,他在这里无论干什么,都能拿到钱,比如敬圣餐酒、追荐亡魂、敲钟、主持普通的祈祷仪式、主持颂扬耶稣的祈祷仪式,等等。他干这些事都不会白干,都能获得一定的报酬,真正的教徒都是愿意出钱的,因此当他大声高喊“饶恕吧,饶恕吧”的时候,他认为他的喊叫完全是必要的,就好像商贩卖劈柴,卖面粉,卖土豆时需要吆喝一样。至于监狱的典狱长们和看守们,他们虽然从来都不知道也没有深入考虑过这个教的教义是什么,有什么意义,教堂里举行的这种种仪式有什么用,但是他们坚持一点,必须信这个教,因为上层人物和沙皇都信这个教。此外,他们还感觉到,这个教还为他们的残酷统治辩护,虽然这只是一种感觉,他们也说不清楚,这是怎么一回事。如果没有这个教,他们不仅很难,而且根本不可能像现在这样心安理得地利用自己的权力折磨人,虐待人。典狱长是一个心眼儿好的人,如果没有这个教支持他,他绝不可能干这样的工作。所以他一动不动地站着,卖力地鞠躬,画十字,用心祷告,当唱诗班唱《那些司智慧天使》时,当教堂开始给孩子们授圣餐时,他走到前面,亲手抱起一个领过圣餐的孩子,抱了好一阵子。犯人们中间,只有少数人看清了教堂里进行的这一切仪式都是骗人的,谁信就骗谁,心里觉得很好笑。但是大多数犯人却相信,这包金的圣像,这蜡烛,这金碗,这法衣,这十字架,反复念叨的“赐福万代的耶稣”和“宽恕吧”等难懂的话,都潜藏着一种神秘的力量,依托这种力量,就可以在今生和来世获得好处。虽然多数人试验过,他们本想依靠祈祷,依靠在圣像前不断点蜡烛,在今生获得很多好处,可是他们什么好处也没有得到,他们的祈祷落空了,但他们仍然坚信,这种落空是偶然的,这一套仪式和法术既然得到有学问的人的认可,又得到主教的赞同,可见它们是很灵验的,即使对今生没有用,对来世也是有用的。玛斯洛娃也属于犯人中的大多数,她也相信这一套。她也和其他人一样,在祈祷仪式进行的过程中,一方面心怀景仰之情,一方面也感到无聊。开始时,她站在挡板后面的人群中间,除了女犯,她其他人都看不见。后来领圣餐的人向前移动,她和费多西娅也跟着向前移动,这时她才看见典狱长,看见典狱长后面和看守们中间有一个浅黄色胡子、淡褐色头发的男人,他是费多西娅的丈夫,他目不转睛地看着妻子。当唱诗班唱赞美诗的时候,玛斯洛娃一直在看他,并和费多西娅低声说着话,当大家都画十字和行鞠躬礼时,她才画十字和行鞠躬礼。

媒体关注与评论

《复活》是托尔斯泰创作的最后一个高峰,或许是最高峰,它那望不见的峰巅淹没在云雾之中。这部小说与《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的不同之处在于情节紧凑,几乎没有离题的插曲。小说对人物的肖像刻画得非常成功,观察深刻,“堪称毫不留情的现实主义”。    ——罗曼·罗兰    《复活》就好像一道望不到边的巨大的瀑布,它穿过坚硬而冷峻的峭壁从高空飞泻而下,冲向广阔的空间,翻起千层浪花,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    ——斯塔索夫    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文艺复兴以来唯一能挑战荷马、但丁、莎士比亚的作家”,“与巴尔扎克一起被称为现实主义文学中两座最高、最辉煌的山峰。”《复活》是托尔斯泰“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作家对俄国地主资产阶级社会批判得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长篇小说”。    ——茨威格    《复活》通过有血有肉的逼真的描写,真实地反映了在沙皇暴政下人们像浮萍一样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深刻地揭露了专制制度的黑暗和惨无人道。    ——乔治·卢卡契    《复活》对沙皇专制制度的批判,对监狱、法庭乃至整个上层社会的揭露,非常深刻,入木三分。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都被塑造出了自己独特的性格,是一个个具有自身丰富性而不是类型化的形象。    ——普鲁斯    无情地撕毁一切假面具的特点在《复活》中最有力地表现出来了。他成功地使用了对照的手法,正是在广大农民的贫困生活与贵族地主阶级的奢华生活的对照中,托尔斯泰无情地揭露了沙皇政府各级官员的极端腐败,猛烈地谴责了地主阶级土地占有制度的不合理。    ——茅盾    读托尔斯泰的《复活》,我感觉他的确了不起,他笔下的妓女玛丝洛娃给人一种圣洁之感,而我们有些小说的所谓“圣洁女性”形象却给人卑琐之感。这就看出大师与普通作家之间的差别了。    ——迟子建

编辑推荐

《复活》编辑推荐:著名翻译家乔振绪说:《复活》一出版就受到高尔基、契诃夫等人的热烈欢迎,但却引起了沙皇当局的仇恨。沙皇书报检查机关对《复活》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删除,当时只有国外才能看到完整的版本。直到1933年出版《托尔斯泰全集》时,才得以把《复活》的完整版本公诸于世。沙皇的高官们对《复活》怕得要命,派警察监视他。有的说,把托尔斯泰关进彼得堡罗要塞吧;有的说,把他流放到西伯利亚吧;有的说,就说他疯了,把他关进疯人院算了。但是他们谁也不敢动托尔斯泰的一根毫毛,因为他们害怕人民。人民,包括全世界人民,都支持托尔斯泰。一份官方刊物在谈到当局为什么不敢伤害托尔斯泰时写道:“我们有两个沙皇,一个是尼古拉二世,一个是托尔斯泰。他们两个谁厉害?尼古拉二世对托尔斯泰无奈他何,不可能动摇他的‘宝座’,可是托尔斯泰却毫无疑问地动摇着尼古拉二世的宝座。”是这样的吗?

名人推荐

《复活》是托尔斯泰创作的最后一个高峰,或许是最高峰,它那望不见的峰巅淹没在云雾之中。这部小说与《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的不同之处在于情节紧凑,几乎没有离题的插曲。小说对人物的肖像刻画得非常成功,观察深刻,“堪称毫不留情的现实主义”。——罗曼•罗兰《复活》就好像一道望不到边的巨大的瀑布,它穿过坚硬而冷峻的峭壁从高空飞泻而下,冲向广阔的空间,翻起千层浪花,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斯塔索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文艺复兴以来唯一能挑战荷马、但丁、莎士比亚的作家”,“与巴尔扎克一起被称为现实主义文学中两座最高、最辉煌的山峰。”《复活》是托尔斯泰“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作家对俄国地主资产阶级社会批判得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长篇小说”。——茨威格《复活》通过有血有肉的逼真的描写,真实地反映了在沙皇暴政下人们像浮萍一样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深刻地揭露了专制制度的黑暗和惨无人道。——乔治•卢卡契《复活》对沙皇专制制度的批判,对监狱、法庭乃至整个上层社会的揭露,非常深刻,入木三分。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都被塑造出了自己独特的性格,是一个个具有自身丰富性而不是类型化的形象。——普鲁斯无情地撕毁一切假面具的特点在《复活》中最有力地表现出来了。他成功地使用了对照的手法,正是在广大农民的贫困生活与贵族地主阶级的奢华生活的对照中,托尔斯泰无情地揭露了沙皇政府各级官员的极端腐败,猛烈地谴责了地主阶级土地占有制度的不合理。——茅盾读托尔斯泰的《复活》,我感觉他的确了不起,他笔下的妓女玛丝洛娃给人一种圣洁之感,而我们有些小说的所谓“圣洁女性”形象却给人卑琐之感。这就看出大师与普通作家之间的差别了。——迟子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复活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物流太给力了,当天买第二天就送到了,书也是正版,非常满意!
  •   书不错,已经认真拜读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