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养育

出版时间:2012-1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作者:赵璐玫  页数:247  
Tag标签:无  

前言

从“生理养育"到“精神养育"    张红    赵璐玫老师的这本书,我是不知不觉中一口气读完的。掩卷沉思之际,时钟已经指向了午夜。如果用一些词汇来描述我读完后的心情,无疑会有下面几种:会心的莞尔,那一定是看到了壮壮童年的可爱与稚气;纠结的焦虑,那是因为读到了壮壮上学后遇到的种种困难,将心比心地体会到做母亲的感受;由衷的快乐,那是因为看到远在异国他乡的壮壮在母亲精心的养育下终于长成为一个独立、自强、懂事的小伙子。还有……    当然,除了这些感受,我的脑海中一直在盘旋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是养育?    按照汉语词典的解释,“养育”这个词有两个最为基本的意思。一是供给生活所需,使其生存、成长。二是经过抚养教育使(人)成长。根据我的理解,第一层意思是大家最为熟悉的,指的是生活上的供养或者生存的照料。这是幼小的生命得以生存和延续的基本条件,也是父母应尽的法律责任和义务。满足这个条件的父母有一个专门的词汇——“衣食父母”。第二层意思则是人们常说的一句话——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指的是通过心灵的沟通和交流,引导孩子的精神成长。如果说前者的重点在“养”,那么,后者的重点无疑是在“育”。    我们的父母辈,因为生存和生活的艰难,对待子女往往只能停留在“生活养育”的层次,无法更多地关注孩子心灵层面的需求。即使他们成为了爷爷奶奶,在幼儿园门口接孙子孙女的时候,也往往习惯于只问两个问题:第一是:“今天吃了什么?”第二是:“今天学了什么?”    教育是个实践智慧,当我们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时,往往无意识地借鉴自己成长的经验。但时代已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根据心理学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观点,当生理层面的需要得到满足,不成为问题之后,精神层面的需要就变得异常突出。因而今天的年轻父母,往往会更关注孩子的情绪情感发育,对学校教育提出的希望是“让孩子快乐”。这无疑是前进了一大步,进入了“心理养育”的层面。    然而,孩子的成长,只要快乐就可以吗?    成长有两个最为重要的命题,其一是寻找自我,其二是寻求意义。“心理养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解决前者,而后者无疑需要更高层次的养育,那就是“精神养育”。即通过言传身教,良好沟通交流,实现对孩子价值观的引领,促进孩子的精神发芽和成长。    赵璐玫老师通过她和儿子壮壮的故事,给我们阐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养育。    赵璐玫老师和壮壮之间的书信集,就是母子二人在精神上的充分交流。尽管相隔万里之遥,但母子俩人的心灵沟通非常紧密。正是靠着这些书信,壮壮在妈妈的教育和引导下,才能够健康成长。    家有儿女初长成时,我们可能都面临着如何做父母的困惑,如何跟得上孩子的成长,如何避免“保姆”和“监工”的角色误区,这是今天我们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感谢赵老师,感谢壮壮,他们母子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感动,更多的是启迪。      (张红,北京教育学院校长研修学院副教授)

内容概要

《个性化养育:每个孩子都是美好的》作者赵璐玫多年从事小学教育及小学管理工作,同时也是一位孩子的母亲。她从教育者和母亲两个角度,以自身丰富的经验告诉父母们,如何保护孩子的个性,以及在孩子的教育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作者自己的孩子壮壮,天资平平、在以成绩为主要评价依据的中国教育体系中不被看好,但是作者以母亲和教育工作者的双重智慧,无条件地接纳和支持孩子,保护孩子的兴趣和天性。在母亲不动声色又苦心孤诣的培养下,儿子成长为热情开朗、兴趣广泛、内心强大、善于思考又长于表达的人,最终留学美国,拥有了成功、自信的人生。在《个性化养育:每个孩子都是美好的》中,作者从壮壮幼儿期开始,讲述自己的养育经历,并结合从教经验。为父母们提出切实可行的个性化养育忠告,是一部非常难得的教育实践指导书。每个孩子都是美好的,个性化养育才是立足于未来的养育方式,妈妈们可以从中汲取经验,尊重孩子的个性,接受孩子的不同。

作者简介

赵璐玫,北京市某重点小学党支部书记,常务校长,中学高级教师职称,具有30多年任教经验,多次荣获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等奖励。主持编写过《思智引航》、《教林思语》等多部教育丛书,并发表过多篇专业论文。

书籍目录

序 言
推荐序一/001
推荐序二/004
自序/006
编者手记/007
上.养育篇
幼儿:
爱是点点滴滴、无怨无悔的付出……2
1.我的儿子来了/2
2.“孩子,你是最可爱的”/3
3.初为人母的记忆/5
4.“壮壮,你怎么不认识颜色!”/7
5.“妈妈,晚安!”/9
6.“妈妈,我会死吗?我害怕!”/12
7.“妈妈,你要第一个接我!”/14
8.“妈妈你别走!”/17
9.“壮壮的小嘴巴真利索”/19
10.“壮壮,有客人来了!”/22
11.爱的教育是最好的早教/24
12.“妈妈,我在这边儿玩哪!”/27
13.让孩子学“艺术”,我曾走进误区/29
14.道德教育就在生活中/33  
15.“妈妈让我再玩儿一年!”/35
16.孩子能不能“打”?/37   
17.“孩子,对不起!”/40
小学:
爱是鼓励、支持、引导、理解、包容……43
1.儿子上学第一天 /43
2.“主动和老师交流”/46
3.“妈妈,我让你失望了”/48
4.我辅导孩子学习的想法/51 
5.妈妈要处理好工作和家庭的关系/52
6.我辅导孩子学习的具体做法/55
7.“孩子,妈妈懂你”/57
8.我要给孩子营造快乐/59
9.把孩子的爱好发展成特长/62
10.教育孩子需要专门的时间去做吗?/65 
11.家长应该研究孩子为什么撒谎/68
12.“我要孩子有个好身体”/71
13.男孩子也“整容”/73
14.和孩子一起“议论老师”/76
15.辅导孩子写作文/79
16.学校生活中的“风波”(之一)/83
17.学校生活中的“风波”(之二)/87
18.老师和妈妈的肺腑之言/88
  
中学:
爱是平等交流、尊重差异、顺其自然……91
1.让孩子骑车上中学/91
2.孩子在长大/94
3.“妈妈,我想要我的压岁钱!”/96
4.“妈妈,我再给你讲一个逗事”/99
5.仍然是文体活动的积极分子/102
6.教育孩子不要“早恋”/104
7.记得那年闹“非典”/109
8.壮壮就这样学习/110
9.学习不应该仅是一件苦事/113
10.放儿子离开我/115
下.交流篇
......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一、幼儿:爱是点点滴滴\无怨无悔的付出1.我的儿子来了那年7月6日,中午十二点多,经历了两个小时轻微产前阵痛的我被医生检查后宣布:“胎儿脐带绕颈,要马上实施剖腹产,否则母子都有危险。”于是,看着丈夫和家人一阵忙乱,看着丈夫严肃地倾听医嘱,然后是办理手续,术前签字……推我进手术室前,丈夫似乎很激动,就那么俯下身,不顾过往患者医护,抱住大腹便便仰面朝天的我,脸红红的,眼中似乎还有泪。事后他曾告诉我“签字时手发抖”,曾要求大夫“万一不幸先保大人”,他很奇怪一向比较脆弱的我当时竟如此镇定超脱。的确,因为还没有特别疼痛,我的心情一点也不紧张,窃喜朋友说的“剖腹不会像自己生那么疼”,想着几乎延续到分娩前的孕期反应就要结束了,特别是想“孩子快出世了”,眼前就浮现出各种可爱娃娃的形象,心里觉得这实在太好了!于是就那么四平八稳躺在手术台上,眼望天花板等着医生们做各种准备。开始手术了,任麻醉师“今天天气哈哈哈”,听她在旁边对我说着些无关紧要的话,心里很清楚她在分散我的注意力,其实早通过刀剪声知道,自己的肚子已经被打开了。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有一点点发冷——是失血原因还是盖的被单有些薄?有一点点头晕——是麻醉反应还是枕头太矮?有一点点揪扯——是医生在合力取出孩子!“双眼皮!这孩子真瘦”,医生们的议论声听得清清楚楚。忽然听到哭声了,是我的孩子嘹亮清脆的天籁呀!似乎是一种心灵感应,在那一刻,坚定期盼自己会生女儿的我忽然在心里说:“是个男孩子。”仿佛为了印证我的感觉,几乎是同时,医生的大手把个血糊糊的小肉团托给我:“看好了啊,男孩。”好奇怪啊,我的心情很平静,是一种特别快乐又特别平和的宁静。在心里说,我是儿子的母亲了,一点没有遗憾,好像一直企盼的就是这个孩子!当初孕期检查做B超时常常缠着医生,“大夫,是女孩吗”,“大夫,我喜欢小姑娘”。人家总说看不出来,我还乐观地和朋友们一起分析,“医生怀疑我的动机,不敢告诉我是女孩。”可是,为什么没有那种叫做“激动”的感觉呢,仿佛早就知道结果,仿佛早就知道是儿子,仿佛早就知道孩子健康。啊,此刻身心更加放松了,是麻药反应吗?怎么这样困?沉沉睡去……2.“孩子,你是最可爱的”还是在医院里,术后三天了,身体在一点点好起来。医生通知说今天可以喂奶了!那时正值7月盛夏,但产妇房间还没有安装空调电扇,加上产后体虚,觉得自己稍稍一动就大汗淋漓。可还是早早用温水擦拭乳房,早早就坐好了等着。近了,来了!听到推来婴儿车的声音了!“16床,给孩子喂奶!”护士小姐的声音一点也不兴奋,很职业很平静地把孩子抱给我。这是我跟孩子第一次正式见面呀,小心翼翼接过来,先看到的是一张红红的小脸,又看到的确是双眼皮,还看到他的小嘴努力撅着,不是张着嘴找奶吃而像在撅着嘴生气,这真奇怪。不过真是很好看!很可爱!儿子的小脑袋不停地转动,肯定是饿了。于是在护士的帮助下,我和儿子都被调整到正确的姿势,儿子吃到了妈妈给的第一口奶,感觉到孩子吸吮的一刹那,全身都麻酥酥又似有暖流通过,忍不住轻轻抚摸,忍不住轻轻亲吻,不转眼珠地看着自己的孩子,摸他的小手小脚,看他的头发眉毛……这是我的宝贝!这是我的儿子!那一刻我感到了巨大的幸福!虽然奶水不多,孩子还是断断续续地吃了半个钟头。大约是时间到了,看到婴儿车又推过来,一位老护士不由分说上前抱起孩子,“离开妈妈”的孩子马上大哭!几天来一直很平静的情绪忽然没有了,情不自禁对老护士求救般地大喊:“阿姨,我的孩子没吃饱。”嘴里说着,心里一阵委屈,似乎自己的孩子被抢走了,眼泪马上就流下来了。那个护士哈哈一笑:“没事!这‘小精豆子’能吃着呢,推回去我再喂喂。”我这才松了口气,又忙不迭道谢,才觉得浑身已被汗水湿透,才想起这一屋子十几个产妇,我们和睦相处好几天,大家闲时聊得热火朝天,可刚才我所有心思都在我的孩子身上,没有看任何一位室友的孩子一眼。后来家人告诉我,第一次见到孩子时,看到他只有四斤八两的体重,只有47厘米的身长,瘦瘦小小,干干巴巴,“小脸像老太婆,小手像鸡爪子”。大家都连连叹息,心里充满失望和怜惜,心说这孩子以后可够难带的,只有我浑然不觉,笑嘻嘻地向大家炫耀,“双眼皮,眼睛特别大,还有两个小酒窝”。P2-4

后记

人生短暂,人们都希望把美好的记忆尽量保存起来,以便时时回顾回味。有一次在美国参加一个朋友的生日派对,他妈妈给大家播放了一段录像,里面有那刚半岁的小孩儿穿着不太合身的婴儿服、妈妈扶了半天也坐不住,最后还是只会“四脚朝天”的稚拙样子,有朋友童年时第一次尝棒棒糖、第一天背书包上学的情景,我的朋友激动万分,我们也都为他妈妈对孩子的爱而感动。    中国的父母也是十分疼爱自己孩子的,但这种爱往往表现为持续激励自己的孩子,让他们更有竞争力。“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在当今变成了简单的,几乎只有一个意思的“现在不努力学习(考上好大学),将来为找不到工作而悲伤”,“子不教,父之过”则变成了“我儿子要是没出息,我这个当爸的没脸见人”。仔细想想,这是一种悲哀和遗憾。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如果把所有年轻人都用一个方式来塑造和评价,让他们在一个平台上竞争,那活生生的人和工厂里的零件、产品有什么区别?而所谓的“劣品”又向何处去?    记得我还在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年暑假时和妈妈一起到表哥家玩儿。客厅里,我在写暑假作业,隔壁是我妈妈、大姨和表哥在一起翻看表哥小学的毕业相册。我听到他们在谈论着相册上表哥同学后来的发展。耳朵很尖的我清晰地记得表哥当时说:“×××,那会儿学习挺好的,后来一上初中,不行了;××,高一的时候不行了;×××,高三的时候,不行了……”我虽然还小,但也完全明白表哥的意思,家人们不经意的话让我在一旁惆怅了半天。我心里想:我会在什么时候“不行了”呢?    好在,我的妈妈,虽然她肯定比我的“客厅惆怅”更早就知道我“不大行”。但她从来没有对功课一向不大好的我说过“这孩子不行了”一类的话,也不是把我这个“小劣品”强行推上考场,她鼓起勇气放开一直保护我的双臂让我来到美国,她把她的爱变成各种积极的元素,滋养着我因学业打击和环境压力而有些“营养不良”的心灵。    现在回想,一个17岁的孩子来到美国,除了吃饭睡觉还和中国一样,如果非要在身旁找出和中国一样的事物,那只剩下麦当劳和肯德基了。在一个如此不同的环境中,孩子得到快乐和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我妈妈当时的压力可想而知。但她压抑着自己思念和担心的情绪,不断地与我沟通给我鼓励。文字的力量是神奇的,多少次当我在国外突然感觉大脑一片空白,心里一遍遍重复想着“你现在真的是一个人在美国,是真的……”的时候,看看妈妈写的邮件,想想她讲的话语和道理,我就觉得其实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所以我觉得,出国只是给了我一个机会和可能,它并不是我走到今天取得一点进步的根本原因。起决定作用的是我们的交流,一年的分离让我们母子有了更多心平气和沟通的机会,我们交流的内容似乎比国内更深更广了。这是妈妈教育的智慧,这种智慧,是我健康成长的保障。

媒体关注与评论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璐玫老师是一位成功的母亲,也是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她常以母亲和老师两种不同的角色,思考对壮壮的教育行为。既有对现行教育模式、人才评价模式的反思,也有如何让家庭教育配合学校教育的认识,这对于寻找家校教育结合点的老师和家长来说,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教育部副部长 刘利民成长有两个最为重要的命题,其一是寻找自我,其二是寻求意义。“心理养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解决前者,而后者无疑需要更高层次的养。育,那就是“精神养育”。即通过言传身教,良好沟通交流,实现对孩子价值观的引领,促进孩子的精神发芽和成长。赵璐玫老师通过她和儿子壮壮的故事,给我们阐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养育。  ——著名德育专家 张红养育儿子的过程虽有数不尽的烦恼、操劳,但不可否认的是我“痛并快乐着,累并幸福着”。我用我的文字,记录养育儿子十几年的点点滴滴,我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妈妈的努力和付出不可或缺;我和儿子用我们的文字,记录一对远隔万水干山的母子共同的成长,那是穿越时间和空间阻碍,在尘埃中开出的鲜艳花朵,是我和儿子用心弦弹拨的心灵之音。  ——本书作者 赵璐玫

编辑推荐

《个性化养育:每个孩子都是美好的》编辑推荐:教育部副部长 刘利民,著名德育专家 张红郑重推荐。尊重孩子的个性,接受孩子的不同,个性化养育才是面向未来的养育方式。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个性化养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3条)

 
 

  •   现在市面上的育儿书籍琳琅满目,依我看也无非是两种类型,一类是专家们根据自己多年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指导类书籍,另一类便是众多成功的父母们根据孩子的成长经历写出的教子心得。前一类自不必说,而后一类有时读罢除了赞叹作者的育儿智慧,还不由得有一种感叹,人家的孩子似乎有些天才的味道,而天才的感觉一出,这书的感觉就离自己远了。
    但是读罢《个性化养育》,你突然会发现这本书是如此真实地贴近自己,你会发现在别的父母眼中所谓的成功其实真的不值一提,成功的母亲应该就是赵璐玫老师这样的,拥有一个平凡的孩子,但是怀着满心的欢喜去接受,看得到孩子的不足,可是足够耐心地去等待,这个世界上的天才的确是太少了,我相信大多数孩子都是赵璐玫老师的孩子那样的,喜欢玩喜欢快乐,足够聪明但是对学习却并不那么热心,但如果你给他足够的支持,他却会用足够的坚持来回报你。平凡的孩子人生一样精彩,而我们是否能够以平和的心来对待他们呢?那么读读这本书吧,你会看到很多在你孩子身上一样会遇到的小问题,看看赵璐玫老师都是如何用一双温柔手去春风化雨的吧。
    这本书,赵老师是依照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些非常突出的问题与方法来写的。上半部分是养育篇,分为幼儿,小学,中学三个阶段,下半部分是交流篇,主要讲到让儿子在美高中留学时,虽然远隔千山万水,但因为年幼时的基础打得好,孩子与她的交流从未间断,孩子也因为独自在外而变得更有主见学会了如何自己独立面对一切的能力。
    我儿子如今正在面临升小学的问题,所以我读此书有所侧重。但首先我还是得先提到幼儿篇。儿子的幼儿期已经度过,应该说我个人是比较满意的。但是我仍然要说,如果早些看到此书,我的育儿一定会更成功,毕竟我不是什么专家,只是凭着自己的爱与本能去教育孩子,缺少一些有力的支持,而通过这本书,我在里面看到了自己育儿方面的一些成功,也同时看到了一些不足,尤其作者在把孩子培养得很有口才方面就是很成功的,我在这方面做得稍有不足,还有“妈妈,我在这边玩儿哪”一文也非常好,孩子不论在哪儿玩不忘和妈妈打招呼,上学后也便有了这个意识,我认为很值得家长们引起注意。
    小学阶段讲得特别让人心动,因为从赵老师的讲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妈妈的真实心情,虽然她自己是老师,可是孩子却在各方面并不突出,她虽然很急,却能本着爱孩子的全部的一颗心去努力帮助孩子,我相信这个世界上的孩子大多数都是这个样子的,虽然成绩并不那么突出,但如果你确定每个孩子都有每个孩子的特点,那么他就一定会遵照自己本来的样子,生长得更好。而这一切,全部取决于妈妈的心态。
    孩子高中是在美国度过的,在一篇篇母子交流中,我们真切地读到了赵老师人格的魅力,正是由于母亲的正直善良有主见,孩子独自在外才能面对诸多难题,而孩子愿意与母亲沟通,正是作者带给我们最大的思考。
    正如作者所说,每一个孩子都是美好的,成功的定义绝不是社会上强加给我们的标准,让我们去爱自己的孩子,在你正确的爱里,他才有可能长成参天大树。
  •   我用了好几天的时间来读《个性化养育一一每个孩子都是美好的》一书,到现在整本读完才有稍松一口气的感觉。读书的时候,不停的反思,不停的想象,不停的感动,这个过程真的很费心,很费力。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实在太大了,它在我心中的地位甚至超过了育儿宝典《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书中的小主人公壮壮是个很普通的小男孩,他既没有过人的天资,也没有强健的体魄,但他非常善良、热心、有广泛的爱好,不过,这些优点在中国以成绩为先的教育制度下显得有些黯然。壮壮的优缺点和我们普通人家的孩子是如此的相似,所以,在他身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也就有了普通性和可复制性。所以,读壮壮妈妈写的这本书也就有了更强和更广泛的意义。

    无疑,壮壮的父母是那种对孩子的教育特别认真负责的人,他们懂得如何为孩子思考,如何让孩子接受自己的意见,如何在家庭中营造民主的氛围等等,这些都是我所追求的。

    我儿子现在不到三岁,在我和老公心里当然是可爱又淘气,聪明又善良的。但在小区里和同龄的小朋友一比,优点缺点就会变得更突出。如何可以让孩子的优势更强大,弱势更缩短呢?这可是我每天都在考虑的问题。谁都想在一夜之间使自己的孩子变成完人,不过很可惜,这是神话故事里里都很难出现的情节。真实的情况是,父母为孩子的成长可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牺牲,而这种努力和牺牲又不能像我们的父辈那样做得简单粗暴,我们必须做到润物细无声,免得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最可怕的是,这种付出所得到的结果还不一定能让我们满意。于是,我们必须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和毅力去不断的解决问题,不断的去鼓励、激励孩子……本书的作者把孩子带得那样成功还总是要对他(十七八岁的大男孩儿了)经常提点,更何况我们这些走在长征路上的同志。

    说实话,为人父母真的很累,只要你想付出,你就有多大力费多大力吧,永远有其他父母比你用心,比你做得好。有时也会偷偷懒儿,父母也是人嘛,不过偷懒儿是为了轻松后更好的上路。

    很喜爱这本书的真实性、参考性和可操作性。感谢作者,你是一个非常好的妈妈,也祝壮壮能健康平安,取得更多的成绩。
  •   虽然还没有成为真正的妈妈,暂时还处于准妈妈阶段,不过怀孕期间的辛劳和欣喜已经开始在我心中渐渐生根发芽,每天计算着时间,期待着腹中小生命的到来。因为怀孕而食欲不振,因为怀孕而改变饮食,第一次的胎动,第一次感受到宝宝和自己之间的羁绊,各种欣喜,各种欢乐,好象再难受,再辛苦也都成了过眼云烟,只有满怀激动的心情,期待着这个可爱的小生命的降临。
    当然,为了能够在宝宝降临之前可以获得一些育儿知识,一边不断地向身边的妈妈们询问,以吸取经验,一边不断地找寻各种合适的育儿书本,吸取诸多专家人士的经验。而对于准妈妈来说再多的专家经验也都只是纸上谈兵,到底是否适合自己的宝宝那还得等真正教育自己孩子的时候才会明白。
    《个性化养育》是一个妈妈对自己儿子的教育历程,也代表着一个妈妈在孩子成长路程上的全部心血。对于每个母亲来说,孩子就像是一个从天而降的小天使,即使在别人眼中并不起眼,可是在母亲眼中,孩子是如此的美好。就像这书中的男孩——壮壮。这是一个极为普通的男孩,他的身上有着普通男孩一贯的特质,在别人看来不起眼的男孩在他妈妈看来却是一个充满发展潜力的好孩子,也正因为有着这样一个妈妈,壮壮才能成长为一个好男孩。
    《个性化养育》这本书就像是一个母亲的手记,从孩子的呱呱落地开始,第一次触摸到这个幼小的生命,第一次感受孩子在怀中的欣慰,第一次感受孩子哭喊时母亲的心疼,更多的第一次,更多的生命历程,在整个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的伟大和对孩子浓浓的爱。但只是对孩子的爱是不够的,这位母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断摸索,不断探究适合她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发现孩子的各种优点,激发孩子的潜能。这可以说对每个家长来说都是一个宝贵的参考经验。
    虽然还只是一个准妈妈,但是从这本书中读懂了作为一个母亲对孩子的心意和教育的方法,将来对于自己孩子的教育不能照搬任何模式,而是需要在与孩子的不断相处中发现他的各种有点,激发他的潜能,采用最适合他的教育方式,想必这也是个性化教育的初衷吧。
  •   ——文/阳宝猪猪

    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位父母都不尽相同,所以我们对待任何一个孩子都不可能照本宣科,千篇一律。尤其是孩子,他们有很强的个性,虽然每个孩子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可是每个孩子本身蕴藏的潜力又会因为周遭的唯一而成为独一无二,亦如这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一般!

    特别喜欢赵老师这本书,作为80后的家长,我觉得她们是我们父辈们的先行者,同时也特别羡慕壮壮能有这样一位好妈妈,可以让他成为他成长过程中的良师益友,而我们小时候,由于父母读书都不多,虽然同为80后,却没有这么好的条件,得到诸如壮壮这般的滋养。当然,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我羡慕归羡慕,却也在壮壮的成长历程中得到些许启示,孩子都是向往积极、乐观、勇敢和奋进的,只要我们家长在适宜的时候给予他们一定的鼓励和支持,那么小家伙们总能超出我们的预想,壮壮是如此,我也相信很多孩子都会如此。

    亦如赵老师所说,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她写的只是将自己与儿子平日的点滴记录和分享出来,给予我们更多的是参考借荐。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是影响其终身的,而学校教育至多影响20%,其次还有社会教育,也占的比重不多,所以什么样的家庭成就什么样的孩子,而孩子的健康成长又与家庭对其给予适当的爱,密不可分!很多人很喜欢看小巫的书,认为她的书写得很自然,真情流露。确实,她的育儿点滴给予很多新手妈妈参考,但是她的育儿分享可观性强,操作性弱,因为她们家的环境与中国大部分家庭都不一样,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育儿分享才是值得看的呢?我想就是像赵老师、尹老师(《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这样的育儿分享才更能深入人心吧!

    现在都在提素质教育,因材施教,但教育体系的改革却无法跟得上如梭的变化,我们不应该时常抱怨国家,抱怨社会,多把目光集中在自己身上,以身作责。孩子在今后的社会中压力会比我们现在更大,该如何赋予他们成长的力量才是家长必修的课程。好妈妈都是十分爱孩子的,都是给予孩子恰如其分的爱,同时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这样的爱不是溺爱,这样的自由不是放之任之,和孩子建立平等的关系,和孩子成为最好的朋友,看起来不容易,但赵老师和壮壮却真的做到了!

    以前一直苦于为什么养育男孩的育儿分享非常少,世面上优秀的育儿分享几乎都是讲女儿的,让我觉得有些遗憾,如今这本《个性化教育》让我觉得其实男生也一样,并非青春期就一定会比女生更加叛逆和非主流,也未必就真的如很多书中所述不喜欢跟父母谈心说话,不愿敞开心扉。所以总算放心了,只要知道让你们孩子走自己喜欢的路,引导他自立自强,帮助他踏实走好每一步,不必盲从,不必恐慌,不怕输在起跑线上,相信终会培养出好孩子的!
  •   作者的这本《个性化养育》简直就是她自己的孩子壮壮的成长日记,从幼儿开始写起,一直到去美国读大学,里面有很多母亲与孩子之间的故事、互动、交流,有的教育孩子和与孩子交流的方法还是很有用很可取的!
  •   这本《个性化养育》主要就是以作者自己的孩子壮壮的成长成才为主要内容所写的,我开始还以为会有不同的孩子,不同的养育经历,不一样的故事呢!不过作者写的内容有些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   一个资质平平成绩平平的孩子,这是本书最吸引我的看点。在哈佛女孩男孩轮番轰炸,在虎妈鹰爸强势上演望子成龙的大戏后,总算有人坦坦然然地承认自己的孩子不优秀,不对,仅仅是在学校里的学习成绩不优秀,并不表示其它方面不优秀。
    实际上我们已经非常习惯以成绩作唯一的标准,来判断一个孩子是否优秀。而成绩拔尖的只能是少数,于是,大多数孩子都被排斥在“优秀”以外。成绩抹杀了孩子其它的优点,蒙蔽了我们的眼睛,让我们看不到自己的孩子有多棒。
    本书作者的高明在于,明确孩子“孩子可以暂时学习不好,但不可以不想好好学习呀”。她不让自己对孩子只有“成绩”这么一个聚焦点,决心让孩子幸福、快乐、综合素质高。因为孩子成绩不优秀,所以,她大力支持孩子有自己的爱好和精神寄托,不仅可以让孩子增加自信,而且让童年生活有滋有味。这样的坚持孰为不易,反观周围,无论成绩优秀与否,多数家长都在各类补习班之间奔波。成绩好的,要补习后更上一层楼;成绩不好的,指望补习后能好起来。有几个家长想过,这样的生活孩子快乐吗?
    正因为没有聚焦在成绩上,本书作者得以从容地全面地塑造自己的孩子,而孩子的优势也终于在远离父母独立生活时显示出来。不过,本书作者相当幸运的是,在孩子始终无法适应中国的教育时,找到了一个与美国家庭进行交换生的机会,让高二的孩子远赴美国读书。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半大的孩子以比同龄人更老练的方法处理独立生活碰到的困难,善于观察、善于表达,比较理性妥善应对人际关系,情商甚高,并且用一年的时间完成美国孩子两年的学业,成为那一年唯一拿到美国高中毕业证书的交换生。
    作者以自身经历来印证:孩子的成长需要耐心等待、积极支持、不断鼓励。“坚持我应该坚持的——给孩子快乐幸福,也要让他健康成长跟得上队伍;改变我可以改变的——培养综合素质,不让孩子成为分数的奴隶;接受我一时无法改变的——中国素质教育的呼唤中随处可见的应试教育模式”。我特别把这几句话抄在笔记本里,以此提醒自己,千万不要让成绩遮住了自己看孩子的眼光。
  •   每个宝贝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因此,只要开发得当,他们都会在某一方面表现得非常出色。《个性化养育》我看了部分,有些内容还是很有用的!
  •   很有收获,养育孩子就是要不断的学习。
  •   作者是一位成功的母亲,也是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她常以母亲和老师两种不同的角色,思考对壮壮的教育行为。既有对现行教育模式、人才评价模式的反思,也有如何让家庭教育配合学校教育的认识,这对于寻找家校教育结合点的老师和家长来说,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育儿的方法也是不尽相同的,这本书很适合父母看看
  •   教育理念很好,我很认同。准备拿回家去,让孩子的爸爸奶奶爷爷姥姥姥爷都阅读一下
  •   这本书是朋友推荐我买的。看后收益良多,特别是许多内容是以问句作为篇目,可以针对性地找自已需要的内容,非常方便。 看这本书的过程中,对于和自家孩子相关的内容都重点划线,准备看完后交给爷爷奶奶爸爸学习。因为友童的许多观点明晰地说出了我的感受和想法!
  •   爱孩子的家长们好好看看这本书吧
  •   这本书真是说到我心坎里去了,里面说的好象就是我跟我儿子嘛。真是一个样的。为了儿子的教育我是没少跟老公吵架,也没少事后懊悔。明明知道不能那样对待儿子的,可是总是控制不住自己。呵呵。这书也让我更了解儿子平时的特殊举动了。太感谢了。
  •   赞同文中妈妈的教育理念
  •   读者的育儿故事和教育思想能深深的留在我心里,对于作为老师的我有很大启发
  •   小学老师的水平吧,见识,文笔都-般,,收获不大,建议看《好妈妈胜过好
    老师》《-岁就上常春藤》
  •   很佩服书中这位伟大的妈妈,能学到好多东西
  •   真是及時雨,兒子上一年級,正好用得上,推荐給大家,非常實用的一本書*
  •   看了这本书,非常感动,这位妈妈做得太好了,非常值得学习
  •   看了一部分了,写得挺好的,很有用
  •   很仔细的看了一遍,能读进去,打算多看几遍
  •   快递很给力啊,第二天就到货了。还没看完,看了一小部分很实用
  •   书名很是吸引我
  •   还没来得及看,不过快递真是给力,本来不小心点了平邮,以为会很慢,没想到前天订货,今天就收到了。
  •   书不错,可是是最不开心的一次购物
  •   在当当网上买书方便又省钱!
  •   本书的图书分类号为G78——属于家庭教育范畴,可当你静下心来细细品读时,你会发现,在一次次的感动中、在一次次的首肯中,这本书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越“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导与探讨,受众群体也不该只是担任子女教育职责的父母们。这本书中所传达出来的教育信息该是对每个人都有益的——她给出了一方净土,让人在这里澄净心灵。
    从渺渺茫茫的远古洪荒,到熙熙攘攘的今日世界,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与物质生活的高度繁荣,人们在忙忙碌碌中越来越感到内心情感的缺失与零落。人与人之间的漠然、情与情之间的隔阂,身处繁华中的人儿是不是从来没有如此寂寞过?
    人们需要在至美的真情中澄净心灵,捧起这本《个性化养育》,既为壮壮母子间的至美真情所感动,更为这份至美真情所澄净——这是一本唤起人感恩意识的书。
    南京师范大学校长吴康宁在《中国崛起需要感恩 和谐社会呼唤感恩》一文中曾提到:由于市场经济的过快发展,与政治思想文化缓慢发展所产生的落差,以及西方文化的侵入,国民个人的思想,家庭结构,社会秩序等领域出现了有悖于社会和谐的,令人痛心的事件。究其根源是感恩意识的缺失。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整个国家,学校等社会团体,家庭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感恩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那么,什么是感恩?用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的话说,“感恩是基于爱的欲望或努力,努力以恩德去报答那曾经基于同样的爱的情绪,以恩德施诸与我们的人”。书中的母亲以她朴实而真切的经历勾勒出天下母亲的群像——以恩德施诸与天下子女:在孩子面前吵架了,还要尽早在孩子面前和好,不能让这个小人儿因为我们吵架的结果不明而满怀心事惴惴不安;登机的广播响起来,我活动活动身体,拉拉孩子的手,又拍拍孩子的肩,“照顾好自己”,说完笑着后退,缓缓招手,虽然觉得自己的笑容越来越僵硬,但竭力坚持着——还好,没有让眼泪流下来;把半生的经验都告诉你,让你有所借鉴……至美的母爱让人动容,反躬想来,每个人也都享有过甚至正享有着这样的至美真情。这份恩德,每个子女都该感念——当壮壮不管去干什么,总会想办法通知母亲“就是告诉你一声,妈妈,我怕你着急”;当壮壮说出“有了事情永远相信父母是最亲近的人,不管多么严重的情况,永远都可以和父母一起面对和应对……”;当联系不上母亲唯恐家惦记的壮壮“咕咚咕咚”地奔跑回家……这就是最真实、至美的感恩。
    每个人都为人子女,生养,生养,生是恩,养也是恩,每个人来到人世都承纳着一份朴素且至美的真情,每个人也该“努力以恩德去报答那曾经基于同样的爱的情绪”。恩德的交互、传递中,人心不再冷漠,灵魂不再孤单。
    《个性化养育》,每个人都值得一读的书,因为这是一个在至美真情中澄净心灵的机会。
  •   书很好,发得也很及时。
  •   爱是什么?是赞赏的目光,还是默默的付出;是彼此的沟通,还是心与心的交融。我们口口声声说爱孩子,但当孩子发脾气时,我们如何操作?是询问孩子发脾气的原因,还是以恶交恶,大声斥责,每个家长都有自己的解答,如何因势利导,发展孩子的优点,激发孩子的内在潜能,我想这也是《个性化养育》的主旨所在。

    尊重孩子的个性,接受孩子的不同,个性化养育才是面向未来的养育方式,这是书封面的小标题,读着标题,跟随赵璐玫老师的目光,开展这场个性化养育之旅,她从教育者和母亲两个角度着手,从壮壮幼儿期开始,讲述自己的养育经历,并结合从教经验,为父母们提出切实可行的个性化养育忠告。

    赵老师的孩子壮壮,天资平平,在以成绩为主要评价依据的中国教育体系中不被看好,但是作者以母亲和教育工作者的双重智慧,无条件地接纳和支持孩子,保护孩子的兴趣和天性。在母亲不动声色又苦心孤诣的培养下,儿子成长为热情开朗、兴趣广泛、内心强大、善于思考又长于表达的人,最终留学美国,拥有了成功、自信的人生。

    当读到壮壮学习不理想,在辅导时,她大声斥责,壮壮对着窗外大喊“我是这个世界上最笨的孩子!”然后开始放声嚎啕大哭,这一幕让人心痛,我们是否看到自己孩童时期的影子,孩子不是不愿意学,只是不理解,才会出现短板,人无完人,我们苛求合适吗?

    于丹在中国人的孝道中讲到,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虽然最疼的是自己的爹妈和孩子,但是中年人往往对这两头的态度是最粗暴的,不管多有修养的人,在单位对自己的员工彬彬有礼,对自己的团队和同事和颜悦色,回到家见到亲爹、亲妈和亲生孩子就急了。 仔细想想,我们是否在传承这种怪圈,在辅导孩子学习时,是否耐心细致,别人家孩子不会,我们能容忍,对自己孩子,就压不住火,没有耐心。为什么面对最亲的人,我们却屡屡伤害?是不能原谅孩子,还是不能原谅自己?

    降低期望值,像王金战那样,发现问题,慢慢调整心态,把孩子当普通生对待,自己心态缓和了,也就能容忍孩子的错误,增强孩子自信心,适时地减压,突破心理障碍,让孩子以居高临下的心态统观全科,激发孩子的潜能,达到最好的效果,这也是我们为人父母该做的功课。

    爱孩子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更应该是精神上的汲与,正像我所说的我们不仅要做孩子物质上的保姆,更要做孩子精神上的朋友,爱是一种能力,更是永恒的主题……
  •   这是我所见过的最实在的一本家长现身说法的亲子教育书,作者是北京市某重点小学的最高领导,而她并不像其他写亲子教育书的妈妈们一样有一个有着骄人成绩的“成功”儿子。她的儿子是中等生,这是一个愿意承认自己的孩子不够聪明的母亲,而这一点,对于所有的母亲来说,都是一件很尴尬很艰难的事情。

    昨天在学校门口接儿子放学的时候,听到有两位母亲在交谈——
    “我的孩子动脑子的题都能做对,就是算题不行,还是太马虎!”
    “嗯嗯,我家的一样!”

    我莞尔,知道两位母亲其实都是要表达一个意思,那就是——我的孩子很聪明,就是不够细心!这句话我打小就听,因为这也是我的母亲经常跟别人说的一句。这些母亲都希望并且相信自己的孩子是聪明的,是可以毫不费力就能跟上队伍的,殊不知,其实细心也是一种能力,马虎也是一个急需改正的缺点。

    我一直希望自己的儿子也是聪明的,不用太出类拔萃但至少要比平常孩子稍高一点儿,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下意识的期望,所以在儿子成绩不尽如人意的时候,我会无法克制自己,会因为“怎么生下这么一个笨孩子”而懊恼,却从来不肯去认真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问题出现。而这一点,作者赵璐玫也专门用一节来探讨这个问题——在读到48页《妈妈,我让你失望》了这一节中,看到壮壮跑到阳台上对着窗外大喊“我是这个世界上最笨的孩子!”的时候,我的泪再也止不住。我不由反思自己的教育,我发现,我已经完全背离了孩子刚刚出生时我的教育理想,这一点,我是和赵璐玫老师一致的——“我要坚持我应该坚持的——给孩子幸福快乐,也要让他健康成长能跟得上队伍;改变我可以改变的——培养综合素质,不让孩子成为分数的奴隶;接受我一时无法改变的——中国素质教育的呼唤中随时可见的应试教育模式”。

    如果我们有一个聪明的孩子,我知道那是幸运;而如果我们有一个智力中等的孩子,他还是我们掌心中的宝贝。我们只有正视自己孩子的现实,带有可能给出恰当的期望,这样才能有一个健康自信的孩子,这样才能使一个智力条件或许不够优秀的孩子最终成长为一个“优秀”的人。

    《个性化养育》给我们的就是这样一个理念,一个勇敢的母亲告诉我们:承认并接纳孩子的现实情况,才能培养出一个我们所期望的孩子!赵璐玫老师的文笔非常实在,虽然不是那么有高度的指导意义,但她通过壮壮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很多问题的解决来告诉父母们一些最实用的方法。全书分为“养育篇”(其中包括幼儿、小学、中学三章)和“交流篇”(交流篇就是通过身在国外的儿子和母亲之间的邮件往来来体现自己的教育理念)。我以为还是前者最具指导意义,因为壮壮身上的一些问题正是现在存在于我的儿子身上的问题。

    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作者本身就是一位小学校长,所以她写书的时候同时具有老师和母亲两种身份,这样可以使中国的家长们更能清楚孩子在学校遇到问题的时候最有效的解决办法。

    本书给我的最大意义就是让我可以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方式,其次才是一些具体方法的学习。
  •   这本《个性化养育》是有个副标题的:“每个孩子都是美好的”,其实这个副标题从一个方面了表达了作者对孩子的一种平和、实在、中肯、客观的态度。曾经看过的某些育儿书,是孩子成功成才之后自家父母写的书,都会在书中表达出自家孩子天资聪颖,然后在父母的不怎么费心的教育之下就能主动发奋努力然后成为全才,当然成绩好得不得了,于是各种名校一路读下去一直到常青藤盟校。那类的书看着会让大部分的家长比较郁闷,因为无论怎样看,都不得不承认现实生活中的天才很少,大部分的孩子包括自己的宝贝儿都是平凡的,极有可能不管怎样努力,自己的孩子还是无法取得好成绩无法考上名校……

    于是,我想说说现在看完的这本《个性化养育》,作者赵璐玫老师确实是名老师,几十年的小学教学经验,因此她既以母亲的身份也用了老师的身份来写自己的孩子,但是她并没有夸耀自己的孩子如何厉害,反而是非常诚恳客观地说明自己的孩子是个普通的孩子,甚至在自己任教的学校里学习成绩并不好。因此最让人感触颇深的就是赵老师说明了自己深爱孩子的心情,无论孩子怎样,“每个孩子都是美好的”,因此父母点点滴滴的爱,去给孩子鼓励、支持、引导、理解、包容。我想,这个基调,是为人父母首先要做到的。那么其次,再来说如何通过学习,尊重孩子的天性和个性,鼓励孩子成长。

    这本书中“交流篇”,详细地讲述了在孩子去美国留学之后,赵老师如何和孩子做了大量的沟通工作,从而远隔千里也能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这一部分是其他的育儿书比较少见的内容,很有借鉴意义。
  •   古语有云:“养儿容易,育儿难。”作为一个过来人,并且正在经历着这个养育过程的母亲而言,我对此是深有感触。毕竟,每个孩子都是上帝给予的小天使。但是每个孩子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特性和个性所在。也正因为如此,并非他人的成功养儿经真正适合自己对孩子的培养;并非他人的培养方向真正适合自己孩子的需求;并非他人孩子的兴趣爱好真正针对自己孩子的所求。于是乎,我们家长更需要认真探讨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因材施教养育孩子的方法。也许,更为专业的术语便是:个性化养育。

    而此时此刻,我手中便拿着如此一本家长育儿的教材手册《个性化养育》。冲着自己是一名名副其实的父母求知欲;冲着自己希望可以成为一名成功的娃娃家长;冲着有着无数共鸣的家长热情度,我认认真真地读完了这本养儿书籍。事实上这个养儿概念我个人是非常赞同的。毕竟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只有因材施教家长才可以真正地发掘出针对性的适合自己孩子的教养方向。

    通篇阅读完毕,个人感觉这个本书写的还是比较实在和说服力的。作为出书的作者,她以一个母亲的身份,结合自身实际教育经验,多方位,全面型地讲解着相关的观念和认知。尽管自己不是教育工作者,但是作为一位母亲,我同样有着一种一点即通的感悟之情。虽然以往自己也许潜意识中希望往这个方向靠拢,但是读书的过程中更是加深并且让我不断明确真正培养的方向和定位。是啊!事实上这个世界上的天才并不多。但是勤能不住是良训,无论是父母或者是孩子总有着他们相互间可以开发的区域所在。书中便是以真实的事例,依照着时间顺序,一一记载下家长对于孩子的殷殷教导和潜在培养。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着最为真切的感情;没有繁多的豪言壮志,却有点点滴滴的父母深情,融汇入孩子的生活,启发着孩子的心智,激励着孩子的成长,引领着孩子不断的茁壮------透过这些小小的实际生活经历,内容是如此的真实深切,却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家长育儿启发。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是一个日积月累的经历。但是一切的内容都是围绕着个性化的养育,而非千篇一律的跟风和强权教育。看似普普通通,却是汇集了深情。也正是因为如此柔性化,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养,我们可以读到作者作为母亲的成功之处。我们更可以在读书的过程中有着不同程度的感悟。、

    的确,个性化养育对于现代的孩子而言相当重要。作为家长,我们不能一味根据自己的喜好而让孩子牛牵鼻子,马上鞍地进行死板化的教学。相反的,我们更应该给予孩子一个充分的自由空间,让他们在一个如此无拘无束的条件下,根据自己的需求而健康成长。这也就是提倡个性化养育的重要性所在。
  •   读这本书,领略着作者无论是在儿子从出生至出国前的朝夕相处中,抑或出国后的文字互动交流里,妈妈对儿子的教育智慧地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和文字当中。正因为妈妈的智慧施教,而使儿子对妈妈充满了无限的信任和信赖,从而形成了一种理解与平等,亦师亦友般的朋友式母子关系。作者作为妈妈,对于儿子身体力行潜移默化的无声教育和那些充满睿智的思想火花的教育,使得我读整本书的过程当中,脑海里一直浮现着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感慨。壮壮有一位智慧施教注重情商教育的好妈妈,我想无论壮壮身在何处,他都一定能够长成一个出色的自己。

    看看大多数做人做事优秀出类拔萃的孩子当中,很大部分原因正是源自于其有一个开放良好的家教环境。这些育儿书籍之所以有着如此巨大的消费市场,吸引了如此多的立志于汲取家教育儿经验的家长目光,只因为我们都这样期盼和希望着:自己的孩子能够长成一个各方出色的人,于是我们孜孜不倦阅读---全都是因为孩子。

    为了孩子,我们总在学习……发觉这本书再次向我传递出这种教育理念:教育无痕。作为妈妈,对孩子的教育就在生活当中,就在自己的言行举止、处世方式、生活习惯等等的表现当中,自己做人做事的态度方式过程就是对孩子身教的过程。全书以一个个鲜活的小故事形式,分享(与其说是传授教育经验,不如说是分享)着作者的儿子从出生到美国读高中直至高中毕业这一时间段妈妈的教育心路和儿子的成长历程。从他们真诚而实在的分享当中,渗透着妈妈点点滴滴智慧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儿子表现出在妈妈这种智慧引导和教育里慢慢从一个资质平平、学习平平、漫无目标的迷茫当中慢慢找准了掌握自己人生方向的舵。更因为妈妈从小注重对儿子的情商教育,让壮壮拥有了除考高分数的能力之外更为重要的一些做人品质,从而为壮壮的美国留学生活如鱼得水起到了决定作用。可以这样说,没有妈妈知人识人的谆谆教导,也就不可能有这样一个具备优秀情商的壮壮。

    作者是一个妈妈,同时也是一个师者。对于儿子的教育,她不单止站在妈妈的出发点考虑,同时也站在师者的立场去引导教育儿子多理解老师。她说到当今中国的教育现状。让学生背负沉重课业,不单止学生无奈老师亦无奈,应试教育机制使学习者和师者都身不由己地陷入到书山题海当中。这时我想起才刚刚读一年级的女儿,上学期每天的课业之多,让她受累,我亦受累,老师亦受累,这曾经使我心里非常郁闷与不解,在心底里曾经对老师有过一些不理解和意见,现今看到作者就中国现行教育机制如是真实的说法,昔日对老师的不理解已然释然。尊敬的老师们,您们辛苦了!而看看女儿进入到新学期,开学已一个多星期了,每天看她的作业比上学期少了很多,没有了很多的教辅练习作业,心里正暗自高兴着,心想,是不是国家已经加大了力度和决心:让学生真正减负的时代经已到来?

    好孩子绝少天生而得,他需要有一个真正懂得爱和教育的好妈妈正确指引。从这本书里,你将会学习到如何做一个好妈妈的功课。
  •   对于这本书,我第一次看到时就觉得很适合我姐姐,,因为我们没有书中的“壮壮”那么幸运,我们的父母寡言,我们的父母只要你吃饱了就要去“帮忙”工作,更别论对我们的教育,对我们的评价就是读书“好”或“就那样”或“不是读书的料”。对于生活,困在老家的姐姐是渴望着改变的所以选择了结婚,然后很快的有了小孩,生活和理想的冲突,姐她应该是很矛盾的吧,我希望这本书能给姐姐多一点“指引”不希望姐的小孩也跟我们一样。
  •   还不错,虽然文笔一般
  •   看完有些体会
  •   让孩子谈理想,如果中国孩子说他想当个农民,或者养猪,老师或者家长可能会耻笑他。而当科学家、宇航员则会受到大人的赞赏。但真正成为科学家、宇航员的可能性不大。但当农民没人当了,猪也没人样了,搞得农村土地撂荒,饲料猪猪肉在千家万户的餐桌上。

    还有一个故事,杜鲁门当选总统。记者前往祝贺。问杜之母亲:你是否为有这样的儿子感到骄傲?杜母回答:我还为另一个儿子感到骄傲,他现在正在地里种马零薯。

    当“狼爸”把孩子打进了北大的时候,他是骄傲的。虎妈蔡美儿战歌嘹亮,只因为,她女儿被逼出来了。不少家长很惶恐,是不是要模仿这二位“如狼似虎”的教育方式?

    看了《个性化养育》,我的体会是,不必。每个孩子各有各的特点。不要逼着孩子成龙成凤,出人头地,自信健康,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也行。

    本书作者是一位母亲,也是一位老师(小学校长)。她的孩子壮壮也很普通,并非天资出众,还是个早产儿。但是在其精心料理,个性化养育之下,有健康的体魄,有自信开朗的性格,有良好的兴趣爱好,以高中生的身份留学美国一年,并且在美国生活良好。这种孩子阳光健康,这样的教育目标并非高不可攀,也不会让家长孩子痛苦不堪。所以值得普通家庭效仿。
    儿子壮壮的良好状态得意于她的专业知识、悉心照料。我们家长不可能都是老师,但一些原则性的东西还是相同的,比如在平常的教育中因材施教,引导鼓励孩子的个性,看淡“考考考,分分分”。尊重孩子的差异,必要强求孩子班级排名非要在前多少名,引导孩子的兴趣爱好,而不急功近利,有时候就当修身养性而已。

    这本书的上编,作者分幼儿、小学、中学写到了自己的育儿事例。下编是和作为交换生留学外国的儿子的交流沟通。本书是育儿个例,但从这个个例中读者朋友应该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但也因了是个例,所以就有了一定的局限性。无法让读者给读者更多的建议。有一些事情也显得有些琐碎,尤其是下编中的母子交流。

    我最后要说,其实,猪养得好,也会很有出息。地种得好,也会让人刮目相看。所以,每一个有个性的健康的螺丝钉都是我们国家这个大机器所需要的。所以,保护好每个孩子的个性考验父母的教育智慧。
  •   了解别人教育孩子的方法,可以取长补短。
  •   家庭教育的书很多,这本书差不多就是一位妈妈的育儿日记,看完之后觉得很平淡
  •   适合新妈妈看的一本书
  •   作者讲述自己培养孩子的经验,与自己所学理论相结合,使理论不枯燥,只是内容跨度很大,每个阶段不够详细;另外,例子仅为自己的孩子,具有局限性。建议与其他幼教书籍搭配着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