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五十年

出版时间:2011-11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作者:林贤治  页数:306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中国新诗五十年》是林贤治先生的最新著作。作者以独立精神立论,系统梳理了建国以来五十年间新诗演变的历程。从中国当代史出发,史论结合,细致分析了当代新诗史上重要的诗歌现象、诸多写作群体及个人;其间随机穿插外国诗歌的状况,旨在打开视野,建立参照,有助于对中国新诗品质的评价。《中国新诗五十年》新见迭出,发人深省,文气流贯,别开生面,是了解中国当代诗歌史乃至当代精神状况的必读之作。

作者简介

  林贤治,诗人,学者。广东阳江人。著有诗集《骆驼和星》、《梦想或忧伤》;散文随笔集《平民的信使》、《旷代的忧伤》、《孤独的异邦人》;评论集《中国新诗五十年》《胡风集团案:20世纪中国的政治事件和精神事件》、《守夜者札记》、《自制的海图》、《五四之魂》、《时代与文学的肖像》、《一个人的爱与死》、《午夜的幽光》、《纸上的声音》;自选集《娜拉:出走后归来》、《沉思与反抗》;传记《人间鲁迅》、《鲁迅的最后十年》、《漂泊者萧红》等。主编丛书丛刊多种。

书籍目录

一 导论:诗与诗人
二 效应史:匮乏、丧失与绵延
三 改造:从人格到语言
四 马,马体,中国马体
五 “战士诗人”为谁而战?
六 意境:一种新态美学
七 诗歌运动:从新民歌到天安门诗歌
八 新诗潮:结局或开始
九 北岛与《今天》
十 多多:沿着献祭的道路
十一 归来者的歌
十二 “溺水者”昌耀
十三 非政治化:媚雅与媚俗
十四 海子:在麦地与太阳之间
十五 变异:几个例子
十六 王寅:从隐逸地到风暴角
十七 周伦佑:红色写作
十八 喧闹而空寂的九十年代
十九 中国新诗向何处去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就诗歌形式及审美质地来说,王寅是西化的、古典的,偏于优雅的风格。因此,他的诗从根本上是反时尚、反粗鄙的。此外,他又不同于那些学院派,即所谓“知识分子写作”的诗人,他重视知识分子性,而非知识性,九十年代后他一直把自己缠紧在现实事件之中。在这里,现实大于知识,自然高于技巧。其实,夸齐莫多、蒙塔莱这些诗人都是从战争、屠杀和流亡中过来的,他们的诗歌沾满了人类的灾难、死亡、暴力和罪恶,更不要说王寅在九十年代所倾心的犹太女诗人萨克斯了。萨克斯的诗特别富于悲剧感,富于力度,王寅后来的诗特别讲求力度。他的力量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锻炼警句。王寅惯于对生命作出凝视,在这背后有一种深隐的宿命倾向。这些警句,不仅仅是词语的临时聚结,而是有一定哲学背景的,其凝重,首先源于哲学概括。二、整齐、对称,“对偶句”,四字一句,甚至不惮于使用成语。但是,这种传统的迫近文言的文字用法,无疑更为常见,由局部掺人参差不等的柔曼的欧式句法中,柔中亦刚,可谓刚柔兼济。三、节奏。后期的诗明显加快了节奏,这时,排比的使用频率也相对加强了。意象和内容密度的增大,以及细节的适时运用,自然也不无作用。但是,最重要的是内驱力,而它,正是来自诗人怀念不置的巨大的压迫性事件本身。如果拿文体形式来说事,王寅的诗是单一的,甚至所有诗篇的长度也大体一致。就像一个不喜欢饶舌的人,有话则说,意尽即止。而这,正是王寅作为一个抒情诗人的朴素的地方。简洁、明晰、透彻,没有“多余的花枝”。他曾经表白说:“诗歌是对时代礼遇的理智反应”,“是我给自己最好的礼物”。是自己对于时代的个人反应,这就是王寅的诗,他的诗所以全部作短暂的抒情,原因也在于此。在他那里,诗是直接进入内心的,没有实在的客体,没有参照物,唯有从生命中发掘诗意。这是困难的。但是,换一个角度看,作为诚实的表达,这是最自然不过的事。他为此把自然生命置于诗歌之上,当然不可能成为炫技的诗人。但是,这并不妨碍他追求艺术大境界的雄心。

编辑推荐

《中国新诗五十年》编辑推荐:1.作者林贤治近年来活跃在国内知识界,以思想先锋、人格精神名重一时。在这部新作中,作者对当代中国诗歌的发展面貌作了全新的揭发和论述,大量每埋没的优秀诗人、作品和文学事件第一次进入了文学史的视野,大量的已知作家作品则被重新考量,作者思想深邃,观察敏锐,主张激烈,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当代文学乃至思想文化的总体面目。2.当代诗歌不仅属于文学的领域,而且是国家生活的一个层面,上自国家元首,下至黎民百姓,几乎都参与了诗歌创作,构成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学景观。作者以诗歌为切入点,由此恢复和反思当代的社会发展和精神历程,提出了很多精彩的分析和观点。3.本作的语言一以贯之的延续了作者深刻、尖锐而活跃多姿的特点。读此书,不啻于享受一场文字与思想的盛宴。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新诗五十年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2条)

 
 

  •   为什么购买这本书,因为读了林贤治的《中国散文五十年》,觉得有必要再读这本书。这本书到底怎么样?从三个方面讲:1、内容上比较系统,以作者自身的眼光,系统梳理了建国以来五十年间新诗演变的历程。2、全书史论结合,细致分析了当代新诗史上重要的诗歌现象、诸多写作群体及个人。3、语言犀利优美,诗人拿出全力来写诗歌史,体现了深刻、尖锐而活跃多姿的特点。
  •   读完了这本,于是漓江社的这套四卷本林贤治作品集就都读完了,非常畅快! 不得不说在这个时代,有林贤治先生这样的思想者实在是一种幸运的事。作为名编,林贤治对于诗歌一直有着深厚的感情,你可以从他编的那套六卷本文选中专门有一本《自由诗篇》的诗选就看得出来。 这本《中国新诗五十年》可以看做林贤治眼中的中国当代诗歌史,全书的重点放在了对49年后一直到今天的中国诗坛(当然也少不了白话诗兴起时的追溯)的评价,从贺敬之、郭小川开始一直到“下半身诗人”和城市打工者诗群,有代表性的作家无一遗漏,做出了中肯的评价——绝不是一味赞赏,林贤治秉着自由、个性、人类的精神对于“新应制诗人”大加批判,对于“第三代诗人”厕身于“知识分子写作”或“平民写作”而拒绝意义表达了不满和失望。 林贤治的诗歌观毫无疑问不是唯技巧的,他坚持一贯的自由精神观,把人类良知、生命体验和想象力放在首位。作为诗歌理论,你可以不同意,但却很难不被林贤治富于感染力的文笔所激荡。
  •   四十年代,中国诗坛呈现三种诗体三种诗风并存的局面:其一是以“七月派”为代表的自由诗,其二是以西南联大师生为主体的现代诗,再就是解放区的民歌体,或仿民歌体。《王贵与李香香》比较的清新可读,田间的《赶车传》,局限就太明显了,刻板、冗长,死守“民间形式”,完全失去了创造的自由,尤其与他作为《七月诗丛》之一种出版的《给战斗者》比较起来,简直是不同的两个人的制作。可见诗人的内在自由的重要性,它的阻遏与张扬,直接影响到诗性的存亡。“七月派”的诗在血脉上不是直接承接五四的个人主义,而是与二三十年代的革命文学及左翼文学运动发生亲缘关系,但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革命诗歌的功利主义影响,间接地回归五四的“人的文学”的立场,积极实践当年“文学为人生”的主张。文学与生活,个性与社会的关系并非按照一个固定的量度保持平衡的。七月派诗人在投身于民族解放斗争的时候,已然为一个巨大的群体所吸纳,作为诗人个体,却没有足够强大的力量维持自己;也就是说,在资源禀赋方面不足以同社会生活实体相平衡。虽然他们不曾为严密的组织所制约,但由于客观环境、风气或观念变化的影响,自我相对萎缩是同样可能的。在革命斗争中产生的诗歌往往缺乏个性,显得粗糙,还有一个原因是诗人的生活过于紧张,没有余裕。失去思考的时间便失去了思考,或者径直可以说是失去了另一种自由。看来美本身包含着一种精致的要求,无论风格如何粗犷,仍然需要匠意经营。至于当时的现代派,基本上是学院派,远离斗争而有余裕摆弄诗艺。西南联大师生在西方现代诗的形式技巧的引进以及“新批评”理论的应用方面,做了不少努力。他们的诗风发展了一种简练的抒情风格,甚至不惜过滤情感,放弃比喻,制造语言的危机感,而致力于艰苦的虚构。从三十年代的《现代》杂志,至四十年代的《诗创造》、《中国新诗》等刊物,从戴望舒到穆旦,现代派诗人在语言的节约与节制,意象与通感的运用,内在张力,反讽风格等方面,大大丰富了中国新诗的表现力。然而,这些诗人在形式美营造方面倾注了太多的热情,简直无暇倾听时代的风雨;正如法国诗人戈蒂埃在诗里形容的:“不管暴风雨如何敲打紧闭的窗户,我依样制作珐琅与雕玉。”他们为艺术的空间所羁限,却不曾进入更为广大的社会空间,生命力得不到自由的舒张,诗的格局便小了。只是到了后来,社会上反饥饿、反内战、争民主、争自由的运动起来,风雨大作,终至破窗而入,惊扰诗人的甜梦而有了部分坚实的制作。
  •   “诗言志”是中国古代文论家的基本论断,但是“文以载道”也是儒家作为官方意识形态以后历届政府对文人(包括诗人)的强硬要求,只是“道”常常带有随意性:当权者个人的趣味和诉求常常被包装为神圣的“道”,而要求无条件的认同和表现。当政权借助于现代的惩罚和规训手段严重挤压个人(诗人)的生存空间和思想自由的时候,诗歌就成了捍卫个人尊严和自由的战场。可悲的是,在中国新诗五十年里,多的是将尊严和自由交出以后的欢呼,和对拒绝幸福大合唱者的讨伐。写诗,表达做人的基本感觉,已经是需要有生命捍卫的底线了。
  •   中国新诗的五十年,林贤治告诉你
  •   喜欢诗歌,外国的没中国的好,呵呵
  •   曾经以为新诗没有什么可读,而喜欢古诗,其实新诗也有她的美,只是没有像作者那样善于发现。
  •   林贤治先生的激情和敏锐,值得一看
  •   这本书站在理论的高点上看现代诗歌。不错!
  •   独立叫人有收获的一本书。
  •   详实,深刻,长见识。
  •   在诗中徜徉,心旷神怡。
  •   喜欢诗,看看蛮有收获
  •   需要用才买,不过还好
  •   有些是顺口溜
  •   值得一看 讲解甚好
  •   系统梳理了建国以来五十年间新诗演变的历程。
  •   想了解下新诗,然后就看到了,因为是林贤治编的,觉得可以信赖
  •   林贤治的文章可能不细腻,但有一种立场、一种精神,一种内在的知识分子的激情,批判的激情。
    因为这激情和思想的投入,林贤治的文字就让人想读。
  •   有激情,文章脉络清晰,对新诗初入门者有用。
  •   本想换货或的,但深圳不给上门收货,我的自己去寄,太麻烦了,将就着看吧
    心情感动是因为有那么多的人诗,沉重是因为书质量少许瑕疵。
  •   评价很客观
  •   滋养心灵的养料,苦闷时的明灯
  •   诗的研究院可谓无语伦比
  •   诗歌的梳理是敏锐的,能看到诗歌的问题。但不免雄阔了,有掌握真理的样子。
  •   其实本来并不是想买这本书,点击错了。林贤治的文字水分太大,激情大于理性,胆量大于水平,学术含金量相对不高。
  •   真的很一般,他的诗心不逮。
  •   一般,没把建国以来新诗演变说清楚
  •   该书在中国当代众多诗歌史论著里卓尔不凡,鹤立鸡群。他锋利的语言,鲜明的观点,深刻的论述,让许多“御用”的学者瞠目结舌,不知所措。该书的横空出世,不啻在寂静与僵死的诗歌评论的高地放了一声二踢脚,但愿能炸醒那些昏睡百年,闭目塞听的所谓诗歌理论家。向爱好诗歌的书友郑重推荐!
  •   本书适合一般性阅读,如果是深入研究的话,没有什么大的价值。评价诗人不够全面。另外,这是一本反党反社会的书么?——里面竟然没有我国港澳台的诗人!
  •   评述新诗用诗的语言,发人深省
  •   我是又悲又喜,悲的是时间太久了,喜的是这书的质量太好了。可能我在当当家没有订到太好的书,都像货底子啊,一看到新书这心里没提多美了。
  •   其实这本书还是有点所谓的为阶级服务的思想在内。。后悔买的。。
  •   五十年来,中国的诗是到了那里,看看里面觉得很有意思,我们可以在诗里,不用政治挂帅了。
  •   还是不错的书,至少,现在肯安安静静讲一点新诗书不多了,所论述的与所批评的也称得上妥当,只是推崇的风格诗人与我个人的偏爱不是很一致。作为一家之言当然没有什么,但是在“中国新诗五十年”的题目之下,未免就显得过于主观了。
  •   林贤治,有良心的当代知识分子。在为数不多的坚守正道的学人中,其独立自由精神征昭下的人文襟怀,让人肃然起敬。
  •   相信可以刷新很多人对正统文学史的认识,去除文学政治化的余毒,正要从重评文学史做起。
  •   林贤治的《中国新诗五十年》一书,以“自由精神”为线索,对新诗的整体发展进行点评,虽然仍嫌简陋,但在当下侏儒遍地的学术界,已经算是不错的著作了。我希望能有更多的有实力的学者,撰写此种带有个人意见的著作,不要总搞些屁眼里挑屎的毫无个性的论文了。这样的作品,现在太少人写了,学术太少个性。
  •   是本不错的好书。不知今日读诗的还有几个,想和作者探讨一下,未见其邮箱。哈哈
  •   该书是一本有独特见解的书,值得一读。
  •   在今天,支持这样的学者!值得一读。
  •   有专门的保护膜包装,服务贴心!书也很好。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