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恰如其分的爱

出版时间:2012-1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作者:中国人权基金会和谐家庭基金  页数:193  
Tag标签:无  

前言

社会转型期,中国家庭面临的冲击(代序)    杨正泉    当今中国处在社会转型期,经济飞速发展,第一代独生子女已经走上社会。今天我们探讨社会转型期亲子关系的建构问题,实际上也是研究以亲子为核心的新型家庭关系,新时期的社会关系,以及家庭与国家关系的新理念。    中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和文明的国家,在漫长的岁月里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文明理念,其中宗族、家庭和人际文化占了很重要的部分,成为稳定家庭、稳定社会的重要基础。费孝通先生所讲的“差序格局”,是建立在家庭伦理基础上的,在宗族、家庭中,按年龄与性别确定长幼顺序与地位,并形成了敬老爱幼等优良的传统。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强烈地冲击着几千年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教育的普及、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外来文化和观念的影响,使人们相互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相当便捷,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网民与网络的互动,这一切发展速度之快、影响范围之大,让人们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短短十几年强烈冲击了几千年相对稳定的传统理念。    目前中国独生子女已开始进入社会,在社会中发挥作用,生儿育女,承担起教育下一代的任务。中国也正在进入老龄社会,预计15年后,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达到3亿以上。另外,流动人口家庭问题、子女教育问题日益突出,离婚率不断提高,婚外情成为一种社会现象。由此引发的种种问题,直接影响到家庭的稳定、子女的教育和社会的质量,成为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从长远看,更关系到民族的素质、生活的质量、国家的发展和未来的走向。    我想在这里谈几件自己经历的事情:    上世纪70年代,我第一次出国,到罗马尼亚进行访问。那时候的中国正在进行“文化大革命”,“文革”是以“破四旧”开始的,当时我们对生活方式要求极为严格。但我到了罗马尼亚以后,发现他们有夜总会、穿超短裙,人们可以在大街上拥抱,可以度假,生活在与我们完全不同的文化氛围当中。当时我们代表团提出来一个问题,罗马尼亚是社会主义国家吗?因为他们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与我们截然不同。但最后我们讨论的结果还是认定他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原因有二:一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二是实行了公有制。这次访问引起我很多思考:世界上还有另一类国家和另一类文化。    1983年我访问民主德国的一所大学,德国朋友告诉我,这里的大学生可以谈恋爱,可以结婚、生孩子,生了孩子以后分配给房子住,可以延长学期,还有经济补贴。当时我非常惊讶,因为我们那一代明确规定大学生不准谈恋爱,但在民主德国截然不同。而且凑巧在波罗的海附近,德国朋友们请我们去看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那就是裸体游泳场。那是1983年,当时我们看到这种情景,完全傻了,我们想都没有想到世界上尤其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会有这样的现象出现。    1984年我在波兰一家医院访问的时候,看到一对对年轻的夫妇抱着孩子在排长队,我问他们在做什么?陪同告诉我,这是他们夫妇对子女的血缘关系问题产生了怀疑,需要进行亲子鉴定。当时我想了很多,我想这里的家庭中竟然会有这种状况,这种家庭还有什么和睦可言呢?    9月份的莫斯科天气已经冷了,我们在那里逗留期间,看到很多老人在公园树林当中,孤独地坐在长椅上晒太阳,或牵着狗走来走去,他们是那样的孤独和悲凉。    1986年我访问美国的时候,遇到了一些更意想不到的事情。吃饭的时候陪同我们的美国朋友说,你们是自己点还是我们统一点?吃什么各人付钱,要贵要贱你们自己定,付钱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每人点的每人付钱,一种是每人点了我们大家合起来平均付。我才知道这叫AA制,吃完饭把钱放在一起,这次你欠了下次补齐。这让我非常惊讶,按照中国的传统当时是难以理解的人际关系。    在国内我们也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我的家在农村,我的乡邻亲友们告诉我,担心孩子娶不上媳妇。为了娶媳妇想方设法盖房子,如果没有房子,要娶媳妇,就把老人搬到厨屋,让媳妇住进堂屋。我很有感触,辛苦半辈子,长辈要把好的生活条件让给晚辈,让自己受这么大的委屈,不然媳妇不进门。    我讲的这些问题并不新鲜,还有子女教育、老人赡养、社会保障等问题是更突出的。每个人还会接触到更多、更典型的案例,都会引起很多思索,现在很多问题已经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了。但这些问题到底是好是坏,是对还是错,是需要讨论的。因为今天的社会、家庭关系当中的这些问题已经被提出来了,而且已经形成了普遍的社会现象。许多伦理观念突破了传统,充斥着我们的传媒,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我的思索没有结论,在这里只能谈一点我的倾向性意见。    第一,这种变化是一种趋势。今后变化的速度会更快,范围会更广,我们必须学会面对和应对;这种变化的主流是人类社会的进步,也必然会有糟粕,我们必须学会扬弃。    第二,人类社会越发展,全世界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会越趋同。但社会的发展又是分阶段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伦理观念,而又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这是客观存在的,他们各自的发展应当受到尊重。    第三,中国几千年来形成了适合自己的文明,深人人心,促进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和发展。我们应该立足在神州大地上,传承我们的优秀文化,同时吸收人类的优秀文化,既不能固步自封,也不能盲目引进,要适应我国的历史发展阶段。    第四,新的家庭关系和伦理道德是什么?面对客观现实,主动应对,加强研究,明确方向,积极引导,健康有序地促进家庭和谐、社会进步,促进人的素质全面提高。    这是关系到每个人、家庭、社会以及相互关系的长期课题。    我们每个人、我们的媒体、家庭、社会也都肩负责任,这是一种综合性的研究,综合性的治理。为此,我们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设立了和谐家庭专项基金,立足于和谐家庭的公益教育。今天我们首次举办以“社会转型期的亲子关系”为题的国际论坛,引起了人们和社会的关注,是很有意义的。我相信,这些海内外专家的发言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启发。这将是一个可以研讨的长期的社会课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关系到家庭、社会和国家的稳定与发展,但问题的解决又是很复杂的,涉及很多学科,涉及许多层面,有文化的、道德的、法治的,而这一切都要以正确地认识和理论为前提,我们将会不断地进行深入研究,尽我们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    (本文作者为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本文为其在和谐家庭专项基金举办的“社会转型期的亲子关系”国际论坛上的致辞)

内容概要

  本书收入了李子勋、方新、孙瑞雪、刘丹、杨凤池、Toddy、蔡敏莉、小巫、徐岫茹、刘秀英等10位中外著名的教育和心理专家的亲子访谈。目前的中国处在经济高速发展形势下的社会转型期,家庭文化、亲子关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独生子女家庭成为普遍现象,离婚率居高不下,父母们面临着家庭教育中的各种难题。本书主要针对中国家庭亲子交流现状,以及目前家庭中普遍存在的教育问题,就社会转型对亲子关系的影响、如何做好父母、亲子间的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的艺术、单亲家庭如何进行子女教育、如何实施家庭保障等等方面作深入浅出的解析与指导,为广大父母提供科学的家教理论与实践操作指导,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作者简介

李子勋、杨凤池、小巫等10位教育和心理专家
中日友好医院心理医生 李子勋 资深萨提亚导师 蔡敏莉 首都医科大学心理学教授 杨凤池
中国著名教育家与儿童心理专家孙瑞雪清华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副主任 刘丹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研究员 徐岫茹 德国心理专家 Toddy
北京大学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主任方新国际母乳喂养辅导 小巫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所长 刘秀英

书籍目录

社会转型期,中国家庭面临的冲击(代序)
一、李子勋:亲子教育必须思考的5个问题
+专访——李子勋:畅想80后的未来
二.蔡敏莉:新家庭如何塑造人
+专访——蔡敏莉:80后父母如何更好地建立亲子关系
三.杨凤池:什么是亲子关系中的非言语沟通
+专访——杨凤池:非言语沟通表达潜意识
四.孙瑞雪:什么是家庭教育的核心
+专访——孙瑞雪:孩子完整的成长需要规则和平等
五.刘丹:新时期亲子关系的重建092
+专访——刘丹:天之骄子怎样走出心理困境
六.徐岫茹:亲子沟通的心理调适
+专访——徐岫茹:30年案例总结四句亲子教育箴言
七.Toddy:孩子究竟最需要什么
八.方新:社会转型期亲子关系的误区与挑战
+专访——方新:社会转型期亲子关系的误区与挑战
九.小巫:职业女性母乳喂养的迷思
+专访——小巫:非母乳喂养是拱手相让母亲的权利
十.刘秀英:转型期建立和谐亲子关系的途径
+专访——刘秀英:父母也应向孩子学习

章节摘录

李子勋:今天我要讲的主题是亲子教育必须思考的5个问题,我们成长的方式和现在孩子成长的方式有着巨大的不同。我经常在想,中国这三十年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当今儿童成长的环境与我们当年是截然不同的。我们做父母的是在陪孩子成长,而不是教育孩子,使孩子受我们的教导而成长。包括我们心理治疗师也是这样,我曾经写过《 陪孩子长大 》这本书,说到心理治疗,其实不是治疗,而是陪着他。我们心理治疗师无法改变孩子的生活,只是每周两次、三次陪着他,在他艰难的时候陪着他渡过生命中那些困难或危机。这个陪需要心理医生真正付出关怀,而不是治疗,同样,父母也只是陪孩子长大,没有教育。教育孩子不应该是我们这代人的事儿,因为这项工程是针对2000年以后出生的孩子的。我当时说其实我不适合站在那儿谈教育,原因是我们的年代隔得有点远,所以我倡导让80后参与这个工程。我们只能做顾问,让80后去教育2000年后的人,这样才能一代一代地跟进。一个孩子的心理结构很大程度上与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过去我们过多强调了心理层面或者家族关系层面,但忘记了社会对孩子巨大的影响。其实一个人首先是社会的人,其次才是家庭的人,家族的人。妈妈往往用自己的方式观察孩子,看到的孩子其实是你自己内心的那个孩子。如果你曾经内心有过经验或体验的话,你在看别人的时候就看到了自己的内心,但那不是孩子的。就像50~70年代的人评价80、90年代的人一样,用我们的眼睛和感情评价的他们,其实不是真实的他们,而是我们以为的他们。和我们这个年代的人相比,80后的孩子和90后的孩子有明显的不同,所以,我们无法了解他们,更无法了解2000年后的孩子。

媒体关注与评论

社会对孩子的态度决定30年后孩子对社会的态度。——中日友好医院心理医生李子勋我们每一个人的沟通方式都是从父母那里学习的。——资深萨提亚导师蔡敏莉亲子间的“非言语沟通”不可少,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拥抱,一个信任的眼神。——首都医科大学心理学教授杨凤池教育的核心不在于给孩子灌输知识,而在于支持、帮助孩子能够创造自我。——中国著名教育家与儿童心理专家孙瑞雪亲子关系的核心,就是建立稳定的、长期的、没有其他利益的连接。——清华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副主任刘丹对孩子要“顺其所思、予其所需、同其所感、引其所动”。——中国健康教育中心研究员徐岫茹当孩子内心受到伤害时,我们更应该倾听孩子的内心想法。——德国心理专家Toddy孩子需要玩耍,那是他生存的一个原动力。——北京大学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主任方新非母乳喂养是将做母亲的权利拱手相让。——国际母乳喂养辅导 小巫父母应该向孩子学习,孩子值得父母来学习。——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所长刘秀英

编辑推荐

《给孩子恰如其分的爱:李子勋等10位知名心理专家谈为人父母之道》编辑推荐:和谐家庭基金是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的专项基金,于2010年3月成立。致力于通过各种形式的公益教育,使公众能从我做起,从家庭做起,消除家庭中普遍存在的软暴力现象,培养互相尊重、互相关怀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减少对他人有意和无意的侵犯,使家庭成为最基本的人权保障单位,从而实现和谐社会的建设。《给孩子恰如其分的爱:李子勋等10位知名心理专家谈为人父母之道》版税全部捐给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和谐家庭专项基金用于公益教育,感谢书中所有专家为《给孩子恰如其分的爱:李子勋等10位知名心理专家谈为人父母之道》所做的奉献。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给孩子恰如其分的爱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79条)

 
 

  •   坦率地说,这本书超过了我的预期,比我料想的好。这本书是李子勋等10位知名心理专家谈为人父母之道。
    它就是10个人的合集。每一个专家各占一部分,我担心会不伦不类,我怕的是一些伪专家在书上胡说一气,未必有什么确凿的理论的支撑或者有踏实的研究,仅仅是经验之谈,不具有普遍性,甚至专家之间观点打架,我等读了,更加茫然。
    读完了,感到真专家的知识,是真的有用。
    这本书谈到的问题比较大,是一些基础性的,在亲子关系中有比较重大影响的一些话题。不是细枝末节的精致小细节。如果读者接受了这本书中心理专家的核心观点,那么,运用到亲子关系去,会产生巨大的作用。比如,亲子关系中的非语言沟通,比如,家庭教育的核心。
    这本书中有几篇似乎是现场演讲的记录稿。比如蔡敏丽用萨提亚模式来演绎家庭沟通。现场观众的演绎,就像发生在我们的家庭里一样,因为大人沟通不畅,相互指责,就影响到了孩子。看到这里的例子,我估计每一个读者都会反思一下,自己的家庭里是不是发生过类似的争吵。

    孩子很小的时候,一些就可能留下了心理烙印。而这些烙印可能会再他们长大的某个时刻爆发。心理专家的看法还是能够让人信服的。3岁看下,7岁看老,小孩子的心理更需要小心呵护。

    这本书纠正了我一些错误或者模糊不清的观点。关于母乳的喂养,我以为1岁左右就该隔了。我家妞妞是9个月隔的。小巫的就告诉我们母乳有多么好,奶粉跟母乳的差距在哪里。孩子可以吃母乳吃到什么时候。我相信,小巫的无利益关联的立场,一定比奶粉公司为了赚钱的立场要可靠得多。对孩子过早教育好不好的问题,我总是疑惑。孩子的大脑开发有一个次序,过早开发并不好。李子勋说得很客观,说也不一定坏。这就希望加强研究,究竟什么时候开始教育比较好。最有益的一个认识在与学习好就是真的好吗?我们很多人有这样的误区,现在不少书籍也以北大清华为卖点。是不是考上了北大清华就一定是成功的教育?如何看待狼爸等教育现象,是不是孩子没考好就要操起笤帚,看了这本书一定有一个坦然的心态了。
  •   ——文/阳宝猪猪

    挺喜欢读这一套书的,分为两本,一本《给孩子恰如其分的爱》,一本《做懂孩子的父母》,均为和谐家庭基金编著,书中主要以问答形式,对许多知名心理专家或育儿专家的分享。书中第一篇为李子勋医生的分享,我觉得特别中肯,他能很客观地看待当今的社会变迁与孩子的内心转化,很有心理医生的职业水准。

    《给孩子恰如其分的爱》,从书名上就能感觉得到现在中国的独生子女几乎都不缺少爱,尤其是大城市、高知识分子的家庭中,如何给孩子恰如其分的爱,成为研究的核心,而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随着第一批独生子女也开始组建自己的家庭,成为父母,全民教育的局面“轰”地一下全部散开,很多人都在教育这条路上厮杀拼抢,其实并不比孩子容易,父母的决策直接影响到孩子将来是否能有更好的方法,所以,这场育儿“战争”更多的是考验父母,而非孩子!

    育儿专家们的主流思想还是很符合我个人的观念,孩子只是孩子,是个独立的个性,主要是教育家长。现在的孩子都会很忙很细,家长也一样,操碎了心,总觉得不给孩子准备点什么兴趣班、特长班,好像就浪费了童年启蒙最宝贵的时间,各种教育机构打着“让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的口号,大肆渲染。我也曾咨询过身边的很多父母亲,他们对于孩子参加早教班、兴趣班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学总比不学的好,多少总有些用处吧?!

    的确,学总比不学的好,尤其是家长觉得这就是我对孩子的爱,花钱为孩子买这买那,陪他们玩,上兴趣班,都是给予孩子最好爱的表达,但是有没有真心问一下孩子,她(他)愿意吗?我有给孩子报了一家“创艺宝贝”的班,这是孩子自己愿意也喜欢的,所以我追随他的意愿,帮他实现了这个想法。但发现那边还有很多孩子并不是很喜欢,但出于父母的各种“淫威”,孩子硬着头发进班学习,而一旦是爷爷奶奶送,孩子就是不进班,就是没有兴趣。

    我们培养的孩子,他是个人,虽然还小,但依旧有思想有选择权,我们的爱是应该建立在他们需要的情况下,而不需要泛滥。现在很流行当懒妈,懒妈就是给予孩子最需要的爱,安抚孩子各种状态下的心灵,给予孩子正确的指导,不是为所欲为,更不是放之任之。

    尊重孩子,让我们成为他们坚强的后盾!其实我们真的不需要做什么?尤其是不需要替他们做决定。暑假了,有空多带孩子去户外走走,有条件可以带出去旅游,多陪孩子谈谈心,聊聊天,给予孩子最真挚的爱,比给他们多少钱,报什么班更加重要。爱是需要心与心的触碰才能感知的。给予孩子恰如其分的爱,才是我们为人父母最根本的责任!
  •   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东西都得注意一个量度。过多了不好,过少了也不好。一如家长对于孩子的爱,这个微妙的亲子关系其实也有着很深厚的学问。

    《给孩子恰如其分的爱》这本书便是集结了诸多的教育和心理专家所作的相关访谈。所谓的爱,真的是大有讲究。出自于这些专家的眼光,我们更可以看到专业性的讲解。过少的爱会让孩子感到没有家的温情;过多的爱则会变成溺爱纵容着孩子。无论是过多还是过少,其实都不适合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所以,家长在给孩子的养育过程中,需要时刻注意给予他们恰如其分的关爱。

    针对这中国现今的社会,经济,家庭等多方面多角度的方向,我们可以从此书中得到这些专家们的讲解。正如此书开篇所揭示的著书原因:这个社会正在转型。随之而来的更是各个家庭所面临的不同冲击。针对如此的现状,我们家长也许也在无形中备受这些随之而来的育儿烦恼。里面其实涵盖着诸多的话题。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所谓集他人意见,唯自己受用的方式。我也在读书的过程中不断地吸取和总结着相关的育儿心得。

    事实上,身为一名家长自然是有着诸多的想法和观念。但是,唯一不变的便是永恒的希望孩子好的心思。那么如何才能如此完美地在现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整整地做到完美呢?本书中便是有很多的看点。从我个人而言,我很喜欢天之骄子怎样走出心理困境。其实这个话题应该已经在很多的媒体或者新闻中向家长们敲响着警钟了。不像以往的那一代代人们,现在的孩子似乎都是一帆风顺地走完了求学路,登上了高等学府。也正是因为他们从小就是在家长爱的氛围环绕下而丧失了应对突发的难题或者是不幸的事件,或者是挫折的考验。有些貌似不起眼的问题于是乎就难道了他们。不为别的,就为了他们没有一颗坚韧的心,就为了他们没有勇气去面对,就因为他们过分地享受了以往的爱而无法承受失去的考验。于是,有些人甚至会为了并没有什么的问题而走上了绝境,甚至是想到了自杀。这样的鲜活例子绝对是社会的悲哀,也是家长失败教育的版本所在。那么,就如此的事件,我们家长更需要从书中理解或者参悟某些深层次的内涵和方法了。父母其实都无时无刻的关爱和呵护着自己的孩子。但是我们也需要留出空间来让孩子积极面对一些人生的考验。毕竟孩子不可能永远依附在父母的羽翼之下,他们需要的是一片可以闯荡的天地和一颗坚忍不拔的心为之而奋斗。考虑到如此的需求,家长就更因为随时随地地注意在孩子小的时候变给予正确的爱。所谓的爱不是一味地表达于嘴上;所谓的爱更因该是如天上的太阳暖暖地时刻照耀着孩子们迷茫的心灵。指引他们前行,指引他们奋斗,指引他们坚强,指引他们强大。这才是真正的属于父母给予孩子们的爱---恰如其分的爱。

    总而言之,本书的目的就是用专家们的思想来引导困惑中的家长如何积极应对社会变化中的孩子们成长过程。对于孩子,我们人人都爱。但是如何爱才是对的呢?读了这本书后其实会产生某种认知,某种感悟。
  •   最难是教育《给孩子恰如其分的爱》

    在人类面临的各种难题中,最困难的并不是登陆火星,也不是解决石油危机,最困难的其实是教育。人类走过了几十万年,也积累了几十万年教育孩子的经验,却到现在对教育孩子还是摸不到一点头绪,无论什么方式,都有缺憾,无论采用什么方法,都无法保证能够达到目标。为什么教育这么困难,也许这就是因为最困难的是认识人类本身,世界上比星球和宇宙还要复杂的,就是人本身。

    其实对我们自身的认识,从来没有停止过,到现在还在不断的发展,而对孩子的认识,更是日新月异,但是距离最后的谜底还相当遥远。对于教育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我们的社会本身在飞速发展,而且还在不断加速前进,每一代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这样我们按照过去的方法去教育孩子,感到总是跟不上这个时代和社会,可是如果不按照过去的方法,那么又按照什么方法呢?谁能够告诉我们,什么样的教育方法才能够适应未来那个谁都不知道是什么样子的社会!

    当你刚刚学了一点心理学,看了一点育子书,了解一点教育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很懂教育,很有办法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可是当你开始去尝试,你就一定会遇到书中没有说明的问题。所以当你越了解教育,越深入的了解孩子,你就发现面对教育你会变得更加茫然。在这片教育孩子的森林中,无论别人走过了多少次,你都必须独自面对,去自己寻找一条属于你和你的孩子的道路,必须自己去荆棘从中去摸索,去寻找,去开拓,而且你永远也无法确定,你所选择的道路是否就是最好的,甚至你会发现,在教育中,连什么是好,什么是成功,都无法找到一个标准。也就是说,你在面对这片森林的时候,你并不知道你的终点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子,你甚至无法知道你要走多远,在什么地方停下,请问在你的生命中,在你的人生中,你还曾经遇到过比这更困难更难以解决的问题吗?

    也许我们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多学习,多看看,看看别人都是怎么做的,看看别人有过那些失误,有过那些成功,看看人家是怎么对待这件事的。然后我们去在自己的实践中不断的尝试,不断的改变,不断的寻找最好的办法。但是这样并不一定就能够保证你就能够取得你想要的成功。有很多家长仅仅按照自己生命中的本能就依然把孩子培养得非常出色,让你嫉妒得要命。

    在这本书中,十位教育专家,给出了我们关于家庭教育的十种解读,每个人关注的都各有不同。其中比较熟悉的是李子勋和小巫,不过别的专家们的意见也都很有建设性。虽然都比较宏观,但是远远超过了很多家庭教育中,那种很武断的具体的指导。我们很多家长也都非常喜欢那种十万个为什么,问答式的育子书,拿来就用对号入座,其实那样的书一点用处都没有,就好像医生,你用一本十万个为什么就可以给病人看病吗?你必须要自己思考,要了解你自己,了解你自己的孩子,了解问题究竟出在了哪里,然后你才有可能找到真正的对策。所以真正好的教育书,并不是给你答案的书,而是能够引发你思考的书。所以说这本书是我今年遇到过的最好的一本教育书,推荐所有的家长都应该看看。看看这些最有经验的教育专家们是怎么看待教育的。

  •   给孩子恰如其分的爱对父母而言却往往是件难事,因为很难去判定啥是该给或不该给;或是明明是清楚爱多了,却很难下狠心去不爱;或是难抵老一辈爱的介入。这本书对现在中国家庭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都有一个比较深入的解析和指导,很有实用性。
  •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人老师,父母的心态往往会严重地影响着孩子的行为方式。就像书里面蔡敏丽说的:“我们每一个人的沟通方式都是从父母那里学习的。”这本书里有的内容写的挺大的,有些内容和生活比较贴一点,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
  •   作为一个80后的妈妈,我的教育想法往往与孩子的爷爷奶奶有着很大的差异,她们感觉都比较溺爱孩子,有时候又不能特别地反对,这样不仅孩子和爷爷奶奶不高兴了,有时候连孩子爸爸也不高兴。看了这本书的第一篇,看到李子勋在说:我们不能用过去的经验来教育孩子,让我产生了心有戚戚的感觉,我决定等我看完这本书,就把它拿给孩子奶奶看……
  •   自从做了父母,我就很注重对教育方法的学习,时不时地就会买一些育儿方面的书籍来学习,这次一次买了好几本,《给孩子恰如其分的爱》是我最喜欢的一本。开始一看见那个书名,我就决定要买下它了,哈哈……
  •   天下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却不知道如何把握好度。过度的爱,会让孩子窒息....孩子享受着爱,却并不满足,,,,,,,家长的可怜、家庭的可悲不断上演着......所以恰如其分的爱才是最重要的
  •   相信每个家长都非常爱自己的孩子,希望把一切美好的字句都加在自己孩子的身上。父母教育孩子光有爱是不够的,要懂得如何去爱,这一点就不是每个父母都做得好了……《给孩子恰如其分的爱》是以访谈的形式展开,一步步地深入,对父母来说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   爱孩子是父母的本能,关键在于懂孩子。中国的父母太爱孩子,但是往往不太会爱。尤其是家里其他成员意见不统一的时候,这是又不能在孩子面前表露出来,这让我的决定做的很艰难。现在我和我们家的那位都在看这本书,希望能得到有价值的建议。
  •   李子勋是我最喜欢的一位一心理专家。
  •   每位心理学家都从不同的侧重点讲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让我们也意识到,真的孩子真的需要平等的爱与呵护!
  •   心理专家的话,应该好好学习
  •   爱是关切、陪伴,不是束缚与占有。真正懂得爱孩子的父母,就是必须要能学习狠心坐视孩子去经历、去摔跟斗、去碰撞受伤,用亲身经历来品尝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从一次次的危险遭遇中来获得经验教训,在体验中得到不同人生滋味的成长。这是我看了这本书的一点小小的感受。
  •   十多位专家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亲子关系,读了很受益,值得一读。
  •   做父母的需要充分了解孩子的思想
  •   每一位作者都是重量级的“大师”。有几位大师我都很熟悉。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收获是“孙瑞雪”。做幼儿教育的先驱者,解读生命和宇宙的密码。还有一点提示是“身躯”带给我们的思考。
  •   每个专家的视角都不一样,但是殊途同归,都是一个目的,为了孩子。开卷有益,可以读一读。
  •   教育孩子其实大道至简。
  •   读了书,确实了解了需要给孩子恰如其分的爱
  •   恰如其分的爱给孩子!
  •   我们都是爱孩子的,可是怎样的爱才适合孩子真的需要我们的学习。
  •   教育的核心是“自我”,深受启发
  •   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给我们做家长的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与实践的指导,感觉非常好。
  •   要把握好爱的力度,真的有难度。特别是在一个有着爷爷奶奶,还有一个曾奶奶的大家庭里,把握好爱的力度是难上加难,经常要被骂是坏妈妈。所以,在网上看到这本书的书名就决定要买下了,还在学习中……
  •   待仔细学习,期待
  •   别人推荐给我婆婆的,婆婆看后说书很好,很值得阅读!
  •   都是专业人员的建议,值得一看
  •   育儿妈妈需要的书,看了很多这方面的书.每一本都有需要的
  •   非常好,有理论高度,有实际例子
  •   很好的一本书,受益匪浅啊
  •   已经看过了,拿到手的第一天就先看完了,很好的一本书,超喜欢
  •   最难是教育《给孩子恰如其分的爱》     在人类面临的各种难题中,最困难的并不是登陆火星,也不是解决石油危机,最困难的其实是教育。人类走过了几十万年,也积累了几十万年教育孩子的经验,却到现在对教育孩子还是摸不到一点头绪,无论什么方式,都有缺憾,无论采用什么方法,都无法保证能够达到目标。为什么教育这么困难,也许这就是因为最困难的是认识人类本身,世界上比星球和宇宙还要复杂的,就是人本身。     其实对我们自身的认识,从来没有停止过,到现在还在不断的发展,而对孩子的认识,更是日新月异,但是距离最后的谜底还相当遥远。对于教育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我们的社会本身在飞速发展,而且还在不断加速前进,每一代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这样我们按照过去的方法去教育孩子,感到总是跟不上这个时代和社会,可是如果不按照过去的方法,那么又按照什么方法呢?谁能够告诉我们,什么样的教育方法才能够适应未来那个谁都不知道是什么样子的社会!     当你刚刚学了一点心理学,看了一点育子书,了解一点教育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很懂教育,很有办法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可是当你开始去尝试,你就一定会遇到书中没有说明的问题。所以当你越了解教育,越深入的了解孩子,你就发现面对教育你会变得更加茫然。在这片教育孩子的森林中,无论别人走过了多少次,你都必须独自面对,去自己寻找一条属于你和你的孩子的道路,必须自己去荆棘从中去摸索,去寻找,去开拓,而且你永远也无法确定,你所选择的道路是否就是最好的,甚至你会发现,在教育中,连什么是好,什么是成功,都无法找到一个标准。也就是说,你在面对这片森林的时候,你并不知道你的终点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子,你甚至无法知道你要走多远,在什么地方停下,请问在你的生命中,在你的人生中,你还曾经遇到过比这更困难更难以解决的问题吗?     也许我们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多学习,多看看,看看别人都是怎么做的,看看别人有过那些失误,有过那些成功,看看人家是怎么对待这件事的。然后我们去在自己的实践中不断的尝试,不断的改变,不断的寻找最好的办法。但是这样并不一定就能够保证你就能够取得你想要的成功。有很多家长仅仅按照自己生命中的本能就依然把孩子培养得非常出色,让你嫉妒得要命。     在这本书中,十位教育专家,给出了我们关于家庭教育的十种解读,每个人关注的都各有不同。其中比较熟悉的是李子勋和小巫,不过别的专家们的意见也都很有建设性。虽然都比较宏观,但是远远超过了很多家庭教育中,那种很武断的具体的指导。我们很多家长也都非常喜欢那种十万个为什么,问答式的育子书,拿来就用对号入座,其实那样的书一点用处都没有,就好像医生,你用一本十万个为什么就可以给病人看病吗?你必须要自己思考,要了解你自己,了解你自己的孩子,了解问题究竟出在了哪里,然后你才有可能找到真正的对策。所以真正好的教育书,并不是给你答案的书,而是能够引发你思考的书。所以说这本书是我今年遇到过的最好的一本教育书,推荐所有的家长都应该看看。看看这些最有经验的教育专家们是怎么看待教育的。
  •   好书!又买了一本送朋友!
  •   同事推荐阅读的,读后收获颇丰
  •   李老师的书都很好的
  •   从杂志上看到,觉得很好。读起来确实不错
  •   非常好的书,有心灵涤荡的感觉。
  •   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弯路!
  •   书很实用,看完感触颇深
  •   看推荐买的,有点用
  •   我是勋粉
  •   推荐家长们好好看,很专业
  •   这里买书方便又省钱哦!
  •   我们的孩子将以成人的方式生活在2030~2050年,那是属于他们的世纪,家长需要考虑的是把孩子引向过去,还是把孩子导向未来?记得李子勋先生所言,“要接受孩子像孩子那样长大,我们就不得不相信孩子比我们更知道他自己”,给孩子一片天空,他们就会自由翱翔,我们只需慢慢引导而已,如何《给孩子恰如其分的爱》,让他们在新时期适应社会,实现自我,发挥潜能,我想这本书会给家长指出一些新的思路。

    本书由和谐家庭基金主编,收入了李子勋、方新、孙瑞雪、刘丹、杨凤池、Toddy、蔡敏莉、小巫、徐岫茹、刘秀英等10位中外著名的教育和心理专家的亲子访谈,他们针对家庭亲子交流现状,以及目前家庭中普遍存在的教育问题,就社会转型对亲子关系的影响、如何做好父母、亲子间的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的艺术、单亲家庭如何进行子女教育、如何实施家庭保障等等方面作深入浅出的解析与指导,为我们家长提供了科学的家教理论与实践操作指导,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蔡敏莉女士现场讲解的角色扮演蛮有意思,夫妻经常性的争吵,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会成为什么样?父母相互指责对方,孩子即使觉得不对,他还是学会了指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的行为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要想让孩子改变,我们先要改变。

    李子勋亲子教育必须思考的5个问题中写道,90后、00后的孩子,生活在一个以自恋为中心的内在动力里面,他们对事件的感觉、对生命的感觉、对时间的感觉与我们60后、70后的人不同,我们渴望被别人认同,他们活得更自我、自在一些,工作不理想或人际交往不理想,他们就会离开,他们好像不太在意这个工作有多么值得珍惜,他们不会把公司和企业当成家,而把自己未来成为谁看得更重要,他们认为自己想过的生活更重要。这些难道不值得我们思考,我们受到的是集体主义教育,他们受到的是个人主义教育,崇尚自由,张扬个性,我们该如何把握?是否用我们的眼光看待问题?这样教育出的孩子是否适应社会?

    家庭是因,孩子是果;家庭是船,孩子是帆;不同的教育方式,教育出不同的孩子,用发展的眼光教育孩子,将他们引向未来……
  •   《给孩子恰如其分的爱》和《做懂孩子的父母》同是和谐家庭专项基金推出的家庭教养书。两本书的站位都非常的高,以中国现阶段的发展为背景,融合了很多现代元素,提出了很多国内教育中遇到的尖锐问题。同是谈为人父母之道,但二者的立意不同,后者是倾向于中国国情下如何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而前者更突出是在中国的社会转型期父母们必须思考、准备和转变的教育观念。书的站位虽然很高,但文字却非常朴素,理念也非常实用。依然是采用了问答的形式,完整的记录了李子勋、蔡敏莉、杨凤池、孙瑞雪等十位国内外的教育专家在由和谐家庭专项基金主办的,以“社会转型期的亲子关系”为题的国际论坛上所做的报告。

    专家们针对当代中国的发展背景提出了一些值得我们为人父母思考和反省的新观念。深谈了家庭教育,主要是针对亲子关系的建立,家庭教育的核心,亲子沟通的方式等。这些内容在很多家庭教养书里都会涉及,但在本书中却有所不同。因为专家们谈及这些问题的时候都是深入的解析了当代中国所处的社会转型期,解析了中国在发展中所呈现出的一些问题,解析了当今的中国儿童成长的特定环境。

    这是一本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的家庭教育书。很喜欢这本书的名字《给孩子恰如其分的爱》,但要真正做到恰如其分却并不容易。专家们的思考非常深远,尖锐的提出了我们的成长方式和现在的孩子的成长方式有着巨大的不同,尖锐的提出了我们必须了解现在的社会环境以及中国未来的发展前景,尖锐的提出了所谓的经验来于自过去,而教育却应该面向未来。指出做为父母,我们应该站在一定的高度去反省自己的家庭理念,应该发自内心的和孩子交流沟通,应该学会在家庭生活中改变自己,应该懂得对于父母过日子重要的不是去死板的学经验,灌输经验而是要真诚的接纳孩子,向孩子学习,培孩子一起成长。

    书中的专家们都是在针对80后父母提出家教策略,甚至把70年代父母归为60年代,但实际上应该说本书适用于所有的独二代家庭。李子勋老师的篇章立意最高也思考也很深远,诠释了80后的特殊成长历程,并以80后的成长特点提出我们不能用过去的经验来教育孩子,并提出社会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福利和关爱。蔡敏莉老师的报告让人印象深刻,以观众互动的模拟萨提亚模式演绎了家庭沟通,提出了家庭环境对每个人性格和情绪的深远影响,教会我们在家庭环境中如何传递爱。杨凤池教授细述了亲子交流间如何有效的进行非言语沟通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孙瑞雪老师在向我们解析了孩子成长的核心过程这后提出了家庭教育的核心。每一位专家都以中国的社会转型期为大背景,以家庭教育为核心,道出了家庭教育的真谛,作为独二代的父母,我们的家庭教育不仅关乎孩子的未来,还关乎着整个中国的未来。为了这些我们这些做父母的都应该好好努力。

    感谢和谐家庭专项基金推出这样的好书,但愿所有的家庭都能在书中受益良多!
  •   让人感到欣喜的,中国越来越重视亲子教育领域了,我们的父母们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早期教育的行列中,我们的育儿观念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百花齐放过,越来越多的专家与父母加入到这样的讨论中,也给了新的家长们越来越多的选择机会。
    《给孩子恰如其分的爱》一书中邀请了十位当前知名的心理专家来谈为人父母之道,从各个领域与方向谈到了父母与孩子间教育的一些问题。在这本书中,有几位专家的发言尤其精彩。
    首先说到李子勋老师,我看过他的育儿书籍,讲到孩子与大自然的关系,说成长就像是建筑物,一定要打好最坚实的基础,否则上层建筑只是一句空话,没有一个良好的心灵,被加速成长的孩子们最后一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当时看了就觉得特别喜欢,所以每次看到他的名字,都有一种内心的认同感,也正是在看了他的书籍后,我坚信自己平时带孩子多玩耍的观念是正确的,带孩子变成越来越快乐的事情。这本书中的专访,主要是从社会角度,人文角度提到了当代的青年父母他们的成长困境,首先他觉得由于社会原因,80后的父母们其实是没有享受到更多的社会待遇的一代人,但是他们却正在以自己独特的自我努力成长,所以李子勋老师提出了三个坚持自我的观点,希望他们得到幸福,因为他们这一代幸福了,才有成为更好的父母。是的,每个人独善其身,我想才能够兼济天下,他们本身拥有了掌握幸福的能力,才能使孩子得到幸福,才能创造更和谐的社会。
    杨凤池老师的对话也是我非常喜欢的,这本书中谈到了言语以外的沟通方式非常精彩,作为一个心理专家,应该说到底是细致入微。他讲到了平时我们在与人沟通时,同样的一个词语,如果配合不同的表情与姿势,那么对方得到的就将是不同的心理感受,所以很多父母尽管对孩子喋喋不休地说着我爱你,可是表情上却是一副冷暴力的真实,而这对于敏感的孩子们来说,无疑是无法接受的,所以做父母的要发自内心地,要真诚的对待孩子。
    其余几位老师的对话都是非常精彩的,主旨都是讲到现代化社会,我们在亲子沟通方面家庭教育具有多么重要的性质,虽然每个人讲解的入口不尽相同,但是我们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其实需要博采众长,承前启后,多多了解儿童的心理,需求,了解社会,了解个体,才不失为一位智慧的母亲。
  •   恰如其分不容易
    评《给孩子恰如其分的爱》

    恰如其分指办事或说话正合分寸,恰到好处。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遵从一个适度的原则,做得不够不行,做得太够了也不行,古话说“过犹不及”就是这个意思。于是适度原则不仅仅是能力问题,也是一个艺术技巧的问题。在孩子的教育方面,这个问题尤为突出,而且在现在这种越来越重视起跑线教育、独生子女普遍的中国家庭中,爱得过度的问题成为了主要问题。在这本《给孩子恰如其分的爱》中,10位专家从心理角度出发,谈论了关于如何恰如其分地给孩子爱的建议。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说:自然告诉我们要爱父母,不要去溺爱孩子;因为他知道我们给予父母的爱太少,而给予孩子的爱太多。可见在很久以前的先哲眼里,恰如其分地爱孩子已经是一个众多父母要思考的问题了。这本《给孩子恰如其分的爱》给出的很多建议,但目的只有一个:用一种正确的家庭教育,辅助孩子健康成长。孩子成长的目标也归结为一个:使孩子成为自己,在未来的生活中能掌握自己的人生。建议的中心也归纳成一个:完善自己的思维理念,在家庭生活中养成一个良好的亲自氛围,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生活环境。

    理论是枯燥的,但生活是具体的;我们的亲子理念、教育思维的形成,应该是来自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及在生活中的不断改善。10位心理专家从沟通、教育、母乳喂养等多个角度谈及父母如何确立正确的育儿观念,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影响孩子的成长,亲子关系的建立和改善,等等。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孩子成长的环境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我们的教育理念当然要随时进行调整,以便更好地让孩子得到教育,在成长中少走弯路。

    对于学生来说,学是为了不学,通过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其中的方法,以便更好地应对未来;而对于父母来说,教是为了不教,教给孩子的不是“鱼”(知识、生活所需的物品),而应该是“渔”(生存的技能,生存的法则)。孩子是生活在未来的,而父母们更多是拿着过去的教育理念来与孩子互动,这里面有多少的变化和不契合?在以爱的名义下强加给孩子的父母的意愿又有多少?不得而知,但是我们确定的是,父母们对孩子的爱,绝大多数是已经“过量”了,要做到恰如其分很不容易,需要我们从心理开始调整,从日常的行为开始改进。
    2012-2-26
  •   恰如其分,恰到好处,说的都是一个尺度,无论对人对事,把握好一个合适的尺度才能游刃有余地处理好各种突如其来的变化。
    从中国的家庭教育来说,父母对于子女的爱护各有千秋,有宠爱的,有溺爱的,有严厉的,有温情的,也有恰到好处的,如今的家庭几乎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于孩子的爱护都只会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所以难免会有各种无法把握的爱护体现在孩子身上。比如说,孩子的需求最大化满足,也有父母自己省吃俭用而对孩子的开销用度却一应大方,这样就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护,而是一种保护,一种溺爱。
    《给孩子恰如其分的爱》这本书,便是将十多位教育专家的切身经验收录其中,为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提供一份参考。书中这十多位专家并不只是纸上谈兵式地为读者讲解家庭教育,而是以他们自己的亲子家庭教育为依据,以此来解读他们眼中的各种恰如其分的亲子教育。
    其实每个孩子在来到世上之时,都不具备完整而又健全的心里结构,他们的心里状态受到后天接触的环境和各种事物的影响才会慢慢形成,而这个影响首先来自于父母。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榜样,在面对孩子的各种情况下怎么做到不偏不倚,恰如其分这是一门需要家长们深入研究的课题。
    在书中,十多位专家们通过他们自身的亲子教育经历,从沟通,教育,角色扮演等方面来为读者揭示他们生活中和眼中的亲子教育。就像如今普遍比较纠结的70后一代,80后一代,90后一代和00后一代这几代人的差异化。在这70后已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80后展露光芒的年代,90后和00后正逐渐成长的时期,各种不同世界观,价值观的冲突,不同社会理念和人文观点的碰撞,在整个社会投下了一个巨大的问号。
    如今新兴的父母,大多是70后一代和80后一代,这两代人的价值观差异决定了他们对于孩子的教育也会有所不同,所以在强调教育之余,各种年龄段的家长也是在不断地学习中吸取或是改变自己的一些观念,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把握合适的尺度,给予孩子恰到好处的爱是所有家长需要懂得并且学习的课程。
  •   开始没对这本书抱多大的希望,所以就带看带不看的翻翻,一翻就觉得这本实际上比《做懂孩子的父母》更好一些,绝对不是因为后者有一位采访对象行事深为我所厌恶,那我还喜欢金韵蓉老师喜欢的不得了哪,确确实实,科班出身的人对于事理研究的透彻明了,也能像精研教学多年的数学老师一样把干巴巴的定理讲的晓畅明了。看似没啥大不了切实就像少林寺那位扫地僧,不管从职务还是回报上来说都属于要竖大拇指的干活
    我们国家的教育界也好或者其他领域也罢,理工科向来看不起文科,因为理工科拿数据说话成了习惯,时间一长就会无视知识分子面临的残酷言论环境,认定知识分子喜欢满嘴跑火车给人民丢脸,本来文科还可以嘲笑下理工研究太尖端太深入最后没得诺贝尔奖也成了精神病,没事就解下裤腰带向梁间一系,结果等顾城和三毛出事以后连这点调侃也没了,中国的知识分子就开始陷入到一种极端混乱的境地,想搞搞研究,不成,因为历史不愿意按照党性的原则发展,想搞搞文学,也不行,因为党认为你写的东西不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那就搞心理学和教育学喽,居然搞起来了,然后医疗系统和教育系统就倒掉了……orz
    我说这些看似八竿子打不到一块去的话只是想说说在这里的知识分子生活的多惨烈,除了文人相轻(群众非要这样说就勉为其难的填上去)还有上级领导不给魅力只给压力,生活上灰头土脸,对于本行的研究就会慢慢懈怠,这当然不值得一提,但确实是人性。所以如此的状况下,民间还有几位心理学家老老实实、诚诚恳恳的研究实属难得,因为他们不是官方啊,其中几位我还读过他们的专著,针对特定年龄段的孩子的某部分表征进行分析,除了出版社要求的一点花哨外,写的都很中肯。为此也要鼓掌致敬。
    总的来说,这本书好在专业性在书中的流露,评析中肯,现场访谈嘉宾的反应也有可圈可点处,比起姊妹篇《做懂孩子的父母》提出的几个论点像“不要对孩子侈谈道德,要说利害”等还要更到点上,譬如“有自我的人才是完整的人”~为此郑重推荐
  •   本书对父母教育孩子是一套很好的教材,可以借鉴书中提到的一些做法,让我们的孩子和我自己都做的更好。
  •   心理名家谈教育,还是比较切合时代的,虽是访谈记录,有点大杂烩,但还算精要都有了,我已经在看第二遍,同时做摘抄,汇总起来就很丰富了。
  •   名师们的理性思考和教育的艺术值得我们学习,感觉还不错。
  •   其中很多专家的观点很值得学习参考
  •   许多观点能够切中时弊。值得好好看看,不过,也有不很透彻不全面的地方。
  •   不错的读物,学到了不少了
  •   值得 一看的好书
  •   书中带有不少名人的观点 稍显累赘
  •   好看,介绍给同事买了。
  •   不错的,文字很浅显,道理很实用,对育儿很有用
  •   读完有些收获
  •   喜欢一部分观点
  •   还不错,爱孩子,理解孩子
  •   内容是拼盘 和书名关系不是很大
    有几篇还行
  •   还行,有点小失望。
  •   书上的内容 有的是从相关视频里截取的,再组织成文字,没有视频的语言环境,看的费劲
  •   除了孙瑞雪、李子勋等少数人的访谈有点深度,其余大多数的访谈都空洞、泛泛而谈。不如买各人的专著。有些人的水平一般,虽然头衔很大,说些谁都会说的话,在其中滥竽充数。以后不会买这类汇编型的书了。
  •   买了就是送人的,没看一字,但是就书名而言已经跑了题了
  •   不适合我们80后的父母看。
  •   李子勋、Toddy、孙瑞雪的观念最先进
  •   没有很新颖的地方,用处不是很大
  •   保持平和的心态,是人一生的修养,给下一代什么,值得思考。这本书的启发让人受益匪浅。
  •   虽然没看。应该还不错,
  •   确实从我们熟视无睹却有问题的日常言行中分析出了问题。
  •   朋友推荐,书确实不错,能引起思考
  •   正在看,对教育孩子还是有帮助的
  •   给孩子物质方面的爱与精神上的爱都很重要,但精神上的,心理上的更重要,但作为父母有时候缺乏这方面的认识。这本书,边看边让人反思。一本好书。
  •   各位专家从不同的专业领域出发阐述了许多给人以启发和教育的观点,读来受益匪浅。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