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作者:中国人权基金会和谐家庭基金 页数:193
Tag标签:无
前言
社会转型期,中国家庭面临的冲击(代序) 杨正泉 当今中国处在社会转型期,经济飞速发展,第一代独生子女已经走上社会。今天我们探讨社会转型期亲子关系的建构问题,实际上也是研究以亲子为核心的新型家庭关系,新时期的社会关系,以及家庭与国家关系的新理念。 中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和文明的国家,在漫长的岁月里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文明理念,其中宗族、家庭和人际文化占了很重要的部分,成为稳定家庭、稳定社会的重要基础。费孝通先生所讲的“差序格局”,是建立在家庭伦理基础上的,在宗族、家庭中,按年龄与性别确定长幼顺序与地位,并形成了敬老爱幼等优良的传统。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强烈地冲击着几千年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教育的普及、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外来文化和观念的影响,使人们相互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相当便捷,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网民与网络的互动,这一切发展速度之快、影响范围之大,让人们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短短十几年强烈冲击了几千年相对稳定的传统理念。 目前中国独生子女已开始进入社会,在社会中发挥作用,生儿育女,承担起教育下一代的任务。中国也正在进入老龄社会,预计15年后,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达到3亿以上。另外,流动人口家庭问题、子女教育问题日益突出,离婚率不断提高,婚外情成为一种社会现象。由此引发的种种问题,直接影响到家庭的稳定、子女的教育和社会的质量,成为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从长远看,更关系到民族的素质、生活的质量、国家的发展和未来的走向。 我想在这里谈几件自己经历的事情: 上世纪70年代,我第一次出国,到罗马尼亚进行访问。那时候的中国正在进行“文化大革命”,“文革”是以“破四旧”开始的,当时我们对生活方式要求极为严格。但我到了罗马尼亚以后,发现他们有夜总会、穿超短裙,人们可以在大街上拥抱,可以度假,生活在与我们完全不同的文化氛围当中。当时我们代表团提出来一个问题,罗马尼亚是社会主义国家吗?因为他们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与我们截然不同。但最后我们讨论的结果还是认定他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原因有二:一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二是实行了公有制。这次访问引起我很多思考:世界上还有另一类国家和另一类文化。 1983年我访问民主德国的一所大学,德国朋友告诉我,这里的大学生可以谈恋爱,可以结婚、生孩子,生了孩子以后分配给房子住,可以延长学期,还有经济补贴。当时我非常惊讶,因为我们那一代明确规定大学生不准谈恋爱,但在民主德国截然不同。而且凑巧在波罗的海附近,德国朋友们请我们去看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那就是裸体游泳场。那是1983年,当时我们看到这种情景,完全傻了,我们想都没有想到世界上尤其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会有这样的现象出现。 1984年我在波兰一家医院访问的时候,看到一对对年轻的夫妇抱着孩子在排长队,我问他们在做什么?陪同告诉我,这是他们夫妇对子女的血缘关系问题产生了怀疑,需要进行亲子鉴定。当时我想了很多,我想这里的家庭中竟然会有这种状况,这种家庭还有什么和睦可言呢? 9月份的莫斯科天气已经冷了,我们在那里逗留期间,看到很多老人在公园树林当中,孤独地坐在长椅上晒太阳,或牵着狗走来走去,他们是那样的孤独和悲凉。 1986年我访问美国的时候,遇到了一些更意想不到的事情。吃饭的时候陪同我们的美国朋友说,你们是自己点还是我们统一点?吃什么各人付钱,要贵要贱你们自己定,付钱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每人点的每人付钱,一种是每人点了我们大家合起来平均付。我才知道这叫AA制,吃完饭把钱放在一起,这次你欠了下次补齐。这让我非常惊讶,按照中国的传统当时是难以理解的人际关系。 在国内我们也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我的家在农村,我的乡邻亲友们告诉我,担心孩子娶不上媳妇。为了娶媳妇想方设法盖房子,如果没有房子,要娶媳妇,就把老人搬到厨屋,让媳妇住进堂屋。我很有感触,辛苦半辈子,长辈要把好的生活条件让给晚辈,让自己受这么大的委屈,不然媳妇不进门。 我讲的这些问题并不新鲜,还有子女教育、老人赡养、社会保障等问题是更突出的。每个人还会接触到更多、更典型的案例,都会引起很多思索,现在很多问题已经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了。但这些问题到底是好是坏,是对还是错,是需要讨论的。因为今天的社会、家庭关系当中的这些问题已经被提出来了,而且已经形成了普遍的社会现象。许多伦理观念突破了传统,充斥着我们的传媒,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我的思索没有结论,在这里只能谈一点我的倾向性意见。 第一,这种变化是一种趋势。今后变化的速度会更快,范围会更广,我们必须学会面对和应对;这种变化的主流是人类社会的进步,也必然会有糟粕,我们必须学会扬弃。 第二,人类社会越发展,全世界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会越趋同。但社会的发展又是分阶段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伦理观念,而又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这是客观存在的,他们各自的发展应当受到尊重。 第三,中国几千年来形成了适合自己的文明,深人人心,促进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和发展。我们应该立足在神州大地上,传承我们的优秀文化,同时吸收人类的优秀文化,既不能固步自封,也不能盲目引进,要适应我国的历史发展阶段。 第四,新的家庭关系和伦理道德是什么?面对客观现实,主动应对,加强研究,明确方向,积极引导,健康有序地促进家庭和谐、社会进步,促进人的素质全面提高。 这是关系到每个人、家庭、社会以及相互关系的长期课题。 我们每个人、我们的媒体、家庭、社会也都肩负责任,这是一种综合性的研究,综合性的治理。为此,我们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设立了和谐家庭专项基金,立足于和谐家庭的公益教育。今天我们首次举办以“社会转型期的亲子关系”为题的国际论坛,引起了人们和社会的关注,是很有意义的。我相信,这些海内外专家的发言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启发。这将是一个可以研讨的长期的社会课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关系到家庭、社会和国家的稳定与发展,但问题的解决又是很复杂的,涉及很多学科,涉及许多层面,有文化的、道德的、法治的,而这一切都要以正确地认识和理论为前提,我们将会不断地进行深入研究,尽我们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 (本文作者为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本文为其在和谐家庭专项基金举办的“社会转型期的亲子关系”国际论坛上的致辞)
内容概要
本书收入了李子勋、方新、孙瑞雪、刘丹、杨凤池、Toddy、蔡敏莉、小巫、徐岫茹、刘秀英等10位中外著名的教育和心理专家的亲子访谈。目前的中国处在经济高速发展形势下的社会转型期,家庭文化、亲子关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独生子女家庭成为普遍现象,离婚率居高不下,父母们面临着家庭教育中的各种难题。本书主要针对中国家庭亲子交流现状,以及目前家庭中普遍存在的教育问题,就社会转型对亲子关系的影响、如何做好父母、亲子间的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的艺术、单亲家庭如何进行子女教育、如何实施家庭保障等等方面作深入浅出的解析与指导,为广大父母提供科学的家教理论与实践操作指导,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作者简介
李子勋、杨凤池、小巫等10位教育和心理专家
中日友好医院心理医生 李子勋 资深萨提亚导师 蔡敏莉 首都医科大学心理学教授 杨凤池
中国著名教育家与儿童心理专家孙瑞雪清华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副主任 刘丹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研究员 徐岫茹 德国心理专家 Toddy
北京大学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主任方新国际母乳喂养辅导 小巫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所长 刘秀英
书籍目录
社会转型期,中国家庭面临的冲击(代序)
一、李子勋:亲子教育必须思考的5个问题
+专访——李子勋:畅想80后的未来
二.蔡敏莉:新家庭如何塑造人
+专访——蔡敏莉:80后父母如何更好地建立亲子关系
三.杨凤池:什么是亲子关系中的非言语沟通
+专访——杨凤池:非言语沟通表达潜意识
四.孙瑞雪:什么是家庭教育的核心
+专访——孙瑞雪:孩子完整的成长需要规则和平等
五.刘丹:新时期亲子关系的重建092
+专访——刘丹:天之骄子怎样走出心理困境
六.徐岫茹:亲子沟通的心理调适
+专访——徐岫茹:30年案例总结四句亲子教育箴言
七.Toddy:孩子究竟最需要什么
八.方新:社会转型期亲子关系的误区与挑战
+专访——方新:社会转型期亲子关系的误区与挑战
九.小巫:职业女性母乳喂养的迷思
+专访——小巫:非母乳喂养是拱手相让母亲的权利
十.刘秀英:转型期建立和谐亲子关系的途径
+专访——刘秀英:父母也应向孩子学习
章节摘录
李子勋:今天我要讲的主题是亲子教育必须思考的5个问题,我们成长的方式和现在孩子成长的方式有着巨大的不同。我经常在想,中国这三十年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当今儿童成长的环境与我们当年是截然不同的。我们做父母的是在陪孩子成长,而不是教育孩子,使孩子受我们的教导而成长。包括我们心理治疗师也是这样,我曾经写过《 陪孩子长大 》这本书,说到心理治疗,其实不是治疗,而是陪着他。我们心理治疗师无法改变孩子的生活,只是每周两次、三次陪着他,在他艰难的时候陪着他渡过生命中那些困难或危机。这个陪需要心理医生真正付出关怀,而不是治疗,同样,父母也只是陪孩子长大,没有教育。教育孩子不应该是我们这代人的事儿,因为这项工程是针对2000年以后出生的孩子的。我当时说其实我不适合站在那儿谈教育,原因是我们的年代隔得有点远,所以我倡导让80后参与这个工程。我们只能做顾问,让80后去教育2000年后的人,这样才能一代一代地跟进。一个孩子的心理结构很大程度上与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过去我们过多强调了心理层面或者家族关系层面,但忘记了社会对孩子巨大的影响。其实一个人首先是社会的人,其次才是家庭的人,家族的人。妈妈往往用自己的方式观察孩子,看到的孩子其实是你自己内心的那个孩子。如果你曾经内心有过经验或体验的话,你在看别人的时候就看到了自己的内心,但那不是孩子的。就像50~70年代的人评价80、90年代的人一样,用我们的眼睛和感情评价的他们,其实不是真实的他们,而是我们以为的他们。和我们这个年代的人相比,80后的孩子和90后的孩子有明显的不同,所以,我们无法了解他们,更无法了解2000年后的孩子。
媒体关注与评论
社会对孩子的态度决定30年后孩子对社会的态度。——中日友好医院心理医生李子勋我们每一个人的沟通方式都是从父母那里学习的。——资深萨提亚导师蔡敏莉亲子间的“非言语沟通”不可少,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拥抱,一个信任的眼神。——首都医科大学心理学教授杨凤池教育的核心不在于给孩子灌输知识,而在于支持、帮助孩子能够创造自我。——中国著名教育家与儿童心理专家孙瑞雪亲子关系的核心,就是建立稳定的、长期的、没有其他利益的连接。——清华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副主任刘丹对孩子要“顺其所思、予其所需、同其所感、引其所动”。——中国健康教育中心研究员徐岫茹当孩子内心受到伤害时,我们更应该倾听孩子的内心想法。——德国心理专家Toddy孩子需要玩耍,那是他生存的一个原动力。——北京大学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主任方新非母乳喂养是将做母亲的权利拱手相让。——国际母乳喂养辅导 小巫父母应该向孩子学习,孩子值得父母来学习。——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所长刘秀英
编辑推荐
《给孩子恰如其分的爱:李子勋等10位知名心理专家谈为人父母之道》编辑推荐:和谐家庭基金是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的专项基金,于2010年3月成立。致力于通过各种形式的公益教育,使公众能从我做起,从家庭做起,消除家庭中普遍存在的软暴力现象,培养互相尊重、互相关怀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减少对他人有意和无意的侵犯,使家庭成为最基本的人权保障单位,从而实现和谐社会的建设。《给孩子恰如其分的爱:李子勋等10位知名心理专家谈为人父母之道》版税全部捐给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和谐家庭专项基金用于公益教育,感谢书中所有专家为《给孩子恰如其分的爱:李子勋等10位知名心理专家谈为人父母之道》所做的奉献。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