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懂孩子的父母

出版时间:2012-1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作者:中国人权基金会和谐家庭基金  页数:211  
Tag标签:无  

前言

今天的中国,经过了三十余年的变革和积累,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2010年中国GDP已位居世界第二。我们在为自己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的同时,也应该清楚地看到所面临的挑战,就是中国人的幸福指数是否跟着GDP的速度同步提升了呢?在当前改革开放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带来的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下,面临着针对下一代实施教育的挑战,我们真的准备好了吗?    中国现在有1.4亿独生子女,同时也存在着5.4亿城市流动外来打工人口,还存在着1亿精神病患者,以及几千万的残疾人,他们的生存状况都对下一代的教育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所有这些社会问题都摆在我们每一个人面前,即使我们本人并不一定遭受这样的困境,但我们身边的朋友、同事、亲戚也可能会遇到类似的困难。即使我们的孩子看起来身体健康、心智健全,但还有升学压力摆在绝大多数家庭面前。    2010年7月份我们做了一份网络调查,内容是父母与子女交流的内容和方式,主要针对交流现状的认知和潜在的若干问题进行探寻。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上网习惯以城市孩子为多,问题比较多的是亲子共处的时间少。因为父母比较忙,孩子与父母进餐的时间比较少,尤其是父亲几乎很少与孩子共进晚餐,根据平均统计数据,父亲与孩子每周共进晚餐的次数连一次都不到。孩子如何有更多的时间与父母共处,对孩子一生的成长影响非常大。从国外的研究可以看到,孩子长期独食的话,成年后犯罪率会明显升高;同时,在与孩子的沟通态度上,我们从调查中看到,由于现代中国教育知识教育理念的普及,包括对于人权的不断重视,大多数城市家庭的家长还是会持相对平等的态度来对待孩子,他们对孩子表达的时候是正面肯定多于负面否定的。    在调查中,有时候孩子会遭受家庭暴力,被父母打,挨打的原因排名第一是孩子撒谎。当大家非常担心社会诚信问题的时候,我们看到传统延续的力量,中国家长依然重视对孩子诚信方面的教育。父母偷看孩子日记的现象仍然非常普遍,这里有非常复杂的原因,包括父母希望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但缺乏沟通艺术;另外,现在社会环境给父母带来巨大压力,也使父母偷看孩子日记的现象比较普遍。    单亲家庭沟通质量明显低于双亲家庭,女孩子更善于和家长沟通,这也是现在社会上普遍反映男孩子比较弱的现象之一,这个弱使男孩子在社会交往中呈现的能力,很难达到父母对他们的预期。    调查还发现,收入越高的家庭对孩子呈现的态度越平等,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家长对孩子越平等,这两类人群对沟通质量的满意度也相对比较高。收入比较高的家庭,就是月收入在6000元以上的家庭,相比低收入家庭,对孩子尊重以及对亲子沟通质量满意方面大概高出10%,受过大专以上教育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两类家庭也保持10%的差异。    中国父母为怎么教育好下一代投入了非常大的精力,这差不多成为他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我们希望家长和孩子共处一个时空,共同接受挑战,帮助家长发现他们日常生活中对孩子忽略的部分,同时让孩子体会家长的处境和性格。    2010年10月中国第一本亲子人权手册发布,在新浪网教育频道可以下载电子版,这本手册里,我们通过一些典型案例来谈中国家庭的亲子人权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希望引起社会各界重视。    爱是一种能力!希望各种形式的公益教育可以帮助每一个人提升“爱自己、爱家人”的能力,因为只有爱,可以使这个社会保持和平与和谐。    (本文作者为中国人权基金会和谐家庭专项基金项目执行人,《时尚家居》执行出版人,杂志主编)

内容概要

  本书收入了于丹、李子勋、叶曼、金韵蓉、张颐武、王元五、程凯、舒乙、宋少卫、杨凤池等10位著名文化学者、国学大师、中医和心理专家的亲子访谈。内容主要针对中国家庭亲子交流现状,以及目前家庭中普遍存在的教育问题,在亲子伦理、早教、亲子沟通、家长角色等方面作深入浅出的解析与指导,为广大父母提供科学的家教理论与实践操作指导,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和实用性。

作者简介

  于丹、李子勋、杨凤池等10位著名文化学者、国学大师、中医和心理专家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于丹
  中日友好医院心理医生 著名心理专家 李子勋
  国学大师 叶曼
  心理专家 金韵蓉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张颐武
  现代民间著名教育家 王凤仪先生的曾孙女 王元五
   北京中医药大学生副教授 程凯
  老舍之子 舒乙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心理学硕士 宋少卫
  首都医科大学心理学教授 杨凤池

书籍目录

序:如何更好地认识亲子关系
于丹:中国人的孝道
 如何正确理解“孝”?
 别伤了最亲的人——父母和孩子
 独生子女和隔代抚养的问题
 如何教孩子懂得孝道?
 父亲传给我的育儿智慧
李子勋:孩子的性别教育
 性别教育从两岁开始
 男孩不像男孩怎么办?
 单亲家庭的教育问题
 现代女性为何缺乏温柔?
 我的儿子会不会是同性恋?
 父亲为何不可以打女儿?
 性别教育出现问题如何矫正?
 父母请用平常心看待孩子
叶曼:中国经典的亲子文化
 家的由来及夫妻关系的形成
 从胎儿到长大成人的教育精髓
 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
 为了孩子请不要离婚
 孝顺的真正含义
金韵蓉:孩子说谎如何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说谎?
 如何让孩子实话实说?
 怎么跟孩子有良好的沟通?
 如何对待说谎的孩子?
 管教说谎孩子的三个原则
张颐武:80后的生存困境和养老前景
 为什么说80后、90后爱抱怨?
 富二代最应该传承父辈什么?
 穷二代如何改变命运?
 富二代如何减少传承财富的负面作用?
 80后90后如何开创自己的人生?
 独一代如何面对赡养老人的压力?
王元五:孩子的病从父母得
 一个好女孩将来就是一位好母亲
 母亲的心态影响孩子的健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程凯:中医里的育儿之道
 从中医角度看生命发展的规律
……
舒乙:书香门第的家教之道
宋少卫:孩子厌学怎么办?
杨凤池:走出亲子情感表达的误区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于丹:其实你说的这个问题我觉得是我们中国社会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从70年代末计划生育成为国策,我们现在所见到的上小学的孩子都已经是第二代独生子女了。国策本身没有错,可是我们的教育辅助设施、社会机构理念的提倡、全社会的行为观念跟上来了吗?所以,独生子女、隔代抚养都是中国的典型问题,因为在很多西方国家,孩子是跟着他亲生父母上幼儿园、上小学或者社会机构,很少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带大。隔代抚养有很多问题,老人让孩子衣食住行全都无忧无虑,老人们的经验确实比我们久远,但是在孩子的人格培养上会出现很多问题,孩子本身是独生,再加上隔代抚养,在怎么培养教育上,老人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孩子还小呢,长大就懂事了。”这个时候就忘了“三岁看老”这句话。我是大学老师,经常看着一些考上我们学校的高分孩子,他们的很多所作所为让我觉得特惆怅。今天我在这儿,不敢说我懂什么教育,只能说我作为一个女儿,作为一个母亲,作为一个妻子,我就是去分享我的生活经验。我觉得每个人都有尊严和自由,都希望被尊重,希望有选择权。如果你充分地尊重了他这种权利,他就会觉得快乐。我女儿弹琴的时候就老说,我创作一段和我妈妈、我姥姥的对话,然后她就会自己弄一段小旋律,她在高音区弹一遍,说这是她在说话,中音区弹一遍,说这是妈妈在说话,在低音区弹一遍,说这是姥姥在说话。我妈妈经常批评她,你没学会走就想跑,还想学作曲,老想管着她。我觉得没有必要管她,她知道琴键是怎么回事,自己琢磨出一个情景不是挺好吗?儿童的天真可以去颠覆世界所有的经典经验,我就觉得在这个时候让她去创造,让她有快乐,在家庭伦理关系中这种爱与和谐是孩子最早的教育。在这样的教育中,他的心态是健康的,他不仅学习了技巧,同时因为别人的付出而获得了幸福,这个孩子再走到更大的空间中,起码有一个好的态度,我们谁希望孩子出去因为拔尖跟人都起冲突?孔子为什么说有四种思想方法不能要,叫“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毋意”是不要主观臆断;“毋必”就是不要坚持说必须怎么样,要学会变通;“毋固”就是不要停留在思想僵化的状态;“毋我”就是破除自我中心。一个人破除了自我中心,跟别人才能够将心比心,才能和谐。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一个忠诚,一个宽恕。朱熹先生就写这两个字,他说“中心为忠”,忠诚不是外在标准而是你心里的底线,“如心为恕”,你跟别人能够换位思考,他人之心无我心,自然就快乐。一个人这一辈子无非打两种交道,一个是跟人,一个是跟事,跟人多一点恕,跟事多一点忠,就是“忠恕而已”。朱子说的道理有时很简单。

编辑推荐

《做懂孩子的父母:于丹等10位名家谈亲子教育之道》编辑推荐:和谐家庭基金是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的专项基金,于2010年3月成立。致力于通过各种形式的公益教育,使公众能从我做起,从家庭做起,消除家庭中普遍存在的软暴力现象,培养互相尊重、互相关怀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减少对他人有意和无意的侵犯,使家庭成为最基本的人权保障单位,从而实现和谐社会的建设。《做懂孩子的父母:于丹等10位名家谈亲子教育之道》版税全部捐给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和谐家庭专项基金用于公益教育,感谢书中所有专家为《做懂孩子的父母:于丹等10位名家谈亲子教育之道》所做的奉献。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做懂孩子的父母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70条)

 
 

  •   这本书汇聚了于丹、李子勋、叶蔓、金韵蓉……各界的名人来谈这个子女教育的问题,看到这些人聚到一起,我就很有买下这本书的冲动,现在刚拿到。每个人就一个话题展开。从中国传统的亲子文化开始讲起,到教育子女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还有这些老师自己童年或是在教育子女过程中的一些经验之谈,很不错!
  •   家长经常会因为孩子小,而以自己高高在上的身份去要求和管教孩子。也许孩子会因此而貌似服从并执行者家长的指令,但是我们并不是真正懂孩子的心。他们是不是真的明白我们的要求呢?如果深层次的讨论这个问题,我们其实自己都有点心虚的感觉。毕竟,自己很多的时候只是在以自己的眼光和想法管教子女,但是他们心中并非真的心服口服呢。看着他们做错事情接受批评教育之时眼泪鼻涕的可怜样,我们其实心里自己也不好受。

    那么,我们还不如真的动点脑筋来真正地做一回懂父母的家长好了。《做懂孩子的父母》就是一本旨在以很多位知名人士的想法和间接来解答如何让家长们真正懂得了解自己的孩子。毕竟,时代在变化,孩子在长大,家长在提前准备着一系列的应对方法。感觉它和《给孩子恰如其分的爱》完全是一个系列的作品。于其家长被动地强迫孩子怎么做,家长还不如洞悉天机般地真正懂得分析和教养子女。那么,变被动为主动会让很多的亲子问题事半功倍地及早得到解决。

    因为要做懂得孩子的父母,所以我们家长首先便是需要真正地认识亲子关系。在此书的序中,我们可以较为详细地有了相关的认识。随后,各个专家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和讲解相关的注意点和了解孩子的着力度。类似于中国的孝道一说;类似于孩子的性别教育;类似于中国经典的亲子文化;类似于孩子说谎的话题等等。里面很多的话题其实完全就是根据现今社会的现状而展开。具备了实用性和现实性。也许家长此时没有遇到,但是彼时我们或许也可以作为相关探讨的话题和自己的子女进行沟通。两代人之间的代沟其实完全可以在相互的沟通了解过程中得到填埋。于是乎,我们可以让孩子少些叛逆,多些理解;于是乎,我们可以让自己多些关爱,少些责骂。和谐的家庭是由相互的理解共同构筑的。而在这样的营建过程中,我们家长无疑在这其中起着主心骨的作用。只有我们先去懂孩子的心理,想孩子的心事,换位思考的同时更是相互增加感情的过程。那么,孩子也将变得不会难以沟通。这是多么何乐而不为的事情呢!
  •   ——文/阳宝猪猪

    我要是说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估计除了变态(患各种精神疾病的人),正常都是会对自己的孩子表示“爱”?!如何爱?如何恰如其分的爱?成为我们讨论的话题,而付出爱的前提是做懂孩子的父母。亦如你对爱人一般,如果你知道你的爱人要什么,你再投其所好,是不是会事半功倍?如果你根本不懂对方要什么,而自顾自的瞎表达,或许不仅得不到对方友好的回报,反而还会招来横眉冷对,虽然你说你很爱对方!

    当我举爱情这个事例时,很多人一听就能明白。但我在谈及亲子教育时,父母们却茫然了。大家都不缺乏给予孩子的爱,但大多都没有真正倾听过孩子们的心声,孩子想什么?孩子要什么?尤其是青春期的父母,十个人至少有九个回答是:“不知道!”那么,家长要学习吗?我觉得一定要!家长需要学习的就是读懂孩子,可以静下心来陪孩子聊天谈心,可以与孩子一起学习成长,成为真正的朋友,才应该是当今父母要寻求的育儿之路。

    时代的变迁,已经不再允许像我们上一辈甚至祖父辈的那种传统教育模式,孩子们可以通过网络,通过很多媒介去宣泄自己的情感,但当孩子唯独不在父母身边将这些困难排泄掉时,父母的感想又会如何?你会觉得孩子长大了吗?会觉得孩子不再需要自己了吗?其实都不是,只是我们总是以我们的角度对待孩子,以我们的方式处理孩子的事情,尤其是以我们的经验指导孩子。那么我们的经验是否就真的可以解决问题呢?李子勋医生有讲,三年一个坎,何况我们与孩子至少都有七、八个三年的坎,加在一起都是无限的代沟。而我们不能仍旧以我们小时候的经验,以我们读书时的想法去对待如今孩子的成长。

    孩子是孩子,你是你,我们无权将自己的想法和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周围的案例太多,孩子从小就被灌输要好好学习,不然将来就要去扫大街。(多老套的用词,我记得我小时候也是这么被教育过来的)然而,与孩子一起成长,懂孩子的父母就知道,纵使扫大街也是一份好职业,不丢人,更是辛勤劳动所得,如果没有扫大街的,我们的城市看起来就没那么美丽了!我们做的应该更多的是去鼓励孩子,尊重孩子的意愿。当然很多家长都会说,孩子还小,他能懂什么?如果我们不为他做正确的决定,一旦他走了弯路,他再后悔就晚了!是的,想必很多父母都有如此想法。对此,我还是想问一句,孩子的意见呢?如果你能读懂孩子,你就能帮孩子选择一条合适他的路,也为他的迷茫指引了一条正确的路。但如果你都不懂孩子,全凭你自己的“经验”和“想法”,那么这条路是否就真的是捷径而非弯路呢?

    十位名家都将各自的分享奉献出来,很多观念我非常赞同,哪怕是那些已经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们,他们都可以与时俱进地看待育儿问题,我想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做懂孩子的父母应该不是难事儿。

    用心去爱,孩子也会用最宽容的爱来回报,这样的亲子关系才是我们需要的!
  •   刚看了目录,对李子勋谈的“孩子的性别教育”和金韵蓉的“孩子说谎怎么教育”这两个部分挺感兴趣的。现在正在看这两部分的内容,谈的比较具体,对教育孩子有建设性的意义!
  •   刚刚看完于丹的部分,是以主持人和于丹的问答形式来展开的,于丹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入手给我们讲了什么是孝,父母和孩子相处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其中有一段还谈到了父母和孩子对待剩饭这个问题的做法和看法,还挺有意思的,这本书买得还挺值的!
  •   书还没读完,第一篇是于丹根据自己的家庭经验对如何做父母的理解,很朴实,也很实在,很受启发,很喜欢。
  •   为广大父母提供科学的家教理论与实践操作指导,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和实用性。
  •   现在读到的这本《做懂孩子的父母》,就是请一些专家讲的有关养育孩子知识的集锦。我一页页读着,有一种亲临现场的感觉。我读着主宾的对话,轻松而亲切。提问者有期盼,回答者不矜持,那对话的气氛自由而和谐。所提的问题,都来自生活,有普遍的意义;回答问题的专家有很高的学养,能用简明扼要的通俗语言为你解析。这本书做到了据闻实录的要求:有问有答,环环相扣;即问即答,简便快捷。我获得了另一种独特的阅读趣味。
  •   亲子教育是我们最关心的话题,书讲的很全面,值得一看。
  •   多个专家,教授对孩子的不同问题有介绍,针对孩子平时发生的事,进行解析。
  •   这本书的作者很多,有十位吧……每个人一个话题,以访谈的形式展开,逐步深入,感觉像是在看一个访谈节目。一本书可以接受到十位各界专家的经验和建议,这本书还是挺值的!
  •   做懂孩子的父母,这个说起来很简单,实际做起来有很大的难度,大部分时候人们大多都会从自己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有时会忽略他人的感受。父母大概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影响他最多的人,“做懂孩子的父母”也是我们这些为人父母的不变的课题!
  •   中国父母为如何教育好下一代投入了非常多的精力,养育教育孩子差不多是他们生命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如何更好的和孩子相处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这本书就是以这个为主题,铺展开来,读起来让我受益匪浅!
  •   书还没读完,有了专家的见解,对教育孩子方面一定会有好效果的
  •   既教育了孩子怎么做人,同时也教育了父母做人,现代教育的良方
  •   做懂孩子的父母,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才能轻轻松松地管好孩子
  •   期待已久的书,我是个大师,太震撼了,读后一遍还想再来一遍!
  •   这本书汇聚了很多专家的教育理念,希望能够有所收获!
  •   孩子两岁了,一直在摸索教育的方法,这本书从不同的方面做了解读,正在读,个人觉得有用
  •   这书很好,说的有道理,父母是孩子的榜样
  •   知道怎么去做一个好的父母!值得看看!
  •   这本书大多都是以访谈的形式来叙述的,这种对话体,特别适宜答疑解惑。书中所提出的问题,最初都比较单一,但随着深入交谈,通过反复问答,逐渐深入,如同剥茧抽丝一般,鞭辟入里,直抵精确的结论。感觉读完让我受益匪浅呀!
  •   父母读了受益匪浅
  •   替朋友买的,先拿来看了看。觉得内容上有重复的地方。不过,教育孩子的事情,大同小异。
  •   帮助朋友建立与孩子正确的沟通方式
  •   传授了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值得阅读
  •   书很好,因为准备当妈妈了,总想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   各位从专业角度和生活经验谈出了体会,对家庭很有帮助
  •   与还在交流很实用
  •   不错,虽然我还没有孩子,但是提前看看会懂得很多东西
  •   内容深入人心
  •   帮朋友买的,朋友说不错,内容不错
  •   值得购买,很好的一本书!别人推荐的。受益匪浅啊!!
  •   不错,非常满意,很有参考价值
  •   拿到就读了,很有用
  •   教不惑之年的女性如何面对生活的种种,送给了小姨,她说很好。。
  •   正品,很喜欢,下次还来
  •   挺好的书,婆婆读了也说好呢
  •   父母的爱是一种能力
    评《做懂孩子的父母》

    从孩子出生开始,父母就担负起抚养和教育孩子的重大责任,一小部分父母可能会因为种种原因对孩子不管不顾,任由孩子自由生长,我们可以说他们不负责任。更多父母都能完美地完成孩子的需求,他们对于孩子的爱不是太少,而是太多。所以我们说,父母的爱其实是一种能力,它既要满足孩子的需求,同时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还要起到教、育、养、领、导的作用。这本《做懂孩子的父母》搜集了10位专家、学者在亲子关系建立方面的感想和观点,可以供父母们培养一种爱的能力提供帮助。

    这10位专家有的是学者,于丹通过传统中的孝道和自身理解,为我们解读了如何培养孩子的孝道;舒乙更是从讲述父亲老舍先生的以身作则的教育方式,告诫父母们一定要为儿女当好榜样。有的是心理、社会学方面的专家,李子勋老师主要告诉我们如何对孩子进行性别教育,王元五老师则认为孩子的病主要是由于父母的原因,这很容易让我想起几米的那本书《孩子的错都是父母的错》;程凯老师更是从中医阴阳平衡的理论谈论鱼儿之道;宋少卫老师则是重点讨论孩子的厌学情绪,以及如何采取各种措施预防和治疗;杨凤池老师则是结合生活中的案例,让我们学会辨识亲自情感表达的误区。还有几位育儿方面的专家,叶曼老师谈及的是中国传统的亲子文化,从传统的演变看亲子文化的现状,以及对父母们的要求;金韵蓉老师则是针对孩子说谎这个问题,进行了心理分析,同时也提出了一些管教原则。

    本书由和谐家庭基金发起,并在新浪网教育频道上对10位专家、学者进行采访,最终集结成书。书中张颐武老师提及的《80后的生存困境和养老前景》不仅仅是80后的事,中国家庭现状已经慢慢固定在“4+2+1”的模式上,甚至是“6+2+1”的模式,关于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已经越来越凸显,值得更多的注意。书中列举的诸多案例值得我们借鉴,在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理念可供年轻父母们学习参考,在此基础上不断改善正确的教育行为,养成良好的教育习惯。
  •   《做懂孩子的父母》是由于和谐家庭专项基金主编的一本教养手册,主题是如何更好的认识和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这是一个听起来有些宏观的主题,也是一个可以放大到许多细微生活点的主题,还是一个每个家庭在教养都会凸显状况的主题。书中新颖的采用了访谈的形式,由和谐家庭专项基金项目执行人来引出包括孝道、性别教育、中国经典亲子文化、亲子间的沟通、80后的生存困境和养老前景等与当前中国国情下家庭教育所暴露的突出问题;再由于丹、李子勋、叶曼、金韵蓉等在教育界有着显著成绩和威望的知名人士围绕主持人提出的问题展开分析。

    和谐家庭专项基金的站位很高,提出了“千万家庭构建和谐亲子关系”的口号。应该说这是一本非常适合中国当代国情的家庭教育书籍,这本书面向的是中国家庭,因此对每一位中国父母有很大的实用性。十位专家有的引经据典,有的回忆自身成长,有的讲述育儿经历,以生动而朴实的文字道出了许多我们在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之根源,让人深受启发。

    本书的特色是客观的分析了中国当代国情下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结集了十位名家的智慧心得,无论是于丹老师的《论语》中分享的孝道,还是舒乙先生书香门第的家教之道;无论是李子勋老师分析的现代孩子的性别教育,还是程凯教授中医中的育儿科学都紧密的联系了我们身边的教育中让人困惑纠结又难以入手解决的难题,还有很多是我们没有看透甚至没有想过却一直存在的尖锐问题。

    家庭教育说起来是育儿的过程,但育儿的同时却要修身,唯有如此才能构建出和谐的亲子关系,而和谐的亲子关系是孩子成长必须的环境。每一本教养书籍都是家长自修的良师,像这样集众家之精华的书虽然受篇幅所限每一位专家都不会说太多,但一人点出一个问题足以让我们来反省自己。引用本书的主持人殷智贤在序中的一句话,“中国父母为怎么教育好下一代投入了非常大的精力”,但收效并不一定和投入成正比。比如于丹老师在书中提及的孝道,如何让孩子懂得孝道,身教胜于言传,与其和孩子空讲大道理不如以最最简单的行为模式来影响孩子把为他人着想变为一种习惯。书中提及的女子教育的先行者王凤仪先生所言的“未曾教子先教母”,老舍先生所的亲子观,父母以身作则。都是要让为人父母者给孩子做出一个表率。孩子的病从父母得,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就很难来要求孩子。

    书中有很多观点非常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包括中国教育中面对的许多现实问题,比如隔代教养,男孩多过于温性而女孩缺乏温柔,管教说谎,独一代的赡养和富二代的教养,起跑线和厌学情节……道出了我们平日里困惑忧烦的背后关键之所在,好父母须先修身,读懂孩子再谈教育。《做懂孩子的父母》是一本专门为中国家长设计的教养手册,相信你会和我一样从中受益良多。
  •   之前选择这本书是冲着于丹、金韵蓉、舒乙的大名,很想看看这些国学大师、心理专家在亲子方面又有什么新的阐述。

    拿到书之后发现这种合集类的书还是比较有阅读优势的。首先,我们可以在一本书中与十位名家直接接触,十位名家的亲子理论各有专长,访谈中的很多地方都是新鲜观点,都是平时家长们没有注意到的理论,这次可以看到百家争鸣,对于家长育儿也是一种很好的启发;其次,本书采用主持人提问,专家回答的形式,感觉用这种形式出育儿书还是挺新颖的。一般育儿书都是由名家信笔来写,难免有的地方可能会写得一带而过,有的地方可能写得不够深入,现在由主持人事先拟好问题来提问,就显得更有针对性,专家表达起来也更清楚明了一些。

    如果说这种合集书有什么不足的话,那就是一本书的篇幅太少了,十位专家每位所占的空间有限,很多问题不能展开来谈,只能就提问进行回答,很难去细细思索如何进行延伸,不能不说这是一种遗憾。不过,看过本书的读者也可以再去买自己喜欢的专家的著作进行深入阅读,拿这本书当作了解专家理论的窗口也是不错的选择。

    在这本书中,我最欣赏的还是于丹、金韵蓉回答提问的部分。于丹主要阐述的是中国人的孝道。现在的父母为了孩子基本是不求回报的付出,但这种付出往往让孩子觉得父母为自己做一切都是应该的,不做就是错,完全忘记了自己对于父母也应该有所付出,也应该进孝道。如何教孩子懂得孝道是很一位父母都会面临的切实问题。于丹为大家提供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培养孩子孝心的方法,各位父母可以参考一下。金韵蓉老师主要是围绕孩子说谎的问题来谈。孩子为什么要说谎?是因为家长和孩子没有建立良好的沟通,还是外部环境的影响?如何对待说谎的孩子?相信这些都是家长们感兴趣的话题。二位专家在亲子问题上的阐述显得知性又亲切,有不少在育儿过程中家长们会遇到的具体问题与解决方式的解析与指导,相信很多家长读后都会从中受益。李子勋回答提问的部分也很不错,理论很贴合现代生活,针对现在孩子的性别教育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书中虽然都是专家之谈,但家长也要选择适合自己家庭环境、孩子个性习惯的方法来应用。总之,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千万不要强搬硬套。 做懂孩子的父母是我们的努力目标,希望孩子可以在我们细致耐心且方法正确的教育下健康快乐的长大。
  •   懂孩子真的不容易《做懂孩子的父母》

    这本书是中国和谐家庭基金公益讲堂的内容,和《给孩子恰如其分的爱》是一套,都讲的是孩子的家庭教育。这两本书所获得的版税也都全部捐给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和谐家庭专项基金,用于公益教育。和上本书相比,这一本更侧重的是中国的传统教育,书里面出场的十位名人各有特色,比较熟悉的有于丹、李子勋、舒乙、金韵蓉,剩下的几位也都在著名的专家和学者。

    懂孩子真的不容易,其实不要说懂孩子,就是懂得自己懂得自己的爱人都很难,人类认识自身也是在不断发展的,人类认识儿童也是在不断发展的,人类认识自己也是在不断进步的。而且这种认识本身就没有止境。我们只能一点一点的去了解这些内容,这就需要做父母的不断的学习,学习教育学,学习心理学。当然很多父母都可能说自己没有时间去学习这些,虽然不一定通过正规的途径也可以通过电视节目来了解和学习,从社会中学,其实这本书中的内容就是根据电视访谈节目整理而成的。

    书里每个人的观点都挺有趣的,尤其是王元五先生提出的孩子的病从父母身上得的观点,很多父母都在潜移默化中把自己的问题转移到了孩子身上。尤其是母亲,在怀孕的时候就把自己的情感带入到婴儿的世界里了,有的母亲本来并不想要这个孩子,结果孩子出生以后就会母亲充满敌意,有个母亲想在公公婆婆面前穿上宽大的衣服,藏住这个孩子,结果孩子出生以后见到爷爷奶奶就小心翼翼的,等到她怀孕八个月的时候公公婆婆才知道她怀孕了,而这个孩子从八岁开始就在爷爷奶奶面前不那么胆小了。

    还有程凯先生说的中医中的育儿之道,也让人印象深刻,最有趣的是他说古代为什么要打孩子的手板?把手一掰露出手心,然后用戒尺去打,因为手心有个劳宫穴,主心,所以越打越聪明。呵呵,竟然有这样的解释啊!虽然不知道是不是有科学依据,但是的确让人耳目一新,过去也的确没听说过谁被打手心而打出什么问题的。也许有一定的道理,中医毕竟里面蕴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在里面,比科学的历史悠久得多。

    随着人类的进步,我们对自身对我们的孩子的了解越来越多,但是这个过程还远未完成,这个过程将会一直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全过程。
  •   总的来说,这本书的内容不错,但细节上仍欠雕琢,咱们先从封面说,《做懂孩子的父母——于丹等10位名家谈亲子教育之道》,我先老实的承认,姐不喜欢于丹,而且不是一般的不喜欢,但如果换成金韵蓉等……我也照样会很不高兴,这是最基本的礼貌,名家是并列的,显然不能也不应该单独排出一个,这跟晚会报幕碰上一个节目一大帮子表演者不是一回事。其次,主编者为和谐家庭基金,这个组织已经有名到了不需任何解释大家一看见你的名头就明白你是谁了么?我问了一圈我的同事,至少我们教研组没一个听说过的。接下来说内容
    既然封面上于丹女士排在了第一个,那么正文肯定也是,《中国人的孝道》,虽说我不喜欢于丹,但因人废言的蠢事可不应该是教师做的事,况且于丹成名过程中所作的事情也没有什么值得非议的,将她捧的傲慢的是我们中国的国民,不完全是她个人的原因,这篇关于孝道与幼儿孝顺意识的培养谈的还是比较中肯的,比如他谈“色难”,乾隆与纪晓岚的对联已经足够有名,更重要的是孔子一语道破了玄机,为什么子女对父母色难,对于千余年以农业文明为根基的大国来说,业已形成一种天地君亲师的排序,天地虚无缥缈,基本没什么事,君王在隋唐以前跟庶民没有什么关系,即便是之后也是庶族地主,所以摆在头一位的是“亲”即父母,父亲早出晚归你是不能指望其对孩子担负足够的教育的,治愈母亲呢,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你都不能指望这个女人有相当程度的学识修养思辨精神,我们还自古为了他们狡辩出各种理由老小孩之类,色难,其固也宜哉,当然喽,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也是罪魁祸首之一,不过不能狡辩的是,色难是显示状况,我们可以褒扬“容易”者,却不能宣扬没做到的人都是坏蛋,此外于丹以自己的女儿为例谈孝道教育也有一二可圈可点之处。还是那句老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要带着批判的眼光去读书。
    李子勋先生谈论孩子的性别教育也很好,理论基础与实践研究都能看出深厚的功底,明晰的之处目前中国社会对于还在在青少年成长时期的部分性别现象担心过重,以及将工作中由于需要呈现出来的中性色彩强化成“性别错乱”,同样,我国喜欢片面强调单亲家庭对孩子性别意识培养的不利因素。这个部分可以和后面一位名头响叮当的叶曼相比较,这位“国学大师”来自于台湾,他的观点如何,该怎样分析,你不妨将他的这篇访谈作为一篇智力测验读下去。以后几位名家就不一一举例了,先各有优劣,优中又各有千秋
    以上即是我对于这本书的观感
  •   这本书旨在谈亲子关系,通过对十位名家的访谈从各个角度来更好地理解亲子关系在家庭中的重要性,读后受益匪浅。

    总体来说,这十位名家的理论是殊途同归的,教育总归是有一个大方向,无论你站在哪个位置,到最后细细一总结都是同一个道理,就是爱,但要有智慧,父母要有一颗平常心,要言传身教,要在社会与家庭的矛盾中学会自我认识。

    十位名家有的人我听说过,例如于丹,李子勋,杨凤池,金韵蓉,这都是非常有名的教育专家,也读过一些他们的著作与理论,教育书读得多了发现万涓归大海,话说来说去都是一个道理,但是话还是得不厌其烦地说,因为我们的教育中会有无数种突如其来的状况,父母自我的完善需要不时地被提醒,所以读教育类书籍是无论如何都不嫌多的,但是读得多了自然会有自己的理解,何为精华何为糟粕也自有自己的看法。


    在这本书中,我注意到大多数名家谈得都很好,因为是有一名主持人就某个论点来提问,比较智慧的名家就能清晰且透彻地回答并给出我们最好的答案。但是我注意到某位专家回答的一些问题其实是不太好的,这点和书中的另一位专家所说的很有关联,他说,现在大部分教育专家都是年龄比较大的,而他们的观点是依据自己的年代所产生的经验,这难免就不太适合新生的孩子们,因为时代是向前的,教育应该是新生父母们去致力做的事情,总是用老人的目光来看待教育,是一大后退。于是我注意到某位老专家所回答的一些观点,的确是陈腐而过时的,所以我觉得并不是专家就一定完全正确,我们读书的人要紧的是从里面分清真伪,专家太老了观点真的跟不上,这是不容置疑的。还有一位专家总有点儿答非所问,主持人说一大堆他却只有一句话,而别的专家都是诚恳而热情地给予最好的答案,我觉得他倒不是在敷衍,很有可能他本人在沟通上也有问题,有的人就是善于别人说一堆他只答一句,生生把一场聊天变得沉闷无比。大多数专家的回答我觉得都很好,而且我说过,教育的书籍是永远钻研不够的,每次看都能看出新意来,我们在教育道路上的求索是漫无止境的,走着走着可能就偏离了方向,与名家虽然不能面对面地对话,但是领略他们的思想也是非常有幸的事情。

    金韵蓉的作品很多,我觉得她的回答与她的面相是一致的,温和有气质有涵养,而且她的问答在本书中也非常出彩。有两位专家从中医的角度谈教育的重要性也非常有新意,细想想还真是有道理,又开辟了我们的一个新视角。老舍的儿子谈教育也非常让人叹服,他谈到了老舍对他的一生影响,让我们不能不感叹这才是真正地名士。

    不管怎么说,多读书总是开阔眼界的一件事情。
  •   小时候,我们是不是常会有这样的感慨,认为父母,老师,身边的那些长辈们都不懂自己的各种心情。不明白自己的小九九,也偶然会有将来自己如果成为父母之后一定会充分理解孩子,体会孩子的心情,做个懂孩子的父母。
    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尤其是已经到了即将做父母的阶段了,真正是需要面对孩子,去做懂孩子的父母的时候,心中其实还是有很多的不确定和难以把握。这与心境的变化和时代的变迁是分不开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在面对各种现实问题之后,心境早已不再如当初年少般的执念,在看人待物上与年少时期有了很大的改变。而对于我们自己的孩子来说,他们处于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可以从各种不同的渠道来接收新兴的信息,尤其是孩子的记忆力又是如此的发达。所以,要成为新时代的父母,想要做到懂孩子是有着一定的难度的。
    说到做个懂孩子的父母,想必这也是每个父母的心声,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与自己面对面交流,双方可以坦诚相见,互相倾述,甚至有许多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把自己当成朋友那样,可以共享各种小秘密。而对孩子来说,能够有一对懂自己,清楚明白自己的父母也是一种快乐的梦想,有哪个孩子不希望自己能与父母快乐相处呢。
    《做懂孩子的父母》是一本出现的恰到好处的书籍,这本书不是哪位名家撰写的书籍,而是通过采访多位亲子专家的切身体会,来为家长们传授如何做一个懂孩子的父母。这十多位专家通过与他们自身有关的各种不同角度来阐述他们对如何做一个懂孩子的父母的理解。有关于孝道的,有关于心理的,有关于医学的,有关于传统与现实的,这些方面大部分都是我们通常需要接触的。
    当然,自古以来,教育本就没有一个真正的框架,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教育理念也会变得不适合时代的步伐,会显得过于陈旧,就像书中的一部分年纪较大的专家。而父母所需要做的就是在学习各种教育经验之时能够针对自己的孩子研究出一套只属于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这样的教育方式才不会过于死板,才真正能做到懂孩子。
  •   拿到书粗略翻了一下,对小孩的教育各方面问题还比较详细,要慢慢读读,好好培养一下儿子。
  •   这本书还行吧,与名人对话的,对教育孩子有比较笼统的理念
  •   一次就买了7本,给周围有孩子的年轻爸爸、妈妈们每人送了一本。
  •   没有评价的那么好
  •   我的儿子正值青春期,看了直后真的感悟颇深。
  •   看了,要消化一下吧!
  •   如何培养一个合格的孩子,让孩子适应社会,展示自己的能力,我想这是做家长首要考虑的问题,不是以分数定成败,而要培养一种健康的心态,希望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中具备良好的性格,担负起肩上的责任,成为一个快乐的人,让我们《做懂孩子的父母》。

    本书由和谐家庭基金主编,收入了于丹、李子勋、叶曼、金韵蓉、张颐武、王元五、程凯、舒乙、宋少卫、杨凤池等10位著名文化学者、国学大师、中医和心理专家的亲子访谈,他们针对中国家庭亲子交流现状,以及目前家庭中普遍存在的教育问题,在亲子伦理、早教、亲子沟通、家长角色等方面作深入浅出的解析与指导,为我们父母提供科学的家教理论与实践操作指导,具有一定实用性,在本书系中,我个人感觉本书没有《给孩子恰如其分的爱》写的吸引人。

    于丹中国人的孝道讲到,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虽然最疼的是自己的爹妈和孩子,但是中年人往往对这两头的态度是最粗暴的,不管多有修养的人,在单位对自己的员工彬彬有礼,对自己的团队和同事和颜悦色,回到家见到亲爹、亲妈和亲生孩子就急了。仔细想想,我们在辅导孩子学习时,是否耐心细致,别人家孩子不会,我们能容忍,对自己孩子,就压不住火,没有耐心。为什么面对最亲的人,我们却屡屡伤害?是不能原谅孩子,还是不能原谅自己?

    记得看过一部很棒的电影《美丽人生》,他讲述的是大时代下一个小人物的悲剧命运,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纳粹势力的笼罩下,身为犹太人的父子被送往集中营,在这个完全没有盼望的世界里,父亲凭着爱和幽默感,让儿子的每一天都活得开心、活得有盼望。父亲在遭纳粹处决前,儿子从木箱缝隙中窥见士兵用枪顶着父亲的后背,准备要枪毙他,但父亲仍露出一副得意洋洋的表情,大踏步地向前走,还扮作跟儿子玩游戏的样子。直到临死前,父亲仍要为孩子留下一个美丽的回忆,真叫人笑中带泪。

    电影中的父亲,明明遭受死亡的威胁,为了保护孩子,不让他受伤,一次次轻描淡写的化解无奈与矛盾;父亲虽遭受摧残,面对孩子永远笑口常开,给孩子带来希望,乐观面对世界。这难道不能给我们一些启示,我们总说爱孩子,孩子感受到了吗?我们的行动与言语是否一致?

    爱是一种能力,因为有爱这个世界才五彩缤纷……

    Ps:有点遗憾,我收到的这本书有缺页无P21-P52。
  •   这本书和《给孩子恰如其分的爱》一样,同为和谐家庭基金主编,版税同样全部捐献用于公益教育,这本书同样选取了10为名家,甚至有2位专家都出现在这两本书上:李子勋、杨凤池。
    《给孩子恰如其分的爱》给了我很好的阅读感受,这本书也不错,不过要稍逊之。

    还是先说优点,就是和谐家庭基金编写组所选择的专家谈得问题都很重要,涉及孝道、学习、情感表达、预防说谎、性别教育等。我们很多家长可能更多的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考试分数,就像是低头赶路一样,从可能忘记要抬头看天。几位专家的访谈,就能让我们读者想想,我们教育的目的,为了是实现这个目的,过程和方法是不是要注意一下技穷和方法。

    我觉得这本书比较好的两位专家的论述是宋少卫的孩子厌学怎么办。我们教育学心理学上也有一些分析,比如学习动机啊,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啊,注意力啊之类的。我看过一个数据,就是不知权威与否:有10%的学生学不好。这个可能就是学习障碍之类的问题。宋先生提出一个观点:孩子厌学应该是0-7岁甚至0-5岁就已经埋下了伏笔。这个观点很新颖。过多达人的过分关注,孩子玩的过程中受到干扰,影响了注意了的集中,导致学习注意力也是不集中。宋先生说小孩子就是要让他玩,包括孩子的兴趣本来就不持久等,这些观点值得我们家长深思。

    我觉得这本书有写“专家”的讲得挺玄乎。比如王元五讲母亲的心态影响到孩子的健康,举了一个例子(104页),一个老师不满百天的孩子肝硬化,因为这个老师常生气,脾气大。王元五告诉老师要首先检讨以前做过的事情,要忏悔。老师忏悔两个小时候,孩子独自就下去了一些了。你看这事,多神奇!忏悔治病!王专家总结说“生气的时候伤肝,母亲的气、狠、怨全都影响到孩子”。好吧,怀孕的时候,母亲生气可能确实会影响到孩子,但出生后,母亲忏悔能让孩子病情好转,你觉得这事有多靠谱?王专家还说,“12岁之前孩子的身体的表现都在于母亲”。

    这本书还很重视孝的教育,古老话题让人容易觉得是老生常谈,比如选取于丹的内容就是专门谈孝道的,叶曼的也讲到了“孝顺”。不说教育孩子,就是想到自己改如何去对我们的父母去尽孝。比较有新意的是张颐武所讲的富二代穷二代的教育。

    这本书倒是给我们提出了问题:你懂孩子吗?
  •   作为孩子,已经学会了理解父母。作为父母仍然非常想明白孩子。因为不想摸着石头过河,所以很希望得到些有帮助的为人父母的经验。可惜,这本书除了名字比较响亮外,没太多的养分。
  •   访谈性质,一问一答, 内容较肤浅,不深入,不建议购买
  •   名家的话,有很多是表面文章。
  •   帮朋友买的,说不错,说可以帮助了解孩子
  •   这本书还不错,还算满意,推荐书目!
  •   这本书不好,没意思,胡乱拼凑
  •   本书写的综合来讲很不错!作为即将可能成为父母或已经成为父母的人均有帮助。本书讲述如何以正确的方法,正确的心态来教育孩子。书中内容以访谈式的方式为主。文中阐述了各位"大家"对教育孩子的观点。从不同的方向讲述如何教育孩子。内容不错,强推
  •   关于如何教育孩子,这本书给了我一些指导。
  •   都是精句,很好,让你更了解小孩
  •   很有启发,值得好好学习!
  •   里面讲了很多名家对亲子教育的一些看法,对我们年轻的父母是很有帮助的!
  •   家教读物!家长必备!
  •   大人看的,无所谓啦!送人的,不是我自己看的。
  •   非常实用好
  •   不错备用
  •   做懂孩子的父母
  •   做等孩子的父母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