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藏地

出版时间:2011-3-1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阅美文化  作者:苏羊  页数:167  字数:10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序:那美  萧望野  我们会被物质世界的美感动,例如在一朵花里面,我们感受到一种无法用语言去描述的存在。我们感受到它的本质时,却受阻于物质世界的局限,我们只能以一种可以呈现的方式来表达。  在灵性的世界我们及他们把这种使“一朵花”美丽的力量称之为“无限”或者“智慧”。在孩子那里,他们跟一朵花说话、跟一片树叶说话。这是一种真正的认识,可以帮助小孩子学会信任。  物质主义者说:物质真实。他们多正确。如果对精神有认识,就会发现物质有多真实。只有看到这样的真实,才能说:我懂了,物质的确是真实的。当然,相和谐的另一面是:如果我们在这个世界看到了物质的真实,也才能说:是呀!精神多么真实,祂在每一个物质里展显着。这就是为什么真正的科学家最后会成为一个精神旅行者。而真正的精神旅行者最后也会成为一个真正的科学家。  用精神的钥匙来开物质世界的门。发挥了这样的认识,我们才可能对我们的行为有把握,有方向。理智和爱。  那美是一个特别的开始,在7年前此书的作者原由我们在一个名为那美的山顶上做着跟她一样的服务工作,知道了我们,知道了那美。7年后我们在新的也名为那美的地方见面。几个月后,她告诉我们她会和她的女儿来到那美。  那美是我们认识的地方,也是我们与你们认识的地方。  那美--那儿美----此岸中的彼岸,已到达又未成到达的地方,一个真实存在的那儿美的地方。  在这里、在那里、在藏地、在那美。  普利藏文学校  2006年,8月20日,从北京飞昆明,顺路去看了看大理和丽江古城,随后取道中甸(香格里拉),前往德钦,去普利藏文学校做志愿者。  车子一进德钦客运站,透过车玻璃窗,我就看见一位穿白色藏袍的康巴汉子和一位秀丽的南方姑娘。不用猜,这两位肯定就是阿牛校长和张乔阳(张乔阳是位四川姑娘,为普利藏文学校已经做了四年的义工。负责对外宣传、联系捐赠以及资金管理。她做事相当负责任。学校能够发展到今天,离不开她的努力)。  学校离德钦县城虽然只有三公里,但在一个山谷里,不通车。校舍原是一家寺院的仓库,几年前意大利的一个基金会出了40万元将其修葺一新。一楼是教室。二楼最南边的房间留给志愿者的,也就是我将要住的房间。旁边是女生宿舍里,看床铺,也就只有四五个女学生的样子。再过去就是听经堂,里面供奉着佛经、菩萨以及活佛的画像。然后依次便是电脑室(1)、图书室、电脑室(2)、物资仓库以及教师宿舍。教学楼的对面,有一幢矮矮的木楼,一层是男生宿舍,二层是藏文老师们的宿舍。食堂在教学楼的一侧。厕所则在校门外。孩子们种了很多花,连厕所门口都花枝招展的,红的红、黄的黄,煞是好看。在厕所后面有一个塑料棚,里面种着一些蔬菜。这些新鲜的蔬菜也只有这个季节能吃得着,其他的时候,学生只能吃土豆。  住宿条件不错。我一个人独霸20多平米的卧室,卧室很干净,木制的吸顶、漆了红漆的木地板、蓝白相间的水泥墙以及铺得干净厚实的木床。外面还有一个20来平米的厨房。我得自己动手做饭,不过这点小事难不倒我。把行李放下后,稍稍收拾了一下,就去县城采购生活用品,发现这儿的物价并不便宜。学校还要等几天才开学,这几天我就好好休息一下。做晚饭的时候,阿牛校长来看来,他告诉我,这儿冬天很冷很冷,九月底就开始冷起来了。呵,可说句实话,我现在已经感觉很冷,在来的路上下来拍照时,感觉风从膝盖骨那儿吹进去,飕飕的,冷得很。洗菜的时候,手差点被冻僵。他还吩咐我一定要买手电和打火机,因为冬天的时候,这里常常会停电。  “那个时候很难熬的。”每个人跟我聊天的时候必定会提到这句话。  雨、送行及飞蛾  雨一阵阵地下着。停的时候,你以为都要放晴呢,刚这么想着,雨点又重新落了下来。学校在一个山坡上,前面是山,后面也是山。大概是因为海拔高的缘故吧,云雾好像成了山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山顶始终躲在云雾的后头,几难露面。炒菜时,手里拿着铲子炒两下,一抬头,就可以从窗子里望见不远处的云山。翠的山,白的云,颜色分明得很。吃饭就坐在小矮凳上,吃两口,再看一眼那山,简直连下饭菜都不用了。  因为托运的衣服还没到,去哪里都裹着围巾。吃了中午饭后,洗了头,就索性坐在被窝里看书,看了一会儿就睡了过去,也不管头是不是湿的。  下午5点多,张乔阳来喊我,说是要送几个孩子去康定的藏文学校上学,要给他们践行。说是孩子,其实他们都不小了,年龄在15至21岁之间,因为家庭贫困的缘故,他们读书都断断续续的,直到进了普利藏文学校,在阿牛校长、张乔阳以及众多好心人的帮助下,才又重新开始了学业。因此,他们几乎都把学校当成了自己的家,寒暑假的时候都过来呆在学校里,为学校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们都很好,我到的时候,他们忙前忙后的,一个叫此称江初的男孩还陪着我上街买生活用品。  学校刚好又到了几件捐赠的包裹,张乔阳就让孩子们把它们打开,因为据捐赠人说这些都是大人的衣服,也许这帮孩子能穿得上。张说,你们都挑挑,有合适的带到学校里去穿。孩子们都很高兴,一件件地挑着,看见有好衣服先递给别人。这些捐赠的衣服当中有不少都是新衣服,城里的人大概都是这样吧,去街上买一件衣服,穿一下,觉得不合适,就扔在那儿不再过问。能捐出来的,实在是少数啊。  这里有很多飞蛾。夜里开着灯看书,只听玻璃窗外不闲歇地传来“砰砰”声,音量不大,是飞蛾们看见亮光撞击窗玻璃呢。半夜醒来,发现鼻梁处痒痒的,一摸,一个飞蛾。早上起来,发现水杯里有一只正在挣扎的飞蛾。扫走廊,看见地上有好多一动不动的飞蛾一动不动,以为不过只是一些尸体罢了,谁知扫帚一动,它们全都飞了起来。  眼睛晒伤了  停电。下午三点钟都没来,老师们便相约着到城里用餐。回来时,阳光很好,就连远处的明永冰川、面茨姆雪峰都历历在目。总是忍不住看山,看天,看云。因为出门时全副武装:帽子、墨镜、防晒霜一样都没有落下,所以看山、看天、看云的时候难免有恃无恐。  回校后,感觉眼睛有些不舒服。并没有特别在意,洗洗,也就睡去了。第二天早上醒来,眼睛还是非常难受,便照了一下镜子,哎,这一照吓了我一跳,在眼球的正下方,长出了一个米粒大小的小白点。跑去让学校里的老师帮我看,他们都说自己以前没见过这样的诊状。想想眼睛要是坏了的话,可不是闹着玩的,就赶紧下山看医生。  德钦人民医院没有眼科。大夫们都说,得去香格里拉。我当然不会如此大动干戈。更朵昂加还让我回北京看呢!在小小的人民医院从楼下转到楼上,再从楼上转到楼下,一个病人对我说,可以去看门诊嘛。这个建议连医院的医生都没想到。门诊的医生倒是给出了一个病名:结膜炎。挂了两瓶消炎的盐水,拿了两根眼药水。  在随后的几天里,即便是带着墨镜,眼睛看见亮的光还是受不了,同人说话的时候,眼泪就不知不觉流下来。  还好,慢慢地,一段时间过后,眼睛也就康复了。没有后遗症。  第一堂语文课  原本要来的另一个志愿者,不知因为什么原因没来。学校的老师不够,我一个人包揽了三年级汉文班的全部课程。没来之前,我以为汉文仅仅只是指语文。到了以后才知道,所谓的汉文除了语文以外,还包括数学、自然科学、思想品德和劳动技术课。阿妈妈妈妈妈(云南德钦藏族人表示惊讶的口头语)!累死我不说,误人子弟才是一件最可怕的事情。因为过去从来没有教过书,再加上学校发课本时,连个教材都没有。我每上一门课都要上网找素材、教案、课件,搞得非常紧张(学校的网坏了很久,要想上网,就得步行40分钟)。  第一门课上的是语文,《我们的民族小学》,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实验教科书。说心里话,我对这一课选的非常有意见,这篇文章看样子好像是学生的习作,写得既不生动也不美。可是能有什么办法呢?既然属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肯定是要教的吧。  上课时,我先请学生描述一下普利藏文学校,但不知他们是因为面对一个新老师感到害羞呢,还是因为平时确实不注意观察,几乎没有一个同学说出关于自己学校超出两句以上的话。这使我有些惊讶,我提醒他们说说种在校园外的那些美丽的花,那些在山头嗷嗷叫的牦牛,那些云雾缭绕的青山以及对面那座神圣的梅里雪山。但学生们似乎还是说不出个所以然。我只好请他们坐下,跟他们说了说我来了以后看到普利藏文学校的一些感受,这个时候,他们才活跃起来,频频点头。  正式开始新课,读生词、认生字,直到认为他们差不多都认识了,我打开手提电脑,给他们听我在网上下载的配乐朗诵。也许是因为感到新奇的缘故吧,学生听得很仔细。之后,我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开始为他们一段段地讲解课文,每讲解完一个自然段后,我们再一起细细地读一遍文章。  课后我给他们布置作文,要他们写写“我们的学校”。学生很积极,下了课才一会,我刚回到宿舍,就有人过来,拿着作文本给我看。等我接过一看,阿妈妈妈妈,一篇作文只写了几十个字。打回去重写。没想到这个刚走,那个又来了。我刚开始还以为孩子们在利用这种方法同志愿者老师套近乎呢,后来才发现,他们都这个样子,有时候,老师们坐在操场上的苹果树下聊天,就会不断有学生拿着本子过来,一会要问这个老师问题,一会要向那个老师背课文,有趣极了。

内容概要

  这是作者历时一年在云南藏区支教时所写的随笔。用一种朴素、真诚、平和的笔调,作者为我们呈现了一种原生态的生活。通过书中的这些片段,我们或许能够拔开云雾看见世界真实的面目:天黑即眠,黎明即起;一箪食,一瓢饮。简单,却快乐。
  “当我远离这些奢侈品,我没有感到自己少了什么。我的世界,反而复原到了它原本的面目:快乐、清平、原始,像一棵巨树的树皮那样,虽然粗糙,却纯朴:天黑即眠,黎明即起;一盘菜、一碟汤、一碗饭就足以填饱我的肚子,并使我感到心满意足,快乐安宁。”

作者简介

  苏羊:原名陈旭羊,曾用笔名陈淑雅。浙江乐清人,业余从事小说创作。2006年9月至2007年9月在云南香格里拉德钦县普利藏文学校义务支教一年。 

书籍目录

序1:一个人的圣地(丁小村)
序2:那美(萧望野)
自序:有一种思念
普利藏文学校
雨、送行及飞蛾
眼睛晒伤了
第一堂语文课
女生宿舍
受困泥石流
泡温泉
周末
丰盛的晚餐
可怕的夜晚
垂头丧气的向日葵
山里的日子
这周我值班
容易受伤的孩子
捐药风波
幸福如此简单
给您讲个鬼故事
像静静流淌的山溪
在深夜
一只乌鸦
冷兮冷
世界的原本面目
亮亮的繁星相随
冰壶凉世界
山头囡
开学啦
被阳光晒醉

夜里,有孩子病了
校长阿牛
有了一副结实的身板子
春天来了
春天的诗
你为什么来支教
错怪了一个孩子
收集锅庄
种土豆
停电
春游去
我渴望的不会比这个更多
苦?
有进步了
诗人马骅
巴东记
天使素描
附录
路遇(散文)
后记

章节摘录

  普利藏文学校 2006年,8月20日,从北京飞昆明,顺路去看了看大理和丽江古城,随 后取道中甸(香格里拉),前往德钦,去普利藏文学校做志愿者。 车子一进德钦客运站,透过车玻璃窗,我就看见一位穿白色藏袍的康巴 汉子和一位秀丽的南方姑娘。不用猜,这两位肯定就是阿牛校长和张乔阳( 张乔阳是位四川姑娘,为普利藏文学校已经做了四年的义工。负责对外宣传 、联系捐赠以及资金管理。她做事相当负责任。学校能够发展到今天,离不 开她的努力)。 学校离德钦县城虽然只有三公里,但在一个山谷里,不通车。校舍原是 一家寺院的仓库,几年前意大利的一个基金会出了40万元将其修葺一新。一 楼是教室。二楼最南边的房间留给志愿者的,也就是我将要住的房间。旁边 是女生宿舍里,看床铺,也就只有四五个女学生的样子。再过去就是听经堂 ,里面供奉着佛经、菩萨以及活佛的画像。然后依次便是电脑室(1)、图 书室、电脑室(2)、物资仓库以及教师宿舍。教学楼的对面,有一幢矮矮 的木楼,一层是男生宿舍,二层是藏文老师们的宿舍。食堂在教学楼的一侧 。厕所则在校门外。孩子们种了很多花,连厕所门口都花枝招展的,红的红 、黄的黄,煞是好看。在厕所后面有一个塑料棚,里面种着一些蔬菜。这些 新鲜的蔬菜也只有这个季节能吃得着,其他的时候,学生只能吃土豆。 住宿条件不错。我一个人独霸20多平米的卧室,卧室很干净,木制的吸 顶、漆了红漆的木地板、蓝白相间的水泥墙以及铺得干净厚实的木床。外面 还有一个20来平米的厨房。我得自己动手做饭,不过这点小事难不倒我。把 行李放下后,稍稍收拾了一下,就去县城采购生活用品,发现这儿的物价并 不便宜。学校还要等几天才开学,这几天我就好好休息一下。做晚饭的时候 ,阿牛校长来看来,他告诉我,这儿冬天很冷很冷,九月底就开始冷起来了 。呵,可说句实话,我现在已经感觉很冷,在来的路上下来拍照时,感觉风 从膝盖骨那儿吹进去,飕飕的,冷得很。洗菜的时候,手差点被冻僵。他还 吩咐我一定要买手电和打火机,因为冬天的时候,这里常常会停电。 “那个时候很难熬的。”每个人跟我聊天的时候必定会提到这句话。 雨、送行及飞蛾 雨一阵阵地下着。停的时候,你以为都要放晴呢,刚这么想着,雨点又 重新落了下来。学校在一个山坡上,前面是山,后面也是山。大概是因为海 拔高的缘故吧,云雾好像成了山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山顶始终躲在云雾的 后头,几难露面。炒菜时,手里拿着铲子炒两下,一抬头,就可以从窗子里 望见不远处的云山。翠的山,白的云,颜色分明得很。吃饭就坐在小矮凳上 ,吃两口,再看一眼那山,简直连下饭菜都不用了。 因为托运的衣服还没到,去哪里都裹着围巾。吃了中午饭后,洗了头, 就索性坐在被窝里看书,看了一会儿就睡了过去,也不管头是不是湿的。 下午5点多,张乔阳来喊我,说是要送几个孩子去康定的藏文学校上学 ,要给他们践行。说是孩子,其实他们都不小了,年龄在15至21岁之间,因 为家庭贫困的缘故,他们读书都断断续续的,直到进了普利藏文学校,在阿 牛校长、张乔阳以及众多好心人的帮助下,才又重新开始了学业。因此,他 们几乎都把学校当成了自己的家,寒暑假的时候都过来呆在学校里,为学校 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们都很好,我到的时候,他们忙前忙后的,一个 叫此称江初的男孩还陪着我上街买生活用品。 学校刚好又到了几件捐赠的包裹,张乔阳就让孩子们把它们打开,因为 据捐赠人说这些都是大人的衣服,也许这帮孩子能穿得上。张说,你们都挑 挑,有合适的带到学校里去穿。孩子们都很高兴,一件件地挑着,看见有好 衣服先递给别人。这些捐赠的衣服当中有不少都是新衣服,城里的人大概都 是这样吧,去街上买一件衣服,穿一下,觉得不合适,就扔在那儿不再过问 。能捐出来的,实在是少数啊。 这里有很多飞蛾。夜里开着灯看书,只听玻璃窗外不闲歇地传来“砰砰 ”声,音量不大,是飞蛾们看见亮光撞击窗玻璃呢。半夜醒来,发现鼻梁处 痒痒的,一摸,一个飞蛾。早上起来,发现水杯里有一只正在挣扎的飞蛾。 扫走廊,看见地上有好多一动不动的飞蛾一动不动,以为不过只是一些尸体 罢了,谁知扫帚一动,它们全都飞了起来。P11-15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世界有那么多我不需要的东西。  ——苏格拉底  我在这本书里看到的不是文字,是蓝天白云和孩子们的脸。读它的时候,铅字隐去,我仿佛在看一本手写的日记,真诚而动人。  ——田原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在藏地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98条)

 
 

  •   这是作者历时一年在云南藏区支教时所写的随笔。用一种朴素、真诚、平和的笔调,作者为我们呈现了一种原生态的生活。通过书中的这些片段,我们或许能够拔开云雾看见世界真实的面目:天黑即眠,黎明即起;一箪食,一瓢饮。简单,却快乐。  “当我远离这些奢侈品,我没有感到自己少了什么。我的世界,反而复原到了它原本的面目:快乐、清平、原始,像一棵巨树的树皮那样,虽然粗糙,却纯朴:天黑即眠,黎明即起;一盘菜、一碟汤、一碗饭就足以填饱我的肚子,并使我感到心满意足,快乐安宁。”
  •   苏羊的《在藏地》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简单和朴实。它的篇幅大多是简短的,没有冗长的叙述,没有故作高深的语言,每一个汉字在她的书里都是简单的真实的,如同藏地的天空那般纯粹不掺一点世俗的杂质。我们不用花费很大的脑力去探究这文字深处隐藏的奥秘,但它同时又是诗意的。她的诗意体现在对香格里拉春天的钟情、对普利藏文学校可爱孩子的描述、对那些远离世俗污染的心灵的赞美上。

    刚收到这本书时,我正在为公司加班加点,每天都像是在打仗中度过,身心疲惫不堪。当这样熬夜忙了十天,我才拿起这本书,瞬间就被这本书中的世界吸引了,看了不下两遍。那些简短的文字虽然简单易懂,却让我百看不厌。相对于那个世界而言,我们的生活实在是太狭小太不值得一提。看到她书里描述的或是跟学生们出去春游津津有味地吃着自做的粑粑,或是与人一起喝稣油,或是一个人在宿舍里啃着土豆,就着咸菜大口吃饭嘴里还陶醉般地喊着真好吃啊真好吃啊,这让生活在忙碌世俗中食不知味的我,不禁也羡慕了起来。苏羊多次在文字中提到自己的幸福指数。她说“我被阳光晒醉了”。她说“此时此刻,我的心灵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极大限度地享受着幸福。我已分不清这幸福究竟是来自自然界还是心灵深处”。她还说“和孩子们在春风中奔跑,我满心欢悦”。她甚至说,在他人认为不是人待的寒冷的冬天里,她也不觉得苦。她说她习惯了这里的生活节奏,无碌碌之奔波,无案牍之劳形,何苦之有!

    我总是觉得苏羊的文章每到精彩处,让人浮想联翩。也许苏羊在那个看似不大又交通不便利的世界里将精神世界修炼得浩瀚无边了,文字已经不能完全地表达那个世界的纯粹、宁静与美好。她所能够做的,就是及时速记下这些她一生都忘怀不了的画面。就像丁小村所做的序中说的,那是她一个人的圣地。在那个圣地里,她所有的感情都浓缩在她洁净的文字里。那些简单文字背后深藏的余味,却是浓烈的令人陶醉的。是的,短短的文字,如百年陈酿,只需喝上一小口,就足以醉上很久。

    与别的的单纯的旅游文字不同,苏羊把这份对香格里拉美丽景致的深切的爱同时也给了普利藏文学校的孩子们。那些对孩子们言行的刻画,给了这份爱最真切的诠释。她写多吉乌木和阿娜姆肚子疼,她深夜起来安慰。那个为了她值周早起吹哨子的当珍扎西,她说没有对他说“谢谢”,怕自己那样说,他反而会不好意思。她写自己错怪了一个女孩内心的愧疚。她写与孩子们一起种土豆,那是孩子们一年四季最主要的菜。她写因停电孩子们在操场上跳藏舞、玩游戏,尽管停电让她上网不便,可她仍然渴望天天晚上七点能够停电。她写那个每天乐呵呵的阿木原本是不会笑又爱丢三落四的。她写师生去爬山时丁争取品故意留在老师身边为了将她前面的荆棘拂开。他写那个喊他妈妈的白顶是多么活灵活现……她素描般地刻画他们的事情,那些琐碎微小的细节处却闪耀着让人过目不忘的力量。爱是多么简单的字眼,无需表达太多,它都已深藏在这简短的文字里。

    在香格里拉,在普利藏文学校,在藏地,在苏羊的轻描淡写里,我们看到了这个庸碌的世界之外还有净土的所在。在那里人可以变得无欲无求。对于我们日日追求的人间贪欲,她写道:“当我远离这些东西,我没有感到自己少了什么。我的世界,反而复原到了它原本的面目:快乐、清平、原始,像一棵巨树的树皮那样,虽然粗糙,却纯朴:天黑即眠,黎明即起;一盘菜、一碟汤、一碗饭就足以填饱我的肚子,并使我感到心满意足,快乐安宁。”我们恍然大悟,幸福原来竟可以如此简单。

    感谢苏羊,她让生活在世俗世界里的我们也闻到了藏地高原的阳光、积雪、鲜花的唯美气息,也仿佛看到了那些在贫困的生活条件下依然热爱生活的孩子们,还有那个善良的倍受当地人拥戴的阿木校长。我们穿惯了华丽的外衣,吃腻了山珍海味,听多了媚俗的歌曲,现在,可以看到这样纯净的文字,也不失为一种幸福的享受。至少,这文字给了我们对生活的另一种期待。就像苏羊在文字里引用的苏格拉底的话:这世界有那么多我不需要的东西。拥有这本书里的世界,对于她,已经足够。对于我们,亦有心灵的触动。





  •   最初触摸这本书是好奇于封面那些红脸宠的孩子们。我想象这是一本藏地游记,或者是心情随笔,但是没有想到是这样一本感动心灵,感人至深的生命之歌。

    这是散发着无比的朴素气息的自然融合,简单的校舍,舒舒散散的红的粉的野花,未经雕啄的那些原始的土地,以及那些洋溢着欢乐的高原特有的黑红的脸庞----孩子们的本真。。。同样也包括苏羊的文字,温暖,温馨,如空谷幽兰独自绽放,留于世人一缕芬芳。

    苏羊的德钦是赤贫县,水电生活各方面俱不方便,那里的生活是都市人无法想象的艰苦,可能没有人可以想象一天到头吃不到青菜,偶尔一次蛋炒饭就像是过年般开心,这真是让人心酸。可是那里的孩子们却不以这种物质上的苦和贫瘠为苦,在全书二十多张全彩照片上,只见那一张张高原日照下黑红色脸庞的笑脸。在这里苏羊和孩子们互相拯救,苏羊给孩子们带来了外面世界的气息,带来了汉语世界的神奇,而苏羊那颗在大都市浸泡得沉重而疲惫的心也在这片热土地上慢慢回复生气。这也正如苏羊引用的苏格拉底的一句话,“这世界有那么多我不需要的东西”。抛开心灵的负垒,探寻真实的自我,触摸大自然的心跳,感受至真至善,人之本原不过如此。于是苏羊怀念这次难忘的支教生涯说:“我的世界,反而复原到了它原本的面目:快乐、清平、原始,像一棵巨树的树皮那样,虽然粗糙,却纯朴:天黑即眠,黎明即起;一盘菜、一碟汤、一碗饭就足以填饱我的肚子,并使我感到心满意足,快乐安宁。” 而我们读者也在这种舒缓的阅读中,一并心满意足。

    一年之于一生,无比短暂,可是这一年的收获却可以支持一生,那些从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人物身上付出与收获的心灵能量必是穷极一生也终将铭记的珍贵回忆。我也应该感谢,在有生之年,能看到这样一本触动心灵的好书,让我们放下心头一山高似一山的欲望,回归生命的本源----因为那里才有任何物质取代不了,而发自内心的欢喜和安宁。而所有这些都缘于爱。爱那片纯净的天,爱那片壮丽的热土,爱土地上纯朴的人们,爱那些欢乐的孩子。。。于是,爱是美好带来欢欣,智慧创造的奇观,神仙赋予的惊奇。
  •   圣洁的蓝天、雪山和贡卡湖,苏羊带着行李来到如此澄净的地方,做起了援藏支教老师。不单单是这些美景纯净得动人,还有藏区孩子们的淳朴和笑脸,不夹杂其他,所有的一切都单纯得美好。苏羊教予孩子们更多的知识,而她也得到了回报,洗涤后的心灵,归真的幸福,她渴望的不会比这个更多。

    《在藏地》全书均为彩页,藏区的每个角落这般明丽地展现出来。苏羊以日记的形式讲述了她在云南德钦普利藏文学校的点点滴滴。最多的文笔都给了藏区的孩子们,拉近了读者与那所学校的距离,感受到孩子们的真。苏羊的日记或长或短,有时候只有寥寥百多字,有时候则是长抒其情。无论是哪篇文段,都让人看到了其中的真意。苏羊说她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来藏区支教,但她就是来到了这里,和藏区的孩子待了一年。有时,我们支起一个目标并不需要理由,唯一需要的是坚持下去的勇气。她在德钦的一年里,会遇到半路上的泥石流;会碰到半夜停电;会看到闪电劈过天空;还会吃到单用油炒过的白米饭……条件很不好,可她还在坚持,没有什么比看到校园内染上冰棱的苹果花更让人兴奋;没有什么比看到孩子们成绩有进步更让人欣慰;也没有什么比在贡卡湖畔欣赏大自然赐予的奇观更让人满心欢愉。苏羊的文字里透着安宁和幸福。远离喧嚣的都市,在缺乏网络的环境中,一个人安安静静,心绪拓开,更能从中思考人生的意义。

    封面上,苏格拉底的名言:这世界有那么多我不需要的东西。苏羊只身到藏区,网络不发达,交通不便利。糟糕的环境,既然不能全力改变,也得学会去迎面接受挑战。她在这里,放空思绪,全身心和孩子们相处。那一张张纯朴的脸,那一份份求学的心,足以让一个人忘记曾有的身外之物,她生活在这里,需要的东西不多:一张床、一箪食,够了。原来,这世界上真的有很多东西是她不需要的。没了网络,没了昂贵大衣,没了饕餮盛宴,日子依旧充实而幸福。满身心的愉悦源自内心和大自然给予的力量。苏羊的这段藏区支教生活,很平实,也富有意义,在她身上,有一种叫做朴实的东西在发着光。读这本《在藏地》,你会明白,她能做到的,你也能。她所渴望的,你亦能拥有。
  •   用一种朴素、真诚、平和的笔调,作者为我们呈现了一种原生态的生活。通过书中的这些片段,我们或许能够拔开云雾看见世界真实的面目:天黑即眠,黎明即起;一箪食,一瓢饮。简单,却快乐
  •   作者的随性和平实,是我极其羡慕的。只是在百度中输入了“支教”两个字,便找到了这个德钦县普利藏文学校,开始了一段难忘的支教生活。这在很多人看来,多少是有点轻率和不可思议的。也正是这份随性,让人羡慕。很多人都会设想体验一种不一样的生活,可是,真正能付诸于实际行动的凤毛麟角。牵绊的太多了,更难做到轻松决断。虽然苏格拉底说“这世界有那么多我不需要的东西”,平常人也会时时如此感叹,可真正敢于和能够放手,却难上艰难。不是说,你拥有的越多就会越快乐,于世俗之中的周旋,总是欲壑难填。因此,像作者的这种随性更应该是一种勇气。还有,能够做到平实,也是一种勇气。不为现实利益所左右,不渲染、不造作,只是真实的讲述自己的一段生活,反而更让人觉得容易接受。这一点,在书中有很明显的对比。那个执意要挖掘出点东西的导演,着实让人觉得有点可笑,启发和诱导不成,不惜亲自YY了一个“逃婚”的理由。同是在离天最近的地方,人人的差别也很大。有的人想逃离世俗,有的人却为世俗所追赶。我想,他们最大的差别还是有没有勇气。

    关于支教,我想应该有更多的含义和意义了。除了政府所宣传的那些,越来越多的人把支教当成一种态度和体验。这也是我最向往的,甚至想让自己快点变老,好退休去体验这样的生活。现实中,虽然经常捐款捐衣物,可是都不知道捐到哪里去了,那里的人到底是怎样的生活。所以,总是不确定自己的捐助到底有没有意义。也很希望能够像作者这样,真实地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并真实地为他们做一些什么。在没有开始阅读内容的时候,最前面“孩子们的画”已经打动了我,那些满是吉祥和祝福的藏族风格的图片,比照片更有说服力。它们不但传递着朴实的情谊,而且承载着独特的文化讯息,给人很真实的感觉。而这种真实感,正是我想要感受到的。

    编辑推荐的第一句就是:本书作者出版所得归云南德钦普利藏文学校所有。更不可思议的是这所学校是一位一字不识的农民筹资创办的。其实,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联想到了另外一本书《三杯茶》。《三杯茶》讲述的是一位美国登山爱好者在巴基斯坦建学校的故事。《在藏地》和《三杯茶》比较起来,最让欣慰的是,我们有越来越多的人自发地关注和投身入西部的贫困教育事业。香格里拉奉献给我们最美丽最纯净的景色,我们能给香格里拉什么呢?——作者说:我所做的,你一样也做得到。

  •   在藏地

    跟一片树叶说话的简单伟大---支教

    很多的时候,我们都在看着伟大这个词语,那种敬慕,那种情怀,你难以割舍,做平凡的事,做普通的人,走平凡的路,这是在藏地支教一年的苏羊的香格拉经历,文字没有任何的修饰,没有任何的雕琢,只是叙述,娓娓道来。用一种平素,真诚,平和的笔调,呈现一种别样的生活,不,是奉献,一种伟大的奉献,在远离城市喧嚣的时刻:天黑就睡,黎明就起;一杯水,一口饭,简单即快乐!
    然而,尤其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保持这简单,这种,难得!
    从毕业以来,就关注一些支教的媒体曝光,比较记忆深刻的就是: 被网友称为“粉笔叔”的王世楠,毕业于东北财经大学市场营销专业,如今在西北工业大学读在职MBA。
    2007年,王世楠作为一名志愿者,走进了甘肃省会宁县头寨镇的一所小学,这是他的第一次支教经历。此后两年,他又去了河南与内蒙古的两所希望小学。
    王世楠支教的经历其实很简单,前后加起来不过30天。有人质疑这种短暂支教的成效。“一定会对孩子们产生影响,而且能看到这种效果。”王世楠说,这种支教并不是为了教给孩子们多少知识,而是让他们对未来怀有期待和梦想。这是《中国青年报》报道的!或许还有很多很多的,为了今后的顺利,支教在被大多数蒙上了利益的色彩,可是相对比苏羊,我觉得,跟苏羊一样的很多的支教的幸福的人,都是没有修饰的伟大,这种伟大在于简单!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在学校的湖边,安静的一个人,我突发的思索:或许,很多时候,教书其实是一种自我的成长,你在成就和塑造别人的时候哦,别人也塑造了你,可是在苏羊的文字中我却感受到的是:我们无法变成圣人,去改变某些现实,额可是我们有能力改变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真善美的人心!
    心灵的美好铸就了简单的快乐。在孩子那里,他们跟每一朵花说话,跟一片树叶说话,跟……你尝试过吗?就这样,抛去了所有的伪装和杂念,心在孩子身上,在支教的365天日日夜夜中!读文字,也就是在刷新我们对于生活的认知!茅盾 《宿莽•陀螺》四:“她的那间屋子多么精致,事务又简单。老了干不动时,我想谋这份差使。” 巴金 《探索集•春蚕》:“我的经验很简单,很平常,一句话:不说谎,把心交给读者。”他们都在说简单,我觉得苏羊做到了,简单就是把心交给读者,交给孩子们,交给自己!真也是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
  •   我承认,最初选这本书是出于猎奇心理,藏地的风土人情,支教老师的生活,这些因素都有着吸引我的魅力。然而,与期望相违的是,我没有看到奇人异事,也没有看到奇风异俗,甚至连奇景都没有看到,可我仍然被此书吸引了,只因为作者那朴实无华的文字,以及文字中所展现出的单纯的生活。
    这一篇篇的小短文像是从作者的日记本中撷出,作者轻描淡写,似乎那是再平常不过的日子,可是,字里行间我们仍能感受到高原生活的艰苦。环境之恶劣,物资之贫乏。你能想像飞蛾像落叶一样铺滿一地吗(写到这儿,我起了一身鸡皮疙瘩,我有昆虫密集恐惧症。一、两只翩翩飞舞的蝴蝶很美吧?可当我亲眼见到无数只的蝴蝶聚在一起时,恶心得想吐);你能感受到在空无人迹的学校的夜晚遭遇停电又赶上雷雨交加时的恐惧与孤独吗?像下雨一样常见的泥石流;刚把湿衣服拿出盆就被冻住的寒冷的冬天……。写下这些,作者是在抱怨吗?不是,她只是如实地记录真实的生活状况,当然,在藏区生活,也有种种的美好,她跑到盐井去泡温泉,自认为是享受了连杨贵妃也没有享受过的野趣;她在躺在山坡上享受高原那温暖的阳光,竟然醉得摇摇晃晃;在停电的夜晚,她与孩子们一起跳舞、游戏。课堂上,她启发孩子们丰富的想像力,你看这些句子:窗外的向日葵垂头丧气,像是被人打了一巴掌。枫叶红了,像是为夏天送行……。多好啊,这应是作者支教最大的收获之一吧?作者说自己是好了伤疤忘了痛,我看不是,作者是在泥沙中淘拣黄金。

    都说林子大了,什么样的鸟都有。让作者感到无语的不是生活条件的艰苦,而是社会上某些人的麻木,当作者在网上为孩子们发动药品与生活、学习用品的募捐时,竟有人说:别的药没有,避孕药倒有不少。还说什么:“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什么不能苦孩子”这句话是错的,孩子们应该受苦,这样才能锻炼孩子。难道坚强的意志要通过寒冷的冬天只穿着一条露着皮肤的裤子来锻炼?要通过一天三餐只有饭没有菜来锻炼?

    作者说,在支教的那一年,她得到了很多,远远地多过了她所付出的。曾经浮躁的心灵,在那里获得安宁,这话,我信。“这世界有那么多我不需要的东西”当苏格拉底这句话一再地被作者书中提起时,我忽然感到一阵无奈,在都市生活得久了,对物质的追求成了我们许多人生活的目标,我们像汪洋中的小船,不得不随波逐流。这不是借口,是我们的心被长期腐蚀而养成的习惯。

    所以,当我们觉得老天对我们不公时,不妨来看看这本书,看看高原那蓝得要滴出水来的天空;看看白得几乎要使人落泪的云彩、雪山;看看雪地里怒放的苹果花;看看那些孩子们红黑的脸庞;看看孩子们的画笔下那五彩斑斓的世界吧。
    曾有人问作者,为什么要去支教?作者就那么淡淡一句:没有为什么,想去就去了。问的人不满意,因为这话太不煽情了。不过,我喜欢,因为它不粉饰,不做作,却真诚。
  •   在藏地(香格里拉支教日记!这世界有那么多我不需要的东西——苏格拉底。梅里雪山、藏文学校、孩子们,公益志愿者的另一种生活...
  •   资料中说,1998年,德钦县人均纯收入低于300元的贫困人口有3610人。 那时我在读书。300元钱对我来讲,意味着零食、水果、课外读物、电影、偶然见到就喜欢上的手工艺品。钱所提供的,大部分是娱乐与消遣,只有极少部分才与生活必需发生关联。
    2006—2007年,苏羊在德钦县支教,每月的生活费用是200元左右。在她写的书上,引用了苏格拉底一句话:这世界有那么多我不需要的东西。
    城里被欲望充斥。三五个朋友聚会,最少也要花费上百元。而在德钦,或者其它一些地方,这笔钱也许就是救命的稻草。很多年前,我的年龄尚小,眼界狭窄,对此不能有清醒意识。但现在,在苏羊书中再次体验生命的不公时,却忍不住为之哽咽。
    苏羊在书中写,一年当中,可以吃到新鲜青菜的时间极短。剩下时日,她们只能吃自己种植的土豆。对于活下去来讲,食物是否能够提供热量、维持生命的延续,这才是重中之重。而它本身是米或是面,其实无关紧要。
    但即使保证物质的最低需求,还有精神上的问题。生长在德钦的男女老少,早已习惯这片水土。不论所遇是缺衣少食,暴雨虫灾,还是泥石流,都不会为此而太过惊心动魄。他们虽然也有他们的孤独,但他们最少还生活他们的土地上。
    苏羊却是一个外来者。她有她的生活背景与亲朋好友。但她还是决定离开那里,去德钦支教。就算再认可德钦,德钦也不是她的故土。并且生活方式的改变,必使她产生多于当地人数倍的孤独感。孤独有时可怕,有时可贵。可怕之时,身心俱碎。可贵之时,清醒自知。也许苏羊就在最初的孤独中,有机会独自一人面对冰雪,佛祖,学生,自我。到最后,她的信仰愈发坚固。而信仰,使她最终脱离外来者的身份,回归德钦,无所挂碍。
    苏羊书中的孩子们,单纯明净的笑容,或张扬或内敛的个性。他们也似冰雪般,彻底洗清苏羊与读者身心的尘埃。
    苏羊说,她结束一学期课程后欲返京过年,于是凌晨起了床。没料想到的是,昨日已与她告过别的孩子们,那时已收拾停当,准备送她离开。
    我试图勾勒这一画面,在黑暗之中,微星闪烁。手电筒,路上的碎石,十几个孩子,一个年轻女子——在她们经行的每一个地方,是否都会开出灿烂温暖的花朵。
    世人说起支教,赞扬者说行为伟大,贬斥者说必有目的。都是简单的将事物两极分化。苏羊写,没有为什么,想来支教就来了。假如必给支教找一个理由,对苏羊来讲,应当就是听从内心的诉求。外界的美意或者恶语,与她并无影响。
    清平世界,原本就是自给自足的。《道德经》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无论是谁,从志愿者身上只去寻找德仁义礼,都是使天性蒙尘。如果时代不再需要典型,该有多好。
    李白有一首题目为《听蜀僧濬弹琴》的诗。他这样写: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那一年,苏羊于德钦,因为纯朴厚重的藏人,涤洗掉了三十年的风烟。现在,我在春暖花开时节读她的书,如听万壑松声。我想,我是十分愿意的。用她不经修饰的文字所带来的清泠余响,去陪伴自己去向藏地。
  •   无意中发现的一本书。一个在北京生活的平常女子,记录她在一香格里拉深山的藏区小学的支教生活。文笔朴素,故事朴实,过的是“天黑即眠,黎明即起,一箪食,一瓢饮”的简单重复的日子,但作者还是感慨:“我那颗无比浮躁的心灵,就是在那里,获得过真正的安宁。”
  •   说起志愿者,支教,很多人会以为情节一定非常高尚,或者是政治意义极浓的事儿,但是对于是并不是支教者并不全是这样的,就拿本书(《在藏地——香格里拉支教随笔》)的作者来说,一个大城市的小姑娘,不因为什么,没有任何功利目的,只是想就来了的年轻人的“任性”而为,只是为了寻找让自已生活过得宁静与充实。就像编辑对于是本书的评价一样,“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平常。不渲染,不煽情”。

    现实生活中物质的浓厚,人情的淡薄,严酷的水泥房,把我们的心灵逼在社会的死角,不知有多少要在无数个夜晚会睡不着,会失眠。就像作者一样,在大城市里会有这样哪样的小的困扰,可是在那个只有简单的生活,甚至有些粗糙的生活中,却生活得有滋有味,不再有失眠,不再有哪些困扰,生体反而越来起好。

    就像书中的文字写的一样,“世界走向文明,,而当我们在城市间游走的时候,那里却成了一个不同寻常的世界,而它的不同寻常,也许就在于是那些本应是寻常的生活。不智是谁边缘了谁,而哪些又是我们真正需要的”。我们生活在这个文明的世界中,里面的无数的诱惑,我们为了这些诱惑奋斗终生,可是得到最生的结果却是哪样的酸涩无味,潜伏于人身体的灵魂却在提醒着我们失去些什么,我们似乎生活于是热闹的都市中,却又在都市中得不得片刻的安宁,尝得的只是无尽的喧嚣与冷漠,让我们的夜是如此的漫长。

    生活于喧嚣中的我们却是追求着自已的心灵的那份自由的天空,就像作者写的一样,她有一天会写一本书,“在我的书里,你看不到绝望、寂寞、痛苦和恐怖。在我的书里,只有草地、树木、山峦、羊群,只有春花、秋月、夏风和冬雪。一切都如此静谧。”我想对于是我们大多数人来讲,这样的生活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真像住到这样的世界里,度过余生。
  •   这不是一本煽情的书,却让我从头至尾泪流不止,作者本无意用悲情或是炫耀的气压来笼罩读者,却殊不知书中的文字和照片仿佛把我们拉到了那个坐落在梅里雪山旁的美丽小学校,作者苏羊仿佛在拉着我的手不停地向我诉说那一年中自己心底的幸福。她说,抬头就可以看到蓝得如同湖水一般的天空,圣洁的雪山和天空在注视着我,我很幸福;她说顽皮的孩子们每逢停电的夜晚便会开心死了,看着他们神采飞扬地跳锅庄唱藏歌,我总能笑得前仰后止,我多么幸福;她说,在那个叫德钦的地方,我有一个会担心小松鼠们是否会饿肚子的小跟屁虫女儿和要求叫我妈妈的淘气儿子,我多幸福!她说,这个世界上,原来我们不需要的东西那么多,她说多年后自己一定会回到这里做一个牧羊女永远占据这些幸福。
    幸福,也许只需随着自己的心,抬起脚,闭上眼睛就会来临?今天我才知道,不幸福并不是因为我们拥有的太少,而是因为我们拥有了太多错误的东西,这个世界上我们不需要的东西是那么多,从此刻开始,寻找真正需要的幸福吧!
  •   今天刚刚收到货,在办公室没什么事,就随手拿起了这本书翻了起来,结果让我爱不释手,一口手就读完了,虽然只是支教随笔,但从照片中看到了藏族孩子的纯朴与天真,从文字中看到了支教的艰苦与快乐,也看到了老师的伟大!也许是由于父母在青海待了二十年的原因,一直对藏区有很深的感情,先后去了香格里拉、青海、稻城、亚丁。希望今年的西藏之行可以成行,也希望有机会可以去德钦看看这些可爱的孩子!
  •   读书的乐趣就是在于体会不同的人生与人生选择。与其说是本书,不如说是本日记,仿佛作者就是你身边跟你聊天。内容平实,不煽情,能看出作者的乐观,所以深山民众有多贫,那几个学生怎么死的,都没写。也许作者想把更多欢乐带给大家,带动更多的人。我想跟作者说,你真棒,很了不起。虽然在结尾处作者谦虚的说,你也可以的。但我想说并不是人人都可以的,哪怕一年或者一个学期。希望作者能再回去支教。这样说真的是看人挑担不嫌沉。但是像作者这样的人,只有在那样的地方,她的文字才能焕发光彩。在城市里写的东西并不出挑。这本书目收入都捐给希望学校。所以抱怨书贵的人真应该闭臀。看了书评说此书写得不好的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没有用心读。一类是这本书没有 你的梦想。如果非让我挑出书的画蛇添足之处,就是结尾附加了篇作者的游记,特画蛇添足。本来结尾处是每张学习的照片,以及老师对每个孩子的印象挺好的。在书后面赫然印着图书分类为旅游。让这本书显得不那么纯粹。但总得来说我还是喜心的喜欢的。所以打了五星。
  •   支教老师的纪实日记。香格里拉的视角,梅里雪山对面的孩子。
  •   如果你想这本书里读到多么华丽的文字,那你就错了。平实的描述中,却有着最美丽的感情。感动于作者的支教生活,感动于作者用最纯真的感情和待藏地的孩子们交流。再多华丽的字眼,敌不过一句朴实无华的言语,敌不过一个默默关心的眼神,一个伸手可触的温暖。
  •   我从小就向往去西藏,遥看雪山与蓝天,呼吸藏地一览无遗辽阔大地上的空气。这本书让感受到云南藏地那种远离城市大楼的喧嚣,呈现一种原生态的生活,每一张插图都是那种淳朴的美丽。
  •   昨天收到这本小书,看得很细,舍不得一下子看完。我也是个老师,03年和06年各在新疆支教一个学期,那些日子在我的生命中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回忆。过去了这些年,忙碌的生活使得这些回忆只能深藏在心底,看了《在藏地》中几篇美丽的小文,和其中的照片——雪原上的校舍和野花,孩子黑红的脸,略带羞涩的纯真的笑,简单的游戏——这些再次把我的回忆翻晒出来,让我倍感亲切和真实。
  •   小时候想去西藏等落后地区奋斗,长大后才发现,现实永远在阻碍着我们的梦想。书很好看,很真实,很美。讲述了作者在藏地的支教故事,内有日记、书信等,以及很多照片。
  •   朴素的文字和照片,没有煽情的描写。却能看到最真实的支教过程。不需要感动。只需要关注!
  •   藏地支教不易,孩子苦,老师苦。向志愿者致敬。
  •   读中...简单的文字,记录香格里拉支教的生活。
  •   一直都相信,这世界有那么多我不需要的东西,可是很难做到!可以一口气很快就看完的一本书,大概跟作者的思想比较相同,所以很是羡慕那样的一种生活…
  •   在藏地支教时流露的真情实感都没有掺杂其他东西,有种洗尽铅华的感觉。
  •   看完了这本书,让我有种想去执教的冲动。蓝天,雪山,孩子们纯净的笑脸。静静的,在阳光下躺着,在草坪上,躺着,什么也不干,一个上午,多久,我们没有过了。想去这种地方,慢节奏的生活一下,像个隐士。不过,这书有点唬人,很薄一本,都是图片,很多只印几个字的页。。作者写的不错,就是。。唉,其实可以多写点的。
  •   刚刚从西藏旅游回来,太爱那个地方了,也想着去支教……
    看了这本书,觉得作者真的很不容易,不厚的一本书,一篇篇短小的日记,记录着在那里支教的人的心情……
  •   作者支教的精神的确让人感动,能够做到这一步,确实是非常伟大,教育要改变,是每一个人都要付出,这样才能让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在书中没有看出政府的作为,政府每年招待费用的万分之一,就可以改变许许多多孩子的命运。让整个社会都来努力吧!
  •   朴实无华的文字和孩子,真的很感人,对一部分有志支教的人们是一种很有力量的召唤
  •   刚收到货刚看了一篇,这本书一日记的形式,将作者在藏地,在香格里拉和孩子们,和大自然,和自己的心灵,最真挚的生活状态。很好的一本书,他会改变你的生活态度,甚至于价值观
  •   书不错,但比较薄,一个晚上看完。朴实的记录了香格里拉的支教生活。看完有点感动,有点冲动。
  •   自己曾在云南支教,感动之感动,很纯粹
  •   买来没时间读,最近翻出来阅读,朴素的言词一下子将你带到香格里拉---德钦。喜欢,感动!文字和图片让阅读者很舒服。
  •   感谢作者真情实感的记录支教生活!
  •   很喜欢,感动生活,支教人员的美丽,孩子们的纯真...
  •   这个很不错,去过西藏,那边好美,不过藏区的日子真的是很苦,曾经我也想做一名支教,只可惜现在太多的放不下
  •   一直想要支教~~~也许不舒适却很真实的~~
  •   喜欢这类日记形式的文体,看起来轻松,不用去分析太多作者暗藏的文思,就能简单的读懂作者的生活。看书的期间也正在看北京青年,还真有那冲动辞职去哪里,不过也只是冲动。
  •   已经看完,很淳朴的一本书,看了很感动,同样都是志愿者,只不过参与的方式不同,这个书的所得都是用于公益,自然一定要支持的
  •   另一种生活,世界上人们的生活方式千千万万种,只能从别人的书里体验到了
  •   内容不多 却很有感触 能感受到生活中的简单 和 干净 也是我们现在越来越少的东西
  •   因为一直有志愿服务西部支教的愿望,所以看到这本书异常兴奋。条件虽艰难,但支教西部的愿望依旧。。
  •   文字清新,让我感到了在藏地的淳朴生活
  •   看到介绍中的本书收入捐给藏地小学的字句,买了这书。
    内容不华丽,只有朴实。
    自有一种境界,可谓纯净。
  •   看了这本书,觉得自己的心都变的纯净了,那蓝天白云,孩子们那纯真的笑脸,使我不能忘怀,有机会一定要带孩子去看看
  •   很赞叹支教们,希望更多人了解支教,了解生活在贫困地区的人。
  •   看了一遍,觉得文字很朴实,看过之后有想去支教的冲动!
  •   总能让人的心静下来,这个世界真的有很多东西是我不需要的,我真的不知道。。。
  •   这个世界有那么多我不需要的东西。
  •   书的质量非常的好,而且有很多照片,增强了读书的感觉,不错。书是买来送给刚从美国回国的,并想去支教的小朋友的,希望可以鼓励他一下。
  •   送给朋友的 她去支教了 觉得这本书挺合适
  •   最喜欢这本书了。看了之后。心里无限的感慨。假期就去支教去。找一下自己的意义。
  •   文字很淳朴,但很打动人心,感动了,把爱分享给别人也是一种快乐
  •   书的质量很好,插图挺多的。通读全书看的出作者真的用心去诠释了执教的生活。读了这本书你会发现原来我们已经拥有的太多太多了,在这个浮华的年代需要这这样的书。
  •   一如既往的支教梦,看看
  •   了解支教的细节。
  •   支教,可望不可即,一直没勇气
  •   看了后那份想去支教的心情又澎湃了
  •   不一样的体会,有机会,我也要去体验一下支教。
  •   让我有了去西藏支教的冲动
  •   里面有很多支教的照片,很让人触动……搞得我很想去支教……
  •   无论文笔如何
    支持支教
  •   志愿者的另一种生活体验,或许我没有他那种勇气,依然佩服佩服
  •   用最淳朴的心去帮助那些孩子,只是单纯的希望看到他们快乐,幸福
  •   朴素的文字,以至于当我想说点儿什么的时候,几近失语。正像书中所描写的那样,在高原,在雪山下,面对着干净的天空和纯粹的阳光,是无用多说的,人的语言,在这里不如歌,歌又不如天籁。
  •   很喜欢这本书,喜欢坐着的质朴,更喜欢香格里拉,更喜欢藏地!
  •   美丽的藏地、美丽的人民,希望通过这本书让自己有机会做一名心灵的志愿者至少是心灵层面的。
  •   震撼之余,我在想,我能做点什么。我会否能够就变得更简单,更快乐。荡涤心灵,推荐
  •   志愿者简单的生活琐事,嗅得出高原上纯净天空的味道。送来的时候有点破损,不过不影响阅读。
  •   非常喜欢,看完有一种想脱离世俗环境的想法。简单才是幸福,每日我们不停地奔波为了什么?什么才是我们想要的生活?能简单的生活才是幸福。
  •   向公益志愿者致敬,希望加入他们的行列
  •   作者的文笔真实动人,很喜欢
  •   这本书是以前不经意间看到它的片段,然后就一直记着了,这次买了这本书,可以使自己在烦躁的时候心情变得平静。插图也很好看,我很喜欢。
  •   朴实的文字、图片上真诚的笑脸,一下子吸引了我!
  •   简单的文字,喜欢的生活方式,有多少人可以去做呢?
  •   虽然之前看到一些负面的评论,确实书有点薄文字有点少,可是我还是下单了,因为我觉得只要有感染力,文字真挚饱含深情,字数多少又有什么呢。
  •   作者在用最朴实的文字讲述最真实的心境。
  •   正在读,很感动。那么纯真,那么质朴的孩子,那么纯净的一片天地下,看到了在物质掩盖下的纯净灵魂!!!!
  •   看了很受感动 对生活又有了一种新的认识
  •   文字简单,却让人心生向往。
  •   很踏实的一本书,远离了城市的喧嚣,浮躁,回归了生活的本质
  •   日记很感人
  •   真的是太感动了,为每片心土守卫真诚!
  •   很喜欢这本书,相当不错,也很喜欢藏区的风景
  •   原来生活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宽,作者的心灵体验实在让人震撼感动啊!
  •   一本书,让人想起和志愿者们待在一起的时光。很喜欢
  •   从书中了解并认识香格里拉
  •   很多东西都是社会的,不能全指望政府,公民社会的养成全在你我之力、之智
  •   很喜欢,已经读过,带到学校来了,还会再读。
  •   了解藏地的一本好书
  •   佩服之极!十来年前,我也曾萌生了去藏地从教的念头,差一点就去了。可是最终我还是退却了,我不勇敢啊!
  •   香格里拉,一直想去玩,但没空,先了解
  •   香格里拉,离天堂最近的地方!你什么时候出发?
  •   孩子三年级,看惯了童话,第一次面对写实的文笔,能够颇有兴趣地去阅读,收获不小。
  •   很感人的一本书。长期做公益是很艰难的一件事。因为你必须要有你做了很多,但是没有任何改变的心理准备。
  •   一般般的书,但是支持作者的梦想和行为
  •   一本非常值得看的书,看着那些渴望知识的孩子,心中充满感动
  •   很纯的一本书,没有过多的炫丽词藻修饰,却让人看后颇为感动。
  •   内容尚可,为着作者的支藏情怀支持下吧
  •   利用了一天时间都给看完了!很感动,有了作者一样的冲动!真想去体验一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