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 出版社:漓江 作者:杜渐坤//陈寿英 页数:31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看来赵匡胤只有“软”的一手,缺少“硬”的一手。结果,宋朝在军事上不行,不是一般的不行,是非常糟糕。打不过辽,打不过金,打不过西夏,打不过蒙古。向辽、金割地称侄称臣、纳贡纳币,三百年没有翻过身来,直至灭亡。(朱增泉《文武失调的宋王朝》)陈独秀一生五次东渡日本,三次结婚,四次坐牢。奇就奇在。他的第三位妻子潘兰珍与他同床共寝两年之久,居然不清楚夫君是何方神圣。她平日叫他“李老头”,做梦也想不到他就是名噪天下的陈独秀。直到陈独秀在南京受审?报纸上登出大幅照片,潘兰珍这才认出失踪多日的丈夫“李老头”竟是天字第一号钦犯陈独秀,她简直不敢置信。(王开林《陈独秀:龙性岂易驯》)我记得李叔同从浙江到闽南的路上,见兵匪之乱与生民之乱,颇为痛苦,在那次漂泊中,影响了他对尘世的印象,内心经历着罕有的波动。民国是大动荡的时期,殊乏静气。文人在变故里进进退退,遭难者为多,遂有了多样的人生。那时候人们喜谈六朝之文,不是无缘故的咏叹……(孙郁《漂流者》) 王蒙、钱理群、袁鹰、孙郁、朱增泉、朱正、李国文、李元洛、刘梦溪等30多位作者的30多篇佳作,秉承随笔特有的思想锋芒和思辨意识,或反思历史,或思考当下,充满人文关怀精神。 由中国随笔界选家选编的2010年度随笔,是从全国数百种文学报刊当年发表的数以千万字的随笔作品中精选出来的,旨在检阅当年度随笔的创作实绩,公正客观地推选出思想性、艺术性俱佳,有代表性,有影响力的年度随笔。
书籍目录
大城市的生与死历史视野下的国家与农民深化改革要摆脱既得利益集团的掣肘重建道德靠什么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启蒙人文教育和民主政治:列奥·施特劳斯心目中的“伟大著作”另一种东方主义人生的四种境界把脉高等教育文武失调的宋王朝“国学”断想“假如郭小川还活着” ——在《一个人和一个时代》出版暨郭小川九十周年诞辰 纪念座谈会上的发言欲说当年好困惑 ——唐达成在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论争中的经历今天怎样看帝王之爱陈独秀:龙性岂易驯缅想的灵地鲁迅的金钱观及消费观漂流者落红萧萧为哪般杂文:说不尽的荣辱悲欢中国文化的狂者精神及其消退房价的豪赌文人的苟全忽然想到——别太把自己当回事儿洪秀全的“新闻批示” 从曹州教案到普方协会杂感五则随谈三则庄子与阿凡达凌云青松千秋泪(外一篇) 斜神龛里的项羽当人伦遭遇政治吏胥之害友谊地久天长 ——清诗之旅看诗不分明二十四桥明月 ——古桥上的中国之二一朵叫紫荆的玫瑰 ——療说香港蝴蝶为什么这样美 ——自然笔记
章节摘录
大城市的生与死 孙晓忠 上海的世博会让今年的夏天更加炎热。与本次世博关于城市和美好生活的主题相关,讨论未来城市发展道路的各类学术会议也接二连三召开。世博会开幕不久,当代文化研究网的“热风”论坛上又涌动了城市讨论的热潮。该网站的讨论帖被《解放日报》、《文汇报》等报刊相继转载,国外一些文化研究网站也做了翻译转载和跟踪报道。当代文化研究网以最快的时间选辑了部分鲜活的帖子,编成《“城”长的烦恼》,以飨读者。 二○○二年,城市社会学家曼纽尔·卡斯特尔预测,未来三十年,地球将有超过三分之二的人居住在都市,他尤其强调,决定这个数据的主要因素,将是中国和印度城市人口的变化。今天的中国正处在急遽变动中,在迈向城市化的大道上,大大小小的城市都在加快脱胎换骨,用“震惊”和“眩晕”来描述一个外来者对于一个大城市的变化的感受,一点也不夸张。如今的大城市,高楼如雨后春笋,绿地越来越多,马路越来越宽,要完全说不漂亮?也不客观。我们暂且不谈源自西方的“花园城市”理念如何造成空城和死城,如何造成人与人的疏离,为车辆设计的宽阔马路如何造成行人稀少等问题,更重要的是:这个“美好”的大城市的经济动力源自哪里?上海是全国的龙头老大,几乎可以吸纳全中国的经济和劳动力等资源,将来还要建世界金融中心,有将全世界的热钱都吸过来的雄心和勇气,一点也不考虑这些热钱会不会成为烫手的山芋。内地的省城也纷纷仿效,呼应浦东,不少城市一窝蜂地忙着大兴土木,修地铁,卖土地,效仿上海的以房养市,殊不知所谓的“上海模式”和“上海奇迹”,全中国只能有一个。这种大城市的发展是以争夺内地城市的资源为基础的,发展和增长模式是不可复制的,这样的大城市越发达,内地将越贫穷。 这个结构性失衡也同样出现在城乡关系中。今天中国的城市化运动正是在发展主义的逻辑下,将城市的发展建立在对乡村的剥夺和忽略性安排之上的。
媒体关注与评论
漂流在北京的青年是这个城市诗意的一部分。那是从民国初就已经开始了的。 一部分是求学来的,一部分乃经商或谋职于机关者。还有些毕业即失业的艺术求索者。帝京老气横秋,而旧宅与街市也不乏时髦的院所。废园之外,欧风偶可感到,西交民巷与教会大学,还是吸引了诸多学子的。 张中行写老北大的生活时,谈到寄宿于此的各类青年,都很特别。他同班的就多是外地人。毕业失业了,也挤在校外的民房里,留下诸多故事。有做学术梦的,有的是行吟的诗人,印象足潦倒者居多。他自己就因为没有工作,从外地回到古城,在同学的宿舍借住,和朋友们都在惶惑里等着明天。这种没有工作的苦,他晚年叙述起来依然是怅然难去的。 ——孙郁《漂流者》 在三道崴子的小树林,正月十六的下午四点,围追的鬼子是愈来愈近了,能看清对方的狗皮帽子,能闻到刺鼻的烤烟味,杨靖宁靠在一株拧劲树上,对手的脸和对手黑洞洞的枪口闪着绿光一样逼视着他。突然有个穿黄大衣的鬼子锐声对将军喊话:杨靖宇你还是降了吧! 熟悉的中国话突然从鬼子中间进出,在凛冽的寒风中骤然传来,杨靖宁有点愕然了,将军没有迟疑,在他举枪报以应答的时候,撂了句:“这些天遇上的怎么都足这号中国人?!” 枪响处,末路的将军,又使关东军的讨伐队付出了一死四伤的代价。最后绝望的机枪响了,火舌立时吞噬击倒了将军,在他带有遗恨殉同时,才仅仅35周岁! “怎么都是这号中国人?”这遗言太沉重!有着血的悲怆和无奈,在我写这篇文章时,心里之痉挛和不适不是将军的胃袋被解剖,被当作战利的物件展览,也非那被泡在福尔马林瓶子里的遗首,而是:这号中国人是什么样的人? ——耿立《缅想的灵地》
编辑推荐
《2010中国年度随笔》《文武失调的宋王朝》、《假如郭小川还活着》、《陈独秀:龙性岂易驯》、《缅想的灵地》、《漂流者》、《杂文:说不尽的荣辱悲欢》、《文人的苟全》。 漓江年选,品质阅读,恒久珍藏。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