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与儒道关系

出版时间:2012-1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作者:曹峰  页数:396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儒道关系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研究课题,它涉及到整个中国思想史的内在结构和发展过程,涉及到中国文化今后的走向,意义重大。二十世纪以后,已获得了数量可观的研究成果。最近,出土文献的大量涌现又为这个问题的讨论提供了许多新材料、新视野、新观点。《出土文献与儒道关系》收集了30多篇有代表性的论文,通过“孔老孟庄之辨”、“儒道互补与影响”、“出土文献新视野”三个板块加以呈现,希望读者借此对以往儒道关系研究的发展脉络与框架有总体的把握,并由此开出新的研究天地。

作者简介

曹峰(1965-),男,日本东京大学文学博士。曾任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教授,现为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目前主要利用出土文献研究先秦秦汉哲学思想,著有《上博楚简思想研究》、《楚地出土文献与先秦思想研究》及论文八十余篇。译有《池田知久简帛研究论集》、《史记战国史料研究》(合译)、《睡虎地秦简所见秦代的国家与社会》(合译)、《道家思想的新研究——以(庄子)为中心》(合译)及译文四十余篇。

书籍目录

一、孔老孟庄之辨老学先于孔学——先秦学术发展顺序倒置之检讨 陈鼓应孔老同异 刘笑敢孔老之辨 黄克剑论庄子所了解之孔子 王叔岷《老子》与《孟子》中的基本喻象 [美]艾兰比论孟庄两家论人生修养 钱穆道家与孟子 孙以楷、陆建华、刘慕方道家与《大学》、《中庸》 孙以楷、陆建华、刘慕方道家与荀子 孙以楷、陆建华、刘慕方儒道两家间存在争议的几种古籍之剖析——《管子》四篇、《中庸》(包括《大学》、《表记》)、《道德经》、《易·系辞传》四种对读记 赵俪生二、儒道互补与影响儒道两家关系论 [日]津田左右吉先秦两汉时期道儒关系考 张松辉道家与汉代儒学 崔大华玄学的学术思想倾向:以道融儒及道家的本质 高晨阳论道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主干地位——兼论道、儒、墨、法多元互补 陈鼓应道家“主干地位”说献疑 李存山《易大传》与《老子》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思想体系——兼与陈鼓应先生商榷 吕绍纲“终极”关怀与儒道两走向 冯天瑜论乐:对儒道两家幸福观的反思 陈少明“互文”与“互动”:儒道关系新论 杨海文儒道同异 刘笑敢论儒道互补 吴重庆论儒道互补 牟钟鉴[韩]林秀茂老子思想与儒道互补 白奚三、出土文献新视野从郭店楚简看早期儒道关系 李存山郭店儒简与战国黄老思想 白奚郭店楚简所见儒道关系 王博论简本《老子》与儒家思想的互补互济 张立文关于《老子》的“绝仁弃义”和“绝圣” 裘锡圭《老子》对于儒学的批判──以郭店《老子》第十八章的“仁义”批判为中心 [日]池田知久楚简《太一生水》之宇宙生成论——兼论《性自命出》之尚情说 陈鼓应《成之闻之》凸显了道家色彩 金春峰《忠信之道》融合儒、道、法而为一 金春峰附录20世纪儒道关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唐明贵

章节摘录

版权页:“老学先于孔学——先秦学术发展顺序倒置之检讨陈鼓应一、孔子问礼于老子老子(老聃)是中国第一位哲学家,孔子次之;老子自撰的《老子》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的哲学著作,其成书早于《论语》。”学术下于私“在老子时期已蔚然成风,”私人著述之事“,老子早于孔子。“古史辨”派的一位学者指出:“老子的年代问题,究竟是要解决的。除非将先秦的学术束之高阁,否则这个问题如不解决,一切都发生障碍。”①这话说得很对。然而在先秦学术发展的顺序上,从三十年代开始,学术界就已颠倒错乱,时至今日仍被继续接受下来。老子与孔子同时代而略长于孔子。孔子曾问礼于老子,这些都是历史事实。但近现代学人梁启超、冯友兰先生等将老子移置于孔子之后,并推后《老子》成书年代。当今学者则根据某种关于“理论发展逻辑”的先入成见,把原本是多元并起的思想格局视为单线纵向的继承关系,从而与梁、冯等人的观点不谋而合,形成在学术发展史方向的积非成是,使现今几乎所有的哲学史教科书都将孔子移于老于之前②。有鉴于此,对这一问题,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认真研究。(一) 老子其人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但老子的生卒年代,历史上没有明确的记载。根据专家考证,老子约生于公元前570年左右,约比孔子年长20岁上下,至于卒年,《史记》中关于老子长寿的记载为各家所接受,但在具体年代上各家尚无定说。有关老子的姓氏,《史记》说:“老子者,楚苦县历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这一记载是汉代人的说法,在先秦典籍中没有根据。根据考定,春秋二百四十年间无“李”但有“老”姓,因而老聃当是老氏;“老”“李”一声之转,老子原姓老,后以音同变为李③。至于“耳”、“聃”,其义相近,“古或一字”④。总之,在先秦典籍中“老聃”与“老子”同指一人,从无疑义。然而,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中竟把老聃与李耳一分为二,把老聃说成是传说中的“古之博大真人”,另外塑造一个李耳是战国时代的“老学之首领”。这种说法在史书和先秦典籍中是毫无根据的。在老子其人的问题上,梁启超却认为,在《史记》中老子“一个人的传有三个人的化身: 第一个是孔子向其问礼的老聃:第二个是老莱子;第三个是太史儋。” ⑤梁启超之所以有此说,是由于他没有深究司马迁作《史记》的基本态度和方法⑥。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基本态度和方法是有闻必录而“信以传信,疑以传疑”并且在写本传时经常有附传的体例。以此观之,《史记o老子传》对于老聃、老莱子和太史儋的区分就不是迷离惝恍、而是非常清楚的。司马迁在老子的本传中谈到的老莱子即是以附传的形式出现的。司马迁说:“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这里的“亦”字就明确地区分了老子和老莱子是两个人;并且前面说老子著书上、下两篇,而这里说老莱子著书十五篇,这就更明确地把老子与老莱子区分开来。此外,司马迁在《史记o仲尼列传》中也说:“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楚,老莱子。”由此可见。梁启超把老子与老莱子合二为一,是由于一时粗心所致。至于太史儋其人,司马迁在老子本传中说太史儋曾见秦献公于“孔子死后百二十九年”。而老子略长于孔子,则他与孔子死后129年的太史儋是不同时期的人,这是不言而喻的。又据《史记》中的《周本纪》和《秦本纪》说,太史儋曾向秦献公献言:“始周与秦国合而别,另五百载复合,合十七岁而霸王者出焉。”从献言的内容来看,作为周室王官的太史儋属于“方士之流”“术数之士”,与作为“隐君子”的老子之不同是显而易见的⑦,在《史记》中,对于有关太史儋即老子的传言,以及否定这种传言的说法,司马迁采取了异说并存的态度,而“老子,隐君子也”乃是司马迁的认定。可见,老子与太史儋实为二人,在《史记》中是明白无误的。梁启超据《史记》把他们说成为一个人,其实这不是司马迁的观点。(二)孔子问礼于老子《史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孔子适周,将问礼子老子,老子日:'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之,若是而已。'”《史记》所载基本上是可信的。这里的老子对孔子所说的“深藏若虚”,“容貌若愚”、“去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与《老子》书中的一贯思想是一致的。在先秦典籍中,道家学派的《庄子》、儒家学派的《礼记》和综合各家学派的《吕氏春秋》,都记载了孔子问礼于老子这一史实。《庄子》中提到老子的共有十六条。这十六条中有八条是记述孔子与老子之间的关系的。在这八条中,《天地篇》记述了老子跟孔子谈“至道”的问题;《天道篇》记述了孔子与老子谈《诗》、《书》、《义》、《礼》以及“仁义”等问题;《天运篇》记述了老子跟孔子谈求道、仁义、古代典籍(六经)以及“三皇五帝治天下”等问题;《田子方》记述了老子跟孔子谈“天道”(宇宙论)问题;《知北游》记述了老子跟孔子谈天地万物的自发性的问题。《庄子》一书“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其寓言部分,“除完全架空的人物以外,对历史人物相互关系的行辈,则从无紊乱”⑧。这里所说的“对历史人物相互关系的行辈”,当属所谓“重言十七”吧!并且,细查《庄子》书中关于历史人物相互关系的记载,如关于孔子与其弟子颜渊、子路、冉求;孔子与叶公子高;孔子与楚狂接与;惠子与庄子;公孙龙子与魏牟;管仲与齐桓公等等相互关系的记载,其中在时代上绝对可能与大概可能的问对或交往,有七十九次之多,而在时代上绝对不可能者只有两次⑨。这就是说,《庄子》书中关于孔子问礼于老子的记载,并非凭空杜撰。《吕氏春秋》一书,乃是汇合儒家、道家、农家、阴阳家、法家等各派的思想而成。书中明确提到老子的有五处:(1)《贵公篇》说老聃“至公”;(2)《当染篇》说“孔子学于老聃”。

编辑推荐

《出土文献与儒道关系》是出土文献与思想史研究丛书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出土文献与儒道关系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