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4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作者:《新闻周刊》 主编 页数:209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有一个说法:伟大的爱情是用来唏嘘的。从1998年开始,《新周刊》每到春天都要“发一次情”——应情人节的景儿,做一个男女情感方面的话题。情人节特辑,把爱情那点事拿出来梳理、盘点一通,用时尚的外衣包装一下,用严肃的社会学眼光审视、分析一下,再唏嘘感慨一番。 不出编者们所料,几乎每年的情人节特辑,甫一推出都受到了读者的好评,以至每年情人节将至,这一期的杂志都会成为读者的一个期待;而情人书里购买和阅读《新周刊》,并把它作为具有特殊意义的礼物送给自己所爱的人,也成为很多年轻朋友的习惯。《新周刊》情人节专题这个例牌策划也因此成了杂志延伸出来的一个颇具影响力的子品牌,被~些高校新闻与传播学院讲策划学的老师当作传媒策划这的确是《新周刊》有趣、有特色的成功创意,体现了这本以“新锐”为特征的话题杂志对社会现象和心态的深切关注和敏锐把握。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一串情人节专题,基本上反映出这些年来中国当下社会文化及中国人情感变化和演进的基本脉络。这十几个情人节特辑连起来,可以当作一部《中国当代情爱史》来读。 中国人情爱生活和爱情观,从上个世纪末到今天,经历了非常微妙的变化。二十年前,编者们的爱情在婚姻伦理和审美主义的自由理想之间徘徊——走向家庭还是走向自编者?十年前,让编者们心烦的问题是:爱情到底应该朝里走还是向外走——走向心灵还是走向物质?可临到五年前,人们谈到爱情时,最强烈的感受又变成:向左走还是向右走——走向爱人同志还是走向婚外小情儿?至于今天,所有这些选择,都集中到了一个新的困境:向前走还是往回走?换句话说,就是编者们的爱情,到底是与时俱进地不断创新,还是低调回归传统? 这些微妙的变化,毫无疑问地体现在了《新周刊》情人节特辑系列之中。以“编者爱你”这个温馨主题开始,由“爱情之死”到“爱无能”、“亲爱的,让编者们按程序接吻吧”,再到“爱情潜规则”、“亲爱的谁”,其调性是越做越灰色。必须承认,这不是编者们及大多数读者愿意看到的结果,但却是那个所谓“世纪之交”时期中国爱情的真实面貌。 值得欣慰的是,在经历了近年来日益恶化的物欲膨胀和日益紧张的现实生存困顿之后,中国人的生活和价值观开始不同程度地向传统和内心回归,其情感生活和爱情观也开始走出迷乱和困惑的灰色地带,折射在《新周刊》的情人节专题上,则是近三年“保卫爱情”、“听说爱情还会回来”以及“爱是生产力”这些标题所传递出来的温情、阳光诉求。 11年的丰厚累积,今天以图书的方式再出发。编者们对2008--2009年度的情人节专题重新包装,编辑出版这本《爱是生产力:2009中国情爱报告》。这个年度文辑将延续做下去,每年推出,敬请期待。编者们希望读者从这些文辑里不仅能够找出自己以及周围的人们这些年来情感变化的轨迹,同时也能更好地去把握爱的未来——编者们都希望,那个未来会更好一些。
书籍目录
中国情爱报告(2008--2009年度) 爱是生产力,婚姻是生产关系 爱情比婚姻更具生产力的十大理由 2008--2009年度中国情爱报告 2008--2009年度中国情爱榜 2008--2009年度情爱关键字排行榜 2008—2009年度爱情CPl 杜登勇:雪灾350天后的爱情归宿 吴加芳:一个中国农民的爱情再生 格伦斯莱特夫妇:1美元救爱情“80后爱情观”·调查 80后的爱情观:其实我们挺保守 女孩生猛 宝马会CE0王子文:爱情在路上 集体征婚的医护团:为自己的幸福博版面 摄影师阿沙:谈了19个女朋友的“宅男” 80后小家庭:最不浪漫的幸福感 你相信爱情吗? 七大婚礼小城盘点 情爱论 “恋爱教程”为什么流行? 爱情的50个谎言 洪晃、郑沛芳:南辕北辙,谈情说爱 欧北望谈爱情经济学:“把自己制造成为稀缺资源” 娄朕豪谈相亲学:“今天所作的选择是十年后你的生活” 郑匡宇谈搭讪:“擦身而过的搭讪是最困难的” 塔罗师陈小珠:“很多人来之前就已知道内心的答案” 爱情:从庸俗化到妖魔化 爱情的尽头是雌雄同体
章节摘录
插图:中国情爱报告(2008——2009年度)爱是生产力,婚姻是生产关系你是被城市逼到没有爱情的人:街心公园被改成了Shopping Mall,越调越快的公寓电梯里人人目不斜视,地铁中的男女昏昏欲睡,只隔着3am桌子夹板的办公室同事非要用MSN和你说话——这个时代,节奏快到你连搭讪都来不及。 城里有一种友谊的虚假繁荣。泛泛之交的名片塞满名片夹,你知道他们的电话,却想不起他们的样子。每天无数面孔形成的一道外强中干的信息流,用礼貌但空洞的对话、徒有其表的生活、虚幻的网络、不算合身的名牌,用金钱、地位、成功,与你进行着形而上的交流——CBD社交圈为每个进驻市中心的人设定了交际密码,直到物欲时代最终将你克隆咸一个最合格的城市人。市中心人人都处于情感的动荡之中,以致佛学插班生成为一种流行。当然,市中心人不全是孤独,有人只是单独而已——在最虚幻的网络,传说一对情侣要打超过200万字,才会懂得什么叫爱情:在最现实的城市,你难以找到愿意与你聊够200万句的人——潮水般拥进地铁的市中心人外表体面,其实内心空虚;比金融风暴更让人产生不安感的,是情感危机。广东人迷信风水,认为在夫妻卧室的房门上宜挂上用圆珠串起来的门帘,这样能激发夫妻相恋的能量,可以避掉夫妻间感情相互不忠的厄运。这显然效果不佳——2004年开始,广东一年办理离婚的就超过了10万人。社会学家李银河对中国从2%攀升到现在的10%的离婚率发表看法,提出了一个关键词:社会变迁。是的,每个中国人都身处于一出被快进的时代剧中,身处于一个30年来不断膨胀的“中国梦”中。在日新月异的欲望时代,有人失落了精神世界;在落差巨大的无情城市,有人沦丧了幸福感。艺术家艾敬说过一句“爱是生产力”,其话语背景正是中国人身边不断上演的情感危机——“爱”是一个久违了的词,亦是一种首善的能量。它基本上不能挽救政治与经济,却能挽救生活,挽救你。2008年12月,郑州市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蒙蒙买了一对情侣对戒。“我闻到了爱情的味道,”他惊喜地说,“这家店里,和我们教室一样,到处都是爱情的味道。”像8岁的蒙蒙一样幸运的人并不多——与此同时发生的,是广州一场“有史以来最昂贵的相亲会”。这场钻石王老五花费20888元“门票”来进行的相亲,变成了一场热闹的选秀:5000多名美女自愿接受选拔,最后遴选出来的30位,接受有钱人的面试。爱变成了一种稀缺资源,写过《爱情经济学》的欧北望提出了得到此稀缺资源之办法:让自己也成为稀缺资源。只是有人质疑:什么时候开始,婚姻变成像找工作、买卖二手房一样的事?批量的男女供按图索骥,然后价高者得——现实版的《嫁个有钱人》正在城市各个角落上演,《“赔钱女”成新族群越时髦越恋爱越赔钱》的新闻登上报纸,并描述出一群想尽办法进入“上流社会”的女士:“她们善于借势,知道怎么混迹各种‘高档社交圈’,能够同时有四五个男朋友而不穿帮,并且每结束一个,不是得辆车,就是得套房。”据说公认最不可能结婚的两种人是初恋情人和大学男友。受欢迎的是“掠夺者”——美国资深编辑大卫·布鲁克斯比较了上世纪50年代和90年代的《纽约时报》上专为上流社会而设的婚庆版,发现以往人们重血统,现在看能力——当今在婚庆版上露脸的大多数是商人、销售主管等“掠夺者”,少数为“教养者”。他在《天堂里的布波族》中写道:“在这个时代崛起的人,就是那些可以把创意和情感转化成产品的人。”“追求物质基础,通过婚姻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也不能说这个人就坏。因为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但如果过于强调物质,忽略自己的精神层面,可能会带来婚后的空虚感。”李银河如是说。显然,爱情只讲钱是不行的,上海市妇联曾做调查,受访者认为AA制的婚姻有风险:“AA制让我没有安全感。”有心理咨询师总结自己在爱情婚姻咨询中常说的几句话,里面似乎解释了人们情感动荡的原因:“爱情如同生产力,婚姻如同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为生产力服务的,直到有一天,生产关系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这时候,生产力就要求打破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这大概是爱情与婚姻的发展过程。”这种“生产关系”正不断发生变化。随着全球化的金融风暴席卷而来,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随着西方的自我反省而出现拐点。一种价值在西方与东方回归,灾难更是让中国人深刻地意识到这一点——2009年,在去年雪灾中徒步寻找女友的杜登勇,扛住了两人分手的流言,与女友步入了婚姻;在地震发生后骑着摩托车,背亡妻回家的吴加芳,已经在深圳再次结婚,让人看到了一个中国农民的真挚与爱情的再生。 人人都可以成为爱的推动者。商业品牌卡地亚推销“宣爱日”,重庆有机构组织万人让5月20日变成“我爱你日”,史铁生难得写了爱情题材的《我的丁一之旅》,主角丁一视爱情为信仰,失去爱情就会死去。理想主义者史铁生坚持的是:“性代表着对现实、物质、肉体欲望的满足;爱代表了对理想、精神、心灵情感的渴望。”曾有流行歌《我想去桂林》,一句话道尽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可是有时间的时候,我却没有钱;可是有了钱的时候,我却没时间。”据说湖南卫视每次重播《还珠格格》,都能占据收视排行榜前列——或许在内心深处,我们依旧记得琼瑶,记得历史教科书上的孙中山与宋庆龄(宋庆龄为嫁孙中山爬窗逃家),记得耳朵里的约翰·列侬(他和小野洋子在大床上向世界宣传“要做爱,不作战”),记得有线新闻里的奥巴马(他实习时与实习老师、后来的妻子米歇尔有过“最甜蜜的吻”)·。虽然,琼瑶自己也说过:“在我写《一帘幽梦》的时代,没有MSN、没有部落格、没有手机,更不用谈一些思想和看法,流行的语言……时代变了,我的戏剧必须追上这个时代。”你认为另一半的身家是否重要?《新周刊》在内地、台湾、香港三地对中国的80后进行调查,结果有着惊人的一致:最多人选择的都是“须达到一般标准”,选“不重要”的人占据第二多,选“最重要”的人最少。80后是物欲时代的孩子。2007年,《中国都市年轻人恋爱婚姻行为调查》结果显示,闪婚者闪离的比例高达65%。80后身上承担着“注重现实、盲目幼稚、冲动而缺乏责任感”等负面评价,他们当中有人是封闭的“宅男”、持续单身的“剩女”、宁做三奶不做穷人的“小三”,甚至有人成为恋物的“养娃族”——将情感寄托在假人娃娃身上,每天为娃娃悉心打扮,乐此不疲。 恋物者在人们怪异的目光下生存,一位卖SD娃娃的店长说;“为了逃避人们的目光,我甚至将店从市中心搬到了郊区。”《电车男》般美好的爱情故事实属少见,同为日本漫画的《忘忧草的温柔》里的情节,更像接近现实的残酷寓言:宅男将自己锁在房间十年不出,丧妻的父亲每天跪在门前与他对话,将饭盒递到房间去,只能堪堪看到儿子的一只手。中国下一代的爱情正呈现复杂的生态:恋物者、封闭者,还有物欲中无所适从的孩子们——80后已经开始进入结婚潮。天津市对l00对新婚独生子女的跟踪调查显示,80%的家庭不开伙,在双方父母家蹭饭;广东一位建设部门的官员说过一个“六人买房论”独生的80后小两口要买房基本上钱都不够,大多还得啃双方四位家长的老。有评论将婚恋难归咎在高房价上:“房价仿佛一个筛子,无情地把经济实力弱小的个人挡在了婚姻的外面。众多买不起房子的大龄男性成了婚恋市场的弱势群体。”有新一代美女发表宣言:坚决打破老公终身制,引进男友竞争制,推广情人合作制,执行帅哥轮流制,坚持择优录取淘汰制。拍摄过80后情感电影《意乱情迷》的导演对80后恋爱态度有一说法:80后是受宠爱的一代,对爱或者爱情的索求显得理所当然,考虑事情多从自我要求出发,表现在爱情上尤为如此。被称为“男版琼瑶”的海岩认为现今是一个审丑而不是审美的时代。但毕竟我们在2008年的记忆里,仍有志愿者,仍有MSN上爱国的“红心CHINA”——从对他人之爱到对国家之爱,我们刚刚经历过一个“大爱之年”,此刻,也许应为下一代做爱情指南,并且告知:在爱情的审丑时代,需要去改变衡量幸福的标准,需要努力创造个人经济的独立与自由,但不是为自己套上物欲的纸枷锁——爱是生产力,但爱没有经济学;爱是生产力,但爱没有上流社会与下流社会;爱是生产力,但爱永远无法用GDP去统计。爱是物欲时代的最后精神堡垒,也是情感危机中的一次心灵复健疗程。
编辑推荐
《爱是生产力:2009中国情爱报告》是漓江出版社出版的一本读物。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