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4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作者:杨文,麓雪 页数:17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是做一个“橡皮擦妈妈”,忙着擦掉孩子的缺点和麻烦,还是把“橡皮擦”交给孩子,让他们在错误中修正自己?是做一个“聚光镜”妈妈,整天监控孩子的生活状态,电话短信上网聊天,还是给孩子更大的空间?是为孩子举一把遮风挡雨的伞,还是教他锻炼出不怕打湿的肩?是不断为孩子添衣加菜,还是让他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母亲的品质影响着孩子的人格,母亲的人生影响着孩子的未来。 好妈妈是孩子的老师,也把孩子当导师;好妈妈帮助孩子成长,也跟孩子一起成长。平等、包容、理解、信任。执着但不固执,强大但不强势,独立但不独裁,能干但不居功自傲。爱,但不溺爱。 “中国十大杰出母亲”杨文的人生经验,情感专栏“麓雪热线”主持人麓雪的真情声音,最好的妈妈这样成长。
作者简介
杨文,山东英才学院董事长,教授,教育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妇联执委,中国十大杰出母亲,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国家教学名师。是留学英国、开创中国“幼儿英语教学法”新流派的幼教专家,更是位幸福而成功的母亲。儿子夏杨在剑桥读博士被媒体争相报道。杨文因成功的
书籍目录
推荐序 做母亲的智慧前言 做个心智成熟健康快乐的妈妈第一章 给孩子一个真正的家 家庭是影响人的首要因素 健康的婚姻是孩子成长的乐土 当女人成为母亲,花儿便成了树 反省我们生命中的“毒性教条” 家庭中“爱的序位” 别让孩子做父母的“夹心饼” 告诉孩子“你是一个怎样的人” 给予孩子情绪支持 单亲妈妈更要会爱第二章 做个情绪健康心智成熟的妈妈 母亲是家里的“绿化树” 自我觉察是成长的第一步 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母亲不要太强势 做没有怨气的母亲 快乐是学习来的第三章 耐心和爱心是送给孩子的好礼物 陪伴孩了,从小开始 让孩子知道他对你多么重要 用倾听来表达关注 理解需要足够的耐心和包容 和孩子成为无所不谈的朋友 不吝鼓励和赞美 成长是需要等待的第四章 母亲的良好素质培养孩子的成熟人格 母亲给孩子美好心灵 孩子能自律吗? 孩子会沟通吗? 孩子会公平地“吵架”吗? 孩子冷静理智吗? 孩子敢于直面挫折和痛苦吗? 孩子富有幽默感吗? 孩子有健康安全的性教育吗第五章 真爱是一种自由关系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妈妈,放下你的聚光镜 多余的担心是最差的礼物 别用太多规矩限制孩子 别做“橡皮擦妈妈” 看吧,看吧,给孩子一双慧眼 让他成为他自己 和孩子一起成长第六章 成为有足够生活智慧的人 拥有智慧的生活态度 懂得幽默、快乐会玩的妈妈 管理好你的时间 管理好你的金钱 着装的品味与生活的艺术代后记 自我成长之路附 母亲节的呼吁:为素质教育而呼——一位“中国十大杰出母亲”和山东省十位女记者写给全省母亲的信
章节摘录
家庭是影响人的首要因素奔驰的火车上,三个跟着妈妈长途旅行的小学一年级男孩儿,因为旅途的寂寞凑到了一起。在那个卧铺车厢里,在场的成年人目睹了三个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不同的性情和表现。“我们来比赛吧,看谁先赢。”来自南京的小男孩首先出了题目:“106+106+206+206+306+306=?”来自河北和东北的男孩儿抓耳挠腮使劲儿想。“1236。”南京男孩儿脱口而出,很自信地看着两个小伙伴。他学珠心算,算题是他的拿手好戏。“那个……那个铅笔里面的那个芯儿叫什么?”河北男孩儿显得怯懦些,着急地磕巴着也出了题目。“铅。”南京男孩儿快速回答。“不对,是碳。”河北男孩也很得意。他喜欢钻研,懂的也不少。轮到东北男孩儿出题了,他抓耳挠腮皱着眉头想,在两个小朋友“快点,快点”的催促下,终于说话了:“那……那一副扑克牌有几个老K?”南京男孩和河北男孩愣了,你看我,我看你。“哎呀,四张呀,俩笨崽儿。”东北男孩指着两个小朋友哈哈大笑,接着又问:“知道一把麻将和了挣多少钱不?”南京男孩儿和河北男孩儿面面相觑,东北男孩儿得意地摇头晃脑说:“笨呀,看下多大赌注了。”在场的大人看着孩子们的表现,彼此心领神会地笑了。接着,孩子们又玩起了猜拳游戏。几个回合下来,小孩子的争强好胜使他们之间产生了矛盾,争吵起来。东北男孩儿指着河北男孩儿说:“你小崽子他妈的,净瞎掰,赖皮。”河北男孩儿很软弱地哭了。南京男孩儿很大气地挥挥手:“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然后把自己的饮料给了河北男孩儿:“别哭了,喝点吧,口干嗓子疼。”三个男孩儿的妈妈从各自的卧铺车厢来到孩子中间,劝着自己的孩子,于是有了下面的一幕:南京男孩儿的妈妈温和地问:“怎么了?玩得不高兴了?有赢有输很正常嘛。” 东北男孩儿的妈妈指着儿子粗声吼着:“你小崽子,走哪闹哪,跟你爹一样,总那德行,看我回家怎么整你。”河北男孩儿的妈妈脾气很急,很严厉地对儿子说:“怎么又哭了?不是告诉你男子汉遇到问题不许哭吗?”一看就是个掌控型的妈妈,对儿子管教过度,怪不得河北男孩儿显得怯懦呢!这是作者亲眼目睹的事,自然想到家庭教育和人的性情之间的关系。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孩童时代所受的教育影响着人的一生,儿童对世界的最初认识源于父母,家庭教育的影响对人刻骨铭心。当女人成为母亲,花儿便成了树医院的产房里,一位年轻的妈妈很羡慕地看着邻床的妈妈把小宝宝抱在怀里,那份亲啊,那么有感觉地对孩子说着:“你怎么这么小啊,宝宝?你长得可真像你爹啊……”那位年轻的妈妈却很陌生地看着自己的女儿在自己的怀里睁着眼睛,她甚至疑惑:这个小小的生命是谁啊?自己怎么一点也体会不到做妈妈的幸福感呢?她的奶水下不来,她很着急,不知为什么感觉很想哭,感觉自己很需要被安慰爱抚。她一点也没有感到自己已经做了妈妈,那个幼小的生命是那么需要母亲的温暖和爱抚。她的情绪很不好,动不动就流泪,一到孩子吃奶时间就很着急。那个幼小的生命,在妈妈的怀里一定也感觉到了妈妈的这种情绪吧?说不定,那个小宝宝已经产生了不安全感,长大以后的脾气会很急吧?岁月让我们从女孩成长为母亲,但不是所有的母亲都能从十月怀胎到新生命诞生,就完成成为成熟母亲的过程。许多母亲事实上还是心智未成熟的“大孩子”。前面那位年轻的妈妈自己就是一个从小缺少父爱母爱的不成熟女人,进入婚姻后爱得很热切,但像孩子一样黏着丈夫。有了孩子后,丈夫对孩子很关心,她有时觉得女儿夺去了丈夫对自己的爱,甚至感觉丈夫不爱自己了。因此,经常有一些情绪化的东西,在不自觉中发泄。 当女人成为母亲,花儿便成了树。生命成长到某一个关键时刻,我们就必须真的长大,才能实现真正的自我。进入婚姻,我们不再是妈妈的小女儿、妈妈的娇娇女,我们从此承担着养育一个新生命的重任。这是我们女人生命中里程碑式的转变。有一个女孩,是家里的独生女,从小深受爸爸妈妈的宠爱。在自己做了妈妈后的两三年的时间里,她发现自己对妈妈的“依赖”特别深。她记得自己小时候,如果要到某个地方去,妈妈总是不厌其烦地叮咛嘱咐,又画地图又记电话,弄得自己每次出门如果没有妈妈的嘱咐,就好像少了什么。结婚后她还是一直离不开妈妈,过马路时妈妈会在后面喊“小心点”,其实那时她已经是该领着自己的女儿过马路了。她一直没有做自己小家庭的女主人,四十多岁的人了,家里的日子妈妈是“总参谋长”,夫妻摩擦、家庭财务,无不首先求援于妈妈。早已经习惯做“保护者”和“拯救者”的妈妈,也就自然而然挺身而出,直接接手处理已婚女儿遇到的本该由她自己解决的事情。最后,女婿不堪忍受“垂帘听政”的老岳母对自己的家事干涉太深,搬出家门,离婚独居。理由就是“我要的是自立成熟的妻子,而不是一辈子离不开妈妈的小女孩”。表面长大、内心不成熟的母亲所教养的孩子,将来有可能会成为不成熟的成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的人年岁虽长,但心理发展却始终没有超越过青春期。即便到了耄耋之年,心灵中那些没有成熟的东西,又会以“老小孩”的形态表现出来。并不是所有的老人都会像“老小孩”一样,但人的内心没有得到成长的那一部分,会在某一个年龄、某一段经历中凸现出来。所以,心智是否成熟,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告诉孩子“你是一个怎样的人”日本有一位名叫乙武洋匡的主持人写了一本风靡日本的书《五体不满足》。封面是一位无手无脚的年轻人坐在轮椅上,露出阳光般灿烂的笑容,那笑容那么富有感染力,看起来是那么的自信、坦然,让你感觉世间没有不能跨越的障碍。乙武洋匡天生就没手没脚,医生怕他妈妈看到孩子出生的样子晕过去,就准备了急救包、氧气瓶。没想到他的妈妈看到这样一个残疾孩子的第一反应竟是:“我的孩子,终于见到你了,让妈妈想死了。”乙武洋匡的妈妈没有唉声叹气,更没有放弃养育的责任。她认为四肢残缺的儿子也有他独特的生命价值,应该和其他生命一样认定自己的自尊和不可替代性。所以,她没有因为儿子身体的缺陷而过多地溺爱、担心、纵容他。她给儿子的爱很有理性,能做的事,尽量让他自己做,这样,乙武从小就养成了独立自主的性格。他在读小学时参加学校的体育课,和同学们参加晨跑和游泳比赛;读中学时参加学校的篮球俱乐部,并成为比赛取胜关键的“秘密武器”;读高中时参加橄榄球俱乐部,成为俱乐部里教练的得力助手和情报收集员;读大学时参加英语演讲比赛获得第一名……当一个残疾人被认为能像正常人一样参加各类活动时,他还会觉得自己的生命是残缺的吗?所以,我们在书中读到的,是这个日本著名学府早稻田大学的学生自强不息、快乐洒脱的性情,是对于这个世界的感恩情怀和心灵永不满足、顽强不屈、矢志奋斗的积极心态,全然没有因自己是无手无脚的残疾人而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自卑、封闭自己的悲观情绪。乙武虽是位残疾人,但他的心灵比正常人还要健康、自信。我们大家都熟悉的张海迪,从小她的妈妈也是这样对待自己女儿的。“海迪,把床上的被子叠起来”“海迪,帮妈妈拿书过来”…… 妈妈眼中的海迪和正常人无异。所以,无论怎样,海迪总会找出很多办法来,让自己克服困难,能够像健康人一样拥有理想的生活。她去创造,去尝试,去学习知识,获得了工作,取得了成绩,拥有了美好的家庭,把被疾病折磨的生活过得“像春天的蓓蕾芬芳多彩”。人无法全凭自己拥有自我价值感,即使是一个健全的人,也至少需要一个重要的他人,来肯定自己的价值。人的自我概念,生成于生命的头三年,主要来自于照顾者的反映。对孩子来说,这个重要的人就是妈妈。妈妈的眼睛,妈妈对孩子的感觉与期望,培养了孩子的自我信念。在我们幼小而依赖别人的岁月里,妈妈决定着我们早期的命运,如果我们从妈妈的眼中,看到了自己的珍贵和独特,就会容易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建立自我的尊严。早期家庭生活中的耳濡目染,根深蒂固地决定着一个人对生命的认知。所以,妈妈的眼睛就是孩子自我认知的镜子,童年经验对人的一生有着重大的影响。 母亲是家里的“绿化树”一天晚上,一个三口之家已经弥漫着很强的“火药”味了。女儿在哭,爸爸在怒,你猜妈妈会怎样呢?首先让我们搞清楚发生了什么。青春女儿很喜欢一个男声组合,甚至有点超喜欢了,还从所在城市去上海看了他们的演唱会。可是演唱会结束后,回到家的女儿在一两天的时间里,没从激情澎湃的现场氛围中出来。这不,今天晚上去那个粉丝“吧”里看了看,情绪就被激发了,忍不住就啜泣了一小会儿。爸爸妈妈很惊异,忙问原因,回答是:“太快了,那种感觉过去得太快了。”女儿很坦诚地承认,妈妈表示理解,当然略有表示担忧。但是爸爸可受不了了,他皱着眉,摇着头,来回踱着步,第一次那么着急和愤怒,甚至抓着餐桌上的桌布,大有撩起掀翻的阵势。这个时候,你说那个妈妈如何是好?看这阵势,也跟着恼怒?“哭什么?发什么火?烦人。”得,马上家里是个什么气氛可想而知。斥责女儿,支持丈夫?显然会让女儿的情绪受压抑,不利于失落抑或伤感情绪的宣泄。“凶”丈夫一通,为女儿争情理?丈夫也是好心,不能继续给丈夫火上加油,把一件本来可以平静解决的事情,蔓延成三个人的“战火”。这个曾经也很情绪化的妈妈今天控制住了自己,幽默冷静地对待眼前的“事端”。她双手合在胸前,开玩笑地对丈夫说:“老公拜托,千万不可用力,害我收拾满地残局。”然后又跑到女儿身边,故作轻松地说:“哎呀呀,失落了?理解,理解,来来来,咱俩屋里聊,别让你爹担心了。”女儿很乖顺地让妈妈拉着手进到屋里……当然,那天晚上家里的“硝烟”很快散尽,虽然那个妈妈心里也有点为女儿的情绪着急,毕竟是两代人,嘴上说着对女儿理解,实际上也是担忧的,但她知道只有在良好的氛围里,才会有好的教育。这样的处理不一定就是正确的,但起码保持了当天家庭的“和平”,留下了日后对此事彼此进行交流的空间。每个家庭几乎每天都上演着无数幕类似的生活剧。妈妈就应该是一棵家里的“绿化树”,化解纷争,分担忧虑,调和气氛,让一个家充满祥和宁静的幸福。这是我们的目标。妈妈也是凡人,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生活局限,甚至多少还会有自己的偏见和荒谬。不过,没关系,只要你愿意为家和孩子付出爱,愿意为此努力和学习,你就一定能做到。爱和付出,能够让我们懂得自我约束。妈妈在家庭里显示出的宽容和自信,可以给孩子和家人支持与帮助,最好地化解家庭的紧张气氛。你希望将来的孩子什么样?回到家,你是面带喜悦,还是把一脸的愁苦和牢骚甩给家人?在一起,你是柔声细语地说话交谈,还是互相埋怨地争吵?有困难,你是相互扶持着一起坚强地去面对,还是在互相责难中逃避?家事最能检验一个人的修养,妈妈真的就是这个家的“绿化树”。一个善良、节俭、快乐、爱整洁的妈妈,就是上帝派到人间的天使,她可以把贫困的家庭变为舒适、平和与幸福的天堂。 母亲不要太强势有一位妈妈是一家上市公司的高管,工作中作风强硬干练,在家里也是雷厉风行,夫妻二人的事业都很成功。可是他们十五岁的儿子却性格怯懦,做什么事情都没有主见,情绪经常出现不稳定,忽喜忽悲,甚至连自己想吃什么玩什么也没有准主意。妈妈着急,带他去看心理医生,结果发现,是干练妈妈的强势导致了儿子的问题。“强势妈妈”因为自己能力出众,所以往往也苛求孩子做到最好,在生活中对孩子掌控较多,孩子独立做决定的机会不多,一切都由“能干”的妈妈安排,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放弃自己的承担,形成对妈妈无条件的服从和依赖,自然也就会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正常发育。有一个男生二十多岁了,心智成熟度和任性程度还像一个十多岁的孩子。读大学时专业是妈妈替他选择的,他总感觉读的专业不称心,后来调换了专业,还是觉得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一直处在对妈妈和环境的埋怨中。好不容易大学毕业,妈妈在老家给他找了一个不错的工作,但他在工作中又处理不好人际关系,最后辞职回家,再也不出去工作了。这个孩子的父母也都是很成功的人,尤其妈妈在家也非常强势,是个女强人,从小对孩子说一不二,儿子的衣食住行、读书工作,无一不是由妈妈教导、指挥、安排。其结果就是孩子失去了独立解决问题和面对生活的能力,一旦遇到麻烦,就变成“儿童”退缩到家中,把所有的烦恼统统抛给了妈妈。如果一个妈妈将孩子的思考模式和行为方式,都强行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孩子和妈妈的关系就有些畸形了。妈妈掌控着孩子的童年,孩子成年后也就把解决麻烦的责任甩给了妈妈。长不大的孩子,就是这样养成的,这就是妈妈强势的后果。并不是说事业上能干、料理家庭能力强的妈妈都是“强势妈妈”。很多事业出色的妈妈,在家庭中既能干又能和家人平和相处,对孩子循循善诱,强大而不强势,在教育孩子上对孩子会有很好的引导示范作用。相反,有些能力欠佳的妈妈,却也会在家中呈现强势,她们把培养子女当成了自我实现的途径,子女成功是她们的成功,子女失败是她们的失败,她们把自己的意志无形地强加给孩子,把自己的价值依附于孩子身上,而孩子则在妈妈严厉的管教、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一厢情愿中,变得没有自我和主见。这样的“强势妈妈”往往是完美主义者,付出很多,对亲密的人,包括对自己的孩子要求也会很多。然而,一味地要求,就会给孩子压力;一味地挑剔指责,也会造成孩子心理上的自卑。孩子的成长动力,来自心理上不断作出的自我肯定,妈妈的过分苛求,容易造成年幼的孩子失去安全感,心理压力增大,还可能会有被抛弃的恐慌,这是在慢慢毁掉孩子的自信心。当孩子逐渐长大,他意识到自己即使不合妈妈的心意,妈妈也不可能抛弃自己,他积极向上的动力就会消失,这个时候,孩子往往会变得麻木疲沓、碌碌无为,妈妈的严厉也不能触动他的自我主动性,这样,孩子的心理就可能会往畸形发展。
编辑推荐
请您怀着开放的、自省的心灵来阅读这本书。它像一面反光镜,映照出我们自己曾经身受的教育模式,让我们有机会来重新审视做母亲的艺术,从而让那些曾经伤害我们的方式,不会代代相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