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版中国

出版时间:2008-1  出版社:漓江  作者:《新周刊》杂志社 编  页数:301  字数:738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中国独创了“历史文化名城”的提法,而在103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规划里,“历史文化名城”总是“习惯性”地排在城市定位的最后一位或忽略不计。中国一向自称是“文物大国”,但目前已进入文化遗产损毁规律中的第二阶段(严重损毁),经济起飞、城市化加速,城市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矛盾最尖锐,文物古迹命悬一线。

书籍目录

我们时代的心中困兽——寻找五千年文明存活的证据中国城市规划理论与历史名城保护研究所所长张兵:城市规划概念被滥用了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城市文化建设要避免8个误区国家文物古迹局古建筑专家罗哲文谈古与建筑与文物的保护受伤的城市之西部 西安 成都  昆明 重庆 乐山 敦煌 银川 喀什 平遥 凤凰 丽江 镇远受伤的城市之中部 北京 天津 呼和浩特 郑州 洛阳 开封 保定 太原 济南 临沂 武汉 襄樊 长沙 合肥 歙县 桂林 景德镇受伤的城市之东部  上海 南京 哈尔滨 沈阳 集安 大连 青岛 苏州 杭州  扬州  绍兴 宁波 福州 厦门 泉州 广州  佛山 汕头 香港  澳门 台北听,那些濒危的城市声音绝版中国的守节者语录:保护派VS拆迁派沉重的遗产与家园之梦附录 1.中国世界遗产名录 2.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录

媒体关注与评论

  130处历史文化名城80%以上名不副实。  ——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委员会委员 谢辰生    China,China,就是拆啦、拆啦!  ——合众社驻华记者 艾德    城市的遗址,就是这个城市的胎记。在城、下改造方面,如果说20年前我们的对手是保守僵化,那么现在的对手,则是一味地追求新潮。  ——天津作家 冯骥才    我们现在有的,你们将来都会有;而你们现在有的,我们、水远不会有。  ——某德国历史学家    所有的文化遗产都证明了时问的深度,对时间保持敬畏,谨慎地从事拆除与破坏,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应该具备的素质。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四川大学文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 徐新建    如果不能使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浑然一体、交相辉映,那不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错,而是我们一代人的无能!  如果一定要在大拆大迁毁城灭迹之后以重建的方式来证明我们的创造力,那不是真正的智慧,反而证明了我们一代人的愚蠢!  ——《新周刊》235期专题《绝版中国》

编辑推荐

  中国真的有过五千年文明?可为什么我们找不到这文明存活过的完整证据?文明本来是有的,光辉灿烂;证据本来是有的,遍布华夏。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绝版中国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9条)

 
 

  •   书名起得很有警醒的意味,我们很多历史文化名城,不少有价值的历史出土文物,历史建筑,街道,古迹等,在我国经济建设大发展中,因为城市的改造和扩建,而受到了极大的破坏,这是一种无可挽回的损失,也是一个深刻的教训.这起码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我们对文物的保护宣传重视不到位,二是我们的领导和有关部门领导缺少对历史文物保护的知识和认识,因而导致了这种结果. 书中列举的西部中部东部受伤的一些城市,破坏的程度还是令人吃惊的.笔者上世纪九十年代曾去过法国巴黎,那也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满城的历史文物和各种古代历史建筑,古迹,遗址,但法国人很聪明,他们完整的保留了旧城区,保留了几千年的文化,让世界人民都能完整的看到凡尔赛宫,埃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罗浮宫,凯旋门,香榭丽大街,以及塞拉尔河上几十座各具不同造型风格的桥梁.而在老巴黎的旁边按现代化的要求建起了一个新巴黎,我们庆幸人类的文化遗产得到了完整的保护下来.巴黎人对城市建设和保护的做法值得我们好好去学习效仿的.我们国内的苏州市在方面也是做得比较好的,我想他们也许是受到了巴黎的启示吧!
  •   文明本来是有的,光辉灿烂;证据本来是有的,遍布华夏
  •   欧洲国家保护城市古建筑相对于中国比较好。我们的文化缺失的很多,一座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构筑这座城市的精神文明和文化底蕴。我们不能做一个浅薄,唯利是图的商人,我们的政府和更不能为了GDP,为了政绩破坏这座城市的灵魂。土做的城市,流水的官。都淹没在自己的口袋里和往上爬的阶梯上。
  •   在国外愈是古老的建筑愈是得到保护,在中国城市的发展之中,不是每一处古建筑都得到完好无损的保护。此书里,提到了全国的文化城市,都有其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更提到了每个城市现有的古建筑,展现了发展面貌,呼吁引起大家的关注。其实建筑和人类是相辅相存的,记录了城市的变迁,本身也就是艺术品。
  •   扫描中国名城,查问题,指方向,对构筑城市特色指点迷津。
  •   那些面目全非的城市,曾经有着多少人的美好回忆在里面啊!而现在,那些本来可以保留的精美建筑却因为我们的愚蠢和漠然,只能活在书里面。。。这是一本能让人深刻反思的书。
  •   一本沉甸甸的好书。装帧漂亮,大气,印刷质量高。内容比较沉重,读过后才知道,在我们的城市日新月异一日千里的发展的同时,我们失去了很多很多。中国,走慢点儿吧。边走边思考点儿啥!
  •   很大的一本书,城市的历史故事,有血有肉,茶余饭后拿来读读吧。
  •   很有用的一本工具书,一般去了解一个城市的历史可以借鉴
  •   此书内容高度总结,有理有根据,虽网上已有此类城市介绍,但较为零散且反映内容均从正面叙述,并未能让读者一览众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变得满目疮痍。
  •   深入的了解一个城市的过去现在
  •   很好看的一本书,再不买就绝版了。
  •   受伤的国度,记忆的废墟。
  •   通过书让你看到纵向横向的中国,但是收到的书已经破损,封面扉页已经脱落
  •   可能时间久了,封底和书脊有点脱胶了,整体很不错,值得收藏!
  •   很喜欢这本书 排版 印刷 都不错且引人深思
  •   这本书买的挺值的,个人觉得很值得一看,也值得收藏!
  •   有意思哦。休闲地读和认真地读都可以哦。
  •   很不错 之得看的一本书
  •   内容简约明了,图片不错,东西还行吧
  •   才买的,还没有看你呢。为了对比阅读城记
  •   与那本《城记》对照阅读,各有千秋
  •   思考有深度
  •   在书店看过了,觉得不错,所以又买了一本收藏。
  •   观点新颖,觉得有关I给城市管理者一人一本,不过,显然,他们不读
  •   书的形式及策划都很好,但感觉内容不够精彩,需要展开及发挥的空间还有待挖掘.文章触及城市文化受伤的问题,却没能深入,意尤未尽.
  •   书写一些关于中国的一写文化遗产受到的破坏但是不是很有感染力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显得有些枯燥乏味但是通过对本书的浏览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文化是那么的脆弱
  •   每个城市的以前和现在,让我有了新的认识
  •   不错的书,体现了编辑的文化责任意识。
    开阔视野。
  •   书中有不少老城镇照片,印刷质量差强人意。那些已经消失或正在消亡的老建筑,让人感慨万分。
  •   内容不错,稍显简略,排版印刷不太好。
  •   还没不得及看,应该不错。
  •   不过,要是抱着了解的心态的话,还是有必要看看的,
  •   自己的视角 也有意思
  •   书的内容不错,增长见识。但是书有点旧哦,像是旧书,别人看过的。
  •   之前在图书馆看过,这次买回家再仔细看一遍~
  •   本书对每个城市的介绍内容太少了,有走马观花的感觉,虽然覆盖面广,几乎有名的城市都有,太简略了,不深入,但是本书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必须保护我们的古城,破坏太严重了,很多城市现在是不中不古不土不洋,四不象,作为文明古国,悲哀
  •   在新的城市运动中,放眼之中国几乎所有的城市都在经受着切肤之痛,变革的结果尚需后来者解读。
  •   看了《南方都市报》上关于本书的书评,于是购得一本。却不是评述的那么好。也许本来就不是我性之所在吧。下次也小心了,不是别人说很好的书我就会喜欢的
  •   总体来说有些失望,想着是人文,结果是政客在纠错
  •   就是品相问题 哪怕是2008年的书啊 你也不要给我像二手的吧
  •   本以为是一本学术专著,看到书后才知道是一本科普著作,有点小失望。
  •   还没看,书的质量还好。
  •   过于的走马观花,购买它完全被这《绝版中国——受伤的城市和它们的文化孤本》书名吸引,但可读性不强,无法产生对历史深沉的共鸣,作者不过也就是走马般的带过。
  •   有一些图片,介绍了一些城市的概况,但对城市历史介绍很浮浅,一点都不深入,感受不到标题给人的感觉,不值得买
  •   本书形式大于内在,主题挖掘不深,照片不够精美(甚至有马赛克,很多google地图没有给出老城区红线),徒有精彩的策划之名而不具应有的实质,实在让人大失所望,也是看到现在为之新周刊比较失败的一部作品。至于大部分Google卫星地图则根本一片模糊,可能是由于技术方面的原因,这样还不如不放,因为毫无参考价值而空占一片书页。介绍文字没有特点,取材立意陈词滥调,资料不够翔实,没有初见的时候那种惊艳的感觉,流于普通。至于本书所谈的文物保护和旧城改造,实在是一个非常大的话题,就不在这个书评中展开了。是为书评。2008.3.12于嘉兴
  •   本书纸张不是很好,而且在介绍城市的时候有些千篇一律,不免产生走马观花的感觉里面虽然是彩色印刷,但是很粗糙,一些老照片也非常的模糊如果是因为非常想了解某一座城市或者心仪几座城市的读者最好不要考虑买这本书了,里面的文字和作者的哀叹总有些隔靴搔痒的意思只是给大家说点我的感觉,毕竟价格也不算便宜,做以参考吧
  •   因为对新周刊质量的坚信我购买了本书,但这本书收到后感觉编辑质量非常粗糙,可读性不是很高。就资料性来讲,介绍的也比较浅,感觉比较失望。
  •   肤浅,垃圾。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