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名牌大学.读什么

出版时间:2008-2  出版社:漓江  作者:张宏杰  页数:299  
Tag标签:无  

前言

  每个人都有名校情结  名校的光环确实耀眼夺目,在对名牌大学的崇拜上,家长和学生保持了高度的一致。在名牌大学可以体验到浓厚的学习氛围,可以感受到大师的言传身教,可以更好地完善自己的人格,可以积累到比非名校学生更强的走进社会的竞争力……在毕业走进社会以后,当别人听说你是名校毕业的时候,会朝你投来欣赏和钦佩的目光。  众所周知,名校有更优越的学习环境,从名校毕业后更容易找到工作,甚至有人很现实地说:“进了名校,就意味着以后能挣到更多的钱!”某大报有一篇题为“大学生自杀频现,教育之责何在”的评论,其中写道:“近年来的名校热,将‘成功’的概念挤得越来越窄,非名校的吸引力严重弱化。将财力人力过度集中于名校而忽视对非名校的拉动和鼓励,事实上是在为名校崇拜推波助澜,不但掩盖了名校的某些缺失,更有意无意地强化了诸多高校的市场化、商业化色彩,使得大学本该担负的社会使命、对人文精神的追求、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渐渐付水东流……”有一位网友说得更加严重,他评论说:“现在高等教育出现了两极分化,社会和一些媒体跟风炒名校,最后受害的是学生、家长,甚至是整整一代人。”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中国人民大学某教授表示,名校情结是社会转型的大环境造成的,目前我国既不是成熟的市场经济,又不是计划经济,而是处于二者的转型之中。现在很多家长身上有很深的计划经济烙印,他们对市场经济有着本能的恐惧,也有一种自己年轻时没能读名校的补偿心理,认为读名校就会有好的出路,认为某种类似出身的因素能决定人的命运。这位教授还认为,名校情结实际上是公共教育资源的不公正分配造成的。我国的高校90%以上都是国有,国有的教育资源本应该有公平的分配,但是我国目前的状况是,越是名校越有钱,多得不知怎么花;越是弱校越艰难,而且无所不难。教育资源的不公正分配,造成名校和非名校的差距越来越大。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英雄不问出处。如果处在真正成熟的市场经济下,家长的名校情结就会弱化很多,因为只要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就能获得成功的机会,不管是名校出身还是非名校出身。  在我看来,目前名校出身和非名校出身的确有很大的区别,不排除少数人非名校出身也很优秀,但大部分名校出身的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确实要高出一筹。经过高考这轮筛选,优秀的高中毕业生进入了名校,而名校又有那么多那么好的资源,这对一个人的成长帮助很大。我曾经采访过一位在班里学习成绩排名倒数几名的清华男生,他说他不怕自己的成绩这么差,因为在清华是一条虫,出去也是一条龙。他的学习成绩虽然排在班里倒数几名,但是平均也有七十多分。一位清华工程物理系的学生跟我说,他虽然不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但是他的计算机知识比他在一所普通大学念计算机专业的高中同学强。  除了能力以外,在名校可以结交很多优秀的朋友,这些朋友以后在社会上大多是精英分子,那么在名校读书,无疑为自己的人际关系打下了坚实基础。  上海交通大学一位教授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1999年高校开始大扩招之后,名校情结愈演愈烈,这几年还形成了新的“独木桥”:从幼儿园开始就惟“名”是从,名幼儿园、名小学、名中学,直到名牌大学。他也认为,名校情结的加剧,首先是因为教育资源的不均匀分配,某些院校占据的资源越来越多,校园也越扩越大,新楼也越盖越多。从个人投资角度来看,读名牌大学的费用并不比普通大学高,家长自然更愿意让子女读名校,这样至少可以用同样多的钱获得更好的教育。  一位已经工作了的经济学硕士毕业生说:“如果可以再选择一次的话,我更愿意到名校念数学这样一些相对冷门的基础学科,而不是到二流大学念经济学热门专业。名校师资强,讲座多,有学术氛围,身边的同学又相对更为优秀,这些都是一般院校没法比的。况且,一些冷门专业是基础学科,比如学好了数学,再学计算机或者经济学都很容易。本科是通才教育,最重要的还是打基础,以暂时牺牲热门专业为代价来获得名牌大学最好的教育是值得的,专业方面的缺陷可以在研究生阶段来弥补。”  一位名牌大学三年级的女生说:“谁都有名校情结,名牌院校就像是学生的‘身份标签’一样,在中国这个十分重视学校品牌的社会,从某种程度上说,学校就是学生步人社会某一层次的通行证。不同的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平台不一样,学校地位可能决定一个人以后的活动舞台和生活空间。所以。我觉得不管专业怎样,先进了名校再说。而且,进去之后也不用太为冷门专业发愁——现在不是流行辅修和念双学位嘛,对本专业不感兴趣,可以去辅修自己喜欢的专业。”  有专家认为,目前社会上存在的名校情结很不正常。既然名校情结是社会转型的大环境造成的,那么只有等市场经济成熟了,这种情结才会逐步淡化,这个过程也许需要几十年的时间。可以说,在未来几十年内,中国人的名校情结会一直存在,一直都解不开。  能够上名校不仅是一个人的骄傲,也是一个家族的骄傲。每个人心里都有名校情结,高考上千万考生往名校的大门里挤。也许,进了名校的大门意味着前途无量,将来工作不用发愁,而且名校的光环将会一辈子罩在自己的头上,那将终身受益。  几乎每一个上大学的年轻人都曾经有自己的梦,而且都是美丽的梦。也许对许多大学生来说,那永远只是梦,永远无法变为现实。一个非名校大学生如此描述自己的大学生活——美丽的梦。  曾几何时心中有个很单纯的愿望:在一片青草地上像个孩子似的躺在某个温柔可爱的女孩的怀中沉沉睡去……  可就在我努力去试着实现它的时候,却发现它在我心中的影像经过时光和现实的重重打磨之后变得模糊不清了。硬撑着发酸发痛发胀的眼睛却仍旧无法辨认,剩下的只是在某个地方睡去了……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我发现自己实在太疲惫太疲惫了,甚至已到了身心俱疲的地步!以前如此,现在也是如此,没有丝毫的改变。即使在这样万分疲惫的情况下仍有许多鞭子在驱赶着我,命令我前进前进,不断地前进!  相信这位大学生的感触会引起同龄大学生的共鸣,平时我回到大学校园去跟大学生交流,从他们口里说出来的一些词汇是我十年前上大学的时候从未听到的,从这点就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跟上一代大学生的不同。大学生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他看了上面那位大学生所描述的梦,发出了如此的感慨:  生活本是美好的,  看你想得到什么,  放下包袱,  才能真正地去体验生活。  不是这个社会亏欠我们,  不是梦想太遥远现实太残酷,  而是我们还不懂得如何去生活。  我很佩服这位大学生有如此坦然面对人生的心态,他没有把自己的失落或打击归咎于社会,而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明白了一个容易被忽视的人生问题——如何去生活。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十几年成长时光,有谁真正想过自己要如何去生活呢?在自己成长的岁月里,父母为自己安排好了一切,衣食无忧,只要好好读书考上大学就行,至于如何去生活,自己根本就不用管。然而,等到考上了大学,离开了父母的怀抱,不知不觉走向了独立生活之路,各种问题接踵而至,大学生的生活出乱子自然是情理之中。除了学业以外,其实大学生多么希望有人能够引导他们怎样去生活啊!  人总是渴望被别人理解的,如果不了解就根本谈不上理解。我想,即使是大学生的父母,也很难说他们非常了解自己的孩子。据我所知,很多大学生不太爱跟自己的父母沟通。他们想让社会听到自己的声音,而我采访他们正是把他们的声音传递出来,想必是有意义的。  写名校大学生这个群体,并不是因为他们头上有名校的光环,而是考虑到他们走进社会后将会成为推动历史车轮前进的生力军,他们当中有一部分人将会成为真正的社会精英。可以这么说,将来中国社会的发展跟他们息息相关,所以了解他们可以看出这一代人到底能承担多大的社会责任,对未来社会的发展到底能有多大的影响力;还有,名校大学生是大学生群体中的佼佼者,他们接受更好的教育,在更好的环境里成长,他们的成长经历有值得同龄人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可以带给同龄人榜样的力量。不仅是社会大众想了解他们,那些普通大学的学生也想了解他们,一位非名校大学生如此说:  我是一名在校的大学生,我所在的学校是一般本科大学,也就是所谓的“二批”官办院校。我们班的人常常不去上课,逃课是经常的,整天就是上网,再不就是在宿舍睡觉,无所事事的样子。没有积极向上的精神,没有勤奋刻苦的态度,只是一群颓废的人,每天上课不是趴在桌子上睡觉就是看报纸,没有人听课,老师也习以为常了。上了一年半的大学了,可是我发现自己什么也没学到。只知道自己学的是哪门课,每门课的知识一点也不知道,完全不知道。还有英语,现在跟高中真的无法相提并论,记得高中时还经常背背单词,可是现在呢?  我觉得真的很惭愧,我想像中的大学生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也许是我太天真了吧,我想像中的大学生应该是积极向上、知识广博、志向远大的,可是……  有句话说大学生过的都是白领的生活,我相信这句话,可是凭什么呢?父母又凭什么给我们那么多钱呢?凭我们是他们的)L-k-吗?我很想知道名牌大学的学生是怎么过的,他们是怎么安排大学里的每一天的?他们都有什么样的想法呢?他们对前途和理想是怎么看待的呢?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关注大学生这个群体,关心他们的成长,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从1999年到现在,我跑遍了中国大江南北的大学,深度采访过两三千名在校大学生,写出了很多作品,同时,我还为许许多多给我写信的中学生和大学生解答过人生问题和成长疑惑,曾经挽救过给我写信有自杀倾向的大学生……  我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呢?崔晓(化名)是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的大四学生,曾经做过校学生会副主席,他跟我说——  我一直在想,如果我上大一的时候能看到这样的一本白皮书,把我们学长学姐的大学经历写在上面,那该多好啊!这样看了他们的大学经历自己可以少走一些弯路。大一我在学生会做干事的时候,非常庆幸遇到一个很好的部长,他是我的学长,平时告诉我很多东西,我也非常喜欢跟他在一起。现在很多大学生不是不会总结生活的经验或者教训,而是忘了去总结。如果身边有人提醒他一下,那么事情就不一样了。  我现在上大四了,过三四个月就要毕业了,我幡然顿悟:我在大学期间浪费了很多光阴,加起来可能浪费了两年光阴,而这些光阴再也补不回来了。如果我早一点醒悟的话,那么毕业是不一样的结局,大学生活真的很珍贵。所谓的浪费是指有投入没有产出,一个是我做学生工作牵扯进去的时间太多,或许做一年就可以了。但我做了两年;还有一个是在上大二时陪女朋友的时间太多,现在觉得没有那个必要,当时那个女朋友老要我陪她,有一个暑假我一直陪着她,别的什么事也没干,很后悔,可能是身不由己吧。  困惑与追求历来体现在年轻人身上,作为大学生,他们最终要走进社会,融入社会。他们现在处在社会的边缘,他们对社会上所发生的一切都很敏感。可现在的社会让人感到茫然,这个社会正处在转型阶段。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候,对人的冲击刚开始可能只是体制的问题,但最后必然演变成对人的观念的冲击,造成价值观的改变。有的人改变成这样,有的人改变成那样,有的人没改变……于是,大学生感到很茫然:自己究竟应该树立一个什么样的价值观?自己究竟应该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有的人在迷惘中能看到一种对未来的希望,有的人在迷惘中看到的却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于是后一种人就消沉下去了。  认识自己需要参照物。要是不了解别人所走的人生道路,那就很难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那么他可以反省自己,是不是还要按照自己以前的道路走下去?是不是别人的那种模式对自己更好?这是一种改变的过程。  有人问我:“为什么一直写名校大学生?”其实,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深度采访和研究这个精英群体,把他们的成长经验写出来让大家分享,带给大家榜样的力量,让大家参照,看到自己的差距,帮助大家走出困惑和迷茫,最终走向卓越和获得成功……备受中国大学生尊敬的李开复博士在他的著作《做最好的自己》的自序中写道:“中国的青年非常优秀,但是中国的学生非常困惑,因为他们面对着高期望的父母,习惯于应试教育的学校和老师以及浮躁的社会心态。如果能够有过来人帮他们指路,让他们能走得更踏实、更准确一些,他们将成为中华民族更上一层楼的最大动力。”我想我所做的就是李开复博士所说的,而且这么多年来我的努力和付出已经见效,这是我深感欣慰的。  这本书写的是自大学扩招以来生于20世纪70年代和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名校大学生的群体,涉及的名牌大学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中山夫学。我一个人跑了12所名牌大学,采访了好几百名在校大学生,然后把他们在名校里的成长经历和真实感受写成此书。写这本书可以告诉人们:名校大学生是怎样生活的?他们在大学有什么收获?他们的梦想和追求是什么?  我一直想为中学生和大学生写出这样的一本书,让中学生看了明白上大学是怎么样的,帮助他们在高考时正确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和专业,让他们在跨人大学校门之前就知道上了大学该如何去生活,而不是进了大学就迷茫,最后走很多弯路,为成长付出太多的代价;同时,这本书又能帮助在校大学生更好地成长,帮助他们找到下一个目标,找到自己未来的人生方向……我想这本书《渎名牌大学,究竟要读什么》应该能帮我了却这个多年的心愿吧。  张宏杰  2007年11月于北京

内容概要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山大学……是无数莘莘学子梦想的名牌大学。这些著名高校的大学生在想什么?做什么?  我们的梦想在哪里,把名牌大学当成梦想来追求,在大学最想要的是什么,太多的选择让自己感到迷茫,迷茫主要是因为没有信仰,路是读书读出来的,大学里的爱情究竟是怎样的,名校给成长提供最好的资源,整个氛围在要求你不断进步,提供一个好平台,有了目标就能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要学会选择,要学会放弃,学到的最重要的是一种能力……  《读名牌大学,读什么》写的是当代名校大学生群体的成长经历和名校体验,以榜样的力量。激励读者走出茫然和困惑,走向卓越与成功,是作者多年来关于中国精英教育的研究结晶。书中展示了名校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精神追求,能帮助在校大学生看到自己与精英群体的差距。更好地完善自己,同时也可以帮助中学生在高考时正确地选择大学和专业,进大学后准确定位,找到人生的努力方向。

作者简介

  张宏杰,1974年出生,广东潮汕人,著名精英教育专家、留学规划专家、超级励志书作家,被誉为“青年精英的代言人”。  张宏杰的人生理想是“给年轻人飞翔的翅膀”,帮助年轻人走出困惑与迷茫,追求卓越与成功。23岁发表第一部中篇小说,24岁出版第一本书《清华园的故事》,至今已出版20本书。其中留学作品《寄托的一代》、《哈佛主义》和《留学美国全程攻略》激励过许多年轻人走上留学深造之路,长篇纪实作品《一切从大学开始》曾经在大学校园引起强烈反响,长篇小说《清华制造》被改编拍摄成电视剧《中国造》于2006年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  目前张宏杰正致力于研究和倡导“精英教育”,2008年创办北京冠桥教育咨询有限公司,任总裁,在全国推广“精英留学计划”和“精英培养计划”。

书籍目录

前言:每个人都有名校情结第一章 我们的梦想在哪里一、把名牌大学当作梦来追求二、为了考清华“移民”去西藏三、高三复读考上名校四、青春是一种做梦的权利五、没时间去想奋斗有没有意义六、没有一个目标值得我去奋斗七、想混也要混得很精彩八、让自己的心灵多一份纯洁九、活着要的是一种状态十、在大学最想要的是什么第二章 成长的困惑与迷茫一、太多的选择让自己感到迷茫二、两难的东西太多三、没有一个很好的价值观四、别用尊敬的目光看着我五、迷茫主要是因为没有信仰六、对前途的一种忧虑第三章 可不可以过得很快乐一、你懂不懂得快乐二、活得有没有自己三、追求快乐能算理想吗四、吃苦是为了将来得到更大的快乐五、为什么不能发自内心地笑出来第四章 成长的代价一、坠入网络游戏的深渊二、混一张文凭三、路是读书读出来的四、无法接受平庸第五章 大学里的爱情是怎样的一、到底什么是爱情二、上大学要不要谈恋爱三、很想谈恋爱,但不会降低标准四、爱情沾上了好多功利色彩五、因为爱而爱六、只是拉了一下对方的手七、一半是快乐,一半是痛苦八、不敢主动去追求自己的爱情九、没有爱的能力十、令人着魔的“手机恋”十一、只想有一个伴十二、选择男朋友跟选择工作一样十三、校园爱情是温室培养出来的花朵十四、永远不要违背自己的内心第六章 名牌大学是什么样的环境一、名校给成长提供最好的资源二、整个氛围在要求你不断进步三、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很重要四、提供一个好平台五、改变让自己更优秀六、被周围的人所影响七、入读名校对成长有什么帮助八、校园环境受所在城市的影响第七章 什么时候才能给自己定位一、怎么给自己定位二、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三、要不要抛弃一些理想化的东西四、尽量地丰富自己五、不要急功近利六、有了目标就能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第八章 如何拥有新的辉煌一、让个人来适应学校环境二、不能给自己留下太多的后路三、外因和内因要同时起作用四、要学会选择,要学会放弃第九章 获得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一、让自己变得有魅力的一段经历二、学会如何坚定自己的目标三、能力培养比专业知识更重要四、学到的最重要的是一种能力五、生命高于信仰第十章 毕业的出路一、出国留学是一种信念二、不愿只为活着而忙碌三、没有追求,也没有信仰四、务实是不可阻挡的潮流五、不知道干什么能养活自己六、你怕不怕走进社会七、让自己的翅膀更硬一些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我们的梦想在哪里  正因为年轻,所以我们有资本去做梦,很多人带着梦想来到大学,很多人在大学不知不觉把梦想给丢了。青春总是跟梦想连在一起的,如果没有了梦想,青春将会怎样?  在你跨人大学校门的那一刻,你是怎么想的呢?如果你把大学想像成天堂,那也只是你的梦中天堂,正如梦中情人一样过于绚丽而不真实。高考就是一座独木桥,桥这边是黑的,桥那边放着一根蜡烛,有光芒,那么亮,那么美,于是人们就想像那个地方可能是天堂。当大家争先恐后挤到桥那边去,走近一看,发现只不过是一根蜡烛而已。  这种落差很大,甚至有人觉得被欺骗了。不管怎样,我们必须接受这样的一个现实。入校那天,我们找到了学校给安排好的那幢宿舍楼那个寝室,但我们是否真的就找到了自己在大学里的位置?我们不愿失去自我,于是重新认识自己。  名校的光环犹存,但我们是否还是那么自信和骄傲?即使昔日的梦想早已支离破碎,我们也应该拾起梦想的碎片去走自己的人生之路,因为我们想成为这个时代的精英,就要有勇往直前的王者风范!  一、把名牌大学当作梦来追求  刘斯恩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大四学生,2002年考入清华大学,1983年出生,山西人。跟绝大多数人的经历一样,刘斯恩一直把进清华当作一个追梦的过程,贯穿于自己在中学学习的每一个环节,然后一步一步走过来。这是一种原始的激励,刘斯恩在中学时代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周围的人们也都觉得他应该去冲击一些最好的学校,他一直在努力,当时他没有刻意地去追求“我非清华不上”这样的目标,但是确实是想上清华,那是一个很配得上“梦”这个字的地方。  正因为那时候像大多数人一样把它想成一个梦,所以进清华后刘斯恩感到有一些失落,因为清华是一个实实在在存在的地方,是北京海淀区的一个园子,圈着一群比较聪明的人,这是一所学校,如果你把她太梦幻化的话,来了以后会发现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很多人来清华的时候都会有这种感觉。  刚进清华时,刘斯恩感觉到北京籍和上海籍的同学比其他地方来的同学放得开一些,那是因为他们的见识更广一些,尤其是北京的同学,觉得清华就是本市里一所很好的大学而已,他们很多人并没有把进清华当作梦,只是把它当作另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而已,他们进来以后角色转换比较快。那么对于一些真的是把它当作梦一样追求的同学来说,进来以后就多多少少会有些失落。  进清华以后,刘斯恩还在享受追梦的过程,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梦成为现实后可能会很久很久都回不过神来,甚至会顾不上去做下一个梦,会沉浸在这个甜味中细细地回味。在回味的时候,刘斯恩遇到了很多很特殊的事情,影响了他对清华的一些印象。刚开始的时候,在体检中发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体检的时候校医对他说:“你的转氨酶超标。”而事实上这是因为高考结束后玩得太凶了,在来清华的路上过度劳累造成的,但是那个时候校医把它诊断为脂肪肝,而且说因为是肝病,所以有传染性。刘斯恩觉得,如果自己真的有这种传染性疾病,就不会等校医院下通知才走,他不会去伤害周围哪怕是还不认识的同学。当时校医把话说得很绝,要他考虑退学的事情,好梦刚做一半就要把他叫醒,要让他退学回家,对他打击很大,他的心情很压抑。  还有一件事情,在他刚来清华几天,他在操场上打篮球,是班级之间的新生友谊赛,他委托一个新结识的同学帮他看一下自行车,车筐里有他的手机和钱包。他回过头一看,场子里的人散得干干净净,他的自行车孤零零地倒在地上,他走过去一看,手机已经被拿走了,钱包也被翻过了,证件留下了,钱都被拿走了。他想可能是那个同学疏忽了,一散场就直接走掉了,然后东西被其他人拿走,他心里很凉。  从自己怀疑是误诊到最后校医承认是误诊,半个学期过去了,那段时问清华留给他的记忆非常灰暗,天气一天天地变冷,他的心情一天也没有转好过,以致觉得自己心理有阴影,觉得周围怎么会是这样。而且当时大学课程有很多不适应,生活也有很多不适应,在班里,辅导员对他比较信任,让他担任团支部书记,但是他把对学校的抵触情绪带到了工作当中,故意消极地去做一些工作,以致同学的反馈很不好,上边检查工作的部门对他的反馈也不会很好,就成了一种交替的恶性循环。所以对他来说,刚开始的那段时间是自我状态调整的一个低谷期。  虞文嫣是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大三学生,2003年入学,1985年出生,上海人。虞文嫣觉得自己能够进复旦是非常幸运的,她在小学升初中的考试中并不顺利,没有能够考上理想的中学,最后是靠一些关系才进了另外一所不错的初中;念完初中以后,她直升到了高中,她的中学生涯一直都是在市北中学度过的,她觉得市北中学是一所很特别的学校,校园面积很小,所以他们这些直升的同学进入高中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要提高亩产量!”虽然校园面积小,但是她觉得市北中学的学生有一种不一样的东西,跟复旦附中不一样。  在高中时,虞文嫣的成绩并不突出,但是她的班主任对她的影响很大,一直让她做班长,后来也是在班主任的推荐下人了党。高考之前,闸北区有一次模拟考试,那次考试她考得很不好,按照那次考试所划的分数线,努力一把也只能勉强进入上海大学。这真的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因为上海大学在大学里面基本上只能排到B类,这真的让她无法想像。但是她知道这次的成绩并不代表自己的实力,只是因为自己的发挥出了一点问题才会失利。  虽然考得不好,但是班主任还是给了她很大的支持,给了她一个上海市优秀高中毕业生的资格,这个资格可以在她的高考原始分上加10分。因为她的理科学得不太好,所以在班里的学习成绩并不突出。后来分科,她进了文科班,撇开物理、化学等学科以后,她的三门主科成绩在文科班里还是能够进前六名的。  后来她又得到了一个到复旦参加加分考试的机会,这个加分考试是这样的:高考有一个120%的投档线,考试通过的人只要上了这个投档线,就可以再加10分。因为有了这两个10分,最后她才顺利地进入了复旦大学,这两个10分她一个也没有浪费掉。  这次高考考得不是很好,只有475分。那年复旦的文科录取线是487分,所以她的原始分数加上那个10分,才能够进入投档线,再加上加分考试获得的那个10分,最后等于说是以495分的成绩进入了复旦。这真的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要是没有进入复旦,可能很多事情都会改变。她一直很感谢自己的班主任,班主任帮她做了很多很实际的事情,同时也给了她很多精神上的东西。  虞文嫣觉得自己进复旦的起点比较低,这让她产生了一点一点努力的动力。她一直认为只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一步一步慢慢努力,总有一天你会看到自己的成绩的,也会实现自己的梦想,在大学里也是这样。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大学四年是基础教育,实际上它就是培养你自我学习、自我完善和把自己的思想彻底构建成一个体系的过程,这是属于内部的,然后在外部表现出来,最终得到别人的认可或接受。  ——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生  毕成功  如果要问我在大学里获得了什么,我不能说我找到了信仰,我只能说我明白了自己的问题,就是我没有追求,也没有信仰。这也算是一种成长,我明白了自己缺少什么。  ——复旦大学统计系大四学生  李天  如果我在上大一的时候能看到这样一本书,把我们学长学姐的大学经历写在上面,那该多好啊!这样看了他们的大学经历自己可以少走一些弯路。  ——上海交通大学大四学生  崔晓  在大学里一方面要掌握一定的技能去应付这个社会的挑战,另一方面必须涉足更多的知识来充实自己,为自己的一生作打算。一方面是很长远的东西,一方面很现实,要把这两方面都做好,现在的大学生真的太累了。  ——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大三学生  李清  上大学之前对自己的大学生活作了很多设想,那是在对社会不是很了解的情况下的想法,可以说是一种假想,很理想化。当你了解多了,当你各方面的知识充实了,你才能真正给自己一个定位:自己应该是个什么样的人?  ——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大四学生  张红  为什么要出国我也想不清楚,周华健有一首歌唱什么你这样的奋斗是为了自己的理想,还是为了不让别人失望,我觉得特别有道理,我搞不清自己出国是为了自己的理想。还是为了不让别人失望。  ——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研究生  孙远

编辑推荐

  《读名牌大学,读什么》写的是自大学扩招以来生于20世纪70年代和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名校大学生的群体,涉及的名牌大学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中山夫学。作者采访了好几百名在校大学生,然后把他们在名校里的成长经历和真实感受写成此书。写这本书可以告诉人们:名校大学生是怎样生活的?他们在大学有什么收获?他们的梦想和追求是什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读名牌大学.读什么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